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鲍山学校小学英语课堂特色(大全五篇)
第一篇:济钢鲍山学校小学英语课堂特色
济钢鲍山学校小学英语课堂特色
刘春英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英语学科而言,英语课堂不是单纯地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方法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巧妙、富有趣味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反思能力和质疑能力及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倡导 “以情景体验为中心,活动交际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特色。我们从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沟通活动,实现“学习活动化,活动交际化,交际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在师生、生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互活动中,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在情景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
小学英语学科依据多维互动课堂教学理论,遵循“三性”(兴趣性、直观性、多样性)“三化”(情景化、交际化、活动化)“一型”(任务型)的基本原则,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以情景体验为中心,活动交际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特色。我们师生应在情景中呈现、歌谣中强化、任务中落实、交际中练习、游戏中巩固、活动中运用、问题中视听、表演中生成、语篇中提升,板式设计、教学评价、教学亮点贯穿始终。
第二篇:济钢鲍山学校综合组磨课总结与反思
济钢鲍山学校综合组磨课总结与反思
伴随着远程研修的深入进行,我们群组根据远程研修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了扎实有效地磨课活动。其中的辛苦与收获也只有我们参加过远程研修的老师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通过这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研修组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了跨越式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理论先导,为磨课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在研修专家及指导教师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参加组内的磨课活动,我作为一名磨课组长给群组成员做了细致深刻的解读,为小学英语低年级对话教学明确了方向。在对磨课计划进行深入的基础上,我们群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远程研修内容进行了消化吸收,反复研讨,使大家清晰认识到,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由于我们群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给网络研修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QQ群,大家为了能够更好地磨课,主动学习,晚上有时忙到半夜,进行QQ在线交流学习,手机短信息随时联系,为磨课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磨课举措。
为了保证磨课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我们研修组按照网络研修的统一要求,进行了周密安排,并对研修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施。
(一)步骤明确 行动有效 对于此次磨课活动,我们立足人人参与,积极践行的原则,从磨课计划的制订上传开始,然后曹老师进行了第一次的个人备课并上传教案,群组成员进行了跟进评论,接着开了针对备课一的研讨会议,并进行了观课分工。曹老师上传第二次教案及课堂实录,我们对其进行了课堂观察,并填写了观察量表及观课报告,进行了二次研讨,基于我们的研讨,曹老师进行了第三次备课及上传工作,然后我们全组进行了总结反思,至此磨课工作将告一段落。
(二)课堂引路 指引方向
我们群组是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研修组,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起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还有激情四射的青年教师,正是由于我们这个强大的团队,曹老师的课堂教学才这样扎实有效,正是由于大家的团结一致,我们的课堂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曹老师更是一名谦虚好学、积极认真、敢于上进的骨干教师,在磨课的全过程中,曹老师给我们整个群组带来了积极上进的力量!
曹老师的课堂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整,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活动面广,练习量大,集体操练与个别操练相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
三、感受领悟,推进磨课活动纵深发展
