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婚礼大全 赠言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印刷稿)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红尘浅笑 时间:2024-07-27 18:48:5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印刷稿)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3月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和济南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提供智力支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站在全局高度,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

    强国之本,唯在人才;为政之要,重在用人。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优先发展,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制,形成了党管人才的良好格局。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制定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市人才工作制度》等文件,积极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二是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百名专家聘任计划”、人才引进培养“四百工程”、“百脉新型农村人才开发计划”,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和昆山、江阴等先进地区合作,举办培训班30多期,引进培养各类领军人才1500余人。目前,全市人才总数达到12.5万人,济南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4人,章鼓副总经理高玉新等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枣园万新富硒大葱协会会长沙树星当选山东省“乡村之星”,圣泉集团高级技术顾问俞初一博士、章鼓副总经理沈能耀博士被评为特聘“泉城学者”。三是创新方式方法,人才工作的载体平台日趋完善。开展“进高校、建基地、请进来、走出去”等人才培训活动,探索建立“3+N”人才服务模式,研发“人才工作现代网络平台”,开通人才工作手机短信平台,建成济南市级以上科研中心26家,人才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缺尖子”,一般性人才较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匮乏,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缺衔接”,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产业发展衔接不够,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三是“缺路子”,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和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程度还不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科学人才观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重物质投入轻智力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倾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合理配置机制;人才服务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对这些问题和差距,要深入分析,认真加以解决。

    面向未来,**新一轮建设发展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加快城市建设跨越提升要以人才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由人才来推动,实现社会事业全面突破同样要靠人才作保 1

    证。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最大的希望,也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核心优势,赢得了人才就赢得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大家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以人才的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才的比较优势形成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新的竞争优势。

    二、围绕科学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才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会上印发的《**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二五”末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活力强的人才大军。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推动人才队伍规模显著壮大、人才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坚持创新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优先发展、重点培养的理念,结合我市产业特点,加快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一是要更加注重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为建设人才强市打下坚实基础。要把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培养大规模本土人才奠定基础。二是要更加注重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围绕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集聚人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意见》的部署,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三是要更加注重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重点加强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即:以提高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决策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为核心,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服务社会、维护和谐稳定为核心,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加强新型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六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四是要更加重视搭建实践平台,培养造就青年人才。青年人富有朝气、可塑性强、成长潜力大,是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后劲所在。各级对青年人才要倍加爱惜,多创造机会,多搭梯子,多压担子,支持他们到工作一线锻炼成长、在实践中成才,形成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使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2、坚持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增强人才引进的前瞻性和竞争性。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人才,引进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要坚持招才引智先行,加大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抢占制高点和主动权。一是要以全新的观念引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把人才引进作为最有价值的引进,把人才投入作为最有价值的投入,把人才开发作为最有增长潜力的开发,以更大的勇气和气魄广揽英才、广招贤才,坚决克服“武大郎开店”、“叶公好龙”等狭隘观念,把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的愿望付诸实际行动、变成实际效果。二是要以完善的载体引才。大力实施“2520高层次急需人才引

    进计划”,围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引才引智力度,用3-5年时间,引进一批能够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推动重点领域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力争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5人入选山东省“万人计划”,20人入选济南市“5150”引才计划。要大力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支持明水经济开发区积极争创省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人才集聚和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载体平台。三是要以优良的环境引才。去年9月份,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俞初一和沈能耀博士入选济南市“5150”人才引进计划,分别获得科研、补助资金50余万元。今后,要继续抓好与上级政策的衔接,使更多外来人才入选省市引才计划。要积极探索实施符合我市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积极营造支持创业、崇尚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3、坚持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增强人才使用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人才发展要以用为本。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对人才的使用是最大的效用,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要在用好用活人才上下功夫,以发展聚集使用人才,以人才使用引领推动发展,使各类人才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生力军。一是要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完善人才创业平台等措施,引导激励各类人才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业、多出成果。要切实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放手放权、大胆使用,鼓励优秀人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组建创新团队,主动承担和参与我市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二是要发挥人才在人人成才中的带动作用。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端领军人才,发扬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优良传统,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今天受到表彰的各位优秀人才及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结对指导、名师带学等活动,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三是要发挥人才在科学决策中的智囊作用。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制度、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搭建专家意见建议沟通平台,畅通专家建言献策的渠道,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四是要发挥人才在统筹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围绕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人才帮扶主题活动,增强基层一线的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大学生创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和提供创业扶持等措施,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一线创业,推动城乡人才合理流动、互动融合。

    三、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关键,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做到优先增加人才投入,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完善人才环境,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一是要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和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把人才工作同科技、产业、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人才规划的制定实施。市人才工作办公室要加强人才工作规律的研究,深入做好工作指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重点人才培养引进等牵头抓总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市场建设、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以建设人才

    强市为己任,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从今年开始,省、济南市将对县(市)区党委、政府人才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各有关部门都负有重要责任,要积极做好迎查准备工作;同时,要加强对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市属企业特别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力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要强化投入保障。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要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原则,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比重。要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科学界定投入范围,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要积极推进人才发展投入多元化,鼓励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提高人才投入效益。要按照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努力建设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社会。

    三是要强化环境保障。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环境的竞争。要抓住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政策扶持、优化服务、舆论宣传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政策措施,确保尽快发挥效应。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目的是充分调动各方面开展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优秀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浓厚氛围。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积极为人才发展多办实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好在学习培训、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加强对人才工作和优秀人才的宣传,形成见贤思齐、崇尚创业的社会风尚。各领域优秀人才要大力弘扬科学求实精神和敬业奉献作风,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人生,潜心科学研究,在各行各业争创一流业绩,为我市科学发展建功立业、多做贡献。

    同志们,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强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把人才事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第二篇:在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刷稿)

    在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2月20日)

    陈 先 运

    同志们:

    刚刚结束的市党代会、人代会,确立了今年及未来五年的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这次全市金融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新一轮战略部署、确定召开的重要专题会议之一,充分体现了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表彰了2024金融工作先进单位,有关单位作了很好的发言,宣读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文件,签订了金融工作目标责任书。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先进经验,领会文件精神,落实目标责任,通过积极努力,推动全市金融工作实现新跨越。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我市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通过强化组织领导、配齐工作力量、出台政策措施、优化金融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市金融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融资能力和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

    (一)融资总量实现较大突破。2024年,全市金融系统克服各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金融业融资总量达到276.5亿元,同比多增51.4亿元。一是

    充分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全市间接融资201.7亿元,占金融业融资总量的72.9%。其中,市内银行新增贷款110.9亿元,市外银行新增贷款55.1亿元,委托贷款新增26.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7.3亿元,信托融资1.8亿元。二是直接融资实现较大突破。全市直接融资达到74.8亿元,是2024年的3.5倍。其中,通裕重工、龙力生物在深交所上市,实现融资32.5亿元;德方液压、浩阳新材等8家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和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实现融资1.6亿元;私募融资26.8亿元,融资租赁7.8亿元,债务融资6.1亿元。

