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其它范文 其它礼仪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河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流年似水 时间:2024-09-18 04:00:5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河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河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河北省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到2024年底,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45种矿产储量、主要农产品产量、玻璃和陶瓷产量、化学原料药产量、公路通车里程、干线公路、铁路货物周转量、地方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均在全国位居前10名以内,有的还是全国第一……但与此不相呼应的是,河北还不是一个经济强省,更不是一个经济富省,2024年底,反映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的各种指标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全国位居10位之后,而能够从一定角度反映区域未来竞争能力的高技术产业化指标则位居20名之后。

    展望未来,我省既面临国外经济力量对域内资源和市场的激烈争夺,又面临东部先进省份的竞争挤压以及中西部的加速追赶,可谓形势已极为严峻。面对如此局面,我们必须集中一切精力,下大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适时研究和制定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极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规模、特色和协调发展,以此提高河北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发展实践表明,突出重点区域经济的战略是区域获得广泛的社会生产力要素汇集动力的根本。随着区域内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不断聚集,区域市场机遇就会持续涌现,区域发展创新路径也会持续拓宽,先进的产业优势就必然凸现。而先进的产业优势正是区域经济产生跳跃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何通过各区域的产业优势,结合未来市场竞争走向,确定河北省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从建国起至今,我省宏观生产力布局的落脚点和主导思想几乎都是在强调自然资源禀赋与地理条件主导下的布局。

    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时期,河北省基本上实施的是“提高两线”(京广、京山铁路沿线)、“狠抓两片”(黑龙港与坝上)、“建设山区”(太行山和燕山)、“开发沿海”的思路,使得全省几近半数一上的大型骨干基建项目在这些区域落地生根。1978年开始,河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生产力布局方针以“两环”为目标逐步演变,经由“山海坝”(1985)、“环京津”(1986)、“以城带乡、铁路与沿海两线展开”(1988)、“一线(沿海)、两片(石廊开放区)、带多点(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建设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区和保税区)”(1992)、“环京津、环渤海”(1993)、“外向带动、两环结合、内联入手、外引突破”(1994),1995年正式确定“两环开放带动战略”。

    由于宏观生产力布局的这种自然资源禀赋或地理位置的侧重以及内涵的多变性,尽管在特定时期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为全省经济发展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不突出,全省经济缺乏规模特色;二是区域分散力均大于凝聚力,资源资本优化途径不畅,经济中心区域难以形成;三是经济发展的极化作用的发挥缺乏有效载体,致使我省各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始终未得到明晰那提高;四是各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与协调性较差,经济差距拉大,相互带动乏立;五是政策跟进难以及时有效,产业发展形成人为阻碍。

    二.河北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

    尽管90年代以来,我省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受产业存量和发展思路的影响,区域产业特色与趋同并行的状况依然严重存在。大部分地区将支柱或主导产业集中在电子、化工、建材、机械和冶金等方面,总体上明显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和低级化。这不仅制约了我省区域特色经济格局的健康成长,不利于我省整体竞争能力的持续增强,影响了我省经济未来预期发展的后劲;而且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特别是因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一批过剩企业,不利于未来预期经济发展的轻装上阵。

    2.现行经济核心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受到体制遗留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积累,各地级市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各自所在区域的市级经济核心区,在这些经济核心区中,人均GDP在5000元以下的有5个,既说明其经济运行的质量较为低下,也说明“核心区”之名不符实。

    3.存在严重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本浪费

    2024年,全省各市平均人才密度指数为6.93%,在11个市级经济核心区中,低于该指标的市有5个。即使人才密度指数最高的省会石家庄市也只有8.93%,仅比上年增长了0.02个百分点。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在如此低下的人才拥有量的情况下,却依然存在人才闲置的现象,比如待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的大量存在。这说明在低级化的产业环境下,关键性的生产力要素的流动极易遭受严重制约,进而不仅反映了我省各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各自为战、缺少协同,而且反映出现存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成长性能同步遭受着严重制约的深层次问题

