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商标专利合同 租房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书知识点(含五篇)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风起云涌 时间:2024-06-17 03:50:0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书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书知识点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改革时间:18世纪初;

    2、向西方学习;

    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

    1、时间:1861年

    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

    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

    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

    5、如何评价美国内战:①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2、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动摇了幕府的统治。(黑船叩关)

    二、倒幕运动

    1、背景:开港通商之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大量底层民众生活困难。德川幕府无力解决危机,受到各个阶层唾弃。

    2、过程: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并扑灭了幕府的武力反扑。

    三、明治维新

    1、主持者:明治天皇

    2、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③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业:西方工业),发展近代经济;④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改造教育,学习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

    3、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①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②实现了“富国强兵”;③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④日本成为世界强国,但也开始对外扩张。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4、电的应用的过程:①英国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没开始);②后来,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③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建造了发电站;④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德国人奥拓发明煤气内燃机

    2、德国人戴姆勒发明汽油内燃机

    3、德国人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4、德国人本茨发明了汽车

    5、美国人福特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6、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2、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塑料。

    3、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用于纺织)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③出现了垄断组织;④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主要工业国||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开始推广

    ①各工业国人口迅速增长;②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③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④各工业国推广大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及其问题

    城市化:大量的人口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

    城市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大,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9世纪中期开始改善)。

    三、工业化国家最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英国牛顿: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③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英国达尔文:①《物种起源》;②提出进化论观点。

    二、文学巨匠

    1、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代表作是《人间喜剧》

    2、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1、德国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拿破仑)

    2、荷兰梵高:《向日葵》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后起的国家无法面对殖民地已经被基本瓜分完毕的现实。)

    2、一战之前形成的两个同盟:

    ①三国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②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拉萨热窝事件;

    2、一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3、原本在同盟国的意大利在一战爆发后转投协约国;

    4、一战当中最惨烈的战役、一战转折点: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5、1917年: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俄国退出一战。

    6、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7、如何评价一战:一战是西方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一战对世界的影响:①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③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里面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

    2、一战中,俄国接连失利,社会矛盾激化,反战呼声越来越高;

    3、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引起了人民更大的不满。

    二、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列宁来到彼得格勒||斯莫尔尼宫指挥起义。起义者在阿芙乐尔号发出信号后攻占冬宫,起义取得胜利。

    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①宣告全部地方政权归当地苏维埃;②通过《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和谈;③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苏维埃政府的措施:1、所有企业收为国有;2、所有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3、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4、退出一战。

    3、十月革命的地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三巨头”: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蒙梭、美国威尔逊。

    2、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没规定具体赔偿金额),同时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共同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这些条约构成的世界秩序被称为“凡尔赛体系”。

    3、巴黎和会还决定成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也没有加入。

    4、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巴黎和会召开之后,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主要矛盾:英美力图遏制日本)

    2、会议主导国:美国

    3、《九国公约》的内容:①表面上标榜尊重中国领土完整;②列强在中国“门户开放”。

    《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九国公约》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它构成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华盛顿体系”

    5、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共同构成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时期的不得已的措施,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应对战争。)

    二、新经济政策(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而实行的新的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

    余粮征集制;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取消市场;

    实行自由贸易;

    没收私人工厂;

    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工人上班不发工资,由国家分配生活物资;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三、苏联的工业化1、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3、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

    4、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种计划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期内让国家快速发展,缺点是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四、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五、苏联模式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36年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苏联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如何评价苏联模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但它也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1)因被迫参加一战,印度深受其苦;②一战后农业歉收、疾病流行。

    (2)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年代):①不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②不在英国学校读书;③发展手工业,抵制英国货;④拒绝纳税。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0年代):“文明不服从”,具体内容有: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拒绝使用暴力,资产阶级领导运动。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2、领导者:扎格鲁尔

    3、领导的华夫脱党4、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的承认埃及独立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颁布了新宪法,但因国家政局动荡,未能有效执行。

    2、改革者:卡德纳斯

    3、内容:①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

    ②推行土地改革;

    ③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独立与发展;

    ④发展教育。

    改革的影响: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1、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前的美国:①空前繁荣;②繁荣表象下隐藏着危机。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3、1929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史称“经济大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调整农业政策(调节农业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

    (4)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创造就业机会)

    (5)发展社会福利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1)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扭转经济形势,解除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的效果: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

