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教育论文 读后感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精选合集)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谷幽兰 时间:2024-07-14 15:10:4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

    思想是时代的回声,时代受思想的引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科学把握这“两个大局”、进行深邃思考形成的理论结晶,又是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1、“两个大局”交汇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

    2024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可以说,“两个大局”既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两个大局”交汇形成的独特历史景观,凸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地位和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在近代以来最为接近实现中国梦奋斗目标的历史阶段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推进下,形成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奋斗的战略态势。这一战略全局,历经一代代中国人民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历经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忘、使命不弃,而终成宏伟气象。这一战略全局,经历了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到推翻“三座大山”统治,从建立新中国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到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性飞跃。这一战略全局,内在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之中,运行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之中,显现于总书记对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之中。这一战略全局,依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心谋划、科学布局而不断完善,依靠党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而铸就辉煌。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十月革命、一战结束百余年来以及五四运动一百年来,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布局、军事棋局、科技进步等领域发生的全球历史性革命性变化。这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走向衰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这是两种制度较量的大变局。苏东剧变20多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这是经济科技领域的大变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这是国际安全形势的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需要强调的是,世界大变局中最为显著和深刻的变局,就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东亚病夫”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世界大国,日益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下形成和展开的。推进这一战略全局,必须放在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来筹划,运用好世界大变局中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整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外在于中国的变局,不是置中国于局外的变局,中国也是塑造这一大变局的重要力量,可以借势用势、谋势造势,使之朝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演变。“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融合交汇,又构成了一个事关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的更具总体性全局性的总局势。这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战略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正是这种交汇,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宏阔的时代背景,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特而深刻的时代内涵。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胸怀“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系统回答并构建成为科学理论体系。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性、时代性、深刻性,很大程度是由“两个大局”的交汇所决定的。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历史格局和时代课题,必然要求以新的战略思维来回应和解答。这样的战略思维,需要高屋建瓴、透视时空,贯穿于从总体布局到微观着力的缜密策划之中,贯穿于从“八个明确”重大创新到“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的体系构建之中,贯穿于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到战略布局、战略安排的实践转化之中。

    道路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面对“两个大局”,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托起民族复兴战略全局,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保持中国道路的独立自主,把握大变局中的不变局。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人民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人民是决定这一战略全局走向和走势的决定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14亿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

    党的领导。“两个大局”交汇不会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必然包含各种挑战和风险、阻力和矛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把握好“两个大局”的根本保证,是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矛盾的根本保证,是掌控战略全局、运筹世界变局的“定海神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从战略全局来谋划和推进,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新时代中国强起来的战略机遇期和风险高发期来对待和筹划,统筹大国治理和大国外交,统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引导党和国家推进全面发展、防范化解风险、保持战略主动,显示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和气势。

    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这表明我们党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统筹协调发展,表明了党全局在握、统筹各方的视域和胸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各个阶段都设有相应的发展目标,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主要领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梁八柱”。可以说,“两个大局”是“两个布局”的时代语境,“两个布局”是“两个大局”的实践投射。

    安全保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与“两个大局”相适应的新时代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构建保证战略全局、应对世界变局的安全基底。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国家安全在世界大势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国际视野;把握国家安全在民族复兴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大局意识;把握国家安全在各个领域中的总体性,具有谋求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整体观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应有之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可能迟滞或被迫中断。从根本上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治本之策,是以积极性的建设和发展来防控各种风险最为基本最为有效的举措。

    中国贡献。当今世界,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面对诸多两难选择,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已成为中国引领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标识,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大变局的演进方向,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和世界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宣言,也是中国心声;是中国纲领,也是中国承诺;是中国理念,也是中国行动。

    3、胸怀“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

    理论品格是由理论的性质、内涵、层次透射出的品位和风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出鲜明的理论品格,内蕴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胸怀“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就是鲜明理论品格的一大亮点。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入学习和领悟这种战略思维对于塑造理论品格的影响和作用。

    担当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对民族命运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的担当、对管党治党的担当、对美好世界的担当。面对现实矛盾、责任压力、前进障碍,不是回避妥协、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无畏担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没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使命担当精神,就不会有“两个大局”的胸怀,就担不起“两个大局”的重任。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是这种勇于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胸怀“两个大局”,则赋予了这种担当精神以高远境界、宏大格局。

