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用工合同 个人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眉眼如画 时间:2024-06-09 13:24:0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作者:王兴庭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24年第11期

    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此外,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第二篇: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阆中市洪山镇元山中心校张全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合理而恰如其分的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不错的选择。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带学生游玩一两次,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则情满于山,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看电视的爱好,我也支持,希望他们选择得看,我也给踢出要求,我觉得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寿阳四中

    吴金花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生命的意义》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阿里山纪行》,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神木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

    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初中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都很精彩。

    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

    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

    江华县清塘壮族学校 李 峰 成

    摘要:当今社会,很多学生迷恋于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电脑游戏等事物,变得心浮气躁、而且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人格。如何塑造学生正确、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所论述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语文学科的巨大魅力,去塑造学生正确、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人格塑造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很多学生迷恋于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电脑游戏而心浮气躁,所以,让学生学会识别真伪、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决定着该学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健全的人格标准是怎么样的。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标准是按“君子”模式来设计的。其核心意思有两点:其一是“德为首,仁礼合一”,这是儒家思想竭力推崇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标准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结合在一起设计的,主张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因此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崇尚真、尚、美,并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及正确的自我意识等,应该是完美的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审美人格达到内在统一的人。

    其次,我们要明确“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系”。

    人格是经过遗传和环境长期交互作用才逐步形成的。这是一个漫长而且复杂的过程,而青少年正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人格形成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学习、生活,而且语文课是基础课,课时设置最多,学习内容最多,因而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也必然最多,无疑对人格的形成也就影响最大。其次,国家设置的全日制义务课程标准虽然对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有培养健全人格的要求,而语文科学习内容最具人文性,对学生人格影响最起直接作用的。例如教材中有颂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篇章;有描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的诗、文、故事;有揭示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神奇奥妙的科普小品文;有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的佳作等。其中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有做人的准则,有审美情趣的激发,有科学知识的启蒙、有创造力的开发等等,这一切对学生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审美人格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关系密切,不容忽视!

    在明确了上述的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注重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美丽人格的形成。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

    1.含蓄是文学语言的重要审美特征。

    南宋诗人姜 夔提倡“语贵含蓄”,认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语言,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美感。而我们的语文学科大部分的课文都蕴涵着做人的道理,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我的信念》等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热爱真、善、美,痛恨一切丑恶现象与落后思想的感情,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文学语言还具有音乐美。

    这是由语言的发音性造成的。文学在使用语言时,一般都讲究发音悦耳,即要求语音的韵律和谐,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只要诵读一下《伐檀》、《硕鼠》以及《大堰河——我的保姆》、《雷电颂》等优秀诗篇,便能体会得到这一点。文学还有一种“内在的韵律”,那就是情绪的自然流动。文学语言的音韵美,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诵读,在朗朗书声中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

    语言的审美内涵是丰富而生动的,诸如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朴拙美、理趣美„„。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甚至抛弃这些美学因素,那将是多大的遗憾!

    只有既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又注重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教学氛围,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需要。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教学生学会做人。而提升做人的品位,提高做人的境界,也离不开审美教育。

    语文中蕴含着美,应当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二,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塑造学生人格。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识别真、善、美,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直接渗透性。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这首诗,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镜子般明亮,蓝天白云呀,一起在池水中荡漾。问池塘,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方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在学了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尽力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去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

    三、发挥语文课的教学幽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幽默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2.激活学生思维,增强记忆力。从心理上说,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3.舒缓紧张心绪,减轻神经压力。4.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5.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课的教学幽默不但能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善健全人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关专家也指出:“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学会了思考与分析;通过倾听别人发言,学会了尊重与信任;通过发言交流,学会了沟通与理解;通过合作,学会了竞争与共处;通过探究,学会了体验与反思。”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事实上现在不少教师已经付之于行动。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设计了“取得生辰纲,谁该记头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他先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收集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再组织合作学习、讨论。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说是曹盖记头功,有的说周瑜记头功,各自找出课文中的论据,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满井游记》这类课文时,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导游,你该怎样向游人介绍这里的美好风光?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内容,自己学习归纳,再分四人小组交流汇报。并允许用导游词、故事、诗歌等多种文体介绍,学生十分感兴趣„„

    总之,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也锻炼了自我调节能力,尤其是培养了“合作”精神,而合作精神是一种值得弘扬的时代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人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优势,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彭运石 主编〃心理学原理与教育〃[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24 [2].欧小松等主编〃创新教育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4 [3].李晖 等主编〃心理素质培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张明非 主编〃唐诗宋词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5].语文课程标准〃[M]〃内部资料〃2024 [6].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7].贺评 〃学会做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推荐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人大工作报告
    上海市普陀区项目组第四十八期简报(五篇材料)
    初中数学毕业生网上阅卷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采购管理方案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