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书信 房地产商投资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点人教版(小编整理)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心上花开 时间:2024-06-01 15:09:25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点人教版

    不尽一切背离公正的知识应当被称作为诡计而不应当被称作为智慧,而且即便是临危不惧的勇气,如果它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出自于知识的目的,那也应当被称作厚颜而不应当被称作勇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点人教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人教版1

    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文学常识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章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重点词语

    颠沛流离(diān pèi)商酌(shāng zhuó)累赘(léi zhuì)朦胧(méng lóng)

    拖沓(tuō tà)妥帖(tuǒ tiē)譬如(pì rú)

    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流离:离散、流落。

    4.重点问题

    (1)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哪两种品行?

    答:①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②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答: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13课《最苦与最乐》

    1.文学常识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

    2.文体知识

    议论文:(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3.重点字音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第14课《驿路梨花》

    1.文学常识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2.文章主题思想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3.重点字音

    驿路(yì)陡峭(dǒu qiào)

    花瓣(bàn)简陋(lòu)

    撵走(niǎn)麂子(jǐ)

    恍惚(huǎng hū)修葺(xiū qì)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4.重点句子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赏析: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赏析:两个“都”字反映了老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5重点问题

    (1)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答:茅屋的主人是谁?

    (2)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作用: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用: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3)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4)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第15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

    1.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3.主题思想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重点字音

    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

    5.重点词义

    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7.句子翻译:

    (1)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4)原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6.重要问题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a href='//www.feisuxs/fanwen/zhishi/' target='_blank'>指示勇遥灰晕钠分省?/p>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爱莲说》

    1.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2.文体知识

    “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主体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重点字音

    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亵玩(màn)噫(yī)颐(yí)鲜有闻(xiǎn)隐逸(yì)

    5.重点词义

    谈笑有鸿儒(古义:大 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亭亭净植(古义:立 今义: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6.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7.句子翻译:

    (1)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媚。

    (2)原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文:(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8.重点问题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答: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答: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5)“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答: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而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呢?

    答: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人教版2

    第17课《紫藤萝瀑布》

    1.文学常识

    《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是宗璞,原名冯宗璞,当代女作家。

    2.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3.重点词语

    挑逗(tiǎo dòu):撩拨;逗引。

    枯槐(kū huái):槐树意思:枯了的槐树。

    终极(zhōng jí):最后,这里指的是(生命)最后的终点。

    迸溅(bèng jiàn):向外四溅。

    繁密(fán mì):繁多,密集,繁茂。

    伫立(zhù lì):长时间地站着。

    凝望(níng wàng):目不注目远望。

    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稀零(xī líng):稀少,零星,形容稀疏的样子。

    忍俊不禁(rěn jùn bù jīn):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xiān lù qióng jiāng):神仙所喝的饮料和美酒,多喻美酒。后比喻酒非常鲜美。

    蜂围蝶阵(fēng wéi dié zhèn):指成群的蜜蜂围绕着,蝴蝶就像在列阵一样。

    盘虬卧龙(pán qiú wò lóng):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如龙一般。

    发端(fā duān):开始,起头。

    依傍(yī bàng):依靠。

    4.重点句子

    (1)从三个方面写紫藤萝花

    答:A、色: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C、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的轻轻笼罩着我。”作者为什么写气味还带着颜色,是梦幻吗?

    答:作者将香气写成浅紫色,写成梦幻,是为了突出紫藤萝的茂盛,进而引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与思索。

    (3)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

    答: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么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5.重要问题

    故事情节脉络梳理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主要用了些什么方法?

    答:按花瀑--花穗--花朵,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顺序和层次来写的。主要抓住色彩、形象、情态几个方面来写。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2)作者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出紫藤萝花的一些什么特点?

    答: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美丽娇媚的特征。让人感到这一树紫藤萝花,是那么繁茂,那么热烈,那么欢乐,那么活泼,那么妩媚,那么充满了无限生机。

    (3)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答:看花前,作者因她的弟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沉浸在这繁茂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心情慢慢的愉悦了

    (5)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呢?

