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600字作文 技术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心本总结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静默星光 时间:2024-07-26 12:44:1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心本总结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大班级心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心本课程是一个帮助孩子学习做人的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为目标,为孩子开展关键期教育,强调让孩子“学得投入,学得开心,学得系统,学得健康”。本学期有幸接触到心本课程这门课程,从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让我明白幼儿健全的人格会对其一生造成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游戏的加入,所以每周的每一节皮亚杰课我都认真地备课,认真地准备,自己先多次操作实践各种教学用具和教学用图,尽可能地让幼儿从游戏和视图当中去获得切实的体验,在观察中学习自省,在奖励中获得动力,在生活中即时实践。培养他们喜欢心本课程,主动学习的意愿。时间飞逝,转眼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结束,现将个人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所教学的幼儿有35人,其中第一批18人,第二批17人。两组幼儿的学习能力相当,基本上都能听懂教师的各项指挥和要求,但也有一两名幼儿在参与游戏的环节反应会比其他的幼儿稍稍慢些,但是没有关系,通过教师的指导,基本上都能够自己把游戏中的心情和感受分享出来。本学期心本课程总共有五单元十五节课,分别从创造力培养、合作能力培养、专注力培养、自信心培养、抗挫折能力培养五个方面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在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我会根据每节课上的情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贯彻各单元的目标,培养幼儿们兴趣、需要、习惯等。每周三教学完一节新课,我会根据各班幼儿的兴趣情况把上课的各项教学用图及照片播放给幼儿欣赏,让幼儿能够在课余的时间再次温故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也帮助幼儿养成了主动学习和培养兴趣的好习惯。在我的心目中心本课程是在幼儿园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所以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她们的各种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不懂就要问,不识就要学。博采众长,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为自己充电,希望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变得更加平缓些,生动些,而且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多听听更多的优质课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出自己更好的优点。

    第二篇:本略心本管理

    本略心本管理

    一、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

    从一百多年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一个最大的盲区:只重视管理他人,不重视管理自己,更不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与修炼。心本管理应运而生,其关键的一点是,强调管理自我,管理好自我的根本是管理内心和心灵。如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明确提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共同愿景”、价值观等。

    企业一方面促使企业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产出伦理、企业文化等精神文明,以此影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人性。心本管理就是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的发掘、整合与正确导向,所产生的综合之力。心本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强制管理的观念,重点突出的是对员工、顾客和利益攸关者在心理上的凝聚、引导、激励和辐射。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自觉。人本管理强调的是来自外在引起的心灵感动,“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心本管理更强调的是内在心灵的自觉。心本管理阶段是由外在的控制到外在的感动,再到内在的自觉的过程。心本管理修炼即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能量的修炼,以意志修炼为核心,在五项修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性的自我修炼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反复形成了习惯,习惯造就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因此,心本管理对原来的管理学是超越而非简单改版。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的设定不同,对“以什么人的心为本”、“以什么为本”等心本管理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人性的假设也不同。

    (一)心本管理的内涵

    1.以什么人的心为本。心本管理就是以人心为本的管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与群体并重,当代人与后代为重,员工、顾客与利益相关者并重,管理应该以所有的人(人类)为本。

    2.以什么为本。一是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本”即“本位”“,根本”,“目的”。二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本”即“出发点”,“中心”。人是管理活动的“根本”和“目的”。心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要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和谐人假设

    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和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既具有客观理性,人的行为的客观后果都会有利于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具有主观理性,每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而做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故提出“和谐人假设”,含义是:

    1.人天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企业实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执行绿色战略,坚持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不牺牲下代人和其他人的生存环境,减少或停止经营活动带来的负外部性。

    2.人际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交往维持在一定的秩序内,合理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摩擦,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

    3.身心和谐。追求个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身心关系指人自己的精神(包括观念和欲望)的协调、控制关系。身心和谐即身心统一,它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知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达到一致与融合的境界。

