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口号 其他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用好素材,让文稿有血有肉(最终定稿)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天地有情 时间:2024-05-31 13:29:51

    第一篇:用好素材,让文稿有血有肉

    如果说主题是文稿的“魂”,框架是文稿的“骨”,那么素材就是文稿的“肉”,是文稿说明事项、阐述观点、感染受众、传播思想的基本元素。从内容看,文稿素材可分为“理”和“事”两类。选择和使用好了素材,文稿才能有血有肉。

    1.坚持“四个原则”

    旗帜鲜明。文稿素材必须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社会上和网络上存在一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东西,其中不少还具有比较强的欺骗性。对此,起草者要敏锐辨别,不能作为正面素材选用。

    紧扣主题。素材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一定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择和使用素材。在这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若即若离”或“似是而非”。比如,起草一篇以“转变机关作风、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的领导讲话,讲到“存在问题”时,起草者举了“因为不懂金融常识,加上沟通不够,某部门为一家企业协调银行贷款时反而帮了倒忙”的例子。这个例子里“沟通不够”与“机关作风”有一定关系,但是仔细分析,其中主要反映的还是“能力不足”“业务不精”的问题,与主题存在偏差,所以这个素材选用得不够贴切。

    真实准确。引用的法律条文、政策规定、领导讲话和数据等,一定要认真核实,避免发生错误。比如,某同志在起草一份通知时,依据手头的法规汇编,引用了一部地方法规的部分条文,但是这部地方法规已经在一年前进行了修订,而他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核实,造成错误。又如,一位同志在起草文稿时,通过电话向业务部门查询一个数据,得到的答复是“增长了5.6个百分点”,但是因为这位同志不懂统计常识,就想当然地写成了“增长了5.6%”,把本来准确的素材使用错了。

    灵活调整。文稿素材的选择和使用,应该服从服务于文稿的整体效果。即使是必须使用的素材,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表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某市政府研究室起草一篇关于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讲话,其中必须体现省政府提出的几项要求。刚开始,起草者把这些要求放在了讲话的前半部分,以传达学习的形式集中提出。后来在修改的过程中,把它们放在了后半部分逐项提出,并结合本市实际分别明确落实措施,效果比原来要好。

    2.做到“四个结合”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文稿的素材中要有“理”,也要有“事”。单纯说“理”,容易让人感到空洞抽象、枯燥乏味;单纯说“事”,往往使文稿显得琐碎浮浅,缺乏高度和深度。只有“理”“事”结合、相得益彰,才能使文稿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典型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素材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性是建立在普遍性基础上的。比如,某县委办公室起草一份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总结,其中选择了一个贫困户依靠当年在他家乡插队知青的全力支持,成为知名农产品电商一举致富的事例。像这样的特例,可以成为新闻热点,但不具有普遍性,一般不适合作为文稿素材。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这里讲的历史性是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以及改革开放前的党史和新中国史中选择素材,以增强文稿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感染力。时代性是指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伟大理论探索和成功实践中选择素材,以增强文稿的现实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性。

    限定性与丰富性相结合。文稿的文种、主题、行文对象等,决定了素材的选择范围具有较强的限定性。在限定性的前提下,应注重选择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素材,使其更加丰富和全面。比如,一篇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领导讲话,选择的素材应尽量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四个方面,涵盖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3.做到“四个把握”

    把握角度,用出价值。同样一个素材,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从而赋予素材不同的价值。比如,在某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素材,可以用在“农业”或“环保”部分,作为一项具体工作,也可以用在“科技”部分,写成科技创新的成果,还可以用在“树立新发展理念”部分,作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事例。

    把握布局,用出节奏。一篇文稿中的素材,不论是“理”还是“事”,都应综合考虑、统筹布局,同类型的素材、精彩的素材都要均衡分布,做到有变化、有起伏、有节奏。比如,起草领导讲话时如果要引用诗词作为素材,最好能在讲话的几个部分都进行引用,这样往往比只在某一部分中使用效果更好。