磨课,不仅磨出了教学智慧,更磨出了老师们之间更加真挚而亲密的“战友”情感。一次磨课改变的不仅是固有的研究形式,更为我们教师今后的发展开启了一条便捷的道路。这次磨课活动促进了我组教研氛围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提高了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到深远的影响。“磨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将在新的起跑线。
第三篇:南山种豆 鲍鹏山
南山种豆
鲍鹏山
“元康之英”过后,有作为的便是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陶渊明和谢灵运了。陶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山;谢是“元嘉之雄”,山水诗的鼻祖。他们是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一代。由汉末党锢、“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以迄太康,痛苦得太久了,而且他们的实践几乎都证明着这一点:要想在实际的政治生活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近乎徒劳的,甚至,“仅免刑”也难得,往往倒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从汉末至西晋,除了短暂的建安时期外,知识分子走的是一条为保命而不断退却的路。他们放弃了道德,放弃了正义,放弃了良心,最后甚至放弃了是非判断力,放弃了现实感受力(如果还有感受力就往死里喝酒以求麻木),他们仅想退守活命的一隅,把自己变成没脑子、没心肝,只有高度发达的肠胃和过分亢奋的性器(如果不亢奋就猛吃春药)的猪猡。但猪猡就更是屠杀的对象了,而且还被杀得毫无尊严与价值。太康的作家们虽然不象党锢、不象正始作家那样在政治生活中坚持正义感与道德感,却也不免于在忽左忽右变化莫测的政治陷阱中纷纷灭顶。没有正义的政治当然也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的政治当然会使人的命运难以逆料。建功立业的希望破灭了,而官场,以其肮脏险恶倒着实教育了他们,于是他们不再象左思那样热衷于仕进了。“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他们恍然大悟,终于“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掉转头去,向自然寻求了。陶渊明找到了朴实宁静充满人间温情的田园,谢灵运则纵情于清新神奇一尘不染的山水。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远遁,同时也是一种对现实叛变的姿态,他们的行为反证着现实的黑暗。这里固然有逃避伦理责任的味道,我们也尽可以批评他们把世界及世界上可怜的百姓毫不怜悯地拱手给暴君乱臣而独善其身,但孤单的个人在那个时代实际上也只有这一条路。他们不能改变社会的肮脏与险恶,但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标示出一片洁净与宁和;他们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动摇的专制与黑暗,但他们在山水田园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的个性。这种洁净,这种自由个性,不绝如缕的为中华民族提供理想生活的范式,从而使人知道在“践踏人,侮辱人,不把人当人”(马克思语)的专制之外,还有别样的生活,从而带着希望去反抗现实,追求未来。这就是他们的价值之所在。
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既有这样的文化大勋章悬挂在那里作诱惑,便少不了有人要假惺惺地去做隐士,来领这枚勋章。而领到了这枚勋章,又如同获得了特别通行证,余下的关节便可一一打通。所以,隐逸,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求官——是所谓“终南捷径”。这种文化怪胎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你看他说的话:“结庐在人境”,不是隐居,而是“结庐”;“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不是故作姿态欲作名士,而是“欲居”,要与那些素心人生活在一起。结庐也好居家也罢,他是在寻找一安身之所,这一安身之所不在高山之上,崖穴之下,不是那种远离人世的高人姿态,而是在“人境”,在“南村”做一个普普通通泯然众人的人,有“邻曲时时来”,而无车马喧。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
(《读山海经》)
读了这样的诗,如果我们还不能倾慕他的那种生活,必是弱智或有心灵上的疾患。他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为极,他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中,以自乐为美。他确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我看古人或听今人说他是隐士,感觉怪怪的。我们真的误会他了,我们自以为拔高了他其实是贬低了他,贬低了他的境界。我们想让他可敬却损害了他的可亲可爱。一般而言,隐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渊明却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艺术化。道德化的生活指向崇高,艺术化的生活指向美与和谐;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无,是一种否定式的生活,而艺术化的生活指向有,是一种肯定式的生活,我们看陶渊明的生活:人有屋庐,鸟有树枝,人欢鸟欣,酒香蔬美。又,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敬”与“怒”,艺术化的生活指向“爱”与“乐”:陶渊明岂止爱这八九间的草庐,他爱他触目所见的一切,他岂止听到了鸟的啁啾,他甚至一边读书,一边听到了他耕种过的地方庄稼萌叶拔节的声音。有春酒,有园蔬,微风来,好雨俱,而《周王传》《山海图》又把灵魂带到那遥远而神奇的地方,让他作一回美妙的精神之旅,不乐复何如!
