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赠言大全 涉外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一点思考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深巷幽兰 时间:2024-09-25 16:04:5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一点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一点思考

    中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但是我们现在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为了拿自己的自行车,即使碰倒一大片,竟然也心安理得,扬长而去;有的学生与教师相遇,却昂首而过,旁若无人;有的学生不分场合乱扔杂物,随地吐痰;同学间有矛盾,到校外找人报复,打群架斗殴„„一个连基本做人规范,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和法纪都不懂的人,何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究其原因:现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造成他们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他们缺乏责任感,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热爱集体却正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此,学生现状也需要我们强化做人教育。

    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言传身教,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1995年7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题目为《一个母亲的抗争》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从小崇拜爸爸妈妈。一上学就开始崇拜老师,不再崇拜家长。原因一个是老师知识多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从人格上不再崇拜父母,因为父母说话总不算数,或者家长自己说的,却经常做不到。”这一段话说得是比较中肯的。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那么我本人在工作中首先就早来晚走,经常深入班级。有的学生自习时坐不住凳子,我就在这个时间到教室里备课,这样做既保持了自习纪律,又为那些坐不住凳子的学生作了“示范”。应该说,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老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会自觉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树立理想,培养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

    帮助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且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对“理想”这个诱人的字眼儿,谈起来容易,让学生们实现起来就困难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对于每位年龄在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容易波动,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困难犹豫徘徊,这些虽然属于正常现象,但却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老师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述学习的目的,激发他们拼搏进取,让他们清楚刻苦学习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经常利用小班会时间或者课余时间给学生们介绍学习方法,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给他们讲南朝孙康映雪苦读的故事,讲宋朝陈正之勤能补拙的故事,讲顾炎武勤勉好学、终志不懈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始终牢记理想,自强不息。

    三、立足点滴,勤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初中这个年龄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良机,进行文明行为的训练与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重点抓了两项:一是狠抓训练。每年重点在七年级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老师或学生做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的或模仿性的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二是加强程序管理,按时间先后依次安排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管理程序。坚持善始善终,一环扣一环,并在倚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的状态。

    四、关注个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过去的学校教育,只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但没有教学生认识自己及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革除自身不良的性格习惯等问题,均不过问,使其成为教育目标不能涵盖的空白地带。从内容上看,这些亦应纳入“学会做人”的教育研究中来。心理素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心理素质基础之上的,如果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也会落空。

    (-)学校聘请心理医生:①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②根据学生实际问题设计教案,利用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③建立心理咨询室。

    (二)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作为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和老师,一起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学校也要密切联系家长,采取一些得力措施,帮助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如成立家委会,开展家庭教育互助组活动,请家长对家教中出现的问题共同交流,组织研讨科学教子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请有经验的老师或有关专家进行家庭心理教育指导,系统地传授家教知识;班主任或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家长与老师之间也可互访,便于全方位了解学生;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育的生力军和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好家长、学校、老师、学生几方面力量的关系;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

    五、立足实际,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当道德教育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处于同一轨道,道德教育才易于被学生接受。中学生在自我感悟的自觉行为中,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出做人的道理,迸发出对真、善、美的追求,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做到:第一,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对中学生的真情实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感情;第二,要高度信任中学生,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白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让其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第三,要适度宽容中学生。要让中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生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让他们担当追求道德真理的“发现者”、“探求者”、“胜利者”,像赞科夫主张的那样,让中学生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的活动中。

    六、拓宽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并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冶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学校的其它方方面面工作及各种活动也都要渗透人生观教育,学校还要发挥老师的楷模影响作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

    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团会的作用。针对学生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门研讨人生观问题的主题班团会。有目的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和不正确的看法。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观》、《革命烈士人生观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专题研讨。

    总之,学校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z=53748820

    http://wenku.baidu.com/view/8f5109748e9951e79b892721.html

    用心

    爱心

    专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ab27b01007zzb.html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心得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变革也在不断的改革、深化。但是,通过笔者的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仍然堪忧,仍有不少教师在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造成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初中教师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

