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心得体会 劳务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农村学校改革路径探索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深巷幽兰 时间:2024-06-06 09:48:0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农村学校改革路径探索

    摘 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对四川省农村学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结合四川省以及其他省市的一些农村学校在这些方面的改革经验,探寻当前农村学校教学改革与内在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学校 改革路径 案例

    十八大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1]。四川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更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件大事,也是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实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学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布点分散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生源萎缩,微型小学、微型班级增多,而县城和中心城镇中小学班额猛增,大班额、超大班额的问题非常严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区和中心城镇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二是薄弱学校及村办教育资源闲置浪费。

    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普遍偏低

    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有着较大差距,交通和生活上的严重不便,办学条件简陋,尤其是村级小学和片区学校,很难留住年轻的教师,造成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加之城区学校年年招考教师,至使农村骨干、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教师一般应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中学教师应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受教育程度偏低。

    3.学科结构严重失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在农村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地理、生物、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由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为追求考试排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许多农村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便不再升学,由于缺乏技能技术,在社会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二、四川农村学校改革路径探索

    1.加快校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2]的体制。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站在全局思考,必须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一起动作,才能既解决局部的问题,又带动全局的发展。而这种调整牵涉千家万户和大量人财物的安排,既要考虑减少边远学校,又要考虑方便群众,这就必须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做到管理到位、政令畅通。

    从2024年下半年至今,内江市资中县全面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由县统管,彻底杜绝了被乡镇挤占、挪用的情况,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改善办学条件资金有了保障。全县对教育经费实行严格管理,不挤占、不挪用、不提留、不平调,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及各项保险和学校公用经费,基本做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调整县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2024年,资中县针对校点分散、条件较差、资源分散的丘区教育实际,提出构建“四级联动、整体推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模式。总体思路是:以高中为龙头,带动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学段学校布局一起调整,四条战线收缩(集中),四级资源整合,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质量全面提高,促进县域各类基础教育协调发展[3]。

    具体工作就是:整合高中资源,发展优质高中;利用高中资源,创建优质初中;整合小学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利用闲置资源,建设中心幼儿园。通过调整小学、初中布局,着力更新改造农村学校陈旧的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一是学校调整,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趋于合理;二是与调整布局有机结合,消除中小学危房、改善办学条件;三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推进信息化建设。

    (3)促进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由于资中县是四川丘陵地区的农业大县,部分农村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继续学习,而这部分毕业生又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谋生的本事。为此,从2024年开始,资中县从在校初中生人手,实施初三分流,引导学生及早接受职业教育,将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起来。

    (4)大力推进寄宿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和边远学生寄宿需求。四川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提出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4]。

    资中县总人口132万,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万人次以上,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近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总数的34.4%。资中县在若干关爱留守学生成长的方式中,重点探索建设留守学生寄宿学校。2024年至今,资中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农村寄宿学校。龙江湖小学是内江市第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寄宿学校,被评为“内江市留守学生寄宿制示范学校”。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从学生的生活及心理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关爱教育活动,引入“游戏载体构建农村寄宿制小学特色管理模式”,每个学期举办一次“游戏节”,年级每月举办一次联欢性的游戏活动,还为学生过集体生日,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健全这些孩子的人格。

    2.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2024年,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鼓励优秀大学生毕业从教,从入口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施师范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三定向”政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分配政策,可以保证农村师资的来源,而且也可以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也是解决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紧缺的一个途径[5]。四川省从2024年开始组织实施“特岗计划”,建立了有省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专门研究解决四川省“特岗计划”实施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资格审查招聘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到全省“两基”攻坚县和部分民族地区县的农村中小学任教,认真组织岗前培训,做好合同签订和派遣工作,吸引了一批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缓解了这些地方农村教师紧缺的矛盾,改善了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创新了四川省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四川地震灾区通过实施“特岗计划”,招聘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到地震灾区任教,有效解决了灾区教师紧缺矛盾,确保了灾区复学复课对教师的基本需求。

    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到我省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任教。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期间,享受以下优惠待遇:从报到之日起执行定级工资;

    一、二类地区高定一级薪级工资,三类以上地区高定两级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津贴补贴;毕业生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晋升七级及以下专业技术岗位,其任职年限提前一年,国家规定最低任职年限为一年的提前半年。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四川生源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当地任教。鼓励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灾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扩大四川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招聘量,推动地震灾区学校的“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提升。

