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工作总结范文 委托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前尘往事 时间:2024-09-13 15:45:3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一、实施原则

    1.遵循《中小学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3.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每学期每个学生开展1-2个综合主题的实践活动。

    二、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校教务处具体管理,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协助,对学生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相互协调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

    (一)教务处职责:

    1.成立课题甄选指导小组,负责学生课程学习指导。

    2.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和教师选课、制定课题,安排课时和教学场所。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终认定。

    (二)教研组职责:

    1.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教务处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参与。

    2.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教务处提供修正建议。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改进意见,与其他部门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4.建立课程资源库,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

    (三)年级组、班主任: 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配合教务处做好协调教学的工作。

    2.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智力因素评定。

    (四)科任教师:

    1.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日常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

    3.编辑教学案例,提交给教导处,作为教学成果评定的重要参考。

    三、课程实施

    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务处负责。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课题。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定期举行相应的实践活动。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3、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

    4、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答辩、交流——成果评定。

    课题报告要有课题名称、成员和指导教师、课题调研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计划、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原始材料)、形成性的小论文或作品、参考文献等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

    1、开学初,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教务处组织教师参加项目研究组,经审核后开展活动。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积极参加研究活动,完成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

    3、教务处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四、活动评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体现个人的研究思考,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在活动评比中受到好评。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16K纸为主。

    6、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五、奖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

    1、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研究过程扎实,能完成教研组布置的工作,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六、队伍建设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成立研究性学习学校指导教师小组。确定专门负责教师,统筹安排指导教师、课时;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期研究性学习指导并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学校组织教师针对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提出解决的方案。开展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设计能力。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是顺利实施综合实践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对这门课程的管理都比较生疏,缺乏经验。为了尽快完善这门课程的建设,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

    学校由教务处、教科室共同负责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组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研讨,组织全校大型的学生成果展示或宣传活动,帮助、协调教师指导小组的组成并协助校领导做好教师教学和工作量的考核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研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经验、问题、成果。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论的指导和问题分析也应作为教研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把握课程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把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一。

    第二篇: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24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24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24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7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24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24年8月

    一、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24年8月

    二、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011年8月

    三、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24年8月

    四、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24年1月

    五、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24年1月

    六、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24年1月

    七、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机构

    2024年1月

    八、组织与领导

    为了贯彻落实《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切实做好我校新课程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经研究,成立第二中学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 孔凡峰

    副组长:黄章 刘水生 梁长赞 包秀勉 成员: 王敬伟 李英新 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 :

    方案制订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包秀勉 培训宣传组:负责人: 王敬伟 李英新 实施监控组:负责人:刘仁福 王振国 张广忠 质询投诉组:负责人:梁长赞 结果审定组:负责人:黄章 刘水生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24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19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24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24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2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24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24年8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与评价机制考试制度的变革。就是要由原来的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切换到现在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具体情况如下:

    一、针对教学任务的评价

    好的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也即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这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与目的。任何漫无目的的事都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更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又何尝不是呢?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及目标提出的明确与否,恰当与否,有针对性与否以及学生完成情况和效果的好差给予适当评价,也可分出等级。

    二、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既要看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情况,既要注意教师课堂及授课内容的组织设计和表达,又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活动和消化。同时,还得注意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等方面。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讲的怎么样,教学环节完成的如何的传统模式。在评价过程中,要针对师生双边互动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合理的分类。

    三、针对课堂教学的安排情况

    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张有弛的留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提问及放松休 25

    息的时间,坚决不拖堂。这一方面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切不可使在学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所以,在评价时应视具体情况分析,不可盲目与单一。

    四、针对个别差异的关注程度

    班级授课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对中等生的教学,这就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班级。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上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性格等,真正让两头学生都感觉到这节课对他有帮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优化,分类要求及指导。评价时要注意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针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情况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但能设疑和解疑,而且能启疑和导疑,把过去的“教知识”转为“教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找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课时,应注意学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适当性和实用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学、通俗、实质性地解决问题。即使提出些一时不好解决的问题,也应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问题太难太偏而给予不适当的评价。

