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买卖合同 文学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对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现状的描述与思考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尘埃落定 时间:2024-06-26 01:07:2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对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现状的描述与思考

    对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现状的描述与思考

    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热面面观

    有人说中国事个充斥“热”的国家,诸如“文凭热”、“下海热”、“广告热”、“明星热”、“股票热”、“房地产热”„„大大小小的热浪一个接一个。在这一股股热浪中,“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休闲花费方法,也悄然地热了起来。据旅游部门颁布的数字,199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6.1亿人次;招待国际旅客4500万人次。全年旅游创汇8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280亿元,旅游业在我国公民经济中的位置已非同小可。

    正是由于旅游业的敏捷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兴建仿古文化景点为重要内容的人造景观热。截止1995年底,各地已经建成开放或正在动工兴建的具有相当范围的人造景点(景区)共有180余处。其中投资在亿元以上的超级项目有十几处。现仅就笔者手头所收集到的一些报刊材料摘录如下:

    山东烟台“西洋五千年旅游区”,投资11.8亿元,占地1.8万亩;

    广东深圳“世界之窗”,投资8亿元,占地725亩;

    河北香河“天下第一城”,投资6.5亿元,占地2024亩;

    广东珠海“圆明园”投资5亿元,占地8000亩;

    山东莱阳“华夏酒都”,投资3亿元,占地1200亩;

    四川成都“世界乐园”,投资2.3亿元,占地500亩;

    河北邯郸“中国梦幻文化城”,投资1.5亿元,占地830亩;

    北京丰台“世界公园”,投资1.26亿元,占地4670亩;

    北京昌平“老北京微缩景园”,投资1.245亿元,占地600亩;

    浙江奉化“溪口清末民初历史街”,投资1.5亿元,全长1公里;

    广东深圳“中公民俗文化村”,投资1.2亿元,占地160亩;

    浙江杭州“世界城·宋城旅游区”,投资7亿元,占地1000亩;

    广东增城“广州风情大世界游乐园”,投资30亿元,占地8800亩;

    江苏无锡“世界奇观·欧洲城”,投资1亿元,占地200亩;

    广东深圳“锦绣中华”,投资1亿元,占地450亩;

    海南三亚“热带风情旅游线”,投资数亿元(未见颁布确实数字),占地1.4万亩;

    广东广州“世界大观”,投资亿元以上(未见颁布确实数字),占地725亩。

    除以上所列举的十几个超级项目之外,投资在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的大项目为数也不少。而投资在千万元以下、百万元以上的,更是星罗棋布、多不胜数了,人造景观热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的人造景观(本文所指的人造景观不包含名胜古迹和历史遗产所构成的人文景观在内;而是专指现代所建的为了满足旅游业的须要,经过人工创意新建造的经营性旅游吸引物——笔者注),发端于香港的“宋城”和深圳的“锦绣中华”,至今不过十几年时光。可散布地区之广、发展势头之猛,确切是相当惊人的。总览近些年来琳琅满目标人造景观,就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六类:

    一是仿古景点类 如山东烟台的“登州古市”、安徽黄山的“屯溪老街”、河南开封的“宋都御街”、广东珠海的“圆明园”等。

    二是神话传说类 如北京的“魔幻世界”、浙江瑶琳的“神仙世界”、山东蓬莱的“八仙幻宫”、河南浚县的“中华神话大世界”、山东青岛的“中国神话洞”等。

    三是名著典故类 如山东淄博的“聊斋大观园”、河北白洋淀的“水泊梁山”、上海淀山湖的“大观园”、河北正定的“荣、宁二府”、天津杨村的“封神榜艺术宫”等。

    四是民俗风情类 如广东深圳的“中公民俗文化村”、江苏苏州的“吴文化公园”、武汉东湖的“楚市”、四川成都的“巴蜀民俗文化园”、山东莱阳的“华夏酒都”等。

    五是影视文化类 如江西抚州的“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山东曲阜的“六艺城”、江苏无锡的“太湖影视城”、宁夏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等。

    六是科普知识类 如山东青岛的“海底世界”、“水族馆”、辽宁大连的“科幻宫”等。

    如果从情势上来区分,我国目前的人造景观大致可分为五种不同的情势:

    一是“古迹延长型” 即在原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基本上扩建延长的人造景点。如山海关长城脚下新修的“孟姜女苑”及“长城博览馆”和湖北蒲圻赤壁景区新增的“祭风台”、“草船借箭”等。

    二是微缩景观型 这类景点不受时光、空间的限制,大江南北,古今中外,“移天缩地”于一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无锡的“世界奇观”、上海南汇的“五洲风度”和北京昌平的“老北京微缩景园”等。

    三是“借题施展”型 以文学名著或历史典故借题设景,大做旅游文章。如河北邯郸的“中国梦幻文化城”、湖北武汉东湖的“屈原行吟阁景区”等。

    四是宫、馆展览型 如北京的“明皇宫蜡像馆”、杭州吴山的“先贤堂”等。

    五是娱乐参与型 如深圳的“中公民俗文化村”、苏州的“吴文化公园”等。

    总之,以上所列举的几种不同的类型,是为了对我国纷纷庞杂的人造景观作一个大致的刻画和粗略的梳理,尚有许多疏漏和不妥之处。事实上许多范围很大的人造景观往往是兼具各种类型的一个复合型的组合体,很难简略地用某一种类型来区分。

    面对人造景观热的种种忧虑

    短短十几年的时光,在中国大地上一下子呈现了如此众多的人造景观,真叫人眼花纷乱、目不暇接。由于一些人造景观推出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便纷纭仿效,一哄而上。缺乏过细周到的调查、沉着科学的思考。所以人造景观的许多弊端就不可避免地显露了出来,令一些有识之士和景致旅游界的专家们深深为之忧虑。

    忧虑之一是当前我国的人造景观用地过多、投资太大。仅就本文前面所举的十几个项目来看,就合计投资约82亿元,占地约6.1万亩。如果把具有相当范围的180余个项目标全体投资和占地面积都汇总起来,这两个数字,恐怕是相当惊人的!

    先说资金,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敏捷的发展,但资金的缺口仍然很大,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许多主要部门都急需投资。说实话,目前中国人口袋里的钱还不怎么宽裕。据国度有关部门颁布,我国每年用于全国各地被列为国度重点文物维护单位的经费总额只有1.3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及一个人造景点的投资多!难怪有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北京十三陵新近搞了个‘中国名著博览城’耗资1700万元;然而与这个人造景点近在咫尺的国度级重点维护文物昭陵、献陵、康陵、德陵却破败不堪。又,北京昌平新建了一座‘老北京微缩景园’投资1.245亿元,可就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洞’,却因维修经费拮据,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真古迹不好好爱护,却热衷于去搞假古董,请问,我们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当然,不修昭陵、献陵、康陵„„和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缺少维修经费,其直接义务并不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那两个人造景点,因为那两个景点的建造自有其投资渠道,并未占用文物维护经费。但从宏观上看,文章所揭示的现状和提出的问题,确切是发人沉思的!