    答:“花舱”的比喻引出其中装的是“生命的酒酿”比喻,正是这“生命的酒酿”让花儿张满了帆,航行在这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不幸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儿正用得上我们才学过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是作者“加快了脚步”,融入了这永无止境的生命长河之中,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

    (6)文中表现认识升华和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本文的第二部分的倒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花也正如人,人类社会也正如花一样由每一个个组成,虽然某些花或某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8)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答: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对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9)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想告诉人们什么?

    答:作者借描写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表现对生命的永恒的感悟。告诉人们,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自己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第18课《一颗小桃树》

    1.文学常识

    《一颗小桃树》选自贾平凹的《平凹散文》,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2.结构梳理

    眼前场景:小桃树被风雨摧残。

    回忆过去:栽种小桃树的经历。

    现在: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

    3.重点词语

    矜持(jīn)摇撼(hàn)淅淅沥沥(xī lì)恍然(huǎnɡ)

    忏悔(chàn)猥琐(wěi suǒ)赤裸(luǒ)服侍(shi)

    伫立:长久地站立。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楚楚:娇弱柔美。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

    猥琐:(容貌、举止)庸俗不大方。含贬义。

    祸不单行:形容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祸:灾难。

    4.重点句子

    (1)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答:摹形,突出小桃树的瘦小、薄弱,生命力不旺盛。

    (2)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小桃树虽单薄弱小,却顽强地开了花,只是仍显得那么孤单病态。

    (3)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

    5.主旨归纳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虽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第19课《外国诗两首》

    1.文学常识

    (1)普希金

    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文学的始祖”。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2)弗罗斯特: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2.重点字词

    瞬息(shùn)涉足(shè)荒草萋萋(qī)

    3.文章主题思想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光明的。

    (2)《未选择的路》借助自然界之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4.重要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答:第一部分: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镇静和乐观;第二部分,面对未来,需要充满信心和希望。

    (2)《未选择的路》既然写了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却把诗题和重点定为“未选择的路”?

    答:A、感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B、深化主旨——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C、未选择即是选择。

    (3)这两首诗对人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两首诗都饱含哲理与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教人笑面人生;

    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1.文学常识

    (1)陈子昂,(今属四川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5)龚自珍,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2.重点字音

    怆然(chuànɡ)涕(tì)岱宗(dài)决眦(zì)凌(línɡ)

    吟鞭(yín)拄杖(zhǔ)叩门(kòu)箫鼓(xiāo)衣冠(ɡuān)

    3.重要问题

    (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答: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妙在何处?

    答:妙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上句通过“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5)《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该如何理解?

    答: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朝廷,诗人看到落红想到自己,虽然花儿已谢,但没有终结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回到滋养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泥,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在形象的比喻中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

    4.主旨归纳

    (1)《登幽州台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2)《望岳》: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3)《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最后一句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游山西村》: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5)《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人教版3

    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文学常识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国名)作家茨威格(人名)。

    2.文章思想内容

    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他们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他们,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利者作证,而且全队都在归途中覆没,世人都为他们而悲痛,所以这是悲剧;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在探险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却是高贵和震撼人心的,所以这出悲剧又是伟大的。

    5.重点词语

    拽zhuài:拉。

    无垠yín:没有边际。癫diān狂:言行举止不庄重、轻佻。

    凛lǐn冽:刺骨地寒冷。

    吞噬shì:吞食;并吞。

    销蚀shí:消损腐蚀。

    羸léi弱:瘦弱。

    姗姗(shānshān 都是一声)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夜不成眠:晚上睡不着觉。

    精疲力竭jié: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开心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怏(yàng)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畏缩不前:害怕而不敢向前。

    鲁莽大胆:胆子大,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莽撞。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无伦(lún)次: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与其……毋(wú)宁:与其……不如……

    4.重点句子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沮丧,无奈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5.重要问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点人教版

    第二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工作总结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又是一个学期的收尾工作,回想这一学期一路走过来,就像五味瓶,但体会收获却很多。一学期来,我不断追求进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且经常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现将本学期来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参加教师工作正好一年时间,体会颇多。第一次接触初中语文的教学,专业不对口,对语文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还对待加强、提高。也许要上好一节课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对我而言,却并非易事。对课文不熟悉,知识的有限,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我必须认真仔细地去吃透每一篇课文。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