    (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2024年,新增银行机构8家,德州银行分支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我市首家村镇银行临邑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正式营业,市工商银行在禹城高新区增设支行。新增大禹、金光等小额贷款公司7家,注册资本5.1亿元。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德州管理服务中心揭牌运营,天交所分支机构预计今年3月份开业。市级保险机构新增3家,达到25家,保费收入48.6亿元。经过规范整顿和争取,共有1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获得省里批复,总注册资本13.6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达到9家。德州首支创新产业基金成立,首期基金规模5亿元,将重点投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北京银行合作筹发的2.6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预计今年2月底正式发行。

    (三)首届资本交易大会取得良好效果。成功举办了首届资

    本交易大会,成为我省第一次由市级主办的资本交易平台,打出了鲁西北中心节点城市品牌。大会形式新、规格高,影响大、效果实,已累计到位资金35.8亿元。会后各县市区平均接待投资机构13家,有的达到20多家。青岛银行济南分行在1个多月内为东君乳业、妙赛食品等7家企业提供1.1亿元资金。很多企业家通过参加这次大会,意识到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转变了发展思路,主动与投资机构、券商、投资中介机构接洽,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四)金融生态环境集中整治初见成效。全市统一组织开展了金融生态环境百日集中整治活动,共清收、盘活不良贷款7.66亿元,化解隐性贷款风险13亿元,全市不良贷款率比活动初期下降2个百分点。通过司法手段处理两起较大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各县市区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为今后持续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对金融工作的统筹领导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理顺了金融管理体制。市金融办调整为市政府直属机构,组建了融资指导中心和金融专家顾问组,各县市区按要求成立了专门金融工作办公室,市县两级金融体制理顺工作基本到位。二是多层次开展了金融培训。先后举办了金融知识、直接融资、“资本创造未来”论坛、金融办系统干部、拟上市企业等培训活动23次,参训5000余人次,各级干部和广大企业家的金融意识、金融知识和利用金融工具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制定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3 —

    研究制定了可量化、可操作、有实效的推进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业总体规模和融资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经济总量居全省第11位,银行贷款总量排在全省第14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去年受宏观政策影响,市内银行新增贷款同比减少45亿元,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有的被迫采取民间融资方式,极大增加了融资成本。我市只有5家企业上市,而济南、烟台、淄博、青岛、潍坊分别为24家、24家、19家、18家、17家,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显而易见。二是金融生态环境不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全市贷款不良率高达7%,全省最高。11个县级农联社中,有7个被省联社划为高风险社。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债务、恶意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金融生态环境不良,全市整个金融业发展受到影响,有1家银行受到区域限批,其它银行项目审批也受到一定限制。三是对加快金融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面上对金融工作的认识远远不够,在许多干部和企业家中没有形成大金融、大融资的理念。有些基层领导同志不懂金融、不学金融、不抓金融、不会用金融,有的企业怕别人沾了自己的利益不愿与基金合作,有的企业怕上市、怕监管,有的企业认为不缺钱、不愿上市。四是政策措施相对滞后。近几年虽然出台了一些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但不完善、不成体系,没有形成明显的激励效应。对金融业发展

    缺乏硬指标、硬措施、大压力,在各个层面上远未形成强大的合力。

    同时,更要看到我市加快金融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去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理顺了工作体制,配强了工作力量,首届资本交易大会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二是区位优势。高铁开通使德州的区位优势凸显,必将进一步提升对周边地区金融要素的聚集作用,为金融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三是产业优势。“10+3”产业正在显示出强大的活力,给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产融结合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资源优势。我市上市资源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3110家,其中符合上市和挂牌条件的500家以上,近几年将出现一个直接融资的高峰期。五是发展空间优势。我市目前金融机构数量少,为引进金融机构提供了很大空间;不良贷款率高,但每消化一个百分点就可腾出十几亿的增贷空间。总之,只要认真把握,强力推进,用足用好自身优势,我市金融业一定会出现一个快速发展期。

    二、准确把握今年金融工作的任务重点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做好金融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的金融工作,要按照“实现四个目标、提升五种理念、构建四大体系、做好四个结合、实施四个一批”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扩大总体规模、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创新力度、改善服务质量、提高需求保障,着力建设业态完善、功能强

    大、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为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提供强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年内,确保信贷投放251亿元以上,直接融资113亿元以上,满足全市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确保实现不良率降到2.2%,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确保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强力推进,引进和培植各类金融机构40家以上。

    (一)大力推进理念提升。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实现我市金融产业大发展,要突出提升五种理念。一是将金融作为产业培植的理念。金融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占地少、消耗低、产值高,它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宁波为例,金融业快速发展,存、贷款均超过万亿,存贷比超过100%,上市公司近50家,各类金融机构1000多家,形成了以银行业为龙头,以保险、证券业为支撑,信托、基金、融资租赁等为辅助的广覆盖、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的加速扩张期,一方面需要强大的金融力量作支撑,同时也为金融产业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必须把金融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产业来规划和培植,全面纳入“10+3”主导产业推进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考核,从工作协调、政策支持、任务分工、责任落实等方面加大力度,形成自觉抓、用心抓、合力抓的局面。二是金融是实体经济命脉的理念。金融是

    现代经济的血液,实体经济发展快慢与金融业发达程度息息相关。用好用活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以金融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金融的产融结合发展模式是培育产业龙头、培植优势产业的有效途径。晋江市先后提出“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资本晋江”战略,一步比一步层次高,上市企业已带动形成2个超500亿、6个超100亿的产业集群。上虞市的龙盛化工是一家生产染料中间体的龙头企业,过去在省内难以排上名次,2024年上市募集资金4.7亿元,2024年再融资11.7亿元,2024年并购了行业老大德国德斯达公司,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从我市情况看,凡是发展快、质量好的县市区,凡是实力强、有后劲的企业,金融工作都做得好,金融作用都发挥得好。三是只有大金融才能实现大融资的理念。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支撑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我市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在1380亿元以上,预计通过金融业融资至少为300亿元以上。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实现全年目标就会受到极大制约。必须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银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金融业态,上市、挂牌、基金、民间资金多措并举,努力拓展融资渠道。专家分析,经济发展10年前看沿海,5年前看房地产,现在及今后5年,将是以资本市场大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大繁荣的时期。国家积极鼓励企业上市,先后推出中小板、创业板,近期还将推出新三板,面向非公

    众公司的场外市场也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强力抓好这个机遇期。四是金融环境是第一发展环境的理念。金融环境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主要方面。提升我市金融发展水平,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政策环境,可以在区域竞争中构筑更大优势,在区域经济圈、经济带中提升战略地位,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五是金融工作政府主导的理念。投入、载体、环境是政府推进发展的三大关键。金融和这三个问题紧密相关。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环境的优化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一个地方金融兴则企业兴,金融强则财政强,不懂金融、不抓金融、不会用金融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各级各部门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和工作,真正更新理念、提升境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金融业的发展。