    (3)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1、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之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政权。

    2、法西斯政权的实质:对内独裁,对外侵略。侵略行径: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德国纳粹党执政的背景: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②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不满,复仇情绪强烈。

    2、1933年,希特勒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行动,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正式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纳粹党打击共产党的借口:国会纵火案。

    4、纳粹党的其他暴行: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迫害犹太人。

    5、纳粹党在二战前的侵略行径:①强行扩军;②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③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1927年,日本内阁宣称“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经济大危机之后,军部积极推动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3、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同年,日本制定《国策基准》,把入侵中国及东南亚定为国策。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战场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几个月后,莫斯科保卫战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英美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1942年1月,美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1942年7月,德国进攻斯大林格勒,苏军大获全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1943年,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4、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夹击之中。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为了协调盟盟军行动,瓜分战后世界,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了雅尔塔会议。会议决定:①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②德国在战后分区占领;③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对日作战。

    2、1945年5月,德国正式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3、1945年7月,美、英、苏在波兹坦会晤,重申对德处理的原则,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波兹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4、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对日作战。

    5、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6、二战结束的意义:①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②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大的影响。

    第16课,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希腊、土耳其,杜鲁门宣称美国会带领所有“自由国家”抵抗“极权政体”,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二、德国的分裂

    1948年,美、英、法计划将三国占领区合并,单独建国。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封锁西柏林,英法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1949年,通过谈判,双方解除封锁。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一个月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和华约对峙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北约成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军事同盟华约成立。至此,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对峙,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援助;③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西欧能够联合的原因:①欧洲有联合的传统;②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③各国之间关系日益密切。

    3、西欧联合的步伐: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六个国家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之后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②1967年,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③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70年代,美国出现“滞涨”危机,经济基本停滞。到80年代,美国经济缓慢发展。

    3、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②美国通过军需订单来支援日本;③外部环境有利于日本;④引进先进技术;⑤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5、日本改革的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发展的局限:①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②军需开支不断增加。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4、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49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经互会”的作用:克服了东欧国家战后经济困难,也将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斯大林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改造;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2、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

    3、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4、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

    5、苏联模式的表现:国民经济畸形发展:①苏联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了军事方面;②重工业发达,农业、轻工业落后。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80年代苏联的改革者:戈尔巴乔夫;

    2、戈尔巴乔夫:先改革经济,效果不佳之后改革政治体制。(“公开性”、“多元化”);

    3、80年代末,东欧政局开始动荡,东欧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施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施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4、1991年,苏联解体。(1922——1991)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背景:二战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反对冷战、渴望独立发展。

    2、时间:1955年

    3、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4、成果:会议通过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还产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万隆精神”。

    5、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求同存异”获会议认可。

    二、“非洲年”

    1、二战后非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利比亚。

    2、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英国扶持的王朝,使埃及完全独立。

    3、1962年,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独立。

    4、非洲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纳比米亚。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亲美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里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1、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安理会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

    3、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武装力量被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1、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各成员国关税普遍降低,贸易壁垒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3、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是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格局的演变

    1、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

    3、苏联解体后(苏联解体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并存在多极化趋势。(注意:“多极化趋势”的概念从60年代就被提出,部分学者在60年代就认为将来的世界会是多极化的世界。)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1、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2、世界多数国家都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努力增强经济实力,力争在世界格局里占有有利地位。

    三、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

    1、霸权主义(典型表现:①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②2024年,美国拉拢部分国家占领伊拉克。)

    2、地区冲突(典型表现:巴以冲突)

    3、恐怖主义(“9·11事件”)

    4、环境污染

    5、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计算机被发明。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到“信息时代”。

    3、网络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1979年,联合国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污染:蒸汽机烧煤;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污染:内燃机烧油+蒸汽机烧煤;

    3、人口增长过快。

    第二篇:初一历史__下册——全书知识点集合

    初一下期历史复习资料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8世纪中前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玄宗封(mohe)首领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亚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长安是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次。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唐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寇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侨胞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1206年,蒙古贵族如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支五代的历史。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fU)、蔡襄。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成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造成了“文字狱”。

    ●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迫投降。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额尔德尼”的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771年初英勇的扈特部众,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

    ●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畅销海内外。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房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以“万岁山”作为全城的中心点。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

    ●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和《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的《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

