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小学作文 生日祝福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关于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五篇范例]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风月无边 时间:2024-06-19 10:23:0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关于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关于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2024年12月15日在天津市宝坻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宝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康德元

    区人大常委会: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24—2024年)》(以下简称《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了经济总量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纲要》确定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评估

    (一)地区生产总值。《纲要》提出,“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65亿元,“十一五”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超过规划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4亿元,同比增长29.5%;全年预计完成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3%。虽然受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区经济暂时遇到一些困难,但在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再加之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我区实现“十一五”后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财政收入。《纲要》提出“到2024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2024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16.02亿元,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61.6%,比2024年的8.52亿元,年均增长37.1%,超出规划预期目标12.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实现财政收入10.61亿元,全年预计完成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1%。随着全区经济总量增加,为税收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地保障,预计可提前一年完成规划预期目标。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纲要》提出“到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5亿元,五年累计33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亿元,比2024年的37.5亿元,年均增长31.7%,超出规划预期目标11.7个百分点。2024上半年完成49.5亿元,全年预计完成100亿元,比上年增长53.8%。考虑到当前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已经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并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投资需求,必将刺激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规划预期目标可超额完成。

    (四)单位GDP能耗。《纲要》提出“到2024年,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以上”。2024年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4年降低7%,完成规划预期目标的46.7%,超时间进度6.7个百分点。随着全区以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循环经济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单位GDP能源消耗还将进一步减少。按照目前平均每年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可超额完成规划预期目标。

    (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纲要》提出“到2024年,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2024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2%;2024年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望达到100%。随着近两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进一步加快。今年将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转运站21座,在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座、建筑垃圾处理场1座。随着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全区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务实施情况评估

    (一)加快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

    1、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完善工业载体为突破口,工业总量和运行质量获得同步提升。一是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十一五”前半期新增工业固

    定资产投入96亿元。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优质项目,新上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379个,其中超亿元的大项目28个,占规划任务的56%。随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步伐的加快,到2024年,“五年累计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入不少于220亿元,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不少于50个”的规划预期目标将超额完成。二是载体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共有两个省级开发区和17个乡镇工业区,全区工业载体规划面积39.2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2.53万亩。各级各类园区共有入区企业365家,其中已投产191家,固定资产投资到位95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税收1.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74%。三是传统行业得到提升,新兴行业方兴未艾。服装、食品、家具、地毯等传统行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塑料、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呈现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区以轻加工型为主的工业结构正在被逐步打破。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技革技改力度加大,工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推进了品牌创建工作。“十一五”前半期已创全国名牌产品1个,市级名牌产品3个,为实现“十一五”期间,“争取创全国名牌2—3个,市级名牌5个以上”的工作目标奠定了基础。

    2、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基地生产、科技支撑”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设施农业加速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确定了打造“三区三带”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十一五”前半期,全区调整落实设施农业用地1.93万亩,建成面积达1.2万亩。同时以食用菌生产、林下养殖等为特色的林下经济也取得快速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各类畜禽养殖小区达到262个,养殖规模占全区的70%。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建农业龙头项目18个,全区资产在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6家,带动农户7.3万户;总投资57亿元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试验区项目,正在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规范,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0多个,带动社员4.66万户。三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以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加快了乡镇及龙头企业检测站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到2024年底,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面积有望突破20万亩。为“到2024年,区内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的规划预期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连续三年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改造中低产田18.5万亩,节水改造面积6.5万亩,分别占规划目标任务的62%和58%;实施了胡各庄橡胶坝及京津新城、大套、箭杆河扬水站等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3、现代服务业快速起步。加快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开发引进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宝坻经济发展新亮点。一是现代服务业大项目按计划实施。京津国际商贸港被列入天津市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海滨国际商贸物流城等4个项目被列入天津市100个重点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商品集散、休闲旅游、会议会展、文化教育、生态宜居”五大基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框架正在形成。京津新城商贸物流区项目自2024年5月开工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7.3亿元,轻纺城一期已于10月份正式开业,建材城项目正在建设中。海滨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31亿元,巨龙古玩城于今年5月份奠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珠江温泉城项目按计划实施,已累计投入70亿元,投资10亿元的京津新城凯悦酒店投入运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天津财大珠江学院建成招生,在校生达到8000人。天宝会议培训中心投入使用,天津金融培训学院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北方文化产业交流基地一期项目中的古玉博物馆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二是业态创新步伐加快。各类超市、专卖店、连锁店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家政、信息等新型服务业不断涌现。三是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了怡购置业广场、地区粮食储备库(二期)和农副产品加工物流交易中心。“三进”工程圆满完成,建成了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店442家,农资连锁店186家。新建、改造了10个社区商业中心和部分乡镇集贸市场。劝宝购物广场已建成近期准备开业,农产品批发、煤炭、机动车和建材等专业市场正在建设中。四是房

    地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新开发住宅面积200余万平方米,珠江温泉城和锦绣香江等生态宜居基地初具规模。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7%。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达到51.9亿元,增长22.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

    (二)推进城市化进程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本着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城镇规划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宝坻新城总体规划、京津新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修编,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可靠依据。

    2、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宝白路改线、大黑林路建成通车,宝武路新建正在规划设计中,改造乡村公路390公里,“争取五年内将现有破损乡村公路改造一遍”的目标可提前实现。城乡能源保障设施进展顺利,完成了城关35KV变电站、双王寺110KV变电站等一批电源增容工程,陈甫220KV变电站正在建设中;天然气入宝等顺利实施并实现稳定供气。

    3、公用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纲要》中规划的新增京津新城客运线路和增加连通京、津、唐的客运线路均已完成。京津新城供水厂、城区第二供水厂及城北集中供热站新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宝坻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城东(宝坻新城第二)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进行调试,京津新城污水2座处理厂和城南(宝坻新城第一)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已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新建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建设全面启动。

    4、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两年来,共完成投资1.05亿元,实施了街道硬化、沼气池、垃圾池建设、安装太阳能设施、村院绿化等工程。农村户厕改造全面完成,共改造农村户厕15万座,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创建文明生态村151个,占全区农村数量的19.7%,占规划预期目标的1/3。国家和天津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将成为“到2024年,全区60%以上的村要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预期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

    5、城市管理进一步健全。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执法水平有所提高。调整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撤销城关镇成立了三个街道办事处,建立了高效的社区管理体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步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支撑。

    “十一五”以来,共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180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实施了“两带一帮”工程,为农民致富提供科技支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2024年“351”工程培训农民8.55万人次,2024年成人教育工作培训农民2.55万人,2024年又启动了“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促进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稳步推进,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了顺驰小学、宝坻六中、潮阳小学、第一职专教师公寓、景苑幼儿园、部分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新建等工程,改造了一中、三中体育场。大力发展学前、成人及职业教育,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依法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积极搞好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一期工程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新上工业项目实现向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区集中,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

    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加强了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严格实施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提高了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处置水平,合理控制农业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施用。逐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关停并转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效益差的企业,培育环境友好型企业。目前,和昌环保循环经济项目初具规模,新开口、牛道口等地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沼气发电项目正在规划运作中。大力加强生态区建设,“十一五”以来,共植树造林319万株,打造了京沈高速、津蓟高速、宝白路、潮阳大道、引滦明渠等多条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超额完成绿化任务。

