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聘用合同 法律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八年级物理下册《8.1 力的合成》教案 教科版[范文模版]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浅语风铃 时间:2024-06-24 21:45:4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8.1 力的合成》教案 教科版[范文模版]

    八年级物理《8.1 力的合成》教案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

    (3)能够对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力的合成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性,初步认识用数学的手段表示物理内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物理学中的等效思想。重点与难点:

    对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的探究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图钉、木板、勾码、细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1)两个小孩一同提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课本图8-1-1)。

    (2)汽车陷进泥泞的路上时,很多人努力可以将它推出来,而拖拉机也能单独把汽车从泥泞的路上拉出来(课本图8-1-2)。

    还可举些其他例子。

    例如:两个女生一起搬动一个桌子,一个男生也可以单独搬动。

    二、揭示课题,确定目标

    由上述例子引出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定义。让学生讨论,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

    3、能够对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应用。

    三、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一)提出问题 怎样求出两个力的合力:

    1.小车同时受推力F1 和拉力F2 的作用,这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同(课本图8-1-3)。

    2.张伞下落的运动员受到重力G和拉力T的作用,这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课本图8-1-4)。

    (二)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1)F1与F2的共同作用效果应与一个大小为F1+F2的力的作用效果相同。(2)G与T的共同作用效果应与一个大小为G-T的力的作用效果一致。

    (三)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并参与讨论。设计记录数据表格。

    教师提出注意事项:1.两个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应在一点上。2.为保证橡皮条S的上端到达的位置A在两次操作中为同一点,应在A点位置水平固定一标尺。3。多次测量,将数据填入制定的表格。

    (四)分析论证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 ____,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______。

    (五)解决问题

    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在这两个例子中,合力分别为 1.F = F 1 + F 2 ; 2.F =| G — T |。

    四、教学合力知识的应用

    1、出示尝试题

    (1)、小红同学用200N力竖直向上提一个重150N的水桶,水桶受到的合力为 N,方向是。

    (2)、物体受到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合力的方向向东,大小为20N,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60N,方向向西,另一个力的大小是 N,方向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3)、跳伞运动员连同装置共重700N,他在飞机上跳下,伞未打开前,受到空气的阻力为50N,则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为,合力的方向是。

    (4)、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和下降都要受到阻力的作用,阻力的大小不变且小于重力,若小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为尸1,下降时受到的合力为几,则F1 F2。(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学生边看边尝试练习

    3、教师讲评

    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注意力的方向性。

    五、巩固练习

    1、课后练习题P25 第1、2题 2提高题:

    (1)、两个力的大小分别是20N和40N则它们合力的最小力为 N,最大力为 N(2)、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其合力的最大值是14N最小值是2N,则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是 N,N(3)、一台起重机用59000N的拉力吊起质量为5t的货物,则货物所受的合力为 N方向是

    (4)、若甲、乙两个同学沿着同一直线在光滑水平面上推一张桌子,其合力为100N,若甲用80N的力水平向右推,则乙用 N的力水平向 推。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要求学生联系开始提出的教学目标回答)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第七章

    第1节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时安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多媒体等。

    学生准备:旱冰鞋、气球、橡皮筋、水桶。

    导入新

    问题导入

    .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吹好气球,怎样使它破裂?学生列举的办法有很多:扎、挤、吹……

    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了力?事例:背书包、提重物、蹬自行车……

    3.请同学们拍桌子、两手互拍、掰手腕、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你对力产生了什么认识?

