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800字作文 入党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教育叙事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栏目:一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逝水流年 时间:2024-09-29 13:03:5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教育叙事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家访——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黄 定 菊

    “课外访万家”这一活动是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名干部进万个家庭”这一政治活动,也是我校落实“四关”活动,全面提升学校品牌形象的重要举措。它搭建了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效学习提供了保障。

    家访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上门走访、电话或书信等手段,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沟通和探讨学生教育问题的方式。如何搞好家访工作,是每一位教师更好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双向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就此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度重视家访

    全面经常地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工作,可以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教师是学校与家庭的纽带,家访是教师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教师带好班的诀窍之一。当接到家访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

    三、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效果更佳

    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生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

    四、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时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明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

    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错误的同学也是应该的,但应注意分寸,以免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其

    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也是双向的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卸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知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其

    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们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

    五、学生在场原则

    所谓学生在场原则是指家访时让学生在场,家长、老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

    六、保证教育的延续性,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无论学生在校或放假在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经常与学生家庭保持联系,经常沟通,确保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七、注重实际,加强自我约束,做到言出必行

    家访时的内容必须要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让实践去检验自己的言行。在实

    践中实现许下的诺言,确保家访的真实性,切实可行性,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使两者得以配合协调。同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善于总结,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树立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家访作为沟通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桥梁,具有复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所以家访同时更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其内容及形式均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该如何更好地做好家访工作将成为新学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将不断根据实际的需要想方设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善结合。

    第二篇: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有效桥梁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有效桥梁

    ——家访心得(郑小 何二兵)

    开学工作本身就是紧张忙碌的,平时学校会议事务又多,用了几个中午的休息时间走访问了部分同学家,深深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家访的必要性。

    家访前我更正自己的认识,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是孩子一生必备的教材。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是,老师好比课堂,原则上通过课堂影响学生;而父母则是教科书,学生可以随时翻阅。笼统讲就是言传和身教的区别,家访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最能对孩子产生最积极最持续的影响和引导。

    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这项调查是他们持续了12年,从婴儿到十几岁的孩子各个年龄段进行跟踪调查所得出的结果。我们并不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等特点。

    家庭教育的施行者父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方向。目标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一个孩提时代形成的梦想往往能影响一生。很多卓有成就的人,往往在少年时代就埋下梦想的种子,成长就是等待时机,积聚力量,而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内心力量觉醒的时候,发现自己所的成绩、所从事行业恰恰是自己最喜欢的,梦想成真!

    家庭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地关注孩子优秀习惯的培养。关注孩子优秀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琐碎的过程,但坚持了一个人的巨变就可以无声无息。我给出的建议是:关注重视量化成绩。量化的进步能让家长和孩子看明白自己的态度和短期效果,因为凌云一班的量化涵盖作业上交情况完成质量、课堂发言、课堂纪律、测试效果等最直观反映在校情况的几个方面,所以每周量化得分情况,是对一周表现状况的最便捷评价。允许孩子有起伏,但不可容忍量化一直低迷。在家,继续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坚持一项体育锻炼、坚持一种特长等)、独立能力(属于孩子的不过多包办、适当放手)、责任(坚持做一项家务、开学前或周末为爸爸妈妈做一顿饭等)、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听得进表扬更听得进批评,偶尔成绩不佳不能因此失去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肚量”、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培养孩子的成功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访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省时省力。除了家近家远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家访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更好。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自立能力较差,在学习习惯方面也不好,学习动力不足。对于这种孩子,家庭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家访就能为父母指明方向,指出不足,有意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对于目前成绩不错、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多的是提更高要求,激励更好发展。如果能做到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推卸责任;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情感交流,少一点情况汇报;多一点针对性,少一点随意性。家访效果肯定会更好。

    对待一个孩子,需要像栽花种树一样,静静等待它的伸展。这个过程,会漫长到有时想丢掉耐心,但为人老师、为人父母,我们的选择只有一个——做足每步功,静待花开!

