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成语故事 心得体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读《写作力》有感[范文大全]

    栏目:二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前尘往事 时间:2024-05-29 03:40:51

    第一篇:读《写作力》有感

    读《写作力》有感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都能促进思考。作品的优劣往往取决于作者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创意。但是,由于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不进行思考练习,加上对优美语句的过度重视,学生写出的作文最常见的问题是内容不清楚、逻辑不明朗,表达不流畅。

    一个思考力很弱的人,在任何领域都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阅读力”“写作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如同人类大脑中的四个齿轮,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读了阿德利安所著的《写作力》一书,我对写作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结合太阳花们的现状,我将作者所研究出的写作教学系统稍稍改动了一点,在前几次的写作课程中,适量地“改革”了一番。

    第一课时:主题和计划

    每节课开始,提醒学生“务必要专注”。每次写作都要提供一个主题,并围绕写作策略重点展开。本课要为学生提供“写作课程计划表”,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督促学生在课上完成所有的工作计划表。课下交到老师手里,老师查阅并做批注。

    第二课时:写作时间

    教师重点介绍一种写作技巧,并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务必使用这一技巧。教师需要示范,如何使用写作技巧来完成一段文字。接着,学生需要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打草稿(思维导图),接着完成自己的习作。在这期间,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并加以指导。下课将初稿交到老师处,老师批阅并做批注。

    第三课时:讨论与修改

    每个学生都需要和一个伙伴讨论,大声朗读出自己的作文。讨论不仅是为了提出赞赏或给予意见,也是为了练习思考。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学生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表,独立进行修改。形成复稿与终稿。

    第四课时:分享和发表

    文章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写作的过程。我们鼓励孩子发表作品,但不能逼迫每个孩子都写得十分出色。根据自己的水平,一点点提高,才能让孩子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挑选优秀的或者进步明显的3—4名学生,讲他们的作品刊登在班级公众号或者校报上,如果时间紧迫,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也可以。

    第二篇:读《信念力》有感

    读《信念力》有感

    拜读完马登博士的《信念力》这本书感慨良多。信念力是我见过的最全面的励志书,该书从人生的物质贫困、精神懦弱、身体孱弱、思维羞怯等各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说明人们不得不面对的诸多困难前,如何运用自身的“信念力”来激发潜能,以对自己的从事的事情或人生起到奇迹般的作用,这个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让我们明白,正确坚定的信念力,可以逆转人生,使人生奇迹般的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实现内宁安心(peace), 力量强大(power),物质充足(plenty),身心健康(healthy and wealthy)。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他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艰难跋涉,漫天飞舞的风沙拍打着探险队员的脸颊。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队长拿出一支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于是,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但缓缓流出来的,却是一壶沙子!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 100 多个小时仍然被活着救出的人们,因为心中充满着信念,所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让人们无不为之感动、钦佩。

    信念带来了比死神还要有坚韧力的力量。一个人心中有了信念,就有了希望,也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心中的信念之灯不灭,就一定能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刻,制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没有谁能决定我们的人生处境,相信命运的安排是为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能创造出一个适合它生长和发展的环境。要做到这一切,只需要成功运用自己的信念,发挥信念力的力量,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开拓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功而丰富的人生。

    作为一名属于xxx医院后勤保障人员一份子的信息中心员工,虽然不是工作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但是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我们的影子,只要有电脑、有网络的地方就会滴下我们的汗水。相信凭着我们的信念必将能写出更实用的系统,设计出更人性化的程序流程,服务于广大患者、服务于医疗工作者,服务于机关领导,也将为医院创造出更好的口碑。

    信念是灯,照亮我们前行;信念是火,温暖我们心房。让信念之灯永明照亮,让信念之火永不为熄火。

    第三篇:读《扫除力》有感

    读《扫除力》有感

    在慨叹生命的短暂、回味弱冠之时的理想和意气风发感受很多。那时总认为世界是如此的奇妙,未来是多么的美好,渴望出山的太阳总能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今已是而立之年,思想也落下了很多灰尘,不够清晰;全身的筋骨也似生了锈一般,跑一跑就气喘吁吁,跳一跳如木偶一样,很容易受伤。看一看现在的我,也是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也没有活出一个像样的自我来,真该拉到浴缸里冲洗一下了。

    读到《扫除力》,心绪像是用一把清洁刷刷过一般,顿时豁然开朗。

    家居打扫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每个人几乎都做过,或正在做,或预计着做。即便舛田光洋是做清洁工出身的,对清洁工作了如指掌,作者并没有对“家居打扫”这一事情本身向读者进行解释和普及,而是根据自己从事清洁工作时观察和研究,认识到环境因素与人的精神面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洁干净的环境,令人舒适,令人振奋;反之则反。笔者认为,一个家庭卫生状况如何,能或深或浅地映射至居者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当然,扫除力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胡诌漫侃,如有名的犯罪学家凯林发现“破窗理论”和心理学家威尔逊的“护花原理”就是很好的证明。