    4.人事和谐。人在出色完成事业的过程中,追求自身人身价值的最大化。员工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敢于直面任何困难。发扬开拓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强调人对事业的热情,对事业的忠诚。

    三、心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环境下人的心理对外界的反应,因而心本管理的基本要到包括如下几点:

    (一)心理契约

    谢恩(Schein,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用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卢梭提出了更具体的心理契约定义(Robinson and Roussean,1994),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具有期望的性质,也具有对义务的承诺和互惠”。个体行为受人格与行为情景两重影响。根据人格方法来选拔、培训、选配人员在某种环境下能改善和提高组织效率。具体而言,组织中公民的人格应包括:责任意识、服务观念、诚信操守、求实品德、进取精神、平等态度。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注重知行统一,提高人格素养,塑造形成自己的人格形象。

    (二)管理伦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总和。包括管理伦理意识、管理伦理关系和管理伦理活动。管理伦理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的关系时其道德规范主要指向与顾客、员工和利益攸关者三层关系。管理伦理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为性与为人性、他律性与自律性、功利性与道义性、现实性与理想性。

    管理具有伦理功能,伦理具有管理功能,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巨大效益。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管理伦理在经营中处理互相矛盾的事物时发挥作用,表现为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功利和人文;(2)人道和物道;(3)民主和集权;(4)权力和权威;(5)公平和效率;(6)竞争和合作;(7)重义和重利。

    (三)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是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坚持的基本信念及行为准则,即企业的价值取向。在和谐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应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四)管理环境(E—理论)

    管理环境(Environment)可分为工作环境和现代商业关系环境。对其的改善可以从(1)工作场所的照明、颜色、噪音和温度等;(2)完成工作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先进和完备程度(;3)岗位轮换和工作内容丰富化等三个方面着手

    第三篇:管理学新概念:心本管理

    心本管理

    龙长青,李琴,徐锋.心本管理——管理学前沿的新方向[J].法制与社会,2024,(9),581. □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和修炼是管理的基础。本文从对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入手,指出了其人性假设,构建了基本要素(心理契约、管理伦理、企业文化和管理环境)。关键词心本管理要素内涵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24)-581-0

    1一、心本管理的科学界定

    从一百多年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东西方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一个最大的盲区:只重视管理他人,不重视管理自己,更不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与修炼。心本管理应运而生,其关键的一点是,强调管理自我,管理好自我的根本是管理内心和心灵。如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明确提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共同愿景”、价值观等。企业一方面促使企业有效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产出伦理、企业文化等精神文明,以此影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人性。心本管理就是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的发掘、整合与正确导向,所产生的综合之力。心本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强制管理的观念,重点突出的是对员工、顾客和利益攸关者在心理上的凝聚、引导、激励和辐射。

    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自觉。人本管理强调的是来自外在引起的心灵感动,“我对你好,你也应该对我好”;心本管理更强调的是内在心灵的自觉。心本管理阶段是由外在的控制到外在的感动,再到内在的自觉的过程。心本管理修炼即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能量的修炼,以意志修炼为核心,在五项修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性的自我修炼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反复形成了习惯,习惯造就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因此,心本管理对原来的管理学是超越而非简单改版。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研究

    由于研究角度的设定不同,对“以什么人的心为本”、“以什么为本”等心本管理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人性的假设也不同。

    (一)心本管理的内涵

    1.以什么人的心为本。心本管理就是以人心为本的管理,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与群体并重,当代人与后代为重,员工、顾客与利益相关者并重,管理应该以所有的人(人类)为本。

    2.以什么为本。一是从哲学意义上理解“:本”即“本位”“,根本”,“目的”。二是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本”即“出发点”,“中心”。人是管理活动的“根本”和“目的”。心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自由发展的空间,管理要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心本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和谐人假设

    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和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既具有客观理性,人的行为的客观后果都会有利于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具有主观理性,每个人都依据自我偏好而做出独立的主观价值判断,并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决策。故提出“和谐人假设”,含义是:

    1.人天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企业实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执行绿色战略,坚持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不牺牲下代人和其他人的生存环境,减少或停止经营活动带来的负外部性。

    2.人际和谐。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的交往维持在一定的秩序内,合理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摩擦,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

    3.身心和谐。追求个人的身与心的和谐。身心关系指人自己的精神(包括观念和欲望)的协调、控制关系。身心和谐即身心统一,它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性、外表与内心、认知与行动、义与利、得与失、进与退等各种矛盾达到一致与融合的境界。

    4.人事和谐。人在出色完成事业的过程中,追求自身人身价值的最大化。员工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敢于直面任何困难。发扬开拓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强调人对事业的热情,对事业的忠诚。

    三、心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环境下人的心理对外界的反应,因而心本管理的基本要到包括如下几点:

    (一)心理契约

    谢恩(Schein,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用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卢梭提出了更具体的心理契约定义(Robinson and Roussean,1994),认为心理契约“不仅具有期望的性质,也具有对义务的承诺和互惠”。个体行为受人格与行为情景两重影响。根据人格方法来选拔、培训、选配人员在某种环境下能改善和提高组织效率。具体而言,组织中公民的人格应包括:责任意识、服务观念、诚信操守、求实品德、进取精神、平等态度。管理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注重知行统一,提高人格素养,塑造形成自己的人格形象。

    (二)管理伦理

    管理伦理是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总和。包括管理伦理意识、管理伦理关系和管理伦理活动。管理伦理在处理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的关系时其道德规范主要指向与顾客、员工和利益攸关者三层关系。管理伦理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人为性与为人性、他律性与自律性、功利性与道义性、现实性与理想性。

    管理具有伦理功能,伦理具有管理功能,两者结合可以发挥巨大效益。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管理伦理在经营中处理互相矛盾的事物时发挥作用,表现为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功利和人文;(2)人道和物道;(3)民主和集权;

    (4)权力和权威;(5)公平和效率;(6)竞争和合作;(7)重义和重利。

    (三)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是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其构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三个层面。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的过程中坚持的基本信念及行为准则,即企业的价值取向。在和谐人假设的前提下,企业应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四)管理环境(E—理论)

    管理环境(Environment)可分为工作环境和公共关系环境。对其的改善可以从(1)工

    作场所的照明、颜色、噪音和温度等;(2)完成工作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先进和完备程度(;3)岗位轮换和工作内容丰富化等三个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吴甘霖.心本管理—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

    [2]波特马金,凯瑞.库帕,查尔斯考克斯.组织和心理契约.王新超译.北京

    大学出版社.2024.

    [3]张应杭.管理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

    [4]唐凯麟,龚天平.管理伦理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24.

    管理视野

    第四篇:心本课程感想

    心本课程感想

    最近再次翻阅了幼儿园的《“心本课程”亲子手册》系列。回想孩子的成长经历,我们曾经遇到过的一些幼儿心理教育上的困惑,以及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感慨颇多。

    2024年8月,我家孩子进入了麒麟幼儿园小四班,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集体生活。一直与家人朝夕相处的他,似乎不太适应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们共同度过一整天的时光。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让他很是反感、排斥。周一至周五的早晨,他都不愿起床,起床以后还千方百计拖延去学校的时间。夜晚,他总是无法安然入睡,因为他意识到天亮以后还要去幼儿园上学。甚至他在周六周日不想睡午觉,他说睡完午觉天就黑了,又一天过去,离周一上学更近了。显然,孩子不仅讨厌上幼儿园,还为此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让我们十分担忧,孩子接受教育的漫长道路,刚起步就遇到了问题。