    三.河北省区域经济战略模式的选择

    1.省宏观生产力布局模式——内外兼修,双向并举

    对省内,要坚持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增强经济极化作用,通过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定向聚集,着力培育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带。特别是应适应形势,积极探索我省生产力东移的有效途径,推动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1978年以来,我省沿海开放区的3市12县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是呈递减趋势的,唐山、沧州两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指数由1978年的7.58下降.到1997年的5.06,尽管近几年来有所回升,但幅度不大。随着沿海港口群的发展,我省生产力向沿海地区转移的布局建设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为此,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省应着力增强开放意识,切实推进生产力布局东移,并依据省内力量加速建设沿海重化工业基地。推进方式主要是可以依托沧州化工城在黄骅港域发展大型临港石油化学工业,、依托唐钢在京唐港域发展大型临港钢铁工业、、依托秦皇岛市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盐化工业以及利用沙质海滩资源发展滨海旅游业。

    对省外,要坚持横向联合,强化跨省协作功能。重点是配合“大北京”建设规划着力培育京津保三角形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尝试与京津携手探索三地进行土地一体化开发、产业协调布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旅游线路整体划分以及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可行路径,力争一道将此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多种城市中心的城市网络,将京津的一些产业、资金、人才转入这一地区。

    2.跨市经济区域发展模式——特色组合,层次链接

    一般来讲,当两个区域的产业近似性达到一定程度的紧密状态,两个区域之间就必然会在资源、资本、市场形成内生性的恶性竞争趋势,进而加剧区域间的经济矛盾,排斥、抵消甚至破坏相互之间的功能协调性。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省很多地区已不少见。

    突破这一“瓶颈”,一方面需要省级政府部门发挥项目指导和经济监管职能,从宏观上保证跨市区域内相似产业的呼应与和谐,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成立跨市的区域经济协调办公机构;另一方面,需要强化跨市区域内的信息流通机制,促进市场信息与政策信息的融汇,便于各产业主体及时做出准确决策;再一方面,需要跨市区域内各市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进有退,主动联手完善产业链条,争取在产业内部形成分布于不同地域的层次性很强的产业群体,真正把有市场潜力又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

    3.市县特色经济实践模式——服从全局,增强实力

    在坚持建设市场导向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全局意识,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既突出特色,又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的分散与联合,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努力营造“众星成月”效应。特别是在产业选择方面,要充分体现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既能抢抓市场机遇,又可补充区域空白。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积累资本,适时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四.河北省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

    未来河北境内跨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侧重这样四个单元,包括环京津产业经济区、冀中南产业经济区、冀东产业经济区和冀北产业经济区,四大经济区在产业领域中则各有进退、各有侧重,并极力营造区域之间产业发展上的协调与互补效应。

    1.环京津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保定和廊坊两市以及沧州部分县市,域内经济发展上宜突出城镇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大流通格局化三大特征。

    该产业经济区突出城镇化特征,目的在于响应和承接未来“大北京”都市经济圈建设发展的需要;突出高新技术特征,目的在于通过扮演我省未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领衔”角色,培育未来国际资本进入的“第一层次”产业优势,并依此拉近与京津的产业内在发展趋势的距离;突出大流通的特征,目的在于通过扮演京、津、冀统一大市场的“过渡”角色,逐步使得三方市场供需纳入一致有序状态,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以促进本区域的产业更快发展。三者相互呼应的作用结果,则是利用京津的产业扩散与吸收空间,增强该区域的产业吸纳与挤出效应,最终能够逐渐奠定未来三方合作中我省与京津对等的市场地位。

    在城镇化方面,通过快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努力吸引京津富余或比较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截留向京津尚不稳定流动的外地生产力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从而不断充实本区域产业空隙和生产力要素基础,最终营造与高新化产业特色相映衬的高效轻工产业群。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在买方市场、结构升级和即将入世的宏观背景下,我省同京津的经济关系必须升格为战略关系,更替全新合作内容,即我省在发展高年技术产业和促进结构升级方面应更多地借助北京的优势。为此,应当考虑选择适当时机促成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管理协调机构,共同努力将津廊京保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方“硅谷”。此间,需要我省在支持北京成为中国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前提下,明确该区域的未来产业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体现高新化特色,即今后产业进军的主要方向是高新技术领域(包括高效农业),积极发挥环京津产业经济区的土地、厂房、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全力改善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争取尽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

    在大流通格局化方面,可以考虑采用“以稳定的市场回报交换要素配置机遇”

    战略模式,即通过规范、促进本区域市场的发展,加速京津冀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2.冀中南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五市,产业上主要突出重、化工业特征。