    如果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家居则是这个港湾的物质形态,那么家务则是维系这个港湾温馨和睦的日常行为。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家务是人生的基础课程,强调家务活是儿童学习的第一课堂,儿童学会了做家务是自立自强的开始。在成人的眼里,家务已经成为了习惯,对于家务活是不以为然的。尤其是生活节奏加快,更不会留意做家务活的质量了,做大不做小,做主不做次,做粗不做精,草草了事。或者是请家政服务员代替。其实,成年人包括我是要好好体验一下“家居扫除”的魅力,认真做好生活和环境里的扫除工作。家居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不为可以有大为?

    我并不是鼓吹“扫除力”是多么的威力无穷,也不是“扫除风暴”的忠实粉丝,初次了解到这个泊来的思想和观念后,也不会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去寻根溯源。当人生步入低谷,事业陷入困境之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却首当其冲,不可回避,扫除力这个最为平常、最不显眼的方法,而是最根本的方法,被多数人忽视了,而把目光投向了室外,甚至幻想着有“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气。按照“8020”定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成功者也只有少数。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甚至形成了抑郁、酗酒、精神失常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心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倦怠”有所警觉,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所省悟,不妨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扫除”生活之中一些负面的因素吧!

    最后,就用本书中两句话来结束这段感慨吧:

    当个人心情不佳,烦恼充斥左右的时候,家里一定有一处最需要扫除的地方等你去扫除;

    当单位业绩每况愈下,员工报怨连连,也有亟待扫除的卫生死角等着你组织扫除!

    第四篇:读《游戏力》有感

    无处不在的游戏之力

    ----读《游戏力》有感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也在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1.去看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和需求。

    我们经常把重点放在恼人的表面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掩盖的痛苦;或者,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却无能为力。“你是讨厌鬼”这句话,其实是“我喜欢你”的小孩版本,孩子之所以说我讨厌你,是因为直接表达“我好害怕,我需要你”显得太软弱了。当孩子对他人言语恶劣时,他们通常传递的是这样的信号:我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而表面上他们可能会拒绝我们的爱,而我们必须坚持到底,知道他们知道自己确实被深爱着。写观察镜要求我们回看孩子们的行为和语言,想一想孩子这些话背后的需要,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需要什么?语言越恶劣,说明内心更痛苦。他用语言伤害你,同时更是给自己划刀子。柚子经常会在发脾气时拒绝我的拥抱,可是有好多次,我都不顾他的推打,坚持让自己平和,坚定的抱住了他,他常常都能安静下来,事后我再问他,你生气的时候说不要妈妈抱,可我感觉抱着你之后你的感觉好了一些,下次如果你还说不要抱不让抱还打我,我怎么办。柚子说,我说不要抱你也得抱我,你抱着我我就会好起来的。

    2.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孩子建立联结,让孩子表达情绪。

    看到了孩子的真正需求,那我们下面能做什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孩子所发泄的情绪,跟游戏毫无关系,他是将别处积累的情绪借机发泄出来,所以重点放在以嬉戏的方式来处理潜藏的情绪。游戏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实验,暂时放下现实空间和真实社会中的规则与限制。这些游戏不仅仅是利用了逆反心理而已,甚至也不只是为了把孩子的叛逆行为引向正途。假装进攻的游戏,真正的结果却可以重建联结,表达情感。游戏在日常的互动中,不仅让爱得到了表达,也使引导孩子的工作得以进行,并自然地弥补了哪些稍早发生的冲突和不愉快。

    3.游戏的原则和方法

    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孩子逗得咯咯笑,那就应该再来一次,一而再,再而三,一做再做。孩子快乐吗,他们的眼睛里有亮光吗?快乐笑声是评价游戏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必要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或者把我们的知识当作建议给他们,实这些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父母的介入无助于培养孩子自己对事情的良好判断力,他们有时必须靠自己去发现,我们提供支持和鼓励,就是最好的帮助。所以,一天当中有这么一段时间,把其他事放在一边,跟孩子专心的做一些游戏,让孩子主导游戏,跟随孩子:只说“好啊!”;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在必要时,轻推一把,引入重要的主题,让事情变得有趣。每天的最后一个游戏,一定要以笑声或孩子的胜利结尾。这样才能保持孩子对游戏的期待和满足感。非常认同!