    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下列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几个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上述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

    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推进新

    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一)活动与探究探究要求:请用你桌上的器材,设计如下几个活i动,然后观察思考。

    (器材准备:小车、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等)

    .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橡皮泥和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发生了什么改变?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变化。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8.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体的惯性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件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8.1-3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通过观察图8.1-4,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四)布置作业书本第19页第1、2题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一、力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用具]:橡皮筋、弹簧、木块、钢尺、大钩码一盒、握力计、微小形变演示仪、多媒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共26组)

    教学程序:

    [新课学习]:

    一、形变和弹力

    1、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外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

    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

    3、简单介绍其它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

    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思考: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演示:钢尺形变后能将木块弹起

    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跳板跳水、橡皮筋反弹、撑杆跳、射箭等。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五篇:8.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1、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能力:1、会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能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情感:1、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2、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

    具】斜面、小车、长木板、棉布、毛巾、直尺、象棋子。

    【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课前导学

    1、打出去的门球能够在草地上继续向前滚动,说明运动

    (填“需要”、“不需要”)力来维持;门球受到阻力慢慢停下来,说明力是

    (填“改变”或“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

    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的该定律的内容是:

    。4、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惯性的大小只与

    有关,与速度的大小等其它因素无关。

    5、也叫惯性定律,但两者物理意义不同。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中每次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让小车在进入水平表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这样才能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是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平面上最终停下的位置.在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填“大”、“较大”或“小”)

    表面状况

    阻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毛巾

    木板

    玻璃

    1、分析推理

    (1)、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

    (2)、假如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小车运动速度将,物体将沿原方向。

    (3)、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他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再进一步、得出的,不是直接的结论。

    4、该定律说明力并

    维持物体运动的条件,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阻力,所以才会慢慢停下来。

    探究(二)惯性

    演示:P18图8.1-3拨动簧片,把小球与支座之间的金属片弹出时,小球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

    解释原因:。

    (1)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我们就把这个特性叫做,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

    定律。

    (2)

    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

    (3)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惯性现象对我们有利也有害)

    ①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会往前倾;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往后倾。

    ②利用惯性紧固锤头。

    ③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灰尘会落下来。

    ⑷举例说明惯性的危害。

    三、课堂检测

    1、正在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受到的所有的力消失,那么它会()

    A

    突然停止

    B

    慢慢停下来

    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加速运动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见下表,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反驳下列说法中的哪一个()

    表面情况

    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运动的距离/m

    0.27

    0.42

    0.79

    A

    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

    B

    小车受到力就运动,不受力就不运动

    C

    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D

    运动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人走路时,被石头绊会向前倒,这是为什么?

    思路引导:人走路时,脚被石头绊住,由于________,上身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向前倾倒.4、骑自行车高速行驶时(尤其是下坡),往往要刹后闸,这是因为当刹前轮时,前轮被刹住而停止运动,由于_____,后轮仍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状态,而容易向前翻车.5、下列有关物体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静止时,它没有惯性

    B

    不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C

    船在水中匀速行驶时,一人在船尾处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落下时将掉入水中

    D

    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度向前飞行,是由于子弹具有惯性

    6、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D.力停止作用后,物体就会慢慢停下

    7、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B.一切物体不论处于什么状态,都有惯性

    C.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将改变

    8、用绳子拉着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当绳子突然断开的瞬间,小车的速度将()

    A、立即为0

    B、不变

    C、变大

    D、变小

    9、对于下列几种现象,不能用物体具有惯性来解释的是()

    A、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

    B、子弹离开枪口后,能继续向前飞行很远

    C、同一跳远运动员,“助跑式跳远”比“立定式跳远”的距离大

    D、汽车在刹车或启动时,乘客会有前倾或后仰的感受

    10、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以下警示语中与惯性知识无关的是()

    A、汽车后窗贴有“保持车距”

    B、公路旁立有“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C、公共场所标有“禁止吸烟”

    D、交通规则写有“行车时系好安全带”

    11、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车厢里,有位乘客抬头看见他的头顶上方顶棚上有一滴水即将落下,那么水滴将()

    A、落在乘客的正前方

    B、落在乘客正后方

    C、落在乘客头上

    D、落在乘客左方或者右方

    12、小明同学用细线拴住一个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在某一时刻细线突然断了,你觉得小球在桌面上将,你的依据是。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完成基础训练本节练习



    推荐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8.1 力的合成》教案 教科版[范文模版]
    学校安全教育日周活动总结
    ww 推进服务型农业行政执法
    2024年12月党团办工作总结及计划
    2024年保定阜平县招聘高中阶段教师20人公告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