    该产业经济区突出这种特征,目的在于在巩固中不断壮大发展河北省的传统产业,使河北继续在这些产业领域保持对国际资本而言尚具较大吸引力的“第二层次”特色,培育河北省未来20年中保证GDP相对稳定增长的产业源(该区年GDP合计约占全省年GDP总量的50%),并通过财政手段弥补其他地区他类产业发展预期中的市场抗风险能力(该区域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约占全省地方财政预算内总收入的46%)及其他地区经济社会风险应变能力(该区域是河北省的农业发达区域,仅粮食总产就约占全省的90.5%;且农村非农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全年总产值约占全省的40%)。

    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应继续突出重、化工业的主导地位,但在产业发展中布局上,实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区内转移,比如从考虑强化石家庄市的省会功能与特征出发,在未来20年内,石家庄应全力立足于实行“减重(减少重化工业比重)、退初(退出资源型的初级加工业)、进制(进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育先(培育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先导产业)”的总体产业发展战略。具体来讲,即在通过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稳定既有产业市场规模的基础上着重组建重化工的下游产业群,同时在产业政策导向方面突出除制药外不再批办新的重化工项目的原则。原有重化工业中的化工产业应主向沧州转移,合力促成沧州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化工城”的梦想;建材产业则可以考虑向邯郸、邢台陆续转移,合理促成“中国北方四省通衢的建材中心”及其市场,原有一部分纺织、食品等产业可以考虑向邢台、衡水转移,以丰富两市的产业构成、扩大两市的产业规模。

    3.冀东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秦皇岛、唐山二市,产业上突出外向型特征。

    应考虑对该区实行“特区政策”,把其培育为河北的主要对外开放承载区域,努力提高该区的国际化、城市化水平。产业选择上则应在继续巩固原有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海洋产业、旅游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与之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断加大与环渤海各省市之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可以考虑先以建立城市之间的“结对”方式推进,如秦皇岛与大连旅游业捆绑。

    4.冀北产业经济区

    该产业经济区地理上覆盖张家口、承德两市,产业上突出旅游和自然农业特征。

    该区域作为未来我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边缘区”,应当完全立足于这些历史和天然的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地寻求和培育相关产业增长点,特别是通过加强龙型农业经济规模,加速农产品特种特养与精深加工一体化进程,通过持续嫁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把本区域逐步培育成为全省、全国特有的“绿色农业产业带”,一旦这一格局得以形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赢得越来越多的真正特色化的市场竞争优势。如果再加上特色旅游文章的做大效应,该区就必定能够在未来20年中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繁荣的经济区域。在今后具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注意掌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争取省的大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采取“避重就轻”的战术,特别是张家口市应尽量降低重化工业比重,逐步积累生态优势。

    第二篇: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姓名:高嘉帅班级:经贸123学号:1205020308 摘要:河北省邢台市在本地优势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下,大力实行项目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开发等举措,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4年经济增长总体较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426.3亿元,增长11.6%。全部财政收入151.4亿元,增长13.9%;所有县(市)全部财政收入均超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财政支出213.1亿元,连续四年超过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时也要看到在邢台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经济总量小、增速不快、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的矛盾,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指标仍居全省后列等,这些问题仍待解决。

    关键词:经济发展;地理位置;资源开发;发展矛盾;解决措施

    邢台市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经济建设取得的良好的成绩。同时在经济建设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接下来我将对邢台的经济建设做概况分析。

    一、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邢台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总面积12486平方公里,北邻石家庄,距北京396公里;南邻邯郸,距郑州269公里;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毗邻;东距黄骅港、天津港分别为336公里、364公里。邢台位于冀晋鲁豫四省要冲,境内京广、京九铁路纵贯南北,与京深、青银、邢临高速形成交叉,106、107、308国道和邢德、邢左、邢和等11条高等级公路密布全境,已成为连接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1、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邢台地区有利于承接环渤海三角区的产业转移和承办大型企业的产业基地。例如今年6月20日,中航工业(邢台)中重卡整车及特种车辆底盘/特种装备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50亿元的央企项目,将有力推动邢台汽车工业迈出走向振兴的坚实步伐。这个项目由市政府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机电系统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是“百家央企进河北”活动中我省引进的首个央企项目。其位于邢台县龙冈经济开发区,依托河北长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建设,计划到2024年全面建成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邢台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汽车工业原料的采购和运输,有利于产品的外运销售,同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邢台长征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拥有汽车整车生产资质,这些优势条件都吸引了中航工业集团加速落户邢台地区,大力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促进了邢台地区贸易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消费种类,促进了社会消费的发展。在国道开通后的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12.5亿元,增长1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29.6亿元,增长15.0%。限上企业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44.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