    (二)努力提高融资规模。今年是建设“10+3”产业体系的关键年,投资集中,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千方百计扩大融资规模。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满足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需求,今年计划新增信贷投入251亿元以上,增长52%以上。其中市内银行174亿元以上,市外银行77亿元以上。新增信贷任务已分配到各家市内银行和各县市区。这个任务,既考虑到发展需要,又确保能够实现。从今年1月份情况看,市内银行新增贷款19.96亿元,同比多增4.4亿元,完成任务的11.4%,实现了首月“开门红”。各家银行要继续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把增加信贷投入、支持地方发展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全年任务层层细

    化分解,分配到每个项目和每个企业,分配到每个时间节点,确保完成全年任务;要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优惠政策和贷款规模,增强信贷投放能力;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确保重点项目和“10+3”产业需求。年底,市政府将根据各银行信贷投入情况给予重奖。市金融办、人行、银监局要认真把握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灵活掌握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密切关注运行动态和发展趋势,加大指导、监管、协调和服务力度。各县市区要积极帮助解决银行发展中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向市内外银行推介好企业、好项目,努力实现银行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二是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今年计划通过上市、挂牌、私募、债券、融资租赁融资达到113亿元以上,增长51%以上。各县市区要明确责任,落实政策,加强协调,确保完成。要加强与股权投资基金、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把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加快上市工作步伐;要把场外市场挂牌作为上市工作的有益补充和有效促进,充分发挥天交所、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分支机构的作用,实现企业挂牌爆发式增长;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争取在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与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要加强与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探索发展民间融资。我市对民间资金的利用处于初始水平。

    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资金长期处于游离闲置状态,无法转化为有效资本。202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20亿元,比年初增加133.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910亿元,加上个人的证券、保险等金融性资本,目前我市民间资金保守数字也在1000亿元以上。可以借鉴外地经验,本着搞活不搞乱、可控不失控的原则,用足政策、不越红线、不拘形式、严格监管,促进地下融资阳光化,民间借贷规范化。要利用禹城市被确定为全省“县域金融发展创新试点”的有利条件,在禹城先行试点,探索新的融资模式。

    (三)加快构建金融市场体系。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要求,研究制定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全方位扩充金融市场规模,加快构建四个体系:一是银行融资服务体系。落实好市外股份制银行进驻德州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交通银行、天津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在德州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建设村镇银行3家,新建小额贷款公司5家,组建2家农商行,市级银行设立2家分支机构。二是直接融资服务体系。对皇明、索通、国信环境、鑫秋、金能等10家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以及列入全省上市重点后备资源的20家企业,要重点跟上服务,一对一现场对接,及时研究解决上市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力争年内上市4家。市金融办要对新选择的50家企业作为重点资源企业,进行密切关注和倾力培植,力争年内20家企业完成股改,9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各县市区要加大力度,密切配合,确保实现全市50家挂牌

    企业的目标;要积极利用股权融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实现项目融资,至少100家企业引进私募和融资租赁资金;在全市开展多层次金融培训,培训上市后备企业1000人次以上,市县两级金融办干部分批次、分专题系统学习上市、挂牌、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各项实用专业金融知识。三是社会投资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领域,明确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作为银行融资和上市融资的助推器。全年争取引进和组建5家股权基金,引进组建10家创投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引进4-5家保险机构。四是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发挥现有16家担保公司的作用,力争新增10家担保机构,每县至少有2家注册5000万元以上的担保公司。积极推广中小企业融资一体化服务和企业融资服务联盟,用新型担保体系截断不合理的企业互保、联保链条,防范金融风险。今年,要抓紧在高铁新区规划建设金融中心,用于接纳银行、证券、基金、创投等金融机构进驻,打造金融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发展。近期,可临时统一承租一处写字楼,真正将鼓励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使金融机构对德州发展的促进作用尽快见到实效。

    (四)突出抓好产融结合。产融结合是发挥金融核心作用、形成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我市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在产融结合上突出抓好四点:一是结合产业抓上市。以每个产业排在前5名的企业为主攻方向,实施“龙头上市工程”,通过上市、并购、整合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强,带

    动产业快速发展。二是结合产业抓创新。引导各金融机构不断研究和推出适合“10+3”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努力多投多放。三是结合产业建基金。积极引进和组建与“10+3”产业相对应的股权投资基金,力争每个产业都有一批实力强的战略合作者。四是结合产业建平台。今年的资本交易大会,要突出“10+3”产业特色,及早组织金融机构与“10+3”产业进行对接,真正形成推动产融结合的有效平台。

    (五)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尽快化解一直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从调查情况看,我市不良贷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集中在12家重点风险企业。这12家企业拖欠银行债务32.18亿元,其中18.25亿元已显现不良,另有13.93亿元尚未显现但存在着巨大潜在风险。12家企业现有土地6834.4亩,其中工业用地6701.4亩,商业用地133亩,大部分尚能以资抵债。二是农联社系统风险。农联社不良贷款共计44亿元,分布面广,各县市区都有。这两大部分不良贷款得到化解,全市不良率即可降到全省平均水平。对重点风险企业,各县市区要认真分析,因企施策,采取重组、土地置换、依法追偿、依法破产等措施,原则上要求在4月底前全面化解到位。农联社系统不良贷款面广量大,其中不少是过去涉政类不良贷款。各县市区要借鉴宁津、乐陵等县市做法,各划出100亩左右的土地进行置换,争取一次性化解到位。今年,要以开展“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年”活动为抓手,着力实施“四个

    一批”:一是重组整合消化一批。对有重组希望的风险企业,要利用招商引资和本地大企业兼并收购等方式,搞好重组整合。要放眼长远,宽容大度,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像平原的沪平、夏津的津华、陵县的华茂等,只要看准了合适的战略合作者,当地政府就要舍得放权、舍得让利。二是完善手续冲抵一批。对各金融机构名下使用或实际控制的土地,特别是县级农联社过去的建设用地,手续不完善的要帮助尽快完善,通过增值冲抵部分不良资产。三是土地变性填充一批。对那些重组无望、回天无力,但名下尚存土地资源的企业,可以对土地实行二次招拍挂,让接收土地的企业先行拿出资金解套。四是以土地资源置换一批。对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涉政类不良贷款,对一些资不抵债但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稳定的企业,有关县市区要当机立断,划出一部分可变现的土地进行变性置换。政府拿出资源遏制金融环境恶化,最终受益的还是地方。公安、法院要密切配合,加强依法清收,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等行为。要加强诚信建设,建立长效金融生态环境机制。各家银行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用足用好核销、剥离政策,特别是要努力扩大投放,放大分母。从全省数据看,各地市的不良贷款额度并不小,关键是它们的分母大。宁波、绍兴、无锡等地都有不小的不良额度,但因为分母大,体现出来的不良率都不到1%,政府并没有采取特殊的措施,关键就是银行扩大投放。市农联社刚才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它们立足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连续两年新增贷款全市第一,在全省也排到前几位。各