    二、应试教育阴影作祟,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

    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

    当前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究竟该走何种道路,已经摆在许多农村教育管理机构和广大语文教师的眼前。拿霍邱县来说,霍邱县教育局近两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致力于初中课堂教学的改革。2024年5月请来了全国生本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的郭思乐教授以及他的生本教育研究团队,对广大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与合肥市教育局结成帮扶对子,并在2024年11月邀请合肥市优秀教师、班主任到霍邱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凡此种种,可见当前霍邱实施农村中学教育改革的决心。

    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笔者先后参加的生本教育培训和与合肥优秀同行的交流,加上笔者几年的农村中学教学经验与平时的耳闻目睹,笔者认为,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主要的一点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会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不同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会学、愿学、乐学。

    综上所述,学习是学生自主的事情,必须从学生内心深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会学、愿学、乐学,教学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三篇:关于农村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现状,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尝试了分层教学,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

    【关键词】素质教育;分层教学;农村中学;阅读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新课标”要求改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迈好这一步,首先就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过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激起参与的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递进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可接受目标,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的教学,在对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感受时,就可以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制订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为:学习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出的分目标: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②身临其境,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③将心比心,通过第三者的内心揣摩和人物所处的环境,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进而体会他们的高尚情操。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基础按分目标选择。这样做,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满足优等生试一试就会成功的愿望。

    二、训练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的机会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要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要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

    1.分层次“训”,异步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训”要有价值,课堂提问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问得“合时宜”能燃起每个学生思维的火花,疏通其思维的流程,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步达成同一训练目标。例如: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让学生画出“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示意图,更好地、更直观地理解新闻的主体内容。交流示意图时,教师有意识先请中等生到黑板画图,他画出渡江的示意图。然后又请优等生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进行解说。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有侧重“练”,同步参与

    每个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设计“练”时有所侧重,可以采取“分食制的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练”。例如:教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设置这样几个爬坡似的练习题:①巩固题:要求学有困难的学生找出这篇新闻的结构五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想一想,它们一般位于新闻的什么位置;②提高题:要求中等生想一想这篇新闻是怎样以简洁的语言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壮阔的场面的,进而体会新闻的特点;③发展题:要求优等生根据所学的新闻知识,以“新学期新面貌”为标题,写一篇报道开学第一天情况的新闻。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3.搭阶梯“训练”,全程参与

    例如:分段教学、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是小学时阅读能力要求,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单元教学对此有涉及、复习,教学《背影》一课的分段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引思:让学生充分发言,展示各种分段结果,延时评价。

    (2)促思: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分段依据,每个学生用心听,认真思考各种意见的理由,准备谈看法。

    (3)深思:说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段,学到了哪些关于分段的知识和方法。

    (4)运用:在学生初步掌握按地点和根据课题意思分段这两种方法后,让学生从第一单元课文中各找一篇,分别作两种分段法的例证。

    老师在此巧妙地架设语言训练阶梯,活化训练过程,有效地促使了每个学生都回忆并进入经历学习分段的全过程,老师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三、评论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参与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成功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照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的自信心。

    1.评价分层与目标分层相结合

    分层评价与分目标相适应,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一但达到分目标的要求,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会成为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又如:让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对平时少发言的,只要有说(不管对或错),就给以掌声鼓励;对发言中的同学,只要有一两句自己听了觉得好或精彩的,就可以以掌声表示赞同或鼓励,让学生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促进学生相互讨论切磋。