    再说土地,上面已经讲到,仅就十几个人造景点的大项目就占用了约6.1万亩的土地。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应用了山林坡地、海滩湖沼,可很大一部分却是可耕的农田,且又大多是交通便捷的黄金地段。众所周知,我国人均耕地还不足一亩,而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域,土地更是金子般的可贵。有专家呼吁:“如果人造景观依照目前这种热度再搞一、二十年,那将会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构成一个严重的威逼!”此话恐怕并非是危言耸听吧!

    在当前营造人造景观的圈子里,风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以为一个人造景观要向社会推出,必定要有轰动效应。而发生轰动效应的最好措施就是把景区的范围搞大!大者为王,王者必胜!因而相互攀比,你搞一座“欧洲城”,我就搞一座“世界城”!你占地1000亩,我就来个2024亩,这不就把你给“盖”了?其实,一个人造景观是否被社会所接纳,是否发生轰动效应,取决于这个景观的构思创意、制造程度、历史背景、地区优势、交通条件等等诸多因素,决非一个“大”字就能胜利的。

    忧虑之二是当前我国的人造景观有不少无论从内容到情势或反复、或相同,好像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比喻说“西游记游乐宫”,在我国东西南北中,哪儿都有!有人作过统计,已建成开放的共有50多个,仿佛是孙悟空拔下身上的一簇毛,吹口仙气变出来的替身,全是一个模样。又如《红楼梦》的“大观园”也有几十座,星星点点撒落在大江南北、运河两岸。有人打趣说,恐怕连最会做《梦》的曹雪芹也想不到,几百年后他笔下的“大观园”会一下子冒出那么多!施耐庵先生的《水浒传》如今也是人造景观的“热点货”,河北白洋淀应用当地的有利地形造了个“水泊梁山”,湖北省的武汉市也巧借本地山水,建起一座“水浒城”。这一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反复、模拟、相同,乃是一切艺术作品之大忌。作为供人娱乐、游赏的景致旅游区,也同属此理。所以,凡是这类“批量生产”的人造景点往往是无人问津、门可罗雀、十有九败。这既挥霍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又给人造景观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令人生厌的负面影响,其成果决不可等闲视之。

    忧虑之三是部分人造景观内容贫乏,制造粗糙,格调低下。记得去年年初《国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都曾先后发表文章批驳北京郊区呈现的一些“妖魔鬼怪景观”,什么“魔幻洞”、“妖怪宫”、“十八层地狱”等等。其实,这种人造景观岂止北京郊区有,全国各地都不少见。有些处所还应用当地一部分人的封建迷信思想和宗族观念,新建一些寺庙庵观、宗族祠堂,以粗鄙简陋的招数、装神弄鬼的名堂,招徕游客,还美其名曰:“弘扬民族文化”。也有些人造景观为逢迎部分游人的低级趣味,搞俗气、可怕、迷信乃至色情的内容。为此,国度旅游局的一位负责同志曾严正指出:“再造人文景观目前存在着反复建设和格调不高的问题,甚至有一些游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

    第二篇: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让人无不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备感欣慰,同时,也为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特别是一些经过多年努力,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成为困扰反腐败的“短板”。本文从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入手,在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进行了反思。【关键词】腐败

    根源

    遏制

    反思

    一、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9621件,处分146517人,省部级官员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卓志,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康日新,天津市委原常委皮黔生,贵州省政协原主席黄瑶,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朱志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还有最近的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被任免事件。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程度不同地为其所困扰,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变,我国的腐败现象呈蔓延之势。腐败现象的产生与蔓延,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动摇了人们的信念,还滋生出一系列其它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反腐败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解析腐败问题的根源

    (一)一把手集权制

    前不久,人民网调查显示,85.3%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县委书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上做得不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把手已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有的地方查办的领导干部案件中,60%以上是一把手。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因卖官鬻爵、贪污受贿被查处;全国有18个交通厅(局)长因腐败而落马,而河南更是创下了连续3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的纪录。一把手出事,往往带坏一批人,带乱一方风气,严重影响一地发展,使吏治腐败如山洪暴发。辽宁沈阳慕马案牵出142起严重违纪违法案,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有104人,其中17人是党政部门的一把手。湖北襄樊市委书记孙楚

    寅落马,牵出领导干部70余人,其中县市和市属单位一把手30余人。一把手最难监督的要害,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无论在一个地方或单位,人、财、物权都在一把手的掌控之下,“上级管不到,同级不好管,下级不敢管,群众管不了”。从领导班子的结构看,一把手高度集权的体制,使班子成员难以监督;从权力运行过程看,一把手权力运行不透明,有的甚至班子成员也不知道,群众更不知情,无从监督;从授权关系看,上级对一把手重任用,轻管理,疏于监督;从监督机构权限看,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对象,无法监督。

    (二)官场潜规则

    “不跑不送,降低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潜规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潜规则的基本特征,即不能拿到桌面上、不敢公示于人,但私下里却得到广泛认同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和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也证实了潜规则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有人把潜规则分为官场潜规则、行业潜规则、社会潜规则。潜规则是当下腐败滋生蔓延最肥沃、最深厚的土壤和条件。它像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庞大网络,谁要企图打破它,谁就要付出代价。许多出类拔萃、品质优秀的人得不到提拔,而搞人身依附、攀龙附骥、善出“政绩”的人被提拔到显要位置和重要岗位。原本不跑不送的也被逼无奈,渐渐卷入不正之风,从腐败的抵制者转化为腐败的默认者,甚至是追随者、推动者。潜规则阻挠显规则的确立,阻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落实,使得依靠潜规则生存、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三)大吹买卖官之风

    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是最严重、危害最大、影响最坏的腐败现象。买官卖官有四大动向值得注意:一是利用领导班子调整主动卖官。原吉林省白山市政协副主席、白山市委统战部长李铁成在担任靖宇县委书记期间,6年里将全县500余名干部调整了840余人次,收受贿赂114万余元,将200多名科级干部的命运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科局级干部几乎无一人不向他行贿。二是以改革创新的名义买官卖官。山西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借干部体制“改革”敛财,提出改革干部体制要“大手笔、大破格、大面积、大调整、大交流”,于是想保住位子的、想升迁的、想进城的、想调位子的,纷纷自愿上钩。三是一把手利用自己的提名权,通过一系列“包装”及所谓的组织程序,帮人升官,为己敛财。买官者向拥有提名权的用人者、主要是一把手“购买”这种机会。尽管全委会、常委会票决可以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但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怎么