他一连用了“欣”“爱”“欢”“乐”这样明白无误的词,来表达他从内心中情不自禁地涌现出来愉快。他不仅屏绝道德说教,“既耕亦已种”——生活中功利的一面也一笔带过,现在他要在这鸟鸣成韵绿荫覆盖的北窗之下读书了,而他的读书,也是他一贯的方式:泛览,流观,心无芥蒂,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在,他还没有忘记作诗,为我们留下这千古一快!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
好一个“托身得所,千载不违”!他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除了诗歌外,他还在《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等等散文类作品中,详细而津津乐道地描写了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他对他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陶渊明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意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的崇高。陶渊明不想向人们作任何表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如果不违背道德,我们可能不需要特别地委屈一下自己来向道德献媚,实际上,我们过分的、矫情的,违背人性的苦行,对道德而言,实在是不必要的。我们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活着,有什么不对吗?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活出了一个样儿。对了,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三者密不可分。欣赏他的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他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我们的历史,甚至可以没有他的诗歌艺术,但却不能没有他这个人。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人们最先注意他,就是他这个人,而不是别的。沈约的《宋书》把他归入《隐逸传》,萧统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怀抱“旷而且真”,直到唐代房玄龄等著的《晋书》,他仍在《隐逸传》。对这一点,文学史家常常愤愤不平,但我以为,对陶渊明而言,他的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先,如果不是更大的话。而他作品中的很多精采篇章,可以看成是田园生活的广告。田园生活之乐趣,经他阐发,更是深入人心。虽然他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化氛围中,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著陶之色彩。
陶渊明是对比的大师。他的田园就是对比官场的。很多人批评他美化田园,但他美化田园不是为了反衬官场的丑污吗?而且也是他的自我安慰:在这污浊的世界上,生命简直找不到一块洁净而宁静的安恬之处。正如他说的“劲风无荣木”——世道的萧瑟秋风刮走了人生的绿叶,我们的灵魂无处蔽荫。但“此荫独不衰”——田园给了他最后的安顿。于是他甚至不惜自欺欺人一般地美化田园。他不美化田园他简直无法平静自己的内心,他美化田园就是说服自己:人间尚有可居之处。当他后来陷入极度贫困,田园生活艰辛的一面呈现给他时,他也不禁慨叹“生实艰难,死如之何!”这时,他就眺望着他的南山上的“旧宅”了: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他死后可能即葬于此“旧宅”中,那可能是他家族的墓地吧。据说现在那儿还有他的墓。
在一个专制社会里,在一个权力肆虐而秩序混乱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正派地生活确实是比较艰难的,他真的必须有陶渊明式的坚定坚韧与对苦难的容忍。在这个意义上,追求生活的自然适性的陶渊明,出乎意料地又成了道德的模范。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退隐生活的道德褒奖,其另一面,即隐含着对专制体制的道德贬低,这可能是文化本性对专制体制的一种天然敌意。陶渊明无意中表现了这种敌意而体现了文化人的公意,于是大家一致推崇他为道德英雄。
其实这是很无谓的。我倒觉得,与其说陶渊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道德理想,倒不如去肯定他为我们建立的有关幸福的信仰与观念。这种幸福,与世俗欲望的满足无关,而与心灵的境界有关。甚至我们可以说,陶渊明把人的幸福与人的道德境界联系了起来: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未必是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一定合乎道德。这种带有明显唯心色彩的幸福观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的基本诠释并深入人心。
不过陶渊明自己可没想这么多。他只是到田园中找他的归宿,找符合他本性的自然纯真的生活。当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时,他就是一个地道的农夫,他哪里想到自己还有那么重大的道德承担,更没想着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是认定他一死,就会被人忘记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你看他对他身后的哀荣,是多么眼冷心冷。所以他只要好好地活在现在——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田园就是他的称心的伊甸园,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的安全,良心的平静,人性的完整。所以他为他的这种复归欣喜不已,也自豪不已,虽然一度穷困潦倒,以至于乞食于人,但他再也没有反悔过,而是在农村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仙逝。物质穷乏了,精神却丰富了。他觉得这才是人的生活。从正始到元康,精神泅没如泥牛入海,至陶渊明才又如小荷出水,且如此清清净净,出污泥而不染。他不再追求“先踞要路津”,也失望于“建功立业”。我们看他的诗:“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他真的有所谓常常存在的“恐惧”吗?他这是在自豪啊。我们比较一下以前阮藉的诗:“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一个是常恐桑麻遭霜;一个是但恐生命有殃,孰轻孰重,不是一目了然了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年九月于西田获早稻》)这是陶渊明式的自豪。诙谐,坦荡,机智,明了而又含蓄,得意却故出反语。这是一种轻松的心境才能具有的特征啊。我们从汉末党锢至建安至正始至元康至陶渊明,二百多年了,很久没这样轻松了!
