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装修合同 学校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五篇范例)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明月清风 时间:2024-07-04 09:06:0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知识分子的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1

    文化生活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解析】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解析】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自发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

    【解析】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开放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解析】关系颠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并非任何传统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1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体现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解析】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解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1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解析】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

    【解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解析】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解析】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19、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解析】文化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0、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21、汉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汉字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

    22、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3、文化形态的更替、文化发展的方向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解析】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解析】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解析】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8、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9、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解析】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0、教育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解析】偷换概念。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而非“经济建设”中。

    3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解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建设和谐文化根本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肯定和认同。

    【解析】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肯定和认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33、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准则。

    【解析】不符合事实,“每个公民” 是不可能的。

    34、中外文化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走向统一。

    【解析】中外文化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但不可能走向统一,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

    3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力量。

    【解析】偷换概念。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2

    政治生活

    1.在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与权力不是一回事)

    2、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3、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和权利(基本权利)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

    (是选举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

    5.享有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

    6.公民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相对应存在的)

    7.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基层政权。

    8.中国共产党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

    9.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宏观调控,间接引导经济活动)

    10.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1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2.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13.我国的宗教性质已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宗教发生发根本的变化,但宗教的性质仍然是唯心主义)

    14、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

    1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

    1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7.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18、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3

    经济生活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需要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3.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不变)

    5.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价值下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6.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7.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商品经济)

    8.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9.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经常不一致)

    10.价格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12.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

    1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1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

    1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1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应该是政府债券)

    1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商业保险)

    1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0.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21.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22.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23.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负有)

    2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26.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27.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8.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4

    生活与哲学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改观客观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

    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

    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此观点是正确的)

    10.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2.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1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推动作用)

    2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2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2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0.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3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7.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3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0.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1.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4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学好政治的小技巧

    学好政治六会口诀

    1、会读书:眉批摘要、突出重点

    2、会归类:比较归类、融会贯通

    3、会织网:归类总结、以线串珠

    4、会提问:思考质疑、敢问善问

    5、会巩固: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6、会补遗: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学好政治三字经

    考政治 书上有 虽开卷 却不易 框架清 知识熟

    审题最 求上策 总要求 细又慎 对题型 一一明

    单选题 排除好 巧双联 不能少 常规题 判断题

    错的多 防偷梁 识换柱 偏盖全 做简答 和分析

    知识点 勿失分 漫画题 看笑心 表格题 扣主题

    左右看 上下瞧 材料明 是基础 考点清 可对号

    巧翻书 少不得 关键词 是保证 准而全 会组织

    答题清 重方法 牢牢记 皆喜欢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范文模版]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11、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点拨: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点拨: 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点拨: 继承和发展是同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点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点拨: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2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点拨: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点拨: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点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点拨: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点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3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点拨: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点拨: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后天培养。(×)

    点拨: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得开物质载体。(×)

    点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物质载体。

    5、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点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点拨: 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7、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点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点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41、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点拨: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不是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因此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点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每个人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

    点拨: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但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点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深远持久是难以抹去、难以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永久不变。

    5、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点拨: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6、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拨: 文化有优秀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点拨: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5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点拨: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混淆。

    2、文化多样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点拨: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点拨: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步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点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正确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5、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点拨: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但不一定要认同。

    6、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点拨: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或者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因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等于各种文化一律平等。

    7、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点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8、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点拨: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

    点拨: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

    第三篇:高考政治必修四易错易混

    1.哲学决定生活。

    分析: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2.哲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哲学促进实践发展。

    分析:分析关系要注意辩证,既要注意哲学产生于实践,又要看到哲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一双向关系;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哲学才能给人智慧,才能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分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分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分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分析:概括和总结不同于总和或相加。要区别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分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不可颠倒。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分析:不能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与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混淆。

    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分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分析: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源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基本问题的观点。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基本问题之一)展开的。

    4.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分析: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首先,第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第二个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内容是第一个方面的展开和身后。其次,第二个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彻底解决。5.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分析:不可知论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6.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分析: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分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三课

    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分析: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分析:真正的哲学是先导。3.哲学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分析:对于思维、意识、认识、社会意识、价值观等主观事物,要注意其反作用的双重性,即如果正确反映客观就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反之则阻碍。4.哲学决定社会进步。

    分析: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始终从属于社会变革对哲学发展的决定作用,它是第二位的,不能认为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5.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分析:实践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分析: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巅峰。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自封为终极的真理,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分析:该观点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但忽视了毛泽东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犯了内容片面的错误。