    第三篇:教师与教育叙事

    教师与教育叙事

    ■山东 侯登强

    前 言

    教育叙事写作和教育专业阅读如同人的两条腿儿,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会让我们在教育的梦想之路上走得更远。两者最初不一定是并驾齐驱的,但当真正投入到教育情境之中后,两者就会形成必然的联系,并成为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我是属于以写带读的类型。最初,我只试图用稚嫩的文字记录工作中的一些感受,以此让自己对工作保持一份热情。不久,我发觉一名教师的幸福就在孩子那里,记录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文字开始灵动起来,场景的再现,让人有一种言说的欲望。朴素的记录,童心在闪烁。我渐渐地感到仅有陪伴是不够的,还要有帮助。如何帮助?怎样来帮助?捧着一颗心来面对,却手足无措。教育专业阅读的匮乏,让自己内心有丝丝愧疚和空虚。教育阅读的过程也是提炼和提升的过程,在与名家对话的时候,一些亲历的情境总会自然地跳跃出来,仿佛为了某句经典它已经等待了很久„„

    教育叙事的写作让我们保持着对教育的敏感,使我们在行走的路上不至于麻木,不至于彷徨。教育阅读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像一剂良药诊疗我们的职业倦怠。你会发现,教育叙事不单单是文字的舞蹈,更是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实践的生动体现;教育阅读不单单是善于读书,更是教育责任的担当和脚踏实地的耕耘精神。读写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却很难坚持下来。原因很简单:功利性的坚持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才可能抵达有梦想的教育生活。有人评价我善于写东西,很能写——诸如此类,虽是褒词,却没有说到我心所想。教育叙事关注当下的教育生活,文字表达的是教育者的心态和思考。有感觉、有责任、有温情的教师才可以发现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情境。当诸多人在教育习作面前止步的时候,他们忘记了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心智的完善、心灵的慰藉,越来越体会到:教育叙事的写作本身是一种教育感觉的抒发。沉浸其中,吮吸到教育的芬芳,每天有一种出发的感觉、一种相遇的心态、一种生发出智慧的欲望。

    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脚步坚定而匆匆,想象着与孩子们见面后的事情、那些笑脸、那些需要你继续的故事。怀着这份期待,一整天,满满的、暖暖的,教师的幸福不正是在这些平凡而珍贵的日子里吗?教育叙事的写作,要先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的细腻和敏感。把记录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用文字生动地描绘出我们的所遇所思。

    一个人的教育生活里总有一些关键词,这些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往往是你教育的精神面貌。“温暖、敏感、帮助、透明、澄澈„„”我喜欢这些词,它们藏匿在我的文字里,跳跃在我的心上。被这些词语套牢,何尝不是在坚定某种教育信念,一次次书写,一次次洗涤,我看到自己渐渐明晰的面容。

    帮助孩子续写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有故事的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来,带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在学校这样一个新的场所开始自己另一段成长的旅程。我们常常把那些“不同”称为儿童的差异性,遗憾的是,这些差异性往往没被真正重视,让我们错失了诸多育心养人的机会。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摒弃了儿童个体的感受,大一统的管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需要明晰:故事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历程,我们的生活也是用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儿童来到学校,故事在延续,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老师、同学、校园、课程„„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获得成功感,对孩子来说是种考验。

    教育是养心的事业,从故事的角度思考: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一定来自心灵,故事中的人是情境中的人,那些感触、感悟、体验,会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财富。每个人每天都在故事中,正是一个个故事的浸润、磨砺、沉淀,我们的心灵才会得以升华。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主导着周围的环境,主导着自己的情绪体验。

    我们的教育故事更多的是自然生成,是生活化的发现,是遇到与成全的结合。预设的活动往往过于注重目的性,而忽略了活动过程中人的体验与感受,很难促成儿童的真实心灵的发展。捕捉教育的契机,拓展故事,有时候,只需要你轻轻一点或者深情地一句话,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的奥妙就在于教育者发现教育的契机,并创造教育的奇迹。每一件事情,细细打磨,赋予它新的意义,故事会与众不同。需要明了怎样来续写故事,续写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当我们续写的时候,重在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考虑续写对儿童的成长有没有意义。不把续写当做成人玩弄“智慧”的把戏,俯下身子,设身处地,才可以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的新故事。

    只有敏感的教育者之心,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续写精彩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带着教育价值理念,充溢着教育智慧,既把孩子带入一个新的教育场景,也把老师的职业尊严激发了出来。