    (2)创新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在这方面内江市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积极引进农村教师。坚持每年定向招聘一批农村教师,2024年内江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484名,其中80%为农村教师。二是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和县城内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2024年以来选派364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三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2024年实施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制度,11所市直中小学(职中)与农村学校结对子;2024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将此项活动推广到全市,所有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学校结对子,组织开展了物资支援、送教下乡、教学研讨等活动。四是实施片区联合教研组制度。全市组建了48个跨乡镇的联合教研组,统一开展教学研讨、学科竞赛、质量考评、“六认真”检查等活动,促进了片区内教学质量的均衡提升。五是强化乡镇中心校。统筹管理辖区教育教学职能,在部分农村中心校实行艺体、英语等紧缺学科统一“走教”式排课,克服村小教师的不足。

    (3)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中级职称结构比例偏低、大龄教师评职难的问题,内江市对符合评聘中级职称条件、离退休不足5年的乡镇义务教育在岗教师下达专项指标,2024年解决270人,2024年解决290名,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另外,为了大力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都市人事局、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中小学在编教师市内流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市直属学校(单位)、五城区及高新区所属学校(单位)原则上不得从郊区(市)县引进在编教师。

    (4)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培训,可以有效激活教师的潜能和内在学习动机。四川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省级选拔培训3000名农村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三年一轮的系统培训,使农村学校省级骨干教师总数达到4500人;选派10万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集中、远程培训研修。市(州)、县级负责完成其余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通过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川省积极实施“国培计划”。一是完成对2971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二是培训四川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薄弱学科省级骨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476人。为地震灾区农村中小学培训主干学科骨干教师、理化生及科学学科骨干教师、电教管理教师共800人。使参训教师能更好地在灾区教育恢复重建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为灾区教育软实力提升解决急需问题。充分发挥远程网络教育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对全省4万名农村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开展80学时的远程培训,帮助农村中小学各学科教师解决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标准。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1)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公布了一批试点地区,希望借试点以多种途径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四川省部分市县成为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试点地区。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中对学校方面有以下规定:“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变更课时和提高难度。不得随意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4]。对于减负,近些年教育界提出了“零作业”概念。2024年,山东利津县北宋一中实施“零作业”改革,强化校本教学研究,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老师、学生走上了一条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道路。“零作业”有其特定的内涵:基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教师的精讲精练,课堂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当堂完成知识巩固性训练;课下时间实行“零”作业,坚决杜绝布置课后机械、重复的书面作业。在执行“零作业”的同时,学生在自习课上进行“自助餐”式学习,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补充学习的科目,或预习新课,或复习旧知,或练习提高。“零作业”引领老师向课堂要效率要成绩,改变了学生作业“低耗高效”的现状,把老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到“二元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育对人的启蒙与改变”的作用[6]。

    (2)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这表明,加强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把学校办成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需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既是学校艺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艺术教育工作条例》,确保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如“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缓解专职艺术教师短缺的矛盾,保证县城和乡镇的中小学都能够按课程方案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农村艺术教师的地位;加大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备条件;加强艺术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水平。成都温江区、南充南部县、巴中平昌县是我省三个全国艺术教育实验县(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南部县提出了“让每个农村孩子都享受最基本的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目标。10多年来,南部县围绕这一目标,在全县各中小学开齐艺术教育课程,开足课时;通过“专、兼、聘、培、轮”等多途径解决艺术教育师资,因地制宜地多渠道解决艺术教育器材,并先后开展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多维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等课题实验研究。此课题2024年12月通过结题鉴定,2024年获教育部一等奖。2024年,南部县《川北剪纸、店垭花灯、川北古傩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成果又获省政府第三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

    (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到教育培训,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中提出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人才。探索优质职业学校对农村薄弱职业学校托管、帮扶的多种办学模式”[4]。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应是“渗透”与“分流”两种不同模式的综合。所谓“渗透”,是指在劳动技术课中侧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技术意识、技术悟性。所谓“分流”,是指在“渗透”的基础上,对不能升学的农村学生在适当时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使其具有毕业后的谋生手段及致富技术。近年来,德阳市积极探索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打破职教的二元结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r].新华网,2024-11-19.[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z].教育部,2024-07-19.[3] 李兵.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探索――以四川省资中县“四级联动、整体推进”校点布局调整模式的实践为例[j].西部教育研究,2024(10).[4]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n].中国教育报,2024-12-23

