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策划书 4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五篇范文

    栏目:十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谷幽兰 时间:2024-10-08 22:05:1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

    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后发地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未来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当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四是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五是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围绕以上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应注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优化服务内涵,加快信息化进程,增强人才储备,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聚集群等 手段,激发内生动力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地方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政策支撑,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力

    突出政策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加强科学引导,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泗阳作为江苏一个经济后发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着传统企业战略转型和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的双重任务,如何及时把握经济发展浪潮,寻求新的发展契机是摆在泗阳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针对现状,泗阳县委县政府较早提出了 “3+4”产业发展体系,要求在加快纺织服装、精深木业、照明电器三大传统产业的集聚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大机械制造、电子电器、造纸包装、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引建,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为此,泗阳相继出台了《泗阳县促进工业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十条意见》、《泗阳县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奖励与补助暂行办法》等文件,从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强化引导,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产业转型升级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认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找准突破点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以点带面,制定更为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引导的执行力度,使企业发展能紧紧围绕地区政策“向心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又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要注重上下衔接,密切关注国家、2 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做好对接工作,还要注重横向衔接,加强产业之间的衔接,真正做到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强化特色、错位发展。

    二、聚焦科技创新,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竞争力

    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核心竞争力为方向,通过科技创新填补产业空白,发展终端产品,创建自主品牌。泗阳县在加大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采用力度,推动了三大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新兴产业发展上,以掌握核心技术为主攻点,通过科学技术引进,把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应切实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地区政府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究机构、研发平台和研发队伍建设,突破更多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科技创新应大力推进载体建设。一是要加强园区建设。以泗阳为例,就是要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的要求,加大空间整合、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力度,将开发区打造成新兴产业的引导区;围绕打造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和项目研发的高新产业集聚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科技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有效集中。3 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共享机制。三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三、实施信息化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力

    加深“两化”融合,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信息化战略,围绕企业信息化、产品复合化、研发手段信息化等方面,找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点,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为企业发展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企业信息化方面,一是要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以泗阳为例,要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95%企业上网目标。二是要着力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引导、帮助企业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复合化方面,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嵌入式软件的应用,积极采用模糊控制、变频、节能、网络等新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手段信息化方面,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研发手段,提高研发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四、加快集聚集群,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力

    通过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壮大地区产业规模,提升地区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以大产业带动转型升级。

    作为经济后发地区来说,强化招商选资仍然是壮大产业规模的重要途径。要坚定贯彻招商选资、择优引强理念,更加注重招引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完善产业链的旗舰型、科技型大项目。真正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升级。

    强化本地企业培育。精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分类制订政策,重点给予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型、支柱型企业。一是通过深入推进技改扩张工程,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资金、技改、信息化 “三大投入”,推动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做强。二是全面启动重点企业“股改上市”工程,鼓励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以吸引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有优势的公司或单位入股为重点,推进企业的股份多元化。三是实施市场开拓工程,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创新经营理念,运用新兴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五、加大人才储备,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持久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持久的动力。首先,要建设一支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在急需紧缺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重点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人才引进机制上,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实行联合引才,通过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 性引才”机制,着力引进一批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高端人才。其次,要建设一支企业家队伍。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引导企业家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加快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进程,引导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一支懂业务、善经营、能决策、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企业经营者队伍,切实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再次要加大企业高级技工的培养力度,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队伍的素质。

    六、优化服务内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力

    良好的政府服务是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保障。优化政府服务内涵,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一是引导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帮助重点企业聘请专业机构,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产品开发、品牌营销、市场开拓等专项规划,以科学地规划指导企业发展。二是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服务机构与商业性服务机构相互补充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创业辅导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平台。

    第二篇:后发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作为农业大区零陵,近年来经济,社会虽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工业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弱,资源转化率低,增长方式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前进的速度。面对这样的现实,怎样才能加快发展达到富民强区的目的?我认为,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后发赶超。

