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装修合同 4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2024年半年度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五篇范例)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雨雪飘飘 时间:2024-08-11 22:02:3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2024年半年度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2024年半年度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2024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略有好转,经济增长呈分化趋势。美国处于内需型复苏过程中,复苏态势逐步增强;日本处于刺激型复苏过程中,短期增长强劲;而欧洲仍处于债务型衰退过程中,经济增长低迷;新兴经济体处于结构性放缓过程中,经济潜在增速放缓。展望下半年,全球经济仍将疲弱,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日元大幅贬值以及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速放缓将成为国际经济的主要不稳定因素。

    202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6%,比去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为7.7%,二季度为7.5%。当前经济增速的放缓,既有长期结构性因素,也有短期周期性因素。从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生产效率、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变化,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七上八下”(7%-8%之间)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从下半年看,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存在一些有利因素,包括新型城镇化的逐步展开、信息消费等新消费热点的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年初出来的各项结构改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等等。不过,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背离”,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困难,对此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妥善解决:一是货币热、经济冷。部分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占用了大量资金。二是高融资规模、高实际利率。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饥渴限制了全社会平均名义利率的下行,造成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面临较高的实际利率,导致制造业投资需求持续疲弱。三是消费品通胀、工业品通缩。CPI温和上涨,PPI已经连续16个月负增长。CPI和PPI持续背离,增加了政策调控难度。四是落后产能过剩严重,先进产能供给不足。产能过剩导致制造业投资需求不旺,先进产能不足抑制有效供给。五是出口疲弱、人民币快速升值。人民币升值缺乏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上述长期结构因素和短期周期性因素交织的矛盾,依然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但是,随着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的逐步实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望逐步增强,经济运行将有所趋稳。预计全年经济有望呈现“前弱后稳”态势,全年经济增长仍能保持在7.5%左右。

    银行业分析

    工行建行净利超千亿

    工商银行多项财务指标居第一,证明其实力依然是老大。

    中报显示,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工行和建行遥遥领先,分别为1383亿元和1197亿元。农行和中行分别为923.52亿元和841.72亿元。

    在上半年营业收入方面,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四家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均超过两千亿元,分别为2986亿元、2514亿元、2350亿元、2024亿元。

    中型银行里,交通银行收入848亿元,招商银行641亿元,民生银行583亿元,兴业银行535亿元。

    小型银行里,平安银行234亿元,北京银行157亿元,宁波银行61亿元,南京银行51亿元。

    以上业绩排名,基本体现大型国有银行、中型银行、小型地方性银行各自的位次。上半年市场一度传言民生银行将赶超招商银行,中报显示此传言不实,二者营业收入的差距仍有10%左右。

    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主要来自利息差。按利息收入排名,工商银行也居第一位,上半年获得2159亿元的利息净收入。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工行为725亿元居第一名,建行以570亿元居第二位。

    兴业银行分析

    兴业银行业绩最近增长迅速,近期兴业银行在市场上股价表现活跃,原因或许在于其业绩表现。

    基本每股收益,兴业银行第一,上半年即达到1.70元,第二名为浦发银行1.04元。截至日前收市,这两家银行的股票市盈率分别为4.68倍和4.29倍,处于中等水平。它们的市净率分别为1.10倍和0.89倍。

    在所有上市的16家银行中,兴业银行的业绩增长率也是最高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70%,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增长率26.52%,均为两个指标的最高值。其次为宁波银行,以上两个指标分别为23.41%和20.85%。

    兴业银行为何业绩增长好,从两个指标或可说明。

    一是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为26%,仅次于北京银行。北京银行因地理条件具有天然优势,而兴业银行这样一家发起于福建的中型银行能达到这一水平,实属不易。

    二是营业额与管理费用的比例。兴业银行是4.4:1,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均是3.5:1。这一比较说明兴业银行的管理效率较高。

