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读后感
第一篇:《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看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历史是强者的舞台,从统一两河流域的萨尔贡、希腊化时代的亚历山大、罗马时代的凯撒、中世纪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近代的拿破仑以及现代的战争狂人--希特勒,这些名字连同相应的帝国永远占据着历史的篇章;从地区或国家来看,世界历史也是一部强者占主导的历史,弱者只能处于历史的边缘甚或被历史忘记,人是一种具有无限欲望和带有侵略性的动物,争斗和战争不可避免,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隅,就必须成为“强者”,这绝对是一条定理。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第二篇:《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每个时代都要编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在这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
这是《世界通史》的作者塔夫里阿诺斯在“致读者”开头所阐明的本书的意义,《世界通史》,作为众多史学书中的一部,不仅将着眼点放在历史中的某些大事件上,而且着重表现了对当今的意义。整观全本书,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探求出现今社会新的问题,并借鉴与历史,更好好的解决此类问题。这就是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
考虑到当今世界面临的很多问题,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骗式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为了客观的应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事实上,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通史类的教科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其他史学类书籍最大的不同是,这本书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而是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而是去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的手不释卷。然而,为什么《全球通史》会做到这一点呢?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具有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作者在介绍历史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纵观全局,将这个历史事件与其他的事件相联系,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个历史事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全球通史》介绍历史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从过去慢慢演进到现代,而是双向的,从过去到现在和从现代到过去,贯穿于全书之中,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历史与现实是如何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还将历史事件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生动而形象,使人们对这个事件感到有种现实感。当人们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感到不仅在与过去沟通,也在与现实对话。
《全球通史》的不同凡响还在于他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他突破了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亚中心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例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根据人类进程的全局,将历史分为了史前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可能发生的后工业时代。他突破了地理和时代的限制,以人类的整体俯瞰整个地球。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将本书分为了,上下两册,着重介绍了1500年以后的人类历史。这是因为,全球的各个地区以及各个地区的人类,直至16世纪航海大发现时代,才真正联系到一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全球通史》,不想在阐释体系上束缚住读者的想象力,作者的单式手法,更是让读者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斯塔夫里阿诺斯没有声言自己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但实际上他对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多种方法,如文明模式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文明交流理论、长时段和宏观历史理论等,都了如指掌,应用娴熟,从而为读者构建起一幕幕雄伟的历史画卷。欧亚大陆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欧亚大陆内部的游牧部落和周围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区之间的历史,农业文明结束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黑人的优势。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让读者对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但遗憾的是,书中对中国的历史只是概括性的描述,他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这就是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当然,同其他史学作品一样,斯塔里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例如,尽管他一直在努力突破西方中心论限制,但由于他特殊强调西方是1500年以来世界的动力之源,所以人们就对他是否真正的突破了西方中心论产生了怀疑,他对整个欧亚大陆诸古典文明历史命运的整体解读因而也就不能说完全站得住脚了。
最后,根据斯塔里夫阿诺斯著书的用意,我想说,读史使人明智。
姓名:xx 学院:xxxx
学号:xxx 班级:xxxx
联系电话:xxxxx
第三篇:世界通史 读后感
[世界通史 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世界通史 读后感。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读后感《世界通史 读后感》。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全球通史》读后感 书评人:习明明
在我们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农村的孩子数理化方面的成绩要优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认为农村的孩子不善于学习文科课程,更善于学习理科课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时候,大部分农村来的孩子都选择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们村与我同一年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个,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理科。事实上,我们高一的时候文科课程的成绩也确实一般,根本没有办法与城里的学生竞争,选择理科也应该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识地认为我不是学文史哲的料。尤其是历史,在此之前我始终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枯燥无味。
然而,《全球通史》却完全改变了我这种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认为农村的孩子文科成绩不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中学教育不重视文史教育,这是一种误导;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传统的历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逻辑阐释。农村的孩子从小接受“重理轻文”的思想,习惯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逻辑的教材时,不免产生厌烦失掉本应有的兴趣。然而真正的历史远非如此,例如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的兴替,并不是下一个王朝拥有比上一个王朝更先进的制度,而是因为旧有的王朝经济的繁荣往往伴随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即意味着人均资源会不断的下降,由于缺乏技术进步,人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减少,人口的增加最终会迫使人们的生活维持在生存水平状态。此时如果再有贪污腐败乱臣贼子,再加上天灾人祸外邦入侵,内忧外患之下邦国必然分崩离析。当然,多数情况下历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释,历史更不是要告诉你鸦片战争爆发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释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为什么鸦片战争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个世纪。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甚至遭到各国的唾弃。然而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睐,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将其称之为“儒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并列,为影响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西北欧,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一个世纪发生,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些文明古国发生?这才是历史!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块内容,其背后的逻辑则更加重要。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文明古国希腊、印度和中国,从文化、种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因素却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个世纪或更晚的一个世纪发生。