    把握内涵,用出新意。对于一些常用的素材,可以挖掘新内涵、提炼新观点,服务于文稿主题。比如“红军长征”的素材,通常用来阐释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等主题。而在一篇关于当代青年责任担当的讲话中,起草者例举了多位长征时我党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年龄,当时他们都非常年轻。通过这个“老素材”的新发掘、新运用,有力支撑了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把握语言,用出文采。一些属于“事”的素材,很多都是平铺直叙甚至是“流水账”,在使用时应该根据需要重新组织文字表述。比如,某省承办一个全国性的群团组织活动,省领导在致辞中有一段关于全省相关情况的介绍。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是“我省拥有河流××条、湿地××公顷、湖泊××个……”,起草者把这个素材润色为“我省河流纵横交错、湿地古朴广袤、湖泊星罗棋布……”。这样的表述,既保证了真实准确,同时也更有文采,更符合致辞的场景需要。

    第二篇:用好素材学好英语

    如何用“原典英语自学法”使用好这些素材?(摘自《超越哈佛(徐老师原典英语自学法)》一书第29页)

    在使用时,一定要做到 聆听先行,听读结合,即:

    ■① 打开一个MP3文件(一般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看任何文本,先静气聆听3~5遍后,谨记:千万不可看文本;

    ■②聆听至少3遍后,打开PDF阅读刚才听的部分,生词可以用金山词霸查,大概读2~3遍;

    ■③关掉PDF,闭目再听1~2遍;■④最后,可以进行跟读,朗诵,背诵,写作等操练。

    ◆◆◆◆◆方案1.暑期50天自学速成训练方案◆◆◆◆◆

    训练素材:香港商务印书馆授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Black Cat 优质英语阶梯有声读物Level 1-Level 6 + VOA 慢速英语。(VOA 慢速英语 已经有驴友发布,可以在此下载http:///topics/2724864/)

    训练量:每天运用原典英语训练法学习6个小时,总训练时间300小时。训练目标:听读能力达到高考水准。

    训练具体方法:从Black Cat 系列有声读物Level 1起步,每个Level 选约4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运用原典英语学习法的432+模式训练,即先专注听4遍,随即立刻认真读3遍,然后再聆听2遍。Black Cat 系列有声读物Level 1 – Level 3 的每个故事长度平均约30分钟,并进一步分割成平均约4分钟左右的段落(课文/音频文件),Level 4-Level 6的每个故事长度平均约50分钟。学习者要一课一课地完成聆听-阅读-聆听。

    即,1).从Level 1的某个故事开始,先专注聆听4遍约4分钟的音频文件,共约16分钟;

    2).然后在电脑上打开对应的文本文件,激活翻译软件的屏幕取词翻译功能,认真阅读理解3遍;但除了零起点的学生,一般不要用翻译软件的整句翻译功能,而应该自己先努力阅读理解,碰到生词再使用翻译软件翻译目标生词,碰到个别实在无法理解难句可尝试使用整句翻译(但整句翻译往往并不准确);

    3).再将此阅读过的内容,认真重复聆听2遍。完成这一轮训练后,一般就可立刻进入到下一篇课文/音频文件,继续采用上述432模式程序训练„。每天6个小时的训练学习中,5个小时用于432听-读-听训练,1个小时用于扩展训练。扩展训练主要用于背诵记忆单词和词组,即前述432训练程序中遇到的生词,把它们再列表复习背诵;并可以选出听读过的一些常用句型做口语化训练。Level 1 – Level 3 一共选约12个故事,对应的音频文件朗读总长度约为6小时,约36,000单词的听读量。假设训练中阅读3遍需要10倍于朗读时间(即4分钟的朗读,认真阅读其对应文本3遍,需要40分钟;实际上第一遍认真阅读耗时比较长,第二和第三遍就可以越读越快),那么6个小时的朗读量,用432模式训练需要6 X(6+10)= 96个小时,加上扩展训练约需20个小时(本方案中听-读-听训练和扩展训练的比例约为5:1),总共116个小时,不到20天即可完成。然后进入到Level 4阶段。从Level 4 开始,学习者大体按照2:1 的比例,联合分别使用Black Cat 系列和VOA 慢速英语训练,以扩展听读题材的广度。VOA 慢速英语包括诸如科技、医疗健康、教育、经济和农业等多方面的专题素材,以及新闻等。

    对Black Cat 系列,学习者仍旧可使用432模式训练,对VOA 慢速英语,学习者可主要使用321模式训练,并根据题材难度和自身条件适当调整。经过50天的速成训练,学习者累计的听读素材超过18个小时的朗读总量,合约108,000个英语单词。此时聆听素材的语速已经超过高考水平,文本句型复杂度相当高考水平,学习者的英语语感已经初步确立,听力飞速进步,阅读能力也显著进步,英语学习的灵感源源而生,自信心和兴趣倍增。50天之后,保持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训练量,学习者再坚持一两个学期,就必定能在班级和年级的各种英语考试中名列前茅,英语能力的运用更突飞猛进,超过高考英语水平。

