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保险合同 涉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浅谈基层公安交警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岁月静好 时间:2024-09-05 10:33:3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浅谈基层公安交警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浅谈基层公安交警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XX县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县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道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各类车辆明显增多,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交通事故日益增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如何正确施策,科学防范,尽最大努力把交通安全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根据全县的交通安全现状,现对我县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以下探讨:

    一、目前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没有到位。管理力量与管理任务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量的与交通安全有关的工作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危险路段整改、驾驶员培训管理、牌证发放等工作不属交警部门主要职能,但相当一部分人仍认为交通安全工作是交警部门一家的事情,有的政府部门仅把自己定位在“参与者”的角色上。有的乡镇干部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简单地理解为道路安全执法,认为自己没有道路执法权,怎么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许多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二)机制尚未健全。虽然社会各界对交通安全工作越来越关注,使事故预防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事故预防和综合治理格局尚未真正完全形成,整个机制尚不成熟。道路安全社会化管理三级网络不够健全,纸质文件上的多,实际抓工作落实的少。工作场所、经费保障等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些职能部门对新机制框架下的工作职责也还未真正明确,部门之间联动、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如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交通、停车等问题没有征求交警部门意见,造成一些建筑刚投入使用就出现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

    (三)责任落实不够。政府各个部门协作的参与性不高,到头来还是靠交警部门努力去协调,或交警部门自己抓自己。大多数部门对控制交通事故工作,找不到切入点,不知从何下手。广大农村地区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差,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乡镇一级对如何改善农村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对农民开展安全教育等没有好的措施和办法。

    (四)宣传工作单一。公安交警部门不断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努力创新宣传形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基本上是交警一家开展宣传,并受到人员和经费的制约,势单力薄,其他部门对开展宣传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交警部门开展“五进”活动,单位、企

    业、学校大多数只是被动配合,有的甚至配合都不够积极。交警部门希望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开设专栏定期发布事故警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但新闻单位由于体制等一些原因,对宣传交通安全以商业广告一样收取费用。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无法形成宣传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加强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重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及时解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乡镇各部门交通管理职责,逐步形成“政府总揽、交警主管、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机制。强化乡镇政府的交通管理职能,加强对辖区道路交通管理。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要求,乡镇政府要解决好“既铺路又管路”的责任问题,对财力较好的乡镇,要逐步创造条件,增设交通警示标志,尤其是对陡坡和弯道等重点路段先行设置,在雨雪等恶劣天气安排人员指挥疏导车辆通行。

    二是政府牵头,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单靠交警一家实施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列入政府的工作日

    程,各乡镇都要成立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乡(镇)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各乡(镇)每年都要安排专门会议,听取辖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工作情况汇报,研究交通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工作任务,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步步求实效的工作格局。

    三是正确定位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推动建立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新机制。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定位于“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中。公安交警部门要主动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建立和完善重特大交通事故和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对交通安全形势做出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要用发展的眼光,前瞻性、科学性地分析研究辖区交通安全存在的隐患和苗头,加强工作指导,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由此延伸解决长期以来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设计不规范、交通设施不全、事故黑点综合整治不力、交警部门执法环境不佳、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不成声势、交通法规立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真正使预防交通事故工作纳入政府行为范畴。

    四是当地交警部门应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同时增加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建立路面交通秩序长

    效监控机制,全面提高路面管控能力。主要突出科技应用,提高效率和管控范围、时间。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资源及其条件,全力建设以交通信号控制、道路交通监视、“电子警察”、交通信息查询共享等子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并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具有信息采集、处理、组织、协调、指挥和决策能力的路面交通秩序科技监控系统,从而解放警力,提高管理效能,减少管控盲区,降低道路交通违法率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五是努力发挥交警部门交通安全管理主力军作用,在事故预防和对策研究上有新突破。交警部门在社会化管理中要有新思路,新理念。在工作上实行“三个转变”:一要从重交通事故处理转向重交通事故预防。二要从重查纠交通违法数量转向重查纠交通违法质量。路面管理不能为处罚而处罚。如果仅仅注重路面纠违数,则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并有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环境而引来政府批评。路面管理中一定要紧紧围绕压事故这个主题,抓住重点车辆、重点人员、重点时段,有针对性地查处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突出重点打击的策略。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路面管理的质量和效能。