    [5] 孙红梅.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24(5).[6] 季俊昌.“零”作业: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引爆点――利津县北宋一中“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探索[j].山东教育,2024(9).[7]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作者:杨蕊嘉(1969-),女,四川三台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张丽娜(1980-),女,四川剑阁人,绵阳外国语学校,中教一级,在读硕士;李鹤艺(1977-),女,重庆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

    第二篇: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探索

    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探索

    高汉祥

    〔内容摘要〕经过近八年改革,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深层次体制、机制方面,问题仍然存在。本文对六盘水农村信用社改革八年来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估,在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路径选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探索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银行

    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自2024年8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改革成果。但农村信用社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本文对六盘水农村信用社改革八年来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估,在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路径选择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效果

    (一)法人治理结构明显改善

    六盘水四个联社均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以主任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层等“三会一层”架构,初步形成“决策、经营、监督”三权分离、相互制衡、均衡约束的管理模式,法人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内控、分配、财务及人事制度等的改革都进一步深化。

    (二)资本实力显著增强、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近八年的改革,六盘水农村信用社股金余额均大幅度增加,股金结构更为合理,股金结构都达到央行票据兑付标准;资本充足率比改革前的2024年末有了较大的提高,资本充足率都超出了央行票据兑付设定的标准,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三)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以来,六盘水四个联社不良贷款占比均大幅度下降,下降水平都达到并超出了央行票据兑付设定不良贷款占比下降标准;不良贷款增速远低于贷款增速,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四)资产规模不断壮大,信贷支农能力进一步扩大,支农服务功能有所增强

    六盘水四个联社均实现了资产规模的高速增长,资产规模增长了十多倍,成为六盘水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壮大最快的机构,资产规模已从2024年末的存贷款均排名六盘水第四,跃居2024年末存贷款均排名第一。资产规模的迅猛壮大,使农村信用社资金情况明显改善,信贷支农能力进一步扩大,支农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五)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在补历史旧帐及职工收入大幅增加而开支巨大情况下,因加大了内部经营管理力度,获得市场扩大(几大行退出农村、县域)、税收优惠和资产价格猛涨(通货高度膨胀)机遇,使营业收入增加明显,盈利数额大幅增加,盈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四个联社盈利数额均比改革前的2024年增加了十倍以上。

    (六)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知名度明显提高,通过几年来大规模新闻宣传和各类平台的广告宣传,及支助公益事业等,塑造了较好的社会形象,知名度明显提高;二是法制环境、诚信环境有较大改善,获得地方党政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水平提高。

    (七)内部管理水平、整体意识、形象意识等明显增强

    创品牌工作、公关工作、服务质量工作等得到明显重视,企业形象、服务设施及质量因此而明显改善,电子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农村信用社实现了业务操作微机化、存取款全省通存通兑。

    二、存在问题

    (一)法人治理形式与产权实际基础相脱节

    从产权组织形式上来看,农村信用社改革选择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调权力相互制衡,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法律严格保障、市场高度发达、股东积极行权的基础上。对农村信用社来说,这些条件并不完全具备。

    首先,国内没有一部经济法律规定了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的运作形态,农村信用社在法律形式上处于较为模糊的地带。虽然农村信用社在产权组织形式上有合作社章程作为规范,但国家层面上的法律规范缺失,容易引起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形式“走样”。

    其次,六盘水市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呈“三多三少”的特点,即“小股东多,大股东少;自然人多,法人少;股东数量多,股本金少”。这种股权结构,使得股东“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缺乏行使股东权利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农户、企业入股动机是为了分红、贷款,或者是当上理事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内部员工的入股动机是为了工作需要,把入股当成投资,真正想参与管理的少之又少。再次,六盘水市农村及县域金融市场较为落后,难以完全用市场化方式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二)省联社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比较突出

