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入职转正 建筑工程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栏目:五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雾花翩跹 时间:2024-09-28 10:15:4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98年提前两年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100%,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存在,致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均衡。在经费投入上,有人概括说:“城市学校人人爱,农村学校无人盖。”总体相对而言,政策性收费投入多一些,财政性投入少一些;优质学校“锦上添花”式投入多一些,薄弱学校“雪中送炭”式投入少一些;高中教育学校筹资渠道多一些;义务教育学校筹资渠道少一些;在校舍建设上投入多一些,在教育教学设施配置上投入少一些。

    二是办学条件不均衡。在办学条件上,有人比喻说:“好的学校像欧洲,差的学校像非洲。”总体相对而言,城市学校校舍好,农村学校校舍差。就学校内部而言,存在校容校貌好、图书及教学设备差,教学楼条件好、学生住宿条件较差等现象。

    三是教师资源不均衡。在教师配置上,有人总结说:“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总体相对而言,城市学校和示范性学校教师配得齐、配得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配不全,配得弱;文理科教师配得多、学历高、职称高,体艺教师配得少、学历低、职称低。

    四是生源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差异很大,优质学校教育与薄弱学校教育差异很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受到冲击,家长、学生择优就读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生源不均衡。

    上述现象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致力于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义务教育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此,我们必须用科学教育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全局,依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以科学的政绩观为指导,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教育投入监控体系,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切实改变“硬经济,软教育”的错误倾向,确保政府办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保障法定教育投入,防止教育经费流失,即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确保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确保教育口子经费足额征收、足额到位。各级政府要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二是要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时,往往以所谓的“保重点、握拳头”来对优质学校进行重点倾斜、重点扶持,从而形成“县一中”一枝独秀的现象,进而加剧了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背离了均衡发展的目标。为此,在编制预算时,我们除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要建立教育经费指标监控体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既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涉及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收支的审计监督,也包括对学校的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的统计公告制度,以便于社会公众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促使有关方面严格依法投入和优先义务教育经费。进一步优化学校财务支出结构,充分发挥有限教育经费的最大效益。

    二、以科学的建设观为指导,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客观要求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一是推进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以“实用、够用、牢固、环保”为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学校校园规划用地和校舍面积指标,保证学校建筑与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按照“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明确规定标准化学校建设顺序,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区域内每一所中小学校的建设都能达到合格学校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二是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一方面,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改造的经费投入。对于一时难以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可采取挂钩承办、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改善图书与教学设备阵旧老化的现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普及现代远程教育,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缺乏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农村教育中,能充分发挥其教材多源化、资源全球化的优势,为实现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提供坚实平台。目前,我市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站点2800多个,覆盖了全市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今后,要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在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上下大气力,建立网络教育资源信息库,实现市域、县域、乡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以科学的教师观为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优质教师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资源的均衡化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看,我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的,但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农村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农村教师的逆向流动,进而加大了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因此,要从政策、经费和制度上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和不断优化,引导教师的合理流动,保证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一是要建立健全补充教师的新机制。要认真做好近、远期中小学教师人才规划,并按规划逐步实施。目前各县市要全面启动并加大定向培养小学教师师资力度,以缓解目前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二是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以“名师工程”、“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城区优质学校的教师定期赴农村学校讲课等活动为载体,面向农村教师组织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使他们在教学理论、方法上与时俱进,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法制观和教育管理观,尽快提高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在一定区域内统一教师的福利待遇,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实行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使农村教师的工资高于城市教师的收入水平,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愿意留的平台。同时,要对年龄偏大的教师实行提前离岗的办法,腾出岗位,梯次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四是建立健全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2024年,我们启动了县(市、区)行政区域内教师交流试点工作,从试行的情况看,试点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今后,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通过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宏观措施引导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推选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即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的经常性轮换,既有城乡间的轮换、又有不同学校间的轮换。通过教师轮换制度,实施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调控。要继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和鼓励城镇富余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以确保教师资源的基本均衡。

    四、以科学的质量观为指导,树立教育新理论,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一些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入学不规范等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如个别地方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有违公正、公平原则,也将加剧择校问题,滋生助长不规范办学行为。一些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收取高额借读费,一些学校乱办各类“实验班”、“特长班”、“重点班”来乱收费,等等。这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引起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关注。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各学校因经济利益驱动引发的。但究其本质,是地方政府没有尽到举办义务教育的法定责任,把其办学责任转嫁到了学校和社会,其结果是直接加剧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为此,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行为,坚决执行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改革高中阶段招生制度,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立即纠正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切形式的“改制”,还政府办学的本来面目。

