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笑话 日记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留白作文高二600字(含五篇)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醉花间 时间:2024-06-07 21:04:4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留白作文高二600字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语言之一。中国画确实博大精深,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留白作文高二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留白作文高二600字1

    笔墨一转,八大山人纸上只有一羽黑鸟,一块巨石。鸟翻白眼,作将死状,巨石歪斜,几欲倾倒。其余空白。却极尽”讽清朝将覆”之能势。

    此即留白之力也。

    留白,是不以完满为至美。而所谓的完满,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填充,却没有用于喘息的间隙。于是国画素来讲究“留白”之境,群山回环之间需以云海为“白”,予人遐想。于是高鹗写成末四十回《红楼梦》以填充空缺的行为常遭人诟病,“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结尾竟成“败笔”。艺术家追求留白之境,凡人欣赏留白之美。“留白”是艺术的习惯,两者如影随形。

    细水古木,假山亭台之前需有曲径通幽,“留白”如同小径穿梭,破除密不透风与千篇一律。艺术家懂得画云雾以生白,懂得引人深思,懂得留有未知与念想。而这,凡人其实亦懂。

    天使般轻盈欢愉的音乐从“音乐神童”舒展的指尖盘旋而出,可这样明媚的旋律,只护佑了莫扎特三十六个年头。他未完成的“后半生”对尘世来说,是一片空白。可当一串串发光的音符流淌而出时,你并不能否认这片空白的美好。那段未知里,莫扎特完全可能被贫穷所击倒,被尘世所湮没,被混乱与不公所毁灭。可这一切都不曾发生,因为他生命的空白抛出的是一个戛然而止的结尾。莫扎特扮演着古希腊之神那耳喀索斯明亮、欢快的那一面,当他将所有的光皆献与世人后,他悄无声息地离去。

    只是那段留白里,依然有他的音乐,萦绕而久久不散。

    而当他的死对头绪斯迈尔走到庸庸碌碌的生命尽头时,回瞰这张被自己用不甘、悔恨、嫉妒所涂满的生命画卷,只得向神父忏悔自己嫉妒的罪行。或许莫扎特正在空中谱曲,或许他并不会接受绪斯迈尔的忏悔。因为天才的人生需要留白。黛玉焚稿,花落人亡;王勃亦英年早逝。在上帝手中,留给莫扎特的空隙,也不会例外。

    “人或许并不清楚地知晓自己的潜意识究竟渴求什么。”可他们依旧趋向于他们渴求的事物。留白之境,是人心深处的一方空缺,是人思想绝壁下的一片胜景。

    渴求空白,趋向空白,弗吉尼亚?伍尔弗在抑郁之际选择了自沉于乌斯河底。不被当作“精神病患”而载入史册,她以留白使自己的思想在河水中洄游。她的思想将在那片空白中永生。步向河水时,他大概是没有犹豫的,那被诗化的灵魂不会彷徨。她需要用空白来作这首长诗的结尾。

    巴谱洛夫说:“想要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无论是画作与诗,还是心与灵魂,都需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空隙以作留白之境,所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留白作文高二600字2

    时光流逝,岁月如雪片片纷飞,纷繁的夏花盛放不休。恍惚间,已陪我走过了十五个春秋。

    多少雨雪霏霏的日子在我指尖悄然流逝,像一指流沙,不留半丝痕迹。校园静静地躺在悠长的梦里,每一片斑驳的树影都烙印上我走过的足迹,每一滴泪与汗,都凝结着记忆中成长的模样。

    时间像一叶扁舟,送走了太多一个个怀着梦想和为了向往远方而摆渡的人。然而,要远航就要忘记彼岸,船桨所激起的浪花,终是在忧伤那心间一泓淡淡的离愁。

    恍惚间,仿佛还是昨天,你明媚的笑靥,温暖了我陌生的心田。我们这一帮稚嫩的笑脸,因缘分而聚到天际的这一边,恍惚间,仿佛还是昨天,操场上流的汗,模糊了我的视线,不见了的心爱的纸飞机,又轻轻落到了谁的脚边。许下的青春不散的愿,又成了谁口中的轻叹。

    初中的时光曾经那么慢,现在却为何如此短暂。

    中考还未来临,可分别似乎就在眼前,看吧,它尽扭着腰肢,让过往的一切变成颗颗的催泪弹,逗人悲伤。

    可是,这真实的三年难道只剩下了苦涩的眼泪了吗?

    “离别时重逢的开始”。不由得想起这样一句话来。是啊,没有离别怎会有重逢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任何人生难免要经历离别,而我们更多的应该不是忧伤,而是将他转记成一种积极的能量,支撑着我们去远航。

    人生就像一条曲折悠长的路,不探索,便永远无法走到尽头。我们的未来不会就此停留。世界又真的很小,说不定跨越一道陌生的门,那熟悉记忆中熟悉的面孔,就在转角。

    所以请快快收起将你涂抹得面目全非的忧伤和阴郁,打开你的心扉,让梦想的阳光照进你心灵的窗下,刹那间,铺下一季春光。

    留白作文高二600字3

    现在的生活,很满,满到令人疲惫与颓废。

    有多久没有抬头望那夜空了,有多久没有停下来感受生活了。车轮在道路中飞驰,但人生,终需要那一片留白。

    幽默剧大师卓别林一生痴迷于电影,他的成就也不必多言。而作为他塑造的最成功的的角色之一,其流水线公认的形象深入人心,投身于高强度的流水线之下,无时无刻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企业家还想着办法压缩休息时间,创造出了荒唐的用餐机器,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他的精神也随之崩溃。影片最后,是传统的卓别林幽默,他迈着鸭子式的步伐加入了工人游行,被抓进了监狱。但,这笑里总带些什么,是泪,还是思考。如此生活,是应该有的生活吗?这残酷的社会环境,会带来如此的精神压力,这,该存在吗?