    第二篇: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市纪委、监察局

    (2024年3月)

    ×××市地处闽东中心,环三都澳区域核心区,全市下辖2个开发区、3个街道、11个镇、7个乡,485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0.7%。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不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二是一些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混乱,财务管理存在不严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事,对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凭关系、凭感情,个人说了算。这些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有我们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有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有农村基层组织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不够的问题等等。针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从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高度,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做为促进基层干部改进作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来抓。先后由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转发市纪委监察局<关于贯

    村务村民代表会议和户代表或联户代表会议制度,把村财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开发等重大村务都纳入会议内容。此外,实行村务理事会制度。由村民民主推选产生村务理事会,采取社会自治组织的形式,参与重大村务事项的实施和监督。如溪尾镇溪邳村完善池塘发包工作,实行“一事一议一理事”,由村民代表自行组成发包工作理事会,镇招投标管理中心现场监督,整个发包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该村虾塘面积400亩,经公开投标增加村财收入26万元。当某一重大村务事项执行“一事一议一理事”完毕,这一机构自然解散,确保了农民群众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

    三、大力推行“6321”工作规则,村里的事让群众做主。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是“五要”工程的核心。在全市农村实行户代表或联户代表会议制度,即以本村家庭户为单位推选产生户代表或联户代表,由户代表或联户代表组成户代表或联户代表会议,对本村有关村务进行讨论决定。在此基础上,重大村务事项按照“6321”工作规则规范运作。如溪柄镇楼下村集体茶园改造、古民居修缮、村道建设等均按“6321”工作流程来完成,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受到群众的好评,得到×××市的推广。如赛岐镇狮子头村在实施海堤除险加固工程中,需征用堤外10米内耕地,被征地农户反映激烈,使村两委与农户关系紧张,工程搁浅,在此情况下,村两委推行了“6321”工作规则,广泛征求农户意见,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化解了矛盾,保证工程正

    障农民群众的评判权是“五要”工程的目的。切实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对全市各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村集体会计代理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等便民服务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三农”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推行乡村干部述职述廉、村干部履职承诺、村民询问质询村干部等民主监督制度,定期对乡镇(街道、村街工作处)领导、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以及村里重大事务实施完毕后,实行“一事一测评”等,进一步检验了农民群众对乡镇和村级组织及其干部的满意度。

    我市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做为一项常规性工作任务,坚持常抓不懈、狠抓落实,真正做到:

    一是确保了农民当家作主。通过实施“五要”工程,农村的大事小事群众都知道,各项事务群众都参与,重大决策都经过群众民主讨论决定,决策实施和结果都接受群众监督,工作成效都交由群众评判,农民群众对农村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评判权,特别是推行“6321”工作规则后,实现了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

    二是提高了民主管理水平。实施“五要”工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村务决策、管理、监督机制,规范了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行使,使村务民主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培育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民主政治生活的热

    顺利推进,积极全面推行农村“6321”工作规则,让每一“要”都赋予其明确的工作内容和相应的制度支撑, 切实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评判权。

    二是以“五要”为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五要”来进行机制的创设和运作,把“五要”的理念融入制度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提高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监督等过程的自主参与度,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意愿得到表达、需要得到考虑、怨气得到化解、智慧得到凝聚、利益得到维护。

    三是以“五要”为体系,创新工作方法。“五要”工程是一个能够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整体工作的制度体系。首先,要健全预防腐败体系框架。要以“五要”为总体目标,以“6321”工作规则为载体,以户代表或联户代表会议为程序保障,以“三资”监管为重要内容,将乡、村和涉农部门等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对象进一步涵盖到位,增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的工作效力。其次,要增强“五要”之间的有机联系。要从体系建设的高度科学设计安排,从农村事务的谋划、决策、实施、管理、监督、评判等方面有机结合,建立一套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农村预防腐败制度体系。第三,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在遵守大框架、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不断发挥“三农”服务中心作用,各地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设计“自选动作”。

    第三篇: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郑玉忠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好实现方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围绕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农垦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上也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风清气正的有利基础,创建具有北大荒特色的文化建设示范区,努力推动北大荒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八五六农场依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百万亩绿色水稻强场和北方一流绿色旅游名镇的中心任务,树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的“三化”发展目标,以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使农场文化氛围明显增强,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职工群众思想共识