    除了熟悉教材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名著和学校订阅的《新青年》教学杂志。如我看的高尔基的自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有很大的收获,对我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新青年》杂志,都是教师们发表的论文,从中我了解他们的教学心得、宝贵的教学经验及他们所取得我各种成绩,无疑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帮助。

    二、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每备一节课,我都会认真的翻看《状元大课堂》以及配套的导学案,生怕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误,而影响到学生。

    备每一节课之前,我都在想,这节课要应该怎么去上课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班中几乎有一半同学是不学习的,但有时看到其他女同学学得津津有味,笑声连连,或是读诗的时候,他们也忍不住拿起课文跟着一起读书。

    当你对一篇课文理解透彻了,那么课上起来很顺手,也觉得容易多了。

    三、把握好“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很少是因为单纯的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感兴趣,而是来自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喜欢了你这位老师,就喜欢上你所教学的学科。学生有时会和我说这么一句话:“老师,这节要不是你的课我们早就想睡觉了。”所以,这一观点我深有感悟。

    这一学期,我正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平时和学生拉近距离,课堂上依旧是师生,便课下就“随便”多了。和学生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做饭,一起拉家常上,这让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老师是平易近人的。但也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别和学生走得太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走得近了,在课堂上他们也就随便起来。七(5)班的同学有一段时间就出现了这种的情况,因为和他们走得近,课堂上他们很随意,上课随便换座位,老师走进教室了还在吵闹。这一现象的出现,我就在反思,这是我没有威信吗?他们不怕我吗?结果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注意了和学生拉开距离,但依旧当一个他们喜欢的老师。

    这样下来,课堂的纪律好多了,课也容易上了。这一方法的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显著,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依然无兴趣。

    四、写日记,心灵的沟通

    虽然学校没有要求要学生写周记。但我仍然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学生可以把他们不敢当面和老师说的话写在周记里,同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老师再恰当的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开始的时候要求每个周都要写一篇,到最后形成了习惯之后采用自愿的形式,想写的同学就写,不想写的同学可以不写。

    这样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学生走有生活和学习的误区,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对待学习,这也是我请假回家之后,学生每天都打电话叫我早点回校的原因。本学期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

    一、综合性学习教学不是很到位。由于学校图书室的资料有限,学生课外能查阅的资料有限,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得不从简了。

    二、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进步很慢;学生作业书写潦草、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二、多读多写,提高文学水平

    三、勤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四、进行教育教研,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知识点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知识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二、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三、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理解赏析

    1.“陋室”为什么“不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结合文章分析如何表现“陋室不陋”。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要想知道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情趣雅致

    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写日常生活,则先展示主人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这是实写;而之所以有如此雅兴,则是因为这里没有世俗的羁绊(即没有杂乱的丝竹声乱耳,也没有纷蒙的书薄、繁忙的公务劳形),这里虚写。这样,一正一反,相互依存,将世俗生活的“乱”、“劳”与陋室生活的“雅”、“闲”映着写,既生动活泼,又相得益彰。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头写山水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比兴的手法,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4.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用类比的手法,作者用诸葛庐和、子云亭和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也表明作者以这二人为楷模,说明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5.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暗含以君子自称,回应上文“”惟吾德馨“这一句,自比言志,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的主题概述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同时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知识点

    第四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一、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2024年),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随笔集《负暄琐话》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词语解释

    1、诲人不倦(huì

    rén

    juàn):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2、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3、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三、生难字

    修润(xiū

    rùn)

    生疏(shēng

    shū)

    商酌(shāng

    zhuó)

    恳切(kěn

    qiè)

    譬如(pì

    rú)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léi

    zhui)

    别扭(biè

    niu)

    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二、词语解释

    1、晶莹(jīng

    yíng):光亮而透明。

    2、折损(zhé

    sǔn):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3、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

    三、生难字

    寨(zhài)

    撵(niǎn)

    扛(káng)

    驿路(yì

    lù)

    迷茫(mí

    máng)

    陡峭(dǒu

    qiào)

    露宿(lù

    sù)

    竹篾(zhú

    miè)