    ●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有顾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出《牡丹亭》。清朝中后期以微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第三篇: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 同住地球村

    1.当今世界的特征。

    (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

    (3)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4)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

    (1)表现: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②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3.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2)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3)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

    (4)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5.正确面对多样的文化。

    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6.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1)表现:①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旧的世界格局消失,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②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③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2)影响:世界多极化使多种国际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主宰世界事务。这有利于各国通过协商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7.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表现。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脚步越走越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国家间的友好往来,也有给人类留下巨大伤痛的战争与冲突。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互动方式。

    (2)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寻求发展。只有合作互惠,才能使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3)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在新一轮国际关系的调整中获得发展机遇。国际竞争需要各方共同遵循一定的国际规则。

    (4)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关系也在改变。尽管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各类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考验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整个世界复杂多变。

    8.面对国家关系的变化,我国的做法。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的努力。

    第二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①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给人类带来的伤痛难以忘却。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看到战火导致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看到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看到核武器的使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深深感受到和平发展的可贵。

    (2)表现: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派驻维和部队;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2.威胁和平的因素。

    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

    3.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主义违背人类的道义和规则,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

    4.实现和平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要看到和平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5.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繁荣和充实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

    6.贫困的原因、危害及消除。

    (1)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

    (2)危害:最不发达国家深受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3)消除:①人类社会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减贫目标。各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努力。②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行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7.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例如,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问题关系整个人类的生存,制约人类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

    (3)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事不关己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做法。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而且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

    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原因。

    由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少年的做法。

    (1)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能够让我们不仅善待自己,而且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看成同我们一样的人,理解他人的痛苦与快乐,看到生命中共同的渴望,增进包容与合作。

    (2)我们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又要心系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三课 与世界紧相连

    1.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

    2.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1)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解决了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3.贡献中国智慧的表现。

    (1)随着国际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为国际社会各种难题与危机的化解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担当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范,显示了中国智慧。

    (2)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新思路与大智慧的引领。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3)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同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4.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原则。

    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5.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的影响。

    (1)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2)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3)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国秉承“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使世界向着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包容有序的格局发展。

    (4)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得到广泛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共同行动,这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必要性。

    文明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7.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和要求。

    (1)意义: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2)要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第四课 与世界共发展

    1.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今天的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面临新的发展契机。(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国家为谋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需要与中国开展深入合作,这使中国在国际合作各个领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

    2.抓住机遇的必要性。

    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坐等观望,犹豫懈怠,往往错失良机,陷于被动。

    3.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1)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几十年高速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矛盾与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急需得到稳妥处理与解决。

    (2)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这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使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为降低制造成本,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转型升级。

    (3)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国际上局部地区持续动荡、恐怖主义持续蔓延,一些国家因政府更迭而导致政策法规发生变化……这使得中国的海外投资面临不少困难和风险。

    4.正确面对机遇与挑战。

    (1)我们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

    (2)面对成绩,我们要有忧患意识;面对困难,我们要增强信心,运用自身的智慧,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开创新的局面。

    5.积极谋求发展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竞争不断升级。时不我待,中国要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积极谋求自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6.正在促进发展的做法。

    (1)促进发展,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2)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中国正努力抢占全球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制高点,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3)促进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保障对外经贸利益,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我国正积极表达、多方参与,通过全球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7.中国对待发展机遇的做法。

    (1)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张在全球发展中要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

    (2)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中国充分考虑相关合作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利益,互信互利,取长补短;寻求共同增长点,努力探索与建立新型发展合作机制;以中国的发展为引擎,带动区域与世界的共同发展。

    8.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发展的积极作用。

    (1)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2)中国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单元 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五课 少年的担当

    1.我们走向世界的经历。

    (1)在父母的引领下,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迈出了探索世界的第一道门。

    (2)世界是多彩的,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会与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我们要珍视每一次交往的经历,努力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

    2.我们走向世界的意义。

    (1)我们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

    (2)我们学会关爱,相互理解,赢得尊重,获得成长的力量。

    (3)面对困难时,我们勤于沟通,真诚合作,更加理性、智慧地解决问题。

    3.我们要为世界添光彩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始终与这个世界彼此互动,同呼吸,共命运。

    (2)做法:①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所做的事都有可能对世界发展产生影响。我们要从普通的事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②我们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要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4.我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5.当今时代,我们青少年的责任。