    银行都要学习市农联社的做法,强化发展理念,加大投放力度,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好不良贷款问题。力争到年底,不良贷款率下降4.8个百分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这项工作,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银行为主力、政府统筹主导、部门全力配合,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坚决抓出成效。

    三、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要把金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为加快金融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市里重新调整充实了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县市区也要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力量,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层层落实责任,细化工作目标,抓好推进落实。市金融办要抓紧拟定和组织实施好全市金融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好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金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搞好我市与其它地区金融业的衔接与合作。要切实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与省金融办和“一行三会”等有关厅局的沟通汇报,争取对我市金融工作的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灵活用好货币政策,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工具,促进信贷投入;发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对我市银行特别是农联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给农联社支农再贷款余额每年新增不低于10亿元。银监局要积极争取上级支

    持,适当放宽对我市银行机构的存贷比,特别是农联社争取放宽到90%,期间依法追究的不良贷款不作为案件统计。市法院要对涉及金融部门起诉的案件,开辟便捷诉讼通道,做到快立、快审、快结,加大执行力度,6月底前达到金融案件执结率80%以上的目标。市公安局要严厉打击涉及金融领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保障,开辟侦办涉及银行欠款案件的绿色通道,对立案的要在6月底前完成80%以上。市发改委、经信委、国土资源局、人社局、财政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物价局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金融相关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的统一协调下,加强沟通联系,密切合作,形成推动我市金融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宣传金融在推动企业发展、产业升级方面的独特优势,宣传各地在加快发展和措施保障等方面的做法成效,引导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金融工作,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考核督导。要进一步健全市金融工作领导小组、金融风险预警领导小组、金融工作联席会议、金融发展专家顾问团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确保各项金融工作顺利推进。进一步修改完善对县市区、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评价考核制度,由市金融办负责,对各县市区金融工作和金融单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绩效进行考核评比,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和对德州发展

    — 15 — 的贡献情况进行重奖,对工作不力的通报批评。对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考核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对市内银行主要考核新增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存贷比和创新产品等方面,对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主要考核新增贷款额度、存贷比、再贷款、不良率、引进银行机构等方面。实行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每季度一次考核通报,年终总评。考核评价结果,列入对各县市区和市内银行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计分范围。

    同志们,做好金融工作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把机遇利用好,把职责发挥好,力推金融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为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刷稿)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姜 龙

    (2024年7月2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局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七一”讲话、省市要求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总结上半年经济工作,部署下半年经济任务,学习发达地区经验,激发率先争先斗志,优化海门发展路径,动员全市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确保“十二五”开局首胜。刚才,杨市长对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八项竞赛作了很好的点评,会议还对“回力”橡胶集团以及入库税金超5000万元的3家企业进行了表彰,9家单位也作了很好的发言。现在,我讲三点意见。

    一、“争第一,创唯一,立潮头”是先进地区的生动写照,必须对标找差、奋起直追

    7月21日和22日,部分与会人员赴昆山市、江阴市和上海松江区、临港产业区四地,围绕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城建设、港口开发、大企业培育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学习考察。走进发达地区,我们看到的是“强者愈强、快者愈快”的惊人变化,领悟到的是“思想领先实践、思路决定出路”的发展真谛,体会到的是“作为决定地位、实力决

    立足上海、放眼世界,大手笔规划重装备区、主产业区、物流园区、综合区、航空配套园区、奉贤园区等五大功能板块,重点打造新能源装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五大装备基地,建成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别是洋山深水港在短短的六年半的时间里,就在北港区完成了1亿立方的吹填沙,并在5.6公里的岸线上建成了16个集装箱专用泊位、60台集装箱吊桥,2024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建港史上的奇迹。这些地区的实践生动证明,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大旗下,勇于跟自己叫劲,敢于向高处攀登,敢试敢闯,敢作敢当,敢为人先,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边胜景。

    二是开拓创新的力度,直接决定发展的高度。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旺盛生机,关键在于他们始终坚持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昆山市善于危中抢机、难中攀高,无论是上世纪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这一次的国际金融危机,昆山都坚持“战胜挑战重在抓机遇、破解难题唯有靠创新、危中奋进关键在作风”的导向,不仅有效地规避了危机的冲击,而且实现了外向经济的逆势成长、知名企业的链式发展。目前,昆山市已经形成了十个科技创新载体、十个服务业集聚区、十个特色产业基地、十条主导产业链,潜在的产出规模超过了5000亿元。江阴市面对产业升级新形势,确立“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转型大赢家”的发展思路,把扶持企业上市的重点转向提升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上,集

    效快的“六快”作风,以“速度”为核心的服务链倍受客商推崇。江阴市有效整合市纪检、组织部门的力量,加大重大事项督查推进力度,尤其是强化了对“一把手”的督查考核,通过“一把手”的示范带动,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快速落实、高效推进。上海临港产业区对重点项目、重要工程实行挂钩推进,挂图作战,制定时间节点表和任务分工表加强督办。在考察中我们深切感到,干部是致胜关键,干部的精神状态是成功的保证,把“压力看作是信任”、把“辛苦看作是机会”,就是他们的工作境界。学习发达地区,就是要学习他们过硬的工作作风和高昂的精神状态,不管前进的道路多么曲折,发展的难题多么棘手,只要我们的干部视机遇为生命、视工作为事业,勤学苦干,敬业实干,就一定能够无往而不胜。

    学习先进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开局必胜、首战告捷”的目标,积极投身率先基本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主要指标超过半。实现财政总收入 44.7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9%和34.7%,超过序时进度4.6和3.2个百分点。二是运行质态攀新高。工业应税销售、入库税金分别达到211.22亿元、1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3%和31.08%;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4.3亿元,同比增长38.1%;工业增加值跃居南通县市首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增幅,服务业地税收入总量在南通各县市一路领跑。三是江海开发强推进。沿海5万吨级码头进入桥面施工,三期围垦工程加紧实施,年内

    正在形成,并逐步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而海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虽然二三产业比重超过了92%,但产业层次和集聚度还不高,制造业多而不强、服务业占比偏低、城市化率提高不快,成为海门加速转型中亟须破解的现实问题。三是干事作风上的差距。干部的状态,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先进地区的干部“平时上班急行军,工作状态如打仗”,他们时刻把发展当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始终用一种“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昂扬激情来投身发展。与这些地区比,我们一些干部还缺少一份钻劲、闯劲和韧劲,在精力上还没有“全心投入”、在工作上还没有“全力以赴”。差距产生动力,差距就是空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要向先进地区学什么,以怎样的姿态来学,如何用先进经验来指导实践,以工作实绩来检验学习成效,真正做到不虚此行,学有所成,全力推动海门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学昆山,追苏南,争率先”是海门的现实选择,必须高扬主题、奋力跨越