    保持战略定力。面对“两个大局”,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局在胸、全局在握、变局在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从形势和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我们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战略全局和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失去了机即是危。这就要求我们紧扣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把我国发展壮大作为最大机遇,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发扬斗争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着风险挑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要求全党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当前,国际局势特别是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对我国战略遏制打压逐步升级。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重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能够深切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政治远见、战略清醒、道路自信、革命意志和治理智慧。这对于今天看待和应对这场重大斗争,树立取得这场重大斗争胜利的信心,极具启发性、教益性和鼓舞性,为我们不畏霸权主义、不惧强权政治,树立了主心骨、强化了精气神。

    第二篇:理论中心组专题党课《党员干部如何胸怀“两个大局”》

    理论中心组专题党课

    党员干部如何胸怀“两个大局”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勐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可以说,“两个大局“既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两个大局”交汇形成的独特历史景观,凸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地位和巨大贡献。我们要增强统筹“两个大局”的制度优势,主动塑造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使之朝着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向发展。

    一、深刻理解“两个大局”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局的重要论述顺应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引领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国内大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路全局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大大加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精准定位了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展望了民族发展的光辉未来。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自己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个战略全局,必须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工作的全过程。这个战略全局,不仅是要建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着眼于全面,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全局,不仅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且要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际大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世界大变局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发生的带有趋向性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转折、大进步。其发展演变不但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社,而且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基于对世界大势和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全面、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决定着我们对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客观认识;决定着我们对国际体系转型过渡期与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相互交织的客观认识。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这个“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1.世界大变局,以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为主要表现,以国际体集和圆际秩序的深刻调整为基本方向。以前西方领跑全球化的趋势正在逐渐让位于东方,世界出现历史性的深刻调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分量和占比不断上升。

    2.世界大变局,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根本动力。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等前沿性、颠覆性高新科技不断涌现,引发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3.世界大变局,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重大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力量。

    二、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联动关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百年大发展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其历史交汇构成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进步的最壮丽的时代景观。世界大变局为复兴全局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与世界深度互动、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影响力与话语权。复兴全局是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世界经济发展、国际格局演变、人类文明多元发展,乃至国际秩序的变革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动能。

    (一)大变局为复兴全局创造了外部条件、提供了历史契机

    百年大变局的核心是”变”,大变局则意味着是性质、结构、影响发生巨变。百年大变局的主体既指世界,也指中国。就世界而言,变的是格局、秩序、体系;就中国而言,变的是实力、地位、影响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自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此,分析和认识这些巨大变化时紧密联系中国的变化,具有重大意义。1.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引起世界秩序的变革。自近代以来,整个世界一直是由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整个世界的权力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世界秩序主要由欧美列强所掌控,非西方国家没有发言权。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中心和全球战略中心从欧洲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当今世界的权力结构第一次出现向非西方世界的转移,出现“东升西降”以及“北分南合”的倾向,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世界权力、主导世界秩序的时代已经难以为继。一方面,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在“美国优先”口号的影响下,美国大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美、欧、日裂痕日益加深,盟国体系日益松弛。同时,发达国家各国内部建制派与反建制派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各国“内顾”倾向日益凸显,大大削弱了其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日益加强,成为重塑国际格局的一个新的重要变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并由此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在世界向何处去的关键十字路口,中国为世界注入了巨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人民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契合世界的期待,与越来越不得人心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日益成为国际形势的“稳定锚”、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动力”。世界对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值提升,这为我国树立形象、扩大影响提供了机遇。

    2.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演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仍然有利于中国发展。全球分工日益深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这为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全球要素提供了市场条件。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虽然世界和平与稳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不过从总体上看,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3.科技创新为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纵观近代以来已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带来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根本性调整。正在到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将极大地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一旦某个国家和民族率先掌握与运营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成果,就能够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方面快速提升,并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居于中心位置。当前,我国正在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扫清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实践层面,中国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产生了一大批富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力的持续增强、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中国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的历史角色,这必将助力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二)复兴全局是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

    复兴而非崛起是理解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的最好“钥匙”。2024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外交的主线不仅要服务民族复兴,而且要促进人类进步。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初心和历史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解放,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基础。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我国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显著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造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等优势,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40多年时间内保持GDP年均9.5%的高增长率,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胜利实现,中国经济、科技与军事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持续快速提升。中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工业国。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30%左右。在快速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中国成为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变化、国际秩序变革与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愿景,就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重大课题的回应。建成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百年大变局的方向和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破解世界难题、携手共创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应力所能及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引领“大变局”朝着有利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推进。