    决,更重要的是初始提名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四是买官卖官数额渐成“规范”。全国最大卖官案——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卖官涉及一把手50多人,更牵涉到田凤山、韩桂芝等省部级高官和18名地厅级官员。马德将官位商品化,从县委书记、县长及部门的一二把手,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每个位置都有“价格”,而且灵活机动。

    (四)恶搞“政绩工程”

    “政绩工程”之风由来已久,成了官员之最爱,主要在于考核干部的指标体系不科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官员的政绩考核打上了GDP的烙印,GDP逐渐走上了神坛,成了上系国运隆昌、下连百姓民生的经济偶像。在有的地方,GDP崇拜达到了极致。由于考核指标关系到官员升降去留和年终业绩,不少地方一套班子一个思路,都来个几大工程、几大举措,以致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只要能显示“政绩”,什么都敢干。在畸形政绩观的驱动下,部分官员和企业主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权力与经济共舞,官员们捞到了政绩,商人们敛到了财富。“政绩工程”下的寻租和腐败,使非廉洁化的官场生态得以滋蔓,极大地增加了反腐败的阻力。

    (五)建立特殊利益集团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问题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大媒体的普遍关注。福利腐败,实质上就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垄断腐败,是权力腐败的一种延伸,是少数人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取得不正当的利益。福利腐败只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冰山一角。除垄断企业外,还有房地产开发商、部分官员,他们都是以某种不正当方式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以特权方式获得巨大利益的群体。特殊利益集团问题的存在,加剧了中国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发展不和谐;激发了大量寻租活动,腐蚀了一大批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造成大量国有资产资源的流失,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

    特殊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总是阻挠通过深化改革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六)大肆挥霍公款消费

    据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官员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达3000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0%,是当年军费开支的两倍,是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官员出国考察成了“待遇”,带来的是政府奢侈浪费,某些官员也借机索要贿赂和出逃。据《半月谈》报道,中国一定级别的机关干部,每年参加的大小会议不下50场。会议费用惊人,不少会议动辄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一般会

    议都要求“规范”印发领导讲话、会议交流材料,有的一次会议就用1吨纸。公务接待耗费巨大,浪费严重。接待标准乱、范围乱、名目乱、思想观念乱。某单位在一餐厅一年接待费为260万元,其中,客人消费为64.7万元,其余近200万元是被陪客的人吃掉或变着法子乱接待耗费的。公款消费中的腐败,是依附在旧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的遗风。不论用车、出国、吃喝、接待、开会,凡涉及公款的,统统沿用供给制那一套,当成一种待遇、一种福利,不论是否真需要,一律按职级来。中央多年前就提出了职务消费改革的要求,但这一改革包括公车改革进展缓慢、踯躅不前,有的还把公车改革变异为变相增加巨额收入,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动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员体系的利益,公车又是身份的象征,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七)大搞形式主义

    每年年末岁初,基层对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应接不暇,疲于奔命。不少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纯属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助长了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之风,又衍生出乱收费、乱摊派、乱要赞助等加重基层、企业和群众负担的问题。为了应付评比,为了能当“先进”,假数字、假汇报、假现场、假典型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多年来对形式主义的痼疾屡加挞伐,但因其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难根除。“领导就是开会,贯彻就是发文,检查就是汇报,协调就是喝醉,落实就是收费”,在一些地方已成为普遍现象。形式主义的要害,是不顾实际,只会跟风;不计成本,只要轰动;不求实效,只图虚名。就连中央要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在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式主义倾向:你搞什么我也搞什么,比规模比投入。形式主义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祸害,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正龙拍虎”。形式主义的横行,源于运动式思维和运动式工作方式。不论干什么工作,一开大会,二发文件,三造舆论,四造氛围„„谁不这样干,谁就是不重视,谁就没有魄力,也显不出政绩。

    (八)司法腐败

    2024年10月28日,一条引起轰动的新闻从北京传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被免去职务,已被中央纪委“两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司法系统因涉嫌腐败而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12月1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大声疾呼:一定要清除害群之马,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腐败问题,组织专项治理,纯洁政法队伍。近年来,司法腐败案件屡见媒体。司法公正

    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说用人腐败让人失望的话,那么,司法腐败就让人绝望了。虽然腐化堕落的司法机关领导干部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其恶劣,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九)漠视法律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出台不准式规定最多的国家,也是对腐败处罚最为严厉的国家。透明国际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反腐败制度建设相对完善的国家。为什么贪官依然那么多?从贪官自身的原因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藐视法律。贪官落马前,身居要职,学法、听法纪讲座的机会远远高于常人,有的甚至是法学博士出身的法院院长。他们不是不懂法,有的对法律可以说是精通了。问题在于,他们学习、精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守法,而是为了钻法律的空子,以更高明的手段违法行政、以权压法,以更巧妙的手法违法犯罪而不被发现,甚至还运用听证会等法治手段为掩护,维护自己的私利。如果我们有到各处去走走、看看,可以发现,很多领导干部口口声声讲的,都是贯彻他的顶头上司的批示、指示,很难得听到一位领导讲怎么执行法律法规。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十分浓厚的国家,习惯法大于成文法。许多贪官精通权术、潜规则、厚黑学,尤其迷信权大于法。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订者从来没想到要用这些来约束自己,而是想约束他人。如果说徐其耀对法律法规的态度还有些隐晦的话,已执行死刑的原四川省乐山市副市长李玉书就撕去了一切伪装了。他已成了阶下囚,还对管教干警说:“法律算个屁!你相不相信权大于法?你敢不敢跟我打赌,我半年内就出去,什么事都没有!”他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就是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而且背后还有权大的人在为其撑腰。好在最终还是法律胜利了,李玉书的“权大于法”破产了!