    2.评价分层与相互学习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恰当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相互评价。例如:一位教师教《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时,当教师让学生们谈谈对老农的认识时,有一个学生说:“我以为光说老农聪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老农善恶分明。如果说老农聪明,东郭先生是个读书人,应该更聪明。他所以糊涂,根本原因是善恶不分。”这段回答很有水平,按常理教师应该大加赞扬。然而这位教师不露声、色的地说:“大家认为刚才这位同学回答得怎么样?”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回答得好,他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的说:“他能把东郭先生和老农对比着分析。”这时,教师笑着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很精彩,刚才同学们评得同样精彩,这说明不少同学已经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读书方法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这种相互评价,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了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完全符合“新课标”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建议,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第四篇: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 关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其实由来已久,它是美国的加涅最早提出来的,时下又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细读了不少有关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论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大多居高临下,满纸是规范的专业名词和教育术语。作为一名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我们固然需要相关理论来导航,可是,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操作指导。以下是笔者近期结合备战中考对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一、建设“大语文”环境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其评价体系正日渐成熟,研究近年来各课改区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着眼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在实际情景中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大趋势。实践题、开放题和创造性的探究题所占的比分正在逐步加大。

    谁都知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所以,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几篇课文,背几篇诗文,写几篇作文了事,只有真正回归生活的语文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所以,教学应贴近生活,走向生活,把语文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用时尚鲜活的生活来补充相对滞后呆板的语文教材,才能真正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想境界。

    然而,建设大语文环境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光凭我们初中三年能够做些什么?能够提高多少?傻子才去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确,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科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之下,老师们又不得不去寻求出路,于是很多人无奈地选择了延长教学时间这一双刃剑,试图用这个武器来拼得中考的成绩,于是,学生的早读、午休、晚自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吃喝拉撒睡以外的所有时间都遭遇了侵占,并且这种状况在农村初中正呈愈演愈烈之势。然而,历年来考试的结果显示,县城学校的语文成绩总要遥遥领先于全县语文平均成绩很多很多,有一大半农村学校始终无法跨越那高不可攀的均分线。为什么县城的学生就有相对较高的语文素养呢?认真分析可知,他们的数理化成绩并没有像语文这样的绝对优势。对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县城学生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的书多,眼界更开阔,耳濡目染的大语文环境比农村的优越,他们的语文素养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而来的。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也迫切需要在农村初中建设一个优化的大语文环境,相信三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目前,很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建设大语文环境的重要性,不少学校纷纷开设广播台,培养众多的小播音员,定期播出朗诵、佳作欣赏、每日新闻、心理热线等节目;增设橱窗,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展出写作指导、优秀作文、时文快讯等版块;学校图书馆也购进了大包大包的师生读物;还开辟了校园读报栏、班级图书角,就连花圃里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也都被悄悄地挂上了“身份证”。表面看起来,整个校园的语文氛围浓多了。然而,仅仅如此还大大不够,因为它涉及的只是极少部分的学生和教师,还有绝大部分的师生置身事外,甚至对何为大语文建设一概不知,对于自己应该为大语文建设做些什么更是茫然无措。图书馆的书静静的躺在书架上,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去读,更没有足够大的阅览室供其容身。借几本回去吧,只有课间能看上几眼,有时一不小心还得被任课教师的“火眼金睛”瞄上,那书往往也就惨遭被没收的命运了。种种现状告诉我们,建设大语文环境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大家首先得从思想上认识其重大意义,再从我们的生活中去寻找语文因素——小到一个班级的语文角,一个学校的广播台,大到一个乡镇的语文教育网,甚至是一个县,一个市的大语文梦想;其次得真正发挥已有的大语文环境的影响力;再次还得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大语文资源,大语文,不能只是文字的,不能只是声音的,它还应该包括音乐、美术、雕塑、影视等审美因素,当然,在这些方面,农村的资源大大不如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更显贫弱;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所以,我们应该多组织乡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家乡河流的环境调查》等,学生们一定会乐于参与,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此外还可以定期搞一些竞赛、游艺、集会、采访等活动。总之,只有充满活力的大语文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大语文,只有学生喜欢的大语文才能真正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总之,只要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建设,就不会“吃力不讨好”,就不会只落得个“初中栽树,高中乘凉”。