对官场的逃避实际上就是对体制的逃避。体制是以权力来维持的,而权力天然具有反民众、反人性的属性。中国古代的隐士现象,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个人的道德选择,但一些隐士对体制的避之唯恐不及,实有避免体制约束的原因在。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个人的所谓“建功立业”,往往是指当世事功,更多的时候更直接体现为个人在体制中的地位:官职的高低、权力的大小等等。所以,合乎逻辑地,一个人要保有自己的个性自由,逃避体制,他就必连带否认功名。在陶渊明的时代,要追求功名,不仅要牺牲个性,甚至要搭上性命——淋漓的鲜血与纷纷滚落的人头一再把这个事实展示出来。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终于摆脱了弥漫士林的生命恐惧,他可以待在家里,静等生命大限的到来。他退出体制而“纵浪大化中”,所以能“不忧亦不惧”。他坦然而从容的三首挽歌及一篇自祭,见出他对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有把握,《与子俨等疏》对后事的从容安排,足见他心灵的平静。对于死亡,他是哀伤的,但不再是恐惧的。他的生命,是他与自然大化之间的约定,别人不得干预了。
回归田园在陶渊明看来,实际上是从官场上体制中赎回了自己,使自己重获自由。那能拥有自己的人有福了。陶渊明就是这么一个有福的人。幸福不取决于一个人有什么,却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没有什么。如果从“有什么”的角度来看陶渊明,那陶渊明所拥有的太少了:名声、地位、财富,他都缺乏。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令后人无限羡慕的幸福的人。因为他“没有”我们一般人所不能摒弃的庸俗之心趋利之心得失之心荣辱之心———句话,那一切使我们大不起来的“小”人之心,他都没有。我很喜欢汉语中“安心”这个词,它比“安身”更重要。安顿好我们这颗心,对人对事安好心,对自己安平常心,做到了这些,我们也就有福了。陶渊明实际上也就一直在与自己谈“心”,又对我们交“心”的。他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他说他“心念山泽居”,他还自得地说“虚室有余闲”,什么叫“虚室”呢?庄子有言:“虚室生白”,意思是说,清空而无世俗欲念的心灵才能充满阳光。心灵充满阳光,可不就得大从容大安宁大幸福;可不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一个幸福的人。
有一点我必须提到,那就是,陶渊明与他的那个时代的冲突并不象我们文学史家们所想象所描述的那样激烈。他断断续续的在官场上十三年,虽然他自己说“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但这极可能只是一句推脱之辞,至多表示他自身对体制的不适应。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他与哪一位上司特别不和,也不见他在官场上受过什么特别的打击与排挤。他一开始做官,就做州祭酒,据逯钦立先生考论,这不算是小官,起点颇高。并且在后来,只要他愿意,他似乎随时有官做,官场上的人对铁了心回归田园的他,也一直很眷顾,给他送酒钱,送粱肉,并虚位以待。应该说,他的人生历程,是比较平顺的,所以,他的心态,也是比较平和的。刘克庄《后村诗话》云:
士之生也,鲜不以荣辱得丧挠败其天真者。渊明一生惟在彭泽八十余日涉世 故,余皆高枕北窗之日。无荣恶乎辱,无得恶乎丧,此其所以为绝唱而寡和也。
(转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二《陶渊明集·总论》)
他没有追求过荣,当然也就无所谓辱;他没有得,他也就没有失(丧),而无得失荣辱的人生磨难,其本性的天真也就没有被挫伤。看他的诗文,确实是一派温敦气象,即便是“金刚怒目”的作品,如《咏荆轲》,实际上也是内热烈而外不露声色。他的诗,除了四言就是五言,没有杂言,没有乐府,拟古也不是真拟古,这在那个时代是很特别的。四言是诗歌中最安详静穆的形式,五言是诗歌中最从容不迫的形式,它们与陶渊明人生的从容、心态的安祥相吻合(情感不平衡,内心心理能量大的诗人,往往喜欢用杂言,句式的长短错落一如其情绪的高下低昂。如鲍照李白)。在《诗经》之后写作四言,是必须有极强的平衡能力的,或有对平衡的强烈的追求欲望的,爱写四言的曹操、嵇康与陶渊明恰恰都是竭力追求平衡、竭力维持自己内心平衡的人。只不过曹操与嵇康求之不得,陶渊明则是求仁得仁。曹操是“忧思难忘”,他如何能求得平衡?嵇康是“狂顾顿缨,赴汤蹈火”,也最终失去平衡,只有陶渊明,做到了“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于是,他真的平稳地站住了。在他田园生活的后期,他一再陷入窘困,以至于饿得白天盼天黑,夜里盼天亮,生活变成了肠胃与时间的较量;同时,官场那边又有人在不断的向他招手,赠以粱肉;邻居这里也有人不断地劝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家里妻子更是抱怨生活的穷困——但他仍然坚定不移:吾驾不可回。谁能像他这样在四面楚歌中悠然见南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之一)
我注意到了这首诗中的三个圆型意象:豆、露、月。它们代表了陶渊明生活中的三种境界:豆代表着现实生活的圆满,露代表着道德上的纯净,而月则代表着精神世界的高超。梭罗在他的《湖滨散记》中问自己:“我为什么喜欢种豆?”然后他自答:“只有上帝知道。”假如有人问:陶渊明为什么喜欢种豆?我会回答:我知道。只是,欲辩已忘言。
第四篇:八上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课时)济钢鲍山学校 杨楠楠
八年级上册五单元
第24课 课题:《大道之行也》
主备:济钢鲍山学校 刘春娣 复备:
【课标依据】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4、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教材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第五单元的第4课,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教读本文,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理清大同社会的特征,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组织学生讨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培养他们分析、探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形成个人创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2.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掌握文中的与、亲、子、分、归、恶、等重点实词、之、其等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3)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4)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情分析】