    (一)从思想宣传教育着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北大荒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全场干部、职工群众能够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修养,形成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二是积极培养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通过自学、集中学习、组织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建立农场、管理区、作业站三级组织领导和协调

    工作机制,常年利用会议、自办杂志、网站和广播电视等手段,广泛宣传中央、省委、总局党委(扩大)会议等重点工作会议精神,帮助干部职工群众确立勇担责任、勇于创新、勇争第一的信念;四是建立宣传栏、广告牌、会议室、文化廊等企业文化宣传阵地,统一使用北大荒标识,让干部职工群众常看常记,使企业文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形成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二)从提高管理水平着手加强企业化建设

    农场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到规章制度中,渗透到管理各个环节,努力使之转化为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农场认真落实职工群众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每年定期召开职工群众代表大会,农场的重大改革和重大经营决策,要向开职工群众代表大会报告,经会议审议通过后逐一实施,农场的经营方针、重大的改革举措、重大经营、重要的规章制度颁布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按照规定建立厂务公开制度,就厂务公开事项、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坚持“三重一大”等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推进精确管理、民主管理,为提高农场核心竞争力、促进农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入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农场每年开展评选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技术、生产、安全单项标兵(先进)等创先争优活动,给予先进职工群众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利用报刊、广播

    电视等手段,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展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企业精神,弘扬企业文化;每年组织开展“北大荒先锋”工程,重点提升党建示范单位;组织开展“感动青山”人物(群体)评选活动,活动以“助人为乐、人民卫士、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创业奉献、身残志坚、孝老爱亲”8项内容为标准,在全场评选出“感动青山”人物;组织开展党支部争当五星级标兵、单位争当文明建设标兵、企业争当创业标兵、家庭争当“十星级文明户”标兵、党员争当五星级标兵、职工争当“爱岗敬业”标兵的“三创六争”活动。农场开辟电视专栏,以专题片的形式对先进人物和单位的先进事迹集中进行了展播与宣传,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深入人心。

    二、加强公共文化建设,让职工群众享受文化建设成果

    (一)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职工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载体,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百姓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近年来,农场累计投资超亿元,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准的建设了青山公园、稻米文化广场、双老活动中心、稻米文化园、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有力推动了农场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人人参与、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八五六农场注重在硬

    件建设中体现企业文化,不断丰富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双老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的文化内涵,农场还加强北大荒书屋、职工群众活动室、自办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营造昂扬向上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农场常年利用传统节日、大型会议、大型接待活动和农时闲暇等契机,组织开展千人秧歌展演、甲级、乙级门球联赛、书法绘画展、篮球赛、乒乓球赛、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年平均组织各类大型活动30余项,平均参与活动的群众超过8万人次。八五六农场还创办了“文化体育协会总会”,变过去的农场组织活动,为群众自我组织活动,实现群众文体活动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目前,八五六农场文体协会总会下设十二个专项分会,会员总数2865人。每年,文体协会在农场的支持下开展各类活动,先后策划举办了新世纪象棋围棋赛、“满丰杯”篮球赛、“鑫溢杯”乒乓球赛、职工田径运动会、插秧竞赛等大规模、全场职工共同参与的大型文体活动。

    三、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打造两大特色文化品牌

    (一)打造稻米文化品牌

    稻米文化是八五六农场的主题文化。水稻作农场的主导产业,已经成为职工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农场把水稻视为生产的生命线,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打造百万亩绿色水稻强场。农场先后建设了稻香湖公园、稻米文化广场。在占地20万平方米的稻香湖公园内,树立了一座15.8米高的以“稻米就是生命”为主题的汉白玉雕塑。在稻米文化广场,矗立着徐一戎老先生的雕塑和丰收鼎。同时,在稻米文化广场还可以看到展示稻米从种子发芽到成熟过程的石雕,能看到稻米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的展示景墙,看到以稻米为内容的诗词回廊,以及展示世界稻米分布的雕塑小品。农场着意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体现、展示、凝练、强化有农场特色的稻米文化,让农场职工、群众在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文化也得到提升,稻米文化也自然成为了农场文化中的一种特色。

    (二)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一是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为了科学挖掘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八五六农场聘请了专业旅游规划机构,对农场旅游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详查,编制旅游业发展整体规划。