    V.S.奈保尔在写作《抵达之迷》时曾在英国乡下隐居三年。三年苦修般的生活,带给他无限的思想空间,而内心的平静也使他有那虔心去完成这部极静的巨著。老实说,我喜欢这段人生的留白:清晨感受花香,去巨石阵旁漫步,去邻家的庄园感受自然……很羡慕,不但因为这段生活,更因为留白本身所带来的,时光被你调控着,可快可慢,不必抱怨光阴苦短,享受的便是那一份的留白。正如作者想表明:他证明了自己能使时间停顿,并使那一刻永恒。但,我并未读完它,我选择在中途放下,我愧疚的是自己:我无权读它,我没有那份平静的资格与能力。细想,这不停转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可以呢?

    艺术,分很多主义,大多是后人强加其上,所以木心说:“说主义的终究是有些次的。”而在这众多主义中,极简主义这一运用于生活和建筑上的一种在近日开始传播与流行。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爱那简:一只盘子,涂了小半边,便收笔完成;一张空白画,正中央画个小图案,便完成任务;一个房间换上亮白,添些家具,便支付买家。这是极简,这很流行。究其原因,人们累了,需要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清新物。而让人欣喜的,大家开始留意留白了。时代会越来越快吗?不,它会越来越慢,而生活也会随之精彩。这也许是个期望,但光凭想象,便已是那留白般的美好。

    巴普洛夫说过:“要想一下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想来也对,月也有阴晴圆缺,何必让自己知道如此之多而变得满呢?累吗,倦吗,还能回到那时候的自己吗?不清楚答案,也一直在思考。

    有一天,在繁华的市中心仰望天空。找一个最开阔的角度,绕开高楼,夜如镜子一般,反射出不一样的自我,一霎那,琥珀色的夜里,我感受到了那放下压力的我,超脱、自由萦绕心中,有些想哭泣,为那留白而哭,为孤独的我而哭,偌大的都市中,只有我仰着头。

    留白,也许是个书面用语,也许只存在于想象之中,但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它,坚信在某一刻,总有属于你的永恒。

    留白作文高二600字4

    是满布了云翳的苍穹间突如其来的湛蓝一角,是薄纱轻拢的帷幔于微微振颤中揭起的朦胧而逦迤的缺口,是画上佳人唇边挽起的意味不明的弧度,一双眸子似笑非笑闪烁着未知的光。

    急欲上前,去掀开,那似掩非掩的柔柔软软的氤氲成了一团,而感受到那夜行于黄沙道之上,匆匆行路之时,路转溪桥忽见的,旧时茅店位于社林边的恍惚惊喜,豁然开朗的甜蜜。

    许正是因为那一方留白,看不清却感受到其搔动了心弦荡漾,摸不着却挑逗了人心蠢蠢欲动,意欲上前一探究竟。

    如司空图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明是一处朴素的未知,却漂亮得让人怦然心动。想到“骑鲸追月凭浪去,诗魂消散落琼花”,历史狡黠地眯了双眼,留下白色空缺。没有人知晓李太白的生命归宿,那么便让诗仙骑鲸追月而去,抛了落魄潦倒,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尔辈岂是蓬蒿人”的恣意洒脱,余下处于留白圆心之中的人们的思想,张那银色小翼,自由翱翔至天际。

    便如老子骑了青牛出那函谷关,风尘满路地行向了未知的处所;天一阁的古籍于风雨中泛了白色的泡沫,有芸草浮于水面荡了涟漪一片;嘈嘈切切的小弦大弦错错杂杂揉合为一片,大珠小珠如乱雨一般撞击那玉盘,然当琴声戛然而止,却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颗沉重重的心脏坠落,得以俯望那江心的秋月白。

    一点留白,是怅然的惊艳,是难觅的欢欣,是人性,华丽的缺憾。

    “人之所以为人,”这是《芳华》中强调的,“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人性中的留白,是完美人格中的瑕疪,斑斓宣纸上刺目的一抹苍白。许是坚强外表下内心的柔弱可欺,润滑锦锻中暗藏的玫瑰的尖刺,格格不入的苦涩生僻。

    曾惊异于曹孟德临死前的絮语:细细嘱咐他的妻妾去习女工,去造丝履,碎碎地叙他的老对手,谈他的孩子,怎样都没有一方霸主的英豪。然鲁迅道破人生一遭:“无情未尽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许正是那狠绝毒辣的手腕之下存的一点平常百姓之心,才造就了历史上可爱的奸雄,才使其拥有了一副有血有肉的躯体。

    而那看似美满的——以仁厚著称的刘备,智力超群的诸葛亮,终是得了句:“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虽是珠圆玉润的丰腴饱满,面面俱到的滴水不漏,不曾留下什么空白什么缺憾,但不禁令人质疑它的真实性,使人疑窦丛生,终究,是比不上孟德的率真可爱。

    那么提笔吧,濡满那色彩,于纸?2?4划过,蜿蜒蛇行,任其肆意地满溢。然后猝然停笔,余下,留白,伴随意犹未尽的轻叹。

    留白作文高二600字5

    鉴赏齐白石大师的《和平鸽》,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片空白,其次才是活灵活现的和平鸽,其大片空白不禁让我联想翩翩:假如这幅画没有这一巧妙设计,它还能如此强烈地表达其主题思想吗?