    (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进一步完善了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减少和规范了行政审批,提高了行政效率。继续开放市场,降低门槛,吸纳一批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了社会事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探索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了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征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外经外贸和利用内外资规模扩大,领域拓宽,水平提高。两年多来,新上外商投资企业53家,累计利用外资1.39亿美元;吸引内联引资项目314个,累计到位内资124.7亿元。2024年当年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达到47.5亿元和5953万美元,分别占规划任务的59.4%和74.4%。出口创汇额累计完成10.15亿美元,占规划预期目标的169.2%。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区和谐稳定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公用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成了区医院北楼主体建设和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楼扩建等工程,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全面完成。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稳步提高,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已于今年7月份完成,宝坻革命斗争史展馆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举办了首届全民健身大会,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顺利实施;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广济寺重建一期工程已竣工并对外开放。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2024年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7‰,总人口66.15万人,与《纲要》规划的到2024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任务目标基本同步。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53元,比2024年年均增长10.4%;人均职工工资25507元,比2024年年均增长16.3%。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累计新开发就业岗位5万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参合率达到97.5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正式启动,城乡低保工作稳步推进。生态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人居环境和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93平方米,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2.4%。

    总体上看,“十一五”前半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长速度均达到或高于规划进度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综合实力不强,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效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缺乏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和名牌企业,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差,特色不明显,缺乏大的经济增长亮点。四是面临的区域发展竞争压力加大,特别是和先进区县比,我区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开放意识、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

    “十一五”后半期,我们既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国家出手应对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陆续出台一些强农惠农政策;同时针对金融危机,中央又连续出台了稳定出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应对措施。我们确信,在我区多年奠定的发展基础上,只要我们认真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确判断形势,充分估计困难,认真抓好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的落实,我区“十一五”规划中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一定可以如期或提前实现。

    第二篇: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初审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有关规定,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对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审议监督,财经工委积极向省人大财经委和兄弟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学习,自8月下旬开始,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占志妙带领下,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9月4日,召开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等17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部门关于实施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汇报,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研究提出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之后,到松阳、景宁等县视察了省、市重点项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并与县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召开专门会议,对市政府的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初审报告。现将初审情况报告如下:

    一、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基本评价

    2024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三市并举”战略,围绕《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24—2024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初审情况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十一五”以来,《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大多数指标符合进度要求,有些指标已经达到。截至2024年6月底,《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市27项主要指标中,有23

    项指标完成情况好,符合进度要求,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2024年上半年分别为36.5亿元、20.7亿元,预计全年分别为65亿元、38亿元,可提前两年达到《规划纲要》确定的60亿元和35亿元目标;初升高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耕地保有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地表水监测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等8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7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的60%以上,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每千人医院床位数、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等6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实现规划目标。丽水市区的12项指标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等3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8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而前5项指标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

    (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区域空间布局更趋优化。进一步明确了“一心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丽水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区域城镇体系。丽缙青产业带工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龙丽产业带增强了农业整体竞争力,丽龙产业带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优质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大力推进,全市共建成157个移民安置点,迁移贫困农户15179户、57661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明显。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三是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前期各类重点项目完成和落实情况较好。“一纵三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完成目标70%,一绕二线六通道已建成约50%,农村公路改造完成48.7%。能源保障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项目、信息产业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四是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绿谷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卫生、体育事业发展顺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大,“五整治一提高”覆盖率达到20%。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1030工程”全面展开,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七是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进步,失业率不断下降。各类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八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配套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

    (三发展效益逐渐显现。《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日益显现。一是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一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编制完成的,自实施以来,尤其在市委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后,全市上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二是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3.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133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4.8%和14.3%;2024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三是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区域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代价有所降低,发展空间布局继续优化。四是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区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基本实现协调发展。五是政府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监督法,接

    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增强,坚持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法制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逐步建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期评估的情况来看,尽管各级各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但规划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存在土地、资金要素制约,节能减排任务重、形势严峻等共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丽水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双重压力,致使存在一些个性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少数指标如期完成存在难度。《规划纲要》的27项指标中,属约束性指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未达标,2024年底为6.38‰,距离2024年6‰目标存

    排放量等3项约束性指标没有达在一定差距。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SO 2 到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达标难度较大。2024年、2024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削减4.58%,与规划目标累计削减20%存在很大差距。经国家环

    保部初核,截止2024年6月底,全市COD排放量比2024年累计削减6.36%,SO 2排放量累计削减0.15%,距离“十一五”确定的分别累计削减15.1%、15%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两年半时间,全市COD排放量共须净削减3142.2吨(按2024年上半年GDP增长率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3076.9吨以上,合计应削减6219.1共须净削减2709.4吨(以2024上半年煤增幅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

    吨,SO 5053.1吨以上,合计应削减7762.5吨,减排形势非常严峻。

    (二投资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前两年半时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66.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6.6%。投资成为我市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比较前两年半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我市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 投资后劲不足。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22.17亿元,增速12.1%;2024年完成投资237.26亿元,增速6.8%,比2024年回落5.3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06.76亿元,同比增长7.4%,比全

    国水平低18.9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土地、资金等要素,严重制约了投资增长的速度;房地产业投资持续回落,对投资稳定增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我市后续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缺少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撑,使全市投资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之前,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速增快予以拉动;如今,投资增速开始放缓,必将对今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调研中,有关县政府及部门对此问题反映强烈。

    (三加快工业发展难度增大。一是保持工业高速增长难度加大。我市工业仍处在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工业总量偏小,占全省工业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决定我市工业发展还必须努力保持目前高速增长的态势,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但在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紧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严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经营难度加大,企业家信心指数下跌,要保持工业高速增长的态势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履维艰。目前,我市工业重型化、污染重特点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大,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但我市科技发展滞后,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匮乏,企业创新能力弱。2024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11个市的第10位,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末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丽水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24年由2024年的7.2%提高到12%,目前差距较大;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4.3%,比上年同期下降2.1%。从引进

    层面看,目前我市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难度相当大。

    (四横向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纵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显得相对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个指标增速均慢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同属欠发达地区的衢州市相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较为明显。2024年、2024年,衢州市GDP总量比我市分别高出32.0亿元和44.6 亿元,增速分别高出 2.3 和 0.6 个百分点。从三产比重来看,虽然近年来两市第 二产业比重都得到较大幅度上升,但衢州市二产比重值比我市高(2024 年、2024 年分别高出 3.2 和 6.5 个百分点),说明衢州工业发展比我市快。在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方面,衢州市增速快尤为突出,2024 年、2024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分 别比我市高出 4.8%、9.1%和 16.6%,且年均投资规模超出我市 50 亿元以上。