    类增长26.5%,日用品类增长39.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7.6%,金银珠宝类增长53.9%,家具类增长133.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8%,汽车类增长11.5%。同时全年进出口总值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进口总值10.2亿美元,增长19.2%;出口总值达11.6亿美元,增长20.6%。这些都表明邢台地区在优越的地理条件下,经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邢台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煤、铁矿石、瓷土、石英石、石灰石等32种矿产,有17种居河北省前5位,其中蓝晶石储量为全国第一,瓷土、石膏储量位居华北第一。目前邢台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年产原煤2024万吨,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1、丰富的矿产资源催生了能源产业,这成为了邢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总部坐落于邢台市的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580亿元,煤炭储量150亿吨,原煤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精煤1500万吨,在册职工13万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煤炭行业百强和中国工业企业500强前列,并于2024年进入世界500强。集团于2024年时组建,2024年销售收入实际完成1439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123亿元,利润44.4亿元人民币,同比2024年分别增长100%,是组建初期的3倍。3年累计实现利税302亿元,利润108亿元,有力的促进了邢台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分担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邢台经济的发展。同时矿产资源的后续利用也大大推动了邢台的发展,如邢台沙河市的玻璃产业。沙河资源众多,储量丰富,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现在发现的矿藏资源有4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沙河在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建材的主导产业,经过30年发展,沙河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拥有玻璃原片生产企业47家,年产玻璃1.05亿重量箱,产值150亿元,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工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而且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邢台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邢台在丰富的煤矿资源的基础上,建成了华北南部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206万千瓦,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为居民用电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扩张。园区创建实现突破,新增省级开发区、工业聚集区17家,居全省第二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中科院专家工作站1家,其中晶龙集团被确定为国

    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这些新产业和能源动力了成为邢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邢台历史悠久,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已有3500年的历史,是“商殷之源、祖乙之都、邢侯治国”。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三次定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素有“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誉。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中医圣祖扁鹊、唐朝名相宋璟、元代科学家巨匠郭守敬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留下了众多了人文古迹,有殷商遗址、邢窑遗址、扁鹊庙、“株高八尺、花大如莲”的汉牡丹、唐代开元寺、明朝清风楼等。同时邢台自然风景优美,有被誉为“北方一绝”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崆山白云洞,被称为“世界奇峡”的峡谷群、旅游胜地张果老山、云梦山、小西天等自然风景区,另外还有岐山湖风景名胜区、沙河秦王湖、九龙庙沟(地下景观-九龙生地)等。

    1、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有力促进了邢台旅游业的发展。2024年接待国内游客854.3万人次,同比增长13.3%;旅游总收入51.5亿元,同比

    增长24.1%;接待入境游客1.997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创汇668.6万美元,同比增长20.9%。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度,其几乎涉及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消费(门票收入等),而且为其他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如餐饮、购物,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就业门槛低、就业吸纳量大、就业方式灵活,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

    2、旅游经济的发展彰显出了邢台作为旅游城市的潜力,提高了邢台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同时招徕了各类投资者,形成了投资聚集地,如艾德LED、好孩子北方工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的引进。

    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旅游收入,促进了社会的就业和消费,为城市的招商引资提供了环境和保障,拉动了邢台经济的发展。

    (四)丰富的农业资源

    邢台物产丰富,西部山区盛产板栗、核桃、苹果等干鲜果品,东部平原是全国优质粮和棉花生产基地,素有“粮仓棉海”之称。全年粮食产量370万吨,棉花产量20万吨。邢台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效益稳步提升,去年粮食总产达464.8万吨,实现“八连增”,棉花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并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核桃节,新增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省部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49家、设施蔬菜6.2万亩。