    ◆◆◆◆◆方案2.原典英语6个月自学训练方案◆◆◆◆◆

    训练素材:香港商务印书馆授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Black Cat 优质英语阶梯有声读物Level 1-Level 6 + VOA 慢速英语。训练量:每天运用原典英语训练法学习2个小时,总训练时间360小时。

    训练目标:听读能力超越高考水准。

    训练具体方法:同方案1,惟一的不同在于每天训练的时间减少,但总训练时间增加20%。学习者要设法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增加训练量,争取在六个月之内完成360小时以上的训练总量。

    用这套素材学习英语后,我经常模仿其中的故事,并进行复述表达,所以听说能力提高地非常快,也希望更多朋友可以从中受益。◆◆◆◆◆方案3.原典英语(50天+ 6个月)挑战新东方英语大牌名师训练方案◆◆◆◆◆

    训练素材:电子版经典名著有声读物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 Gone With the Wind

    训练量:前50天每天运用原典英语训练法学习6个小时,后6个月每天2小时,总训练时间660小时。

    训练目标:聆听、阅读、口语和文化欣赏水平超越新东方大牌名师。

    适用对象:掌握3,000 以上词汇、听力和阅读基础较好、初三或以上有毅力挑战自我的学生。

    训练具体方法:酷爱科学的学习者先选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酷爱文学的学习者先选Gone With the Wind。

    如果先选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则听读训练顺序为Introduction, Chapter 25-30, 然后大体按逆序章节听读,即不要按照原书章节的顺序听读,详见第12章。如果先选Gone With the Wind,则按小说原本的顺序听读。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的Chapter 25-26,总共约83分钟的朗读量,按533模式训练,即专注聆听5遍,可以切分成5-10分钟的音频段落聆听,然后认真研读3遍,再聆听3遍。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会感觉超难,但只要按533模式硬着头皮严格训练,经过仅仅约25小时的训练,基本理解了第25章第26章83分钟朗读的内容,后续部分就会越来越容易,可逐步过渡到用432模式或321模式训练,听读完全书(但书中的微观物理学描述部分可以忽略)。

    对GoneWith the Wind,开始的Part 1 部分,共约380分钟的朗读量,对学习者而言是全书最艰难的部分,要按543模式或533模式训练,硬着头皮听读,不论听懂多少读懂多少,都一定要坚持下去,即根本不必在乎是否能听懂或读懂。最多130个训练小时之内可以完成Part 1部分的听读训练。一旦听读完Part 1 部分,学习者会感觉后续部分突然变得很容易了,英语语感源源而来。此时,后续部分可逐步过渡到432模式、321模式训练,甚至3(X)0模式训练,听读完整部书。

    所谓3(X)0模式,就是一般说来,只要专注聆听3遍,大体听懂了,就可以继续往后听,不必一定要立刻阅读已经听过部分的文本;同时,对某些段落,如果自己聆听后特别喜爱,或特别想理解得更透彻,或者特别想模仿大师的描述写作风格,就在聆听后认真阅读揣摩。两部经典著作都要听读完。

    学习者在运用此方法达到3-4个月以上时,还需要开始逐渐渗透其他学习方法,特别是本书第四章第五章提倡的学习方法。这样经过50天+ 6个月、共230天的训练之后,学习者就会发现超越新东方大牌英语教师,已经成为自己志在必得且近在咫尺的目标和成就。这里并非说原典法可以保障学生只用230天的训练就超越新东方大牌教师,而是说,通过如上程序严格运用原典法230天后,学生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已经牢牢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纯正的语感,驶上了英语学习的高速公路,更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坚持下去,英语能力超新东方名师指日可待。按照笔者指导学生的案例经验,原先英语基础在学校内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严格按以上原典法训练230天之后,再继续坚持并扩展(按照本书其他章节介绍的原典系统的相关学习法进行扩展)达24个月,英语水平就能超越新东方的大牌教师。