    二、抓实“大集体”备课

    “大语文”建设需要一个大前提来保障,那就是“大集体”备课。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并已初步尝到集体备课的甜头,然而,这个集体太小了,小到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很可怜的三四个人。它的成员太少,它的资源太少,它的活力太少,它的效果也就相对太小了。而且,年级的变更、人事的调配、频繁的分班,各种因素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这个集体的组成状况,会影响我们这个集体的预设计划。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放眼全校、全乡、全县甚至全市,搞一个真正的大集体备课呢?相对而言,县城学校几乎集中了全城最好的教师和硬软件设施,并有相对规范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程序。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充分学习他们的思想,充分共享他们的成果,可以想见,师资参差不齐、经验多少不等的状况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然,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可偏废,各校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考虑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这样建构出一个真正的大集体。因为计划相对同步,内容相对统一,训练相对系统,并且,不同年级段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协调发展,整个教学体系就变得非常有序,可以避免很多无效的尝试、重复的教学、脱节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大集体内可以更多地沟通交流,可以更多地听课学习,可以更多地辩论借鉴,其前景必然乐观。

    当然,集体一大,组织管理起来难度也相对变大,尤其是每个年级段最初的一年,“万事开头难”这是必然的,搞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或是滋长部分教师的依赖思想。这就需要学校行政来组织有效的干预,比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对于集体备课中贡献大的教师要适当减轻他们的课务压力,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多作研究,使他们的指导更得法,更有效。对于依赖成性的少部分教师,可以考虑硬性规定他们每周或每月必须听课多少节,写一定质量的心得笔记多少篇等;要提供适当的协调帮助,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展开;还要定期组织网上沙龙活动,组织同题课的研讨,组织资料的收集与上传等等;教导处必须有配套的措施和正常的督查。在切实有效的各项政策措施的保证下,我们的大集体备课只要能渡过最艰苦的第一年,就一定能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因为只要等到第二年,就可以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去补充,去完善,这时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原来备课的基础上争取提升,而非简单的重复劳动,可以想见,其有效性必将成倍递增,这是一个多么鼓舞人心的灿烂远景!

    除了行政干预,更要紧的是教师必须守住一个大语文梦想,要将辛苦经营的大集体备课恒久地坚持下去,否则半途而废,整个体系就成了一盘散沙,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有较明显的收益。简言之,不要怕吃苦。我们初中的语文教师已经够苦了,苦得没日没夜的“死揪”,这个苦不光是精力上的付出,还是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比例,更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与快乐为代价的!高强度的劳动换得的是低效益的苦果,并且还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配合,更惶论感激了。还有比这更苦更累的吗?所以笔者认为,搞这个大集体备课正可以把更多的教师从苦海中解脱出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一个由全县上百名教师组成的庞大的备课网,有了一个极系统的体系来理性地指导、科学地运行,我们将不再孤军浴血,我们将不再得不偿失,我们将不再苦不堪言。