    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

    教育叙事需要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多角度思考事件本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在很多的叙事作品中,生活常态化的记录固然可以使教育者之心细腻起来,但一个好老师不仅仅应该是感性的,还需要理性。理性之爱是指教师能够跳出事件本身,审视,思考,判断,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

    常常遇到很多有爱心的教师纠结在与学生相处的困惑和无助当中,感到孩子总是那么不听话,总是在一些问题行为上反复,教师的苦口婆心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教育是难的,需要坚持与耐心。我们需要修炼这种教育的心态,等待花开,坚守喜悦。然而,与其在问题面前修炼心智,不如勇敢面对问题的本身,关注事件的秘密,寻找问题的根源,作出积极的改善。这样的过程是理性的,使教师更具有专业素养。

    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感受这个视角转移到儿童的行为和感受当中去。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他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此刻,儿童会有怎样的感受„„当你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事件本身就正在发生良好的变化,试着寻找解决问题总比感叹、感慨重要。从问题的表面到问题的背后,这本身就是提升教师教育的品质,更是提升教育叙事的价值。人行为的背后是有诸多原因的,性格、心情、背景、家庭„„当面对一个具体的情境时,人是依据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开展行动的。发现这些原因,分析这些原因,才可能对儿童实施有帮助的教育。

    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文忠同学的“虐狗事件”就是其一。文忠同学在上学的河坝上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一只流浪狗踢出老远。但在我们的面前,他痛哭流涕。分析其中的原因,他有男孩的那种展示欲望,更有家庭和学校的某种影响。在谈话中我获知他的父亲经常酗酒,并在酒后殴打他;在班里的同学关系中,有人嘲笑他讽刺他„„这些看不见的原因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的行为。如果单纯以“品质恶劣”这样的词语来评价他,是不公平的。每个孩子原本都有善良的种子,只是因为气候、土壤的原因,它很难破土而出罢了。在了解到文忠的这些情况之后,我对他的情绪做了疏导,虽然一次谈话不可能解决问题,可是如果判断失误,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继续想到,一个教师需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在过去的师范院校中,这两门课程都有,不过,生硬的理论让人有些倦怠。在后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两门课程更是被抛掷脑后了。当教育简化成单纯的教学的时候,教育学和心理学变得很尴尬——这何尝不是教育的尴尬呢?如果要想对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要对儿童的心理有更准确的把握,不读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是不行的。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诸多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儿童与昨天的儿童是不一样的,所要面对的成长困惑也是不同的。关注事件背后的故事,应该成为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需要有比儿童更高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不能忘却自己的教育使命,不能单纯地沉湎于那些喜怒哀乐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综合的:朋友、师长、指导者、帮助者„„若单单为了和孩子在一起高兴和快乐,就有些狭隘了。教育需要促成儿童成长,这是教师的责任。

    一个有价值追求的教师,会把若干教育现象都当做思考的对象。亲身遇到的教育故事是需要记录和关注的,而听到的、读到的,都可能成为你教育叙事的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自己的经历,还可以审视别的同事的教育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关注孩子背后的秘密不是窥探个人的隐私,而是基于教育理念下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要对孩子敏感的问题进行过多的干预。有些事情,是需要他们自己在成长中慢慢消化的,教师无端地闯入很可能会伤害到儿童。关注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妥帖,交谈、写信„„尽量保持在两个人的氛围中进行。有时候,我也会质疑教师的强制参与,有些事情,本身可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是经过教师的参与会变得复杂。这说明,教师的前期判断出了差错,教育就是要进行有价值的帮助,千万不要成了包办。关注儿童成长背后的秘密,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新的提升,更会使教育叙事的写作有了更为宽泛和深刻的主题。有教育行动和教育理念的支撑,教育写作才可能水到渠成。

    体恤儿童

    我一直担心自己会掉进文字写作的漩涡中去,亦如一位朋友提及:教育叙事写作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枷锁。如果单纯地沉浸在文字中孤傲自赏,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以发表为己任的教师是不是另一种极端?那些“才子们”会不会最终成了文字的俘虏?文字不是目的,发表也不是目的,通过书写让自己心灵更完善,让自己内心更强大,让教育生活更有滋味儿,这才是我的期待。