    (三)“两个大局”相互作用带给我国的风险挑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一时空下的两大趋势形成了历史性交汇。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无比光明的前景,但也处于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彼此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世界格局的演变还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人类社会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无论是我国经济仍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还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无论是俄乌冲突背后的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还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迭起等,这些都表明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同时,风险挑战的危害性极其严重,包括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风险挑战的长期性非比寻常,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风险挑战的复杂性极为深刻,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交叉叠加,“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同时存在,风险挑战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存在,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

    挑战之中蕴藏着机遇,蕴藏着解决矛盾的“钥匙”。如果我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就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两个大局”相互作用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带来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但从总体上看,机遇仍是大于挑战的。

    三、牢牢抓住“两个大局”中的有利变局,塑造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居安思危,从战略机遇期的本质特点出发、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出发、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从挑战与机遇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出发,既要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又要敏锐把握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必须对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系统谋划,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把“必须坚持和平发展”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内在需要的必然选择。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庄严承诺,更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严峻,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发展,才能把握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升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项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多次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因此,我们要把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从而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三)紧紧扭住发展这个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诸多新矛盾新挑战。我国发展处于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高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面对复杂形势,最根本的还是要凝心聚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要树立机遇意识,既要敏锐捕提机遇,也要善于化危为机。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就是要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这一代人,要有强烈的使命忧患和历史自觉,竭尽所能跑好历史接力赛中我们手中的这一棒。

    2.要贯物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虽然我们有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前进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每时每刻都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的深度调整必然带来阵痛甚至会伤筋动骨。稳中求进,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知难而进、奋发有为、以进促稳,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3.要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稳中求进的政策体系: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谋求新阶段的新发展: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着力优化社会结构,加大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发展难题的力度,建立相对完善的民意反映机制,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还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等社会难题。

    (四)深化战略合作,树立大国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一直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但实力的增强却让个别发达国家产生了不必要的疑虑。对此,我国应以成熟理性的大国心态,采取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国要努力通过自身的发展积极地影响世界,积极推动国际社会规则的建构和难题的解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承担相应的大国责任,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1.推动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要积极为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建言献策,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各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应当顺应市场化、全球化发展大势,积极推动全球生产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积极参与全球化,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推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更加完善和合理的过程中实现更好发展。

    2.搭建合作共赢的发展平台。我们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失衡、全球收入不平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为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空间,也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作出中国贡献等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3.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的关键历史时刻,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平台。我国要通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在世界范围内构筑多边发展合作平台,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力求与世界的发展接轨并将发展利益惠及世界。要构建包容共享、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新型区域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一带一路”引领中国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朋友圈,维护更为稳定、互利共赢的双边和区域经贸关系,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

    (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耐心和战略清醒

    我国要避免高估自己的力量而冒险盲动。中国还处在由大变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需要的是发展时间和发展环境,这是大局和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发展壮大的实力可以给我们提供主动塑造战略机遇期的能力,但同时也可以滋生破坏战略机遇期的傲慢情绪和不计成本的战略盲动。只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耐心和战略清醒,只要中国和平发展的态势能够保持,战略机遇期就能够得到维持和延长。

    (七)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和理论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在走向世界强国的进程中,更加强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外交的绝对领导和统一领导,更加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创造更加有利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还要在国际关系理念、道义和规范等方面树立起更高的标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推动世界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国际经济、金融和科技交流,而且还要加大思想、文化和理论交流的力度。就近阶段而言,中国需要在更高和更深层次上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使国际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理念,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对外战略和政策的思想文化背景,更加有效地消除国际上对中国外交的各种误解,从而为实现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考验和机会。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并牢牢抓住“两个大局”中的有利变局,塑造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主动作为、顺势而为,同时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中国就能够一如既往地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实现更加美好的发展愿景。

    第三篇:《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得体会

    《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得体会

    “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4年5月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世界又执政为民,是我们华夏亿万人民的掌舵人,带领着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迎难创新。

    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我们统一思想,提升政治觉悟的过程;也是促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勇于担负实现“中国梦”历史使命的过程;更是激发爱国情怀,矢志为中华民族振兴努力奋斗终生的过程。

    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准确判断国际格局趋势,正确认识中国自身定位的基本前提;是我们抓住机遇,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本出发点;亦是我们新时代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