    价格分析

    平均成交量为669384手。

    近5日行业平均涨跌幅为-4.99%,最高涨幅为3.13%,最低涨幅为-100.00%。

    融资分红

    兴业银行上市以来总计向公司股东派现216.37亿元;募资共575.31亿元。

    派现金额占募资金额的37.61%,在全部A股中名列第658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2024年期间分配预案:以公司总股本1270155.7834万股为基数,每10股送5股并派发现金红利5.7元

    财务分析

    财务水平:兴业银行市盈率为4.78,在行业内排名1,在整个市场排名8。

    第二篇:全市金融形势分析报告(范文模版)

    全市金融形势分析报告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政策重点,由此前的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转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央行自今年9月份以来百日内连续五次降低利率、四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进一步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全市金融业克服不利因素,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经济政策,维护金融稳定,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全市金融业运行情况

    (一)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各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农发行开始经营商业性贷款并快速发展;农行明确提出面向“三农”、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付诸实施;国有大型银行资金上存的状况大有改观,对我市的授信额大幅度增加。另外各金融机构还注重创新金融工具,大力拓展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具有融资功能的中间业务,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的局面,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融资途径和方式,对促进全市经济平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金融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全市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我市8家农村信用联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通过了人总行、银监会的严格审查,顺利兑付。央行票据成功兑付,有效地化解了信用社历史包袱,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为今后农信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邮政储蓄银行挂牌并开始办理业务。2024年3月28日,经银监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市分行挂牌开业,邮储银行将进一步发挥邮政储蓄网络覆盖城乡二元经济的优势,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开辟邮政储蓄银行资金直接回流农村,支持经济建设的新渠道。三是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我市首家开业运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另有1家小额贷款公司获得开业批准,6家小额贷款公司获得筹建批准,注册资本达3.43亿元。四是开展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村镇银行已于8月18日挂牌开业,开始办理业务。五是保险行业又添新丁。

    (四)保险业务呈现多元竞争发展格局。我市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业务总量快速增长,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呈现出多元竞争的良好发展趋势。截至2024年末,全市保险主体从2024年的13家增加到18家,其中财险10家,寿险8家。保险总资产达21.03亿元,承担风险总额已达1713.4亿元。有效发挥了为* 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五)大力推广“绿色信贷”,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大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在总结经验,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市金融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一是金融业规模相对较小。金融发展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二是银行存贷差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我市存贷差呈现持续扩大趋势。这说明,我市有大量资金被调拨到市外或沉淀、滞留,一定程度造成了信贷投放不足,致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资金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城乡之间分布不均衡,资金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城镇;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资金主要集中在南部五个旗县。四是涉农贷款数量少、占比低。我市虽然有几家涉农金融机构,但由于业务的调整,实际上是农村信用社发挥着支农主力军作用。五是担保体系实力较弱,须加快发展。农户和中小企业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得到需要的贷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六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受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种种困境,融资难的问题尤为凸现。这些问题事关经济金融和谐发展,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勇于创新,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金融工作的总体思路及工作重点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下滑趋势,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由沿海开放城市向内地蔓延,预计我市后续影响将会加重。企业和项目融资压力加大,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根据国内外金融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市2024年金融工作的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提高融资能力为核心,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维护金融安全为保证,继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机构积聚速度,加大组建新型金融机构工作力度,运用新的融资工具,为全年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金融机构要居安思危、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方式,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深刻领会宏观调控政策的内涵。受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增长放缓、动力减弱的趋势,外贸出口增速下滑,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外来冲击。为积极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九项具体金融措施。这九项措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提供了政策导向。所以,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充分认识当前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主动性,坚定信心,统筹兼顾,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发挥和挖掘* 市的优势与潜力,找准自身发展和支持* 市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努力为实现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继续推进农村牧区金融改革,完善农村牧区金融综合服务体系。要切实把农村牧区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加快建立适应农村牧区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牧区金融体系,不断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一是积极配合推进农业银行股份改革,共同化解历史包袱。二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调整职能,拓宽支农支牧服务领域,大力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涉农领域的种养、加工、流通等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开办农村综合开发等中长期贷款的准备工作。三是协调开发银行加大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农村牧区饮水、农牧民培训等方面的信贷投入,积极推动县级开发性金融资金覆盖工作。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牧区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着重推动市级联社机构组建工作,理顺市与旗县区的管理关系,构建简洁高效、分工合理的管理体系。五是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服务范围,支持邮储银行做好在农村牧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业务,建立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更多地用于支持“三农”的发展。六是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鼓励内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引导农牧民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逐步培育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七是搞好财政支农支牧资金和金融资金的联动,形成财政资金带动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监管,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和防范非法集资,确保各项支农金融服务稳健发展。