    第四课

    1.哲学上的物质即具体科学中物质的总和。

    分析: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科学中讲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非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大与小的关系。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分析: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此外还有可知性等。4.哲学中的规律是具体科学中规律的总和。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5.规律有好坏之分。

    分析: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会给人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但这不能说明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分析: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否认规律是客观的,是唯心主义的体现;认为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又是形而上学的表现。7.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分析: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和效果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即: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但不能改造、消灭、创造、发明规律本身。8.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分析: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但无法改变规律本身。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了取得积极效果的程度。

    第五课

    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分析:“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分析: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3.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分析: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分析: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5.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分析: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区别在于是如实还是歪曲反映。6.意识能够直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分析: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指的是在实践中借助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7.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分析: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8.树立正确的意识,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9.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分析:应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述观点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第六课

    1.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分析: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2.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分析:盲目的实践一般指的是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活动。4.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认识的反复性就是形成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经受挫折。

    分析:人们对每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6.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分析: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取决于它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决于是否被社会公认。尽管真理迟早会被社会公认,但被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上述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7.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分析: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8.科学理论是真理,真理也是科学理论。

    分析:只有将真理系统化、理论化后,才形成科学理论。

    第七课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分析: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分析:事物处于联系中,这一点是无条件的;两个具体事物之间是否有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否具备关系联系能否发生,条件的情况关系联系的情形,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联系的多样性。3.联系是客观的,意味着人只能尊重客观联系。

    分析:联系是客观的,指的是人不能臆造、不能强加、不能否认、不能割断联系;但人可以认识联系;可以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从而建立新的联系;可以创造或限制条件从而使事物间对人有利的联系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化害为利。4.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分析: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其根据是事物的固有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不是自己的需要。

    5.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并随着部分功能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6.任何情况下关键部分对整体都起决定作用。

    分析: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才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共性和个性的是等同的。

    分析: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包含共性的个性是没有的。8.整体的地位、利益、功能始终高于部分。

    分析:整体利益和地位永远高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要分情况讨论。9.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分析: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一般而言,那种内部结构优化的整体才可以称为系统。

    第八课

    1.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分析: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总处于被支配地位。

    分析: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旧事物的力量有一个从强到弱逐渐衰亡、不断丧失其支配地位的过程。3.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发展方向都是前进的。

    分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4.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分析:变化分为三种,前进的、上升的;循环往复的;倒退的、下降的。其中只有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分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6.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是上升的。分析:前进和上升是就“总趋势”而言的。7.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分析: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8.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分析: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第九课

    1.矛盾即联系。

    分析: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联系实际上就是矛盾双方的联系,但二者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联系强调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强调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而相互统一除强调相互依存外还强调相互转化。2.矛盾即斗争和对立。

    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包含了排斥和斗争,也包括了统一与包容。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分析: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4.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分析: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7.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分析: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主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所以我们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8.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分析: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分析:前对后错。二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第十课

    1.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分析: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2.辩证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分析: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3.“扬弃”就是“抛弃”。

    分析:把“扬弃”理解为“抛弃”,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是否定了事物的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4.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分析:科学的使命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因此

    创新必须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创新并不意味着创造出与旧事物没有联系的全新的事物。5.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创新就是不断否定旧的矛盾。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是正确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创新需要不断否定旧事物、旧矛盾,但不是简单地否定旧矛盾的一切,而是辩证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5.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和具体领域中的价值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分析: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非整体和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6.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分析: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与个人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决定作用。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第十一课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分析:唯物主义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才涉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分析: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分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或阻碍双重作用。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分析: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上层建筑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变革。

    分析: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分析: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7.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分析:我国现阶段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8.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分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十二课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分析: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2.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

    分析: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3.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分析: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越多,其人生价值越大。

    分析: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看他索取的多少。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Ⅲ)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Ⅲ)易错易混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百家争鸣”是指一百个学派在争论。

    错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并不是指“一百家”。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错误。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政”是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进一步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5.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正确。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思想专制。

    7.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理学)的外衣。

    正确。理学在社会道德规范上是儒家的三纲五常。“二程”认为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纲五常是天理。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朱熹的观点是要人们接受封建道德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儒家的三纲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学色彩的(理学)外衣。

    9.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正确。两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撑。但它们在宇宙观方面有所不同,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心学主张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10.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错误。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当时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实行专制。

    ——易混点

    1.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3)法家: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

    势,备受统治者推崇。

    (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2.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3.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仁”与“善”;都重视人文精神,关注人与社会。(2)不同点:

    ①孔子注重礼,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注重人的社会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压抑人性。②苏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