    一、强化无工不强意识,确立工业主导地位。要清醒认识到,只

    有主攻工业,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聚集人口推进城市化,才能扩大财源富裕百姓,才能彻底改变封闭落后的形象。因而,要有一种“寝食难安”的紧迫感和“大兵压境”的危机感,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认真实行领导联系重点工业项目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部门、一个班子”。把新型工业化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对工业政策法规、重点优势企业、名优特新产品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经营团队,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上准项目、快上项目、上大项目,同步推进总量扩张、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零陵区围绕锰产品加工、异蛇、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电子化工、机械制造六大支柱产业,力争在3年内,培育出10户年产值过5000万元、利税过i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工业年增长速度达30%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重点产业集群。要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的思路,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区位特点,进行高层次战略定位,真正把园区规划建设成现代化、多功能、高品位的产业基地和城市新区。首先集中解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设施。永州工业园扩园2平方公里以上,珠山工业区扩展到2.5平方公里。其次优化服务,下放必要的行政审批权限,在园区设立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落实好全程代理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feisuxs)服务制、首问负责制和封闭式管理制,为园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再次抓好项目入园,按照“投资者是亲人、引资者是功臣”的理念,坚持眼光向外靠大联强,舍得“靓女先嫁”,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吸引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行业50强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把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布局到园区。在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的同时,抓好“铺天盖地”的小项目,扩张总量,形成集群。零陵区的锰加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要巩固和扩大产业集聚,围绕他们的上下游产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外来资本与之配套协作,拉长产业链条,使这些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更好地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实现工业农业双赢。对于广大后发地区,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它的基础地位、主导地位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后发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着眼于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相促进,用工业的思维、办法经营农业,提升农业。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思路,构建工业企业与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生产协作关系,实现工农对接。以龙头企业壮大订单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整个工业企业体系参与循环,实现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双赢。零陵区要着力整合现有异蛇加工企业,组建永州异蛇产业集团公司,力争上市融资,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科研开发、精深加工,打出更多“零陵一绝”,叫响更多“零陵制造”。

    四、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型工业化需要开拓创新型专业人才,更离不开技术工人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基础抓起,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人才择业权、价值待遇等同权为突破口,把对人才的管理由行政性直接管理逐步过渡到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把以管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为主,进一步解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问题。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引导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零陵要继续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永州文化中心的优势,依托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和成效显著的中等教育,打造“文化公务员在线 ”。同时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搞好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消除对科技的离异感和观望感,尽快接触信息化,迈上农业产

    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之路。

    五、始终不忘改善民生,致力科学和谐发展。为民造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倍加珍惜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坚持集约开发,坚决杜绝炒地行为。对招商项目实行平等国民待遇,不能为追求虚假政绩而污染环境。推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

    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确保后发地区的环境优势。建立循环经济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引导人们不断开发循环经济。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扩大城乡就业、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后发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发展”材料

    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汇报材料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拼搏争先,抢抓机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2024年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市工业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卷烟、纺织、电力、化工、建材、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紧紧抓住面临的外部机遇,“依托大石化、服务大石化、立足大交通、构建大物流、促进大发展”,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环境立市”四大战略,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3.6亿元,比去年增长20%,是2024年的2.7倍。重点推进项目18个,总投资10亿元蓝山屯河EPS树脂、登煌管业PE管材、南岗水泥一期、伍期车桥一期、环能工业脱硫剂、油葵脱仁出口加工、龙海硅业三期7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92亿元的11个项目在建;卷烟厂新增3万箱卷烟指标,年产达到30万箱。卷烟、纺织、电力、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态势保持平稳,正逐步进入高速度、快增长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奎屯市2024年工作目标

    目标任务:2024年生产总值突破90亿元,增长17.5%;

    金共106万元,2024年、2024年西龙公司又分别两年获得25万元技术创新补助资金、2024年天策科贸获得25万元、2024年达亿石化又获得30万元资金补助。促进了我市的技术进步工作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及重点协调的突出问题 奎屯市“十一五”期间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奎屯市依然处于工业经济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卷烟行业一枝独秀,石化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集中区,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资金匮乏,技术改造力度不足,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差。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多,落地项目少;续建和重组项目多,新引进项目少。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原料供应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2024年将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加强与中石油的联系,编制好中石油承诺的16种、136万吨化工原料利用项目的策划、可研,落实项目投资业主,促使丙烯、乙烯利用,重油加工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②积极争取独山子600万吨老炼油厂技改抽提轻组份后的其余重组份留在开发区,作为发展的关键化工基础原料,引领开发区主导产业形成骨干和龙头项目有实质进展。③进一步拓展原料落实渠道,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争取国家支持境外资源在开发区转化,形