    三、推进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与“十一五”规划制定时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我市 “十一五” 规划实施后期工作难度将会加大,任务也将显得更为艰巨。今后两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 实施省委、市委“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十一五”规划继续顺利实施,保证规 划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落实有效措施,力争完成各项指标。市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规 划纲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规划实施牵头部门要督促各参与单位加大各自承 担的规划任务的实施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奖惩,确保《规划纲 要》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力执行。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加强配合,上下 联动,切实形成合力,优化实施环境,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针对 完成难度较大的 4 项约束性指标,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想方 设法,攻坚克难,落实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要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强化流动人 口计划生育监督管理,努力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指标内。加大节能减排宣传 力度,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尽快建 立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

    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以总量控制为目标,健全 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机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 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严肃处理污染重又拒不治理的企业。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好市 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实行建设项目投资节能评估制度。以规划

    环评为基础,将环评由建设项目层次延伸到规划层次,从决策源头控制、减轻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控制“两高一低”行业增长,着力推行 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环境政策和体制机制,力争节能减排 3 项指标到期末能够达标。

    (二)谋划项目与破解要素制约并举,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将投资作 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提高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一要积极破解要素制约,落实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点项目建 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力度,加快水阁开 发区东扩,努力拓展空间增量。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提高投资密度和土 地利用率,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征迁政策处理力度,有效解决 项目落地难问题,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利用资产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市场化 运作模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资重点项目。做好银企洽谈会、推进建设领域投 融资平台的资源整合,争取银行信贷加大对丽水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研究 上级政策,争取有更多国债资金和补助资金对我市项目建设的支持。二要积极谋 划大项目,增强项目支撑力。针对省政府提出的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三 和 个千亿” 工程,抓紧做好对接工作,认真研究省政府在投资和扶持方面的新取向、新要求,编制好有关投资大项目,使我市有更多项目列为国家、省重点项目,获 得上级更多支持。围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 点领域,积极谋划大项目。根据基础设施成网配套、提升水平的要求,加强县(市、区)投资项目规划工作协调,挖掘、整合县域之间交通、电力网络等配套建设项 目。立足培育壮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谋划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类项 目,增强产业投资。三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实项目库储备。针对国家、省重点项目规范化要求高,要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将项目前期工作做 早、做深、做到位,切实做好、做实项目储备库,增强投资后

    劲。

    (三)力保高速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并重,加快发展工业。积极营造浓厚 的工业发展氛围。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工业,优化税源结构。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真心实意支持、关心、服务工业,简化工业项目核准、备案制 程序和手续,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项目收费。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主共商发展 对策,为企业排忧解难。要切实从破解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入手,采取 有效政策措施,强化协调落实,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牢牢抓住发达地区产 业转移机遇,加大选商引资工作力度,承接更多企业在我市落户,力保来之不易 的工业快速增长态势。同时,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必 须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必须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延长 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低端产品加工型企业要借智搞研发,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有一定科技基础的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形成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要在选商 引资中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嫁接,做大做强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认真落实《丽水市生态 文明建设纲要(2024—2024)》,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要努力优化生态环境。落实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 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合理指导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施 “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市区 旧城、内河和道路“三大改造”,以“六城联创”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二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市科技 进步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目标的实现,增强科技对三次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支 撑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 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

    地,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合理布局生产力,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工业体 系。坚持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打响“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要大力 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培育绿 色消费模式,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不断深化绿谷文化建设和民间艺术之乡 建设,逐步构建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风格。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 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提升丽水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五)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 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区域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开展教育创强 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前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提高卫生事业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加强公共卫生机 构、人才建设,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高千人医生数,提高医务人 员素质,积极办好各项卫生事业。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 保障体系,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在既有权限下 推动分配体制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 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强化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篇: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纲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纲

    一、前言

    (一)评估背景

    (二)评估目的和意义

    (三)评估方法和过程

    二、《纲要》总体进度及实施效果评价

    (一)对照《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对整体实施进度评估。

    (二)评估近三年政府履行职能、落实《纲要》要求的情况。

    (三)概况总结《纲要》实施的主要成效。

    (四)对2024年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预测。

    (五)按“三大目标”要求,分析与全省、全市、120个自治县和26个欠发达县(市、区)的发展水平差距,以及与基本小康目标之间的对比。

    三、《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围绕《纲要》提出的可量化分析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重点分析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判断在规划期末实现《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的可能性。

    ——经济发展类: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营出口等指标。

    ——经济结构类: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化率等指标。

    ——人口资源环境类:包括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中普及率(初升高比例)、单位GDP综合能耗累计降低、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类:城镇企业养老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

    四、《纲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对照《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分析任务落实情况。

    (一)城乡建设。重点评估区域布局调整、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

    (二)产业发展。主要评估工业扩量提质、服务业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引导情况。

    (三)基础设施。重点评估“两网络两平台”的实施进度和绩效。

    (四)生态建设。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落实情况。

    (五)公共服务。重点评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程。

    (六)“和谐景宁”建设。主要评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任务的落实情况。

    五、《纲要》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对《纲要》实施以来的各项改革事业推进情况、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等各项保障措施的成效进行评估。

    (一)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事业单位改革进展。

    (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五)农村综合改革。

    六、重大项目实施情况

    (一)实施项目

    对列入《纲要》的18个重大实施项目进展情况、实施绩效、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重大

    项目完成情况。

    (二)争取实施项目

    对列入《纲要》的15个重大争取实施项目的开工情况、前期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七、《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比如后期投资储备不足、产业培育困难重重等;二是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比如规划实施的刚性不够、约束性指标的调控手段有待加强等。

    (二)今后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对“十一五”后期的发展环境、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比如极端气候增多、不可再生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等发展环境的变化,统筹区域发展进程加快、省委省政府五年专项扶持政策出台等政策因素,分析上述环境变化对我县《纲要》实施的影响。

    八、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

    根据发展环境变化、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预期,提出需调整的指标、任务、项目,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措施及完善规划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篇: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关于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2024年12月30日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宜宾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徐 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光镭市长委托,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报告《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期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市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开展了《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的评估工作。评估显示:两年多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市二届人大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协调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是我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一)主要发展目标执行情况评估

    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2024—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2024年达到529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到273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高于12%的规划目标。2024—2024年,人均GDP年均增速17.1%,2024年达到11874元。县域经济发展加快,2024年有8个区县生产总值增速超过15%。2024—202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2024年分别达到218.5亿元、176.3亿元,2024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8亿元、92.4亿元,同比增长34.7%、21.6%,增速均超过规划预期目标。

    经济质量不断提高。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31:52.34:27.35;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从45.8%上升到48.6%。2024—2024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年均增长29.3%,2024年达到24.9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28.8%,增速超过规划预期目标。区县财政实现收支平衡,进一步缩小了市县差距。