    省联社在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改进技术支持系统、维护农村信用社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省联社集金融企业法人、行业管理、行政管理多重角色于一身,定位模糊,职责不清。集中表现在“尊重信用社的法人地位和经营管理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省联社管理“越位”、“错位”、“缺位”,“服务费软约束”比较突出。

    (三)监管制度与农村金融现状不适应

    一是金融监管成本与风险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相矛盾。监管部门总是寻求最低监管成本和风险,采取更严的监管措施和简便的监管形式。农村金融市场属于微型金融市场,更需要金融创新和众多微型金融机构促进市场发育与发展。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的情况下,监管部门的“任职资格”审查和“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职能存在形式化倾向。三是当前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标准和监管办法,还不能完全体现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二元结构特征。在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金融业务创新、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方面缺乏具体举措。四是基于减少监管成本和风险的考虑,监管部门倾向于推动农村信用社管理权力的上收,或者合并重组成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这些改革与农村信用社“三农”定位相背离,很可能会加深农民贷款难问题。

    (四)商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三农”定位协调兼顾问题

    六盘水市地处西部喀斯特地区,农业具有分散、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利润率低、风险大、周期长等天然弱势属性,商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三农”定位有一定

    冲突。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农村信用社支农基础仍不牢固。

    一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基础仍不牢固。2024年以来,六盘水一度撤消的8个信用社,都是纯农业区支农为主的网点。信用社机构,一度呈现离开农村向城区靠拢趋势,为非农服务成主要工作。

    二是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网点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困难。2024年全市农村信用社投入资金4760万元,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新设网点41个,其中固定网点18个,定时服务网点23个,每年为新设网点承担亏损补贴1750万元。

    三、路径选择

    比较全国以下改革类型:如北京、上海、重庆等的以省为单位统一法人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类型;宁夏的以省级联社与部分区级联社重组后控股县级联社模式;武汉的在城区联社基础上重组组建省会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模式;以县级法人地位为基础的全国性主流模式。

    综合各改革类型效果,结合六盘水实际,六盘水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选择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基本原则

    一是以服务“三农”为原则。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村金融工作很重要,国务院深化农信社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为“三农”提供充分有效的金融服务。六盘水“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深化农信社改革,必须以此为前提。始终坚持“改制不改向”,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宗旨。

    二是以差别化产权制度、监督管理为原则。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商业化,实现农村信用社商业可持续发展,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长期且不同步的过程。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相对不健全、市场意识不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与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三是以保持县(市)法人地位长期稳定为原则。从目前贵州省经济发展情况看,地区与地区、县与县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特别信贷投入力度仍需持续增强,对本地金融资源用在本地的愿望强烈。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以这种制度安排,保持农信社组织模式改革后仍然不削弱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推进多元化产权体制改革

    实行多种产权模式并存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实选择。具体选择何种模式,应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以及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状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城镇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明晰改革,积极助推其转化为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地区,可以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银行;但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应继续坚持县级法人机构的独立地位和股份合作制。

    (三)形成差别化的管理体制

    省联社政企合一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农村地区市场基础薄弱、社员所有权意识不强、农村信用社管理底子薄弱的现状,是依赖于现有国情和区域省情,迈向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路径。深化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必须要在适应国情、省情和农村地区特殊情况的前提下进行。一是改变省联社政企合一的模糊定位,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履职、改进管理、强化服务,落实对省联社的行业监督责任。二是省联社要依据县域经济层次多样性特征,对县级法人社实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对管理薄弱、风险较大的法人社,强化外部行政干预;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的法人社,应主要通过制度管理和行业审计来落实监督责任。三是省联社应发挥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导向作用,形成有利于激励农村

    信用社县级法人联社向完善法人治理方向发展的激励机制,对发展态势良好的农村信用社要给予更多经营自主权,逐步强化股权在法人治理中的激励约束作用。

    (四)推进差别化监管

    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与发展,适应农村经济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实行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在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差异化监管的前提下,把农村金融市场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的监管、农村金融综合协调服务等职能进一步协调统一,成立独立的“农村金融服务局”。

    (五)建立农村信用社商业可持续发展与“三农”市场定位相协调的政策扶持体系

    六盘水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常常面临“有政策、无资金”的窘境。这就需要针对六盘水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建立正向激励、良性循环的政策、资金扶持体系。为实现农村信用社商业可持续发展与“三农”市场定位相一致,必须完善有效的利益补偿和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财政、金融、产业多层次的政策扶持体系。