    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启动的一年。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开发区是推进奎屯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要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举全市之力把开必区建成千亿元产值,百亿元税收规模的自治区重要的、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百亿元税收规模的自治区重要的、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开发区。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1.68亿元。

    (一)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充分利用好中石油承诺供应的原料和现有产业资源,招商选资,延长产业链,确保高分子合成材料聚合催化助剂项目一期、4070煤化工、60万吨/年重油加工一期、5万吨/年碳化硅专用微粉、南岗水泥二期、蜂蜜出口加工、华孚50万锭棉纺一期、伍旗车桥二期项目数据库今年投产; 100万吨/年TDI、30万吨/年MDI、6万吨/年保温板和800立方米/年土工合成材料、2*150万吨/年尿素产业升级、1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微晶纤维素、10万吨/年减水剂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数据库不少于9个。

    (二)培育和壮大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要采取与市场化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促进战略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

    区、城市和区域等各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取得突破,收到实效。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技术。尽快形成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新型工业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本文拟就2024年以来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的县市区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其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和特征,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参考意见。

    一、前30名县市区发展主要特点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4年,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9.42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6.6%,比2024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24年增加5个,比2024年增加12个;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8.3%,比2024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51.9%,分别比2024年和2024年提高9.3个和2.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平均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1.88亿元,是2024年前30县市区的1.96倍。

    (二)工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前30名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4年的11.0:54.8:34.1调整为2024年的9.8:57.0:33.2,二产业比2024年高2.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稳步提高,2024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4%,比2024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9.9个百分点;前30名的县市区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的县市区有14个,比2024年增加2个;超过30%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24年增加3个。

    (三)工业投资力度加大。2024年,前30名县市区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897.43亿元,是2024年前30名县市区的2.8倍;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为48.9%,比2024年提高7.0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的县市区5个,过50亿的15个,分别比2024年增加5个和11个。2024年-2024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除2024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外,其余3年占比均超过50%,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个、10.0个、4.1个和5.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5.1%,比2024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贡献突出。2024年,前30名县市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到8826.3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5849.93 亿元,分别是2024年前30名县市区的1.5倍和2.1倍。前30名县市区实现利润总额564.31亿元,是2024年前30名县市区的1.9倍;工业实缴税金总额为496.54亿元,是2024年的1.3倍。

    (五)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24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359.08亿元,占其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2024年提高4.5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115.66亿元,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比2024年提高3.6个百分点;获得专利授权量为7498个,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54.0%,比2024年高12.3个百分点。

    (六)产业转型步伐加快。2024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制造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比2024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前30名县市区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6.8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7%,比2024年下降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

    二、县市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区域发展不平衡。从2024年-2024年县市区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来看,考核前30名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等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2024年,“长株潭”地区前30名县市区有12个,“3+5”城市群有22个。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实施四年来,按照考核数据排名,张家界所属县市区从未进入全省前30名,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永州等地区进入前30名的县市区比较少,由2024年的6个减少至2024年的3个,且位次比较靠后。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2.总量规模不够大。2024年,全省122个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区仅2个,过100亿元的15个,仅占县市区的12.3%;全省县市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44.06亿元,仅为福建的57.4%,河南的63.5%。

    3.环境保护仍有待加强。2024年,全省有36个县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占全省县市区的29.5%;42个县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溆浦县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为52.58千克,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5倍。

    三、几点启示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协调机制,要把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域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二)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先培育发展高端产业。要突出高端,突出特色,建立鼓励和扶持高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县市区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升。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数字移动通讯系统、太阳能光伏配电系统、通信网络优化系统等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三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县市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要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要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挥长株潭高新技术基地、产业园区和创新资源多的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鼓励“3+5”城市群率先发展,带动全省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湘西地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打造一批以农林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利用的特色产业基地。