    留白不仅是画家的选择,更是人生的选择。我们在成长中需要学会处世的留白,因为它将使每个人的生命更有意义。

    留白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气概。

    自由与和平的斗士——曼德拉,他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他将的一生都贡献于南非民主共和中,在狱中服刑了27年。假若他没有无畏的气概、坚定的信念,那么还能成就反种族这番伟大壮举吗?留白就是曼德拉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那不放弃的奋斗精神!

    留白是退一步的海阔天空。

    志存高远的英雄——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惨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的史学著作《史记》。假若他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永不退缩的决心,那么还能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留白就是司马迁刻苦学习、严于律己那高尚品质!

    留白是一种不折不挠的态度。

    挑战生命极限的作家——史铁生,这个曾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的汉子,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用坚忍的意志和富有人生哲理的的文字,引导、催促我们矢志不渝地去追求美丽、灿烂的人生。假若他没有自立自强、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那么还会有这些积人上进的文字吗?

    我们在成长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留白就是一座炼钢炉,能经受考验的就是能成为真正的钢铁。拥有了它,你的人生将闪烁光芒!

    留白作文高二600字

    第二篇:高二以留白为话题的作文

    高二以留白为话题的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以留白为话题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以留白为话题的作文1

    一个书名号加上一段空白,这也许是一本书,是作者粗心忘记写上书名了吗?不,这一定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意在为书留白,为此书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留白这种手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传统的国画最讲究留白。整幅画若填充得密不透风,就会给人一种难以呼吸的感觉,让人心中感到压抑。在该省略的地方留下空白,使人茅塞顿开,神清气爽,使画作充满大气。近代画家齐白石最擅长画虾。画虾的人数不胜数,为何他能够一举成名?因为他的虾中无时无刻不留着空白,齐白石把虾生活的池塘留白,便使得虾更加活灵活现,畅快自在,有了“若游于空明而无所依”的感觉,是中国国画中的经典代表。与之相对的是西方油画,整幅画作密不透风,到处填充的满满当当,没有任何留白,仿佛有侵略的感觉。

    留白在其他方面也非常重要。懂得围棋的人在对弈时不会总想着多占位置,而是留下“气眼”,如果不留“气眼”,自认为全盘据为己有,其实很容易被反包围。可见,“留白”的技艺在围棋中是举足轻重的。

    人与生物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万物在很多方面都要留白,我们的人生更要留白。我们的成熟、稳妥、厚重便是从留白中吸取教训,得到经验从而一步步发展来的。

    佛教的禅语中便有留白,且留的恰到好处。一句“吃茶去”就告诉我们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这恰到好处,非常明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碰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凭着我们个人能力能够解决问题的,我们要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将这些困难问题留白,再去询问别人,从中吸取经验,一点点而成长。作为学生的我们,留白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碰上实在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也应留白,将来问别人把他弄懂,并且深深的记忆在脑子里。那种抄袭他人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虽然将问题都答得天衣无缝,可自己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人生也许处处是考场,我们总会有不会做的时候,我们要敢于留白。

    见惯了满月光年,完满无缺,那一弯玄月却以沉默而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观遍了浩荡沧海,无边无涯,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而后,生命以退让,以不完满的空缺显现。于拥堵中开辟沉寂,于完满中留下空白……

    留白,留下的是一片海阔天空,让我们在其中深刻反思自己,在留白中成长。

    高二以留白为话题的作文2

    留白,是一种“以无胜有”的境界,能予人以思考和想象。

    纵观古今,艺术瑰宝从不吝啬留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一扁舟、一江边垂钓渔翁而已,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江上烟波浩渺,满幅皆水。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书法艺术上,枯笔的美感和价值不容小觑。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记载:“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为之飞。”枯笔产生的“飞白”,加强了书法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遒劲奔放,墨彩淋漓。书法家的功力也在枯笔中充分显现出来。

    同样,留白在文学界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眼看着诗人即将大功告成,末句的“可怜白发生”,陡地一转,化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和无奈。莫泊桑这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更是把留白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试想一下,小说《项链》的结尾假若变成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因丢项链而发生正面冲突,则小说主题将势必囿于是非善恶的人性道德层面。但他不落窠臼,高妙地放眼社会,含蓄却深刻地暴露了社会问题。结尾处的绝妙留白,不仅耐人寻味,陡增故事的悲剧性,而且表现出的社会的不合理性引人深思。

    文学艺术上尚且需要留白的技巧,人生不更是吗?胃装太满会胀痛,心填太实会呆滞。所以不论物质上、精神上,人生都需要留白。对此,童话大王郑渊洁颇有感受。他在文章《我小时候什么都不会》中写道:“专家告诉我,新车初驶时要中速行驶,这样才能保证它在中青年时可以高速行进。如果在汽车的儿时就提速,它到中年就跑不动了。人生的童年相当汽车的初驶。”可是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有郑大师的觉悟。现实是,至今仍有很多人未体会到人生需要留白的真谛。

    其实,人生的留白,就是给自己留下潜力,给他人一个空间;留白的人生,更是一种智慧人生。“导弹之父”钱学森,在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后写信给周总理,主动要求辞去院长职位,给年轻人一次成长历练的机会。同样是与人接近的鸟类:麻雀和燕子,麻雀却不怎么讨人喜欢,而燕子则不同。原因是麻雀离人太近,叽叽喳喳令人厌烦;而燕子会适时搬走,等人们想它们时,春天也来了。看看如今的言情小说,续集、废话一大堆,无病呻吟,根本不懂得留白;而一些大家懂得留白,给自己一次封笔,也给生活一分闲适。