    第三篇: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改革

    村村有本“明白账”

    筑牢贪腐防火墙

    ——南溪区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改革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南溪区建立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实行一个平台由乡镇(街道)、业务部门、区纪委三级监督的“一网三控”新模式,切实维护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

    一、主要做法

    (一)“一网三控”建平台。委托省计算机信息研究院按照“一网三控”组织构架进行平台设计。“一网”是指软件平台建在互联外网平台上,整个平台由资讯动态、通知公告、政策法规、资金信息、招投标信息、资产信息、资源信息等七个模块组成,页面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应用。“三控”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设置三个基本监控点:乡镇(街道)直接监管点,对“三资”审核、录入、运行进行直接监管;区级业务部门业务监控点,对“三资”使用、审核、备案进行行业监管;区纪委监察局实时监控点,对“三资”总后台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督。

    (二)五步清查摸家底。各乡镇(街道)成立“三资”清产核资工作组,按照“清查、评估、整改、公示、登记”“五步工作法”,对全区232个村(社区)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内容包括:村级组织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村级组织的房屋、门面、设备以及村集体其他资产;集体土地、林地、茶果园、水库、渔塘等村集体资源;同时对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情况、农户内部往来情况以及债权债务情况等,全部进行统一分类清核、建立台账,并通过村委会张榜公布和村情发布会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账清、财清、物清,村村一本“明白账”。

    (三)实时公开强监督。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办法,明确各村(社区)集体“三资”的管理、使用和处置等环节一律通过平台操作,实时公开各操作环节信息,实现业务协同、流程审批、自动提醒、实时监控,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介入,堵塞“三资”管理处置漏洞和风险点。群众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南溪区三资监管平台”互联网网址即可查询,实现掌上监督。

    (四)市场运作保增收。借鉴“O2O”电子商务理念,通过“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各村将本村资源、资产信息和相关项目招投标信息及时发布,一方面提高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知晓面和参与面,破解因消息闭塞带来的资源闲置和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让农村集体“三资”与市场接轨,在市场调节的统揽作用下,有序进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竞价、招投标等方式,让社会资本合理合法进入农村市场,将农村集体“三资”转化成为市场资本,盘活存量资源,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二、工作成效

    (一)摸清各村资产,明确了权属关系。平台建成以来,全区232个行政村(社区)进行了全面清产核资,共收录资金信息19751条,发生金额5.19亿元,做到了账实相符;录入资源信息13856条,其中水面(含山坪塘、鱼塘、水库等)8555.33亩、集体土地256.36亩、林地23284.36亩、果园972亩;资产信息61736条,其中村(社区)集体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办公设备、文化教育设备等集体资产合计价值4.7亿元。农村集体“三资”的全面清查,摸清了各村集体资产,理清了债权债务,进一步明确了“三资”的权属关系,杜绝了“三资”体外循环。

    (二)权力关进笼子,密切了干群关系。按照“1+X+1”制度框架,搭建农村集体“三资”使用、监管、问责体系,建立《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运行进行统筹管理;配套《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办法》、《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流程》等办法,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的使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办法》,严肃责任追究。今年以来,全区责令纠正整改违规使用“三资”问题66个,查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中的违规违纪案件17件19人,进一步规范了权力运行,密切了干群关系。

    (三)“三资”回归市场,激发了社会活力。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平台,既是监管平台,又是信息平台。2024年以来,平台累计发布招投标公告信息347条,资产、资源处置信息732条。按照“转让经营权、拍卖使用权”方式,合理对有条件、有价值的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处置,积极吸引外来客商投资,让村社集体“三资”合理回归市场。2024年以来,通过平台盘活存量资源5.95亿元,吸引社会投资3400余万元,实现资产保值增值6.58亿元。

    三、实践启示

    (一)规范化是权力运行最好的防腐剂。平台运行3年多以来,通过制度的把关、程序的严格、“三资”的公开,各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日渐规范,基层干部违规违纪案件增量得到明显遏制。“三资”的公开,为村社干部带上了“紧箍咒”,村社干部履职行为更加规范。