    (四)要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各县市区要加大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强化各项监管措施,确保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砷、镉等各项减排指标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要加大对各县市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监测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第五篇: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

    新型工业化与县域经济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发展的必然性。什么是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的实现标准和评价指标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有统一的认识,即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先进的工业生产的社会。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是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谓工业化道路,也就是怎样建设工业化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特点,建设工业化的道路也各不相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人类社会实行工业化自世纪年代开始至今,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七国集团的美、日、德、法、英、意、加以及经合组织中的其它个成员国,还有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共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要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以后进而提出:“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有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工业化认识的加深,逐渐将工业化同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等结合起来。五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工业产出比重也超过了总量的。但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那个阶段?发展模式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改革?是迫切需要真正分析和正确认识的。目前,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指标:

    (一)人均或水平。年按汇率换算,我国人均为美元;人均按世界银行图标集方法计算年为美元;这两个数字按年美元换算,都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标准,据世界银行计算,年我国人均为美元;年我国计算的人均为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比率换算成年美元,我国应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人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综合国际其它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我国人均或水平所对应的工业化阶段,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中期第一阶段之间,是相对比较低的。

    (二)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半工业化国家(—)和工业国(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一产、二产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加值。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约为,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三)结合城镇化水平来看,根据钱纳里等的研究结果,一般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以上。而我国年城镇人口比重为,按这个指标,我国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但如果平衡考虑通货膨胀、美元贬值,以及我国人均的水平,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程度应高于城镇化对应的这个水平。因此,综合以上几个指标,从总体上分析,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回顾我国五十年来的工业化历程,可以分两个阶段看: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考虑历史原因和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一直沿袭的是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片面追求发展重工业、以农哺工、“剪刀差”造成两大部类失衡积累、过分强调自力更生、追求高速度的粗放式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虽然在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也重视了比较优势的发展研究,工业的市场化程度、外向化程度,也决定性地提高,但主体思路却走上了发源于西方工业革命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就是生产体系前端的高投入、高消耗。

    在该生产体系中实行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并伴随着环境的高污染。这种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大,在处理经济和环境关系上一直是“先污染、后治理”。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前端投入不仅依靠对本国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而且还通过开辟殖民地和在世界不平等贸易秩序中的优势地位,大量掠夺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并且在后工业化时期,他们又凭借在前工业化时期的积累,在工业污染的内部治理的同时,还进行所谓“外部治理”,即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将污染工业转到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工业化启步较晚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先行工业化国家当时的外部宽松环境,也不可能象其它工业大国家哪样将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外化成国际现象,却必须承受由先行工业化国家利益膨胀而转嫁过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加之,明显的人口压力大、技术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和资金不足的“后发劣势”背景,继续沿袭这种传统工业化模式必然加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尖锐。从国际共识看,普遍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不可

    持续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坏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必须摒弃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另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外贸依存度也已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年我国外贸进口依存度为、出口依存度为),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要求必须提高民族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以信息化为主要

    特征的新经济浪潮,迫使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工业化质量;还有沉重的国内就业压力等等。

    再者,从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来看,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结构也很不合理。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上个国家多年中工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美元以上(年美元),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而我国目前的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生产结构中一产略高,二产过高,三产明显偏低,而就业结构中,一产高出,二产低,三产低近。这说明工业发展主导力不够,导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失衡。工业化中期以后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将更加艰巨,知识经济的挑战又迎面而来。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工业化思路,以新的高效工业化机制推动实现现代化。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适时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将其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的八大任务的第一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未来的工业化进程必须作到

    (一)建立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

    (二)坚持清洁的生产方式;

    (三)进行生态综合经济区划;

    (四)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技术路线;