    但“留白”并不等同于“空白”。把握好留白的“度”,把握自己的智慧人生。

    第三篇:留白艺术

    留白艺术

    川端康成叹息“这个世界太拥挤”,所以,他选择了走向死亡,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空白,其实,这是因为心塞得太满,再也容不下什么,于是,这个世界没有了审美的看点,剩下的,便只有遗憾、惋惜,生命也再也没了留恋的空间,除了离去,再无别的。

    林语堂曾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是的,留下一点空白,才能渲染空灵而清逸的意境。

    艺术大师善于留白,于是,方寸之间便有了天地之宽。

    留白,本指国画的一种手法,即不把整幅画全用景物填满,留下一定空白。留白之处,通常以诗词、印章等进行补白。如此一来,画面才显得疏密得当,赏心悦目。后来,人们在写作中借鉴这种技巧,描人叙事不说尽,以点滴线索提示照应,给读者留下充分的空间用想象去补白。

    一、绘画

    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空阔平静的江面上,一人独钓,身体前倾,全神贯注,因为踞于船头,所以船尾微微上翘。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却使人感觉烟波浩渺,寒气逼人。使人可以联想江的空旷,人在画面中央,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

    马远素有“马一角”之称,他常常留出许多空白处给观赏者以自由想象的余地,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石涛和马远的画都具无中生有之效,后人评价“无画处皆成妙境”。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留出空白以供观赏者自由想象,这种艺术手法叫做“留白”。“留白”是一种艺术的追求,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往往能收以无胜有之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评石涛的《风雨归舟图》:“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日:雨在何处?曰:雨在有画处,又在无画处。”画面无雨,却能让人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悟到雨势。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认真分析齐白石先生在艺术领域达到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这说明白石老人对待诗与画的表现功能是掌握和运用得十分准确的。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留白”在书法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中也称“飞白”、“空白”、“余白”、“余韵”等等,都是艺术中令人神往的最高境界,体现了非常高的艺术素养。

    齐白石《墨虾图》、《群虾图》、《七虾图》:水波荡漾,自由嬉戏。“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烟,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造画作的美。所以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留白”是何等重要。

    二、电影

    《海角七号》是台湾导演魏德圣在2024年拍摄的一部电影,荣获2024第二十八届夏威夷影展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成为2024年台湾最走红的电影,在“台湾电影已死”的质疑声和舆论声中,为台湾电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海角七号》这部电影中就多处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的艺术手法。

    首先,《海角七号》的片名本身就给观众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天之涯,海之角”本身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那是只存在于主人公心里的一个地址,它表明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相隔了千山万水,不得相见,更表明了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遥不可及,注定了爱情的悲剧,更何况相隔了60年的苍茫岁月,即使是要表达一下迟到的忏悔,也注定会历经千回百转。

    另外,作为爱情男主人公的日籍教师,整部影片给他的镜头永远是远景或虚景,甚至连脸部特写都没有,他或是站在回乡的甲板上,忧伤地眺望大海,或是在苍茫的夜色中埋头写下自己忏悔的心声,或是提着行李箱在萧瑟的秋风中独自离开,只留下孤独而忧伤的背影。导演的这种处理方式,刻意拉开了主人公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画面仿佛人的记忆,由于历史的久远,面孔变得模糊不清。这样能够使观众跳出现实的羁绊,隔着60年的苍茫岁月望回去,更能被这段夭折的爱情深深打动。而更关键的场景,60年后女主人公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也连一个脸部特写都没有给。在影片的最后,阿嘉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老太太的地址,在门口,镜头缓慢地向里延伸,只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背对着镜头坐在一条长凳上费力地做着家务,背影沉静而安详。阿嘉把装了7封情书的木盒子悄悄放在老人的旁边,夜色苍茫中,老人双手颤颤巍巍地拿起木盒、打开木盒、展开信件„„激动人心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时隔60年之后,老人再重读这份历经沧桑的感情该是怎样的情景?是激动得老泪纵横还是历经磨难之后的心如止水?不得而知,镜头到此戛然而止,一切留待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导演这种别出心裁的处理方式,打破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整部电影余韵悠长。

    还有,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将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巨大。比如明珠,心事重重,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对日本人没有好感,常常躲在房间或阳台抽烟,和女儿依偎着坐在海边直到天亮,她如何被爱情深深地伤害,又如何和家人结下解不开的心结,影片都没有予以交待,让观众在观看之余可以自由品位、想象,给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的空间。

    三、文学

    从写作美学的角度讲,写“满”的文章往往不美,因为它缺乏空间,缺乏疏密的层次,板滞不通;从与读者的关系讲,写得太“满”,什么都说完,是对读者的不相信、不尊重,使他(她)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文学讲含蓄,讲“空框结构”、”召唤结构”(伊瑟尔);儿童读物更讲究“留白”艺术,而且应尽量使用图说,给孩子们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总而言之,在进行图书策划编辑时,要考虑读者的再创造空间,内容“完整”,但不写“满”,留有余地,让读者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想像力,这样的书读起来才有“嚼头”。从写作角度看,读者意识,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设定并贴近读者对象,与之建立交流的意识。写作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应用”,即读者的阅读。作品,若离开了读者的阅读将毫无价值和意义。王尔德曾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人最痛苦的事情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最痛苦的事情是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过:“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这种由欣赏者主动进行的“猜想”解读,很可能会大大丰富甚至超越艺术作品中隐含的本原意义,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丰富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创作出作品,如果没有读者参与,亦即没有读者的读解、欣赏、创造,作品就是一种死的存在。因此读者的欣赏愿望、阅读趣味和评价就不能不成为作者写作时应该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要有“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即“读者意识”。