    二、遏制腐败问题的办法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说,制度设计关键在于假定,从“好人”假定出发,必定设计出坏制度,导出坏结果;从“坏人”假定出发,则能设计出好制度,得到好结果。这对我们设计反腐倡廉制度是否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不论是遏制腐败的非常措施,还是制约腐败的规章制度,说到底,都是一种抵御腐败的外部力量,而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形势在不断发展,具体情况更是千变万化,只要腐败分子的腐败动机存在,再严厉的打击措施,再缜密的法规条文实际上也不能完全阻止他们将腐败的动机变成腐败的行动。这也是中国古代某些时期惩罚腐败的措施虽然极为严厉,甚至是野蛮和残酷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当周密,近乎于繁锁和苛刻,却都不

    能完全根除腐败的原因所在。然而,反腐败问题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存亡的大事,再难我们也应该为此而努力。这种努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运作。

    1、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制约机能。如果说遏制腐败主要靠自上而下的努力的话,更持久、更具有根本性的反腐败措施应该遵循自下而上的思路。但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我们不能再沿袭过去的那种搞群众运动的做法,而是应该充分发挥现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职能,实现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制约。腐败的中心问题是权钱交换,这种监督和制约的重点应该围绕权和钱进行。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与职务联系在一起的,有职才有权。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而不是流于形式的人民代表选举产生、监督制约各级政府领导人的制度,逐步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委任制,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分子长期盘踞某些重要职务,利用职权大肆侵吞国家财产,人民群众对其无能为力的反常现象。另一方面,加强人民代表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的监督。不仅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政府的重要收支项目也要及时向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汇报,重要的细节要由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审查,敏感性的财政收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布。如果我们真正能够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政府对权和钱的运用严密地监督起来,王宝森事件之类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逐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摸索和建立一套政务员对公务员的监督制约制度。人民代表对政府的监督的重点是各级政府的领导人。但是,政府中的一般工作人员也可能发生滥用职权,侵吞国家资产等不法行为。对各级政府内类型繁杂,人数众多的一般工作人员的监督,在政府机关之外且人数有限的人民代表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对这些人的监督职能,应该交由各级政府的领导人来进行。在这方面,我们不仿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美国的总统和各州州长都拥有任命、罢免大批重要政府官员的权力,美国新总统上台以后,直接由他任命的高级官员就近三千人。对不称职,或总统不放心的人,新总统总是毫不犹豫地将其清除出去。例如,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局长塞信斯曾用公家的飞机和汽车接送自己的家人,乘坐防弹礼宾车上下班等行为而受到指控,克林顿一上台,就摘掉了他的乌纱帽。这种制约,表面上似乎背离了自下而上进行监督的思路,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领导人进行监督制约的纵向延伸和继续,远比人民代表直接监督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更加有效,也更加切实可行。

    3、逐步建立分权机制,由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的各部门相互进行监督和制约。

    对腐败现象的制约机制,决不能局限于从人民群众到人民代表,再由人民代表到各级政府领导人,由各级政府领导人再监督其部下这样一种单线条的、纵向制约的思路。单线条的制约机制固然简明,但其中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制约机制就可能瘫痪甚至完全崩溃。要确保制约机制的安全运转,必须编织一张纵横交错,多重反馈,上下左右,相互监督的网络。这种网络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就是西方政府哲学中分权制衡的原则。这种多重制约机制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对反腐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是,这种任命往往又要经过国会的批准。美国总统有权任命最高法院的最高法官,但是,最高法官的工作总统无权干涉。国会有权立法,但议案的最后生效需要总统批准。这种纵横交错的制约机制,虽然人为地将许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却大大减少了某一部门独断专行,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当权者制约的横向延伸和继续,从而大大增加了制约机制的安全系数,将腐败现象产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4、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古今中外政权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线条的制约机制不可靠,多重制约、网络状的制约机制也不完全可靠。权力制约权力,让当权者制约当权者,这固然是人类政治上的一大进步。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当权者既有相互竞争,互相制约的一面,也有许多共同利益,也有可能相互勾结,共同蒙蔽和欺骗社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制约和机构也完全有可能转化成相互勾结,欺骗和操纵人民意愿的工具。因此,做为权力制约权力最重要的补充,应该是在原有的权力体系之外,再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对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介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闻媒介既能反映公众舆论,也能影响公众舆论,而公众舆论对选民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上到总统、首相、下到一般政府工作人员,对此都不敢掉以轻心,如曾经在内政外交上均有建树的尼克松,就是因为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对水门事情的报导,被赶下了总统的宝座。更为重要的是,公众似乎永远有一种对政府官员不放心的心理定势,新闻媒介为了迎合公众的这种心理,必然要挖空心思地探听和搜集政府官员的不法行为,无形之中对当权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心理上对当权者的腐败行为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震慑作用。这种监督制约几乎是无所不在,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当权者制约的外化和扩大化,是利用权力体系之外的整个社会力量对整个权力体

    系的全面监督制约。我们应该借鉴这种做法,逐步建立起通过公从舆论和新闻媒介对当权者进行监督制约的机制。

    5、编织天罗地网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反腐败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斗争。相对而言,利用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上的优势,在短时期内,通过是一些非常手段或措施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仅仅靠这些非常措施,反腐败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更持久、更有效的反腐败措施必须是法制和制度建设,即编织天罗地网制约腐败产生的社会条件。这种制约不是做为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任务,至上而下部署完成的,而是依赖固有的制度本身,做为一种日常性工作,通过制度本身的正常运作,不断地预防和清除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保持政府的高效和清廉。

    三、转型时期对腐败问题的反思

    转型期的腐败现象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涉及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因此,治理转型期腐败,必须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密结合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既突出重点,又全面推进。

    1、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为此,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和领域,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发展,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分配、权力调整以及体制、机制变革等诸多方面,要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角度来思考和规划。当前应继续重点围绕权钱人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投标等制度。同时要针对腐败滋生蔓延的新趋势,不断拓宽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遏制腐败的视野和领域。

    2、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当务之急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要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抓住十六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2024年形成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契机,加快廉政立法步伐。

    3、完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按照这一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健全行政权力的“退出”机制,减少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从源头上消除寻租性腐败发生的机会。对于政府掌握的具有额度和指标限制的稀缺资源,特别是产权交易、建设工程项目、经营性土地的使用以及政府采购等,都可以采用招标、拍卖、承包等市场化手段在全社会进行分配,逐步取消各类配额指标、经营性指标和专控经营权。限制行业垄断,在公用设施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继续抓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改革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使国有企业尽快退出竞争性行业。要抓紧培育和完善中介机构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联结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纽带作用。凡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事项,都交给中介机构来具体运作,有的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能也可委托中介组织或自治组织运用市场规则运作。

    4、规范从政行为,保证公务行为的廉洁。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客观水平的制约,决定了公务员工资待遇的提高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和机构精简相对应的渐进过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教育公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调整、完善公务人员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操守和职业道德。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公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断降低腐败收益,提高不腐败的收益,在公务员中形成奉公守法的激励机制。要积极研究探索党政机关福利待遇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实行货币化、工资化改革的途径,适时提高公务员工薪水平,同时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来源和收入状况的透明度。

    5、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要把反腐败斗争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强人大、政协监督。要广泛发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反腐败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建立公共选举、公共参与、公共选择和公共服务等民主制度,积极推行民主公开制,完善村民自治,推广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公民参与程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因此更要加大腐败监管力度,坚决不能让不正之风四处蔓延。要把反腐问题要作为一项国事、大事来抓,建立长效机制,将腐败遏制在源头,切实优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和谐气氛,让人民更加信任党,拥护党。