    这次,我们组织党政代表团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发达地区的思路来拓展海门跨越腾飞新空间,用发达地区的理念来增创海门跨越腾飞新优势,用发达地区的精神来激发海门跨越腾飞新动力,确保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工业应税销售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9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确保“十二五”首战必胜,为率先基本现代化夯实基础。

    必须坚持把“学昆山”作为高扬在心头的一面旗帜,不仅要认真学习昆山在经济发展、园区建设、城市建设、民生实事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学习昆山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推进措施,在工作上尽量少走弯路,更要大力学习“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经验,始终保持勇立潮头的宏大气魄、快马加鞭的发展速度、锐意创新的开阔思路、卓越实干的过硬作风,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二要牢牢把握“追苏南”的可行性。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下辖的12个县市一直是富庶之地。近年来,海门按照“崛起苏中、跨江争雄”的工作主题,跨过长江找对手,着眼苏南争进位,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海门已经超过常州、镇江的4个县市,表明海门已经融入苏南经济版图。特别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力量蓄积,与苏南县市相比,我们在交通格局、区位条件上已经具备了同等优势,在产业基础、经济实力上已经具备了比较优势,在载体平台、江海开发上已经具备了制胜优势,海门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实力跳出苏南第二方阵、跻身苏南第一军团。因此,我们既要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更要确立比肩苏南、追赶苏南的雄心壮志,稳扎稳打,比学赶超,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全力冲刺苏南第一军团。

    三要牢牢把握“争率先”的紧迫性。海门人历来有不示弱、不服输的人文特质。从改革开放之初地区生产总值的南通垫底,到主要指标的洼地崛起;从率先建成苏中苏北第一个全面小康达

    字号”、“上市辈”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动向,加快引进一批重型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临港型产业项目,加快引进一批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引进一批区域总部、生产基地等基地型项目,加快引进一批研发中心、服务外包等科技服务型项目,确保全年新实施超亿元项目超过100个。项目推进要重心下移。紧扣“合同履约、资金到位、项目开工、竣工投产”四个节点,倒排节点,挂图作战,确保各类重大项目序时推进、尽早竣工。深入实施市领导“双挂钩双推进”活动,以挂钩联系的42个重大项目为主抓手,扎实推进,快出成效,为全市项目建设放好样、带好头。对去年结转的207个超千万元项目和今年新开工的100个超千万元工业项目,要按照“一个重点项目、一名挂钩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张竣工时间表”的要求,责任到人,安排到天,确保每天都有新任务,每周都有新变化,每月都有新形象。项目产出要重点突破。项目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产出真金白银。要对2024年以来乡镇超3000万元、园区超5000万元的109个竣工项目进行排查分析,对竣工达产的项目要鼓励多产多销,增加贡献份额,对竣工不达产的项目要找准症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确保投资到位、产能到位、贡献到位。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督查推进机制,通过实绩公布、点评推进、现场观摩、集中督查等有效手段,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绝不允许因为企业不主动、部门不作为、问题不解决而影响达产预期。

    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加快城建步伐。把城市建设作为现代

    1作为重要任务,尽快推出一批新地块,督促已供地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全速推进,确保房地产销售面积增上去,价格增幅控下来。要以更优的机制提升建设质效。在动迁上,要紧扣安置房建设、项目推进、政策创新三大重点,深入研究新形势动迁安置新政策、新办法,全力打好动迁攻坚战。特别是要积极回应动迁户的安置需求,把保质、保量、保速建设安置房以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实现由“人等房”向“房等人”转变,确保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房住。在用地上,要坚持争取点供指标、大力推进土地复垦和“万顷良田”工程、盘活城镇闲置资产齐头并进,全力缓解供地瓶颈。在融资上,要坚持“敞开城门搞城建”,大力争取金融资本,积极引入工商资本,全力激活民间资本,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撑。要有更强的措施推进城乡统筹。围绕“六个有”的要求,大力推进以东城区、西城区和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市镇建设,全力推进滨江科教城、滨海新城、叠石桥新城、临江商务区、海永海门生态科技城建设,打造建设一批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彰显个性特征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加快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3.促进“三大提升”,就是在经济质效、园区质态、民生质量上实现大提升。

    一要坚持转型升级,全力推动经济质效大提升。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新兴产业扩张、传统产业升级、服务经济振兴“三大计划”,加快构建以创新经济

    3业一流、全国一流、世界一流的目标,立志做大企、做强企、做名企、做上市企业,自加压力,奋发有为,努力打造一批如同江阴海澜集团、昆山好孩子集团一样享誉国内外的行业标杆。要集聚化提升服务经济。要顺应集聚发展新趋势,放大比较优势,选准市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培育壮大开发区保税物流园、滨海中建材物流基地、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等10大服务业集聚区。要适应制造业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不断提升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层次,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具有高融合度的研发设计、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高端生活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升商贸、健康、医疗、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同时,要不断提升服务业的外向化程度,大力引进国际服务业知名企业,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全面提升服务业质态。确保今年服务业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五年内服务业占比超过41%。要园区化提升农业经济。坚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要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市)”,加速打造官公岛、沿江、三厂临江、通东沿河四大“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同时,要坚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着力推进水利现代化

    5扩张。全年四大园区工业应税销售、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占全市比例要分别突破60%、70%、85%和85%。大港要快建设。要开放,先建港。要始终把港口建设作为江海开发的龙头工程,全力加快建设步伐。海门港要一着不让加快新通海沙岸线利用批文和规划工作,全力推进新江海河挖入式万吨级码头、保税物流园区码头及中远钢构、宝钢物流等企业专用码头建设,加速打造沿江港口群。东灶港要加紧建设5万吨级码头、三期围填海吹填工程,确保年底前竣工;加紧疏港河规划建设,并做好码头年前营运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同步推进沿江沿海口岸开放的报批和筹建工作,并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构筑集口岸、海关、海事、商检等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配套要快完善。高水平完善园区水电、绿化、管线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筑优承载平台。同时,要坚定不移推进崇海大桥筹建工作,切实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336绕城以及园区内框架道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工程,加快启动扬启高速、宁启铁路海门段以及王川线、叠港公路等交通项目,打造内外衔接、高效顺畅的交通网络。重点要快突破。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江海开发的重头戏,努力在推进基地型、链条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和生产型、休闲型现代服务业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开发区要把海宝工业园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滨江科教城、中央商务区建设,并积极向上沟通衔接,争取尽早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全年力争新签约超50亿元项目1个,超20亿元项目2个,超10