    简陋(jiǎn

    lòu)

    悠闲(yōu

    xián)

    15.《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二、词语解释

    1、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g

    fù)

    2、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3、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

    三、生难字

    揽(lǎn)

    失意(shī

    yì)

    达观(dá

    guān)

    契约(qì

    yuē)

    监督(jiān

    dū)

    排解(pái

    jiě)

    循环(xún

    huán)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__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爱莲说

    周敦颐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一、主题班会我主持。

    请你为“孝文化”主题班会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亲爱的同学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流淌着的就是“孝”。前人奉孝为宗,今人仍需高举“孝”之旗。今年的青少年更应该践行“孝”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孝”,宣讲“孝”,践行“孝”。

    二、公益广告我宣传。

    请你为“孝文化”主题班会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1、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

    2、弘扬中华孝道,培育文明新风。

    3、不贤难入世,不孝难为人。

    三、关于孝亲敬老的谚语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第五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生字新词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巢(cháo)

    瞅(chǒu)

    雏(chú)

    呷(xiā)

    垂蔓(chuí màn)眼睑(jiǎn)

    眸子(mïu)

    流泻(liú xiè)

    斑斑驳驳(bān bó)生意葱茏(shēnɡ yì cōnɡ lïnɡ)细腻(nì)

    信赖(lài)

    肌腱(jī jiàn)逞能(chěnɡ)恍惚(huǎnɡ hū)甜腻(nì)

    娴熟(xián)进退维谷(wãi)略胜一筹(lüâ chïu)眼花缭乱(liáo)

    狩猎(shòu)

    剖开(pōu)

    对峙(zhì)姑妄(ɡū wànɡ)

    湛蓝(zhàn)

    苍穹(cānɡ qiïnɡ)

    铰(jiǎo)

    劝诱(yòu)抽搐(chù)

    沟壑(hâ)

    不羁(jī)

    叽叽喳喳(jī zhā)

    呵斥(hē chì)咆哮(páo xiào)

    掠(lüè)

    觑(qù)

    鬣(liè)

    剽悍(piāo hàn)

    疆场(jiānɡ)驯良(xùn)

    勇毅(yǒnɡ yì)窥伺(kuī sì)疮痍(chuānɡ yí)枉然(wǎnɡ rán)

    阔绰(kuò chuî)

    观瞻(zhān)

    妍丽(yán lì)庇荫(bì yìn)

    遒劲(qiú jìng)

    犷野(ɡuǎnɡ)

    畸形(jī)

    颚骨(â)慷慨以赴(kānɡ kǎi yǐ fù)

    相得益彰(zhānɡ)

    驾驭(jià yù)束缚(shù fù)鞍辔(ān pèi)

    侮辱(wǔ rǔ)

    妒忌(dù jì)

    眷恋(juàn)缀(zhuì)窘(jiǒnɡ)

    苫蔽(shàn bì)

    倚(yǐ)

    弛(chí)

    眈(dān)瞑(mínɡ)

    暇(xiá)

    劈(pī)

    毙(bì)

    尻(kāo)

    寐(mèi)诱(yòu)

    黠(xiá)

    顷刻(qǐnɡ kâ)

    二、词语解释

    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颜色深浅不一的意思。生意葱茏——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眼睑——眼皮。

    眸子——原指瞳仁,这里泛指眼睛。悲怆——非常悲伤。娴熟——熟练。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比喻经济等兴旺。

    细腻——①细致光滑。②(描写、表演等)细致入微。信赖——信任并依靠。蓬松——形容草、叶子、头发、绒毛等松散开。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滚圆——非常圆。境界——①土地的界限。②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维,是。谷,穷尽,指困境。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筹,筹码,计数的用具。

    对峙——相对而立。逞能——显示自己能干。沉郁——低沉郁闷。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而愣住的样子。秩序井然——有条理,整齐而不混乱。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办不到或能力够不上。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也不同。迥,差得远。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抽搐——肌肉不自觉地收缩的症状。这里指(心灵)因痛苦而颤抖。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这里用来形容声音大得惊人。

