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读后感 转正申请书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2024年名词解释教育目的(通用9篇)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九曲桥畔 时间:2024-08-09 12:02:57 下载.docx文档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一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二

    教育:广义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作为独立学科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时间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教育规律: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和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教育关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种种关系。

    教育的结构规律: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

    教育的功能规律:表征教育系统结构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在教育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还表征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关系。

    教育的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育原则: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人道性原则: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和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个性原则: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创造性原则: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活动性原则: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 民主性原则: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育内部人与人的关系平等。

    教育艺术:指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以教育思想或观念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方针: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观: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社会为中心和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智育: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体育: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德育: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结果和教育从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道德教育: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思想教育:对人的各方面的态度、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教育。

    政治教育: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公民教育: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体。更狭义的理解指专门的公民学科。

    《现代教育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三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p1页)

    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4页)

    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因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所以又称为水平结构。(第二章,第24页)

    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它反映了高等教育行政主体、办学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第25页)

    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是一种横向结构。它主要表现为校、系、科、专业的 结合形式。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第26页)

    形式结构: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第二章,第27页)

    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7—28页)

    地方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第二章,第28页)

    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第28页)

    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第二章,第29页)

    高等学校师资结构 :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31页) 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情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第三章,第51页)

    教育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培养所确立的总要求。(第三章,第51页)

    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第三章,第51页)

    通识教育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第三章,第65页)

    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在高等教育完成以后,大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和能从事的工作。(第三章,第69页)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第四章,第91页)

    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第四章,第95页)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102页)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领导和教职工民主参与下管理学校,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一种学校领导制度。(第109页)

    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高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第五章,第111页)

    《教育专业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四

    1、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一种方法。

    5、《学记》:

    是中国古代的教育专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许多规律,对今天的教育活动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和创造美能力的活动。

    1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利用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16、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7、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过程。

    18、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或标准,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9、班级授课制:

    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0.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21.人的身心进展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22.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3.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24.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5.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即它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2024教育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五

    1.三严三实:指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简称为“三严三实”。具体内容为: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2.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4.五个更加注重:对于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积极性、更加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注重严格要求、更加注重衔接带动、更加注重分类指导的明确要求。

    5.五个贯穿始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乐际,在19日上午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总结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刘云山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党和人民群众关系这个根本问题,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贯穿始终,把反对“四风”贯穿始终,把整风精神贯穿始终,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以好的作风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6.知行合一: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自创载体解释:

    7.五个坚持,五个确保:坚持领导带头,确保责任到位;坚持舆-论先导,确保宣传到位;坚持调查研究,确保决策到位;坚持突出重点,确保落实到位;坚持经常监督,确保指导到位。

    原因;一促进:促进干部作风的大转变,使党员干部工作能够“捅破一张纸,和群众面对面”。

    9.五个开展: 即开展承诺践行,满足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开展重点帮扶,力促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开展便民活动,建立快捷的便民服务机制;开展公开评议,接受群众真诚全面监督;开展基层议事,促进民主决策全员参与。

    10.七必访七必问:返乡农民必访,必问就业现状;流动党员必访,必问思想动态;困难户必访,必问衣食冷暖;发展户必访,必问致富经验;老党员老干部必访,必问发展良策;在外人士必访,必问意见建议;上访户必访,必问事情原委。

    1. 主题:为民、务实、清廉。

    2. 总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3.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4. 重点任务“三个着力解决”: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5. 三个重点环节: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6. “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7. 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8. 从群众路线角度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教育活动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六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试必备》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七

    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是一个教育层级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一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这个层级涵盖了学园、大学、学院、神学院、理工学院、技术学校以及其他颁授学位或专业证书的学院级机构(例如职业学校)。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八

    1、教育思想 是指经过人们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教育理论认识 ,具有实践性 、抽象性 、社会性和前瞻性等多种特征 。

    2、广义教育思想 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认识,无论是零散的、个别的、肤浅的,还是系统的、普遍的、深刻的,都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

    3、狭义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

    4、现代教育思想 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思想,是以我国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基础的,是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时代背景的。

    5、理论型教育思想 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种以抽象的理论形式存在的教育思想。理论型教育思想的出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结果。理论型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不断变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

    6、政策型教育思想 是指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这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而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价值。面对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实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强调思想概括性、逻辑严密性、客观规律性等等。

    7、实践型教育思想 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教育思想以它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而实现了教育思想指导和服务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实践型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类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8、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

    9、素质 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10、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11、应试教育 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12、主体教育思想 是一种围绕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而阐发的教育理论。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性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协同活动,需要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相互关系。

    13、教育活动的本质 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它是学生在教育者为其创造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的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过程,对各种内外影响加以消化吸收、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14、科学 主要是指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知识.

    15、科学素养 是指人们身上与科学活动有关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

    16、sts教育 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它强调科学教育应该密切联系人类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强调应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正确态度。

    17、人文素养 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

    18、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19、人文教育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20、知识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21、创新教育思想 是关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教育的创新职能、创新观念、创新实践的思想。

    《教育思想的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篇九

    2.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内涵、实行私人成本分担的理论基础、实行私人成本分担的意义等分析,给高等教育收费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原则。

    3.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学院以及艺术类专科院校,工艺学校以及职业高等教育学校。

    4.他们大都岁左右在大学里受过高等教育,处于社会中层阶级,更注重稳健的进行重大改革,然而却不怎么关心政治。

    5.自考助学是一种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并日益受到考生及社会的关注。

    6.扩招是指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本文所谓扩招,特指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

    7.同时,其必须以较高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为依托,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基础,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来实施。

    8.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的呼唤,使本科生导师制重新被我国各高校所重视。

    9.本文首先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提出大力发展民办高校的必要性。

    10.实际上,年法国和美国对于影响高等教育的提携政策都进行了检审和修订。

    11.基于此,即使在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下,该大学仍然获得了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增加的投入,并提升了在英国大学中的综合排名。

    1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大地迅猛发展。珠算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至关重要。

    13.从历史视角看,中国教育主权虽被侵吞,教会来华办学,但歪打正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

    14.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制度设计,已经在各个专业的本科生中进行了探索、实践。

    15.由于出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其孵化的知识产业,澳大利亚继续收获经济利益。

    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为国家遴选合格新生的系统工程。

    17.国家将为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若干所高校将脐身于世界一流水平的行列。

    18.为了加强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维护国家学历制度和学历证书的严肃性,必须建立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

    19.高校教师是履行高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0.他认为高等教育体制正是让许多人想要弃学从商赚钱致富的原因。

    21.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我国近几年来一直争论的问题。

    22.她本来会是家里第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

    23.转轨后的俄罗斯国立高等教育在扩展经费来源的途径时,在政府的规范下与企业结成了新的三位一体。

    24.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政府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25.在所有关于大学对于毕业后找工作有多么重要的言论中,高等教育在教育学生适应工作上有几点关键欠缺。

    26.高等教育收费是否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这是现实中颇有争议而在理论上也需要解决的问题。

    27.结论人格因素中,有恒性、持强性、兴奋性、幻想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潜智,在高等教育中应加强这方面人格的培养。

    28.除政府资助的高等教育学额之外,各高等教育院校亦有开办副学位程度的自资课程。

    29.跨专业毕业设计及课外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满足新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高等教育的名词解释



    推荐阅读:
    2024年名词解释教育目的(通用9篇)
    2024农村整治人居环境方案范文
    2024喜迎二十大奋力新征程演讲稿精选
    2024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简报范文5篇
    2024小学数学教师师德考核年度总结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