    1、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大力培育出了产业化龙头,推进棉花、果品、蔬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启动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邢台市隆尧县的今麦郎集团充分利用邢台高粮食产量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以“华龙集团”为代表的世界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实现了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中国食品界企业超速成长的“奇迹”。短短十年,企业规模与综合实力扩张了1000多倍,品牌价值飙升至82.8999亿元,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捷克、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10月,今麦郎名列“河北省百强企业”排行榜第36位。今麦郎集团的崛起,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直接解决了两万以上人口的就业问题,并带动了种植、养殖、包装、运输、建筑、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的格局。举例来说,今麦郎一个企业年转化小麦量相当于60多个县的农民的商品粮,集团生产基地周边的专业化蔬菜种植基地已达10万余亩,带动着蔬菜深加工的企业蓬勃发展起来,仅辣椒深加工企业当地就有八家,年转化干辣椒数千吨,生产辣椒色素150吨;此外公司每年需购进新鲜蔬菜3万吨、脱水蔬菜3000吨、牛肉5000吨、辣椒1000吨、鸡蛋2500吨及其他一些原材料。今麦郎的腾飞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邢台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丰厚的农业资源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发展,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仅今麦郎企业就每年可以使农民增收一亿多元,由此推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县乡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完成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促进了农村通讯全面升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

    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提高了社会的消费水平,成为邢台经济飞跃的根本保障。

    二、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目前邢台经济总量小、增速不快、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的矛盾还未根本解决。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指标仍居全省后列,县域经济规模小、实力弱、发展水平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龙头企业少,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差,资源、能源依赖度高,污染严重,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占比高;服务业占比较低;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原燃料价格居高不下,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制约凸显,生产成本增加,经营出现困难;同时物价涨幅较大,低收入群体和困难家庭生活受到影响。这些都是邢台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影响了邢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针对邢台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发挥优势、整合要素、打造特色、提升整体竞争力。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实用技术和优良农业品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业品种经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特色农业高效示范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二)以转型升级为核心,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工业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提质增效。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改进技术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提高加工深度,努力把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研究制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和行业领军人才,加快培育发展后续战略支撑产业,力争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

    3、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支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加大专利申报、引进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和效率。

    4、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项约束性指标。

    (三)加快振兴发展服务业。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1、做大做强金融业。增多做强金融主体,支持邢台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加快发展,积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努力扩大信贷投放。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债券等增加融资。

    2、加快发展旅游业。落实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建设百里太行旅游产业带;可以开展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鼓励申报4A级景区;加快推进大峡谷、岐山湖旅游休闲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完善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3、改造提升商贸物流业。支持家乐园、好望角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进世贸天街、中北世纪城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凰家广场、邢台北国、守敬水城、红星美凯龙家具城等项目。

    同时还要鼓励发展社会养老、社区服务等便民利民的服务业,做好农超对接等工作,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

    总的来说,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旅游、农业资源,是邢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除此之外,政府的正确决策,优良的政策环境、邢台人民的共同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前,邢台的经济发展中虽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过相信在邢台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邢台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邢台 http:///

    [2] 河北统计局http:///index.htm1

    [3] 马利.沙河地区产业发展.邢台日报.[N]2024-11-21

    [4] 王瑞泽.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概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7)[5] 耿丽萍、陈念平.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地理学》[M]机

    械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西安会展经济发展概况

    西安会展经济发展概况

    ·西安简介

    西安,现陕西省省会,古称长安,面积两千两百多平方公里。地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热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宜,自然条件优越。是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是一座古老的都市。从1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到6,000年前的“半坡先民”,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它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城市,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赢得“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名。它又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已成为国际商贸中心、中西文明荟萃之地、古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被列入“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华炎帝在这里诞生,轩辕黄帝的灵骨在这里安息。历史上灿若星河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等杰出人物,在这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业绩,留下了美好的故事和传说。西安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人类精神财富的瑰宝”的碑林、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和举世闻名的唐朝名僧玄奘译经藏经地----大雁塔。

    西安又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1936年12月在这里发生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此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设立“红军联络处”,后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现为“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前来参观者常年不断。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给西安经济发展添上了腾飞的翅膀,现西安高等学府云集,卫星测控、飞机制造、精密加工企业星罗棋布,电子城、电工城、纺纱城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开发区突飞猛进,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宾客。空军工程大学就坐在这座历史悠久、新兴美丽的城市里。

    ·西安会展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会展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突出服务功能,培育会展市场,优化会展环境,会展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2024年全市共举办展览会130个,参展商20.8万人次,专业观众22.1万人次,普通观众470.6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31850个,展会成交额897亿元,创造社会综合经济效益75.4亿元。