    三、完善“大课堂”教学

    有了客观的环境,有了优质的教案,更重要的就是去有效实施了。有效教学需要一个“大课堂”。我们的大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旨在提升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体验真实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丰富而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语文课堂。这个大课堂教学没有“捷径”可走——我曾亲耳听闻一位老师这样处理九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赛诗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组织竞赛了,但是,大家切记,中考是要考古诗赏析的,是要考古诗文默写的,所以,大家抽空把已学的古诗词整理一下,我们要测验的,分数少的要罚抄——这样做诚然可以应付考试,然而同时也将学生本就少得可怜的语文学习兴趣扼杀殆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本该走上社会去纠正错别字的省略为家庭作业,本该学生去调查采访的变成教师直接给出相关资料,本该在情境中体验的变成书本上浮光掠影的浏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一下,莘莘学子仅仅为了考试而被迫无奈地坐在教室里,日复一日地读写训练,这不是折磨又是什么?这样就能达到急功近利者们所追求的高分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大课堂之所谓大,一是教学空间的尽量阔大:除了小小的教室及其他大语文环境,更要与家庭、社会接轨;二是学习形式的活泼多样:合作学习,小组探究,专题研讨,演讲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辩论会,办手抄报,看电影,评论电视节目,家庭读书竞赛……;三是训练时间的持续恒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初三了才去没日没夜地临阵磨枪呢?我们要瞄准中考,三年备战!从七年级的第一天起便系统地教学我们的大语文;四是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它不是要考根据语境和拼音默写常用词语吗?那我们就每天都去关注一下报刊杂志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家里订的电视报,学校的橱窗,班级的语文角都可以发挥作用;它不是要考理解性的古诗文默写和古诗词赏析吗?我们就来个每日一练,大家轮流来试着赏析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先讲给老师听,再去当小老师,跟大家共享你的阅读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背出来、默出来。还可以搞几次赛诗会,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兴观群怨”的诗歌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外有人”的朴素真理,激荡其诗情,丰富其底蕴;它不是要考成语的运用吗?我们就来个日积月累,从成语词典中去查找每一个常用成语的典故、比喻义,弄清楚它们的感情色彩、运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它不是要考辨识、修改病句吗?我们就来个每周一练,到同学和自己的作文中去揪错、改错;它不是要考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吗?那我们就真正来关注每天的国内外标题新闻,花个三五分钟,既了解了真实的世界,充实了写作素材,又提高了概括能力,一举多得;它不是要考实践活动吗?那我们就真正活动起来,该采访的鼓励他们采访,从采访同学开始,再到采访老师、校长直至校外各界人士,该办报的放手让他们办报,从策划到编辑、组稿、摘抄、创作、美术、誊写都让他们去尝试,让他们各尽其才,各显神通;它不是要考名著阅读吗?那我们就真正阅读起来,晚自修,午休时间,双休日,按一定的要求,将自己读到的情节和心得拿到阅读课上去交流,去碰撞;它不是要考现代文阅读吗?我们不妨着眼于对材料的整体感受,将课堂上学到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迁移到课外,选用一些文质兼美且符合初中生实际的文本,尤其是科普类小品文和哲理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类散文,把真实阅读的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这样要比书山题海的训练要省时省力省心而且效果要好得多;它不是要考文言文阅读吗?从内容上来讲,文言文讲的都是历史人物、事件,那我们就多去关注史书故事,尤其是经典的篇目,比如《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宋史》等,我们可以文白结合起来去阅读,甚至可以组织观看相关的电影、电视片断。比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舌战群儒》等等。这此基础上再去弄清楚文言语段的字词意义,去感受人物形象,去总结历史教训,相信学生会更感兴趣也更感轻松;它不是要考自身体验、真实感悟类的作文吗?那我们完全可以将以上种种真实的语文学习纳入写作的范畴,相信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的形式带给学生的将是鲜活而富有情趣的写作素材,而且源源不尽,这是寥寥几册课本所根本无法给予的。

    这就是我们的大语文,我们的大集体,我们的大课堂!身处全县师生共建的大语文环境之中,一旦享受到大集体备课和大课堂教学的快乐,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变被动参予而为积极投身其中,毕竟我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宗旨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一)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二)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三)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参考书目:

    《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晨曦编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教育情报参考》2024年第9期

    《教育研究》2024年第6期

    浅谈有效提问

    12班1组

    代月红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因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提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爱因斯坦说:“提问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提问能否有效的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并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我们先来看看现在语文课堂中提问的现状。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肤浅性提问,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质难性提问,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模糊性提问,问题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应抓住时机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

    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

    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关键内容处提问。

    关键的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教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关键处追踪提问。

    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5、在创新思维处提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时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四)、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

    摘要: 作文教学要走出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困境。我建议学生多读书,注重阅读积累;注重课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课文作文

    实践活动

    互改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写作训练就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感慨。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抓耳挠腮,都说作文难写,为何?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谈四点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

