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整改措施 邀请函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刘长铭校长文章之二(定稿)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清风徐来 时间:2024-06-26 15:55:0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刘长铭校长文章之二(定稿)

    北京四中:什么样的教师?

    四中历史上名师如云,吸引许多学子慕名而来。1940年代,数学教师马文元、化学教师刘景昆、物理教师李直钧、张子锷享誉京城,并称为“四大金刚”。都说文人相轻,然而四中人却独具大气的胸襟,广纳贤才,兼容并包,“教员团结,无门户之见和衷共济”,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学术氛围。当时多数教师来自于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有不少教师来自海外。即便是在由如此华丽的师资阵容所引领的四中校园里,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朴实勤奋的学风、严谨民主的教风和积极向上的校风。

    一位四中老校友曾说“母校就是恩师的总称”。

    一个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群体

    1950年代,四中全面总结了刘景昆(化学)、张子锷(物理)两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媒体开始系统报道这两位名师的教育思想和先进事迹。刘景昆先生提出的“三热爱(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张子锷先生提出的“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的名言,成为对北京四中教师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他们的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知识系统在学生思想中主动构建。刘景昆先生曾说:“不怕学生有问题,就怕学生没问题,一没问题就停止了”;张子锷先生曾说,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少而精重点在于精。……读书要经过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由多到少的“少”和由厚到薄的“薄”就是少而精”。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在北京市和全国得到推广,对四中乃至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老”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推广,在四中掀起了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潮,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良教风的形成。1962年,四中在总结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亦称为“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举一反

    三、深入浅出、直观形象、文以载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这些原则概括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表明四中的教学思想更加成熟,教学特色更加鲜明,科学的课程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这些教育思想沿传至今,成为北京四中的宝贵财富。

    一个引领学生精神的教师群体

    2024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4天后,一位四中毕业生带着几大包救灾物资从美国直接飞抵灾区,参加到救援队中,先后救出7名幸存者。他就是北京四中2024届毕业生李赛。一个多月后,李赛回到北京,在母校讲述了他不同寻常的经历。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谈到了他的老师,平静地说:“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教我如何做人”。他所说的先生,就是北京四中68届毕业生、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一种精神在两代校友身上传承。李家声老师是众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师之一。一位学生曾经写道:

    他是个平凡的中国人,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却得到了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与爱戴。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微蹙的眉间隐约透露出他的忧郁。他是深沉的,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真的,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年绝句,或是看他刚劲飞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种享受。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他尽着全力想改变一下这残酷无奈的现实,让活在这世界中的我们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他喜欢屈原,闻一多,对于许多豪杰,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想主动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想主动去欣赏草木间的勃勃生气和顽强毅力。他可以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师。

    毕业在即,再也无法听李先生的课了,想来便觉痛心,不知能否再遇到这样的先生了。但是,他所教给我的坚持、正直、淡泊,我会永生铭记,没齿不忘。

    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概括为八个字: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描述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实际上概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说到底,就是精神、品德、能力和人格的遗传。我们不要认为只有老教师和文科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其实年轻的理科教师同样能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曾这样写一位年轻的物理教师:

    从小常听到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真的以前从未感到。只是觉得绝大多数老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个工作,职业谋生方式而已。但是今天面对魏老师,我不禁从心底发出这句赞叹。他让我镌刻灵魂。他身上那种人性中最本真最纯美的品质,如善良、正直、公正、坚韧、奋斗熠熠生辉。另一位学生曾这样写一位物理老师:

    在他身上,我深深地感到一种沉重的东西,那应该就是——民族责任感。为了他深爱的祖国,他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他无时无刻不再坚守自己的责任,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那丧失已久的爱国热忱,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生存的价值。通过他,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中国人这三个字所包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执著与无我。他将国家、民族这些久违的概念重新建立在我们的头脑中,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思想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既幼稚又成熟的我们开始思考对国家的责任。