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学生对初二以来的文言文学习不再陌生,对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天下为公的说法也不再陌生。1.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学习了《桃花源记》,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已经初步有所了解,那么“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又有何不同呢,必会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何为“大道”,是怎样的情形。大同社会能否实现。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积累掌握 “分、大同、大道、与、亲、子、之、其” 等重点文言词语。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学生活动一】 :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二】 背诵检查评比
【学生活动三】解释课文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见课文标记)
【设计意图】活动一、二、三为达成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和目标
2、积累掌握 “分、大同、大道、与、亲、子、之、其” 等重点文言词语。
三、交流探究
【学生活动四】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学生活动五】全班齐读课文。(出示留空诵读)
大道之行也,______,选__与__,讲__修__。故人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矜、__、__、__、废疾者皆有所养,男_____,_______。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__。是故 ________,_________,故_______,是谓大同。
【设计意图】活动五为巩固教学目标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学生活动六】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学生活动七】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活动六、七为达成教学目标
4、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综合建模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当堂检测】:学生背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纲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 论:大同社会 【作业设计】
A、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本课《目标检测》
B:写一写你心目中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第五篇:珠山小学 足球特色10-06-9
多措并举 校企合作 让校园足球更精彩——珠山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纪实
2024年4月珠山小学明月足球俱乐部成立
“好孩子踢足球,踢足球让好孩子更好”。近年来,珠山小学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绽放生命的光彩”的办学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一切为了教师成长、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办学宗旨,努力打造“仰山”学校文化,把艺术教育和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整合各种体育资源,逐渐形成了队伍多元、课程多元、评价多元、资源多元的学校体育教育生态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通过开展规范化、系列化、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回顾几年来的风雨历程,虽充满艰辛,也充满了快乐。
领导关心 促进发展
珠山小学致力于校园足球发展,不断完善制度,建立机制,扎实开展校园足球特色文化活动。在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将校园足球明确为特色项目,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分管干部具体负责,体育教师和各班主任具体组织执行的校园足球工作小组。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以及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我校足球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详细制定了足球工作方案和训练计划。
近年来,珠山小学校园足球教育得到了区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24年区委副书记滕海燕来学校观看了足球小将们的友谊赛。区教体局艺体科李宪慧老师来学校参加2024年“明月杯”足球联赛开幕式,并对学
区教体局艺体科李宪慧老师来珠山小学指导校园足球工作 校足球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足球课堂,兴趣盎然
从2024年开始,珠山小学将校园足球纳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每周每班必须保证一节足球课,并做到“四有”,即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案、有效果。学校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 特长,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发和编制了校本足球教材《魅力足球 激情四射》,利用每周一节足球课的时间进行校本课程的授课活动,该教材对学生熟悉规则、提高技术和培养足球素
具有良好效果。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熟悉性足球教学,如颠球、过杆、传接球等,高年级的学生学一些简单的、适用比赛的战术,并且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比赛,孩子们的欢笑声充满沸腾的校园。
足球联赛,异彩纷呈