    4.迎接情绪的暴风雨

    如果你因为有情绪而被处罚,又因为表达了情绪而收到更大的处罚,那么就很难从伤痛中恢复,因为你没有机会清除伤痛。过分压抑情绪的人,要么因为再也无法忍受而激烈爆发,要么由于情绪淤积而出现各种不健康症状,如忧郁、焦虑、暴力倾向等。情绪爆发时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确实过于感情用事,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却正是情绪在平时得不到足够的表达而引起的。孩子陷入发脾气的恶性循环,因为还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来倾听和理解自己。愤怒的表象之下,掩藏着的是脆弱的感受!我们会有一段时间不停的发脾气,也跟孩子一样,因为还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来倾听和理解自己。用强硬的语气,来掩饰自己的脆弱。疗愈情绪的首要工作是释放情绪,提醒孩子,哭没关系,害怕或生气都没关系。但请不要让他们自己哭。让孩子自然的把脾气发完,需要我们做到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边或附近,认真倾听,而不是转身离去,或者命令他走开,又或者喋喋不休的问问题和指手画脚的出主意。冷却自己:在采取行动前,试着数到十,暂时休息一下,等待事情自然平息,给朋友打个电话,或者与其他父母交流等。

    5.为我们自己充电

    坏情绪来临时,轮到我们了,该我们去找人倾诉,把杯子蓄满。找一个倾听者:这个人能够尊重你,对你的话感兴趣,但不会教导你该如何如何做的人。倾听者要做的:不管你是哭,是笑,还是气得发抖,他都能坚持倾听,不会劝倾诉者把情绪收回去。换位思考,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倾听者,那孩子需要的妈妈不就是这样的吗?他们一定希望妈妈能够尊重他,认真听他说话,但是不指手画脚的教导。如果是这样,他们感觉一定很好。我们需要倾诉,揭开心中那些为人父母的痛苦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可能对自己最好的朋友也难以启齿,但我们可以与其他父母相互倾诉。好的倾听方式包括依次轮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泄漏别人的秘密,让别人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而不必担心被批评或者遭到拒绝,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说我也是啊紧接着就谈起自己的事。续杯的方法可以是:找其他人来帮忙照顾孩子,经常出去走走,与其他成人坐在一起聊聊天,这样你才不会身体疲惫。

    用游戏解决具体问题,是我们生活的内容,但并不是我们的目标,穿透表面,发现并满足孩子的深层需求,才是激发天赋潜能,成就健康人格的根本手段。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才去游戏,游戏是我们亲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意识的往游戏中增加一些主动因素,穿透表面的简单的游戏,帮助孩子健全人格强健体魄,这才是我们最想达成的期望。

    第五篇:读《游戏力》有感2024字

    读《游戏力》有感2024字

    陈静/长沙市十五中

    开学那段时间,我利用一些碎片式的时间拜读了《游戏力》这本书。这本书是由美国的劳伦斯科恩博士著写,李岩老师翻译的。应该说,这一次有一半的内容我是第二次阅读,上一次阅读发生在我与女儿紧张的亲子关系期间,所以,朋友为我推荐了这本书。后来,我在学习如何培养孩子情商力的课程中,也看到台湾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在她的亲子情商课中极力推荐了这本书。这本书在当时给了我极大的力量,在与作者无声的对话中,我惊叹地发现他是一位这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学家,他所说的很多故事似乎都曾经发生在我和我女儿身上,我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是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与孩子建立联结和进行沟通,所幸孩子还小,我还有很多时间改正自己从前的错误,实践书中的方法。

    本书分为15章,前三章讲的是游戏力育儿方式的重要性和意义,讲了成人应该努力加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建立联结。第4—11章介绍了不同的游戏有着它不同的目的,以及各自不同的游戏方法和游戏规则。比如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就要给孩子玩更多有力量的游戏;比如怎样陪男孩玩角色置换的游戏、疏通男孩子的心理和情感,比如如何陪孩子们有效又有次序地玩打闹游戏,以及如何在游戏中给女孩以勇气,给男孩以关怀。作者还介绍了如何判断一个新的游戏是否是个好游戏的标准,也讲到游戏的关键时间,也就是什么时候应该跟随孩子,什么时候要去主导孩子(在必要时),最后还讲到怎样加入你不喜欢的游戏,但恰恰这个游戏又是孩子很需要的,是亲子关系重建联结的重要方法。接下来的3章,作者讲述了孩子平时压抑的一些情绪情感,如发脾气、愤怒、恐惧、焦虑、哭泣和哼哼唧唧,成人该如何应对,成人该如何翻译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相对于一味地惩罚,更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判断力,给出明确的界限并且尽量事先预防。而当多个孩子发生“手足相争”的情结时,又该如何给每个孩子蓄满空杯。最后,作者介绍了当成人自己身陷孤寂与无力,该怎么样蓄满我们自己的杯子,又怎么样帮助其他的父母,比如建设游戏力互助社团等。

