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销售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可持续发展期末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空谷幽兰 时间:2024-08-21 13:00:2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期末

    可持续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指支持每个人生命所需的生产土地与水源面积。系用以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与自然资源的需求的一种分析方法。此分析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地球生态涵容能力进行比较。生态足迹越大,环境破环就越严重。

    3、真实储蓄:真实储蓄=净储蓄-自然资源开发所产生的折旧-污染对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损害-长期环境影响造成的损失。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真正有能力对外借出和对生产性资产进行投资的产品的总量。

    4、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5、循环经济: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6、人口质量: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称人口素质,包括社会成员的体质(自然属性)、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社会属性)等因素。社会越发展,社会人口质量的总体水平也就越高。

    7、社会总抚养比:社会总抚养比是社会人口红利表现形式。社会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总抚养比越低,人口红利越高。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经济学意义在于:当抚养比下降时,由于全社会用来抚养的压力减轻。

    8、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9、人口性别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10、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1、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这样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应该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填空

    1、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 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五大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关系类型有四种 封闭型、掠夺型、转嫁型、互补型

    3、可持续发展区际关系协调原则四点: 公平分配资源原则、维护共同利益原则、补偿跨界影响原则、优化人地关系原则

    4、可持续发展代际关系协调原则5点;世代权利平等原则、最佳可持续产量利用原则、最小资源耗竭速率原则、保持自然系统完整性原则、优化区际关系原则

    5、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特性5点 :持续性、区域性、协调性、公平性、共同性

    6、可持续发展系统的3种生产 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

    7、自然资源是基本特征8点:系统性、层级稀缺性、区域性变动性、稳定性、多功能性、全球性、难以替代性

    三、简答

    1、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①提高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负担。

    ②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削弱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

    ③影响社会消费和投资结构。

    2、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①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人口再生产模式。

    ②利用人口年龄结构的区域差异削峰填谷,熨平人口老龄化影响。

    ③建立可持续运转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④调整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供给和养老压力。

    3、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影响

    ①儿童成长环境异常,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和习惯;

    ②可能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部分适合特定性别的劳动岗位供求脱节;

    ③造成婚姻挤压现象。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持续发展,有可能造成适婚年龄人口婚配发生困难,必然产生婚配年龄差加大,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④可能引发单亲家庭增加,离婚率上升等问题;

    ⑤可能造成针对女性的犯罪(如拐卖妇女、性犯罪)活动增加。

    4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治理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必须从导致人们产生性别偏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入手,从制度建设治本、政策措施指标两个方面来淡化性别偏好,引导和重塑人们的生育观念。5对人口素质逆淘汰应明确的认识

    1)对源于不同质量人口的出生率差异而必定造成不同质量人口比例变化差异的结论应该慎重对待,切忌用静态和固化的观点看待人口素质的形成。

    2)即使存在低素质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高素质城镇人口出生率较低的现象,也不应该轻易否定人口控制对提高全体人口质量的意义,绝不能因为存在个别低质量人口多生现象而认为人口控制造成整体人口质量的下降。

    3)人口质量的高低从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让高质量人口多生多育。

    6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

    3)、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提高和加深对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7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

    (2)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连,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

    (3)对生产企业内进行和生活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

    (4)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生态环保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

    8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

    (三)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四)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

    (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

    9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损害生产要素的质量。

    2)、环境治理成本降低经济增长率、影响就业。

    3)、严格的环境管理影响国际贸易中的行业竞争力。

    4)、污染削减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10简述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基本观点

    库兹涅茨曲线是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四、论述

    1、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发展循环经济2)、优化经济结构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推进技术创新5)、深化体制改革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8)、构建和谐社会

    2、论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及战略 问题:(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社会主义体制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完善(3)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合理,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

    (4)社会成员诚信、道德缺失。诚信问题既是社会道德问题,又是社会经济秩序规范运行问题,诚信失衡导致公民道德素质滑坡,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秩序良好有效地运行,也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5)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加强廉政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6)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战略:(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 劳动生产率,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 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

    主法制。

    (3)建立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逐步放开信用服务市场,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①出台关于诚信体系建设的法规、规章,规范包括社会信用采集、披露、评级,社会信用从业人员等方面的行为。②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③大力提升政府信用。