    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框架初具雏形。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加快,2024年城镇化率达32%,比2024年提高3.7个百分点。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69元和3930.7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3.2%,远高于6.5%和7%的规划目标。2024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8%和18.3%,达到6184.3元和2128.8元。2024年农村恩格尔系数降至5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24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55.3%。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医生2.31人,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2.18张。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乡居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9平方米。2024—202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4%。规划目标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2024—202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6%规划目标内,2024年上半年降至3.93%。2024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4万人,提前三年完成规划目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万人和24.6万人;纳入城市和农村“低保”范围的人员分别为9.6万人和11.2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市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投资体制、城乡统筹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202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9.8%,达到251.1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24—2024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8.9%,2024年末达到6.42亿美元,实现五年规划目标的66.2%,2024年上半年达到2.8亿美元。2024年—2024年6月,全市实际到位市外资金总额299.79 亿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2024年,耕地保有量保持47.71万公顷,高于规划控制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8.9%。2024年万元GDP能耗1.44吨标准煤/万元,比2024年累计减少6.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49.7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13万吨,比2024年削减了23.9%;氨氮排放量2799吨,控制在4500吨的目标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6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4%。出境长江干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2024—2024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2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有效监测天数92%以上。成功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黑帽子”,进入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全国50个城市行列。

    实施“十一五”规划两年多来,《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执行情况良好。39项指标已有1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提前三年完成;GDP等23项指标进展良好,其中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可望提前一到两年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义务教育普及率、耕地保有量、出境长江干流断面水质等5项指标处于控制目标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中心城区规划区常住人口、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降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等8个指标因多种原因与目标进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还有2项指标(即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因指标内涵发生变化或未获得数据暂时无法进行评估。

    在18项约束性指标中,有1项约束性指标提前三年完成,有13项约束性指标按目标进程顺利推进,有3项约束性指标与目标进度有一定差距,有1项指标因指标内涵发生变化暂时未获得评估结果。(详见附件一)

    (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评估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进一步做大做强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化纤、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初步形成酒类食品、综合能源、化工轻纺、机械制造基地。2024年,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三大企业集团的利税合计达57亿元。惊雷科技、高金食品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具有活力的“专精特新”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优化五粮液集中区、宜宾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了阳春坝、罗龙、福溪等重点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截至2024年6月全市13个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90余户,天原阳春坝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普什醋酸纤维素、宜宾纸业搬迁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221.6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保持在400千克以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8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24年末,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3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39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5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7个,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0%以上。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截至2024年6月,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2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7.76万亩,新建和改扩建通村通乡公路2752.9公里,通公路的行政村已达97%。累计新建沼气池7.77万口。累计完成红层找水打井94661口,建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3819处。完成了2594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全市农户电话普及率达到了26.9%,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46%。全市共有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32个,市级试点示范村150个。

    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成功承办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2024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35.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51亿元,同比增长33.67%。安吉物流、天畅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农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679家,配送中心1个。积极推动“数字宜宾”建设,有序开展“十二金”工程。

    2、统筹区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打造“一核六辅”增长极点和“大”字型开发轴线,优化整合市域空间,合理布局工业集中区,积极构建功能明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一心三片”城市核心区建设,翠柏大道、菜园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观斗山隧道、天池金沙江大桥将于近期建成通车,中坝组团、天池片区、北沙组团初具规模,推动了城市环线和城市组团建设。截至2024年6月底已开通16条公交线路。

    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南溪镇、长宁镇、庆符镇等“卫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强力推进屏山新县城的规划迁建和移民工作。

    3、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实现进口2.25亿美元,出口4.17亿美元,比2024年分别增长258.86 %、54.39%。成功设立二类水运口岸。引进沃尔玛、拉法基、华电集团、中建总公司、上海港务集团公司等中外客商投资我市商贸、能源、建材、交通等领域。推进川南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共建成渝经济区。与美国哥伦比亚市、山东省德州市、云南省昭通市等国内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交通设施建设。对外通道方面,宜水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乐宜高速公路、宜泸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并稳步推进,荣县至宜宾、筠连至盐津等断头公路正加快实施,巡场至威信等公路正加快项目前期工作。长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已完成,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于2024年底开工建设。成贵铁路、宜宾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预计2024年开工建设。市内交通方面,宜宾至珙县、江安至长宁公路已建成通车;菜坝至新发、宜宾至南溪快速通道等公路正加快推进;小岸坝经凤仪至罗场重件公路已初步整治;江北通道、吊白路已改建完成。菜园沱长江大桥、江安长江大桥、中坝大桥南连接线、高速公路冠英连接线等已建成通车。截至2024年6月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2公里。

    能源基地建设。筠连矿区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鲁班山南北矿竣工投产,新维、船景、武乐等煤矿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向家坝水电站、珙县电厂一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福溪电厂一期工程正争取早日核准;向家坝±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推进,500千伏变电站一期工程已竣工,江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进展顺利。已竣工天然气储气设施项目一期工程。

    信息设施建设。建成市到县SDH数字干线网,开通有线数字电视,可收看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近100套。市、县城区光纤网络全部建成,98%的县、乡实现了光纤联网,已具备开展数字数据信息、宽带接入等业务的基本条件。

    水利设施建设。向家坝灌区工程、筠连县王家沟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正加紧推进前期工作。高县惠泽中型水库枢纽工程及渠系配套建设进展顺利,水库已正常蓄水。已完成22座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干支渠261公里,防渗干支渠523公里。飞机坝防洪堤工程基本完工,菜坝组团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县城及重要城镇防洪堤工程建设正加紧开展,已开工新建12.31公里,整治修复11.85公里。

    5、坚持科教兴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以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8.1%。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职教与普通高中招生的比例为1.1:1。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宜宾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通过教育部评估。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各类职业培训达63.2万人/年左右。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千方百计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全市建成远程教育项目学校2306所,实现了全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全面覆盖。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4.66万平方米,完善774所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设施、仪器(器材)的配置,完善741所学校的图书馆(室)建设和图书配置。

    2024—2024年,全市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申请专利1175件,其中获得授权专利740件。建成3户国家级、4户省级、6户市级技术中心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6.15亿元,新产品产值达6.44%,全社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1%。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建成开放,“早茶节”、“酒圣节”、“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新建农民健身工程154个。

    2024年以来,我市共引进博士近40人,硕士研究生近100人。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达58 人,省级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成功创建了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四川川南人才市场”,积极推进泛金沙江流域人才开发合作。

    6、构建和谐宜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深入实施“惠民行动”,大力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民生工程,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惠民行动执行情况见附件二)

    着力推进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综合救治能力明显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1.7岁,婴儿死亡率从23.18%。降至17.52%。截至2024年6月底,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4个、社区服务中心9个、村卫生站1610个。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24年的122.25∶100下降到2024年的114.48∶100。

    努力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积极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创造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万余人,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农村劳务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达115万人次。劳务总收入比2024年增长了43%,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1571元。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保覆盖范围,截止2024年6月底,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7.7万人次。农村五保供养及敬老院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两年净解决1.43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9.7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成果得到巩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建设扶贫新村112个,实施“四建五改”使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初步建立起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截止2024年底,全市投入资金7523万元,使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户数达9821户,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已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3423.22万元完成4967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危房户的建房工作。

    紧急灾害救援能力增强。市、县建立了救灾应急预案和救灾物资储备,共救助受灾人口42万人,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医,孩子有学上,灾后无疫情发生。全面完成冰雪灾害倒塌房屋1806户的恢复重建和损房29545间的维修。

    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初步建立起农村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信息网络。坚决推进小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共计关闭小煤矿146个。扎实开展道路和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积极推进学校危房治理。