    (1)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

    (2)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必将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

    (3)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6.我们要有情怀和抱负的原因。

    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

    7.我们要有情怀和抱负。

    (1)对国家:我们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

    (2)对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少年需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积极关切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掌握相应的知识,在与世界各国青少年交流中提高我们的影响。同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3)对人类: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我们做起。我们要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

    第六课 我的毕业季

    1.面对当下的校园学习生活。

    (1)面对当下的校园学习生活,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投入,调整心态,完成学习任务。

    (2)面对九年级阶段的学习压力,我们感到担心、紧张、焦虑,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要坦然面对。

    (3)学习对青少年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更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了解客观实际,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锤炼自己,丰富人生经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

    (2)做法: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不可急功近利,也不能坐失良机。青少年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升。②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学实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能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③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量巨大,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

    3.我们要做好职业准备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这是社会分工的要求,也是个人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径。

    (2)做法:①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要把握自己的个性特长,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思考自己能够做什么。②当经验、能力与职业的要求差距较大时,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4.我们要培养敬业精神的原因和做法。

    (1)原因:选择职业,走上工作岗位,意味着享有工作的权利,同时要担负相应的工作责任。每种职业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每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国家对职业行为有法律规范要求,社会对职业行为有道德要求。

    (2)做法:①人的一生多数时间要在工作中度过,在工作中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全身心、富有激情地投入工作,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价值,只有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处理好职业与兴趣的关系,在工作中培养兴趣,履行好工作职责,爱岗敬业。③我们要珍惜大好青春年华,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素养,为精彩的明天做好准备。

    第七课 从这里出发

    1.初中三年我们的收获。

    初中三年,我们在学海中泛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我们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我们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成长的路上互帮互助,风雨同行;我们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操守,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坚持与德并进,与法同行;我们逐步树立全球视野,主动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

    2.初中三年我们的经历。

    正确认识自己,勇于战胜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初中三年,我们有过迷茫、彷徨、忧虑,但始终勇敢面对,奋力前行。我们学会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每天都在进步。在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我们逐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

    3.要看重初中三年的过程。

    马上要毕业了,我们不免为未来担心,多了一些焦虑、紧张。结果很重要,过程同样重要。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无论顺利还是曲折,都是我们成长的重要积累,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收获。

    4.我们站在一个交汇点上。

    九年级,我们站在一个交汇点上,相聚与别离、升学与工作、学校与社会、过去与未来……回望成长历程,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立足现实,我们脚踏实地走向远方的目标。

    5.现在和未来,我们的做法。

    (1)现在: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次关键性的选择都将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现在,我们就面临着重要的选择,要理性分析主客观条件,思考并决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这重要的一步,用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的美好前程。

    (2)未来:初中毕业,我们的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许我们会进入更高一级学校,也许我们会步入社会,开始新的旅程。未来,无论身在何处、走向何方,我们都需要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畅想未来的意义和要求。

    (1)意义: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延伸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更是为了很好地服务社会和国家。

    (2)要求:①需要开阔的视野,把自己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人类的梦想相结合。②要激发兴趣,大胆尝试,积极行动,不断地反思自己,全面规划有意义的人生。

    7.正确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既需要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需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且要积极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注人类与世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在学习和实践中走向未来。

    8.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生于伟大的祖国,欣逢伟大的新时代,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更加频繁,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做好准备,抓住机会,还要善于创造机会,成就自己。同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也让我们增添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醒我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一切趁现在,一切趁年轻,勇往直前,朝着既定的目标,去想、去做、去体验、去搏击风浪、去迎接考验。

    9.我们踏上新征程的方式。

    走向毕业的过程,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让我们带着自信,带着憧憬,带着同学的友谊、老师的祝福和父母的期待,踏上新的征程。

    欢迎您的光临,Word文档下载后可修改编辑.双击可删除页眉页脚.谢谢!希望您提出您宝贵的意见,你的意见是我进步的动力。赠语;

    1、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2、现在你不玩命的学,以后命玩你。3、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知道胜者为王。4、不要做金钱、权利的奴隶;应学会做“金钱、权利”的主人。5、什么时候离光明最近?那就是你觉得黑暗太黑的时候。6、最值得欣赏的风景,是自己奋斗的足迹。7、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那些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时代特征: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基础目标: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3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两个政权: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实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政策。(3)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国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2.经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列宁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建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成功的无产阶级政权)3.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4.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三、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的探索