也有人从经济的角度来解释非洲为什么落后,利用两百多年前的奴隶贸易与非洲现在的人均收入做回归分析,遗憾的是这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工业革命促使宗主国向殖民地不断的掠夺资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而影响最深的往往都是这些主要的奴隶输出国,因为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对较高、且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国家,他们的资源和地理条件都相对较好,进而成为欧洲国家掠夺的对象。尽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变量,但这种变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这些解释中,经济似乎只能扮演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具有连续文化的国家,我们的科举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发展我们整整领先了近两千年。尽管我们现在处于落后地位,但中华民族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名族。我们近代发展落后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与世隔绝,缺乏交流竞争。但是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了,与世界各国都在从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学习西方的。中华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自我,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异才是创新的源泉。中国坚持走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不是喊口号向国家献媚阿谀奉承之类的观点,而是从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的。当年,毛主席正是因为没有对苏联模式照搬照抄,没有完全采取共产国际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最后,《全球通史》虽然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将各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在谈到各国对女性地位的歧视时,他通过举例来反映当时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国,基督教新教的创始人之一路德认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应该在外从事生产活动,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应该待在家里,生儿育女。在中国,人们要求女人裹脚是为了防止她们出远门;在印度,丈夫过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灵前自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等等。总之,更多更详细更精彩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发掘。
天承运,寒假里要读若干名著,吾好史,遂取《全球通史——1500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涉猎之。
时间紧迫,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虽然仓促,却也学到些许东西。下面就谈一下我的读史感受。
在《中文版序言》一节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劈头就上来一句“不过我也感到有点不安,因为我担心中国学生在阅读时将不会给予足够的批评。”这倒奇了,人家不批评他倒感觉忐忑不安?作者紧跟着说道:“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
妙哉!此言正对我的胃口。无论对待什么事物,我总会很尽量去发掘它的缺陷,要知道,在这个社会,“危机即商机”,任何缺陷只要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加以改造,便可以不断获取成功,反之则步步被动。
正是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大叫“光明是事物的主要方面”、“应该多看光明面”!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为打破史学界多年的积习——“西欧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全书应用了崭新的“全球史观”,亦正如作者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深受“西欧中心论”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动辄用十分机械的“阶级分析法”来切割历史。而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逐步推进,我们应当以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眼观,来看待我们的历史,我们现在周边发生的事件,以及我们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全球通史》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著史,习惯于摆出史实,罗列例证,再在最后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而非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喜欢给出现成的结论,让你去背诵。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学也正应如此,摆出史实,是非由你读者自己去作独立判断。不应该为了强求个人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统一”而把作者的意志强加在读者头上。实话说,对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诸多说法,我是不能苟同的,有时为了应付考卷上的试题,不得不照搬书里面的结论,总令我感到阵阵的恶心和不服。
本书的作者又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的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孩子还是幸福得多了,现在的历史教材都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发展一步步进行着改革。自然,书中还有不少的“西欧中心论”和所谓意识形态的束缚,但毕竟已经比我们读中小学那个时代好得多了。
在书中,作者主要提出了如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关于学习。作者认为,人类进步关键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和互相影响。只有那些最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民族,才最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这样做既选择了机会同时也选择了压力。如果没有抓住机会,他们就会不断被同化或消灭。这样的理论颇可以引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我们的社会充满竞争,只有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味地闭关自守骄傲自大,最终则是自取灭亡。
第二是关于合作双赢。作者认为,以往人类生活在短缺的世界中,可资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受损。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之间和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损人利己的战争。而在当代,人类进入一个物质财富能满足所有人类需求的时代。目前我们人类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济效率,而是能否建立一种合作双赢的社会关系,使充足的物质财富得以公平合理地分配和利用,从而使人类回归到自由和睦的状态之中。
这些便是我泛读《全球通史》,纵览世界后的些许体会
第四篇:高三班《世界通史》读后感
《世界通史》读后感
我是因为学校里有读书活动才有机会接触《世界通史》这本书的。但实际上我们作为一个高中生,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世界通史》是一不对世界历史总结概括的一本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数据,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由于书店的原因我只买到了下卷而已,下面我就说说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本书包括 古代卷,中世纪卷,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世界历史是人类作为一个现实整体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了解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风貌,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重大变迁,并从中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认清复杂现状,融入时代的潮流。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我们的历史,甚至是世界的历史对我们思考反省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深远的战略思维,培养开阔的世界眼光,从而能认清复杂现状,抓住要遇,应对挑战。历史也是我们文科生的必修课之一,读这本书对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也有很大的帮助。
了解历史,正视历史,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们将会是未来世界的主宰。
2024.8.31
第五篇:世界通史复习资料
世界通史复习资料
1.道威斯计划:是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鲁尔危机后,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按照美国的建议,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研究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其内容包括:成立新发行银行,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如第一年支付10亿马克,累计增加到第五年25亿马克。稳固其赔款来源,整顿德国的铁路并加强对工业界的筹款。道威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2.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最早出现在一战后的德国,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二战前后,法国成了存在主义的另一中心,主要代表是萨特等。存在主义同其他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一样,反对西方的传统哲学,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哲学。而“存在”并非人们平常所说的“存在”,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存在”即人的存在。除了人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只是“自在”或“持存”,唯独人有自我意识,不但知道自己存在,而且知道个人之外的各种东西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自己的表现,而人之自己选择、自我造就,意味着人是自由的。人的存在就是自由,这是人的根本属性。存在主义自问世以来,不仅成为时髦的哲学和文学运动,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和思想影响。存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对人性的压抑,深化了哲学对人的认识。但抽去了人的社会本质,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去研究人的问题,因而不可能回答“现代人的生活现实问题”