    (2)相同点:①都属于儒学范畴,并对儒学有所发展。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属于唯心主义。③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④都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成果。⑤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⑥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共同点是:都吸收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将其改造、融合进儒家思想;都适应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借助统治者的力量。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3)“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宋明理学:

    (1)宋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2)明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3)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③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④王夫之——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2)主张比较:

    (3)共同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四大发明中最早的发明是造纸术。

    错误。造纸术是在汉代发明,而指南针起源于战国的司南,早于造纸术的发明。2.毕升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

    错误。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到阿拉伯,而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3.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两者都属于近代科技。错误。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科技是近代科技。4.《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错误。《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5.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仙”。错误。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诗仙”是指李白。6.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错误。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但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9.京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诞生。10.京剧的“京”指的是元代的京城。错误。京剧产生于清代,“京”是指清代的京城。——易混点

    1.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4)从分布区域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5)从成就影响上: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于世界。2.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发。(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3.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

    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3)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4)宋元: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起。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4)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

    (5)明清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写出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体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易错点

    1.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错误。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主张的相同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区别是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既强调人的价值,也重视道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提出重视道德,但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

    正确。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希望恢复奴隶社会秩序;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目的是重建城邦公德。

    3.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宗教信仰。

    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5.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主张放弃基督教。

    错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两者都带有一定的宗教思想。6.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高潮出现在英国。

    错误。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出现在法国,这是因为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9.孟德斯鸠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10.启蒙运动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做了思想准备。

    正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做了思想准备。——易混点

    1.正确认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及内在联系:(1)历程:

    ①古希腊人文精神——把目光投向人和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重视知识作用及人的道德。

    ②文艺复兴——批判封建神学统治,追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

    (2)内在联系:

    ——古希腊人文精神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深化和实践,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三者共同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兴和发展。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哲学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文艺领域;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宗教领域;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侧重于政治领域。2.文艺复兴时期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不同表现:(1)文艺复兴时期:

    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②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③主张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2)宗教改革时期:

    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获得更多的个性自由。

    4.雅典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比较。

    (1)联系:主权在公民发展为主权在民思想;轮番而治发展为选举制、任期制;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发展为分权与制约的思想与实践;公民大会成为议会制的雏形;演讲、陶片放逐法成为辩论、投票的起源。(2)区别:

    ①从阶级性质看:古希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治;近代西方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⑤从参政方式看:古希腊是抽签、轮流坐庄;近代西方是民主选举代表参与国家政治;选举和议会立法。5.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从批判对象上看,由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扩展为将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4)从指导思想上看,从重视人性到倡导理性;

    (5)从追求目标上看,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追求自由、平等,进而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易错点

    1.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错误。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体系。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立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3.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正确。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故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4.进化论的提出使封建神学退出历史舞台。

    错误。不能说进化论的提出使封建神学退出历史舞台,只能说它对封建神学“创世说”构成有力挑战。5.划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

    正确。“蒸汽时代”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动力是蒸汽;“电气时代”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电,动力是内燃机、电力。——易混点

    (3)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4)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的提出,使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由宏观深入到微观,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3.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及其不同影响。

    (1)技术革命:以瓦特蒸汽机为代表的英国一系列机器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将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向深入,促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使工业动力结构发生重大改进,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生产力再度获得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吧的出现,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始了解西方发达的根源。

    错误。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主要是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2.早期维新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错误。早期维新派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3.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是康有为。

    错误。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是早期维新派。4.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时,抛开儒学的外衣,直接反封建。

    错误。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5.梁启超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错误。中国近代最早将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的是严复,他翻译了《天演论》。6.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错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8.康有为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孔子的态度不同,但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正确。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两者的本质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9.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错误。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新思潮的倡导者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异同及联系。

    (1)同:①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②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2)异:①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洋务派“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起义,但也包含抵抗外来侵略的思想。②林则徐、魏源的主张大多没有付诸实践,而洋务派则掀起了洋务运动。

    (3)联系: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3.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

    4.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的比较。

    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5.魏源《海国图志》与洪仁玕《资政新篇》在目的、内容及地位上的比较。——魏源《海国图志》:

    (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②它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洪仁玕《资政新篇》:

    (1)目的:学习西方,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政治上强调“设法用人”;经济上,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制造、开采、冶炼业,发展金融、邮政事业;文化教育上主张开办学馆,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社会改革上,严禁鸦片,取缔迷信,禁止溺婴和蓄奴,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反对闭关态度,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国人不得触犯太平天国的国法,不得干涉天国内政。(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②它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1)从运动的起因看,列强的歧视和压迫是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从运动的宗旨来看,是为了反抗外国强权,维护民族利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3)从运动的过程来看,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就是维护主权,反抗强权(拒接和约签字)。