    经济上:1921年制定新经济政策:

    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经济严重破坏。(2)措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上:成立苏联

    2、斯大林探索:

    经济上:1928——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目的——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结果: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斯大林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评价: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时代特征: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6月

    2、目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处置战败国,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3、三巨头:英劳合·乔治、法克里蒙梭、美威尔逊操纵会议,其他弱小国家处于无权地位。

    4、核心条约:《凡尔赛和约》

    (1)、是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条约。它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其中一项是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实质: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至1922年

    2、原因: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操纵国:英、美、日。

    4、核心条约:《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2)实际上:此公约实质上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它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时间: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2范围:开始于美国,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一)、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1、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影响:A、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B、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与发展;C、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宏观控制与管理加强;D、美国联邦政府权

    力明显增强;E、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1、德国:a、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b、罪行: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掀起了反犹狂潮。

    2、日本:a、1936年,日本军部控制内阁,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b、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意大利进一步强化了法西斯专政。4、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并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特征:法西斯挑起“二战”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一、绥靖政策

    (1)绥靖政策是指: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等西方大国因害怕法西斯的战争讹诈、又想使德国矛头引向苏联而采取了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法西斯的做法。(2)慕尼黑阴谋是指: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10天之内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3)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影响:A、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B、造成二战初期,西欧,北欧许多国家沦陷。二、二战爆发的原因:

    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直接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C、凡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D、绥靖政策的纵容。

    三、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1)“二战”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瓦解)

    (2)“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侵略苏联。

    (3)“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华盛顿体系瓦解)

    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1)联盟建立:标志事件是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联合起来打垮法西斯国家(内容)。这充分体现了“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性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作用)。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参加。决议有:战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成立联合国;苏联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向日本作战。

    五、重要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2)诺曼底登陆战(1944年6月),英美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灭亡。

    (3)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5月),苏军占领柏林,德军投降,欧洲战场基本结束。

    六、战争结束

    (1)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2)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变化 单元特征: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变化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发展迅速,一片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7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经济调整、成最大债务国,发展受限 3、20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二、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美国在经济上援助和扶持。(马歇尔计划)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

    3、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三、欧洲走向联合:

    1、过程:20世纪60年代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促进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2、意义: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四、七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 1、20世纪70年代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是日本 2、20世纪70年代经济领域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美国、欧盟、日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时代特征:二次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经济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一、冷战中的对峙

    1、对欧洲“冷战”

    (1)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

    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信号: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发表

    (3)时间: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4)表现:

    政治上:国会拨款,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1947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

    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军事上:1949年5月,美国、加拿大和西欧10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根据

    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对亚洲“局部热战”:50年代朝鲜战争;60年代越南战争

    二、两极格局形成: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开始。

    三、美苏争霸的阶段: 1、50、60年代——美国占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争霸达到高潮,苏联占优势——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3、80年代——相对缓和,有所收缩

    4、结束: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结束

    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背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现状: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

    多极化趋势的原因: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多强”的实力不断增长,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格局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多极化趋势阻力:美国继续推行霸权政策,制定全球战略,利用历史矛盾挑起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例如:科索沃战争、两伊战争

    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背景: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③国际分工不断加强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④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

    3、影响:利: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弊: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

    利地位

    4、中国的应对措施: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②2024年,上海举办了APEC会议;加入世贸组织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时代特征: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人类文化空前繁荣。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于美国

    标志: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特点: ①科技成果大量出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变短

    ②科技在各领域互相渗透、相互促进 ③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2)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3)各国大力发展科技,增强各自的国际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五篇: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1

    ★第1课俄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2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3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4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24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5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

    1、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2.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1936年苏联制定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又恢复到多个帝国主义国际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维护了世界统治秩序,但它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

    【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掀起-犹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但此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史称“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让给德国。

    影响:该协定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产物。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英法等西方大国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达到求得自己一时太平的外交政策。

    实质:纵容法西斯,达到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目的。

    2、大战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规模。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作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会议决定要彻底打败德国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决定对日作战。

    3、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作用: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实施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5、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了总攻。迫使德国在5月8日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了。

    6、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推荐阅读: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书知识点(含五篇)
    绩效考核工资标准
    六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 散步 鲁教版
    施工现场配电线路管理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党课讲稿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