    诗歌重在抒写人的主体心灵和情感世界,但是由于诗歌自身的体裁特点,加之中国传统上重含蓄蕴藉,这一艺术审美观念根深蒂固,因此真正的诗歌忌直白浅露、一览无余,类似“水至清则无鱼”的涵义;而是推崇有所保留的写意、造境,借助于意象、依靠必要的“留白”,以极具暗示性和模糊性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韵味或者更为广博深刻的蕴涵。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第一个象和景,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描绘出来的实景,我们称之为“在者”,而第二个象和景是指作者通过对实景的解读从而在头脑中开拓出的审美想象空间,我们称之为“不在者”,实景所开拓出来的审美空间越广阔,越丰富,“在者”就越成功。而,如何在“在者”上下功夫,使其迂回曲折,意度回旋,从而在品鉴者的头脑中开拓出广阔、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成了很多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袁枚《随园诗话》,梅圣俞说:“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海明威有写作心得:“作品有如冰山,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莱辛《拉奥孔》)“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郑燮《原诗》,大师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都一致肯定作品中“留白”艺术的重要审美价值与普遍存在性。这种“空谷传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艰,若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境界,“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的艺术方法,可以留给读者一定的咀嚼、品味的“空白”余地,刺激读者的主动想象和积极思维,引导读者在曲径通幽、迷离恍惚中领略“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的求索之乐趣,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

    梁启超说:“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历来重视虚与实的结合,注重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空白语言可以使文章虚实相生、富有张力,利于打开欣赏者的情感闸门,推动、诱导他们进行开创性的想象和联想活动,实现“第二次创造”,即由欣赏者自己去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的再创造。有时,艺术家为追求言外之意,有意留下“不全之全”的艺术空白,让欣赏者在“第二次创造”中主动去弥补、填充、发掘、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凝聚着艺术家心血和匠心的“留白”艺术,正是解读作品深层含义的密码。正因为“留白”艺术有这种令人欲罢不能的吸引力,那些注重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经典作品,才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才会历久弥新至今为人赏玩不已。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shi)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三国演义》中关于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突出了鼓声震天、扣人心弦的宏大气势,却省掉了关云长厮杀的场面描写,当关云长提着华雄的首级献于主帅帐前的时候,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诞生了。

    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意识到当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概念化、公式化,宣扬忠孝节义,已经不受读者欢迎了,所以他的《红楼梦》着重描写“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对她们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地叙写,从未敢“稍加穿凿”。

    红楼梦

    红楼梦》 中,黛玉死掉的时候,说:宝玉,你 好好 好......?曹老先生之所以不把黛玉的话补充完整,我想是有他道理的,已是符合当时黛玉病危的情形,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谁都可以想象黛玉临死前对宝玉抱有的或是遗憾、或是憎恨、又或者是其他复杂的情感。看了上面的回答,我觉得都有道理,按照黛玉杞人忧天、悲天悯人的性格,我想她也是八九不离十地想说宝玉,你好绝情···但是作者不在书里指名道姓地让她把话说完,留有人以想象的余地。至于黛玉最后的那句话,我个人认为她自己也不知道该说宝玉“你好。你好。你好。”什么。它对宝玉的爱,对宝玉的恨,对宝玉的误解,以致于她很纠结,她很困惑,她不知道该说宝玉什么好。《红楼梦》中经常故意运用一些较朦胧含蓄的词语,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包含更多的容量,产生含蕴无穷的艺术效应。例如第6回,写王熙凤与贾蓉的见面,在贾蓉办完应办的事,辞别凤姐之后--“这凤姐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蓉儿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传蓉大爷回来呢。’贾蓉忙回来,满脸笑容地瞅着凤姐,听何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忽然把脸一红,笑道:‘罢了,你先去吧,晚饭后再来说罢。这会儿有人,我也没精力了’。贾蓉答应个是,抿着嘴儿一笑,方慢慢退去。”这是一段应运用模糊语言的精彩描写。从用语来看,隐隐绰绰,十分朦胧,凤姐究竟想起一件什么事?作者留下第一个“空白”,叫回贾蓉后,又不交代何事,“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又为何“忽然把脸一红”?为什么要“红脸”?第二个“空白”又摆在读者面前。想了半天,只说“罢了,你先去罢,晚饭后再来说罢。这会儿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这句话,更是话中有话,究竟有什么隐私秘语,不能在“有人”时说,还要呆到晚饭后没有人但“有精神”时悄悄地说呢?她到底想说什么?作者又故意留下第三个“空白”,一个个疑问作者故意避而 不说,让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猜测,要想知道答案,读者只能运用自己的“心”去和作者的“心”相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了。

    风雪中宝玉拜别贾政,是整个续书中最令人动容的一节: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 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 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 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 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见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 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那句诗,空灵茫然,是一生的深情,也是一生失意,放开了红尘,能不能放开心中的结。那个世外仙姝,那份三生情缘,都在风雪中飘摇。就如此别去。这一生是情到深处情转薄,还是永远的深情!有一位学生这样叙述阅读顾城《远和近》一诗的心路历程:

    初二时读似乎很明白,那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爱情,人在咫尺,心却在天涯;高一时读便很懵懂,这诗中似乎蕴涵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种非正常的生活,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高二时再读则更加疑惑,诗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比之这自然带给人的亲切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却一直看着“你”。“你”和“我”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在“我” 的感觉中,“你看我时”,你仿佛和我相距“很远”;“你看云时”,你仿佛和我离得“很近”。这是一种错觉。造成错觉的原因诗人隐去了,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诱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云”可能象征自然。“你”在看“云”时,大约流露出象《日出》中陈白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时那种童稚的天真和热情,而当“你”回到现实中看“我”时,却换成 另一种冷漠的表情。所以,“我”觉得,“看云”时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本来面目的“你”,显得很亲近,如近在咫尺;而“看我”时的那个 “你”,显得很陌生,有一种“隔”的感觉,如远在天涯。强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观物理距离变形,以适应和表达主观心理感受的真实。错觉是在审美的直觉思维中 产生的。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远和近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