    8.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易错点

    1.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是有没有明确反帝。

    正确。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不过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新三民主义才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这是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2.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

    错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其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问题。

    4.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时中共已经正确认识这一国情。

    错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正确分析我国国情,肯定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错误。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易混点

    2.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思想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①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②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③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

    (2)不同点:

    ③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1)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5.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

    (1)三民主义重点解决“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3)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6.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

    (1)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

    7.中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城市武装暴动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

    ②“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城市转入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新中国成立后:

    ①“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时除了苏联之外别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由于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缺乏民主、监督,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这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易错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错误。“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 “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2.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及1965年中国研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正确。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3.“百家争鸣”并不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

    正确。“百家争鸣”指科学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4.“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

    错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5.“211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的工程。

    错误。“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方针,即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希望工程”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7.“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错误。“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策层面,对科技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要依赖于经济基础。——易混点 2.“双百”方针提出的目的、实质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目的:在文艺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2)实质: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双百”方针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是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继承,又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新发展。

    3.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科技战略的制定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重申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视。

    第五篇:2024年中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梳理汇总

    1.生命是自然界最珍贵的财富。

    2.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

    3.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更具有智慧。

    4.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5.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6.过渡性是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特征。

    7.青春期心里充满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

    8.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最常见的是把情绪分成四大类:喜、怒、哀、惧。

    9.情绪对人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0.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挫折和逆境对人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是看采取什么态度应对。

    11.学习有压力是正常的,学习压力常常与我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有关。

    12.学习压力对我们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

    13.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

    14.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和从众心理是正常现象。

    15.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一个人只有能够自力才能自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成就伟业,实现人生目标。自强是进取的动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坚强意志是人们克服干扰、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16.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17.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实力,才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的支柱。

    18.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19.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

    20.理想是自强的航标。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

    21.挫折对人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22.人们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

    23.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24.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是我们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快乐。

    25.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想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26.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27.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是文明的体现。

    28.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是文明的体现。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30.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内心世界。

    3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理解开始。

    32.尊重是理解的前提。

    33.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

    34.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个人得以在社会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35.诚信是获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36.诚信的基础是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诚实守信的出发点。诚信的核心是善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7.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38.从根本上说,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39.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40.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41.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42.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43.化解与老师的误解、矛盾,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

    44.竞争有利也有弊。

    45.我们参与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6.任何一种竞争都应该是公平竞争,对每一个竞争者来说,应本着公平竞争的法则参与争。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47.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

    48.竞争中合作的真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9.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是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

    50.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1.竞争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优秀的竞争者往往是理想的合作者。

    52.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53.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及有区别又有一致性。

    54.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5.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56.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犯罪是严重违法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57.维护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诉讼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58.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59.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它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人身自由是人们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基本权利之中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60.生命健康权是公民首要的神人权利,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每个人的最高人身权利。61.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62.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63.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64.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65.在我国现阶段,多数继承采用的是法定继承。

    66.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67.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68.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财产的所有权,是未成年人获得财产的主要形式。

    69.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共鸣的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70.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

    71.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

    72.社会需要合作,合作要以公平为基础。

    73.公正的对待,必须要以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公平的获得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74.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和规则是为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它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

    75.实施正义的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76.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的对待他人和自己。

    77.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78.不同的身份承担不同的责任。

    79.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的责任。

    80.一个人首先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81.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82.履行社会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83.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

    8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8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87.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88.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89.我国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90.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9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9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9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9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96.至20世纪末,我们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97.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98.建党100年(2024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99.建国100年(21世纪中叶)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00.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1.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2.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

    103.我过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主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

    104.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最大的“实际”。

    105.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106.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个重要国情。

    10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108.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09.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11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11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同普通法律相比,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1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13.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114.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5.在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16.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17.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教育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1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19.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120.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2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2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3.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124.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交易创新能力。

    125.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名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26.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7.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28.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129.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130.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31.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32.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3.一种精神: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3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136.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37.我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138.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我国科技、文化方面的国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39.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40.我们之所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的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43.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4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14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146.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都是发展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47.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关系。

    148.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49.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50.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151.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界文化的特点:丰富多样。

    152.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153.语言是一种文化,语言有差别,但没有优劣。

    154.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155.对待各国不同的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照抄照搬。要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56.对待我国的民族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吸收。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5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艰苦创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

    158.通向理想的道路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艰苦奋斗。



    推荐阅读:
    高中必修一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五篇范例)
    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大全]
    冬天的风景小学生一年级作文(含五篇)
    2024年审计的实训报告(7篇)
    2024年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个人检查材料(6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