    (五)加大“非物质化”的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调整工业产出结构。可以说,这是目前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必须强调:所谓“化”,决不是仅限于技术层的、工具的改变,而是包括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分工格局、管理体制,一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县域经济,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中国历朝历代的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始终把县郡的发展与治理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县域是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城乡联动的关节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只有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效应。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一个重大关系:一方面,没有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解决好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年全国县域经济的总量达到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全国县域人口总数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这说明县域经济已是名符其实的“国本经济”和“民生经济”。县域,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我国总量,而且根本上提高我国绝大数人口的收入,直接解决基层农村的非农化就业问题,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新型工业化带动的县域非农化就业,直接推动城镇化进程,这不仅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促进,而且也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因为目前个工业国总人口才亿,相当于我国的县域人口,而这些县域人口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同当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直接接触,步入现代化历程。我国县域国土面积有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这就是说,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因此,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来改变县域中小型企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才能从最本上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我国的环境综合保护效率,优化人居环境,为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区域分布不均衡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工业分布严重地偏聚于大中城市,县域内工业规模都比较少而小,通过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失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体特征是自组织发展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县域间的经济状况相差非常悬殊。

    据年底的统计数据,个县域中,有超过亿元的,也有亿多一点的;年财政收入有超过亿的,也有不足千万元的。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笔者××年底参加中共梅州市委“县域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考察广东丰顺县,该县一年的农业税才万元多一点,而一个电声厂一年的税收就有多万。珠江三角洲某些县的一个大厂的税费贡献就相当于粤东一个贫困县的年总数。

    因此,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县的追赶步伐;而要使贫困落后县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想方设法积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而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性的依赖最为明显。大多数发达县是依靠其区位优势发展起来的,而这种区位优势是外在的、不可持续的,要取得持续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必须靠强化内部机制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各县域强化经济内部良性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有专家将全国的县域经济分为五种类型:沿海开放型、城郊型、传统农业型、山区型和牧区型,这是明显地根据区位状况来划分的。区域依赖性必然导致过分的资源依赖性和封闭性,造成全国县域经济系统发展的块状分割,不利于横向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这种分割化状况,也造成我们对县域竞争力的评估只能仅限于流量指标(县域总量、人均、人均财政收入和年财政收入、年增长率等),没法使用存量指标,没法反映县域后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情况,因此,目前所谓的“综合竞争力”指标其实也只是现实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系统在时空演化上分为三种状态:一是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二是发展中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三是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共生和谐。目前只有沿海及靠近大城市的少数县达到一体化阶段,大多数仍处于传统阶段和发展中阶段。如果仅靠各县传统积累而追赶发展,是没法协调互补的。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利用新技术装备新产业将区位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用知识化组合工业化,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冲破区位阻隔,达到资源互补利用,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综合平衡发展,连通大中城市,突出比较优势,形成团状产业集群,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三、当前县域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障碍县域经济毕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而且是相对欠发达的一个局部。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而县域经济同时还带有几千年自然经济的传统烙印,十分严峻的“三农”问题以及体制方面的种种阻碍,使得县域新型工业化历程注定更加艰巨更加困难。

    (一)工业化水平低,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设施严重落后。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城乡差别的存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总水平一个档次,即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不排除相当一部分县域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主要标志除大多数县域人均在美元之间外,突出表现为县域经济主体仍然是传统“二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不是新兴的“三元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信息化作为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主要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升级而发展的,并把工业化进一步推向更高的程度。但县域工业企业迟迟不能解困,或者效益不高集聚度差,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缺乏基础。

    根据美国信息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的研究,信息的产业化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涉及广泛的领域,主要包括供给信息的市场(知识生产和发明性产业,信息流动和通信产业)、市场的信息(调查协作性产业、风险经营产业)、信息的基础设施(信息处理和传递服务,信息产品制造产业)三大类。目前,我国县域工业不仅没有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反而还需要“弱质”农业的反哺,这种状况与信息社会对工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县域经济“二元结构”的内外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制约着新型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

    (二)县乡财政困难使县域政府失去支持发展信息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应有的财政力度。现行财税体制,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现象十分普遍,加之体制因素造成的机构臃肿,使许多县连公务人员工资都不能按期发放。根据李昌平的研究:目前中国千多个县,有个县有多个科局,全国近万个乡镇,每个镇个部门,县乡干部大约有多万人,每年工资需多亿元。全国约有多万个行政村,万个自然村,村级干部约多万人,年工资需多亿元。县级科局每年需万元运转费,乡每个部门每年需万元运转费,全国总计多亿元。广大农村地区公共品安排每年需千多亿元。