    一件事情之所以可以值得长期坚持,一定有其特别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时候,教育叙事写作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是一种抒发和表达,也是一种自省和修行。文字的背后,一定要有强大的力量——信念和行动作支撑。起初,是任务的执行者,埋头苦干默默耕耘。有一天,静下心来,才想到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要保持怎样的姿态„„这些不断的追问是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在这样的追问中,我越来越明晰自己的行走方向,越来越踏实自信,一些闪烁着智慧和人性之美的教育观点慢慢沉淀下来,丰富了我们的内心,坚定了我们的行动。那些看似琐碎平常的记录,确是教育情愫的最好表达。那些带着情感的文字,是不必用行文规范来评价的,情真就好。我曾经写过一篇《陪你好好走这一程》,班里的凯是一个特别需要帮助的孩子。在一次课上,我请他帮助我分发作业本„„文中我这样写道:两个人的相遇,总是这样的奇妙。在我的教室里,凯的出现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感悟,面对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情愫不期而至,他在一次次用那颗澄澈的心映照我的教育责任和良心。这篇文章是我在《中国教师报》专栏上的首篇,“相遇、陪伴、责任、良心”这些词语也正是我进行教育叙事写作的动力。

    体恤儿童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儿童的认识过程是漫长的,很久以前,人们喜欢把儿童当做家庭的附属品,与家庭中的器物等同,根本不考虑他们作为生命个体的事实。至今,依然有成人习惯用“小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那些家长期待孩子能够乖巧、懂事、听话,期待孩子能够完成成人的行为,期待着孩子可以光宗耀祖„„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成人化。不管是电视选秀节目中的儿童还是学校中的学生,还有几分童真?到了该关注儿童感受的时候了!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有他们的成长规律,有他们的体验感受,不去读懂这些,就不会有得当的帮助。

    体恤儿童,读懂儿童,在孩子们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教育的契机,随时保持与儿童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接纳我们。我们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的天使啊,不捧着一颗心来,怎能感动儿童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儿童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家长们成为天使的,他们也在塑造着成人的心灵。我喜欢对自己有这样的承诺:和孩子在一起,站在孩子一边。儿童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是艰难的,有挑战性的,尤其难过的是需要经常面对来自成人的偏见。谁来替孩子们说话?谁可以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担起这份责任,俯下身子,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的教育叙事就把这份体恤当做厚重的背景,去行动,去倾听,去记录,从此文字里跳跃着一颗教育者的心。

    当你怀着属于你的教育情愫走近孩子的时候,故事会有色彩,文字会灵动起来。

    对儿童的善意来自你的生活

    教育叙事需要教育者对儿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这种情怀与我们自身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不是真空,它来自生活中。家庭中成长的儿女和童年里的自我是两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叙事中总会与之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对儿童的善意也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中年人的事业。此话道出了对一个教师爱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只有拥有了与孩子真心相处的经历,才可能有妥贴的教育行为发生。教育是养心的事业,情感的互动,信任的共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面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下来,是孩子在改变我们,并真实地发生着。女儿出生时,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着,内心忐忑紧张。同很多家长一样,那个时候根本不在乎男女的问题,只是祈求大人小孩平安。像是捉迷藏了很久,当岳母抱着我的女儿出来让我看的时候,我触碰到了稚嫩的生命,心跳也随之加速,有想哭的感觉。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厚重的期待,我知道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姑娘的父亲,那一刻我仿佛突然成熟了。晚上,我跑到医院附近的网吧,写下一段文字表达我的心情。在抱着女儿的时候,我发现,生命是如此神奇。她来了,从众多机缘中走进我们的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读吴非先生的《向前方》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文字:“我喜欢孩子,特别是那些刚刚会说话的小孩子。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捧着他们白白的小手,我的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撼,我的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我畏惧,我担心。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这个孩子纯洁的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的人、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的污垢呢?”深深共鸣,作为一位父亲,我也感觉到了揪心的痛。爱怜和疼惜总是紧紧裹在一起的。很长的时间里,我小心谨慎地当着父亲,生怕自己的言行或者社会中的不良声音影响到女儿的成长。