    【参考文献】

    [1] 廖翥.《廉政瞭望》.2024年3月.总期第253期.第8页.[2]《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8日,第三版.[3]《番禺日报》2024年3月1日,温家宝总理答网友问.[4] 江津党建网.2024年12月21日.关于2024年-2024年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5]《党的建设》.2024年第十期,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第17页.10

    第三篇:对当前公安队伍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公安队伍现状的思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种理念的提出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如何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然而当前,公安队伍在敬业精神、生活质量、执法办案、依法管理诸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人本理念、体制尚未理顺、职能定位模糊、执法环境恶化等。为此,要以“五个坚持”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即要坚持人本思想,坚持教育先导,坚持重在训练,坚持科学建制,坚持保障前倾。

    [关键词]:公安队伍;问题;现状;原因;对策;队伍建设

    Abstract: Design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significant strategic task which is put forward by our Party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building up ideal society on the whole, which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public security job and team building.It is a significant project facing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how to strengthen team building,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whole qualification of the team and fighting force to adjust to the requirement of design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however Key words: public team;problems;reasons;measures;;team building

    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多年来公安队伍管理理念和手段存在一些偏差,加之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得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挫伤了一部分民警的积极性,影响了公安工作效能的发挥,令人深忧。

    一、当前公安队伍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给队伍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而队伍庞大又不可避免地给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导致公安队伍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心态失衡,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有所淡化。

    中国是世界上警察与人口比最低的国家,警察待遇最少、工作最辛苦,却创造了世界上发案率最低的社会环境。中国警察的死伤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高。!2024年,全国有450多名警察牺牲,而同期的日本警察因公死亡仅2人。!2024年,全国有6552!名警察因公伤亡,其中牺牲476人,平均每天有17名多警察牺牲,近#(名警察受伤。民警工作量之多、压力之大,工作要求之高、责任之重,非其他公务员可比。而且待遇低、晋升难,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补偿。当前公安机关领导和非领导职务比例大大低于同级其他部门,绝大多数基层民警到退休也难以解决职级待遇问题;民警的劳动保障滞后,因公伤亡抚恤待遇偏低,使许多基层民警对警察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部分民警敬业精神淡化,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凝聚力下降,甚至出现了有民警主动要求外调或辞职下海的现象。

    (二)体质下降,身心疲惫,生活质量明显不高。

    在体质方面,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基层民警无法正常休假,身心得不到及时调整,导致积劳成疾,身体状况甚忧。在心理方面,警察作为一项高强度、高对抗、高风险的职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基层民警长期处在严峻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执法环境中,更易陷入高度紧张甚至压抑的精神状态。同时,公安机关内部管理的压力对民警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基层民警把自己的工作环境比作“上有高压线,下有地雷线,前后左右都是警戒线”,在这种环境下,民警一旦陷入焦虑、抑郁便难以自拔,轻则情绪低落,对工作缺乏热情,易发牢骚,重则悲观厌世,诱发精神病,甚至自杀。在生活方面,许多基层民警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顾及家庭,难以履行家庭义务,很少享受天伦之乐,甚至造成家庭矛盾。有一位基层民警如此比喻公安工作———“干两辈子‘活’,苦了三代人”。

    (三)缩手缩脚,底气不足,对执法办案产生恐惧。

    近年来,公安机关对执法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相继出台了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执法问题一票否决制等一系列措施,民警一旦“触电”,必受“处罚”,甚至离岗培训或末位淘汰,一线民警由此感到“人人自危”,特别是当前执法环境日益恶化,暴力袭警、抗拒执法、恶意投诉等侵害民警合法权益案(事)件不断增多。据统计,2024年,全省公安民警在依法执行任务过程中,遭违法犯罪分子暴力袭击的 案件时有发生,共接报较大袭警案件32起,造成民警牺牲2人,受伤29人。!2024年,绍兴市公安纪检部门接到投诉499起,经核查情况失实或查无实据的为286’起,占总数的57.3%。在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民警怕执法、怕出事情、怕受处分,执法办案缩手缩脚,“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心理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基层一线民警因业务素质上的某些欠缺,工作中难免存在凭经验、凭感觉办事,应对违法犯罪及开展群众工作中显得底气不足、方法欠当,“说不过、打不过、跑不过”的现象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怕执法、怕办案、怕做群众工作的畏难情绪。

    (四)无所适从,疲于应付,依法打击管理理念动摇。

    近年来,公安机关连续开展“严打”战役,广大民警以汗水和鲜血,换来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治安热点不断出现,新的犯罪问题层出不穷,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使广大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非常疲惫。而无论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付出多大努力,行风评议却始终在末几位徘徊。这不仅使得部分基层公安机关无所适从,而且对坚持依法打击管理,搞好社会治安的信心开始动摇:一面是大力倡导严格执法,却对严打斗争乐此不疲;一面是专项斗争应接不暇,却要求静下心来抓基础性防范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于是基层民警对于工作只能是被动应付,能干多少算多少的观念盛行,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对队伍现状的原因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内在和外在因素。当前公安队伍存在的问题,是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其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人本理念,形式主义突出,急功近利思想普遍。

    一是缺乏以人为本理念。近年来公安队伍的管理实践,在强调对群众以人为本的同时却忽视了队伍内部的人性化管理。表现为管理有余而服务不足,纪律制度约束有余而人性关爱不足,从严治警有余而从优待警不足,查纠督促有余而疏导沟通不足,等等。尤其是当前在大力推进队伍教育整治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有违现代科学管理理念的认识和做法,各种约束性、禁止性规章制度不断得到强化,对民警的关怀、保护却日益弱化,久而久之,导致一些民警逐渐产生逆反心理,缩手缩脚,最终造成执法、服务效率和质量的低下。二是形式主义问题突出。近年来公安机关开展了一系列学教活动,动不动提个新名称、新口号,看上去很创新,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形式上一般都是全警动员、集中学习、查摆剖析、撰写心得等等;内容上则不外乎宗旨观念、思想作风、服务意识、规范执法、组织纪律等等。集中教育整顿未尝不可,但从上到下“一刀切”就显不妥。“几个人生病,让所有人吃药”,反而成为基层的负担,基层民警对这种学教活动普遍缺乏认同感,出现“上热下冷”、查摆千篇一律、心得抄袭成风的现象,助长了队伍形式主义的恶习。队伍真正存在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隐藏更深,要么不出问题,一出问题就是惊天动地。三是急功近利较为普遍。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下指标、排名次、看数字的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少;政治思想工作强制灌输、简单说教的多,深入民警思想,触及民警灵魂的少;队伍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兴师问罪的多,如何从根本上有效防范的实际措施少。对真正困扰公安工作的经费不足、警力匮乏、体制不顺、执法环境恶化等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避重就轻,甚至少数领导为早出“政绩”,急功近利,而漠视民警疾苦,伤害民警感情,最终导致队伍不稳,战斗力下降。