    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无题》其一)

    尽管上引诗行并不算卞之琳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然而在跳跃裁剪方面,可以说他的诗歌中少有出其右者。第二行到第三行或许还是存在比较明确的关联的,从“水 愿意载你”到“船”这一意象的出现,其中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但紧接着突然来了一句“下楼去!”,让人一下坠入云雾,而不知所之了,最后一行再次大幅度地荡开一笔,一夜杏花开齐,大约是岑参“千树万树梨花开”演化而来,虽不及前人壮阔,但在一首情诗里,也颇为可观了,而且这样写更带有细致的温情。这几行诗若和《断章》结合来看,便可找到一条踪迹:这里“有愁”而“自哀”的水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而“我”和“你”的位置关系不妨就看作“我”在桥上,“你”在 楼上,如水的“我”正期待着“你”划船向“我”驶来,而不要再躲在楼上看风景了,也不要只是装饰“我”的梦,“下楼去”,“我”“载你”去“南村外”看 “杏花”;或者“你”只要下了楼和“我”在一起,我的内心便如南村的杏花了,等等,各种理解都是美妙的。如此看来,这几句是作者热烈而温柔的求爱情歌。尽管作者曾强调《断章》的意思主要在“相对”上,然而什么与什么“相对”呢?是李白看敬亭山的“两不厌”呢,还是万物和谐共处之相对呢?一首诗的经典往往正 在于其阐释不尽,解释不清的多重韵味,《断章》也正是如此。所以这里也不妨狭隘一次,往情诗的路子上看,与《无题

    (一)》对照了,倒得出一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清新又古朴的意味来。而当两首作品分开,留出空白,则各自显出疏朗的气质。这首《无题》频频跳转,轻巧而不乏灵动,一方面跳跃裁剪空出的部分 让人琢磨再三,一方面又造成句式上的急促,内心那种对爱情的渴望便跃然纸上,倒也又是一番意味。古诗

    比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

    全唐诗九万八千首,金昌绪仅凭此一首小诗而名传千古。他写了一个春天早晨少妇做梦的情节。在花红柳绿的和风煦日里 ,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 ,在枝上呼朋引伴、宛转啼唱,却被少妇赶走。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闺中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尽。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种留白也就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提供奔跑的领地。

    王维《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第三、第四句, 是我对故乡的正式发问。按常理, 一位漂泊他乡多年的游子, 想知道的故乡事很多很多, 诸如家人健康、友人安好、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等, 但诗人一概不问, 却异峰突兀问个似乎不怎么关情的寒梅: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你来的时候, 我家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 这似乎相当反常、悖理。其实, 这是诗人娴熟地运用中国画留白艺术, 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 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里, 读者们尽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游诗的意境: 你可以认为,诗人故意以寒梅这个意象, 含蓄、深沉地表达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我对梅花都如此关切,更何况人;也可以像喻守真那样, 认为这是诗人暗点时令, 超然于世, 颇具风趣的闲适之情流露;也可以从绮窗、寒梅这幅古典而精美的诗画中, 联想那窗前梅下佳人如玉, 或佳节之聚, 或花下之约、山盟之誓;也可以认为那是诗人他乡遇故知的近乡情更怯, 所以越是关心的事, 反而越怕说出口, 只好于委婉处深情表露自身对故乡的关切总之, 全诗以绮窗、寒梅为意象, 并至此嘎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任由读者随心尽意驰骋。

    送别诗: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已不言自明。但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有叙事、有写景,就是没有直接言情。而古人对分别之事是极为看重的,也往往或抒发“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伤感,或表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而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却让我们知有送别之事却无法直接感知到诗人的送别之情。这一切都缘于情藏景中。诗的前两句是叙事,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去处。但诗人并没有忘记给我们以一种画面美。如首句诗人采用借代笔法,不说故人“西辞武昌”,而用“黄鹤楼”代之,不仅增加了诗作的画面美,而且突出了武昌的风景佳处,这样又为孟浩然的山水之癖增添了一段风采。实为神来之笔。次句“烟花三月”,更给人以水气朦胧、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而故人的目的地――繁华美丽的扬州,更是诗人们的向往之所。在这样一片美景中送别友人,真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如此悦目,却不能与友人共赏,反而行送别之事,这是何等地令人伤怀;扬州如此令人神往,却不能与故人同行,这是何等地令人遗憾。行文至此,诗人内心汹涌的情感似乎应奔涌而出了。但李白却将一切的情感都融入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深沉远大的景色描写之中。但我们的读者都会感知到,随着那江水滔滔流去的还有一颗诗人的心。诗人明写江水碧天隐没了远舟,实际是写出自己心头因失去友人而产生的空白,这是一种茫然无绪的失落情感的形象说法。全诗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了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而这也正是中国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难的境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程复一程,披雪送行一直到轮台东门,外寒而内热,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不借一语,而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雪满天山路”,峰回路转,风雪迷漫中友人渐行渐远,身影渐渐被山峦遮蔽隐没,只有雪地上留下的长长的马蹄印。诗人仍然久久伫立在风雪之中,披覆一袭素裹,凝望友人远去的方向。此时此境,面对“雪上空留马行处”,一个“空”字,怅然若失之意,既含蓄又充分,沈德潜批曰“去路不尽”(《唐诗别裁》)。这样的结尾如钟声清扬衍远,余韵徐播,寥廓的情意空间,使人遐想遄飞,回味无穷。当然,由送者心绪,也可想见行者浓情之一斑。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首都是比较经典的送别诗,《别董大》明显取义于《渭城曲》,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比方说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后人也有意无意的将二者一比高下。(让学生去品鉴、比较)