    在孩子的身上,我也体会到了一个教育者基本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女儿的出生,我看待所有孩子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这并不虚构,以一个父亲的眼神来面对所有的孩子,我沉浸在这样的幸福中。

    在《童年二十讲》一书的封面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不要轻蔑小时候感动过的东西。这是一句影响我内心的话。童年作为人精神的开启地,孕育着一生中需要的力量和勇气。不管走多远,我还是需要到童年的世界里去汲取智慧和灵感。想起老咪“以童年的智慧玩转人生”,其实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的心理影像,那些最初的印象如此清晰和深刻,以至于当我们成年甚至变老的时候,依然可以在梦里回到过去。

    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揣摩孩子的心思,此刻就需要与我们自己童年的经验相映照。别忘记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不要成为开脱孩子问题的借口,要成为读懂孩子、理解孩子的开始。

    勾画出你的教育主题词

    你的词语就是你的精神样貌。那些经常出现在文中的词语一定在彰显着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如果是“温暖、悲悯、同情、陪伴„„”那你是一个有人性光辉的教师,会持续给孩子以情感的关注,把孩子视作一个人来看待。反之,如果是“厌恶、训斥、抵制„„”那你就是一个对待儿童专制的人,过于自我,而忽视儿童的感受。通过一些词汇的表达,我们渐渐积蓄起自己的教育价值观。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叙事的写作与教育阅读之间还有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映照。

    读、做、想、写,这样的教育生活共同构筑了一道幸福而完整的教育风景。我们在处理一些教育事件的时候,如果单纯地停留在自己的经验里,是很难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很难从更深层次来关注儿童的发展的。基于此,教育阅读是必要的。教育阅读中常常遇到的,打动你心灵的那些句子或者词语往往会成为一段时期里你教育生活的主题词。

    在最初接触教育书籍的时候,我侧重于教育理念、教育唤醒类,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刘良华、刘铁芳、张文质„„这些名家的书滋养着我急需苏醒的教育灵魂。在这些人的书中,对教育的那种关切、对教育问题的叩问、对教育本质的追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突然间,我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过去的生活是如此不堪回首。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刺激之下,我选择了在书籍中前行,在教育实践的路上再出发。那段时期,我写的教育叙事主要以真情关怀为主。抱着对每一个孩子尽量有最大善意这样朴素的想法,我慢慢沉浸在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里。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和教育阅读的不断拓展,我越来越感觉到唯有爱是不够的,唯有真情也是不够的。教育要想对孩子有更多的裨益,必须采取一些主动的教育投入。从具体的教育行为中让孩子获得良好的人性滋养,这成了我一段时期内的关注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技术类的书籍,《接受我的爱——教师如何跟学生说话》《今天怎样管学生》《轻松搞定问题学生》等,这些以前我曾经有点不屑的书,给我更多技术上的指导。于是,在遇到儿童问题的时候,我的一些方法也变得灵活了。这段时期的教育叙事,除了真情之外,还有了更多的智慧和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不断实践和思考写作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职业的乐趣。我的乐趣就在孩子们那里。

    后来,有朋友提醒我要努力朝着儿童教育专家的方向发展。在日常的观察和写作过程中,多一些专业的解读。于是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的书走进了我的视野。保持一种姿态,就会有一分收获,不断地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我感到了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厚重。

    在教育叙事的写作过程中,从一个个故事里,我们会渐渐明晰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写故事,其实也是在写我们自己。在写故事的过程中,促成了我们的教育思维,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情感,温暖了我们的教育情怀。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写作与教育阅读、教育实践共同勾画出了我们的教育主题词。

    陪伴、帮助、体恤、读懂、编织故事„„教育叙事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儿童世界的路,也是一条通向自我职业生命的路。

    指向教师的内心

    有人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真正的教育唯有在师生互相信任的真诚互动中才可以实现。所以,教育叙事的写作不只是对事情经过的记录和描述,还要在关注儿童行为背后秘密的同时,多关注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感触。

    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某些感受和思考有时是刻骨铭心的。这些带有自我烙印的教育体验,对每个教师都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到教育教学的流程模式,教师和学生成为流程中的工人和物件,使得教育异化成了功利的工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渐渐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教育信仰?或许有一个隐性的重要的原因。