    (二)市场化是当前农村二次飞跃的新引擎。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以村、社为单位的经济主体,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公司化运作,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让农产品真正进入市场、适应市场、占领市场。

    (三)“互联网+”是政务服务转型的升级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务服务转型的升级版,让现代通信技术与传统政务活动相融合,将单一的监督主体扩展为多元化的监督主体,将体内循环的监督体系转变为体外循环的监督体系,真正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公开透明,阳光运行。

    第四篇:国有企业工会路径探索

    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趋势分析及

    群众化、服务型工会路径探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会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会的形象和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会,作为工人团体的主力军,在维护和保障职工权益、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和跨越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的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也在不断滋生,而且越来越严重,工会运行机制与基层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工会活动的内容方式与职工群众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为基层工会提供的指导服务保障与基层工会面临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等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工会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也削弱了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助推发展重要职能的发挥。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工会建设,去行政化、去机关化,强化工会组织服务化、群众化职能,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至关重要。

    一、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趋势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工会理论认为,工会是一个以维护和代表职工合法权益为职责的群众性组织。按照《中国工会章程》,中国工会是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因此,在工作中体现群众性、服务性,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和保障者也是国有企业工会的应有之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工会职能正在逐步行政化、机关化和娱乐化,其本质职能正在逐步被削弱,具体表现为:

    1、组织形式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在当前中国,一方面党和国家需要工会作为承担这种连接作用的纽带而存在,另一方面工人也需要工会作为自己利益,意见和要求的表达渠道。然而,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工会,组织设置不但包括办公室、宣教部、文体部、女工部、权益部、劳动竞赛部等工会机构,而且还兼具了综合治理、信访维稳、计划生育、职业病卫生等其他行政职能,业务繁多、人员缺乏的现状普遍性存在。而且,工会的负责干部的产生主要还是“任命制”和“委派制”,而不是由工人直接选举,这种状况决定了工会在劳动关系中难以真正向会员负责。

    2、工作方法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根据马克思“政治统治应当以有效的社会管理为基础”的原则,工会功能的取向应当更多的顾及职工和社会的需求,而非行政的需求.然而,在现实中,行政化了的功能性组织往往主要承担由各级行政自上而下传递,落实下来的任任务,功能性组织日常工作的开展方式日趋接近于行政部门。主要表现在许多地方工会背离了其作为群众性组织的本质身份,不了解职工的疾苦,高高在上,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僵硬地开展工作, 不考虑基层实际,通常对基层单位下指标、分任务,并以检查考核施加压力,使得基层单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任务指标上,上边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多头绪的工作、不特定的任务、刚性的考核指标,使基层单位疲于应付等等.显然,这种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生命力的,其结果是削弱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3、干部履职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工会干部的履职尽责意识有所淡化,职责履行方式不符合组织要求。办公时间机关化、工作方式办公室化,习惯于坐班制,坐等职工上门,而不是主动走出去,上门为职工群众服务,不了解职工的愿望和要求,部分工会机关的干部甚至形成了“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工会和职工本为鱼和水的关系,但现在机关工会干部大都忙于日常事务,平常下基层联系不多,有基层干部戏称:上级工会要么不来,一下来就是检查、验收、收经费。

    4、职能发挥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工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因体制及自身原因,工会的维护职能发挥不够突出,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工会热衷于搞“篮球赛”、“乒乓球赛”和各类文艺节目等,活动的格式化、形式化特征明显,职工参与面有限,与职工的需求和要求存在一定脱节。

    二、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的弊端

    1.脱离职工群众,背离工会性质。我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其领导也应该是通过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对职工群众负责。但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所建立的工会中,工会干部大多都是由企业行政或者是上级单位提名任免的, 工会干部的工资福利、职务晋升等各项待遇和利益基本上与企业相关联,因此工会干部更多的是对其任命主体负责,而不是对职工负责。这样就会使工会干部脱离职工群众,彼此之间产生隔阂,与工会由工人组成、代表工人阶级意志的本质属性不相符。

    2.引起劳资矛盾,背离工会职责。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其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工会组织以企业安全生产为中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根本,与企业同盟,而不再是工人的全权代表,有的工会组织甚至站在了工人群体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履行工会职责,尤其是在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方面存在了解不深、关注不够,对职工的维权浮在面上,沉不下去。一个个活动千篇一律,没有重点,对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对特别困难人群的帮扶力度明显不足。工会协调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没有有效发挥,直接与其职责相背离。