3.《独立宣言》 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通过了由杰佛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向世界庄严地宣布:“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它用人权代替了神权,因而马克思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4《人权宣言》: 1789年7月9日,根据穆尼埃的建议,8月26日,依照美国《独立宣言》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共十七条。它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身身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反抗压迫的权利都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最后《宣言》规定了“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宣告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胜利,确立了资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 极其重要的作用。
5.凯恩斯主义: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形成了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陷入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买量,总需求就会增加。
6.柏林墙 :正式名称叫“反法西斯防卫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冷战关系的产物。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苏联和民德联合修建,目的是阻止民德人西逃,同时给西方施加压力,于1964年建成。建成之后一直西方的强烈反对,随着东西方的缓和,两德即将实现统一。1990年6月,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
7.滑铁卢战役 1815年初,拿破仑在厄尔巴岛获悉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分赃不均而几乎分裂,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回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奥、俄等国君主停止争吵,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18—19日发生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最后遭到失败。从此结束了拿破仑的“百日政权”和拿破仑帝国在法国的统治。6月21日,拿破仑回到巴黎,自动宣布第二次退位。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波茨坦会议决定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处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的政治影响,实行分区赔偿。波茨坦会议还就意大利及其他战败国的处理作了规定,原则上从宽处理。会议对各国参加联合国问题以及世界的各种问题也进行了讨论。波茨坦会议也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会议规定战后处理日本的原则中,首先是永久铲除日本帝国主义,基本上反映了开罗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精神。1945年7月26日,由美、中、英三国签署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发表。苏联对日宣战后,也签署和承认了《公告》。
9.普法战争是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邦国在法国支持下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俾斯麦积极准备用兵法国。1870年7月,战争爆发。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10.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
1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10年。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活动、发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的对象,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以任何支持;双方都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永久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一切争端。该条约还包括一项“秘密附属议定书。它主要划分了德苏之间的利益范围界限。其中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同时,德国还默许了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二战初期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个边界完成的。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当时欧洲局势顿时明朗化。
12.《凡尔赛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13.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4.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urk,1881-1938),土耳其总统(1923-1938)。出身于塞萨洛尼基(今属希腊)商人家庭。曾参加青年土耳其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高级军职。1919年起领导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任安卡拉大国民议会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成国民政府。1923年创立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首任总统。执政期间,实行行政、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并开始实施工业发展计划;对外争得对两海峡的主权。1934年被授予“阿塔图尔克”(土耳其之父)为姓。著有《走向自由之路》、《国民革命》等。
15.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英国毛纺织手工业的发展,羊毛需求量大增,价格上涨,英国贵族地主自十五世纪末开始,纷纷采用暴力手段把农民从世代耕种的小块租地上赶走,并把原为农民公用的山林,草地,沼泽霸占过来,围上篱笆,圈做牧场。之后以高价出租,或雇人饲养羊群。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的进行,使英国大批农民丧失了租种的耕地,而被迫走上充当雇佣工人的道路,使英国的贵族地主逐步资产阶级化,从而促进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16俾斯麦(1815—1898):普鲁士和德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保皇党人,贵族出身。他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极力维护贵族地主特权。1862年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他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统一了德意志,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l87l—1890年任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对内加强帝国政府权力,颁布反社会党人的《非常法》等,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制订“大陆政策”,以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八十年代,在非洲、大洋洲掠夺殖民地。1890年3月去职。撰写有《回忆与思考》。
17.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与德军在法国北部地区发生的重要战役。1916年7月一11月,英法联军在西线索姆河地段发动军事进攻,试图减轻德军在凡尔登地区的军事进攻压力。联军与德军在索姆河地段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役的结果是英法与德军均损失军队在百万人之上,但是,英法军队并没有打破西线的战略僵持格局。
18.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请你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原因相同。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②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两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除资产阶级领导外,还有新贵族。②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础。
20.请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原因相同:三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2)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4)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2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大战的双方主要有哪些国家?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
(2)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二十多国;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的有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
(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虽然塞尔维亚为保卫自己的主权独立而作战,但这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22.请论述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性质,并指出其异同?