    一、发展现状

    我市的会展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参展到办展、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成绩喜人。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会展服务机制不断健全。

    1、组成了西安市发展会展业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会展业的领导,2024年9月,市政府成立了发展会展业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商贸局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工商、公安、物价、旅游、卫生、文物园林、质检等职能部门领导任成员,其主要职能是指导、协调全市会展业的发展,日常工作由会展管理办公室负责。

    2、设立了会展行业管理部门。市政府为规范、培育、发展会展市场,保障会展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于2024年9月成立了西安市会展管理办公室,为处级建制。为适应会展市场发展需求,于今年初成立了西安市会展业发展办公室,为正局级建制。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西安市会展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措施;负责全市会展行业的规范管理;培育和发展会展市场;进行市场预测和信息咨询;改善外部环境,开拓市场,吸引国内外会展活动在西安举行;积极服务于会展企业,培育有实力的专业性会展公司,探索会展业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负责市政府大型会展活动的承办、服务和协调工作。

    3、成立了西安会展行业协会。2024年10月,由会展办发起,报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协会是代表西安展览行业利益的非盈利性社团组织机构,是会员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有60多个会员单位。其主要职能是:维护会员和会展行业的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进行行业自律,树立良好的行业道德风尚。

    (二)、展会数量和规模稳步扩张。

    从2024年以前每年举办30—40个,发展到2024年后的100多个。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一些规模小、层次低、信誉差的展会逐渐淡出市场,单体展会的规模逐渐扩大,内容逐渐专业化,层次逐渐提高,例会和品牌展会逐渐增多。规模从地方性小型展销会发展到有影响的全国性大型展会,内容从土特产、工业品、服装等发展到旅游、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50多个领域。

    (三)、企业逐步成为办展主体。

    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展览公司和经营范围包含展览业务的公司1363家,其中,常年开展会展业务的展览公司40多家。从事与会展业务相关的搭建、广告公司等数量众多。近年来,企业组织的展会完全是市场化运作,政府举办的会展活动也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由政府组织办展向专业公司办展的过渡,企业逐步成为会展市场的主体。

    (四)、展览场馆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我市现有3个展览馆,总建筑面积17.3万㎡,地理分布和功能分工比较合理。其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9.6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另有室外广场4万㎡,室外展场2万㎡,停车场约3万㎡;陕西国际展览中心4.7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1500 个;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3万㎡,可设国际标准展位1000个,室外广场1万㎡。目前,我市展览馆功能及配套设施基本完备,服务优良,基本具备承办国内国际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其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的设施功能和现代化程度跃居国内先进行列。

    二、发展优势

    我市在城市和政策环境、地理位置、人文旅游、产业支撑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做大做强做靓会展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政策环境宽松。

    近年出台了相关鼓励会展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会展业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最近批准了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区域性会展中心,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为西安发展会展业带来难得机遇。

    (二)、区位优势明显。

    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连接东西,贯通南北,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西安发展会展业具有先天之便。

    (三)、交通条件便利。

    西安是西北地区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铁路日趋成为连接长江流域和陇海兰新铁路两大动脉十字网架的中枢。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5条国道干线通过,5条国家高速公路交汇。西安航空港是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已开通90多条国内航线和27条国际航线,年客流量逾千万。

    (四)、旅游资源丰富。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积淀,诸多人文、自然景

    观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五)、商贸市场繁荣。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西部地区商贸服务业中心,宾馆饭店林立,批发零售辐射毗邻省区,繁荣的商贸流通,为会展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产业基础雄厚。

    西安核心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和辐射地区的能源、农业、资源加工等优势产业为会展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七)、会展环境优越。

    随着会展软、硬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我市会展目的地城市影响不断扩大,2024年以来连续4年获得全国“优秀会展城市”、“十佳会展城市”、“最佳会展城市”等殊荣。

    三、发展设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平台,围绕“构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改善会展环境上下工夫,在促进会展业发展上做文章,进一步发挥优势,夯实基础,实现会展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会展政策体系。

    在2024年加快会展业发展鼓励政策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西安市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西安市会展业管理规定》,大力培育和规范会展市场,推进会展业健康发展。同时着手研究制定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会展管理条例,明确会展业发展方略,依法保障会展业发展。