    (5)加强廉政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要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临的形势和任务,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反腐倡廉,把反腐廉政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6)积极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

    3、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在我国现阶段应用

    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应用: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动导向。

    2)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科学依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有助于解决现实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为妥善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有助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

    4)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

    4、论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困境与对策

    困境:1)人口基数大2)人口素质偏低3)人口老龄化4)人口性别比失衡5)流动人口较多

    措施:1)坚持计划生育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2)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4)改革养老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

    5)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

    5、论述“把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智力资源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

    (1)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要保持经济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国民综合素质是由人的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

    (2)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用人力资本代替自然资本。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增长极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护自然资源。(3)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即科教兴国的基础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素质的大提高,这又有赖于体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兴国,要先兴科教;科教要兴,必须先投资于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6、论述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要求及战略

    基本特征:l)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和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要求: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战略:(1)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2)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4)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人才培养方案必将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是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的时代。许多传统的职业在社会上消失,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促使大量的劳动者从没落的生产领域转移到新兴的生产领域,因而吸收新知识和学习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队从业人员的客观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无论各国的发展状况如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都要朝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教育思想突破了原来狭义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时空上的限制。在时间上,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为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在空间上,强调利用各种场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和培训。正是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是值得教育界深刻反思的。技能教育与基础理论教育的比重如何安排?较多高职院校忽视基础理论,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形成明确的区分。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新技术层出不穷,世界职业教育已经提出宽基础的概念,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社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发展关键能力的问题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英、美、德、加拿大等国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关键能力作为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国际上,关键能力也被称为核心能力或普通能力。在职教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容易适应职业变动和劳动变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纵观中西方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诚信品质、发展潜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融合程度、创新精神。这些关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比专业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可以使劳动者适应以下三方面的变化:首先是适应工作组织的变化;其次是适应职业结构的变化;最后是适应未来预见到的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解决劳动力特别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随着技术的进步,固定的工资形式的就业岗位呈现减少趋势,因此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从被动的求职者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从毕业后寻找工作转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在我国高等职业的人才培养中,应把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使它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校企合作将向深层次发展,企业将为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要求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职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校企合作,可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物质与智力资源的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搭建职业教育的新平台,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了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教育部门、产业部门、就业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已成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过程

    1.传统发展观、零增长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区别?

    答: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它误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也未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往往会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零增长观是罗马俱乐部发展观的核心,它虽然意识到环境的资源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环境需要保护,但其粗浅地认为只有限制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停滞才能避免环境破环,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显然,可持续发展观更科学,既能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又能保护好环境生态。2.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和内涵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危急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它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2)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所基础,必须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兼顾。(4)人类与其它生物物种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群之间占有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分配上要“时空公平”。(5)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1.试论可持续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两者密不可分,可辨正看待。(1)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工业革命以前就出现了轻微的环境污染;至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开始恶化,如伦敦烟雾事件(1892);50年代至80年代,环境问题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如伦敦烟雾事件(1592)、日本的水俣病事件;8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出现第二次高潮,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环和酸雨,大面积生态破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又一里程碑。

    (2)搞好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保护好环境,环境才能持续提供人类活动所需的自然资源,并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和废能量进行消纳和同化,同时还可提供舒适的精神享受。保护环境为的是保证发展,投资环保为的是长期效益。如果任由环境破坏,其造成的损失非常可观,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就非常严重,这又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要求改变传统的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采取保护环境的一些列措施。保护环境必须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倒解决。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答: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几类?

    答:主要有三类,一是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环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生态破环,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如莱因河污染事故。

    4.为什么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环境污染的根源?

    答: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型经济模式,即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该模式不仅一味地向环境索取的资源,而且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破坏了环境生态的平衡,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

    5.我国环保法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2)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4)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5)公众参与的原则(6)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原则。6.我国环保法的八项基本制度是什么? 答:(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凡是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其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3)排污申报及排污许可证制度(4)征收排污费制度(5)限期治理制度(6)集中控制制度(7)环境目标责任制(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7.环境标准如何分类?了解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答:按适用地区和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8.废水处理按原理分为哪几类处理方法? 答: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9.化工废水的一般处理流程?