    教育叙事像一扇窗子,可以让我们读到一个教师的内心景观。在润泽儿童心灵的同时,教师的心灵也得以舒展。好的叙事作品,应该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映照。“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想,教育叙事的过程正是教师谋求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一条途径,读书润泽心灵,写作完善自我。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不是可以真正实现儿童的成长?哪些言行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与儿童的沟通?哪些言行可以触及儿童的心灵?哪些言行可以安抚孩子激动的情绪„„把你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具化为看得见的行为,这样的过程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

    教育叙事的过程,一个很重要的指向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一个真实的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当我们面对儿童种种行为的时候,酸甜苦辣都是可以涌现出来的。沟通中的困惑与迷茫、教育的反复与艰难、对职业的认同抑或否定„„都可以在文字中舒展开来。在具体的师生事件当中,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引起你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把这些感受小心地整理下来,成为你教育行走的印记。突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教育叙事当中要特别对待的。比如,当某个孩子在你的面前撒谎,你看着他,心里会有怎样的分析和思考,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带有个人符号的文字,是有价值的。它们不断磨砺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提升教育细节的品味。同时,这些文字,也反映了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对儿童的情感。

    赋予教育叙事更高尚的意义

    教育叙事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写作的范畴。

    叙述的过程和教育生活是融在一起的。而这两者之间,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情怀。写作是记录,在这样的书写和实践过程当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教育者和孩子在一起,最动人的是可以在今天的相处中触及到未来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当教师?教师的价值在哪里?孩子会因为我们有怎样的改变„„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小事情,但依然需要静下来想想这些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空泛,它们直指我们的内心,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认同。

    教育叙事从来都没有与这些教育的大问题脱离,在不断的叩问中,在默默的践行中,叙事本身成为教师精神发展的丰碑。如盖楼一般,信念也是需要一点点堆砌起来的,在做中体悟、沉淀。

    每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叙事的一部分,不见得要写下来。叙事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有文字一种方式。那些没写在纸上的故事,却真实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

    “我们对孩子付出是绝对真诚的,但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以看得出奉献的成效。我们不断地接受考验,有时候只是因为有人称呼我们为教师,就会要求自己保持信心。可能每个教师都了解下面这个道理:教学的意义不只是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已,教学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这段长长的引述中,教学是我们的人生——这里所诠释的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姿态。

    当我们把与孩子相遇当做人生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童年,当我们每天都在用心地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一切都会发生美妙的变化,我们可以感觉到教育的神奇,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身精神的不断丰富。教育叙事需要这样的情怀做背景。

    去年暑假,台湾的林士真教授来山东讲学时,我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在有些颠簸的上山路上,林教授和我聊起对儿童的善意与期许。我渐渐明白,一个教育者面对眼前的孩子,要给予他们更多心灵的关注,努力触及到他们将来的生命。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是脸上露出笑容,心里满怀悲悯,灵魂深处透着人性的高贵。所以,一个信念愈加坚定,那是吴非先生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句子:爱所有的孩子。

    如果没有林教授那样对待儿童的期许与希冀、悲悯与关切,我是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教育叙事来的。真实的师生关系创造着一个个教育的契机,用心的教师从来不会感到教育生活的枯燥,故事一个接一个,好似绿草丛中绽开的一朵朵小花;教育者的情怀决定着我们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智慧中流淌着人性之美。不可否认,正是在每天有滋有味的教育叙事中,教师的信念才渐渐变得清晰。我们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部不断书写的叙事作品。当带着这种认识再回顾我们所写下的那些叙事文章的时候,或许可以增加一份厚重和自然。不去追求写作的技巧,而是倾心于修葺心灵,醉心于教育实践,持一份博爱的教育情怀,坚定而骄傲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从某种角度来说,与孩子相伴,是我们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幸运。那些美妙的叙事从来没有停止过,去发现,去记录,从容地„„

    第四篇:教育叙事《用爱架起沟通的桥梁》

    班主任教育叙事:

    肇源县和平乡中学

    王晓丽

    用爱架起沟通的桥梁 用爱架起沟通的桥梁

    肇源县和平乡中学

    王晓丽

    班主任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但又是丰富的、快乐的。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已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八年。回顾这些年的工作,有太多的感动与感触,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教书育人不能没有爱,师爱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题,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然而这种爱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一股能温暖心灵的力量。