    (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依托西安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优势产业,发挥地缘优势,挖掘城市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分类扶持、培育会展市场,引导、整合各类展会形成梯次互动发展格局。下大气力扶持一批相对规模大、品位高的地方性品牌展会,培育一批相对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地方性重点展会,吸引、申办、举办一批全国性会展活动,嫁接、移植一批国际国内著名展会永久落户西安,借力借势做大做强做优西安会展业。

    (三)、加大协调服务力度。

    建立重要展会活动协调服务机制,协调公安、工商、市政等职能部门积极主动为各类会展活动,特别是全国性展会和重要展会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保障顺利成功举办。

    (四)、构筑智力支持平台。

    建立会展经济研究咨询机构,进行法律、政策、决策、经济形势及会展经济研究与咨询,会展项目策划与论证,会展人才教育与培训等,不断增强会展业发展后劲,努力实现西安会展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四篇:XX乡镇经济发展概况

    XX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及10年发展概况

    XX乡始建于1992年5月,由建并前的高石、永姑、罗盘三个小乡和常明乡的兴龙、大坡两村合并而成,位于水城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3公里,地处东经105度,北纬26度11分之间,东与XX乡接壤,南与XX乡为邻,西接XX乡,北连XX、XX乡。总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XX亩,其中旱地XX亩,水田面积1645.5亩, 人均耕地0.89亩,现有林地面积63968亩,森林覆盖率为51%;最高海拔2200米(枫香村牛角山),最低海拔664米(罗盘村下以龙),乡政府驻地海拔1760米,年均气温12.8度,年总积温4689.1度,无霜工期241天;境内山高坡陡,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成熟,立体气候较为明显。有煤、铁、铜、铅、锌、高领土、花岗石、黑大理石、汉白玉等矿产资源;乡内可产香蕉、黄果、桔子、生姜等热带经济作物和核桃、板栗等干果,商品牛羊声名远扬;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洋芋为主,可产大豆、辣椒、生姜、烤烟、花生等经济作物。

    全乡辖5个行政村,34个村民组,108个自然村寨,居住着汉、彝、苗、布依、仡佬、水、白等七个兄弟民族,共3845户,1649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66%,有在职职工69人,教职工97人,全乡有农业人口16295人,非农业人口198人。

    202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4644.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463.2万元,工业产值350万元,林业产值96万元,第三产业产值1710.3万元;完成财政税收121.2万元;生猪存栏9115头,出栏4340头,牛存栏3228头,出栏590头,羊存栏1930只,出栏1920只,家畜存栏28930羽,出栏26200羽,粮食总产量达6257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2公斤,人均纯收入2377元。

    十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优惠政策的扶持,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加大,果布戛乡抓住有利时机,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文教卫生、村民住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和“整脏治乱”成果得到巩固,村寨脏、乱、差的现象大为改观;通过移民搬迁、茅草屋改造、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种植、养殖业逐步发展,扶持加工业和服务业,有序输出劳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乡工农业、畜牧业产值、财政收入、粮食产量、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户、低保户做到了应保尽保,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实际困难;学校的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教育教学环境。

    二、果布戛彝族苗族布依族乡主要资源及发展优势

    果布戛乡境内有储量较多的煤矿资源,但尚未得到开发;比较独特的高原气候,适宜种植烤烟、核桃、茶叶、花椒、辣椒、生姜等经济作物;有大硝洞、阴竹洞、大龙潭、小龙潭及牂牁湖等较为丰富旅游资源;气候凉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夏日避暑纳凉的好地方;51%的森林覆盖率,林下种养殖业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已经投入使用的烟水配套工程、小水窖工程,可扩大蔬菜、水果种植规模;广阔的草山草坡,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牛、羊养殖,扩大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

    三、10年来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自2024年以来,果布戛乡历届党政领导团结协作,勤政为民,以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构和谐为己任。不断加强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随着枫香马场经阿家克至米箩山营公路、王家寨经新岔河至阿戛过境公路的贯通,有效的改善了广大村民的出行条件和促进与邻乡的经济往来和流通速度,大寨村蔡家寨至歌凯公路,罗盘村陈家丫口至河坝,罗盘至小龙滩,马中岭至岩头上等通组公路的修通;长1.5公里、宽40米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大寨、兴隆等村小流域得到有效治理,柏果、枫香、新隆等一批烟水配套工程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和夯实了我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效增强了我乡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极大的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24年的650元增加到2024年的2790元,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出以种植、养殖、加工、服务、劳务等多元化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村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先后完成了兴隆村钟山组、罗盘村洒野组、洒野坡组、官寨组、河坝组等村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工程,罗盘村下以龙布依风情园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随着电力设施的不断完善,电视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极大的丰富和改善了广大村民的信息和文化生活;随着两基攻坚和扫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文盲率从5.1%下降到0.36%,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顺利通过省、市、县验收,学校教书育人环境的到优化;计划生育连续几年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

