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行政公文范文 实习报告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2024年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设计(五篇)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梦醉花间 时间:2024-08-01 08:04:32 下载.docx文档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1.11

    六、作业

    课本P7§1.12、3、4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七、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究竟是几个实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还需加以论证,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并与同学交流。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

    (同学们回答有这几种可能:(1)(2))

    在同学交流形成共识之后,教师把这两种表示大正方形面积的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

    =请同学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化简,得到:即=

    这就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勾股定理存在。请同学们去用别的拼图方法说明勾股定理。

    八、讲例

    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机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多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的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的飞行路程,即图中的CB的长,由于直角△ABC的斜边AB=5000米,AC=4000米,这样的CB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

    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

    答:飞机每个小时飞行540千米。

    九、议一议

    展示投影2(书中的图1—9)

    观察上图,应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的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同学在议论交流形成共识之后,老师总结。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使用勾股定理。

    十、作业

    1、1、课文P11§1.21、2

    2、选用作业。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x2,5,cd,-1,2x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_______.

    2、若-4xay+x2yb=-3x2y,则a+b=_______.

    3、下面运算正确的是( )

    A.3a+2b=5ab B.3a2b-3ba2=0

    C.3x2+2x3=5x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x2+9x的和等于3x2+4x-1,则这个多项式是( )

    A.-5x-1 B.5x+1

    C.-13x-1 D.13x+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字母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1.37.8 2.1.081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去括号法则的过程,了解去括号法则的依据。

    2、会用去括号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经历观察、归纳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去括号法则,熟练运用去括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在假期的勤工俭学活动中,小亮从报社以每份0。4元的价格购进a份报纸,以每份0。5元的价格卖出b份(b≤a)报纸,剩余的报纸以每份0。2元的价格退回报社,小亮赢利多少元?

    思考:如何合并你算出的这个代数式中的同类项?

    同步测试

    1、七年级(1)班男生有a人,女生比男生的2倍少25人,男生比女生的人数多。试回答下列问题。(用代数式来表示,能化简的化简)

    (1)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全班共有多少人?

    测试

    【拓展提优】

    14、如果A是三次多项式,B是三次多项式,那么A+B一定是()

    A、六次多项式

    B、次数不高于3的整式

    C、三次多项式

    D、次数不低于3的整式

    15、多项式(xyz2—4yz—1)+(—3xy+z2xy—3)—(2xyz2+xy)的值()

    A、与x、y、z均有关

    B、与x有关,而与y、z无关

    C、与x、y有关,而与z无关

    D、与x、y、z均无关

    16、已知a=20xxx+20xx,b=20xxx+20xx,c=20xxx+20xx,那么(a—b)2+(b—c)2+(c—a)2的值等于()

    A、4 B、6 C、8 D、10

    17、当x=1时,代数式mx3+nx+1的值为20xx,则当x=—1时,代数式mx3+nx+1的值为()

    A、—20xx B、—20xx C、—20xx D、—20xx

    18、若M=3a2—2ab—4b2,N=4a2+5ab—b2,则8a2—13ab—15b2等于()

    A、2M—N B、3M—2N C、4M—N D、2M—3N

    19、把四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长方形卡片(如图①)不重叠地放在一个底面为长方形(长为m cm,宽为n cm)的盒子底部(如图②),盒子底面未被卡片覆盖的部分用阴影表示。则图②中两块阴影部分的周长和是()

    A、4m cm B、4n cm

    C、2(m+n)cm D、4(m—n)cm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篇5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通过计算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难点:在正确运算的基础上,适当地应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四则(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算_______,再算_______,如有括号,就先算__________.同级运算按照从___往___的顺序依次计算。

    2、有理数的运算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p66,预习过程中请注意:⑴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⑵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作业

    9、用符号“>”“

    42+32________2×4×3;

    (-3)2+12________2×ok3w_ads("s00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5、小亮的爸爸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月工资2500元,按规定: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部分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部分又要分为两部分,并按不同税率纳税,即不超过500元的部分按5%的税率;超过500元不超过20xx元的部分则按10%的税率,你能算出小亮的爸爸每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推荐阅读:
    2024年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设计(五篇)
    2024年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教学反思(4篇)
    元旦节晚会主持人台词(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
    2024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篇)(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