    2024年刚刚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后,由于工作需要,我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接任了初二(1)班的班主任工作。学生返校前,我先通过其他老师了解到,这个班的学生与前任班主任的感情比较深厚,班级男同学比较多,经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而且班级的成绩是全学年四个班级中最差的。听了这些,我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班级带好,用我的爱改变他们,改变班级面貌,让同学们今后的初中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也让自己不留遗憾。

    开学第一天,当我充满期待的走进班级时,既没有热烈的掌声,也没有灿烂的微笑,同学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我的猜测和审视,看到这一切,我定了定神,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我非常高兴从今天开始能担任你们班的班主任,听其他老师说,你们都是聪明可爱、勤奋上进的好孩子,能和你们共同生活和学习,相信我们都是快乐的。老师也相信,我们一定会建立起一份更新的、真挚的师生情谊。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带好你们,教好你们。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努力吗?”一席话,同学们的表情和善了,我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爱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我想对学生也不例外,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了能更多的了解学生,让他们尽快的接纳我、认可我,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聊天,课间和他们一起游戏,放学后和他们说说话,就这样在闲谈中我了解了许多。我班的刘振洋同学,很小父母就离异了,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从小缺少父爱和母爱,这个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平时不愿和同学交流,总是“溜边儿”,整天闷闷不乐,学习也很差,有时连作业都不及时交。于是针对他的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平时一直有意关注他,在学习方面给与他帮助鼓励,在生活方面给与他关心照顾,在精神方面给与他安慰,想尽量让他在老师这里得到失去的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位同学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了,能够主动融入到其他同学的活动中,而且学习也比以前努力了,不但能够及时交作业,而且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还有我班的万金鑫同学,在初一学习成绩始终是班级最优秀的,但在初二的第一次月考中成绩很不理想,看到他的情绪很低落,我也很着急。于是我首先向家长了解了他在家的学习及思想状况。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万金鑫初一始终是班长,但这学期班干部选举他落选了,心里很受影响,所以学习成绩才会下降。听了这一信息后,当天下午我马上找到他,与他进行了一次朋友式的长谈。谈话中,我我帮助他打开了心结,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赢得了他对我的信任。经过这次谈话,他逐渐把我当做了可以信赖的朋友,学习上有什么困惑,生活上有什么问题,他首先都会想到找我帮忙。同时为了使我们班更像一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我和同学们一起建立了班级成员的生日簿,每到同学过生日,我都会送上有意义的小礼物,并和大家一起表示祝贺。对于离家较远的住宿生同学,我更是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爱。哪位同学生病了,及时带他去看医生,或从家里给他带药;哪位同学情绪不好,我会及时找他们谈心,开导他们;天气冷了,我会关照他们多穿衣服,并有时把自己的衣服借给他们穿。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经过一年半的相处,我与我们班的28名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的初三(1)班班风正、学风浓,正在向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进。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做长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但当教师全身心的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的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了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与我的事业。

    第五篇:教育叙事用宽容架设沟通的桥梁

    教育叙事

    用宽容架设沟通的桥梁

    七零后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重复地写着一个作文《我的理想》。每当这时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写到我要成为一名运动员。但有一个人,她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理想,她就是我的哲学老师——王芊。她五十多岁,个子不高,微胖却不臃肿,一身得体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没有一丝褶皱,头发轻别在耳后,目光中永远带着睿智。一次考试后,我们几个同学帮老师批选择题,我熟练地批卷、合分、上分,这些都被她看在眼里,她认真的说:“我看李丽娟足球踢得好,当老师更适合。”要知道她在老师中很有威信,而且是当着众多老师的面,我还从没有这样被一个老师夸奖,我的脸一直红到脖子,她的话我往心里去了,也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让我真的成了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老师的话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来说,是绝对具有威力的,尤其是七零后的人更深有感触。多年以后,当我们也成为老师,原有的教育观念早已不适应现在的孩子,连传统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但我始终自信的认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使自己很好的驾驭课堂、准确把握好师生关系。可是有一次课堂上的师生交锋,使我陷入到深深的思考当中。