    我们重点看后两句,先看高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写到此处一定十分得意,一方面将友人董大写得名震四方、威风遐迩,另一方面也对将别的友人有了一个美好的安慰,这似乎才是正确的待友之道。更重要的是,他借助于王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翻新出异,立意似乎高于王维之上,许多人正是这样理解高适诗歌的妙处,认为高诗要比王诗高明。

    当然,王维和高适都是唐代诗人中的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诗各有千秋。但就此两首诗来说,说高诗高于王诗,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偏颇之论,这种偏颇正是来自于不懂得文学情景需要留白,需要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的道理。再看王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西出阳关之后,没有的故人生死相依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孤独感和飘零感,充满着前路的迷茫甚至是生死未卜,读者可以伴随着诗人凄苦哀伤的乐部,去想象,去思量,在想象与思量中品位人生的艰难与无常,让人倍感凄凉,唏嘘感慨,而又余韵悠长。而高诗更倾向与一种“世俗化”的人生情境,天下人都认识,并且都能友善的对待即将远行的董大,这固然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大乐事,但是从文学情境上来看,前路充满着知己,天下所有的人都熟识,伴随着的永远都是前呼后拥,挤挤挨挨,热热闹闹,失去了那种“万里一身孤”的诗意。在开拓读者的审美想象力方面十分有限,没有绵长的、令人回味无穷的意蕴。只有完全沉浸在世俗人生的氛围之中,人们才会欣赏这种情境。

    大家都知道,王维的《渭城曲》被谱曲之后,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后李清照在《蝶恋花》里也曾写道“阳关四叠”,苏东坡也曾做阳关曲。总之,王维此一唱,成为中国传统诗意栖居的家园。而高适《别董大》只有在比较世俗化的意义上才博得人们的赞同和引用。可见,文学总是借助于“留白”之类的处理方法,这样既可以将普通的人生情境提升到文学的情境,又能调动起读者的审美想象。

    小说要有读者意识

    谈歌

    我一直觉得写小说并不是一种以遣词造句为宗旨的劳动。有人说小说第一位的语言搞不好,就不是写小说。也对。可细想也不大准确,小说还是让人看的,如果

    只强调语言和一些其他别的,而忽略了写什么,怎么写,那小说就不大好弄了。小说第一要解决写什么。这是我多年的小说观。这层意思说到底,还是要解决一个读者的问题。读者读什么小说?常常被小说家们忘记。忘记得久了,读者们便

    失去了耐性,于是读者就丢掉了小说家。在这个问题上,读者总是赢家。

    一句常常说的话是:文学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这话应该说只强调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近些年来,文学创作上的贵族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了。文学远离了人民,人民自然冷落文学。一些作家的创作已经枯竭。文学被冷落,作家是要负责任的。

    有人讲,对于小说来说,写了什么并不特别重要,写得如何才是最关键的。对这种意见,我不同意。我还是坚持第一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并非强调题材决定论。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写广大读者熟悉的,而去写广大读者并不熟悉的如灯红酒绿的生活,读者会喜欢么?抛开一味迎合的意思,为大众写作应该是理直气壮的一件事情,为什么现在许多作家不敢讲这句话呢?

    现在一些口号提得太悬,让人摸不着头脑。本来很清楚的一些问题被弄得乱了套。其实作家这些年浮躁得很,不肯老老实实深入到生活中去。如果谁还在讲深入生活,就会被人笑话。这也是很不正常的。贵族化对作家的伤害是很严重的。把小说写到谁也不好看懂,谁也看不下去的程度,是很不好的。有一句很要命的话:“我天天都生活嘛,还要什么深入生活?”文学一定要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这话的确是一句常说常新的话。我们现在努力去贴近了,“贴”得到不到位?“贴”得好不好?当然是要努力去“贴”的,可是有些作家评论家,自己不去“贴”,也反对别人去“贴”,这样做对么?说句挖底的话,贵族化之所以愈演愈烈,跟这种态度有关系。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是吃谁的饭活着的。现在有

    些作家动不动就写男欢女爱,总是写自己那点性感觉,老百姓要骂娘的。我觉得,这种东西不是不可以写,但决不是主流文学。现在一提主流文学,有人就反感,这不对。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难道我们能够闭上眼睛,看不到吗?如果说作家能够少一点“精英”意识,少一点上帝的感觉,少一点游戏的姿态,少一点高傲的作派,多一点大众的意识,多一点老百姓的感觉,事情就好办多了。

    小说要具有大众意识吗?肯定要有。因此,大众意识进入小说,或者说小说进入大众,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和社会来说,应该是太阳光下面的事情。小说应该是读者和作家共同创作的。这是一句老调子,今天重新提起,是为了纠正我们过于的麻木或者顽固。对于小说家来说,今天的写作,应该是出于对当下的历史和生活的敏捷的反映。小说应该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与之相反的一种观点,小说可以牺牲读者,这就很不讲道理了。如果我们坚持这种创作原则,那么我们的小说没有大众去读,就是活该的事情。还是那句话,你不在乎读者,还能要求人家在乎你吗?有时小说家像一群淘气的孩子,玩得太久了,走得太远了,以致迷失了归路。可以说,文学搞成灰头土脸的样子,文学期刊卖不出去,作家们是很尴尬的。如果硬起头皮继续较劲,仍然不管不顾地一味玩下去,试验下去,那我们就只能输到底了。