    (二)体制尚未理顺,制度不够完善,队伍建设实效较低。

    一是体制不顺问题积重难返。这是所有公安工作问题的根源。由于体制问题,造成地方上大量的非警务工作无法推辞;公安机关内部机构设置上头重脚轻、警种林立、机构臃肿,导致警力、经费短缺与浪费同在,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协作松散,各自为政;人事管理制度难以规范,录用选拔“进出口把不住,楼梯口管不了”,等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警令畅通和警务工作效率,造成整体战斗力的低下。二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由于公安机关的特殊性和公安工作的复杂性,使得绩效考评的目标确定难、量化难、分解到位难的问题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在目标的选取、量化上,不切实际地制定发破案指标或控制指标,在导向上存在“以数字论英雄”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弄虚作假;在目标的分解上,出现了“一个部门承担几项目标,一个目标由几个部门承担”的现象,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在考核内容上,误区很多,如对执法质量“四率”的考核,人为提高了批捕率、移送起诉准确率等标准,有违刑诉法关于公、检、法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立法精神;在考评结果上,由于忽视了考评对象环境差异和职责任务上的不可比性,使得考评结果难以符合客观实际,影响考评结果的公平性和可信度,甚至产生负面作用。正确对待行风评议值得深思,一方面对群众满意度的测评方式、测评人素质、测评可信度要进行客观定位,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作为行政司法机关,不能与其他服务性行政部门相提并论,否则长此以往必定对我们的队伍管理产生不良的误导作用。三是工作理念摇摆不定。理念上防范为主还是打击为主的两种观点相互交锋,反映到工作重心、工作部署上忽左忽右。如开展专项斗争,下达破案打击指标,是最常见的工作部署。应当说,这已成为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驾驭社会治安的有效手段。但专项斗争过多过滥,不讲规律和长效,不仅让基层和民警应接不暇,静不下心来搞基础工作,而且在无形中产生非专项斗争不会开展工作的“运动”情结,极不利于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职能定位模糊,警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公安工作效能。

    严峻的治安形势要求公安机关不断加大打击管理力度,而法律并未赋予警察更多的权力。许多办案规程都是沿用过去“从案到人”的模式,而且以执法相对人自觉遵守法律、服从警察处置为前提,对目前采用的“从人到案”方式,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治安管理方面,原强制性、约束性法规的取消,使管理对象处于一种“自由释放”状态,认为警察管不着而不服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刑事执法方面,程序环节过多,手续繁杂,不仅使基层办案民警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也束缚了民警手脚。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上的空子,运用各种手段逃避打击,使办案难度大大增加。在基层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警察职能定位过于模糊,“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等义务和承诺过多过高,警察“包打天下”“包办一切”,警务与非警务工作混淆不清,严重影响正常的执法办案和打击犯罪,同时片面地强调整顿队伍、整肃警纪,使警察权力和义务处于不对等的状态,从而产生程序违法、执法主体不符、基层基础工作瘫痪的问题。在某些具体执法问题的处理上,又往往矫枉过正,因噎废食。如继续盘问手段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因个别地方候问室出问题,一律封杀或规定过严,让基层无所适从。

    (四)执法保障不足,群众法制淡薄,导致执法环境恶化

    客观上,一是各种利益冲突增多,社会消极因素层出不穷,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日益繁重。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法制意识普遍增强,对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寄予更大的期望。二者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形成一对矛盾,当矛盾激化,就使民警处于两难境地。二是缺乏保障民警正当权益的法律规范。尽管《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作了一些规定,但比较笼统,难以采取有效手段制止不法侵害。如妨害公务罪,在司法实践中对暴力抗法往往以有否“造成严重后果”来判断罪与非罪,导致大量暴力抗法作为一般违法对待,对侵害者处罚偏轻,执法者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同时,《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公用枪管理使用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民警使用枪支等武器只作了概括规定,具体问题上不具有操作性,大多数地方“刀枪入库”,使民警面对暴力抗法束手无策,导致不必要的伤亡。三是执法对象素质不高。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为逃避处罚而采取抗拒执法,侵害民警权益;有些群众把“公正执法”曲解为只要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公正,或出于报复而恶意投诉,故意损坏警察形象。四是舆论导向偏颇。近年来,某些新闻媒体对公安新闻报道缺乏负责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丑化”了公安机关形象,对公安执法带来负面效应。主观上,一是执法水平有待得高。少数民警法制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执法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甚至执法违法,因此,在执法中与群众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对当前社会治安的严峻性和执法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一线民警的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对策研究,疏忽民警自我防护教育。特别是在武器使用上,但求无过,管得过死过严。三是教育训练滞后。当前各种培训存在重理论轻实战的倾向,一些训练也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加上所用教材跟不上形势,使民警认为参加培训就是浪费时间。同时工训矛盾的突出,民警的训练时间确实难以保证,造成民警素质不高,战斗力下降。四是装备设施落后。由于受经费紧张、经费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制约,基层一线的警用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防护设施配备率低,增加了民警执法危险性。

    三、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以及第二十次全国、全省公安会议,指明了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公安队伍建设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坚持人本思想,切实更新公安队伍建设理念。

    人是管理中的首要因素,以人为本作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已被现代企业和政府部门广泛采用,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人的正当、合理需求和欲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满意度,把尊重并追求个性化发展作为管理活动的长期目标。人性化管理理念,不仅符合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也是切合队伍现状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公安机关要按照“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安工作的群众满意度,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理念,把实现民警对自身的满意作为重要前提,想民警所想,急民警所急,做民警所需,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和发展人。同时,要正确处理人性化管理队伍与一直强调和坚持的“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关系,寓人性化管理于“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之中。“政治建警”,不能采取强制性思想灌输或停留于简单的说教,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民警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真正触及民警灵魂;“从严治警”,在强调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的同时,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民警潜能,保证公安执法和服务工作高质量地顺利完成;“从优待警”,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通过从优待警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爱民警,减除民警的后顾之忧,增强民警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坚持教育先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要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必须坚持教育先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基层领导,更要着眼公安队伍建设实际和队伍思想状况,用科学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去主导公安队伍,激发广大民警献身公安事业的热情。一是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民警,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集体和自身利益,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民警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强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加强执法为民教育,教育民警端正执法思想,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加强纪律作风教育,教育民警自觉服从管理,严守纪律、摒弃特权、确保政令、警令畅通。二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公安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贯穿于各项公安工作全过程。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作为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思想政治工作。政工、纪检、工青妇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同时,加强公安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基层民警的思想教育,实行抓党建、带班子,抓党员、带队伍。三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各级领导要善于了解和掌握民警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与民警的沟通,了解民警的意见和需求,体察民警的心理和情绪,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稳定队伍思想情绪。要关爱民警,体谅民警的实际困难,理解民警的思想困惑,带着感情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队伍定期分析制度,找准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对策,“对症下药”。要建立谈心谈话制度,联系民警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及时掌握民警的思想脉博。要建立与民警家属互通信息制度,定期开展家访,切实掌握民警的“社交圈”“生活圈”,防患于未然。