    六、针对课堂氛围的评价

    适当使用各种教学设备,能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师生相互尊重、和谐,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讲错了没人笑话,操作不规范会得到帮助,和别人甚至老师的意见不一致不会受歧视和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对教学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体现形式。在评价中应予以关心重视,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

    七、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于教学效果,应归结为将课本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融为一体。另外,从学生的认可程度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课堂效果的优劣。鼓励学生敢平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津津有味的评说自己所学的课,体现民主意识。评课时除了要对常规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程度、学生中学会的比率等做出评价外,应多接触学生,从学生中得到公正的结果。

    枣强县第二中学 年8月

    201

    1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24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1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24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24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38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24年1月

    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

    2024年1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 “三个面向”和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指针,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中学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根据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高度着眼,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着眼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审美情操,形成探索、批判、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评价内容目标:

    (一)学生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除了学科学习目标之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了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描述了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2、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把不同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与创新精神等。

    3、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个性与情感。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包括: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公正、诚恳,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3、教学设计与实施。能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与学生共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4、交流与反思。积极与学生、家长、校长、同事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大群体。首先,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乡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同时,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一方面是家长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促使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也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基本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作人、学会生活、学会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全面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促进学生组织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关注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3.激励发展性原则

    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长相结合,不仅要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更要注重发展,要发现、发掘学生的点滴的长处,不失时机的激励学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性发展,使评价工作成为学生、教师、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教育过程。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评价应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评价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发展过程。

    5.公正、公开原则

    评价要客观,要公正,过程要公开,要透明,结果要反馈。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能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评价目的。6.民主性原则

    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开展有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及时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四、方法与程序

    学校根据《第二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有关工作安排,做好评价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机构建立、宣传发动、学习培训、评价实施、结果审定、质询投诉处理等工作。评价工作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日常和关键表现的实证 45

    材料为依据,实证材料必须是原始、真实,提倡和鼓励学校提供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认可的学生成长记录或其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评价时应注意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和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如果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经过更为广泛深入地调研和讨论后作出决定。

    (一)组织建设。学校将评价实施办法、具体工作程序及机构成员名单等,进行公示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学校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科分布的需要和任课时间的要求,提出班级评价小组成员名单,至少提前1周向评价班的学生公布,如果超过1/2以上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为评价者,则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二)宣传培训。学校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三)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成长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四)评价程序。学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先由学生本人作出自我评价,并经其家长同意签名后,上交班级评价小组;然后按本指导意见中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要求完成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最后将评价结果如实填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报告书中。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鉴定,并写出描述性评语,描述性评语不超过200字。

    2.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3.教师评价。评价小组的教师,认真阅读学生的有关资料,综合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学期的考试及考查科目成绩、学生自评等相关信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作出等级评价。

    (五)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综合各种信息,在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下,收集各方评价结果,对学生发展情况作出整体描述性评语,突出体现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反映其进步和发展状况,力求客观准确。

    (六)结果审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解释。对于被评价为A等及D等级的学生进行认真复核。评价结果原则上不得更改,如果确实发现评价结果有误,应记载更改缘由及更改人,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备查。

    (七)反馈。学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八)监察与投诉。对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行为,可向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举报和投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调查与处理,并在接到投诉后1周内作出答复。

    五、呈现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新课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包括两部分:综合性评语和评价等级。按照省里的要求,评价结果将与高考挂钩。1.综合性评语。学生自我评语、教师综合性评语。

    2.评价等级。每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下等级时应非常慎重,其材料必须提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对符合直接认定为优良(A等级)条件的,必须经学校审核、公示后认定。

    3.等级比例。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等级比例以市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为依据。A等级原则上不超过30%。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

    2.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3.作为中考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4.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

    六、制度与保障

    为确保我校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学校要在具体工作中把好“三关”,即把好前期公示、宣传培训与审核备案关;把好评价过程监察关;把好评价结果审核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和申诉制度等各项制度。

    (一)公示制度。学校要在评价工作开展前15天内将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生及其家长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名单应在所在班级公示,接受学生的质询并由班级评价小组研究后给予答复。

    (二)诚信制度。学校要建立新课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诚信制度,要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者、学生本人等建立信用记录。如果在评价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则在相应当事人的信用记录中予以记载并予以通报批评。信用记录不佳的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成员。