    小说首先是对生活的关注,其次才是别的什么。只要我们不闭上眼睛,我们就能看到我们的生活并不轻松,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不是像听通俗歌曲那样让人心旷神怡。它所带来的震荡,有时是惊世骇俗的。工人农民不比我们,他们现在干得很累。我们应该把小说的聚焦对向他们。写这些劳动者的生存状态,调动作家多年的生活积累,我觉得这应该是作家的使命。守望相助,出入相扶。我很喜欢这两句话。共同的中国,这更是一句让人提神的口号。这一宗旨,应该是小说家们要记住的。

    小说家的大众意识,就是要求小说家从象牙塔中走向大众。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个概念理解为又一种文学的个体试验。人民应该是支撑文学的最初。

    让我们退到问题的最初,小说首先是产生于民间的。其本身就带有一种民间文化的特征。什么时候小说走进了文人的象牙之塔,我搞不清楚。但是,只要小说这种东西躲进去,就失去了为大众代言的可能,而大众也就会掉头而去。失去了大众的对应,作家们的园地应该是很荒凉的。我们一旦失去最初,也就失去了最后。一些经典作品往往开始时并非是经典,时间久了,便成了经典。无论是《红楼梦》,还是《三国演义》,即使是《诗经》这样越千年而不朽的精品,也大多是由民间的歌谣中记录的。小说还不像诗词散文。就小说的读者面来讲,是应该更接近大众的一种样式。

    小说既要写得“纯”,又要写给读者,这两者在理论上是一致的,而这中间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所有的小说家们都在做这两件事,也仅仅是在做这两件事。不要总是硬着头皮说不在乎读者,如果某一天,读者们恶作剧似的相互约好了,一本小说也不看了,齐着心要跟纯文学别扭别扭,那我们真就丢了饭碗,真就成了小丑。

    读者是小说家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切不要忘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六次文代会和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艺的发

    展和繁荣相伴随。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作家如何写作?当然一定要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多出优秀作品,促进社会进步的创作原则。要做到这一点,作家就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学习社会、学习业务,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学素质。只有文学关注人民的命运,人民才能真正关注文学。

    第四篇:生活需要留白(精选)

    生活需要留白

    华灯初上,灯红酒绿的繁华扑面而来,新的夜又要开始了。

    不知不觉地,我们也都成了都市生活的追随者。或被动,或主动,总之是失去了一份孤舟蓑笠的闲适与洒脱。

    其实,生活本就应同国画一样,浓淡相宜,时而浓墨重彩、鱼跃龙腾;时而如湖心一点,月下萤火;亦或,在水一方,恰当留白。其关键之处,便是留白。

    少一笔,回味无穷。

    无限的想象都是依托空白而产生,正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一般。维纳斯的断臂使她看起来多了几分恬静,少了几分张扬。更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们想象的空间,一百个人就会产生一百种想象。倘若真的找到了她的双臂,又有多少人同意将她补全呢?

    荒凉比繁华更能激发画家的兴致,大漠比街巷更能引起诗人的灵感。谁说不是呢? 少一笔,尽得风流。

    什么时候的花最美?不是含苞的时候,也不是肆意绽放的时候,正是花开半下、似开未开的时候。月什么时候最耐人寻味?不是月牙,亦不是月圆之夜,而是半月之时,正如李太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引人无限遐想。

    烟波浩渺总是要比一览无余来得奇、来得美。

    留白,是一种技巧,是一种智慧。在生活中,若是懂得了适当留白,便是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就认为:“功遂身退,天之道!”成功之后,就应急流勇退,适当给自己的人生留些空白,这才合乎自然之道。生活需要留白,留出空白来思考。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如若没有生活中的留白,这样省身的思考时间要从哪里来?

    留白,更是一种境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学会在生活中留白,才能拥有最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才能回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自在,才能在喧嚣和疲惫中找到快乐。

    人如此,国家更应如此。

    现如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接二连三地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已足以令我们反思,适当慢下来,适当留些空白,让滞后的道德和思想都跟上前进的步伐,让快速推进的经济也歇歇脚,或许会更加幸福。

    生活需要留白,今日的空白也许就是明天的辉煌。

    第五篇:《留白》诗歌

    一分钟前

    我该想些什么

    我没有

    *******

    一小时前

    我该做些什么

    我没有

    *******

    一天前

    我该完成什么

    我没有

    *******

    一年前

    我的计划是什么

    我的半生

    在徘徊什么

    *******

    我把多半的岁月做了留白

    任脚印画出仓促的休止

    戛然但无华丽

    ******

    那些成了标本的脸

    那些当作真理的存在摧残我心

    就如饿狼遇见了兔子

    *******

    我把人生当作做戏

    留白就成了的一笔重彩

    就似一只杯子

    空无的仅剩空气

    ******

    为此

    我嗓门沙哑

    眼神逼仄

    孤影模糊

    连一个漂亮的转身都没有

    *******

    跌倒了

    就挖掘属于自己的坟墓

    然后

    在碑上写下

    速朽

    *******

    孤独者的孤独

    悲哀者的悲哀

    在这个崇尚英雄的年代

    我成了典型

    失败的无可挑剔的反例

    *******

    茫茫星辰

    我若转身

    被踩成尘土

    就等待风的到来

    那就是期待的解放

    *******

    我就可以飞了

    到遥远的边度

    连我存在的存在都无可考据

    ********

    倏然清醒

    或许

    人不是艺术品

    留白不成美丽



    推荐阅读:
    留白作文高二600字(含五篇)
    初二语文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家长给学校的一封信建议大全
    有关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600字(5篇可选)
    徐州2024公租房申请条件一览(含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