    向家坝库区移民顺利推进。迁出县和接安县已划定外迁移民范围、安置点及安置规模等。截至2024年6月,已确定328个移民安置点,可安置外迁移民15776人。新市镇地质灾害影响区移民110人已顺利搬迁江安县安置点实施异地避险。

    与此同时,拥军优抚安置、城乡基层民主政治、社区建设等进展顺利。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对水源、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保护利用。实施“金土地工程”,累计开发整理土地面积2.13万公顷,新增耕地3009公顷。加强生态建设,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1.21平方公里。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大环境治理。完成16个省级和74个市级挂牌整改企业限期达标任务,取缔了集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认真实施现有燃煤电厂脱硫治理工程,全面推进城市煤改气工作。加大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高生活垃圾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及分类利用水平。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步伐。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6万吨,在建及拟建污水处理厂9座;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场)4座,垃圾中转站1座,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1080吨,在建及拟建垃圾处理厂(场)6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宜宾县、五粮液、丝丽雅、江安阳春坝等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县、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五粮液、天原、丝丽雅列入国家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惠美线业、长毅浆粕公司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红光化工等十一户企业列为全省第二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54户企业获得资源综合利用认定。

    加强节能减排。制定了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三户重点企业(天原集团、宜宾纸业、昌宏化工)和列入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十五户重点企业实行统一跟踪、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我市企业先后投入节能技改项目和重大节能装置改造资金达20余亿元,完成10个重点节能技改工程、28户企业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能力工作任务,豆坝电厂2×5万千瓦机组全部关停。2024、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4.58%、9.67%。

    (三)重大建设项目落实进展评估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坚持产业和基础设施并重,重大工程和改善民生并举。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领域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保持我市投资规模、速度、效益持续增长。2024年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99.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同比增长33.2%。2024—2024年上半年,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59亿元。

    (四)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评估

    1、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一是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制。推行“宜宾承诺时限”后,项目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整体缩短了一半以上,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开展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试点,实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项目协调机制。三是全面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四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对区县财政规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初步建立基本涵盖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县级财政最低保障机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继续扩大财政资金直接支付范围,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五是对市级行政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清理审计评估,统一管理。

    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实施天原股权转让及增资扩股、丽雅置地和海丝特增资扩股等改革。全面完成五粮液和宜宾纸业两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成功解除长江包装、宜宾纸业两家上市公司及宜宾纸业集团、宜宾天原集团等16家企业的债务,解除了几大国有企业之间的债务担保链,为长江包装和宜宾纸业的重组扫除了障碍。七九九厂深化改革和战略重组稳步推进,启动宜宾酒都饭店改制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投资咨询、权益维护等服务体系。稳妥推进与开行合作的中小企业平台贷款工作。2024年6月底,9户担保公司已累计为265户中小企业贷款担保8.23亿元。

    3、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农家店及配送中心、物资集散市场和大型专业化市场建设。二是建立投资信息平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资产评估制度,加快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三是深化土地资产运营,完善土地市场及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和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制度。四是深化价格体制改革。重点加强涉农价格监管,规范教育收费行为。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气、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五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改革发展。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是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取消农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全部免除了乡镇五项统筹费用。二是大力推进以翠屏区为试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三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统筹安排乡镇撤并、机构精减、人员分流和“乡财县管乡用”。四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改革。五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林改确权工作,逐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及流转等配套改革。六是大力推行涉农收费公示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取消涉农收费项目49个,降低涉农收费标准13项。

    5、改革公共服务体制

    一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和资金投入机制。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政策,积极开展了适应农村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了保险市级统筹政策,保险统筹调剂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健全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了救助范围。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两年多来,我市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但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导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所降低。投资规模小且结构不够合理,虽然我市投资增长较快,但投资占全省比重较低,投资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建设项目中基础设施、资源开发项目较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相对较少。

    (二)城镇化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我市为推进城镇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两年来全市城镇化率提高3.7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全省仍然低12.9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在川南城市中也排名靠后。究其原因是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还不强,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镇体系还不健全,全市只有一个市辖区,仍然呈现中心城市单极支撑的格局。

    (三)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历史原因,区县发展仍不平衡,人均GDP、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

    (四)节能减排压力增大

    我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两年来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6.6%,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3.8%。但由于我市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比重较大,加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五)民生尚待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设和谐社会成效显著,但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尚需努力。

    三、进一步实施好“十一五”规划的措施

    展望“十一五”后两年,宏观经济形势与前半期相比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和扩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为了应对复杂的形势变化,中央和省里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为此,我市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自加压力,多作贡献,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今后两年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推进以“路、水、土、气、电”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强产业要素整合,提高产业集聚能力,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沿江经济带发展,集中力量抓好五粮液、宜宾经济开发区、阳春坝、罗龙、盐坪坝、福溪等条件相对成熟的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产值上百亿工业集中区达到4个,力争设立出口加工区。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促进民生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和物流园区建设,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积极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三是科学有序地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市规划修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大城市框架,强化中心城市对区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城镇组群发展,以产业为依托,逐步把重点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阵地。坚持城乡统筹,破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四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储备。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力推进宜泸渝高速公路、四川宜宾港志城作业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一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抓紧储备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具有前瞻性的项目,增添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后劲。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筹措资金,加快我市融资平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五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配套政策,切实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六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抓好农业节能、工业节能、建筑业节能和服务业节能,引导节能生活消费方式。重点抓好我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

    七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营造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务实推进川滇黔结合部区域合作,密切与成渝经济区的交流与协作,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

    八是适时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加强“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提出规划思路,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篇: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有关情况。

    一、“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本情况

    规划评估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对于从机制上保障规划目标、任务和相关工作措施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来,为加强规划落实,及时掌握进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建立了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并对2024年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今年以来,根据国家相关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的要求,又组织开展了“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十一五”规划前半段,特别是奥运会前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专题进行部署并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各区县、各部门认真按照要求,组织对本地区、本领域“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今年上半年陆续完成了评估报告。在中期评估实施过程中,市人大财经委积极加强督导,围绕新农村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专题,先后多次组织安排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对推动评估开展、保障评估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中期评估历时半年,经历了前期准备、专项评估、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等阶段,形成了两份综合评估报告和82份专项评估报告,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实进行前期准备。及时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了评估的对象、方法、组织分工及时间进度安排,为中期评估的具体实施打好基础。提早进行工作安排,充分考虑今年举办奥运会等特殊因素,3月初即启动了评估相关工作。搞好评估培训交流,先后举办4期政府部门和区县规划评估培训班,累计培训工作人员200多人次。加强规划评估理论方法研究,指导规划评估实践。

    (二)多视角开展评估。为使评估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在评估方法上,注重“三个结合”:一是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一方面组织区县和相关部门对本区县、本领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委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独立开展第三方评估,为《纲要》综合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二是传统评估方法和现代评估方法相结合。在运用对照比较等传统评估方法的同时,积极采用模型分析、公众调查等现代评估方法和手段。针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市民关注的问题,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市民问卷调查,了解市民的感受及评价。三是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力求评估的客观准确。