    如果说“胸怀两个大局”是建造摩天大楼的框架,那么“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摩天大楼的一砖一瓦。“做好自己的事情”要求我们要将自身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深入落实“红的思想”;要求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当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勇于开拓进取,发挥“闯的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求我们要勇于突破历史、突破制度、突破思想的禁锢,拿出“创的劲头”;更要求我们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当前的机遇和困难,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充分发挥“干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2024年中国4万亿入场救市,带活世界经济;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谱写了一曲“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乐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实现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漫步。202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新冠疫情下表现的大国担当;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以及正在深圳进行的数字人民币试点……这一桩桩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我们胸怀大局又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前进的到来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统筹研究部署,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更加主动办好自己的事情。

    在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过程中,我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我对自己说,有大局观的奋斗者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家勇士。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片大浙江 “一港、两级、三廊、四区”之一的——南太湖新区,我未来的故乡。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要胸怀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全局,胸怀打造世界级浙江大湾区的大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浙北绿色制造”为基础,围绕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着力打造成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区,打造水与岸、业与城、古与今交相辉映的南太湖“外滩”,让世界人民“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这是我任职的企业——未来一流城市运营商和产业运营商的经开集团,经开人守正进取,创新实干。伏汛期间的24小时值守,文明城市评选期间流动的红马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厚重的防护服,后疫情时代的百日攻坚……无一不是因为胸怀国企使命,又力争做好自己的事情。

    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我们千万家各自把自己的家庭照顾好,把自己身边的大小事做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年轻一代,做中华人民共和国需要的奋斗者,与伟大祖国相伴同行,与美好时代共赴前程。胸怀家国,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便我们无法大有作为,我们也可以因自己是一个问心无愧的普通人而骄傲!

    第四篇:深入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胸怀两个大局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胸怀两个大局 心得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9 周年前夕,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正式出版。这部重要著作,忠实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其中关于胸怀两个大局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当前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认识胸怀两个大局的极端重 要性 胸怀两个大局,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科学研判和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胸怀两个大局,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是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科学谋划发展全局的典范。

    胸怀两个大局,是对当前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一段时间以来,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全球化

    遭遇逆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各种风险挑战加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这一大变局的演变。与此同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从国内发展来说,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处在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们要趋利避害,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认真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

    胸怀两个大局,是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科学统筹。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贯坚持的科学方法和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许多深刻论述,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等。胸怀两个大局,是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把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更好结合起来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同时要树立世界眼光,拓展全球视野,正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善于从危机

    和挑战中抓住和创造机遇,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胸怀两个大局,是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能力的必然要求。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交融交汇。面对这种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研读第三卷,我们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是胸怀两个大局、正确把握历史前进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刻回答时代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两个大局的内容。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民领袖深切的为民情怀、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高超的政治领导艺术。他强调,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要切实提高把握两个大局的能力,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同时,要通过中国的发展壮大,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朝着有利于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方向发展,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重要的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在大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既定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内外方针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处理好同外部世界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鲜明主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最初提出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目标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

    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和逐步递进的目标任务来进行总体谋划和推进,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篇章。第三卷第五个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九大以来这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这‚两个决‛反映了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重点,是第三卷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 2024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长期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愿景即将变为现实,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他最牵挂、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困难群众,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是他牵挂最多、花精力最多的一件事情,并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据统计,我国贫困人口已经从 2024年底的 9899 万人减少到 2024 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000 万人以上。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画上一个句号,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人类反贫困历史上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跑好‚最后一公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确保脱贫攻坚如期实现。

    正确理解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这个大变局怎么理解把握?概括地说,它源于经济全球化

    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带来的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以及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的深刻调整变化,是世界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力量等相互作用和综合演化的结果。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这个大变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标志,并将很大程度决定这个大变局的未来走向。在理解把握这个大变局时,既要看到大变局过程中,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包括美国奉行国内优先、频频退群、刻意打压遏制中国发展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同时也要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等世界发展大势。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关于‚携 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全书第十七个专题。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重大课题。在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的重要关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人类发展进步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刻复杂变化的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和深刻把握,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规律、应对人类发展之问的正确选择。当今世界的潮流是什么?当今世界的潮流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分析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深刻把握世界大势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背景和基本依据。

    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这是全书第十八个专题。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理念,更是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鲜明主张,更扎实付诸实践,突出表现在诚心诚意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这一倡议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符合世界大势、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通过研读第三卷,我们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很深的天下情怀。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世界谋大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和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重要体现。

    第五篇:世纪之交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世纪之交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世纪之交,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东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的重要观点和方针政策,并紧紧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次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既适时地指导着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将之推向新的境界。