    (三)坚持重在训练,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各级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说得过、追得上、打得赢”这个历史性课题,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原则,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增强训练内容的针对性,不断提高民警的政治、业务和体能素质。一要抓住训练的重要内容。训练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政治、业务、体能素质的提高,把重点放在抓好基本知识、基本体能、基本技能战术的学习训练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在基本知识学习方面,重点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等基本政治理论,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基本法律法规的学习,努力从理论上武装广大民警,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在基本体能训练方面,要根据不同岗位和年龄层次的实际需要,有侧重地训练,促使广大民警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素质。在基本技能战术训练方面,要重点进行警械使用、徒手攻防、控制与搜身带离、计算机应用等单兵技能训练,以及犯罪嫌疑人盘查、可疑车辆查控等战术训练,增强民警单兵和综合作战能力。二要突出训练的重点对象。坚持重抓基层的原则,以“加强基层、壮大基层、提高基层”为着力点,把基层和一线实战单位作为重点,加大教育训练的倾斜力度,使基层公安机关和广大基层民警形成苦练本领、争当行家里手的意识,努力掌握必备的法律、业务知识,强化依法执行警务观念,严格遵守警务工作程序,掌握必要的技能战术,增强克敌制胜本领,进一步提高队伍战斗力。三要体现训练的实战效果。要增强训练内容的针对性,根据不同警种的岗位特点,突出相应的训练内容,贴近实战,改变“抽象理论多,业务技巧少;照本宣读多,结合实际少;纸上谈兵多,实战演练少”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层面有侧重地开展训练。领导干部突出指挥决策、领导艺术的学习,一般民警突出岗位技能、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工训关系,把实战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训练内容,保证训练更加贴近实战,真正做到以战促练,以练促战。

    (四)坚持科学建制,扎实推进队伍管理长效建设。

    加强队伍长效建设,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机制。一要抓好警力配置机制。警力资源是推动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第一动力。警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是提高队伍管理水平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各级公安机关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警力配置机制,合理设置机构,科学调配警力,精简机关,警力下沉,充实基层,下决心解决机关与基层警力倒挂以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帮助,科学安排警务活动,确保警力得到合理休整,不搞消耗战,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安队伍的潜能。二要建立合理的人事机制。公安事业的发展关键是公安队伍,而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深化公安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富有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定期轮岗、双向选择等一系列选拔、培养、使用干部制度,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充分运用低分培训、待岗试岗、清调辞退等手段,实行优胜劣汰,增强队伍内驱力;推行“凡进必考”,完善新警录用统一考录制度,规范非公安民警转调任公安民警工作,严把“进人关”。三要完善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围绕“考什么”“怎么考”“考完后怎么办”等三个环节,普遍建立对县级公安机关的综合考评和对民警的量化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考核标准和办法,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提高考评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务必做到公开公正,奖惩兑现,把考评结果与民警的立功授奖、晋职晋级和经济利益挂钩,与公安机关用人机制紧密结合,努力营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的工作环境。四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立足防范、关口前移,切实加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和事后处理,实现监督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努力减少和消除腐败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整合内部监督资源,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促使内外监督协调运行,做到改进监督形式,提高监督质量,突出监督重点,努力形成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的监督网络,逐步建立科学规范、运作高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大力解决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确保公安队伍纯洁。

    (五)坚持保障前倾,努力改善民警工作、生活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民警,落实警务保障,努力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一要加强执法保障。改善外部执法环境,注重宣传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客观反映民警工作的危险和艰巨,增进人民群众的理解,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尽量减少非警务活动,避免与群众的直接冲突。创造良好法律环境,争取将袭警行为列为特定的法律条款,进一步完善枪支配备和使用规范,给民警执法以保障,维护民警人身安全和执法权威。加强警察维权组织建设,严厉查处恶意投诉、诬陷诬告民警等行为,为民警正名,切实维护民警合法权益,增强民警执法办案底气。

    二要加大后勤保障。按照全国“二十公”提出的“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的原则,逐步提高基层一线民警的福利待遇,运用多种类型的奖酬体现民警的实际付出和劳动,让民警感受到苦有所值。要建立民警因公牺牲抚恤制度和因公伤亡保险制度,切实做好因公伤亡民警的优抚工作。同时,积极研究和改善警用装备,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解决必需装备,增强处置社会治安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对非杀伤性武器及防护性装备的配备,增强民警自身防卫能力,尽可能减少伤亡。

    三要落实优待措施。在政治上关心民警,为民警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工作上爱护民警,改善办公条件,减轻民警负担,为民警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在生活上体恤民警,严格落实休假制度,通过分批轮流休假,使民警的身心得到休整。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引导民警树立健康有益的娱乐趣向。开展民警家政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民警解决家庭困难。建立紧急救治因公负伤民警“绿色通道”,确保民警负伤后得到及时救治。

    四要开展身心保健。关注民警的心理健康,积极向民警提供心理服务,通过开设心理热线、心理咨询讲座、心理咨询网站和心理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努力缓解民警的不良情绪,使民警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健全民警的医疗档案,及时掌握民警的健康状况,保证患病民警得到及时医治,减少和避免人力资源损失。

    参考文献:

    [1] 倪德源, 龚罡.公安基层情报信息分析[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4.12.[ 2] 傅冰钢, 汤国明.现代公安信息管理学[M].北京: 群众出版社, 2024.30.[3] 彭知辉.公安情报概念辨析[ 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24,(2)[ 4] 勾学海.再探情报定义[ J].情报学刊, 1989,(1).[ 5] 张昌龄.科技信息工作手册[M].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24.3.[ 6] 缪其浩.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M].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6.52.[7] 霍忠文.Infotelligence Science 论纲[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1).[ 8] 本书编写组.中国人民公安史稿[M].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9] 吴志明.关于构建公安大情报工作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J].上海公安研究, 2024,(1).[ 10] 本书编委会.简明公安词典[ Z].北京: 群众出版社,1989.124.[ 11] 黎镇中.刑事侦查学情报[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1.[ 12] 王志华.犯罪情报学教程[M].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5.9.[ 13] 于凤玲.刑事侦查情报学[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15.[ 14] 王丰年.犯罪情报学教程[M].北京: 群众出版社,2024.6.