    二是进一步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立足高起点、大视觉,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力度,建设了青山湖景区、青山景区、农业观光景区和边境旅游景区。通过青山景区突出北大荒文化,通过青山湖和边境旅游景区突出北方民族文化,通过农业观光

    景区突出稻米文化。农场还结合旅游产业,投资5.5亿元建设了城镇新区,并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400公顷的森林公园。农场在规划及建设中确定各景区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

    三是注重旅游景区、景点推介,包装旅游文化形象。农场连续举办了四届“青山湖”河蟹节、二届“青山湖之夏”旅游文化节,举办了“寒地水果采摘节”、“民族风情歌舞活动周”等特色旅游推介活动,把旅游、文化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出“游生态山水、品青山湖蟹、赏文化盛宴”的特色旅游品牌。四、八五六农场文化建设凸显的几点作用

    一是凸显出统一干部、职工群众思想的作用。通过软、硬件两方面建设,使职工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对农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干部、职工群众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等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而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农场职工群众、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了大家谋发展、想创业、创成业的信心。

    二是凸显出提升农场整体形象的作用。首先,农场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打造文化景观、挖掘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了农场城镇的整体形象。其次,农场通过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农场居民的文化品味和文化素质。

    三是凸显出培育创新精神,促进农场发展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八五六农场努力营造宽松氛围,尊重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鼓励职工群众积极应用创新成果,创新工作理念。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突破制约转型发展的思想障碍。农场切实从“吃资源饭”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经济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及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优势产业转变,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从抽象到具体,从认同到理解,从理念到行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对文化建设的学习和认识,提高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把增强农场核心竞争力,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文化渗透到农场各项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职工群众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努力做到有机结合,不断创新载体,不断深化细化和丰富发展,以文化的力量,实现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八五六农场党委书记 郑玉忠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构建和谐平安社区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构建和谐平安社区——在东区深化社区平安建设工作现场

    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东区深化社区平安建设工作现场会,这既是区委、区政府为开展平安社区建设,构建和谐东区的一次推进会;又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区警务战略的一次动员会;更是我们抓基层、打基础,完善社区建设,巩固群防群治队伍,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社区警务作用的一次安排部署会。此次会议,表明了区委、区政府狠抓基层平安建设,深化平安创建,营造良好治安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去年10月以来,我多次听取了瓜子坪街道关于开展“楼栋长”制工作情况的汇报,也看到了街道与派出所密切配合而取得的诸多成绩。这里,各街道、各派出所要向我们参观的单位学习,学习他们不等不靠、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紧密联系、荣辱与共的工作精神。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树立一种理念

    社区平安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重要体现,是维护社会治安大局平稳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东区的重要载体。因此,各街道(镇)、派出所、相关职能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努力成为社区平安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当前,社区平安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难点,这就要求各部门、各级领导要有全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大事协调,小事沟通,多一点努力,少一点抱怨;多想一些责任、少一些推诿,服从整体利益、大局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大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统一思想,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区委、政府决策保持一致,全力以赴做好社区平安建设工作,为构建和谐东区、平安东区,为全区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秩序和社会治安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两种能力

    (一)提升统筹协调的能力。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从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方面,街道(镇)对社区平安建设要提早谋划、多方施策,要立足辖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找准制约社区各项工作发展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加强各级领导干部能力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从正在做的事情做起,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工作思路,改进领导方式,解决好统筹什么、协调什么,如何统筹好、协调好的问题,抓得紧而又紧、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确保社区平安建设的具体落实。

    (二)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当前,我们有些工作人员,乃至个别干部,都存在不敢做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然而群众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决不能离开群众来空谈工作。一要勤于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加强自身学习,并将学习成果灵活运用到工作之中。二要全心服务,要树立“服务群众用真心、从小做起有耐心、广纳意见存胸心”的服务理念,走近群众、融入群众。三要创新方法,要创新与群众沟通的工作方法,还要创新舆论宣传的工作方法,更要创新打击防范的工作方法,要大张旗鼓的开展社区平安建设,让群众切身体会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关怀。