    不羁——不受束缚。胆怯——胆小;畏缩。厉声呵斥——大声或粗暴地责骂。苍苍莽莽——无边无际的样子。咆哮——(猛兽)怒吼。剽悍——勇猛,强健。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得前往。窥伺——暗中观察情况。羁绊——这里指马笼头。疮痍——创伤。

    阔绰——豪华奢侈,排场大。观瞻——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项鬣——马脖子上的长毛。庇荫——遮挡阳光的树木等。遒劲——雄健有力。妒忌——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彰,明显。

    觑——看。驯良——和顺善良。和婉——温和委婉。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抖擞——振作。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泛指事物发展不正常,偏于一方面。有过之无不及:(相比起来)只有超过的,没有不如的(多用于坏的方面)。

    三、文学常识

    26.《猫》选自《郑振铎文集》作者郑振铎,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7、《斑羚飞渡》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精品。

    28、《华南虎》是“七月诗派”重要成员牛汉 创作的具有浓厚象征色彩的一首诗。

    29、《马》的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巨册的《自然史 》。

    30、《狼》选自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是清 代人。“聊斋”是 书房名,“志”的意思是 记述,“异”在标题中的意思是奇异的故事 ;这个书名的意思是 在“聊斋”的书房里记述奇异的故事。

    四、课文扫描

    26.猫

    1.本文中写到的三只猫各有怎样的来历、性格、结局,“我”养猫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第一只猫:从隔壁邻居家要的,性格活泼、可爱,最后病死。“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猫病死后又感到一缕酸辛。

    第二只猫:母亲从舅舅家要来的,性格更活泼,更可爱,最后被路人抱走。“我”更加快乐,又担心,最后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张婶从门口拾来的,性格忧郁、懒惰,最后被冤枉、误打,流浪而死。“我”不喜欢,不注意,最后痛苦、内疚。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呼唤以爱心、同情心、正直、公正之心对待弱小的生命,对自己以偏见而冤屈弱小生命的反思与自责。3.文中为什么要写第一与第二只猫?

    写前两只猫,以“我”对它们的疼爱反衬出“对”第三只猫的偏见、歧视,突出了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突出了“我”的痛苦和悔恨,突出了主题;写前两只猫的亡失,也为写“我”收养第三只猫作了铺垫。4.“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个结尾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我”对因为偏见而冤枉第三只小猫的痛苦和内疚,突出了主题。总结全文,也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5.“我”依据什么判断第三只猫吃了小鸟?

    ①猫常常凝望鸟笼中的鸟;②“我”找到猫时发现它嘴里吃着东西;③找猫很不容易,认为它“畏罪潜逃”;④猫一向吃得胖胖的,很贪吃。

    6.第14段,“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对两只可爱、活泼的小猫或亡或失的深深的悲痛。7.赏析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1段)

    比喻,形象地写出小猫毛色的漂亮和它的活泼、可爱,进而表现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2)„„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第1段)

    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小猫的活泼、可爱以及“我‘对它的喜爱之情。8.理解语句的含义: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第30段)一想到猫的弱小和它遭受的冤屈,我就感受到自己的偏见、粗暴,并为此而感到无比的痛苦与内疚。9.分析下列词语的作用:

    (1)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第1段)消耗:突出了“我”与猫相处的时光快乐而易逝。

    (2)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肥大的鼠„„(第3段)

    居然:突出了“我”对于第二只小猫能捉到老鼠的惊喜,进而表现出对小猫的喜爱之情。(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

    好象:表明“我”对猫嘴里吃东西看得并不清楚,只是一种猜想,表现出“我”对它的偏见,为后文写“我”冤枉了小猫作了铺垫;一定:“我”并未看清就认为猫儿吃鸟,突出了“我”判断的武断和对猫儿的偏见,也突出“我”认定猫儿吃鸟的愤怒。10.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更难过?

    前两只猫并非因为“我”的过失而亡失,可第三只猫却是因“我”的偏见、冤屈和虐待而死,“我”又没有改过的机会,所以“我”有着深深的痛苦、内疚。11.第11段提到的周家丫头和过路人有怎样的形象?