    第四篇: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我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匹小马的苦恼,小马哭丧着脸心想:“我只想做一匹普通的马,父母却希望我成为“小神马”。每天把我圈在家里,给我“讲道”,他们的想法我可以理解,可是一味地禁锢与约束,恐怕我连一匹普通的马都不如了”。漫画下面的注释是:当代中国学生。

    在我国,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了应试教育,所有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就是考试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 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和单一的教育手段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小就必然受到忽略,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为此,我们不禁会想到,到底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真的是人才吗?世界各国公认的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力和协作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封闭禁锢环境中,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失去了发挥自身创造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权利,所以创新能力不强。在外国人家是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中国的儿童却只是在书上得到知识。所谓的好成绩只是在片面的成绩,这种成绩是老师把一大堆的笔记抄在黑板上,下面的学生只是不断的抄,不断的记,然后不停的补课上补习班而产生出来的。这种好成绩只会大大的降低我们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到了最后,学生只知道书上的知识,离开课本就像什么也不懂一样。人家外国人学习都是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每天上学晚放学早但成绩却不比我们差。

    难道我们的教育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吗?教育到底是为了分数还是为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问题答案不言而喻。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不仅关系孩子的学业和将来就业,而且直接关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虽然我们天天说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重视考上名校的人数。于是我们作为学生的只能整天埋头于书堆,试卷堆之中,做题、做题、还是做题。

    就算是大学的教育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大学本科教育和高中教育没有区别,我们很多学生都戏称大学只是高中的延续。比如说大

    一、大二的课程中很多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知识点,在考试当中超越知识点的个人发挥一律被考试判为错。在这样的高等教育当中,我们怎么能够培养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意识甚至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呢?

    还有,在大学里我们实际上可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机会很少很少,很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如一个中专生。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只是一部读书的机器而已,在实际社会中干不了什么大事。

    当前中国的这种教育现象与我国的国情和特殊情况由很大关系,但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寻求合适的方法慢慢改善!

    第五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就业需求角度、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生就业现状观察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2024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2024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2024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如果单从就业率的数字看,广东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前茅,我院在广东省的就业率处于中上水平。但是,正如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所说,高就业率掩盖了不少矛盾,需要各高校重视,尤其是高就业率下存在着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等,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就业事业发展预期空间等满意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学生就读高校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但毕业后就业的回报率却相对降低,并且就业质量提高得比较慢等因素的影响。此外,高就业率也造成了大中城市需求旺盛的假象,影响大学生流向基层。这样,也会客观上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从而影响就业率。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总体态度及现状分析

    为探索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对策,我们曾对我院在校毕业生面对“就业难”问题的基本态度作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在校毕业生均能积极面对

    “就业难”的问题。例如,75.2%的受调查毕业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有44.2%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来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但在调查过程中,在校毕业生们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心态,因为现实中,他们依然受到“就业难”问题的困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就业难”?概括起来,可以从就业需求角度、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就业需求角度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正所谓,“大河涨小河满”,“大河不满小河干”,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

    2.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因此,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即是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例如有一外资企业来我们学院大量招聘毕业生,条件很优越,每月工资约3000元,但只招了几名后,没人敢去应聘了,原因就是英语水平低!也有毕业生认为地位低,不愿意去的,例如电脑维护修理工等。另外,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弱点,这也成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3.从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指导如何找饭碗和如何保饭碗)、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指导找饭碗的方法)等。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职业服务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我们的毕业生因为不了解企业工作的性质,而误解为工作地域不好而不应聘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广东省某公司在一山区路段的工程需招员工,我院某专业的毕业生误解为工作的地域不好不愿意去工作,实际上该公司的总部设在广州,在此路段工作只不过是短期性的。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笔者看来,从提高就业竞争力入手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水平,当是现实且不乏理性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问基础等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他们的差异通常就是竞争力的差异所致。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因此,可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优化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素质。例如,我们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电子信息文化节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艺术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并进一步锻炼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中国青年报》2024年5月6日的一篇文章《“鹤立鸡群”的公务员职业》中写到:“最近,有人在上海市对4000户家庭做了一次入户调查,发现他们中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而且他们最期待的工作是公务员……江苏省在招聘2024年公务员过程中,也发现类似的趋向。这次招聘中很多职位都是200人竞争一个职位,而最为热门的职位是工商局的科办员一职,虽然这个职位只有一个名额,却有740人报名竞争该名额……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这四个产业

    是我们经济的核心产业。根据劳动部2024年底公布的数字,这四个产业的用人需求占据了整体用人需求的66.3%,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只占整体用人需求的1.2%。然而,据有关专家统计,全国的各行各业中有12个行业的大学毕业生比率超过60%,它们全部集中在政府机关、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大学毕业生比率低于10%的有19个行业,它们则集中在采矿业和制造业。”[1]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通过职业指导、主题班会、毕业生毕业前集体动员大会、干部例会、党员组织生活、网络宣传等方式和渠道帮助毕业生端正求职意愿,引导毕业生正确理解前几年高就业率的现象,防止误解大中城市需求旺盛的假象,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二是在大学一年级始开设职业规划课,让在校学生有一个较为成熟的个人职业规划;三是指导毕业生作社会调查,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调整就业心态,正确定位待遇。使到毕业生在离校前了解企业文化或养成了解企业文化的习惯。做到知已知彼,消除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误解,从而使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能同步解决。

    3.提高供求匹配效率。大学生就业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2]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是广纳就业门路 通过学院各级领导、专业课老师、历届和现任班主任、校友,争取得到更多的国家企事业单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来招聘我院的毕业生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指导毕业生考录公务员的力度,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是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面试技巧。“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我们学院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课就讲到这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有一次模拟面试测验;到了发就业推荐表时期,再有一次模拟面试的主题班会。绝不能让毕业生在错失了两次面试成功的机会后,才得到面试的经验和技巧。更不能让就业面试成了毕业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阴影。(3)加强专门的劳动政策法规知识教育。过去大学生招聘的主体都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型外资企业等,用人单位直接到学校要人,经过学校的审核过滤,这方面问题相对较少,而现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情况就复杂得多,涉及到的问题也非常多,所以要加强专门的劳动政策法规知识的教育和指导。(4)是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公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招聘对毕业生的损害。

    参考文献

    [1]许群.“鹤立鸡群”的公务员职业[N].中国青年报,2024-05

    -06.

    [2]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N].中国教育报,2024-09-06.



    推荐阅读:
    对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现状的描述与思考
    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问题
    建设人才强国的行动纲领[推荐阅读]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笔试题及答案(四)(共5篇)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产业5年发展规划(2024—2024年)
    上一篇:读独钓寒江雪有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