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展开激烈斗争而引起的。(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同盟国和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进行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巴尔干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是这次战争的导火线。(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东西方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法西斯侵略逐步扩大。1939年德国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这次大战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的,英、法、美执行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8分)性质:(1)第一次世界大战始终是帝国主义争霸的性质。(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自始至终是反法西斯战争。
23.请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以同盟国(德意奥)的失败,协约国(俄法日)的胜利而告终。影响:(1)一战持续四年多,卷入战争的有世界上31个国家的1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4,战争费用达3599亿美元,而战争的经济损失是无法统计。对人类的精神和物质都造成了极大的摧毁。(2)一战的结果和帝国主义的愿望相反,不是巩固而是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3)俄国工人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促进了各国民族解放的蓬勃发展。(5)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欧洲走向衰弱,美日兴起。其他各国力量都受到削弱。(6)加剧了战胜国之间、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7)一战的经验,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8)英国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战后伤亡与物资损失使其其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9)凡尔塞和约条约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10)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24..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4)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4)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6)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25..简述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在战后世界的安排上做出了哪些重要决定? 背景:法西斯德国即将溃灭,苏美英三国需要解决有关战争和战后安排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要决定:(1)彻底击败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2)战后波兰的疆域向西推移,组成新的波兰政府。(3)成立联合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4)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日本的千岛群岛及在中国的部分权益交给苏联。
26..怎样认识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主要矛盾?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的典型封建专制国家。它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的程度,也在欧洲大陆首屈一指。但是专制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加重了对企业的盘剥。全国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当时,法国有许多手工工场,纺织、冶炼、煤矿、造船等工业出现了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
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占有大量土地,享受高官厚禄,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97%。农民少地或无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社会等级对立严重。特权等级包括教士和贵族,只占总人口的3%,却占有全国1/3以上的土地。占全国人口90%的农民,只占有全国1/3左右的土地。他们被沉重的地租和其他封建贡赋压的喘不过气来,即使丰收年景,也很难维持一家温饱。资产阶级包括银行家、船主、商人、工场主、律师等。他们有钱,有才能,有文化,有政治要求,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起着领导作用。18世纪,法国政府受到财政的困扰。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三级会议,企图解决财政危机问题,却由此导致大革命的爆发。
27.法国大革命历史意义
(1)广泛彻底:
18世纪的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1794年7月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历时5年,就其规模而言,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人民群众在三次起义中都显示了伟大力量,每当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
(2)成果卓著:
国内:法国革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法国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是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至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
国际:这场大革命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给它们以沉重的打击。
(3)影响深远:
国内:这次革命扫荡了法国的封建势力,扫清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它对法国社会的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际: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而具有世界意义。它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推动了整个欧洲和美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
28.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并试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在国内外的影响?(“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答: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有:(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分为3府72县,完全剥夺了大名和武士对地方的统治权,使日本成为一个政治上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发展工商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义务教育。(3)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认了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但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得不到土地。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权益,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由于武士出身的大久保利通等人形成的新官僚集团掌握了领导权,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它的邻国朝鲜和中国,成为它最早的侵略目标。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1)社会各阶层对现实不满,倒幕派力量迅速壮大,而幕府统治基础相对薄弱2)倒幕派建立政权后,实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拥护。(3)西方列强忙于侵略中国,使日本获得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29.请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有何异同。答:相同点:(1)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3)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4)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同点:(1)背景不同:俄国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则不仅有国内危机,而且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2)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维新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3)内容不同: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分析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30.请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作出论述?