    三、协调三种关系

    (一)社群、警群关系的好坏是深化平安建设和社区警务建设的基础。良好的群众关系是推行社区平安建设和社区警务建设的生命源,所以,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社区广大群众,协调好社区警务与社区群众、社区干部与社区群众的关系。一要切实做好社区群众的教育、宣传和发动工作,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做好社区平安建设是符合广大群众的需要和共同愿望的,培养广大群众参与社会工作、社区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经常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群众需求,使街道、派出所、社区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社区群众更满意;三要建立与社区群众的互动沟通平台,以街道为主,派出所为辅,定期将社区治安环境卫生情况向社区群众通达,使广大群众对本辖区的治安状况有充分认识,从而针对具体的治安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社区居委会与社区警务室的密切配合是深化平安建设和社区警务建设的关键。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是管理、服务、建设社区的主要力量,社区警务室是公安派出所的派驻机构,主要承担社区警务工作的具体实施,两者工作相辅相成、互为推力。所以,协调好两者关系尤为重要。一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机构,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以社区民警为骨干、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保卫力量为辅力的整体社区警务防范体系,统一组织、实施和协调好社区的各项工作;二要加强社区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的协调和配合,相互帮助、共享信息,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沟通、协调、协作机制,促使社区警务室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最大化。三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要深化社区服务内涵,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方式,健全社区服务队伍,发展社区服务事业,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四要积极创新协作机制。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对社区民警到社区任职工作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三)街道(镇)与公安派出所的工作机制是深化平安建设和社区警务建设的保障。一是公安派出所要在街道(镇)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通过整合防范资源,走访服务群众,排查民间矛盾,管理实有人口,掌握社情民意,采录更新信息,配合案件查破,开展法制教育等八个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警务的主导作用。二是积极协助街道(镇)做好矛盾纠纷化解、维护治安秩序、组织社区防范、服务辖区群众等工作,主动向街道(镇)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为决策提供依据。

    四、突出四个重点

    (一)注重矛盾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社区工作最能贴近群众,能够加强和人民群众的亲和力,促进和优化社区邻里关系,化解调处各类民间纠纷和矛盾,营造社区的和谐,累积成社会的和谐。工作中,可以经常联系一些企事业单位保卫干部、退休老同志和有威望的群众,发挥他们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调处队伍不断壮大,改变以往街道、社区干部、社区民警单兵作战的被动局面。同时,整合街道干部、社区民警、驻村法官、司法调解员等力量,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大调解”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狠抓社区警务,务求工作实效。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警务建设,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社区警务工作,并拨付专门经费用于社区警务建设。但是,各社区情况各异,地理环境、人口情况、治安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抓好社区警务工作,具体到每一个街道(镇)、每一个所、每一个社区,情况千差万别。各街道、派出所、社区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主动探索和改进工作中不符合社区实际要求的细节,通过自我提升、学习借鉴、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合本辖区的社区工作机制,确保社区平安建设不流于形式。在这一点上,瓜子坪街道对“楼栋长”制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

    (三)做好人口管理,确保社会稳定。建立以街道(镇)统筹协调,派出所具体承办,社区积极配合的人口管理模式,完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登记台帐,定期组织对暂住人口进行普遍查证、验证,及时了解暂住人口的流入、暂住、工作、生活、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在辖区内形成高压态势,不断挤压高危人群的活动空间,有效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的稳定。

    (四)整合社会力量,推进群防群治。当前,各街道(镇)、派出所、社区要在整合社会力量,在挖掘民力上做文章,实现以“小平安”带动“大平安”的目标。以街道(镇)为主导,以派出所、社区为辅助,开展安全知识测评、社情民意调查、交流恳谈会、法律咨询等一系列活动,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走进学校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走上集市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群防群治防控氛围。

    同志们,全面完成社区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顺利进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更大突破,关键是在于切实转变作风,创新工作方式,狠抓工作落实。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以维护稳定为已任,以富民兴区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不辱使命,全力推进社区平安建设,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为构建和谐东区、和谐攀枝花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我们围绕基层党组织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细致思考。

    一、XX市基层党组织现状

    XX市共有各级党组织884个,其中党委4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816个。共有党员24585名,其中,男19595名,占79.7%,女4990名,占20.3%。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868名,占27.9%;高中(中专)有7201名,占29.3%;初中及以下的有10516名,占42.8%。35岁以下的5513名,占22.4%。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XX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公推直选”,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是村(社区)干部发挥出 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安全稳定、征地拆迁、计生服务、农业发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村干部离任补助、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标准。四是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均已达80%。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今年来,全市发展党员176人,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多支党员志愿队和党员服务队,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在优势