    3.导致职工不满,产生社会矛盾。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工会干部脱离职工群众,职工群众会对工会干部产生反感与抵触心理,不再去相信和依靠工会组织。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的化解,最终可能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引起企业甚至是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这和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离的。

    三、国有企业工会群众化、服务型路径探索

    国有企业工会要想发挥其连接纽带作用,必须回到自己的本质职能中去,充分体现工会应有的群众性和服务性。工会工作只有与职工利益相通、荣誉与共,才能紧紧的将职工群众团结在组织周围,才能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和推动整个企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1、明确工会定位,完善维权机制。要巩固工会的地位,强化工会的功能,根本之道在于强化和巩固工会的本职功能,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国有企业工会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有效维护职工权益的根本职责,牢固树立“维权工作有作为,工会工作有地位”的观念,积极探索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维权机制。比如说,探索在工会扶危济困、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常规性维权机制基础上,建立职工心理咨询服务、职工政策咨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职工互助储金、大病医疗互助等职工互助帮扶机制,有效补充工会经费维权保障的局限性。

    2、强化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心声。国有企业应当持续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职工”的双联系活动和“面对面、心贴心、手牵手”帮扶活动,工会干部要走入基层,深入开展队组包保、人员包保,及时了解基层工作困难、了解职工群众需求,尤其是在重要活动开展前、重要政策制定前,更应当反复深入基层征求职工群众意见,做到政策完善到位,措施有的放矢,工作开展有序。

    3、强化服务意识,履行服务职能。以“党政机关为工会工作服务,上级工会为基层工会服务和工会工作者为职工服务”.的“三服务”工作理念为宗旨,明确其各层级之间的责任和分工,指出工会工作的重心.指导工会处理各方关系。一是建立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政对工会工作支持到位、指导到位和保障到位;二是建立工会支持保障机制,上级工会加强对下级工会的支持和帮助力度。三是工会一切工作以“职工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重要标尺开展,突出职工意志。

    4、加强民主管理,体现职工地位。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也具有联系政党与国家以及政府与社会的纽带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有企业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逐渐加强,只有职工与企业的互动加强,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工会工作同样需要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突出民主性,工作开展征求职工意见、活动评价突出职工意志、日常工作引导职工参与,有效开展工会会务公开机制,实现工会信息的有效公开和民主管理,激发职工群众热情,群策群力推进工会以及企业发展各项工作。

    5、突出职工评价,完善考评机制。有效的社会管理是基础,而正确的价值指标则是考核和促进一项工作的重要标尺。作为一个组织,国有企业的工会应当以社会评价也就是职工评价为主要价值指标进行考核。应当建立会员评价、会员评干部的工会双评价机制,突出职工评价结果的应用。这样才能激发工会组织围绕职工群众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才能激发职工群众参与工会工作的热情,实现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的良性互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会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总之,新形势下,只有认真面对国有企业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和趋势这一现实,有效制定措施,强化服务型、民主型、群众型工会组织建设,才能夯实工会工作基础,有效激发职工群众的动力和活力,促进整个工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加强新形势下党的领导,去除工会行政化、机关化,突出群众化、服务化,回归工会组织本来属性是必然选择。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最终版]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观念

    论文摘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条件,促使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一些领导把升入上一级学校学生的数量看做是一所学校办的好坏,来衡量学校。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在资金分配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多种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

    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

    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五)完善教育机制

    1.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教领导小组及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年报监测,进行行风评议,加强新闻监督,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

    2.积极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排除阻碍。改革以分数多少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3.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务必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2)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强监督。(3)大力宣传,营造人了群众广泛参与和加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4.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六)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 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使我国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整个社会都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三、结论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另外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强农村教育。

    论文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哈尔滨市阿城区松峰山山河小学

    隋秀鹏 2024-12



    推荐阅读:
    农村学校改革路径探索
    长江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工作计划
    2024春玉泉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石狮市鸿山镇东明小学2024年秋季德育工作总结
    1.刘店子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
    上一篇:高三数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