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图在一个落后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进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面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时实行的一种特殊的政策,是带有明显的军事性的非常政策,就其内容而言只是迫不得已而采取的临时措施。虽然在当时它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阶段。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源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商品和市场的否认,他们认为商品生产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需求,只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主张取消市场机制,取消商品和货币。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中弊端十分明显,它严重地损害了工农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至于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成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27年后,苏联改变了这一政策。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1.请论述彼得一世的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是什么? 1861年农奴制改革背景:(1)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俄国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3)1861年3月3日,沙皇签署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内容:(1)法令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但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在。(2)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解放”时还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具体份地的大小由地主决定,农民还要付出高额赎金。性质: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作用:农奴制的废除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获得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改革后的俄国仍然保持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7世纪末期,俄国仍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虽有零星的工场手工业,但资本主义并不发达,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彼得一世掌权后,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使之成为军事强国,以满中向外扩张的野心,决定实行改革。内容:(1)引进西欧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仿照西欧样式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2)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扩大对外贸易;(3)兴办各类学校,特别是军校,强制推行学校教育,还派人到西欧学习军事、科学和技术,建立彼得堡科学院,引进外国专家学者,提倡西欧式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4)改革行政机构,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为沙皇俄国进一步扩张创造了条件。
32.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答:(1)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未得纠正,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所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迅速加剧了苏联原有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党内矛盾,导致局势完全失控。(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33.试比较北美独立战争与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特点
(1)相同点:1背景: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都在经济发展、民族和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爆发的;2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美在于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3特点:以小抗大,以弱胜强;④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2)不同点:1范围:美国独立战争局限于北美13州,而拉美独立革命席卷了整个拉美;2领导者: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是作为一般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3影响: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革命构成了重大影响,美国赢得彻底独立;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殖民主义的新威胁。
34.请论述维也纳会议总决议的基本内容及其性质
(1)第一,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都相继复辟。第二,列强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再次遭到瓜分,拿破仑时期的华沙大公国的大部分领土为沙俄所得,波兹南和格但斯克被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割给了奥地利。波兰剩下的克拉科夫及其附近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共同“保护”。沙俄还占据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普鲁士得到了德意志邦国萨克森的北部和莱茵省,其疆域扩大到了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英国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如马耳他,原法属多巴哥、毛里求斯等地以及原荷属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第三,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第四,防范法国东山再起。把法国局限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一些重要城堡和要塞由反法盟军占领3~5年,占领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赔款7亿法郎,交出军舰。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由尼德兰统治者兼管,以抗御法国。扩大瑞士,把许多战略上重要的山隘都划归瑞士,确立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2)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是因为:第一,它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维持德、意分裂状态,这些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它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和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定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第三,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都是欧洲封建君主镇压革命、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用高压手段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的工具。但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采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推荐阅读:
《世界通史》读后感
最受外资企业青睐的九类人才
在中共**市**区第十三届五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传达室管理制度
改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
相关文章:
- [ 二号文库 ]《世界通史》读后感
- [ 二号文库 ]改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
- [ 二号文库 ]最新个人小产权房屋买卖合同 小产权买卖协议(二十一篇)
- [ 二号文库 ]区域代理协议书(20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个人合作合同下载(22篇)
- [ 二号文库 ]餐厅转让合同免费(20篇)
- [ 二号文库 ]供电公司财务述职述廉报告(四篇)
- [ 二号文库 ]简单房屋购买合同[推荐5篇]
- [ 二号文库 ]商铺代租合同范本最新(5篇材料)
- [ 二号文库 ]安全出行手抄报内容精美又好看作品[大全5篇]
- [ 二号文库 ]顶管施工劳务分包合同(五篇范文)
- [ 二号文库 ]诗海拾贝课堂反思[大全五篇]
- [ 二号文库 ]初一军训感想作文(推荐五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财务控制流程(3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空调安装维修合同样板(二十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回迁房租赁合同(3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房屋租赁纠纷上诉状 租赁合同纠纷上诉状(三篇)
- [ 二号文库 ]2024年矿工企业职工劳动合同(二十一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银行年度工作述职报告(七篇)
- [ 二号文库 ]最新同学聚会座谈会主持词怎么说(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