    “以人育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是师生平等基础上情智互动的生命历程。“共同发展”则将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情感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当我们胸怀“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信条,并在“以人育人”的过程中获取“共同发展”的成就时,我们真正地享受到了付出“大气”和收获“大器”的快乐。一个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群体

    物理教师张子锷先生对备课精益求精,他曾说,“我教中学物理五十多年了……有一百五十多遍了。但直到教最后一遍,不备课我还是不敢上”。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先生说,“为师三境界。一是职业境界: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只求课堂有序,学生听话。这种人知识有余,才情不足。二是专业境界:术业有专攻,教学有方法。享受教书的乐趣,体现学术的价值。三是事业境界:把教书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去追求,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与学生同忧乐。是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2024年,北京市举办了高中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北京四中派出了8名正式选手参加,此外还有4名后备选手、9名指导教师培训活动。这是一次教师教学技艺的辉煌展示:七位教师荣获一等奖,一位教师荣获二等奖,比赛成绩位居全市之首。追溯起来,四中近年来有几十位教师在全国各种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是教育质量的保障。四中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近乎100%的重点大学上线率,以及每年数百人次的各种竞赛奖励,离不开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团队。

    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概括为“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具有丰富的个性、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到培养“杰出国人”,从“生”到“人”的变化,体现了四中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三年或六年,更是学生的一生。我们不能仅仅用高投入来换取高产出,不能为追求考试成绩而牺牲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四中老师常说,我们要不为高考,才能赢得高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育人为核心。一位教师写道:

    高三教学是系统工程,表现在学科内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取舍协调,学科间的协调,师生间的融合,学生间的合作,家长、学校、学生的配合;高三教学是育人工程,表现在知识传承中承载的文化修养教育、挑战高考过程的意志品质教育、享受高考过程的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教育、练习测试中的治学精神教育。

    取得优异的成绩要依靠三种精神,这就是奉献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精神。其中科学的精神就体现在尊重学习的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四中将高考备考工作分为七个阶段,目标清晰,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确保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稳步提高。一位教师这样形容高三备考工作:

    高考,如同酒席中最后一道菜,是名厨师为学生精心制作的大菜。备战高考,就是大菜前的准备,我们的课、我们给学生的题、我们设计的考试卷都是开胃小菜,味过重过轻、量过大过小,上菜顺序先后不合适等等,都会影响最后大菜的品尝!

    在这样的充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务实精神的工作氛围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日渐成熟,青年化学教师高杰就是其中之一。她来北京四中工作七年,撰写数十篇论文并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多篇获得国家级奖励,发表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她所带的班级高考成绩达到642分(不计加分),半数升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还有一些学生升入境外名校。就在高三一学年中,她为学生写下100篇班级日志,鼓励学生追求卓越,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毕业时,学生们用三年来的5000张班级活动照片为她拼接了一幅艺术照,作为对恩师的最诚挚的报答和对恩师永远的纪念,并用最后节省下来的班费捐建了“母亲水窖”。在谈到自身的成长时,她真诚地对其他年轻教师说,没有秘诀,只有真挚的爱+一点智慧+不懈的坚持,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才刚刚上路,大家共奋进!

    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师群体

    北京四中的发展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在这一个世纪中,人类在科学发展与道德构建之间的“剪刀差”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在给人类带来便捷与实惠的同时,并没有像我们本来期望的那样,为人类带来足够的安全与幸福。人类的聪慧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匮乏也达到了极致。这实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巨大嘲讽。历史使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得不对教育的目的与价值产生深刻的思考。我们今天正在深刻地认识到,培育人文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只有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那些将来构成世界主体的青少年具有善良的人性,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博爱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这是北京四中历史教师赵利剑曾对学生说的话。与他有关的一个著名故事,就是2024年9月12日上午的历史课。面对着刚刚发生在地球另一端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兴奋与狂热,看到人类陷入自相残杀的漩涡,面对着学生对无辜逝去的生命的冷漠以及毫无理性的狂热,赵利剑老师的心中充满了担忧。于是他立即调整了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是一个引导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和对生命价值进行深刻思考与探求的教育课堂。后来学生在作文中回忆道:

    “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早晨,第一节就是历史课。赵老师一改往日的幽默风趣,很严肃地给我们讲述了他昨晚听到这件事后的感受,并谴责了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被他深深的打动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

    其实,教育就是教师人生价值向学生的传递。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表现出的平等、尊重、民主、宽容,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深刻的影响。赵利剑在他出版的教育思想专著《历史——一堂人文课》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学生到北京某知名大商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从商场方面受领的任务之一,是站在商场门口计算客流量,并分别统计北京顾客和外地顾客。在岗前培训时,商场的某负责人为了帮助学生区分外地顾客,无意中对其使用了带有明显歧视的语言。这时,我的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人生而平等!” 赵利剑老师写道:

    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所教过的学生中,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的不下数百位,其中更不乏引无数人侧目的状元郎。对此,我只能视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个学生的那句话,一直被我看作自己最成功的教育成果!我希望,“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将内化为他(他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一生的精神财富。我深为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小善大爱”是四中语文组一次习练主题,也是一次培育学生善良人性的生动案例。老师在指导语中写道: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看见别人践踏规则和公德,如果你无力抵抗,但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一只小鸟受伤,如果你不能治疗,但能把它轻轻放回原野,也是一种善良;身为人师,如果不能满腹经纶,那么不误人子弟,也是一种善良;建筑一座高楼,如果不能建成丰碑样板,但不不偷工减料,保持自警的心,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也是一种善良。

    【推荐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即大爱。学生积极回应道:

    如果社会是这样的一片灰色,即使不能改变所有,点燃那瞬间即逝的一片火红也是一种善良。

    在谣言满天飞的时候,如果不能去伪存真,那么不去添油加醋也是一种善良。看到盗版碟盛行,如果不能制止,那么拒绝购买也是一种善良。

    看到别人的痛苦,即使不能安慰他什么,不要挡住他的阳光也是一种善良。……

    一位老师事后总结道:教育的小善,能够培养真正的大爱吧。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用这样一点一滴的小善来引导学生,未来的世界一定会充满温暖的阳光。

    ----黄向伟

    第二篇:刘长铭校长讲话

    同学们,北京四中对你和绝大多数学子而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基石。成功是你们的理想追求。但我今天还要讲,对于一名杰出的四中人和杰出的中国人来说,世俗意义的成功,比如财富、名誉、地位的获得,不是成功的全部内涵。如果你没有通过阅读经典不断汲取人生的精华,如果你没有待人接物时表现的优雅气质,如果你没有养成文明生活的习惯,如果你没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你没有内心深处所恪守的行为操守底线,如果你没有对神圣和崇高的敬畏与追求,如果你没有忠诚、服务、诚信、博爱、悲悯等这些人类的美好品质,如果你仅仅掌握了获取、占有、甚至掠夺社会或他人财富的技能而没有丝毫对弱者的同情之心,如果你仅仅把个人幸福当成唯一的生活追求而不懂得怜悯、博爱、崇高和责任,如果有一天你身着名牌而对那些衣衫褴褛之人不屑一顾,如果有一天你趾高气扬驾驶豪车挡住步行人的道路而心中没有一丝愧疚,如果有一天你居高官享厚禄而不懂的人人生而平等,如果你的存在没有能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点,你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杰出的四中人和中国人。

    所以今天,同学们,你们要认真审视和思考未来的生活,审视和思考你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其实,这些审视和思考应当贯穿你们的一生,而今天就是你们审视和思考的开始。