    另全国县乡村债务总计达千亿元,每年利息需亿元,六笔总计多亿元。而我国目前总量万亿元,农口块约计,约亿。我国农业人口为亿多,生活费用每人每年按最低标准元计,约亿元,两者相抵剩亿元,正好弥补上面的开支(尚还不包括教育、文化及公益支出)。这说明,我们目前的县域社会经济管理是高成本、低效率。如果没有财政转移支付和乡镇企业的贡献,我们的县乡政府就没法运转,根本就没有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化。

    (三)县域消费市场的萎缩使新型工业化缺乏牢靠的社会基础。我国县域消费品市场与全国同比,年、年、年、年、年分别是、、、、年间持续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跌,每年以近个百分点下滑,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年,城乡收入差距为:,重回改革初期的水平,农民及农业消费是县域消费的主体,农民的“返贫”将进一步制约着县域消费市场的启动。县域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产品主要依赖本地市场。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消费市场支持,新型工业化就没有牢靠的社会基础。

    (四)县域企业集聚度差,尤其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这种小而散的布局不利于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设施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由于县域交通设施薄弱,使企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没法发挥,“小工业”“大农业”矛盾非常突出。“五小工业”没法禁止,随便开采资源,没有有效的环境治理保护,严重地恶化了县域环境,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设置了许多人为障碍。

    (五)技术环境、劳务素质和基础设施等等都在不同程度障碍着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

    四、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探索众所共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从县域经济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县域这个层次,因为其行政、经济、社会管理手段比较完备,具有统揽市场经济的功能,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同时,因为县域也是我国计划经济比较薄弱的环节,多种经济成分易于共融发展,易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也因为其资源禀赋较好,整合资源的余地较大,易于形成产业优势和集聚优势;加之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及其潜力较大,易于形成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的良性互补发展机制。这是发展新型工业化比较有利的环境因素。虽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相对不足,但产业进入壁垒低,反进入力量薄弱,基本上不存在许可限制;创办成本小,生产成本也低,市场约束少;无工资刚性约束,劳动力成本弹性大。这些都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充分发展。

    基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现实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首先理顺以下几个思路。

    (一)新型工业化应该首先通过县域经济增量发展来实现。因为县域经济底盘少,涉及的利益面广而复杂,存量改革风险较大,因此,应该首先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建立,再进行存量调整,强化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按照县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知识化组合工业化,用集团化促进工业化,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开放,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特别是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胸怀。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三)尽快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各县域决策层要在充分科学分析基础上,发挥专家论证和民主机制,建立前瞻性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县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综合规划应该包括发展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乡镇驻地规划、县城建设规划和城镇区位功能规划等。利用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以壮大园区经济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积极以园区为载体,将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发挥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加快机械、造纸、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换代,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培育一批高知名度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园区招商,将外来企业集团聚到园区,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型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充分利用目前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和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产品扩散的趋势,在明确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

    (四)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化进程。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来,农民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采用者和受益者,理应以其自身的科技需求欲望引发强烈而直接的技术行为。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学习和掌握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一定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而这些恰是目前我国一般农民所缺少的,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感、离异感和观望感。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农民素质不提高,新型工业化就缺乏应有的后续力。创新农村就业分流机制,引导一部分农民去发达城市打工,将先进操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回农村。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为抓手,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五)消除一切不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一切高新技术和农业开发投资者的创业活动。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的准入限制,让其同其它资本平等竞争。要积极探索实行资产置换机制、规划引导机制和开放机制,激活投资主体。县域国有资本要逐步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对国有中小型企业采取改制、兼并、租赁、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通过资产重组进行资本深化,提高技术含量,强化绿色标准,提高行业质量认证标准,进行清洁生产,建立县域新型工业化运作发展的良性机制。中国县域经济论坛



    推荐阅读:
    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五篇范文
    幼儿园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办法
    游戏课程
    医学职称晋升的论文有哪些要求
    张悦茹教学总结
    上一篇:张悦茹教学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