    (三)评价质量监控机制。学校要对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打下基础。

    (四)举报和申诉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举报和申诉制度,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士对于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者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先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举报或申诉;如果对学校评价领导小组的答复或处理不满意,可向县教育局评价工作委员会举报或申诉。

    枣强县第二中学

    2024年1月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制度

    岩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制度

    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发挥其推动和导向作用。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遵循《纲要》倡导的精神,又有自己特定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在评价理念上,要坚持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强调多元化,坚持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过程性,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我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课改实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方案作为我们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意见。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的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三、评价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具有五大鲜明特点:

    一、以质性评价统整、取代量化评价;

    二、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三、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四、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客观性;

    五、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应从发展性的角度探讨评定学生的成果、表现与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2、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作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学生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意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一件作品时,学生对作品设计的完成,作品本身就应该是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对作品的第二次设计,那么在进行第二次设计时,本身就是对第一次活动的评价。

    3、评价的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某一作品时,应从多方面来探讨证明这个构思的合理性,可以从功能、审美、社会、经济或环境的角度,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热情、重要度、意志等角度来评价。

    4、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提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过程,注重坚持“学生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成人参照标准”,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构的科学性。这是注重过程评价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评价的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与四个经度的评价项目:

    (一)两个纬度

    1、第一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 a、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质。

    b、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第二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与发现能力。包括:

    a、评价学生的活动兴趣、方法、设计与反思及独立探究等能力。

    b、评价学生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及沟通与分享能力。

    c、评价学生的创新与发现能力。

    (二)四个经度

    1、第一个经度是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式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目标以及自我调控进程,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

    2、第二经度是小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离不开小组集体的力量,因此各评价项目的评价首先由小组根据评价原则进行评价。

    3、第三经度是教师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是中心,但无论在哪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发展性评价原则,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是正式评价----即量化或分等,更重要是非正式评价。如一句激励性话语或一个符号等。

    4、第四个经度是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跨学科,跨行业的活动的,通过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定评价,可给与更深入或更客观的过程活动指导,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而是一种对后续活动的一种指导、激励。

    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要根据评价的重点,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

    盘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一项过程开放、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围绕课程总目标,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把对课程实施各主体民主、客观、公正和有效的综合评价付之于行动,是本节所将要讨论的重点。

    就其性质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也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性过程。同综合实践活动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也需经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密监控、及时调整和总结反思等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为此,我们必须杜绝随意性、形式化、不负责任、走过场或者穿新鞋走老路的评价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真真实实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呢?我们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课程评价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管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与管理。

    课程改革实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机构的组织管理形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它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和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三个部分成员组成。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履行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职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会主抓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以及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总结反馈的职责;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直接组织、指导、监督并向学校总结反馈本年段或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情况的职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的评价对象包括班级、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的监督;学校和年段或班级两级机构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上级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的监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共同意义构建的过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当兼顾各种课程实施主体,即领导或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挂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为成员来共同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委员会由学校分管领导挂帅,教务处负责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学生代表为成员共同组成;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由年段长或班主任负责,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骨干等人员组成。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邀请家长或社会人士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评价。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管理与监督制度。

    任何组织、任何机构,要在实际工作中高效履行其工作职责,就必须要有能促进其各成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激励机制和限制其各成员滥用职权行为发生的监督机制。只有让各成员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促成组织或机构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大胆创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构来说,不论是何种级别的评价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都应建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的框架之下,让其成员明确自身的主要工作职责、具体的任务分工和在实际的评价操作中如何规范自身的评价行为及日常工作考核要求。

    3.狠抓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操作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功能是否实现,同时还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是否实现。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者成长的必由之路。狠抓相关培训工作是科学评价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方法及操作要领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培训的目的,不仅要使评价者评价观念得以改变,同时还要使评价者掌握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操作技巧。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自学与出外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包括评价重点与主要评价项目的确定、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实施评价的操作流程和评价结果的表述四个部分。下面结合评价的三种不同对象逐一加以阐述:

    1、对学班级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班级的评价,一般是由教导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导中心组织和完成。评价指导中心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同进度、不同类别办学要求、学期或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实施重点来确定相应的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一句话,就是要依据当地实情和被评价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确定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切忌不加考察地一刀切、千篇一律或盲目照搬照套。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作为评价操作的实际形式表现,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由评价的主要内容来决定。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评价的内容特点,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进行评价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评价的主体。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自评,来发现自身的得与失,调整和完善工作计划,为今后的努力确定新的目标和方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我参照评价的体现。