    第三篇:用好用活课本素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议论文论据的灵活运用

    福建泰宁一中

    陈昭平

    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面临无材料可用的尴尬局面。议论文写作需要丰富翔实的论据,而丰富翔实的论据离不开积累。人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但是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来积累写作素材,因而常常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其实,学生在写作中真的没有可用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对素材的发现和挖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议论文缺乏鲜活论据的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求”,即把目光投向课本,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

    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如果能较为全面地理解这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借助所学课文加深对他们精神价值的理解,就能有效地将他们化作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比如孟子这一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学生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听过 “孟母三迁”的故事。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学习,更全面地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梳理、积累,以便使这一课文作者成为有效的写

    作素材。从孟子为推行他的仁政思想而不懈努力来理解他的理想和执着精神;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理解他的人格和操守;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理解他的成才观;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理解他的团结意识;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来理解他的怀疑精神······多方面的介绍和挖掘能有效的使素材的使用价值多面化。

    二、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材料。

    课本中有大量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有来自诸子百家的,如《劝学》、《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来自史传文学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来自后人阐发历史的政论文,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也有古人游历山水的散文,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等,其中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经过发掘也可成为学生写作的绝佳素材。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事例可以用于多个话题: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进一步则互伤,退一步则双赢;宽容大度的胸襟更易感化人;要勇于改错;人才也需伯乐推荐等。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以讽谏的方法终获成功的事例,也可以适用多个话题:日常生活小事也蕴含着大道理,忠言未必逆耳,说话要讲究艺术,创新是成功的秘诀等。

    三、课本中的诗文名句。

    语文课本所选课文,绝大部分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的经典名文,大纲要求背诵的也有许多诗文名篇名句。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也背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但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中的默写而去记诵,并未有效地将这些诗文名句化作写作的素材,这无疑是对写作资源的极大浪费。

    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如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所学过课文的名言警句,将极大地充实写作内容,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

    如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转弯,再走》一文,作者确立了观点“路是自己选定的,当前方无路可走时,一个拐弯,或许便是柳暗花明”后,举出的事例中恰当地揉合进所学过的诗文名句,“失意不可怕,不得志犹可以似太白之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必像柳三变低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必忧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必悲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率性而行,‘临清流而赋诗’,寻一处世外桃源,我们会发现,这也是另一种人生。”并进而反面举例引用:“ 扼腕而叹,孔明若能转个弯便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落寞,三分归晋的历史或许会因此改写;柳宗元若能转个弯,便不会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苦闷,中华文化史或许会多一些收获。隔着泪眼,望不到未来的曙光,再打个转弯,你会发现,太阳让泪珠幻化成你眼前的彩虹。”

    课本资源的挖掘使用当然不止以上所述,语言的模仿,结构的借鉴,故事的新编,不一而足,此处不一一赘述。

    如果说用好课本素材就是准确、恰当地使用课本资源,那么,用活课本素材就是优化使用课本资源,力争实现一材多用。

    许多素材的内涵丰富,因而适用于多种话题,面对同一则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能适用不同的话题,从而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

    如司马迁著《史记》这一事例可以证明以下观点:

    (1)、志当存高远:司马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终于著成《史记》。

    (2)、持之以恒才能成就伟业:司马迁20岁外出漫游考察,42岁开始写作《史记》,54岁完成这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著,共坚持二十余年。

    (3)、实现理想要战胜挫折,忍辱负重: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下狱,但为著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司马迁正式动笔写《史记》之前,曾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又如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不同的观点:(1)、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2)、实现理想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3)、良好的主观意愿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起来。(4)、自古雄才多磨难。(5)、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6)、忧劳可以兴国。

    由此可见,“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则素材经过挖掘完全可以运用于不同话题、不同观点的作文之中。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索,手头的有限素材也可以多次使用,只要用得好,同样能收到极佳的效果。

    与一般作文材料相比,课本素材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任何程度的学生均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具有其他作文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有典范的甚至诗意化的表述可资借鉴,易于操作;叙述容易书面化。最重要的是,课本素材能够使学生无需为议论文论据缺乏而发愁,有效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当然,任何一则素材的价值不在素材本身,而在于对素材的有效使用,对素材有效使用的过程也就是素材价值化的过程。要达到熟练使用课本素材,必须在平常做挖掘和积累的工作,如在学习过程中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涉及的人和事;多向思维,对课本素材划分类别;勤于动手,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字。经常有意识地进行此类训练,自然可以使课本素材成为议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第四篇:如何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如何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株洲景炎学校