    第二篇:依据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依据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又到了每年的招生时间了,尽管政府三申五令,不提倡择校,不允许分重点学校,不允许学校分重点班。每年的市直初中、小学新生入学,政府都要制定相关政策,分步实施,可看着忙着想要择校的人群,引起了我,一个教育工作者惶恐的不安和深深的自责。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理想、目标和不懈追求,我们为之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可是多年以年来,薄弱学校有了改变吗?校际间的差距是正在缩小,还是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我不敢去想,甚至不敢去追问。择校风愈演愈烈,我在思考着,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能碰到一个好校长、一群好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的受到教育呢?不可否认,近年来各地在学校硬件建设上投入很大,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校舍焕然一新,消除了各类危房;“校校通”工程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初见成效;校园美观整洁,师生工作、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遗憾的是学校软环境建设仍不尽如人意。

    教育是强国之本,教育是兴国之路,教育是富国之源。这是当今世界发展和竞争证明的永恒真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这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机会均等是建立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指标,是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首先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为每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由潜在劳动力向现实劳动力的转变提供基础发展的均等机会,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各地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条件下和功利主义原则主导下,进一步拉大了区域间和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使原本先天不足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陷入不能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也使原本不受重视的为数众多的弱势学校犹如雪上加霜,艰难挣扎。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已经造成以下主要危害并正在不断扩散、蔓延和加剧。

    (一)导致中小学学生辍学。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数学校和非贫困地区的弱势学校基本不具备国家规定的最低办学条件,许多学校就一间或几间破旧教室,再没有别的什么了,连教师的安身之地也没有。不仅公办教师派不去,甚至连代课教师也聘不到。学校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加之一些中小学乱收费,这是中小学学生辍学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再加上现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及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重的现象,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出现了新的辍**。

    (二)导致择校之风日益加剧。地方财力无法满足地方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功利主义的倡导者和决策者提供了托词的依据。于是,“示范校”、“实验校”和花样百出的“校中校”应运而生。这类学校不仅可以从政府财政获得比较充足的经费投入,而且可以从社会和学生家长那里获得更加丰厚的“捐助资金”。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加之铺天盖地的市场运作(实际是一种商业炒作),于是,学生择校、教师择校的风气愈演愈烈。可怜天下父母心!谁家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使“捐助资金”(实为择校费)一涨再涨,家长们还是忍痛“愿挨”。由于利益驱动,丰厚的经济待遇(这类学校教师的待遇一般为同类弱势学校教师待遇的3—5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优秀教师趋之若鹜,致使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校和同区域弱势学校教师队伍更加不稳定。(三)导致中小学乱收费屡禁不止。由于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总体不足以及有限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严重不公,为中小学乱收费埋下了深深的祸根。借口政府投入不足,巧立名目乱收费有之;羡慕名校教师待遇,为了解决教师津补贴自筹资金,不得已乱收费有之:为了学校勉强能够运行,不至于关门停摆,违心乱收费也有之„„于是中小学乱收费经久不衰,长治不愈,老百姓怨声载道,纠风办头痛不已。如果不解决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和教育经费配置严重不公这个深层次原因,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可能会成为政府纠风的永恒课题。

    (四)导致中小学减员功亏一篑。一些名校利用群众渴求优质教育资源和望子成龙的心理,利用在领导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尽量展示“示范”、“实验”的高质量,以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对教育行政部门反复重申的“禁止乱招生、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乱订资料”和“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置若罔闻,根本不考虑学生身心承受能力,千方百计挖弱势学校优生,千方百计变戏法在周六、周日举办各种名目的兴趣班、提高班,千方百计动员学生购买大量的所谓名校名卷、名书,千方百计动员学生上这样校、那样校„„致使学生疲惫不堪,有苦难言。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弱势学校更加害怕拉大“质量”差距大面积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随时都可能爆发。

    面对这样的现象,党中央及时地指出了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柳州市教育局在撒忠民局长的领导下,以学习后六中学,抓好常规管理,提高师资水平等措施的实施,随着“禁补令”的实施,我们柳州市正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真正把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就要出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落实。

    (一)加大中央及省、市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和监控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无力保障义务教育经费需求的矛盾,只有加大中央人民政府和省、市级人民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监控力度。当前已经出台并实施的中央对地方的教育转移支付主要有农村税费改革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项资金、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专项资金,这对缓解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拮据的问题无疑是雪中送炭,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公平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要使承担义务教育的所有学校都能较好运行,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基本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央应当按照积极差别待遇原则,根据不同物价水平,制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校建设标准(含设施设备)、教师配置标准(含数量和职称结构)和相对充足的运行成本标准(包括教职工工资、各种津补贴、福利待遇、奖金;学校公用经费、业务费)即学校常用经费(不包括学校建设费和不可预见的临时性经费)标准,并随物价变化适时调整。从而核算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校维持运行最基本的经费需求量,作为对义务教育学校正常拨款的依据并公平配置。学校建设资金按照建设标准实行周期拨付。