    幸运的是,心本课程的适时出现,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书中提到,孩子第一次与亲近的人分离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不适。原因是进入了陌生的新环境或者担心再也见不到亲人,孩子会感到恐惧,这只是短暂现象,不必担忧。后来,在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良好配合下,经过了长时间的引导,孩子渐渐地熟悉了老师同学们,了解了幼儿园生活,建立起了对新环境的信任,就不再那么排斥去幼儿园了。

    这套心本课程丛书,涉及了幼儿心理发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从入园开始的心理适应、规则意识、交往礼仪,到自我的认知、勇气和信心的培养等。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方法和经验,顺利地解决了不少幼儿教育难题,少走了很多弯路,孩子的心理发育也更健康。看着孩子能够顺利地茁壮成长,我们感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

    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心本课程不只是解答了家长们面对的难题,更提供了解决方案,里面有大量的亲子互动内容。每个章节都有对应的主题,评估环节了解孩子的状态,实例化说明现象,具体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对孩子的引导过程如何操作,可以顺利地完成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可操作性很强。这套课程对孩子也很有亲和力,很符合幼儿心理,孩子对该系列课程的接受程度高,教育效果自然就很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教育是重中之重。通过对心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家长对幼儿心理的了解,在心理教育、行为引导上,把握更准确,也可以更好地配合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工作。说到这里,还要感谢幼儿园老师对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视,推荐了这套心本课程丛书。在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下,相信若干年之后,这些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都成长为健康、文明、优雅、自信的人才。他们将会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世界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以心为本

    以心为本

    ——幼儿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学习的体会

    海星班家长:范昇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会受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因此我们家长结合幼儿园心本课程的学习,从自我体验,社会适应体验两方面制定以下目标:

    1、能从外部特征入手,认识自己,喜欢自己

    2、知道一些表达情绪的表情,不随意生气,苦闹,乐意表达积极愉快的情绪。

    3、愿意帮助身边的同伴,乐于接受成人,同伴的关心,赞扬

    1、与游戏活动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自主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有利于自我意识,开朗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幼儿学会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较好的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

    在学习心本课程之前,小孩是一个胆小,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人。经过两学期心本课程的学习,现在逐渐变得喜欢主动与小朋友交往,玩游戏。还会主动邀请邻居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现在比较喜欢集体活动,愿意参与生活自理、游戏活动、并能表现自己 对感兴趣的活动能持续一段时间,独立完成能力范围的事情。在家我们会与小孩做引导性的游戏,让孩子尽量释放自己的喜、怒、欢愉情绪。也让她知道什么情况下表达不同的表情。

    2、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日常生活活动分散、随机、渗透性的特点,家长与幼儿的关系和心理氛围为幼儿带来安全感;生活环节中幼儿自理能力的习得,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给与适时地辅导与帮助。每天早上依时起床,从不赖床的好习惯源于家长是小孩的榜样。家长一定要每天准时陪小孩入睡,然后再处理自己的事情,因为小孩都以父母为学习的榜样,对小孩的要求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才有说服力。如今的小孩很有个性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很大程度上小孩就是家长的翻版和复制件。通过一系列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我们的小孩每天准时起床与家人问好,自己完成洗漱清洁工作愉快的去幼儿园。路上遇见周围的人也会主动打招呼,把幼儿园当成自己喜欢、甘心情愿去的集体活动、学习的地方。而不是要家长强迫去不喜欢的地方。这样小孩有足够的睡眠就有好的心情和精力迎接新的一天。也是小孩对社会体验的一个目标。