    (三)加大重大项目建设的融资力度,确保我市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我市在建和拟建项目仅仅依靠国家拨付的投资资金和招商引资远远不够,还需金融机构提供配套的中长期贷款予以支持。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 市政府工作安排,合理安排信贷资源,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以及* 市龙头企业等重点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需求。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作用,进一步拓宽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全市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和涉及“三农”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

    (四)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各金融机构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增加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规模。探索发展大学毕业生小额创业贷款业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积极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将信贷资源更多的向对* 市经济的振兴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重点行业、支柱产业、中小企业以及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资源环境和循环经济等领域倾斜,向具有区域优势、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产品技术含量高、自主创新、适销对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倾斜,促进具有* 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推动* 市经济和谐发展。

    (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金融机构要在合理控制信贷风险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积极开发设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等。

    (六)充分发挥金融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部门要积极参与到招商引资工作中来,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接触客户多、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积极向外地客商宣传好* 的良好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介绍外地客商来* 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要加大与其他商业银行交流力度。将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引入我市,从而建立更多的合作伙伴,不断增强我市金融企业的整体实力,进一步促使我市的银行业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优惠条件。与此同时,要认真搞好对外地客商来* 投资的金融服务,在存款、贷款、开户、结算、咨询等方面提供全方面服务,为外商来* 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七)加强风险管理,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从“保增长”的实际情况出发,明年及以后几年,金融加大对经济的支持是毫无疑问的,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门槛、简化办事程序、创新信贷机制,也是必然的。由此,可能形成局部放贷过度、风险失控的局面。因此,各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市场调研,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必要时启动应对预案,确保金融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篇:2024宏观经济分析

    2024宏观经济分析

    国内:2024—短期下行的终点,长期下行的起点

    在经历了2024-2024年长达4年的经济调整后,2024年可以视为我国经济短期下行的终点。受前期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影响,基建投资成为拉动2024年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三季度以来多项经济指标均显示我国经济已逐步企稳回升,鉴于笔者仍然坚持我国经济将呈现“L型”走势的判断,2024年则是“L”那一竖的终点。但是,2024年同时也是经济长期下行的起点,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动力消失后,经济很可能因需求动力不足而再次出现温和走软,中国GDP潜在增长率下降或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2024年也成为“L”那一横的起点。

    展望2024,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很可能继续沦为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尤其是消费将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短期稳增长的关键还在投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依旧为负。政策面上,笔者认为政府会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随着金融创新的加速,传统的信贷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影子银行也随之兴起,企业债券融资和信托贷款这些直接融资模式有望在2024年进一步扩张。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预计2024年央行会延续逆回购来调节市场资金,但鉴于资金规模和期限的考虑,2024年仍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必要;而由于通胀的压力仍在,且利率调整对于资产价格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明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

    国际:2024—持续分化

    美国:2024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触底回升,私营部门从2024年以来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就业市场有所好转,QE3推出的MBS购买计划也有望加速房地产行业的复苏,但是财政紧缩使得美国GDP增长维持在中低位。美联储力推QE4可以防范“财政悬崖”造成的国债收益率波动,减轻政府融资成本,并可以改善更广泛的金融环境,但随着多轮QE的实施,其边际效用其实是处于递减的过程中,QE4更多的是对之前宽松政策的延续,其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总体而言,2024年美国经济将在宽货币、紧财政的政策下实现稳步复苏,房地产市场加速回暖,制造业稳中有升,失业率有望下降。