    第三篇:这是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一篇博客

    这是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一篇博客,读后深以为然,录入收藏之,以备不时温习。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很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高考科目的学习,三年后都会有很好的成绩,还有许多学生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比赛成绩。但是,我认为这些还不是高中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高中生活不仅要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变得丰富。因为只有内心和精神丰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和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与幸福。因此,今天,我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或者说在高中三年中要尽力做成的18件事,作为你们做个人发展规划的一个参考。这18件事情是:1.至少读50本好书,这些书要涉猎10个领域以上。在每个领域中,要至少精读一本该领域最经典的代表作。(其实应当至少读100本以上,也就是平均10天左右读一本书,只不过考虑到现在你们的课业负担,可能难以达到这样高的要求)2.选择一个人,长时间去帮助他或她,如有困难的同学、残疾人、贫困者、孤儿、失学儿童、务工人员子女、太阳村的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可以是家人、亲属、朋友或素不相识者。3.养成每天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的习惯:例如帮助一下别人,或是让别人高兴。自己要想明白为什么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何在?4.至少认真完成一项研究,可以是这些领域或方面:科学、技术、历史、社会、艺术、经济、社会调查……5.至少交一个外国朋友,并通过他或她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国家。6.至少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或发表在学校编印的论文集、作文集上,也可以建一个博客网站。它是你中学时代的记忆,是里程碑和纪念碑。7.至少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次(比较重要的)奖励,如在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社会服务……等方面,如941奖、947奖、傅琪佳奖等。8.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并努力使自己成为这个社团的积极分子或骨干;或参加一项学校的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为自己留下值得回忆的东西。9.至少培养一项体育爱好,这项体育爱好是你准备终身从事身体锻炼的。10.培养一种艺术爱好,如果你过去没有的话。要至少建立一个艺术欣赏的领域,如研究某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和生平,等等。11.至少开拓一个新的兴趣领域(零起步的领域或爱好)。你可能原有一些兴趣领域或者特长,但是我还是建议你在高中三年之中,至少再拓展和开发一个新的兴趣领域,或新开辟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一项新技能,比如,棋牌类、艺术类等。12.去打一个月的工,可以去做志愿者或义工,但是要像正式的工作人员一样遵守时间,尽职尽责。可以自己找一家公司义务打工,也可以到父母的单位去实习。13.至少做出一项发明的设想或设计,尽管可能不成功,或不能制作出实物产品,但是要有完整的设计思路。14.作一次挑战自我的事情,创一项自己的纪录,例如远足、爬山或其它的活动;或是做一件自己不曾做的事情(“违法乱纪”类的事情除外)。15.选择一个人,深入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或生平(或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和其他项目结合来做),如可能的话,为他写一篇自传。这个人可以是亲友长辈,也可以是同龄人或有特殊经历的人。这会使你通过研究他的经历来洞察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世界,感悟人生收起

    第四篇:刘大铭

    刘大铭的事迹

    刘大铭,1994年4月10日生于甘肃省兰州,祖籍山东单县。现为西北师大附中2024届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因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19年的生命历程中,11次接受大型手术,两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全身上下骨折10余次,躯干中装载着各式螺钉,肌肤之上见证着各个年代的手术刀痕。在这常人无法想象的遭遇下,他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更加坚强。他直面自身的缺憾与不足,怀着超然的生命情怀努力学习,坚持创作。

    10余年的求学历程中,他饱受着伤病与疼痛的折磨,初三时,他的膝盖被植入腿中的金属针刺穿,针尖洞穿肌肤2mm,他仍坚持听课;进入师大附中后,他又忍受着脊椎变形,手臂错位的痛苦,坚持认真听讲,并在回家后,趴着、躺着、半跪着完成作业;在高二下半学期,他赴意大利接受了长达10小时30分钟的脊椎重组手术,仅在半年之后,便返回校园重新学习,同时他利用每日的空隙,完成了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他常常在学校、班里以讲座、文章、短信的形式鼓励着师大附中的多届学子;他也感恩着师长,挂在嘴边最多的,便是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过得快乐。

    凭借对生命与知识的渴望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刘大铭被同龄人称为“我们的霍金”。其12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多篇作品在《青年文学》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24年9月,他的长篇个人哲理性自传《命运之上》与人民出版社达成出版协定,他也成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签约作者。该书将于2024年12月6日在西北师大附中举办首发式,之后将在全国发行上市。