    7要进一步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切实加强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融资担保、人才培训等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城乡居民自主创业、现有企业二次创业,努力让更多的创业者拥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以充分就业促进持续增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通过开发公益性社区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启动全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建筑经济相结合的办法,推动城乡居民在相对充分就业中实现增收。深层次推进就业援助,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努力让每个家庭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是要把促进就业与解决企业用工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政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积极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训等办法提升从业技能,实现群众增收与企业发展互动双赢。要以强化帮扶促进普遍增收。在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同时,按照“重在增强造血功能、重在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积极鼓励党员、干部、能人、企业与弱势群体结对共建,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要以稳定物价保障群众生活。坚持把稳定物价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围绕生活必需品、房价等重点,保障农副产品生产供给,强化价格预警监测,强化价格执法,确保市场稳定。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分类建立与物价上涨相挂钩的联动机制,有效降

    9定目标不放松,自我加压、全力以赴,在奋勇争先中创造一流业绩。要有学赶的能力。一个善于学习的干部,必定是一个不满足、想在先、干在前的干部;一个善于学习的团队,必将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要大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把握规律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切实担负起引领发展、率先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要有学赶的作为。舒舒服服学不了昆山,轻轻松松追不上苏南,循规蹈矩打不开局面,按部就班争不了率先。全市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带头真抓实干、带头艰苦创业、带头奋力拼搏,大胆吸纳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先进理念、机制和经验,外地先进的做法和经验,都可以借鉴运用;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尝试。

    2.坚持以作风大改进优化发展大环境。新形势下,区域间的竞争,比的就是行政效能,就是服务环境。要始终突出政务、商务、服务三大重点,优环境,提效能,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水平。要强执行、快执行。要把提高执行力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种境界来追求、一种责任来落实、一种行为来养成,进一步强化“无条件、无借口、无障碍”推进的执行意识,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要高效干、务实干。谋长远不图一时,求实效不搞形式,解难题不避矛盾,以实干创造政绩,已在苏南等发达地区广大干部中蔚然成风。学先进,就是要学习他们这种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把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把智慧凝聚到推进落实上,“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多一些工作探讨、少

    1要切实负起责任,迅速会同责任部门编制实施方案和时间表。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要把五年目标量化到2024年、2024年、2024年三个节点,确保每项工程每年都有新进展、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决战决胜。要更严格地加强督查问责工作,市纪委、组织部门和“两办”要整合督查资源,强化督查力量,加大督查力度,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实行严格的倒逼式督查推进机制,重点加强对乡镇、园区、部门“一把手”的督查,已经落实的要查成效,正在落实的要查进度,没有落实的要查原因,影响落实的要查责任,真正做到有部署必有督查,有督查必有结果,做到履职有责、失职必究、执行有力、运转高效。

    同志们,新的形势令人鼓舞,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始终以发达地区为榜样,团结拼搏,创新实干,在学赶先进上迈出新步伐,在争先率先上拿出新举措,在创新创造上取得新成效,奋力推动海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美好新海门、率先基本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刚才,士官同志传达了省、枣庄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能凤凰能源公司和高端人才代表苗付标同志、大学生村官代表王腾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典型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工作,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4.3万人,人才总量居全省县级前列,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门类较齐全的人才队伍。二是人才队伍优势逐步显现。先后实施了人才培养计划、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一批重点人才工程,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处、省级院士工作站1处,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兼职我市科技顾问,人才队伍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三是人才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文件,全社会人才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四是人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各类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不足。2024年,全市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为13.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二是人才层次不高。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仅有8人,博士仅有4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仅有1人,省级首席技师仅有2人,省级乡村之星仅有2人。三是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社科类、基础学科类人才多,理工类、应用学科类人才少,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能创业的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集中,经济建设一线人才不足,民营企业人才稀缺,人才的潜性闲置与显性短缺并存。四是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物质投入轻智力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等等。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我市在人才工作上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人才工作。

    古人讲:“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力度越来越大,中央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专门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才第一资源、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举措。省委、省政府和枣庄市委、市政府也相继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对加强人才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表明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问

    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才发展进入了优先发展的新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用全局和战略的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深刻认识人才和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人才是发展之要,做好人才工作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重要保证。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去年底今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人代会,明确提出了我市今年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就是努力把徐海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尽快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转型示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特色旅游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实现既定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根本靠人才。当前,我们急需眼界开阔、思维超前的党政人才,急需敢闯市场、善闯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急需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技术熟练、素质过硬的实用人才。只有牢牢抓住人才工作不放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待遇上、政策上、情感上营造一种良好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外面的人才吸引进来,使潜在的人才涌现出来,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第二,人才是竞争之本,做好人才工作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谁拥有了人才竞争优势,谁就赢得了区域竞争的主动权,谁就抢占了科学发展的制高点。人才总是稀缺的,如果不去争,就会错失良才、错失机遇、贻误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出实招、重实效,早一步、快半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抢得主动权、制胜权,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决战决胜、抢占先机。

    第三,人才是活力之源,做好人才工作是推动徐海新一轮创业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才是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发展每向前一步,都凝聚着人的劳动和创造,而人才的创业创新,更是我们事业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创业创新热潮。今后一个时期,徐海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发展的主体在人,动力源泉在于创新。只有广大人才创造性的劳动,人才工作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才能让智慧涌流,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和激情,形成人人竞相成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第四,人才是执政之基,做好人才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随着党的历史方位、执政环境、队伍状况深刻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考验。为此,中央进一步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明确了党在新时期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工作着力点。就徐海而言,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党政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只有把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由先进分子组成、集聚大量优秀人才的队伍,使全市各级党组织成为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广泛团结和吸纳人才的组织,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担当起推动徐海科学发展的重任。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长远、抓后劲”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服务发展、支撑发展、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开创我市人才工作新局面

    根据国家、省、枣庄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徐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提出了建设人才强市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到2024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9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5%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养培训,提升“育才”水平。人才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抓人才首先要抓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要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善国英才”选拔培养工程,努力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团队。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加大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等高校应用型学科建设力度,紧贴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汽车配套等产业发展,重点培养适应徐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实用性人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每一个重点领域和特色优势产业,都能够拥有一个创新人才团队、一支专门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构筑起年龄、知识、专业、能力等梯次配备的产业发展人才体系。要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充分借用知名高校的教育资源,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展各类专业化培训机构,发展壮大人才培训市场。要继续广泛开展“创学习型城市,建书香徐海”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办好徐海大讲堂,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滕进行专题辅导报告,让党员干部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各级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坚持人尽其才,提高“用才”效能。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只有用好人才,把人才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改革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把优秀人才放到关键岗位使用、放到一线经受锻炼,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都能各得其所、各展其才、建功立业,做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才尽其用。要改革人才分配制度,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真正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报酬。要注重遵循人才成长和工作规律,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三)勇于开拓创新,拓宽“引才”渠道。招才引智是改善我市人才结构、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下一步,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的投入运营,我市与北京、上海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接受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各级各部门要抢抓机遇,解放思想,主动出击,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力度引才聚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制定招才引智计划,到先进发达地区举办政策推介和引才活动,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包容的心态、宽阔的视野,拓宽引人渠道,创新柔性引才引智方式,设立政府特聘专家特殊岗位,建立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公开招标制度,推进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体,采取“周末工程师”、博士后流动站和专家公寓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四)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聚才”环境。对人才而言,发展环境的优劣非常关键,可以说,环境就是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项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创造良好平台,真正以更加优越的综合环境优势推动人才发展、集聚