    欧元区:短期内看,欧债危机难有令各方均感到满意的解决方案。目前唯一相对比较靠谱的做法就是紧缩财政减少赤字。但紧缩则意味着居民福利收入及相关政府私人部门消费的减少,这实际上也拖慢了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度过危机的进程。因此,2024年欧盟区经济可能将继续下行,但也很可能将成为欧债危机见底的一年。更长远的时间内,受到财政紧缩的制约,欧盟何时能重新走上回归增长之路,仍然难有明确的前景。

    华泰长城期货

    第四篇:2024宏观经济分析

    (一)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秋粮生长形势较好

    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比上年减少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总产量3278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2.7%;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33万吨,同比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3690万吨,下降3.6%。生猪存栏43163万头,同比减少3.4%;生猪出栏47924万头,减少3.7%。

    2、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集体企业增长0.7%,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2%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6和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5950亿元,同比下降0.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0.47%。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584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上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增长19.5%,比上月加快8.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6%。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中趋稳,商品房待售面积持续减少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690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7月、8月和9月当月投资分别增长3.9%、8.2%和9.0%,增速连续2个月加快。国有控股投资151617亿元,增长21.1%;民间投资261934亿元,增长2.5%,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402亿元,同比增长21.8%;第二产业投资167497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投资246008亿元,增长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3245亿元,增长19.4%。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442238亿元,同比增长5.9%。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7663亿元,增长22.6%。从环比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52%。

    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459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1%。房屋新开工面积1226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6.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5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7.1%。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0208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3.2%。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49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9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12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1804万平方米。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4711亿元,同比增长15.5%。

    4、市场销售稳中有升,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8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8344亿元,增长7.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940亿元,同比增长1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542亿元,增长10.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614亿元,同比增长11.0%,商品零售212868亿元,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01785亿元,增长7.9%。通讯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通讯器材增长12.7%,家具增长13.9%,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5.4%。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5%。

    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950亿元,增长25.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7%。

    5、进出口降幅收窄,一般贸易比重上升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75318亿元,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0585亿元,下降1.6%,收窄1.1个百分点;进口74733亿元,下降2.3%,收窄2.4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5852亿元。9月份,进出口总额21679亿元,同比下降2.4%;其中,出口12231亿元,下降5.6%;进口9448亿元,增长2.2%。贸易结构优化。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7%,为出口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3%,占出口总额的46.5%,继续保持出口份额首位。对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出口增长,前三季度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孟加拉国和印度出口分别增长14.9%、14%、11.7%、9.6%和7.8%。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前三季度进口铁矿石7.63亿吨,增长9.1%;原油2.84亿吨,增长14%;煤1.8亿吨,增长15.2%;铜379万吨,增长11.8%。

    6、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由负转正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1%,衣着上涨1.5%,居住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3.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5%,猪肉价格上涨21.2%,鲜菜价格上涨12.3%。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环比上涨0.7%。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0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0.1%,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环比上涨0.5%。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9月份同比下降0.6%,环比上涨0.4%。

    7、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37元,同比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8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2,比上年同期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626元,同比名义增长8.1%。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649万人,同比增加95万人,增长0.5%。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232元,同比增长5.9%。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5%。工业企业和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6%,自4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积自3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减少。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17元。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3.4%、20.5%和20.1%,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5.2、12.3和11.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3.3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1.0%,比上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新经济快速成长。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2%,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为19.3%,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综合作用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仍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下阶段,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狠抓政策落实改革落地,努力巩固壮大积极变化,确保实现全年预期目标。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4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4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4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4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24万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

    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第五篇:宏观经济分析

    (1)宏观经济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和农业农村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与节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有利条件方面看:

    一是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24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日本受强震影响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三是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从不利因素方面看:

    一是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三是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推荐阅读:
    2024年半年度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五篇范例)
    顿悟人生短语5
    典型A型人格特点
    婚礼致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关于海事法院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法〔2024〕267号)(合集5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