    应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亲子教育书籍,对于培养孩子的情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都非常有帮助。我的女儿不到七岁,是个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但心思敏感同时做事很磨蹭的孩子。每次看到她在上学前和我十分犯困的午睡前不断地磨洋工,在我尝试了无数遍的三令五申都感到无用后,我最后都只能通过“狮吼功”取得短暂成效;每当她不断地重复某一个要求围着我哼哼唧唧,或者因为一件不快乐的事情而持续不断地嚎啕大哭时,我那压抑已久的情绪早已崩溃,家庭画风常常是一个人暴怒,一个人默默地忧伤,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亲子关系也剑拔弩张。

    后来,在《游戏力》的启发下,我学习了作者的很多游戏,并且也和孩子一起发明了很多新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重修我们的亲子关系,重新和女儿建立联结。比如,我发明了“小蚂蚁”的游戏,为了让孩子恢复往日的自信,我变成一只小蚂蚁,边唱歌边追逐她,她可以躲在她所谓的“小房子”里,当然,到处都是她的小房子;她可以随时手插胸前表示防护盾;她可以随时解除防护来“袭击”我。在各种“不平等的条约”下,孩子获得了充分的力量,通过与我有距离的接触,我们的联结又逐渐建立起来,这个游戏现在变成我们每天晚饭后必玩的项目,每次孩子都会玩得很开心,然后将她的杯子蓄满继续迎接生活中的其他挑战。我们还会玩角色置换的游戏。有时她当妈妈,我当女儿,她会模拟自己曾经犯错的场景,然后温柔地告诉我要我下次做好就可以;有时她会故意要我当个发脾气的妈妈,我就会假装生气:快起床!再磨磨蹭蹭我就#¥&*%……她会在哈哈大笑中起来,然后很快地穿好衣服。

    我们还约定了“音乐唤醒法”,我用她喜欢的歌曲唤醒她起床,歌曲停下,她就会愉快地起床;孩子还发明了“小人跳跳跳”的游戏,她可以随意跑,随意跳,我只能走着去追逐她,当然,她也可以随时防护盾。还有每次检查作业前,她会扮演老师,还会模拟叮铃铃的铃声(如果是以前,我是断然忍受不了这一分钟的铃声的,因为我总是很赶时间,而事后总是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修补我们的亲子关系),但当她快乐地当起老师,她会很愉快地给我讲解他今天学的知识,一切的一切,就自然变得轻松而且愉悦了。

    有些话,也许孩子永远也不会和你说,但在游戏中他却在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有些伤害,也许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却不知如何抚平孩子的伤痛,而在游戏中孩子就可以得到力量、得到帮助,缓解他们所遭遇的无力、失望、悲伤甚至是恐惧的情绪。比如,因为在班上看过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我女儿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王二小,却也非常害怕日本人,怕他们晚上会带着枪来抓捕我们。这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心底的恐惧和无助。我和她爸爸商量,我们两个扮演日本人,她和弟弟当中国人,每次我们傻傻地攻击中国人(即便带着所谓的道具枪),我们都被她和弟弟打得落花流水,我们每次都把自己扮演得又傻又不堪一击,这样玩了几次,到现在都再没听她说过害怕日本人,她说日本人好傻。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陪伴和帮助孩子,我们通常要做的,其实只是让自己暂时也成为一个孩子。比起我之前不下十次苍白的说教:“日本人是不可能带着枪来中国的”,不如陪她玩一场游戏来得有效得多。

    三岁孩子需要游戏,十三岁孩子一样需要游戏。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自己的课堂当中,尝试过分组竞赛,尝试过拼图比赛,尝试过在课堂中插入音乐环节,又尝试过美术绘图环节。实践证明,在快乐中学习的效率总是高过情绪平平的课堂,而课后又能与孩子们建立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这也为孩子爱上你的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什么都讲究快节奏,就连孩子的成长,也希望能成为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以为三岁的孩子可以像七岁孩子一样听得懂那么多规矩;以为只要多说教,七岁的孩子就可以像十一二岁孩子一样,听得懂并且做得到,以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可以通过说教就让教育变成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忘记了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他应该有的样子,忘记了该用孩子的语言和他们交流。而游戏,就是孩子最好、最真的语言。让我们放低姿态,静下心来,用心陪伴孩子,用心和孩子交流,时光不语,静待花开。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吧!

    2024年10月16日



    推荐阅读:
    读《写作力》有感[范文大全]
    测量仪器租赁合同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班级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班主任总结
    出纳下周一周工作总结(精选3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