珠山小学每个班级建立了足球队,设立了校园足球联赛机制。自2024年起,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的支持下成立了珠山小学明月足球俱乐部,此后“校长杯”足球联赛定名为“明月杯”足球联赛。足球联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每个班的足球队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队名。每次比赛,各班级球队都为了争夺第一名绞尽脑汁。有的班级还利用星期日时间在家长中聘请教练加强训练。根据不同年级组采用国际足联最新五人制和八人制足球比赛规则,分年级单循环比赛,按照比赛成绩颁发“足球优秀班级”红旗,各年级奖励最佳射手一人,最佳球员一人,最佳守门员一人。形成了“人人有参与,班班有球队,年年有比赛”的校园足球氛围,为全面普及和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加强与“校长杯”、“区长杯”和“市长杯”足球联赛的相互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4月17日,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王本智书记与珠山小学王明昌校长
为2024年“明月杯”班级足球联赛开球。
足球社团,日渐强大
学校创建校级足球社团,开展科学训练与竞赛活动。在班级联赛的基础上,珠山小学成立了男女两个组别的学校足球梯队,有三、四、五、六年级成规模的组成4支男队和三、四、五年级3支女队,由专职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和训练。每周二至周五早晨和下午课外活动的常规活动训练时间,学校足球队的学生每人一个足球,来到操场,进行踩球、运球等脚法练习及常规比赛,整个校园因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变得生机勃勃。
足球文化,点燃梦想
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以足球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摄影、绘画、征文、演讲、手抄报、“家校同汇百米画卷 合力共筑足球梦想”现场绘画比赛等活动,丰富了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通过画足球、写足球、舞足球、赛足球等多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足球知识;利用校报、校园网站、微信平台、宣传橱窗、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情况。
家校沟通,筑梦足球
为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了珠山小学足球队QQ群和家长微信群,及时发布和宣传学校相关足球信息。加入青岛足协QQ群和校园足球协会微信群,及时更新空间相册、丰富日记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校园足球联赛、校园足球业余训练、体育课堂快乐足球等成果,吸引越来越多的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
校企合作,长远发展
一直以来,珠山小学每年均在学校预算中将本体育工作经费单列,不断完善体育场馆、专用的足球、标志桶、号卡等设施器材的更新配备,以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正常开展。2024年3月,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与珠山小学签订了《珠山小学明月足球俱乐部赞助合同书》,成立珠山小学明月足球俱乐部。作为球队赞助商,明月海藻集团每年向球队提供三万元人民币的赞助费用于参加各级足球赛事,为学校足球的发展与壮大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珍惜荣誉,迈步向前
珠山小学足球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不懈努力,成绩斐然。学校2024年被青岛市足协命名为“青岛市足球试点学校”,并被评为首批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2024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各项足球赛事中,学校有多人表现突出,分别被黄岛区弘文学校、黄岛四中等高一级学校选拔为足球特长生。
以体寓德,健康成长;以体育智,全面发展”。未来之路,珠山小学将继续以“仰山”文化为引领,以足球教育为契机,继续创新教育方法,传承和发展校园足球文化。让“健康、阳光、快乐”成为学生幸福的基石,让每一个生命如山峰般挺拔、壮美。
推荐阅读:
济钢鲍山学校小学英语课堂特色(大全五篇)
来访接待制度
某县中小学幼儿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开学工作方案(最新详细版)
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提高小班化教育质量
在学院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上的讲话2024年(汇编)
相关文章:
- [ 一号文库 ]济钢鲍山学校小学英语课堂特色(大全五篇)
- [ 一号文库 ]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提高小班化教育质量
- [ 一号文库 ]C1 建设单位工程通知单
- [ 一号文库 ]2024年项目合作框架标准协议书 双方合作框架协议书(23篇)
- [ 一号文库 ]2024年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简短 教学德育工作个人总结范文
- [ 一号文库 ]县医院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汇报 县医院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报告
- [ 一号文库 ]最新民间借贷纠纷起诉书 民间借贷起诉书文本(二十一篇)
- [ 一号文库 ]2024年高二年级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高二年级德育工作总结范本三篇最新
- [ 一号文库 ]2024年化验室班长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汇总
- [ 一号文库 ]2024商铺租赁转让合同范本 2024版商铺出租合同电子版
- [ 一号文库 ]最新车位租赁合同协议书 车辆租赁协议书(24篇)
- [ 一号文库 ]钻探设备租赁合同(二十二篇)
- [ 一号文库 ]最新广告牌合作协议 广告牌制作合同(22篇)
- [ 一号文库 ]最新观赏鱼养护合同 花卉绿植养护合同(19篇)
- [ 一号文库 ]县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方案大全
- [ 一号文库 ]在全县防汛抗旱会议上的讲话
- [ 一号文库 ]全国政协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 [ 一号文库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复习提纲
- [ 一号文库 ]“四种形态”谈心谈话记录
- [ 一号文库 ]在全市干部人事档案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