    陈伟俊

    关键词:历史课堂

    有血有肉

    有声有色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历史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潜心备课,钻研教材,多听公开课,多上公开课,让课堂“有血有肉”;更需要驾驭课堂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全方位的解放学生,使课堂“有声有色”。

    作为教育工作者,普遍有这种共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现在的课越来越不好上,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好当。这种认识其实质也就是把教师没有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归结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往往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不与时俱进而逃避责任自欺欺人找借口搪塞。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位思考:学生“不好教”是不是当老师的点金乏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呢?课“不好上”是不是当老师的让课堂枯燥乏味呢?老师“不好当”是不是当老师的抱残守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呢?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关注自己的声音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声音。比如,我们历史老师会听到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喜欢历史书籍,但我不喜欢历史课;我喜欢历史人物,但我不喜欢历史老师。”是什么让学生处于矛盾与困惑中?是什么让学生害怕历史课?是什么让历史以及老师都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每位历史老师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历史课为什么不能像历史书籍那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呢?自己在历史课的角色为什么不能像历史人物那样流光溢彩顾盼生辉呢?自己演绎的历史课为什么不能像历史大片那样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呢?我想,每位历史老师手里都有同样的一把钥匙——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怎样才能“有血有肉”,不局限教材,丰富知识,谓之“有肉”;不盲目堆砌知识,不能一盘散沙,要有精气神,让学生遨游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谓之“有血”。

    首先,要广泛阅读,不断“充电”,形成广博和高深的历史专业功底。“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一方面,可看历史史籍,可看历史小说,可看历史杂志,也可看历史学术论文,当然也可参加历史专业的各种培训,说白了也就是继续教育。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既可满足历史教学当前的需要,比如知识补缺、更新等;但更着眼长远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尤其近二十年来,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社会史、人口史、家庭史等史学著作日渐增多,史学与社会学、自然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的新研究正方兴未艾。历史研究既注重从多角度作细致的微观分析考察,也提倡用“大历史”的观念,即宏观地由前后、中西的往复观照,审视历史。历史研究的这些新变化必然对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我国近年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加大了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篇幅,写进许多生动、丰富、新鲜的内容,使历史教科书真正体现史家所津津乐道的“全方位”和“立体”的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突出高层次的和理性的历史知识,例如典章制度史、科技史、思想史等。同时还编写了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加强历史教科书的信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考和分析能力。“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历史教师惟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方能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较强的研究能力方面。近年来,“教师是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研究者。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学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其次,要钻研教材,潜心备课,做到给学生一杯水之前先自己装满一桶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有备无患”,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同老话说的“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再次,多上公开课,多听课,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达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高度。我们听过“闭门造车”的故事,也听过“夜郎自大”的故事,上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再“高深莫测”的学问,再“呼风唤雨”的本事,如果只会“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估计也只会落得个“井底之蛙”的名号。若不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身为教师就要有极目楚天舒的开放眼光,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有去芜存菁的创新智慧,欣然“请进来”,高兴“走出去”。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方面上公开课,可以展示自身才华,丰富教学历练,“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对于授课班级,可以打破一些陈规旧约,玩一种较先前开放得多,也另类得有趣的师生交流活动,有助于班级学生的学习心态的调整和学习兴趣的激生;当然,经过老师苦心经营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历史教学公开课也是给听课的领导、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提供了咀嚼品味、借鉴探讨和修正弥补历史教育教学的契机,更是给自己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提高的凤凰涅槃的舞台。另一方面积极听课,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教学经验,还可以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听老教师的课,他们的生活中与知识相关的故事,不知觉中变成了自己的,然后又去吸引自己的学生;听那些讲课很幽默的老师的课,他们的幽默不知觉中渲染了自己,有时,幽默也不知觉中走进了我的课堂;听有经验老师的课,感觉可以用较之以前要少的时间备课,但课堂中的效率却有所提高;当然也有时候,觉得老师们所用的方法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可是自己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却没有取得类似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这在于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如果缺乏相关的因素而只是照搬照抄,自然就会效果不佳。所以,学来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使用时必须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如何才能“有声有色”,不惟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声音,但闻学生敢于质疑和热烈讨论解决问题的声音,谓之“有声”;不固定教学模式,不单一教学手段,不局限教学内容,但也不唯形式,不唯作秀,不制造审美疲劳,一切为了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谓之“有色”。