    全市20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年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服务社会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村级阵地已全面投入使用,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咨询信息、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增强。在各村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党员干部参与群众相关事务的办理,深化推行上门办公制、错时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系列为民服务制度,确保一般事务 2 有人办,专业事务有人懂;每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通过上党课、民主生活、廉政教育专题会等多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加大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培训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XX市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一)具体做法

    创新组织设置,构建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创新组织管理和设置模式,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设置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原则,以企业移交社会化管理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转军人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党员、外地流入党员为重点,建立楼栋党支部、灵活就业人员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3 对流动党员实行“双管”、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协管”,确保了党员管理不脱节、作用发挥好;加大“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创建力度,发挥好“两新”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切实加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组织创新,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社会治理,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不能止于“硬件”,更要优化“软件”。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切实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健全服务机制,推广第一书记“1+1”制度,党员、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基层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制度,镇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等,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推进以村干部述职述廉,进一步健全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健全村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通过让利于基层的方式,让村干部充分感受到在村工作既有工作压力,又有盼头和想头,能安心在村 4 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人才支撑。实施“添活力工程”,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三推两选一培”的方式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实行采取公开招考、组织考察等形式招录基层工作人员,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建立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加大对基层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力度。实施“强能力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全市性培训班,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选派基层干部到市机关或发达地区挂职;举办“支书讲堂”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实施“增动力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基本报酬与业绩奖励报酬相结合的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实施“提魄力工程”,创新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双检双述双评”定期考核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大厅开放式办公,将民政、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12大类38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确定专人办理,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等12项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动嘴、5 干部跑腿”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配套完善了教育培训室、学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积极向所有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培训服务和党员纳新、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基本服务,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干部活动中心,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乏平台的现状,结合每位无职党员的专长,积极推行设岗定责制,为其量身定做岗位,让无职党员有位而为,推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确定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推行轮流坐班办公,并向全村村民公布了坐班人员时间表和坐班干部联系电话,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积累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领导核心、直接力量和重要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抓班子、带队伍,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锻造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增强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抓基层、打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城乡 6 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重点、拓领域,是破解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精心打造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品牌,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中形成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有经验的党建典型,增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抓载体、搭平台,是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抓好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组织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治理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找不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群众利益诉 7 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急需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

    三、党组织有效服务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动力和源泉在基层。应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提高XX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

    以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原则,从横向来说,形成了与市工商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源头管理协作机制,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党群联 8 动机制,与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枢纽的区域联动机制;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以各街镇为主体的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四级网络建设,全力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新格局,确保基层管理实现全覆盖,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以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注重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线上提升一个中心,打造“上下贯通、贴心贴身”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实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方法,提供党员干部“上门式”服务;构建县(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社区服务大厅,将服务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对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不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将群众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等服务逐项梳理出来,提供“菜单式”服务。

    以基层组织阵地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载体创新。注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在点上巩固一批阵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品质生活共同体。推进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化,对社区(村委会)统一硬件配套标准,统一社区场所设置,统一管理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新型基层管理脱节、服 9 务缺失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组织管理服务长效化,实施“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支书进家门、组织作承诺、党员见行动”活动,发放“党群干群连心卡”,记好“民情日记”,将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

    坚持党委领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全员化参与。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队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培养,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 10 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选拔任用,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做法,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真情关怀爱护,在工作上要多体谅支持基层干部,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照顾基层干部,在舆论上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抓好监督管理。对少数基层干部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认真帮助,严加督促。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常态化服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每位领导负责联系一名致富能手,挂钩一户困难户,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理念、11 一种常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狠抓基本保障,改善基层组织条件,夯实社会治理物质化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基层设施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各级组织的办公条件和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让基层组织有地方办公,让基层干部有心思工作,让基层群众有条件办事;搭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将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党员活动、科技培训、医疗防疫和村民议事等硬件资源整合起来,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议事中心”、“培训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建设成凝聚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加大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让群众在基层就能把事办好,让各种矛盾纠纷能在基层得到解决。



    推荐阅读:
    浅谈基层公安交警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新世纪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234发展思路和农业产业化工程
    浅谈当前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对策
    人口文化宣传年方案(定稿)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