    一、“两个大局”战略指导思想的深化 首先,深刻阐述了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实质及其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第二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要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者包含着部分先富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不发达,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的先富起来,有的后富”(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基于这种分析,江泽民指出邓小平这个战略设想的实质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两个大局”思想还贯穿着合理差距与缩小差距的辩证统一。由于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别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部分先富政策的实施必然会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一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大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因此,这种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是“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东部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注: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1997年1月6日《人民日报》。)。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东部和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振兴”(注: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1997年1月6日《人民日报》。),最终会影响到全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对此,江泽民又指出:“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这也是“两个大局”思想的本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这里所说的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是回到过去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要坚持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东西差距。同时,由于“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解决地区差距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江泽民强调:“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其次,首次使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范畴,精辟地概括了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在强调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同时,也注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正如江泽民所说:“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刻的考虑。”他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就是要求“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西部关系的理论阐发和理论新概括,反映了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指导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了,并使之更具理论化,这就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第二个大局”内涵的新发展

    邓小平在着重思考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进行了构思,提出到一定的时候东部地区应“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具体设想。但由于当时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放在“第一个大局”及实践的局限,他对“第二个大局”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阐释。在90年代中国现代化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和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党中央沿着邓小平的思路,开始从总体上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从“第一个大局”向“第二个大局”的转变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缩小地区差距及开发西部的指导方针和决策。

    第一,将缩小地区差距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二,将扶贫开发作为本世纪的攻坚任务。1996年9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认为,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消除贫困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会议具体部署了如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强贫困地区脱贫的措施。1999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东部发达地区要继续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以改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东西扶贫协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第三,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随着世纪末全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目标,东部地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我国综合国力已显著提高,国家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西部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经验。党中央审时度势,敏锐地抓住历史机遇,从1999年起多次强调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认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注: 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概念,强调:“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指明了西部大开发的指导原则、开发重点、实施步骤、宏伟目标及重大意义。同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作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并指出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上述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决策,使邓小平“第二个大局”思想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则标志着我们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已从“第一个大局”转向“第二个大局”,更为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增添了全新的内容,并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思路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第二个大局”之后,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应如何协调东西部的发展,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全新课题。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全新的开拓中,努力探寻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也提出了一整套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思路,从宏观方面来说,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大局,通盘筹划促进东西部联动和协调发展。

    江泽民深刻领会邓小平所说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含义,把三者融为一体,作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首要重大关系,反复强调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对东西部地区发展和布局进行全国一体化的统筹谋划,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八九十年代基础和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先发展和发展得快一些,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从根本上促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而现在“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显然,西部大开发正是党中央基于促进新形势下东西部联动和协调发展,保持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思考。

    1.西部大开发将推动内需,开拓市场,促进东西部改革开放的大联动。9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当前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相当一部分具有初级技能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需要在价值规律导向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消费需求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最有可能成为吸引东部地区可流动资金、技术、人才和商品的重要“客户”和区域选择。一旦西部地区进入有序开发阶段,则对于促进我国在21世纪中叶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具有巨大的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作用,并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促进西部的大开发大开放,推动东西部的大联动大发展。

    2.西部大开发将加快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社会稳定,为东西部协调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又地处边陲,如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并任其蔓延,必将演变为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稳定和大开发,也关系到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注:1999年10月朱róng@①基考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讲话,199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因此,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并强调这“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二)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构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模式。

    (三)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推进东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不仅经济欠发达,文化较落后,而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西部地区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其水土保持程度对于保障这两大江河下游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思路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继续走盲目开发资源和随意破坏环境的传统发展道路,而必须以谋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就是最大、最好,同时也是最有效益的发展。大面积地保护好西部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地,也是对我国其他地区最大的贡献。当然,全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应该为西部地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提供相应的补偿。

    基于这种认识,党中央突出提出西部大开发要有新的思路,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乃至东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强调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东部地区在对西部地区经济开发扶贫的同时,要把科教扶贫、智力开发摆到重要位置上;强调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特殊政策,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应该是全面的,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通过几十年乃至下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这些新思路,使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理论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容   



    推荐阅读:
    作为党干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思想(精选合集)
    地理《河流和湖泊》教学反思(含5篇)
    惊蛰打雷有哪些预示[精选五篇]
    2024初中九年级重阳节满分作文范文合集
    高中生介绍一个民间故事(五篇材料)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