    他优秀的品质、感人的事迹与精神感染着一代年轻人,他对生命的追问与求索,践行着“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他用自己的灵魂,向时代传递活着的涵义。人民出版社在他的新作《命运之上》中作出这样的评价:“在史铁生、余华、韩寒之后,民族亟待着一个年青而热血的声音,这也是此书的声音,发自内心地,《命运之上》地呐喊。”

    第五篇:刘大铭

    学习刘大鸣新事迹

    ----心得体会

    在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瘦小的学生坐在轮椅上捧着书阅读,手中还拿着笔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他就是同学们眼中的“文学明星”刘大铭。

    刘大铭从小患有罕见的成骨不全症,身高只有1.4米、体重20公斤,是人们常说的“玻璃娃娃”。1994年出生的的刘大铭4岁就开始接受手术,如今已经历了10多次大手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然而,这个19岁的少年,并未被病魔打倒,反而在与病魔的斗争中更加坚强、自信、乐观,并将这种快乐向上的能量传递给了身边的每个人。

    从记事起,父母就一直叮咛刘大铭:只能老老实实坐着,不能打闹,不能运动。但孩子天性是好动的,于是刘大铭在无数的疼痛中度过了童年。

    刘大铭从小对读书就有浓厚的兴趣,童话故事、唐诗宋词、中外名著,只要认真看过两三遍,就可以背诵。虽然从小背着一张“不要继续上学,以保持脊椎不压迫内脏”的医嘱,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学业,并于2024年8月考入了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辰班,走进了他极其渴望的校园。

    “在学校,多亏了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刘大铭抿了抿嘴说,顾我,连擦桌子这样的小事都有同学抢着帮我。”

    40分钟的课堂,刘大铭由于忍受脊椎的疼痛而大汗淋漓,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每天上课,认真记笔记、做作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着同学们,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霍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大铭现在已成为人民出版社最年轻的签约作者。2024年,他的诗歌《灵魂行者》荣获全国冰心青少年文学银奖,散文《我的人间》被刊登在《青年文学》上。班主任伏钰说:“从刘大铭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他热爱生命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

    “我的梦想很简单,好好读书考上香港中文大学,能写出一本好书,用我的文字和经历帮助别人。”谈起梦想,刘大铭这样说。

    十余年的求学历程中,刘大铭没有被病魔所击倒,反倒更加坚强,他怀着超然的生命情怀努力学习,坚持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一路走来,他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常常在校内以讲座形式鼓励多届学子;他感恩师长,挂在嘴边最多的,便是希望老师们身体健康,过的快乐。2024年,在完成一次大型脊椎重组手术后半年,他回到了校园,利用每日的空隙,创作完成了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人民出版社与之达成出版协定,他也成为了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签约作者。

    刘大铭先后十二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多篇作品在《青年文学》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刘大铭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年轻人,践行着“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用自己的灵魂,向时代传递活着的涵义。

    身体的残疾激发了刘大铭的创造力,但病蚌成珠,残疾人所忍受的艰苦非常人所能想象。这也告诉我们青少年一代,要更好地理解他们,关爱他们,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其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学习刘大哥的这种顽强拼搏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虽然众生平等,但有些人生来就比别人更为不幸。不幸残酷地剥夺或降低了这些人的生活能力,尤为严重的是,不幸还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不少天生有缺陷者,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沦为弱者。但刘大铭的事迹告诉我们,面对不公平的命运,不悲观,不放弃,不气馁,不消沉,以坚强、乐观、自信、良善的态度对待生活,也可以改变命运带来的不幸,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生活的强者,使残缺的人生,放出别样的光彩。

    刘大鸣是我们的坚强的榜样,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推荐阅读:
    刘长铭校长文章之二(定稿)
    行政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
    樟井小学2024年少先队工作总结
    庆阳市区域概况及城市规划简介
    发展党员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