    ②问卷调查。由于工作特点的制约,参与评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往往不能实际介入学校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各个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评价的信息资料掌控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可信度。为此,在实际评价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多层面了解被评价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看法,是实现真实评价的必要手段。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调查方式可以采用随机抽样式调查。

    ③现场审议。现场审议,是一种对学校在课程实施前与后,关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进行现场分析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是评价者们在通过实地考察、实地取证、活动观摩、与被评价者近距离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分析、交流、讨论并最后得出评价结论的过程。这种通过现场审议的方式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进行评价,是当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④交流访谈调查。随机抽选一些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就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效果等有关具体问题进行集体访谈调查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有利于评价者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讨、相互质疑等手段开阔视野;有利于评价者听取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开拓民主评价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参加座谈答疑的每一个

    人自由地畅所欲言,教师、学生和家长应当分批进行。

    (3)评价操作程序。

    进行评价的一般性操作程序是:制定评价细则——组成人员——实地考察取证——初步审议——座谈反馈——形成最终评价。

    (4)评价结果表述。

    任何一种评价,都要有结果体现。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对学校进行排次,而在于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评价结果的表述既要对在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成绩作出充分地肯定,也要指出被评价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和要求。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可以采用具体直观的量化分值和措辞简洁明确的质性评定语言相结合的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教师的评价,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的总体框架内,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来确定评价的重点和项目。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和评价主要项目的确定.(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情况下直接由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教师自评;②同事评议;③学生、家长座谈;④部门日常考核评价;⑤相关理论知识测试。对于前面三种,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学校评价相似,这里着重讲述部门日常考核和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决定了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进行日常考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教师进行日常考核评价,是学校职能部门行使课程改革管理权利的体现,也是进一步规范教师日常教育行为的一种有力保障。其考核的内容有:教师学期初制定的课程活动指导计划、课堂活动指导教案、学生活动情况记录、教学指导反思、学生活动案例分析、特殊生跟踪指导记录、期末教学总结、教育文献摘要和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情况等等。

    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活动指导策略,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教师素养的要素构件。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虽然不是对这些相关要素构件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但也是对教师综合素养进行判定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这种测试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课程评价要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活动指导策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内容。试题的类型包括知识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类。测试的形式一般可采用笔试、问卷、答辩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3)评价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材料会审——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4)评价结果表述。

    对教师的评价目的与对学校的评价一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对教师评价的结果表述也应从肯定教师的工作努力和指出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两个方面考虑,以量化评定为辅,质性分析为主,进行论定。

    3、对学生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学生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课程评价最值得慎重的环节。务必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严格依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原则,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发展要求和学校学期规划,制定各学期学生评价的重点及主要项目。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采用学生自评、活动小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和评价指导小组综评四种形式。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指导教师点评贯穿于学生课程日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期末综评。至于年段或班级,一般是在学期末或学期末才由学校统一进行。

    (3)评价指导小组综评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公布测评项目——组织命题——材料会审——成果观摩——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4)评价结果表述。

    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和学校教务处联合,出具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报告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羊路高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一、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制度

    3—6年级基本课时每周2课时,学期基本课时总课时不得少于45课时;

    二、课程实施过程管理制度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实施过程管理

    1.每三年一次修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方案;(第一学年第一学期)2.每学年一次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第一学期第一周)

    3.每学期一次制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计划;(第一周)4.每学期一次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学校方案、各年级段方案;(第一周)

    5.每学期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期末)

    6.每学期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优秀班级、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学生评比;(学期末)

    (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管理

    1.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

    2.活动实施阶段

    活动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搜集与处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实践活动。

    3.总结交流阶段

    总结交流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总结和交流活动全过程(包括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体会、活动方法等)中的得与失。

    4.展示评价阶段

    展示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选择展示内容和方式,制作展示作品,展示与答辩,活动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管理

    1.主题活动指导过程管理

    (1)每个主题活动实施前,年级指导教师要撰写主题活动方案,上交学校教

    科室审核,审核通过后方能实施;