    自然增长率从12‰下降到6.4‰,村居(民)自治全面推行;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我乡先后建成了果布戛乡卫生院和大寨、枫香、高石坎等三个农村合作医疗点,极达地方便农民看病就医;家电、广播电视、移动通信普及率逐年提高,群众性文体活动正常开展,汽车摩托车、家电、农家书屋、远程教育、村村通、电影下乡等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四、未来发展思路和展望

    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突出粮烟牧,狠抓林药游,建设小城镇,开发矿资源”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和人才强乡战略,不断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以农业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夯实基层基础,实现强基固本。一是着力强化凝聚力,抓好以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为重点的乡村领导班子建设。二是着力争先创优,抓好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的党员队伍建设。三是着力素质提升,抓好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业务精通的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四是着力制度建设,抓好党内各项制度建设,实现有章可行、有制可依。五是着力反腐倡廉,抓好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党员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新格局。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不断完善全乡路、水、电、基本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争取实施通村油路建设。二是争取实施果布戛至阿戛松绿、大寨至野钟新发、罗盘至野钟发射等出境公路建设,与周边乡镇形成公路网络。三是争取通组公路建设。四是争取实施全乡安全饮水工程。五是完善供电电网建设,确保群众安全用电。六是实施基本农田建设,提高人均基本农田面积。

    (三)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着力提高良种良法普及率,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二是稳定烤烟种植面积,提高上中等烟叶比例,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三是积极争取县的“七大产业”落户我乡,在兴隆、枫香、高石坎等高海拔地区培植以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牛羊养殖、干果种植为主的“高山经济产业带”,在枫香、大寨、高石坎、等村中等海拔地区以烤烟、粮食、蔬菜、生猪为主的“中部经济产业带”,在罗盘、枫香等村低海拔地区种植以竹子、香蕉、甘蔗、水产、经果为主的“河谷经济产业带。四是积极组织富余劳动力培训并有序输出,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化水平。

    (四)落实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中心,整合用好扶贫开民各项资金我,不断提高贫困户解决温饱和抑制返贫的能力,落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机制。二是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及时发放救济粮款和物资。三是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

    养对象及特困家庭的帐卡表册,完善敬老光荣院的管理。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五是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整合乡村卫生资源,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水平。六是加强广播、电视、文化基础建设,促进广播、电视、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文化素养。

    第五篇:阿勒泰经济发展概况(定)

    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

    发 展 概 况

    2024年3月

    目录

    1.阿勒泰地区概况

    2.阿勒泰地区各行业发展情况

    3.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4.各县(市)、喀管委基本概况

    阿勒泰地区概况

    【基本概况】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南麓,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西部、北部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交界,边境线长1197公里,占全疆的五分之一,占全国陆地边界的二十分之一。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疆的十六分之一。地区辖6县1市55个乡镇,还有兵团十师北屯市及10个团场,2024年末总人口67.1万人,由哈萨克、汉、回、维吾尔等36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51.7%,汉族占41.2%,其他民族占6.1%,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已开放4个国家一类口岸,对俄吉克普林口岸正在申报之中。境内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两大水系,有草地1.27亿亩,森林2331万亩,已建成喀纳斯和可可托海两个5A级景区,全年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主要河流湖泊优良水质断面达到95%,饮用水源水质达到100%,是全疆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区、畜牧业基地和我国六大林区之一,被国务院确定为水源涵养型山地草原生态功能区。矿产、能源资源丰富,白云母、铍、钾长石3种居全国首位,12种矿产居全国前十位,是新疆重点油气勘探区,水能蕴藏量475万千瓦,地处新疆太阳能资源亚丰富带,是新疆九大风区之一。



    推荐阅读:
    河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概况
    规划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样例5)
    2024年录用公务员政治考核的通知
    饰品创业计划书
    2024年滁州市全椒县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公告
    上一篇:走进坪塬(汇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