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辞职报告 公司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新时期师德修养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轻吟低唱 时间:2024-07-24 04:00:3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心得

    最近我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一书,深有体会,全书共有7章,第1-2章介绍了师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第3-6章详细讲了教师的四个方面的道德修养,第7章叫了改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策略,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心得体会阐述教师的道德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师德的内涵: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同事和教师群体的道德;是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这次学习,是一次师风师德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网深深的知道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地。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自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位教师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的。

    第二篇: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模版)

    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促进教师发展

    主讲:肖仁忠

    一、师德的含义

    1、什么是师德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2、道德的含义: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道德是客观与主观交融在人身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3、师德的一般定义及新的认识

    一般定义:师德是教师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师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是不可回避,因为对师德培育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对师德的态度以及及时对师德培育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认识了师德培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那么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师德培育的加强与改进的关系问题。当前的师德培育是以加强为取向还是以改进为取向?或者是加强与改进二者并重?我们的认识是加强与改进并重,是改进基础上的加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以新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师德培育,在审视的基础上加强师德的培育。

    1、教师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1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展开的。“以学生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能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确立,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一些要求已经明显无法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了,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依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一定的调整。

    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正确理解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师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新变化的基础。

    (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

    (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综上所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可以简要概括为:在学校教育中以确立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道德准则的教育方法论。

    2、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最明显地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往的课程改革大多将教师作为变革的切入点,而新近的这一次课程改革却着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入手,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基础,推动教师的教学改革。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以学生为本”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它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影响渗透在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新型的以学生为主题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也包含着新课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新强化以及新的要求。具体地说,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民主平等、感情投入。

    第三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这次学习使我感触颇深。

    师范大学学习时我就就深深地记住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毕业后,当我真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工作岗位上,教师扮演者“授业传道解惑”的角色。这样的职业角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何种职业,从业者都要遵守职业操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内涵,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可以预见,在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时期,当全社会都在着力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的同时,时代赋予了教师这一职业更高要求的使命。

    新的时期中教师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困惑,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在关注着这一问题。

    我认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要谨记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师师德最崇高的境界。“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传递者。因此,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真正的热爱学生才是教师的美德,才是教育教学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富有实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

    师德,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新的时代,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让我们严格要求自身,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2024年11月3日

    第四篇:浅谈新时期师德修养

    浅谈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

    共富新村小学 李彦华

    常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是学校之灵魂,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面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新课程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脚踏实地,做个平凡的人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都是如此,教师也不例外。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不断追求,做个有事业心的人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使人安身立命,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 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长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的职业。

    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他们的工作就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这样的教师才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不断学习,做个永远向前的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它是教师职业品质之区别于其它职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教育培养人的工作具有它的特殊规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育人的规律,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教师必备的宝贵品质,而且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断更换,要不断面临新对象,为了适应新的对象,需要我们不断作调查了解,区别对待。再者,时代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生的求知欲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知识激增”的现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求知渴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营养。在教育工作中,要求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常流水,这样才能不愧为老师。

    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此,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新时期师德修养》教案

    黄渡学校“十二五”《新时期师德修养》

    第一课时

    绪论

    第一节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一)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是由教育活动鲜明的道德性所决定的。另外,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的道德性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家长与整个社会负责。

    (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育绩效是指教育的效果和业绩。它包括宏观意义的人才质量,微观意义的教育效果、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等。教育绩效是衡量师徒的重要标准,面师德是教育绩效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

    2、从教不谦,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

    3、缺乏合作,团队意识不强

    4、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 第二课时

    第二节 透视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视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

    (一)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教师观念更新。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观多元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促使教师职业道德向多元和谐的发展方向迈进。

    2、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

    (二)主体性的教师职业道德

    (三)多元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主义价值观与现实主义价值观的整合

    1、理想主义的教师价值观

    2、现实主义的教师价值观

    3、两种价值观的整合

    二、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性的教师职业道德

    (一)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服务者

    (二)服务性的教师职业道德

    第三课时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 2024年秋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是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本”

    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

    2、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1、尊重学生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感情投入 第四课时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专业化中的教师职业道德