    一、重视阅读积累。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一点不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读”是吸收,“写”是输出;“读”是“源”,“写”是“流”;“源”远方能“流”长。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阅读,阅读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又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运用“阅读积累”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首先,教学生做剪报。报纸上有最新的材料,向我们及时地传递各种信息,养成认真读报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也能获得大量的写作材料。剪报评析,便是积累写作资料,提高学生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剪报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能增长知识、提高写能能力有益的都可剪贴。剪报评析的内容可以就写作特点分析,可以就读后的感想,可以写读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学生写读书随笔。让学生每周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一篇,先读熟美文,在读中感悟词句的优美,巧妙的布局谋篇;再让学生动笔画出优美的词、句、段;还可以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还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在原文处做上批注;还可以谈感受,写评语。另外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有的句子可以反复诵读,甚至背熟。第三,教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语文教材名家名篇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第四,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来加强积累。如词语竞赛、成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读书故事会、课本剧、作文竞赛、读书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起到检查的作用还能使学生感性地、生动地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开展“摘录、写作、练字”三合一练习,习惯于摘抄一些古典诗文和名人名言,习惯于把看到的时文美文摘录下来,习惯于把自己日常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习惯于抒写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知识视野被拓宽,情感世界被充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读书方式,也积累了许多语言材料。学生在自己写作之中或多或少、潜意识地运用了积累的材料。我想这就是学生在阅读积累基础上的再次运用吧。重新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功能,是学好语文重要前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必备的基本语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发展的语文能力,成为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写课文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思,悄焉动容,视通力里。”,这是对想象作用的形象描绘。中学生尤其需要想象,因为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阅读时,需要借助于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或诗词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学生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因为写作活动是运用具体感性材料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全过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跃、开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反之,思路迟缓狭窄,词语贫乏,写人写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动人。根据当前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有助于启发思维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其中,写“课文作文”就是我经常采用的形式,写“课文作文”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开阔、更深刻。其方法就是围绕一篇课文,写出一组小文章,少则二三篇,多则四五篇,内容上既互有联系,又可各自独立,这样可以纵横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多体裁地写一个人物或一件事。它的优点就在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的发散、扩展、集中、深化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曾有目的地通过写课文想象作文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课文角度考虑,启发学生为那些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课文补写情节或写续篇,如《变色龙》、《老王》、《芦花荡》;把古诗文改写成散文,如《伤仲永》、《石壕吏》等。通过对故事的改写、续写等表达学生对原作的理解,抒发他们对原作中人物的关心和见解。下面以《羚羊木雕》课文作文教学过程为例: ㈠介绍想象作文的概念。

    想象作文就是以一个假设的身份或在假设的环境中,叙述可能发生的事件,通篇以想象为主的作文。

    ㈡以《羚羊木雕》课文为例分三个方面训练

    ⒈拓展想象。把课文中未尽之意,按原文思路加以想象与延伸,做到妙笔开生花,续出新格局。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放学回家的“我”看到了出国分别半年之久的爸爸,十分激动,请你播放 一下这段录像吧!⑵在学校里张小路和万芳是最要好的朋友,她们的老师是怎样评价她们?

    ⑶在家长会上,妈妈和“我”碰到了王阿姨和万芳,妈妈看到了万芳裤子上那长长的“伤疤”,就问王阿姨怎么破的,王阿姨会怎么说?

    2、换位想象。将自己与作者换位或与文中的角色互换进行想象。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如果你是万芳,当你的好朋友找你要回羚羊木雕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后来呢?

    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时的 “我”心里肯定会有很多想法,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想?

    3、创造想象。为了更好表现人物的品质、揭示事情的本质,写作时可以通过创造想象去补充与拓展文章的简略处、空白处、悬念处。①想象补充人物的语言。

    ②想象补充人物的心理。即通过对文中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的想象,领悟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③想象补充文章的情节。④想象补充文章的结尾。

    针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2个写作题卡,让学生选择一题现场写作:

    ⑴在“我”家,万芳和“我”交换了礼物,即小藏刀和羚羊木雕。万芳回家后便激动地写下了日记,你能向大家读一下吗?

    ⑵要回羚羊木雕后的那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深深谈了一下,你愿意公布吗?