    社会适应体验目标小班

    1、适应幼儿园的生

    活,喜欢集体活动,愿意参与生活自理、游戏活动、并 能表现自己

    2、对感兴趣的活动能持续一段时间,独立完成能力范围的事情

    3、离开成人不哭闹、不怕黑,不怕生。

    孩子为什么愤怒呢我们大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有时会

    感到极度的愤怒,甚至因此失去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好风度和良好的自我控制。那么孩子的愤怒又是因为什么呢?孩子的愤怒情绪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的愤怒掩盖着内心深处的伤痛愤怒的孩子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一件很小的事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他除了奋起反抗外别无选择。他也感到孤独,认为没有人帮助他,所有的人都想伤害他。孩子天生是渴求温情和友善的。如果你看到一个孩子狂暴地打他的亲人,你可以认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中。他是以这种狂暴的方式引起父母和亲人的注意:他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孩子悲伤的时候,哭泣可以排除他们的悲伤。孩子害怕的时候,哭泣、发抖和出汗可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过脾气之后他们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但是,当孩子愤怒的时候,却没有明确的、与生俱来的康复途径可循。父母必须学会靠近惊恐而又充满痛苦的孩子。一旦学会如何靠近愤怒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摆脱造成他们愤怒的主要原因——恐惧和痛苦。

    2、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当孩子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无人做伴,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强烈地感到恐惧。在这种时候,由于过度惊恐或为恐惧所压倒,他们几乎无法抗争。他们会退缩,发呆,或漠不作声以求逃生。这些骇人的时刻会使孩子留下深深的印记。在脱离危险后很久,他们仍会感到恐惧。他们的恐惧既来自于那

    件他们所遇到的可怕的事物,也来自在那次遭遇中自己陷入完全被动的处境的体验。很小的不快可能会触发孩子很久以前的经历留下的恐怖感。尽管此刻他并未面对严重威胁,他的行为正如那次一样,因感到孤独和惊恐作出自卫的反应,他愤怒。有时实际的威胁并不存在,愤怒的孩子有时是在与一个不存在的敌手争斗,昔日的恐惧仍然缠绕着他。此时,告诉孩子没有必要紧张是毫无效果的。有效的方法是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处理他的恐惧和悲伤。

    3、孩子的愤怒有时可能是针对着不公平有时,由于我们或其他成年人未能善待孩子,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气愤。有自信心的年轻人受到委屈时,他们会迅速、强烈、高声地抗议,但并不想伤害任何人。他们的目的是要人倾听并争得公正。当孩子觉得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受到了委屈,他会很愤怒。我们最好的反应就是任由他的愤怒爆发出来,听他说些什么,看他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愤怒的人得到倾听并得知有切实的补救方法,事情就会迅速了结,情绪也随之归于平静。因此,孩子的愤怒有时来源于恐惧和悲伤,有时则

    是对不公正的情绪性反应。无论何种情况,只要愤怒的发泄能为人理解并得到倾听,孩子和家人都会从中受益。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妈妈爸爸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在幼儿进餐时教授幼儿正确的进餐姿势及营养均衡的知识,要求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清洁;在幼儿盥洗时要教授幼儿正确的方法,增强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幼儿入厕时,可以随机进行卫生行为教育;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策略方法可以通过户外活动进行随机的渗透。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游戏是解决幼儿身心发展内部矛盾的最佳形式。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而愉悦地感受和学习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习惯,体验身心放松带来的快乐,它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在幼儿园游戏内容的选择上渗透着健康教育理念,都是依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促进幼儿的动作技能发展为主旨。一方面是表现粗大动作为主的游戏内容,这类活动一般在户外较大的空间进行,如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钻爬等的掌握是通过幼儿相互追逐、大中型器械的练习以及部分的球类游戏来实现的,同时传统民间游戏中的钻圈子、跳皮筋、滚铁环、抖空竹、跳竹竿等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表现精细动作为主的游戏内容,这类活

    动主要在室内通过双手进行,如在区域活动中开展穿珠子、夹弹子、弹豆子、拍纸牌等活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够满足幼儿各种层次的需要,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益于幼儿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成就感,还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在交往中感知和理解同伴的情感,具有合作、共享、宽容等亲社会行为,能够自己寻求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同时游戏结束后的分享评价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倾听与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在这些环节中都很好的渗透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推荐阅读:
    心本总结
    伊敏河镇第一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
    德育工作各种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结
    2024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共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