    1、职业认同与责任感

    职业认同是指教师不仅应该对职业的外在要求有充分认识,而且还要从内心深处承认、接受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并逐步内化为自

    己的一各需要,从而能够自学地表现在自身的教育行为之中。

    2、自我发展

    进入21世纪后,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自我发展

    老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4、创新能力

    5、合作精神

    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老师的合作不仅仅是指教师在工作中与其他教师的积极合作,而且还包括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第五课时

    第一章

    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职业与教师职业

    一、职业

    职业,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对社会所承担的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的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一)职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二)职业是社会对人的角色安排 角色包括三种含义:

    1、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特定的社会角色的体现;

    2、作为一种社会地位或身份,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3、作为一种社会期望,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的,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

    (三)职业是人自我实现的途径

    人为了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的一个基本条件。劳动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特殊的本质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根本。

    第六课时

    二、教师职业

    (一)教师职业是一种富有个性角色特征的职业

    1、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

    教师在从事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在遵循社会总体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更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

    2、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

    (1)社会角色——教师作为促进民族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角色;

    (2)学校角色——教师作为学生家长、教师同事、教学管理人员和社区的合伙人,或者说合作者、合伙人角色;

    (3)课堂教学角色——教师作为“教学专家”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4)自我职业角色——自我职业认同和自我角色和重塑。

    3、教师角色具有个体创造性

    4、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

    5、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 第七课时

    (二)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作用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不仅表现为其角色与劳动的特殊性,而且还表现为它在社会上所发挥作用的特殊性。具体来说,教师职业社会作用的特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是其他职业不可取代的

    2、教师职业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有独特的贡献

    作为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虽然不无目的直接参与社会物质生产,但他们却通过为生产部门培养具备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作用于社会生产。当今的老师对社会物质文明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为社会输送数量充足的劳动者,而且在于他们通过培养个性化、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生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

    3、教师职业对人的成长发展也起着独特作用

    在今天的终身学习时代,我们仍然强调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没有教师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发展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和动力。

    第八课时

    (三)教师职业是一种正在迈向专业化的职业

    人类在古代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并没有把教书视为一种专门化时职业,教师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起初“养老与育幼相结合,师长合一”的古***俗,后来是“官师合一”、“僧师合一”的漫长历程,并无专门的机构与特别的制度,教师的养成模式基本上是简单的“艺徒式”。后来随着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丰富和发展,教师职业才逐渐成长专门的科学的职业。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教师是专业工作者”的呼声在我国逐渐强烈,并且逐步得到法律的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已经确立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将我国教师的专业权力扩展到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术自由、民主管理等方面。

    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都一致认为,21世纪的老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正是由于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职业的世界范围内正在迈向专业化的轨道。

    第九课时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特殊性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与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道德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来划分,道德可以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个层次。社会公德是指为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原则和行为准则。家庭美德即家庭人伦道德,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等。

    职业道德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规范和要求。职业道德是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以责任权利和利益为基础,是在工作中协调个体、群体与社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担任一定社会角色的个体和群体所应该自觉遵守的特殊道德。

    第十课时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教师职业道德为师德,它是伴随着教师这一行业或者社会角色的出现而出现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角色道德和行为道德。

    一般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

    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在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认识上,我们赞成傅维利先生主编的《老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所阐述的一些基本观点:

    1、传统的老师职业道德定义存在着得意华的弊端,即将教师职业道德得意地等同于一种行为规范和要求。

    2、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工作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他律性。

    3、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的“行规”,还具有这样的作用:一方面限制涌入教师队伍的人中数量,减小竞争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以保证教师阶层的福利待遇不至于降低;另一方面,以较高的老师职业道德的规定来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从而获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同,使社会自愿地增加对教师职业的报酬,使教师外在利益的获得合理化并得到保证。

    4、教师职业道德的终极意义将指向教师人格的完善——即理想人格的实现,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

    第十一课时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更具全面性、先进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空间更具广泛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尝试和时间更具深远性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结果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效益

    (五)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条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 上述几个方面表明,教师职业街道不仅在内容上最先进、最全面,而且在劳动过程中发挥着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职业道德在实践过程中也受到更多的社会因素的制约,更需要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在人类道德实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总是处在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上,并受到了历代人的赞扬和歌颂。