    (三)突出评估重点。在评估内容上,重点围绕规划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政策的制订实施等关键环节进行评估,突出搞好对《纲要》的综合评估,突出搞好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的评估,突出搞好对宏观环境变化较大领域的评估,使中期评估成为协调规划实施、促进规划落实的手段。

    (四)广泛听取意见。中期评估报告初稿形成后,我们专门组织进行了专家评议,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充分听取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和市有关部门等各方面意见。对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汇总整理,使评估报告内容更加充实完善。

    二、规划实施的主要进展和成效

    从中期评估结果看,“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成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得到落实,奥运会前预定完成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五年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很多方面比预想的要好。《纲要》42项主要指标,按进展分析,超过或达到中期时间进度要求的有39项,占全部指标的93%。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高于预期目标4个百分点;2024年达到9353.3亿元,人均GDP达到7654美元,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24~2024年年均增长27.4%,2024年完成1492.6亿元,今年上半年增幅达到46.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24年为0.67吨标煤,比2024年下降10.97%,超过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2024年为37.2立方米,比2024年下降21.1%,已超过五年规划目标要求。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24年下降到10.65万吨,比2024年减少0.95万吨,下降8.2%,完成规划目标的5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到15.17万吨,比2024年下降20.4%,已达到五年规划目标要求。

    ——城镇登记失业率,2024年为1.98%,2024年为1.84%,分别低于规划调控目标1.52和1.66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3%、92.6%、92.6%,达到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2024年达到88.9%,超过五年规划目标3.9个百分点。

    ——中心城公共客运系统承担全市出行比例不断提高,2024年达到34.5%,超过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中心城污水处理率,2024年达到92%,超过五年规划目标2个百分点。

    ——中心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24年达到99.87%,超过五年规划目标0.87个百分点。

    ——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持续大幅度提高,2024年达到53%,超过五年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

    《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进展良好,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展。

    两年来,坚持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着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狠抓节能降耗减排,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初步实现了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协调统一。

    产业高端化发展态势明显。2024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2.1%,比2024年提高3个百分点。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占服务业的比重达55%。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2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8%,比2024年提高0.5个百分点。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工业平均增速,现代二工厂、首钢冷轧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经济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效应显著,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24年的34.4%提高到36.5%,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类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城市经济最活跃的增长区域,一批特色街区和商务楼宇正在成为发展的新亮点。核心区、拓展区、新区和涵养区等四类功能区,在各项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

    节约降耗减排走在全国前列。以6.7%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13%的经济增长。积极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搬迁调整,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以退促降”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和新技术,抓好政府机构、工业等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行业节能。推进工程节水,加强监测计量和用水大户超定额加价管理,节约用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实施20类55项建设用地节地标准,较好地实现了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目标。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节约、环保宣传活动,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音视频(AVS)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进入产业化阶段。以标准为纽带的产业联盟发展迅速,“长风联盟”、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取得明显效益,闪联标准成为全球首个3C协同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6项落户北京。启动“中关村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工程,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促进了多渠道融资体系的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技术交易市场更加活跃,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82.6亿元,比2024年增长103.2%,创新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二)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广大市民得到更多实惠。

    两年来,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市民,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在一些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

    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实施了22所名校办分校工程,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职业教育活力不断增强,特色逐步显现;高等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毛入学率达到57%,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着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及应急机制,大兴、房山、门头沟等10个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继启动;强化基层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已建成达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04个,完成规划目标的70%,基本上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城乡覆盖,方便了居民看病就医。继续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修缮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9处。推进公益性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进社区、进乡村,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施普及,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劳动就业保持在高水平。把努力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调控目标,制定实施了零就业家庭帮扶计划、“三年百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产业转型地区就业促进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两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1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4万人,基本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达到11.2%和8.4%,均超过6%的规划预期目标。

    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把推进社会保障广覆盖和提高保障水平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实施了“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并将城镇劳动年龄段内无业居民纳入制度覆盖范围,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出台了本市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加快农村新型养老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适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等相关待遇及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城镇廉租住房等救助制度,实施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变动应急救助,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福利状况不断改善。

    (三)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速,供给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十一五”前两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11亿元,接近“十五”时期基础设施投资的总和。

    交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大规模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86公里,地铁9号线、亦庄线等7条新线相继开工建设。京平高速、京津二通道等高速路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78公里,提前两年实现“区区通高速”的规划目标。城市主干路新建51.2公里。建成两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首都机场扩建任务圆满完成。京津城际客运轨道正式运营。北京南站投入使用。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和运行效率向前跨了一大步。

    能源、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太阳宫等3个燃气电厂,供电能力提高36%, 本地发电能力能够满足电力负荷需求的三分之一。建成陕京一线、二线天然气管线等工程, 实施六环路天然气管线工程,新增管线350公里,输气能力提高近30%。曹妃甸液化天然气(LNG)等项目顺利推进,新增储油能力12万吨。新能源与能源新技术应用取得突破,延庆风能一期工程投产,太阳能、生物质能、地源热泵等新技术加快推广,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比2024年翻了一番。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基本建成,京石应急段工程已建成通水。建成清河、北小河、吴家村等再生水厂,2024年全市年利用再生水4.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14%。

    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组织实施十二、十三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2024年3月1日起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更新淘汰老旧车辆2.74万辆。中心城20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实现清洁能源改造和治理。高井、华能等4家电厂的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治理工程全部完成。工地、道路等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持续提高,2024年达到67.4%,比2024年提高3.3个百分点,今年1~8月进一步提高到73.4%。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44万公顷,建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15个万亩环城郊野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1.6%,分别比2024年提高1个和1.1个百分点。基本完成六环路内市属河湖治理,全市河流达标长度由2024年的45.3%提高到51%。对重点水污染源和企业污水排放实施深度治理。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47%,分别比2024年提高21.9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建成高安屯焚烧厂、南宫餐厨垃圾处理厂、怀柔庙城填埋场等一批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城八区和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7%和76.48%,分别比2024年提高4.7个和29.8个百分点。

    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法制体系和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状况趋向好转。食品、药品抽验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四)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协调发展初见成效。

    两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和政策倾斜力度,政府投资投向郊区的比重连续两年超过50%,统筹发展的机制初步建立。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编制完成了10个远郊区县村庄体系规划和700个村庄规划。新建乡镇中心区及重要联络线道路273公里,自然村通油路471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市“村村通油路”。完成60万农民安全饮水工程,乡镇中心区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实施了10余项输变电工程,实现了每个区县拥有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天然气供应延伸到怀柔、房山、昌平等新城和沿线中心镇,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农村能源供应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初步建成了“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完成了五环路以外全部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农村产业培育取得新的进展,京承高速路都市型农业走廊初步建成,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重点新城建设扎实起步。各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全面完成。实施了交通联络线、区域医疗中心、集中供热和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新城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同时,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相关建设标准和推进措施研究取得初步成果,为后续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完善投资项目备案制与核准制,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管理办法、后评价办法等政策规章,基本实现了政府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国有二、三级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制面达到95%以上。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率先开征农业用水水资源费,试点实施了居民峰谷电价、供热计量收费,适时调整了公交票制票价。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成立了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公园管理中心,在园林、民政领域及海淀区开展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试点。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京港合作持续推进,与香港地铁合作的北京地铁四号线特许经营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一批大型活动成功举办。新增9个国际友好城市。2024年进出口总额192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分别比2024年增长53.7%和43.6%。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8.5%和34.9%。利用外资整体水平提升,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203家投资北京,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达到80.6%。