    这次课文作文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选题、奋笔疾书,几乎每人都有话可写,达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通过课文作文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大家对这种训练方式给予了一致肯定。当然,与课文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课文仿写。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仿写是在对课文语言运用规律进行整体掌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迁移运用,在这种迁移中,学生感悟到的写作技巧在实践中得到内化,成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从认知角度还是从创新角度,仿写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

    在学习了席慕容的《外婆与鞋》一课后,我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法写一篇现场作文,并提醒写作文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1、记叙要具体,要抓住人物事件的特征做细腻的描写;

    2、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3、要注意所有的记叙、描写、抒情都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这次现场作文涌现了不少佳作(见附页)。

    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中学生最富于想象力,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应在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在作文训练时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吕叔湘先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他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果说“阅读积累材料”是间接的,那么“语文实践活动”则给学生带来了生动的、鲜活的生活积累。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克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亲身经历积累,使他们在写作时,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身,表达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来。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比如在课余时间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玩踢毽子,学生玩得十分高兴。事后让他们写作文。大家有话可说,把踢毽子比赛过程记叙地具体详细,学生写出的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十分逼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

    我还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要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要及时地把感人至深的地方表达出来,把精彩难忘的一瞬描绘出来,把耳目一新的事件叙述出来„„告诉他们,这些材料可能比较零碎,不能构成一篇作文,但它们直接来自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积少成多,以后会很有用处。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写文章,从日记写起。写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心胸和笔墨,养成发表意见的习惯,同时也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场上的作文。由于这样的思想作指导,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灵活了,语言生动了,就能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们今天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注重外在课程资源,向外去寻找,殊不知学生资源中存在着一个宝库,它是需要我们去开发的。我说要重视学生资源,是说要重视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

    四、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全面提高鉴赏水平、写作水平。作文讲评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鉴定,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讲评课组织得好、开展得好,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于是,我在作文批改方面作了以下几点尝试,特别注重学生互改和评价,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简评”扩展式讲评

    学生往往认为作文讲评是老师的事,很少有人把自己作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所以,在刚开始训练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的时候,采用“简评”扩展的方法最为恰当。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精心选用一些带简评的习作,让学生读了习作之后,在参考简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对简评进行扩展、补充,丰富简评的内容。在讲评课上,教师可根据各小组的推荐,也可采用抽签的方法让学生上讲台讲评,对讲评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和奖励。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对作文讲评逐渐产生了兴趣,具备了一定的讲评能力。

    2、“模仿”式讲评

    经过一个阶段的“简评”扩展式讲评训练之后,学生会觉得作文讲评并不神秘,自己也可试试。这时,教师就应作好讲评的示范,让学生去模仿,怎样去分析习作的立意、构思和选材,怎样去分析习作在写作上的优点与不足,怎样去分析文段的过渡与衔接,怎样去分析习作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和疏漏,等等。也可让学生模仿别人评语的写法来讲评。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在学生讲评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在模仿中不觉得乏味,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讲评能力。

    3、“互改”式讲评

    在实际操作中,我把四个写作水平呈梯状的学生排列成一组,每隔一月重组一次。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相互对比,共同提高。我在学生明确写作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修改符号,每人给文章至少找出一条优点、一条缺点。如此循环下来,每个学生可以批改三篇作文。通过找优点,挑毛病,作比较,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取长补短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水平。

    作文讲评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做作文讲评的主人”,突出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规律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讲评能力,那么,作文讲评课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更会充满生气和活力。

    通过以上四种对学生作文的训练指导,同学们普遍觉得不象过去那样,一上作文课苦于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现在主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在如何选材、组材,如何把文章写得寓意深刻,新颖富有特色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呆板、枯燥现象。总之,语文是人生的守望,是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然的感悟、对生活的解读。学习语文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而宽松的学习风气,人人都可以质疑问难而不必有所顾忌。我们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走进学生的心灵,在作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找到能有效促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诱因,让知识在课堂上招手,让知识长上翅膀飞舞在课堂,那么所有的学生也就不会害怕写作了。



    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一点思考
    编织兴趣特长班活动总结
    医学名著、名人、名言介绍
    文档填写要求5则范文
    2024安全计划范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