    周家大丫头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十分自私冷漠;路人随意将他人的小猫捉走,也是自私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的。

    12.第18段,“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妻对小猫有偏见,同前文猫儿凝望鸟笼相呼应,也为后文“我们”冤屈小猫作了铺垫。13.第22段,“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我”认定猫吃鸟儿的愤怒,进而表现出“我”的武断和偏见,为后文“我”误打猫儿作了铺垫。

    27.斑羚飞渡

    1.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

    三次:

    一、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

    二、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

    三、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作用:

    一、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二、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三、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3.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4、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这句话用美丽的彩虹与镰刀头羊从容走向死亡的残酷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用美丽的彩虹象征镰刀头羊的美好心灵,更是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此句中的三个“没有”构成排比,写出了镰刀头羊叫声的不同寻常,也暗示下文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28.华南虎

    “华南虎”这一标题,揭示了诗歌描写的主要意象,非常醒目。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首诗按照参观动物园的老虎的整个过程为顺序,描写了华南虎的形象,表现了华南虎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有着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虎的形象描绘真实,以虎喻人,例如:“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中的“屈辱”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二是深层含义,即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重难点句子

    1.笼里的老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

    诗句中的“观众”是一个没有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他们只是一群苍白、概念化的符号。他们“胆怯”是因为他们卑微,即便是面对老虎威严的背影时,都深感恐惧。“绝望”指他们用各种手段想逗引老虎而它一概不理。

    2.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这句话暗示华南虎为自由做过怎样的勇士般的无畏但却徒劳的反抗。可是,华南虎仍然会不屈不挠不悔的抗争下去,因为抗争是它活下去的全部寄托和现实意义,是它高贵灵魂的有力呈现。

    3.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

    华南虎是向往自由的,壮阔、博大的“苍苍莽莽的山林”才是它灵魂和力量的家园。4.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在华南虎这“不羁的灵魂”面前,我感到了自己人生的卑微,心灵的堕落。5.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这句话在诗的结尾,是全诗的总结,再次提到“斑纹”“眼睛”“趾爪”,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滴血的趾爪”是这首诗的“核”,是诗人感情的爆发点。诗结尾的这个特写,极容易让诗人与读者进一步体会到那个时代屈辱灵魂的不屈抗争的精神。

    6.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文中的华南虎有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在牢笼里,它依然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向往着自由,表现出高贵的灵魂,它是一只身陷囹圄,但却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老虎。

    29.马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描写了马的形象,也由马生发出情感。题目提示了文章所写的内容。

    采用对比的写法,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使用”的马的深刻同情。

    30.狼

    《狼》这篇短文,描写了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整个过程,狼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这则寓言故事,以狼为主线,通过叙述屠户如何战胜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凶恶的本性,最后用议论点明了主旨: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重难点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狼狡猾、恶毒、凶狠和贪得无厌,同时,“并驱如故”也照应了前文的“缀行甚远”这句话,使行文严谨。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这句话以凝练的语言写两只狼的动作、行为,到此,紧张的气氛似乎缓和了许多,殊不知这其中却隐含着更大的阴谋!极其形象地表现了狼的阴险、狡诈。

    3.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这句话及其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狼狡猾的本性,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神态极具有迷惑性,让人们对狼的本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句话照应了“目似瞑,意暇甚”,是本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狼这一形象。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此句主要体现了屠户具有很高的警惕性,同时,也进一步表现了狼的狡猾,前狼“假寐”惑敌,后狼打洞,待时机成熟,前后夹击,令人惊奇。重点段落

    1.对第三自然段段的诠释。

    “屠大窘”,危急关头,屠户思想斗争激烈。他明白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于是,他找到战斗场地,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弛担持刀”显示其果断抉择,“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眈眈相向”表明狼不甘罢休。这一层是屠户御狼,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2.第四自然段的诠释。

    这一段写了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狼是狡诈的,当屠户自己妥协转入防御时,两狼耍起了花招,一狼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面打洞,真是狡猾至极!但是狼又是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为屠户“以刀劈狼首”创造了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轻易的“断其股”。这一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推荐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知识点人教版(小编整理)
    车辆质押借款合同模板[大全5篇]
    鸡汤唯美心语句子
    描写表达幸福的句子说说心情(精选5篇)
    军训我眼中的教官[5篇模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