    首先,善教利导,充满教学机智。“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会迸溅无数火花。”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历史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教学中加入新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不少教师对此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以致在教学实践中陷入了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了教学效果的误区。强调其主体性,并非任其自己随意掌握课堂,而是需要教师间接地引导和帮助。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以前只要教师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完成教学。现在则要求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教育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教育学科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懂得管理学相关知识,把课堂交给学生来表演,教师这一导演就得把表演安排的井井有条,才能既活跃课堂,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否则课堂将变成放羊式教学。在调动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教师需更留心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免其课堂变得华而不实。课堂问题的安排上,一方面要优化教师提问,对知识性问题的提问,主要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一般可以安排在一系列问题的开始,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具体的,或者答案只有一个。这类问题是对树立学生信心有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课上不积极、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说,更应倾向于提问他们。对认识性问题而言,其回答通常是开放的、多样的。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分析时,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现有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观点。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提问,教师可以设置具体历史情境,重现历史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下,把问题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这需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且及时表扬送出赞美也是鼓励学生提问的良策,教师的教学机智在此时就往往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活动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有着一定的法则和模式,有着一定的基本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不妥的方法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又无定法,教学方法必须机动灵活。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地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方法。教学需要把握一项重要原则,课有常而教法无常。“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我们在强调教学模式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用模式方法研究教学的局限性,不要作茧自缚。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模式时,应当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到“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以真正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收到实效。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曾有肺腑之言:“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再次,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大师郭思乐教授所建立的生本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强调: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种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有利于人的发展,可以直接地为教育创造成就;它可以促使人以改变教育行为的方法来发挥学习者的能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取代了“以形补形,以考养考”的教育方式,它通过生本带来的巨大学习能量,使“以学养考”成为可能;它更是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历史课堂既“有血”又“有肉”,才会饱满,才会通畅;历史课堂既“有声”又“有色”,才会丰富,才会灵动。这样的课堂既会有魅力,又会有魔力,就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参考书目: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

    《中学历史教学》2024年6-7期

    第五篇:用好PPT中的各种素材

    用好PPT中的各种素材

    1、收集素材是要在平时做的工作,而非写材料前想到做的事情。

    2、PPT素材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素材越多,你要找的世界越多。

    3、如果没有素材,你也应该学会用“自选图形”完成所有的PPT。

    4、尽可能把时间花在整个作品的策划上,而不要过于注意美化。

    平面素材:

    特点:基本上都是平面为主的PPT素材,和PPT中的“自选图形”很类似。优点:比较低调,不会喧宾夺主。

    缺点:处理不好就成为“单板、无趣、不会做PPT”的代名词。

    立体素材:

    特点:基本上都是三维的立体效果。优点:五彩缤纷,相对比较华丽,很容易让初学者从平平众生中“跳”出来。缺点:处理不好就过去华丽,容易喧宾夺主,让读者忽略了内容。

    使用PPT素材的技巧:

    元素法:单独使用素材中的部分元素。

    直接“抄”素材是一种相对错误的做法。素材其实都是“独立”的,它们都是由各个“小元素”组成的。

    增减法:针对单个模型素材做加减法。

    有些朋友找模板的时间比作PPT的时间还长,知道为什么吗?这很多时候是因为你心里想着某个类型的素材,到自己的素材库中找来找去,总是感觉没有特别顺眼的,于是继续找。对某个模型做“加减法”,还是原来的模型,并不引入其他的模型素材,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找素材的时间。

    组合法:将不同的模型素材进行有效组合。

    世界上没有完全真正匹配的模型可以表达你所有的观点,所以,做法就是自由组合你的所有素材元素。不过这种做的前提是你自己的思路非常非常清晰,你自己如果理不清楚逻辑,你肯定是无法使用这样一种高级玩法的。

    总结:

    1、收集素材是要在平时做的工作,而非写材料前想到做的事情。

    2、PPT素材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素材越多,你要找的世界越多。

    3、如果没有素材,你也应学会用“自选图形”完成所有的PPT。

    4、尽可能把时间花在整个作品的策划上,而不要过于注意美化。



    推荐阅读:
    用好素材,让文稿有血有肉(最终定稿)
    2024年考试热点疫情必背知识点(精选五篇)
    二年级优秀作文300字
    四年级抗疫作文大全
    2024年研讨交流发言材料(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