    (三)大大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设立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专项补贴,实现同一区域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当。从而让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教师真正爱岗敬业,潜心育人;让从事义务教育工作成为全社会敬仰的职业。设立较高水平的高寒山区学校、农村边远学校教师专项津贴,大力提高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的教师待遇,以稳定山区学校、边远学校教师队伍。特别是在党中央的亲自关怀和温家宝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今年即将在教师中实施的绩效工资,是教师们盼望已久的。要真正把教师的绩效工资落实到,让广大的人民教师受到实惠,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是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四)义务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不能市场化。政府要规划和调整好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按标准设置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按运行成本向学校拨付常用经费,按编制和合理的职称结构配备师资,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符合标准的平等的就学条件。根据普通国民待遇原则,取消“示范校”、“实验校”、“借读生”说法,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律按实际居住地由居住地人民政府划片就近入学,所有国家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拒绝接收在本服务区居住的任何适龄儿童、少年。在财政投入相对充足的办学经费的前提下,所有国家举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只能按照现行政策,除收取杂费、规定范围内代管费、规定范围内并实施了的服务性收费外,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更不得收取择校费和借读费。今年实施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支持,是教育为民的一项惠民政策,让广大的学生从中受益。

    (五)教育要均衡发展,就要实现师资的优化配置,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影响这教育的均衡发展,柳州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的,但学校之间是很不平衡,师资资源配置也不理想,教师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一定程度上讲,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稳定有余,改革不力,发展太慢。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还存在着农村师资流向城区,办学条件、福利待遇较差的学校师资流向办学条件好的、福利待遇高的学校,造成好的学校师资富余、超编,老师没班级上课,较差的学校师资欠缺,有的学科没老师上课。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岗位聘任制、上岗竞争制、流动双向选择制。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尽快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体制改革的环境,以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加速柳州新一轮教育的发展

    (六)在教育管理水平上必须实现均衡。一所学校要发展,关键看校长,看他们形成的教育管理理念。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干部交流要形成制度,学校之间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还要保持规范管理的连续性。不论谁当校长,首先要按规范运作,在规范中创新。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上级统一规定和部署的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现在,个别学校已形成这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学校不致因校长更换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改变。要进一步完善并创新教育督导办法,确保所有学校的管理水平大体均衡。要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我们强调区域内学校要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是说每所学校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发展水平。教育均衡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均衡,教育均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降低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的标准,不是忽视城镇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大力扶持薄弱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实现校际间、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相对均衡。

    (七)要实现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及业务素质的培养,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分配一些年轻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为薄弱学校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加快薄弱学校内部的“血液循环”,给薄弱学校带去生气与活力。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机制,实行优秀教师轮岗支教制,薄弱学校也可以选派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镀金充电”,跟班学习,各学校间打破界限,让教师合理流动,通过流动推动学校均衡发展。努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这是治本之策。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重视校本培训,创新培训思路,在本校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组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型团队。

    全面实施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现有条件下,区域性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通过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师资水平,我们就能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享有同等机会和同样接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创造条件;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我们就能使每个学生的天赋、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重视教育公平的必然政策选择。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体现,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公平的底线。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融洽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这段话一直放在我办公桌的醒目位置上,忘记了是哪位领导说过的。它时时提醒我,尽全力推动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或许我人微言轻,但我永不放弃这一追求。看着忙着转学、择校的人群,想着远在山区的孩子们,我提醒同事:教育均衡发展仍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做些什么,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

    第三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24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第四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24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下面我将就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谈几点我的观点: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2024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

    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意识到了危机就有希望带来转机,教育改革只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

    步前进,要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从最核心的矛盾入手,相信教育公平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第五篇: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

    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24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2024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适龄人数达到997.1万人。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早在2024年,就明确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两为主”政策。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202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2024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经过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广大农民工为流入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入地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2024年6月,广东省出台有关规定,实行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只要积满60分,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入户,其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

    ● 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2024年8月16日,来自四川广安的小张怀揣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中国科技大学新生报到处报到。刚出家门时还为学费发愁的小张马上安心了:在出示有关证明后,马上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好了入学手续。“不带一元钱,也可进校园”,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对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资助。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的必然要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近1200万人,总资助面达在校生的90%,同时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每年资助约450万人,总资助面超过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这一政策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不能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

    扩大资助范围。资助范围要在现有基础上,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鼓励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提供资助;推进把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基础上,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样,就能逐步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资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大资助力度,让这些孩子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完善资助体系,资金投入是基础。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足额安排应当负担的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省级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应承担的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其事业收入中提取4%—6%的资金,用于助学。加强对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监察,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用好。

    动员社会力量。长期以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00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要继续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崇文重教、扶危济困的文明风气,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的良好氛围。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全国亿万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所有孩子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让祖国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的目标,必将逐步变为现实。



    推荐阅读:
    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24年东梁庄学校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谋划
    楚雄州中小学聚焦课堂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总结1
    《快乐与发展》各年龄班分月目标——小班11月目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