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春(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唐诗里的春篇一
春词
刘禹锡(唐)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3.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韵译】
宫女打扮脂粉很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然好,但独锁深院里,怎么会不怨愁?她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过来,停在她的玉簪头上!
【赏析】
这是一首写宫怨的诗,但这首宫怨诗与其它同类诗迥然不同。诗篇先出现一个精心梳妆、脂粉脸色相宜的年轻宫女,写她一系列的动作流露出期待,最后变成失望的情态。二句中的愁字透露了全诗的主题。但诗人又是如何将这种愁绪抒写得刻骨铭心、入木三分的呢?笔者认为主要采用了不言而言的手法,即除了二句中的愁字外,通篇均不写愁意,而且女主人公的举止行为又似乎是那么优雅得体,那么闲适安舒,仿佛她正沉浸在这满园春光中而怡然自得。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笔者认为,诗人主要通过写人美(新妆宜面)、妆美、楼美(红楼)、院美(春光一院)、花美、蜻蜓美(飞上玉搔头)、首饰美,然而命运却不佳(深锁、愁),不受君王的思宠,所以前面的七美再美也是架空的,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就要忧愁了。这就是不言而言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刘禹锡此诗的特色在于用强烈的对比,说这位宫中女子在自身的气质上、在物质待遇上均属上乘,然而却失宠于君王,因此只落得个同花儿、蜻蜓为伍的可悲下场,读罢令人心酸不已。刘诗在整体上不动声色,平心静气,实则内中隐藏了抒情女主人公极大的悲哀在内,这种欲哭无泪反装欢笑的愁绪是最难状写的,而刘禹锡却将它写得如此出神入化、震撼人心。全诗有形象,有内心世界,有人物行动,几种描写自然浑成,有映衬,有兴寄,尤其景中、外形衬出女子的内心由期待到幽怨的心理活动,艺术表现极为突出,成为此类诗歌中的佳作。
唐诗里的春篇二
刘禹锡唐诗《和乐天春词》赏析
《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全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蜒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词》一诗的,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诗的第三句说到鹦鹉,这是一种“嘴红毛绿语仍奇”的鸟儿,常常被养在后宫之中。“坐对朱笼闲理曲,琵琶鹦鹉语相和”。把鹦鹉养在后宫,似乎能给寂寞的宫女增加一点乐趣。不过,对于这种巧嘴饶舌的角色,也不能不防,所以“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白居易的这首《春词》,从三四句来看,也是一首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白居易曾在《后宫词》中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概括了无数个正当妙龄,却又失去青春的宫女们的悲伤凄苦。我们发现在反映宫女们这种共同命运的古典诗歌中,不少进步的诗人,不仅对她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且写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这种努力表现作品个性的精神,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白居易的《春词》,先描绘一个斜倚栏干、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
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则更加委婉曲折、另辟蹊径。
“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刘禹锡诗中的这位深居后宫的宫女,也禁不住被这四面袭来的春光触动了,她妆扮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打扮得相当认真、考究。这就是诗的第一句所要表现的内容,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是因为这融融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还是这风香春暖的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那便是“欲得君王回一顾”。不管怎样,此刻的心情总是比较轻快的吧!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宫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就是要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怎么写呢?试想这位宫女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突然变化的痛苦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为什么要“数花朵”,大概含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瞬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蜒飞上玉搔头”,这确是精采的神来之笔!它含蓄地表现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宫女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蜒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命运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蜒。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摄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 “蜻蜒飞上玉搔头”,蜻蜒无心人有恨。它简炼而巧妙地描写了不幸的宫女,在春光烂漫之中孤寂凄冷的境遇,构思新颖而富有情韵,可谓结得有“神”。
唐诗里的春篇三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唐诗赏析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蜒飞上玉搔头。
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词》一诗的,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诗的第三句说到鹦鹉,这是一种“嘴红毛绿语仍奇”的鸟儿,常常被养在后宫之中。“坐对朱笼闲理曲,琵琶鹦鹉语相和”。把鹦鹉养在后宫,似乎能给寂寞的宫女增加一点乐趣。不过,对于这种巧嘴饶舌的角色,也不能不防,所以“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白居易的这首《春词》,从三四句来看,也是一首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白居易曾在《后宫词》中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概括了无数个正当妙龄,却又失去青春的宫女们的悲伤凄苦。我们发现在反映宫女们这种共同命运的古典诗歌中,不少进步的诗人,不仅对她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且写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这种努力表现作品个性的精神,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白居易的《春词》,先描绘一个斜倚栏干、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