    那是一次实验课后,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让我大为恼火,十八班的几个男生,实验课上很认真,愿意动手操作,可显微绘图画得十分随意,线条中可以看出极不认真,于是我总结时,将画得好的拿出来做样本,尤其表扬了张英晨,由于先天原因,他右手残疾,只能用左手写字、绘图,但能看出他的图画得非常认真,还有多次修改留下的印记,这让我非常感动,巧合的是下一张报告单是张雨桐的,他平时是个慢性子,脾气很好,虽然成绩一般,却爱好广泛,愿意接近老师,所以我们平时经常有交流,有时还到老师办公室给擦玻璃,凭着我对他的了解,还有平时的交往,我用了自认为合适的口吻,中恳地给他提出建议,没想到,他豁地站起来,嘴里大声地说着:“人是有尊严的”,边说还边把报告单揉成了团,然后就往教室外走,他的反应让我手足无措,也让全班同学震惊,班级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清楚,我一时成了同学们关注的交点,我的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意识到不能让他离开课堂,就敢紧叫他,可他夺门而出,蹲在了门口外面,一米八的个子,顿时缩成一个“受气包”,我说:“你先回教室里,有话我们在教室里谈”。他执拗了一会还是回来了,对话中我听出来了,认为我没有顾及他的脸面,损害了他的尊严,而我却自认为没有伤害他的意思,凭借老师的良知,我的本意是不带任何挖苦和讽刺的,是他曲解我的教育初衷,言词激烈得使我不能控制住情绪,由于我心理毫不设防,一下子就使自己站在了没有退路的边缘上,处境十分尴尬,我突然对自己的真心付出感到毫无意义,委屈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知道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处理这件事,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就决定下课再解决这件事,给全班同学一个交待,也算给自己一个台阶,可我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情绪,讲课的声音里带着颤音,我试了几次,都不能平静,我不想让学生看见我的窘态,就面对窗户,想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可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前排的学生递过了纸巾,我不能把这种不良情绪传递给学生,而且我这样会使张雨桐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就让学生先自己看书,自己回到了办公室。

    这么年的教学工作,还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自己被学生挂在讲台上,办公室正好没有人,我越想越委屈,就开始啜泣起来,这时张雨桐进来了,手拿着一包纸巾,递给我,劝我别哭了,并向我道歉,这时他已经哽咽得不能说出整个句子,看他那样一个高大的男孩,也哭得一塌糊涂,还来劝我,我连忙下台阶,与他沟通起来。原来他认为我把他与一个残疾人相比,对他是一种人格的污辱,所以不能接受,我向他解释:“这绝对是巧合,批完报告只是分类,并没有排序,老师从来没有贬损你人格的意思,通过我们近一年的交往,你应该了解老师的性格,从来对事不对人,我没有想到你对这件事情反应会这样强烈,如果这件事真的伤害了你,老师向你道歉,说明我们之间还缺乏了解,不过,你也让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一回脸呀!”他不好意思的笑了,忙说:“对不起”。

    这件事,没有任何同学谈起此事,可能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虽没有防碍我和同学们的交往,但也给我敲了警钟。记得王芊老师曾说过:“每个老师都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但要运用好严格的方法,及时体现严中的疼爱”。是啊!作为老师应该有方法有技巧地宽容和管理学生!不是退一步,老师的地位就低了一等,没了面子,没了威严,没了能力,这样反而更能体现的是老师的心胸开阔、职业修养、聪明才智和良苦用心。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和睦、民主、平等地相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会以你内在的威严和心灵、特有的个性和方法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

    通过自我反思,我更加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除了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的性格,经常淘气、顽劣的学生我们通常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平时表现尚佳学生一反常态时,会让我们触不及防,我们要经常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性格,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另外对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小细节也要精心设计,比如实验课的小节,对要评价的学生要认真组织语言,措辞得当,避免学生产生歧义;三是要经常读书,尤其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也是教学能力的一个体现,这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身经百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的了解学生越多,驾驭课堂的能力就越强,就会抓住时机,采用合适的语言,使教育威力最大化。



    推荐阅读:
    教育叙事学校与家庭的桥梁
    XX学院2024年学生工作总结
    华新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2024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材料
    上一篇:节日里作文600字(7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