    各方英才。一要建立健全人才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创业资助、科研扶持、安家落户等政策,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来徐海创业发展的,要主动关心、加强扶持,对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妥善予以解决,真正使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要推进人才专用房政策,有序推进人才专项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努力让在徐海工作和创业的各类人才安居乐业。要建立人才项目融资的政策,加快培育和引进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融资平台,加大民营资本与人才资本的融合,为人才创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要制定出台激励鼓励政策,组织开展“善国英才”的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有突出贡献的“善国英才”5-10名,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评选有较大贡献的“善国英才”20名,一次性奖励5万元;评选成绩突出的“善国英才”30名,一次性奖励1万元,真正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荣誉。二要切实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人才的投入是一种战略性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在这方面要善于投入,舍得投入。各级财政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市财政设立“善国英才”计划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全市“善国英才”的培养、引进、资助、奖励和人才开发培训等。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要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科研教学机构、科研项目、创新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展示人才的舞台。要加快推进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数控机床行业技术中心、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中俄高新技术科技示范产业园等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凝聚人才、发现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市经济开发区和木石高科技化工、西岗苯制品、徐海现代玻璃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作用,千方百计吸纳市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向重大项目、支柱产业流动,通过项目聚人才,依靠人才上项目,使各类园区成为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内知名研究院所的合作,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多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我市研究开发、多出成果。

    三、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要落实党管人才责任。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保证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抓第一资源的主要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好党管人才职责,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要研究制定人才规划纲要分工方案和详细实施计划,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做到领导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工作力度到位。要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组织部门要认真落实牵头抓总职责,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在加强公共服务、提供具体保障等方面多办实事、多干好事。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做好人才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制度,制定人才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健全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加强督查调度,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人才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同志们,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站在徐海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人才开发

    力度、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拓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区、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繁荣昌盛、文明富裕、安定和谐的幸福徐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刚刚闭幕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充分表明了市委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全局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在,已接近岁尾年末,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十分繁重,大家都很忙,但再忙也要把这个会开好,开出成效。因为解决不好人才问题,我们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加快赶超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生态、诚信”的目标,将失去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甚至一切都将成为空话。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积极推动在全市上下形成重视、关爱和珍惜人才的共识,大力营造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氛围和环境,为赶超发展组织起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刚才,水生同志代表市委总结了近几年来全市人才工作的情况,深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同时还大张旗鼓地表彰了全市科技功臣和科技企业家,树起了榜样。这些都很好,并且我完全相信,以这次会议为起点,我市的人才工作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已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人才强国战略再一次提上了全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对人才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都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在讨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意见时,就明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刚刚闭幕的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又作了重点部署,写入了我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在人才强市方面是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效果的。但是必须承认,我们的人才工作在许多方面做得并不十分到位,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牢固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利益、权利、价值和作用。只有通过人们自身利益、权利和价值的实现,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统一起来,才能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人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反过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人才观突出强调了人才的标准和本质,其核心也在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始终要重视人、教育人、完善人、激励人,既要切实做好人才的教育、培养、引导工作,又要切实抓好人才的使用、关心、激励工作,让最活跃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我市的人力资源充裕,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向人才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转化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发展的理念统领人才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真正做到促进人才总量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

    (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是统筹处理“第一要务”与“第一资源”的关系,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的现实选择。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最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关键的生产力,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解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重大问题,几乎都要靠人才以及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人才观,下大力气培养、造就、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人才来支撑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人才政策落实得好,人才作用发挥得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快。从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计划经济时期,一大批煤炭、冶金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云集我市,建造了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企业家创造了乡镇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辉煌业绩。目前,我市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能不能延续这个好的发展势头,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目标,关键是要统筹处理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实际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真正为“第一要务”配好“第一资源”,以“第一资源”来支撑“第一要务”;另一方面,要把人才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战略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发展计划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发展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发展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在发展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推进我市赶超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看似为教育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抢占了竞争的先机,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经济发达国家崛起的经验证明,每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是人力资本的成功追赶,英国和美国实现工业化用了150年和100年,而日本、巴西、亚洲“四小龙”只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靠得就是人才开发。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不培养人才这个核心竞争力,不强化人才这个强大推动力,是绝对不行的。从我们来看,这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活力强,显现了一种喜人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又取得了近年来同期的最好成绩。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0.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2%,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增长和提高,大环境的影响占了相当的比重,经济布局和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资源型、粗放型的圈子,支柱产业单

    一、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含量低下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随着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大范围的结构调整和人才竞争,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实再次警示我们,抓不住人才,做不好人才工作,我们就有掉队落伍的危险。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现实:在,人才匮乏与人才浪费的问题并存,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十分短缺;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分布很不合理,学非所用的现象还很普遍;人才环境不宽松,留不住人,引不进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才管理机制不活,人才工作力度不大,等等。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和制约我市赶超发展的障碍和瓶颈。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发展大局,影响小康大业。现实选择和长远考虑,都要求我们尽快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人才观,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环境,把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类人才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把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赶超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