    (2)主题活动每一阶段实施前,班级指导教师要撰写具体指导方案,实施后

    要记载活动过程和具体情况;

    (3)指导全体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包括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

    阶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活动评价阶段;

    (4)指导学生及时保存、整理活动过程性资料和活动成果,并建立学生活动

    过程档案;

    (5)及时收集典型的活动过程资料和活动成果(包括文字材料和音像材料),并上传年级段综合实践活动电子档案;

    (6)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7)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上交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手册;

    2.课题研究指导过程管理

    (1)班级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转化为课题;

    (2)班级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聘请课题研

    究指导教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报告;

    (3)班级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课题研究情况,监督和管理课题研究过程;

    (4)班级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答辩和评价;

    (5)班级指导教师在活动每一阶段实施前,班级指导教师要撰写具体指导方

    案,实施后要记载活动过程和具体情况;

    (6)班级指导教师要及时收集典型的活动过程资料和活动成果(包括文字材

    料和音像材料),并上传年级段综合实践活动电子档案;

    (7)学期末,班级指导教师上交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手册;

    (8)学期末班级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

    (9)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学生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整理研究资

    料,形成研究成果,撰写课题报告;

    (10)课题研究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及时记录课题研究情况;

    (11)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学生及时保存、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并建立课题研究

    过程档案;

    (12)课题研究结束后,班级指导教师上交课题研究指导手册;

    三、课程教师配备与职责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配备

    1.学校组建一支专兼职并存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包括课程指导教师、年级指导教师、班级指导教师、课题研究指导教师;

    2.学校教科室主任主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担任课程指导教师,专职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专兼职教师担任年级指导教师和班级指导教师,学校全体教师和外聘教师担任课题指导教师;

    3.每个年级配备年级指导教师一名,每个班级配备班级指导教师一名,每个课题配备课题研究指导教师一名,由学生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聘请;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职责

    1.课程指导教师职责

    (1)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远的发展和近期发展;

    (2)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管理制度;

    (3)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实施方案;

    (4)组织和策划学校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

    (5)组织、策划和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校本培训;

    (6)监督学校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

    (7)组织和考核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优秀班级、优秀学生和优秀指导

    教师;

    2.教研组长职责

    (1)学期初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活动计划;

    (2)组织和主持校内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

    (3)记载每次校内教研组活动情况;

    (4)收集并整理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书面和音像资料;

    (5)学期末撰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总结;

    3.年级指导教师职责

    (1)学期初制订年级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撰写年级段活动主题活动方案;

    (3)建立年级段综合实践活动电子档案;

    (4)及时收集并上传主题活动过程性资料和活动成果;

    (5)监督年级段各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

    4.班级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监督和管理学生全员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

    (2)指导学生建立活动过程档案袋,保存、整理活动过程性资料和活动成果;

    (3)及时推荐典型的学生活动过程资料和活动成果(包括文字资料和音像资

    料),并上传到年级段综合实践活动电子档案;

    (4)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学期末组织评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优秀学生;

    5.课题研究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监督和管理课题小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全过程;

    (2)指导课题小组建立课题研究档案袋,保存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和研究成果;

    (3)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任课

    1.每位年级指导教师承担一个年级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2.每位班级指导教师至少承担两个同年级教学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和管理;

    3.每位课题研究指导教师每学期最多承担三个不同内容课题的指导和管理;

    四、课程校本培训制度

    1.每学年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培训方案;

    2.每学期举行至少两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员培训;

    3.每学期举行至少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坛;

    4.每学期举行至少四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研讨;

    5.每学期举行至少四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研讨;

    6.每学期举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沙龙;

    7.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配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一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四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杂志至少一份; 8.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学期阅读至少一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著; 9.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学期摘录至少二十页读书笔记;

    10.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学期设计至少两个活动方案;

    11.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学期撰写至少一个活动案例;

    12.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学期撰写至少一篇教学论文;

    13.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学年展示至少一节课堂教学观摩课;

    14.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月参与至少一次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在线研讨;

    15.每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每月观看至少两小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培训。



    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2024年下期高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纸坊二小政教工作总结5篇
    西游记 补充名著题
    对我乡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