    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建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合作扎实推进。京津二通道北京段、京津城际轨道建成通车。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合作取得突破,联合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稻改旱”工程,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实现了潮河、白河旱季基本不断流。加大无偿援助力度,支持西藏、内蒙古、新疆、巴东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建设完成4.4万套临时安置住房、2所临时学校,援建的广青路开工建设。社会各界齐献爱心,累计捐款捐物达21.3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人民。

    (六)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首都城市国际形象显著提升。

    经过七年的精心筹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奥运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现,促进了首都各项工作和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

    奥运筹备工作圆满完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全部按时按质竣工。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三大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各项保障服务措施和工作预案周密细致,管理运行体制转换平稳、衔接顺畅。开闭幕式精彩热烈,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形象。奥运赛事组织严密科学,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参会人员以及世界各国的一致赞誉。城市运行平稳有序,能源、基础设施和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正常,社会秩序良好,实现了赛事举办成功和运行服务保障的双胜利。北京奥运会被誉为“真正的无与伦比”的一届奥运会。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北京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奥运文化遗产。

    (七)规划实施机制初步建立,为保障规划落实提供了支撑。

    两年来,着眼于促进“十一五”规划有效落实,在配套政策制订、重大项目实施、专项规划编制、计划衔接等方面积极创新和实践,初步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

    重大政策制定取得明显进展。两年来共制定出台了70项相关政策、办法,在促进高端产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以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重大项目实施进展良好。“十一五”规划共确定重点项目300个,规划投资总额8090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完工项目151个,占总项目数的50.3%;在建项目98个,占32.7%,两者合计比重达到83%。实际完成投资约4760亿元,占规划投资总额的58.8%。重大项目实施进展符合规划进度要求。

    规划衔接协调增强。加强专项规划落实,共发布实施了64个“十一五”市级专项规划,为《纲要》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注重搞好计划落实,把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等纳入发展计划,明确实施重点和要求,为规划《纲要》滚动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上看,“十一五”前半期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举办奥运会等重大机遇,注重发挥中长期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和切实履行,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上迈出了一大步。两年来的发展效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肯定和认同。根据中期评估过程中委托中介机构所做的市民随机抽样调查,94%的受访者认为近两年来北京市总体发展不低于“十五”期间发展水平,其中65%的市民认为好于“十五”时期。

    三、规划实施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中期评估同时也反映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发展阶段变化,一些新的情况尤为值得关注。

    (一)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是首都城市发展始终面临的重要问题,近两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十一五”前两年,全市常住人口新增95万人,年均增量比“十五”时期多12.6万人。与此同时,人口区域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60%以上的新增人口仍然集聚在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快速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在全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加快向发达地区大城市转移和集聚;北京作为首都,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比较充裕的就业机会,相对较高的公共福利,良好的生活服务环境以及优越的文化教育条件,对人口流动产生了很强的吸附效应。人口持续较快增长,进一步加大了我市资源环境和城市运行管理及公共服务的压力,对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正带来新的挑战。

    (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2024年、2024年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0.9%、2.4%,总体保持稳定。但从2024年下半年以来,我市价格总水平出现了明显上涨。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1%,主要原因是国际价格上涨传导、国内需求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去年以来世界市场上粮食、原油、铁矿石、煤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对国内经济运行带来多方面复杂影响。这一轮价格上涨带有全球性。从目前走势判断,今后一个时期价格总水平仍将高位运行。与此同时,由于价格机制不顺,能源、资源领域积累的价格矛盾日益突出,财政补贴的压力不断加大。价格上涨已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未来价格调控的任务很重。

    (三)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近两年来,在各项倾斜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本市城乡和区域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由于历史和发展阶段的因素,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城市建设的重心仍然主要集中在城区,特别是中心区人口和功能过度集聚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带来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郊区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南城地区、生态涵养区和西南产业转型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一些局部地域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积累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从根本上看,需要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政策和管理机制,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适应。

    此外,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提升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谋求在新起点上的更好发展等,也面临新的要求。

    四、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初步安排

    随着奥运会的成功落幕,首都发展和“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分关键的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变化,与规划初期已有很大不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等诸多因素变化,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国内能源运行趋紧,成本上涨压力加大,宏观经济政策正在进行新的调整。这些因素都将对全市发展产生复杂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广大人民群众对巩固奥运成果、推进科学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期待和要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预定部署,适时推进城市发展建设重心的战略调整和转移,实现奥运前后发展的平稳顺畅衔接;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宏观环境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北京、新发展”。总体判断,有规划前半期奠定的良好基础,通过全市共同努力,“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可以实现的。

    “十一五”后半期,规划实施的总体考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弘扬奥运“三大理念”,积极推进发展重点的战略转移,更加注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发展活力提升,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增强,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与加强自主创新,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奥运会成功举办作为促进首都发展的新起点,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与活力。

    深度开发和利用奥运资源。充分发掘筹办奥运所形成的有形无形资产、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精心组织好后奥运经济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加快奥林匹克中心区功能开发和奥运文化遗产利用,吸引国内外体育、文化、会展、旅游等高端要素集聚,规划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展会,带动体育、会展、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加快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在继续推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的同时,实施好丽泽金融商务区等新兴金融功能区和后台园区开发建设,扩展金融产业发展空间。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快速发展。把握中央企业总部扩张机遇,充分借助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引导境内外高端要素流入,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和楼宇经济发展。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深化中关村综合改革,建立起培育创新主体、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加快海外学人中心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攻关项目在北京落地。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网三大试验网应用,促进新兴产业链培育。

    保持投资消费的平稳较快增长。合理把握投资建设节奏和空间时序安排,有针对性地做好重大项目运作和投资促进,推动投资建设主战场由中心城向新城、南城、西部和新农村建设转移,确保投资平稳增长。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着力增加农民、企业职工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强消费拉动作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扩大旅游、文化体育、时尚休闲等消费份额。

    (二)继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切实抓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扩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农村地区学生、城市困难学生、特殊教育学生的助学政策,落实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进一步健全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新农合补偿政策,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着力加强基层公共文体活动设施和社会养老设施建设,继续搞好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更好地满足基层广大群众的需要。

    继续扩大就业。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继续加大对就业困难地区的政策扶植力度,做好首钢等调整搬迁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和产业调整地区就业工作。落实困难群体促进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和长效帮扶机制。实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提高农民就业水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就业水平。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以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养老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以及职工最低工资等相关标准,保障广大市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着重完善政策性保障住房机制和管理办法,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供应量,“十一五”后两年力争每年再开工建设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努力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完善各项救助政策,关注边缘群体,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积极引导和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积极调控人口规模过快增长。遵循城镇化和市场规律,立足转变发展模式和加强城市自身管理,更多依靠经济、法律手段,疏导和减缓人口增长。推进城乡结合部产业转型,严格控制低端产业发展。依法强化对居住场所的常态化管理和市民化服务,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积极研究解决人口“新二元结构”相关问题。加强新城开发建设中的人口调控,探索区域人口调控考核试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建立健全人口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完善综合调控机制。