    二、适应实施赶超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大力创新创优人才环境

    人才环境是人才群体以外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的状态和相互关系,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深刻影响着人才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环境就是感召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人才的竞争就是环境的竞争。“人引人引不来,环境好人自来;人留人留不住,环境好人扎根”,“家有梧桐树,自有金凤来”,讲得就是环境的作用。能不能赶超发展,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能不能把我们小康建设的蓝图变成现实,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看我们有没有一个适宜于人才成长的具有“团粒结构”的肥沃“土壤”。从眼下的情况看,这个环境还很不令人满意,还有许多的问题和差距。去年我们集中开展了创优环境的大讨论,多多少少解决了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但实实在在的动作还不多,力度也不大。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面对全国各地“人才高地”建设带来的挑战,面对我市赶超发展日益繁重的任务,创新创优人才环境,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讲创优人才环境,根本标志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总的要求是贯彻“三个留人”原则,为人才创造更优越的条件,提供更宽广的舞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让各类人才在这一方热土上尽情地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首先,要创造一个宽松优惠、充满活力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我市的人才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比如,实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挂职锻炼、在职培训,发现和起用了一批优秀人才;将后备干部下派到企业任职,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到民营组织工作,为人才的合理流动起到了导向性作用;通过人才招聘的形式,从外地招揽急需人才有了新的突破,等等。但是,实事求是讲,在我们这个内陆城市,以人为本还远远没有落到实处,“以利为本”、“以位为本”、“以官为本”、“以权为本”、“以资历为本”的现象还客观存在,严重压制了人才的成长和人才作用的发挥,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政策上入手,着力优化我市的人才政策环境。政策是前提、是基础,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性保障。要重新审视、反思我们的人才政策,对现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该调整的尽快调整,尤其要下决心清除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疏通人才“绿色通道”。要加快研究制定以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措施,形成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有宏观性又有操作性的人才政策体系。这次会议出台的实施意见,虽然是初步的,但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今后这方面的工作还要深化、细化,并且要转化到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次,要创造一个施展所长、成就事业的创业环境。人才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一个真正的人才,首先看重的是事业,是在创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能不能让各类人才在这个地方心情舒畅地工作,放开手脚地创业,就看我们是不是为人才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发展的空间。这些年来,我们每年都要确定一批重点调产项目、重点建设工程,这些项目和工程都需要高科技的投入,都需要专业人才来引领攻关、带动创新。我们规划的六大支柱产业、五大基地建设,哪一个也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即使是一个具体的企事业单位,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也需要相应的人才。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多方为人才搭桥铺路,大胆地把人才放到重要的位置和关键的岗位上,让人才的创新潜能在创业平台上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加大财政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为鼓励人才创业立业提供物质保障。市政府已经决定建立人才基金,要管好用好这笔经费,发挥好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当然,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事业留人与待遇留人的关系。我们强调靠事业留人,但也要尽可能地提高待遇。在这个经济欠发达城市,要拿出比发达地区更高更好的物质条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不现实、也是不客观的。而且单纯靠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不来真正的人才,也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我们只要千方百计地筑好事业之“巢”,就会引来人才之“凤”,这已被许多地方的经验所证明。

    第三,要创造一个功能健全、服务到位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人才既然是一种资源,也只有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才能实现合理的流动和最佳的配置。在人才市场,人才和用人单位这两个主体通过市场这个平台双向选择,拥有各自的自主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包括硬件的建设和软件的建设,为供需双方进入市场,并在其中实现“两个自主权”提供场所、提供服务。现在,我们不少的大中专毕业生学成回来后,不是找市场,而是找门子、找关系,想方设法往党政机关挤,往事业单位挤,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人们的就业观念需要更新,不能老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人才市场容量过小,功能单一,服务不到位。要下决心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市场规模,拓宽服务领域,健全服务功能,改进招聘活动,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统一有序、功能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交流新机制。

    第四,要创造一个重才爱才、褒先树优的人文环境。要在全市倡导一种“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妨碍发展,刁难人才就是破坏发展”的理念。对人才要提倡“四个宽容”、“四个鼓励”,也就是宽容狂放、鼓励自信;宽容个性,鼓励和谐;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宽容成功,鼓励进取。要十分关心人才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尽可能提供一门心思干事业的后勤保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重用重奖、重点激励,使投身建设的各类人才都能从内心感受到在这里有干头、有劲头、有甜头、有奔头,是大显身手、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场所。我们的新闻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人才的创业事迹,张扬他们的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典型和样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羡慕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风气。

    三、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人才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三个关键环节,精心谋划,全力推进。

    第一,必须从培养人才这个基础抓起。发展的百年大计靠什么?靠的就是培养一茬又一茬有本事、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最有效的投入,培养人才就是积聚财富、就是培育发展后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继续强化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切实抓好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要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制定规划,确立目标,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培训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和农村适用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领导骨干、管理精英、学科带头人和技术能手,为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第二,必须在用好人才这个关键处抓实。人才是有时效性和层次性的。要坚持高效益用人的原则,强化“选人用人失误是过错、耽误埋没人才也是过错”的意识,树立“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千方百计用好人才,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用在适宜的岗位。要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端正导向,匡正风气,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要是群众公认的党政领导人才、市场公认的经营管理人才、学术公认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应当大胆起用,委以重任。当务之急是要发现、盘活和用好我们现有的、身边的人才,防止“墙内开花墙外香”。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民主,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使我们的人才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必须在吸引人才这个重点上突破。解决急需人才、特殊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眼睛向外”,广招人才。我们一定要以“孟尝君养食客三千”的远见卓识,以“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精神,以“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真心诚意,以“一方水土用八方人才”的宽广胸襟,敞开大门,聚才纳贤。要十分注意人才引进的针对性,从实际出发,重点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带项目、带资金来创业的人才以及其他紧缺人才。要把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引进项目结合起来,与重大课题攻关、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行人才引进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对外来人才采取“候鸟迁徙”式的人才流动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长住,但求常来,柔性流动,来去自由。

    四、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党管人才的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前提是要明确内容。党管人才,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人才工作统领起来,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重大方针和工作部署的领导,更好地统筹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管人才管什么?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是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提供服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管好、管活人才,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赶超发展的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潜力。从眼下来看,当紧的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制定出一个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既有宏观指导作用又便于实际操作,摆位高、力度大的人才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把它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来加以实施。这是人才强市战略的基础性、“龙头”性工作,也是我们抓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关键是要强化责任。党管人才,赋予各级党组织更加重要的时代责任。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履行这个责任,尽心竭力地落实这个责任。针对当前的人才现状,把握客观规律,面向未来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规律、人才政策机制的研究,靠政策指导人才工作,靠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抓紧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选拔、激励、流动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并认认真真抓好落实。要用人才工作的成效来检验我们的领导水平,检验我们的执政能力。这里,特别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确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对人才工作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像跑项目、筹资金那样,重视引进人才、聚集人才,要像重视优化发展环境那样,重视优化人才环境,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方式方法,做人才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本领过硬的创新性人才。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有能力去“管人才”、用人才,才能当好“知贤”的先锋、称职的“伯乐”,才能在感情上贴近人才、在思想上重视人才、在实践中发现和用好人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点是要形成合力。党管人才,并没有改变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决不是人才工作的一切方面都要由党委来大包大揽,而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把各方面的力量聚集起来,协调动作,形成一种工作上的合力。按照人才工作新格局的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找准位置,主动配合,发挥作用。各级党委要实行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教育、科技、劳动、财政等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共同做好人才工作。要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充分发挥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在人才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市委已经成立人才工作领导组,并在组织部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定期研究人才工作的大政方略,协调工作部署,督查工作落实。各县区、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切实把人才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安排好、落实好。

    同志们,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渴望人才。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姿态、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全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为我市赶超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推荐阅读:
    (印刷稿)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1季度广西贺州市经济运行情况
    法院工作汇报
    S镇在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现场会发言材料
    2024年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酒店实践
    上一篇:法院工作汇报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