    第十二课时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功能

    一般情况下,可以从认识上和实践上来考察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面对着一系列需要个人来思考和抉择的道德两难问题。这意味着教师个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面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就表现在它明确区分了教育活动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辨

    别正确和符合人性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在向教师阐明基本的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还以系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教师提供全面、科学的认识教育活动的工具;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凭借道德预测,预见教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某种教育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好道德选择的准备。

    第十三课时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上,即教师功能调节功能、社会促进功能、行业保护功能。

    1、教育功能

    教师人格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激励价值;其二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优化具有重要的陶冶价值;其三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升华具有示范价值。总之,教师那充满人类理想主义神韵的道德人格体系构成了校园隐蔽课程的内核,并以其独特的精灵般的魅力着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潜在教育作用。

    2、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它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指向教师本身。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来说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可见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

    看,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调节作用都是不容轻视的。

    第十四课时

    3、促进功能

    在实践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还表现在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这种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的:

    一是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二是通过教师自身来影响社会,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变。

    4、行业保护功能

    从教师行业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职业道德还具有行业保护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聘用的重要标准,对教师行业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二,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惩恶扬善的标准之一,对教师行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三,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之一,对于提升行业形象,维护行业声誉有积极的作用。第十五课时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史上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一)先秦时期教师职业道德

    1、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2、春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教师职业道德(二)秦汉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三)唐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1、唐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2、唐宋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四)元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

    1、元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2、元明清时期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十六课时

    二、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一)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1、中国近现代 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2、中国近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康有为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曾在“万木草堂”讲学多年,不仅学术思想影响很大,其为师的品格修养也令学生敬慕。

    梁启超同康有为一样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根本”,并特别重视教师道德。他非常注重“教育家之自觉”,强调教师应对国家、对社会尽道义责任,说教师“抱有一种热诚,皆视教育为应尽之义务”。

    伟大的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他提倡民主教育,十分重视教师民主素质的培养,认为要实现民主教育,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学习民主作风,彻底清除中国两千年来的专制制度和十多年法西斯专政所遗留在教师向上的余毒。第十七课时

    一、国外古代教师职业道德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1、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2、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二)中世纪封建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

    1、中世纪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

    2、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师职业职业道德(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1、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2、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第十八课时

    二、外国近代教师职业道德(一)西方近代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西方近代教育运动发端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需要更多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职业品质的工人进入工厂,为资产阶级积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这就需要对社会大众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

    (二)西方近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

    英国、法国、瑞士、德国的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认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应和父亲与母亲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是积极的、爱护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被人称为“教师的教师”。他认为,要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全依赖于教师适宜的指导,学校全部工作的成功均依赖于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既然是学生的楷模,那么他就必须以身作则,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致力于教育别人的同时,必须加强自我教育,要让学校也成为自己受教育的场所。第十九课时

    三、现代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一)苏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先后出版了许多教育伦理方面的专著、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其中契尔那葛卓娃的《教师道德》一书,对教师道德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很有特色。该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师道德规范。

    (二)美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制订出了更加符合各种专业标准和工作特点的教师职业伦理准则。如《职业伦理声明》、《心理学家伦理标准》等。

    (三)日本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四)联邦德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状况

    总之,这些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理念在影响着德国对教师职业和服务权利和义务作出规范,左右着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要求和作出评价。第二十课时

    第三章 教师对待教育事业和态度 第一节 教师的敬业精神

    一、敬业精神的内涵

    敬业精神既有实际行为的一面,表现为积极投入事业、勤奋努力工作、尽职尽责服务等理念,同时又体现为一种人生价值观,表现为忠诚态度、奉献精神、进取精神等,隐匿在主体的思想观念中,支持和引导主体行为的方向,形成行为和价值的统一,不自觉地表达出文化定义的内在要求。因而,敬业精神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当敬业精神中所蕴涵的信念、信仰赋予特定历史坐标下的主体生活世界以特殊意义的时候,敬业精神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作用会,进而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动力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价值和功能。