    (三)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继续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加紧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提高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保障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

    推进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启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实施,开工建设地铁14号线、7号线、15号线,使在建规模达到11条线270公里,力争每年都有一条轨道交通建成运营。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公共停车和换乘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强机动车总量控制,积极实施交通限行,适当提高中心城区停车收费标准,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市民理性选择交通出行方式,使广大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快捷通畅。

    增强城市能源保障能力。制定实施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按照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可持续的城市能源体系。深入推进与中央能源企业、兄弟省市战略合作,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能源工程,继续推广新能源和能源新技术,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确保能源安全供应。

    构建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外部开源,内部挖潜”的思路加强水资源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提升接收和使用能力。树立污水也是资源的理念,加大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大力开发和利用再生水;实施雨水拦蓄工程,提升雨洪利用水平。

    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深入总结和推广奥运筹办期间城市运行管理经验,使之逐步规范化、长效化。充分发挥公众企业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

    (四)科学推进新城建设实施。

    建设新城是优化首都城市功能布局的重大举措。要坚持分阶段集中解决问题,优先外部交通联络建设,优先搞好生态环境,优先骨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优先实施近期重点建设区域开发,促进新城建设扎实有序进行。

    加快外部交通联络线建设和骨干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实施亦庄线、大兴线等轨道交通工程,推进新城与中心城和新城之间快速联络线建设,基本形成新城外部交通联络系统和内部路网架构。实施新城集中供热工程,推进供热资源整合,到2024年前,使新城基本取消分散燃煤锅炉房,实现集中供热。完善新城的天然气骨架管网,新增管线200公里。加快新城污水处理设施新建配建,力争使每个新城拥有一个高品质的再生水厂。

    推进新城生态环境建设。启动实施新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工程,搞好新城绿化隔离和生态景观大道建设,到2024年,初步形成新城外部绿化带和内部绿化网架构,避免新城和中心城、新城和新城连成一片,将来“拆迁建绿”。

    增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能力。完善名校办分校等政策机制,鼓励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转移,带动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推进一批功能性项目建设,实现每个重点新城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一个体育中心、一个多功能影剧院,较大幅度提升新城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新城资源节约利用。落实好新理念,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在新城全面推行雨污分流,建设城市雨水集蓄和利用系统;推行中水回用系统,推广节水器具设备的使用。适当提高新城建设的容积率,严格控制低密度住宅小区建设,有效利用地下空间。通过推行先进资源利用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强项目实施标准控制,使新城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明显高于中心城。同时,加强新城景观和建筑风格设计,培育特色新城。搞好土地投放调控,注重循序渐进、梯次实施和建设资金平衡。

    (五)健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

    着重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安排和长效政策机制,促进农村和相对滞后地区加快发展。

    继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要求,实施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双轮驱动”。进一步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休闲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继续实施基础设施“五项工程”整体推进村建设,抓好“三起来”工程和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公共设施管护机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强重点镇建设,分阶段集中解决交通联络、垃圾治理、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问题,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集聚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持续发展。继续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放在首位,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防沙、保水、增绿、保障”为重点,继续实施宜林荒山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支持涵养区市级开发区建设,引导高端要素流入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历史文化古村落建设,培育发展沟域经济。落实好山区发展规划,搞好放射线和山区环线网络建设,建立起城区和生态涵养区便捷的通道。

    加快南城和西南部产业转型地区发展。注重发挥重大项目、重点区域开发的带动作用,重大项目优先布局,规划项目优先实施,重点区域优先扶持。集中实施好一批带动性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搞好丽泽金融商务区、首钢地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实施和开发建设,培育和发展高端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加强对产业转型的政策扶持,积极抓好棚户区改造、就业等民生问题,使之成为新北京富有活力的地区。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落实好区县功能定位,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制订实施更有针对性、差别化的区域政策,着力完善财政、投资、土地等政策调控机制,推进各区域主导功能建设,规范开发建设秩序,优化重大项目布局,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巩固奥运环境治理成果,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建立生态文明长效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把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作为主要抓手,推动节能减排由“以退促降”为主向以“内涵促降”为主转变,注重从源头上推动节能减排。加强利益机制建设和市场引导,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把节能降耗逐步变成各经济主体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为。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抓好政府机构、大型公建、耗能大户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广实施好一批节能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制定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相关激励政策,研究开发实用的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方式转变减轻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继续实施控制大气污染阶段性措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联动机制长效化,巩固绿色奥运成果。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坚决关闭排放不达标企业。推行“绿色施工”,继续严格控制工地扬尘污染。加快更新淘汰黄标车。全面推进城区平房煤改电,逐步消灭城乡结合部原煤散烧。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污染。

    提升生态体系品质。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等建设工程,搞好生态走廊建设,构建城市森林体系。继续完善绿化隔离带功能,拓展生态空间,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游憩场所。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建设,强化水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打造优美城市水环境。

    (七)加强经济运行调控。

    保障煤电油运供给和安全运行。积极应对新一轮紧运行挑战,加强能源运行协调调度,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能源工程,加快主网主通道建设,不断完善配网,拓展电网外部通道,提高输电能力。推进唐山LNG项目建设,积极引入大唐煤制气,构建完善的天然气输配体系。推进成品油库整合,启动煤炭储运交易中心一期建设,建立适应首都需要的、安全平稳运行的能源储备体系。

    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密切关注市场供求变动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与外埠农副产品供应地的战略合作,组织好货源调度。完善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在鼓励企业增加商业储备的同时,适时调整政府储备规模,适度提高部分生活必需品的储备标准。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增强一级市场的集散功能,完善二三级市场配送体系,确保市场供应。健全生活必需品应急调控协调制度,加强市场动态监测,逐步建立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稳定供应的长效机制。

    努力保持价格水平基本稳定。落实国家各项价格调控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民生价格,加强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测、预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完善价格变动与低收入群众生活保障的联动协调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因价格变动而降低。加强市场监管,依法规范市场秩序。

    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加强自然灾害规律和防灾机理研究,为科学预测、预防提供依据。强化灾害监测、预测能力建设,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和环境等监测站网,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预防的自动化水平。把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将灾害预防知识纳入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市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系统总结本市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显著提高首都对外开放水平。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市和区县财政管理体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展社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推进国有一级企业战略重组,加快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推进科技进步、节约能源资源、维护社会公平的价格机制。积极申请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继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更加注重引进管理、技术和智力,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研发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企业总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继续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切实支持。

    继续加强区域合作。落实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在产业发展、交通建设、能源开发、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合作,加快一体化进程。扎实做好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部署和要求,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实施好支援项目,同时搞好智力援助和产业合作。

    全面实现“十一五”《纲要》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继续把计划作为重要抓手,搞好重大政策制订,加快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同时,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促进中长期发展战略滚动衔接。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推荐阅读:
    关于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五篇范例]
    在同乡联谊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含五篇)
    审计学案例讨论课资料会计07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切实履行政协三大职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单元测试 B卷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