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则更加委婉曲折、另辟蹊径。
“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刘禹锡诗中的这位深居后宫的宫女,也禁不住被这四面袭来的春光触动了,她妆扮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打扮得相当认真、考究。这就是诗的第一句所要表现的内容,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是因为这融融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还是这风香春暖的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那便是“欲得君王回一顾”。不管怎样,此刻的心情总是比较轻快的吧!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宫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就是要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怎么写呢?试想这位宫女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突然变化的痛苦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为什么要“数花朵”,大概含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瞬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蜒飞上玉搔头”,这确是精采的神来之笔!它含蓄地表现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宫女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蜒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命运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蜒。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摄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 “蜻蜒飞上玉搔头”,蜻蜒无心人有恨。它简炼而巧妙地描写了不幸的宫女,在春光烂漫之中孤寂凄冷的境遇,构思新颖而富有情韵,可谓结得有“神”。
唐诗里的春篇四
春望唐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诗里的春篇五
作者: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韵译】: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评析】: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唐诗里的春篇六
唐诗《春思》赏析
作品介绍
《春思》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春思
作者:唐·杜牧
岂君心的`的,嗟我泪涓涓。
绵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
兽垆凝冷焰,罗幕蔽晴烟。
自是求佳梦,何须讶昼眠。
注释
①的的:明白、昭著。
②涓涓:流淌貌。
③绵羽:黄鸟的别称。
④锦鳞书:即鱼书,书信。
⑤兽炉:兽形香炉。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4_11春思杜牧
豈君心的的,嗟我淚捐捐。
綿羽啼來久,鬻[書未傳。
獸壚凝冷焰,羅幕蔽晴煙。
自是求佳夢,何須訝晝眠。
唐诗里的春篇七
唐诗春望赏析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赏析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唐诗里的春篇八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但是山河草木虽然无情,诗人即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花儿带露、鸟儿啼鸣不过是自然现象,而所溅之泪所惊之心实出自诗人。因此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历来称赞此诗人移情于景的手法新颖,但它能够感人还是得力于开头两句的深刻含蕴。
一春三月,烽火不息,所以家书难得,可邸万金。两句是因果关系的流水对,这一年的正月,李光弼正与史思明战于太原,郭子仪进击河东,叛将安守忠自长安向武功出兵,长安、鄜州都卷入战事,自然音问难通。这句是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通的道理: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由于能将个人的感受提炼成人之常情,这两句遂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成语。
这首诗各联结构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变疏。加工对仗精工,声情悲壮,自然成为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代表作。
推荐阅读:
唐诗里的春(8篇)
2024年小学美术教研活动计划(11篇)
最新年度个人的述职报告(4篇)
2024年学校疫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疫情应急处理方案(10篇)
2024年早读课没认真读书的检讨书 没有早读检讨书(11篇)
相关文章:
- [ 一号文库 ]唐诗里的春(8篇)
- [ 一号文库 ]最新年度个人的述职报告(4篇)
- [ 一号文库 ]最新好心态句子经典语录(三篇)
- [ 一号文库 ]2024年西游记八十七回读后感100字 西游记八十七回读后感600字左右(三篇)
- [ 一号文库 ]房地产出纳年终工作总结(十一篇)
- [ 一号文库 ]初中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十二篇)
- [ 一号文库 ]2024年销售工作总结感悟(12篇)
- [ 一号文库 ]2024年异地恋情人节的句子 异地情人节说说(4篇)
- [ 一号文库 ]花店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5篇)
- [ 一号文库 ]居住证明是在社区还是派出所开(四篇)
- [ 一号文库 ]最新清明节怀念故去亲人的句子 思念已故亲人的句子清明节(四篇)
- [ 一号文库 ]2024年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上册(六篇)
- [ 一号文库 ]历史教师述职报告 高中历史教师述职报告(12篇)
- [ 一号文库 ]党课
- [ 一号文库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金融学》《金融法规》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
- [ 一号文库 ]三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五
- [ 一号文库 ]蒙江医改工作总结
- [ 一号文库 ]关于表彰市直高中网络教研博客圈建设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的通报
- [ 一号文库 ]2024年三国演义第三回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第三回读后感200字(三篇)
- [ 一号文库 ]最新西游记前五回读后感50字 西游记前五回读后感200字(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