    第二十一课时

    二、敬业精神的具体内容(一)服务意识

    真诚的服务意识是敬业精神的实践定向,不同的职业,由于工作性质、内容和方式不一样,从而使敬业精神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上具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竞争与协作意识(三)创新意识(四)奉献意识

    三、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

    (一)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二)敬业精神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桥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关节点

    (三)敬业精神是巩固文明成果的现实支撑,是社会风气改善的切入点

    第二十二课时

    四、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

    五、敬业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一)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二)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新世纪合格的教师

    1、受教育者的心理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们的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2、坚持活动到老、学到老,永远求索和创新,完全地把知识奉献给学生。第二十三课时

    第二节 教师的责任意识

    一、教师责任与责任意识

    (一)教师责任

    1、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2、对学生家长负责

    3、对教师集体负责

    4、对社会负责(二)教师责任意识

    二、责任意识的心理机制(一)教师责任意识的构成(二)教师责任意识的层次(三)教师责任意识形成的心理过程 第二十四课时

    三、教师树立责任意识的意义

    (一)良好的责任意识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巨大鞭策力量(二)良好的责任意识可以调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冲突(三)良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训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

    四、教师责任意识向责任行为转化(一)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二)加强学校民主管理

    动机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推动力,学生的管理应成为广大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因而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尊重广大教师意愿,讲究民主,采取有效的管理,提高管理的艺术性,以此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工作热情。

    (三)改革教师专业教育

    强烈的责任意识是好教师的优秀品质之一。应改变在我国教师专业教育过程中,长期以来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对教师现代教育观念以及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强化的局面。第二十五课时

    第三节 教师的职业理想

    一、职业理想及特征(一)职业理想的含义

    职业理想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劳动者个体意识及社会意识中的集中反映。它是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职业理想的特征

    1、职业理想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

    2、职业理想具有客观性和积极性

    3、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第二十六课时

    二、职业理想的作用

    (一)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

    (二)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重要的精神支柱

    (三)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成就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四)职业理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实现

    (一)要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二)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三)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它体现了教师道德要求的本质,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献身于教育事业

    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5、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第二十七课时

    第四章 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 第一节 爱生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给孩子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不爱学生、不懂得如何施爱于学生教师没有资格做教师。

    一、师爱的内涵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

    备的道德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类对类的爱。它源于人民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的、持久而高尚的爱,是师徒的灵魂。

    二、师爱的意义

    师爱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师趆是满怀觉悟地爱学生,就趆能赢得学生的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趆能迅速建立起来并得到发展,进而从正向积极的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是学生生活乃至其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像父母那样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自己。如果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依恋感、会将上学读书看作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在集体生活中也会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其身心也会进一步得到健康发展。第二十八课时

    三、师爱的表达(一)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性(二)信任学生

    1、信任学生的能力

    2、信任学生的人品(三)宽容学生

    1、理解学生是对学生宽容的认知基础

    2、同情学生是宽容学生的情感基础(四)关心学生

    1、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使其勇敢、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2、引导学生制定克服困难的具体策略并实施它,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第二十九课时

    第二节平等意识

    一、师生平等的内涵

    师生平等关系超越了单向度的输入与输出关系,走向师生相互学习和知识意义的共同创生,走向了师生教育交往,师生之间由主---客关系变为主---主关系。学生总是以自己的办公室系统与评判标准探究并改变周围世界,按自己欲望构建世界,具有超越的天性。

    二、师生平等的意义

    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所进行的批判与创构往往更具想像力和创造力,因为他们敢于追寻事实,反思现状,质疑趔,挑战权威,能如实表达自由选择、大胆想像。学生逐渐掌握了与他人共同学习、活动的方式,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进而形成社会性格,表现了学生最高层次的人性即社会性,同时,也只有师生平等,学生才能积极发表意愿,从而为师生教学相长提供刺激和可能。

    正安县小雅镇黄渡学校《新时期师德修养》 培 训 教 案 培训人:包 峰 小雅镇黄渡学校



    推荐阅读:
    新时期师德修养
    辅导员2024学年第一学期总结(最终定稿)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工作
    3D手机游戏试卷内容总结
    教师支教个人总结
    上一篇:应各庄小学德育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