    答:化工废水处理通常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深度)处理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

    1.何谓清洁生产,包含哪些内容? 答: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性的环境策略,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籍由生命周期分析,使得从原材料取得至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皆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为实现清洁生产则必须籍由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或改变企业文化(管理)。

    包含: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2.环境标志有何作用? 答:(1)环境标志是一种证明性商标。取得环境标志的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产品使用后处置过程中对环境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2)推行产品环境标志制度,可提高企业的环保声誉,引导消费,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和市场竞争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

    (3)申请环境标志需经过严格的程序,并经国家认可批准后方可使用。环境标志受法律保护,在对产品的环境行为的认定方面具有权威性。

    (4)环境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手段,它将公众的购买力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的工具,公众可通过标志识别哪些产品的环境行为更好,而对企业来说应对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

    (5)随着人们对环保的关注,产品的“环境性能”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竞争的贸易市场上,环境标志扮演着“绿色通行证”的角色。

    3.清洁生产审核的对象和目的,如何进行清洁生产? 答:清洁生产审核的对象是企业。

    目的(1)核对有关单元操作、原材料、产品、用水、能源和废物的资料;

    (2)确认废弃物的来源、数量及类型,确定废弃物削减目标,制定经济有效的废物控制对策;

    (3)提高企业对削减废物获得效益的认识和知识;

    (4)判定企业效率低的瓶颈部位和管理不善的地方;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清洁生产审核可分七个阶段进行:筹划和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

    4.何谓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在清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是指产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全部过程,包括了产品的原料开采、一系列加工过程至产品最终形成,再经过产品贮存、销售、使用等过程,直至产品报废或处置,构成了产品这一物质转化的生命周期。作用:(1)改变企业行为(2)引导消费(3)转变政府决策 5.何谓绿色化学,何谓原子经济?

    答:绿色化学就是用化学的方法减少化学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应用和产生,使化学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设计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更加有利。原子经济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和能源的利用

    1.我国资源开发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1)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2)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忽视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影响。

    解决方法:

    (1)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宏观调控(2)开源与节流并举

    (3)实现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

    (4)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增加自然资源的供给,抑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

    2.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机理是什么?

    答:酸雨是PH值低于5.6的降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矿物燃料燃烧产生了大量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显著增加。当这些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就会形成高腐蚀性的硫酸和硝酸。这些酸又以雨、雪、雾的形式返回地面是,就形成了酸雨。

    全球变暖的机理是: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又对来自地球辐射的长波具有高度的吸收性,由此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3.我国的能源结构有何特点?

    答:(1)人均能源占有量低,缺能问题突出(2)分布不均: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3)能源结构不合理,与先进国家差距明显(4)绿色能源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5)技术装备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6)规划、管理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7)农村能源体系薄弱,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

    1.何谓外部性和制度失灵?

    答:外部性是指行为者不必完全承担自己行为的成本或不能获得行为的全部收益的情况。前者为负外部性,即个人只承担的其行为成本的一部分,有相当部分成本由非行为者承担,由此导致生产和消费中的(过度)污染和资源利用过度;后者为正外部性,即个人只获得了其行为所产生的部分收益,相当部分收益被他人无偿占有,由此导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激励不足。因此,消费和生产中的外部性是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2.采用经济手段有哪些优越性?

    答:●经济手段可以通过允许污染者自己决定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达到规定的标准,或使其保护环境的边际成本等于排污收费水平,从而产生显著的成本节约; ●经济手段可以为有关当事人提供持续的刺激作用,使污染减少到所规定的标准之下。同时,通过资助研究与开发活动,经济手段还可以促进新的污染控制技术、低污染的生产工艺以及新的低污染和无污染产品的开发等;

    ●经济手段可以为政府和污染者提供政策执行上和管理上的灵活性。对政府机构来说,修改和调整一种收费总是比调整一项法律或规章制度更加容易和快捷;对污染者来说,可以根据有关的收费情况来进行相应的预算,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

    ●经济手段可以起到为后代人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作用;

    ●经济手段可以为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既可以直接用于有关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项目,也可以纳入到政府的一般财政预算中。3.何谓PPP原则,何谓P(U)PP原则?

    答:污染者支付原则;将资源利用也纳入到PPP原则中,则称为“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

    4.常用的经济手段有哪些?

    答:①明晰产权;②建立市场;③税收手段;④收费制度;⑤财政和金融手段;⑥责任制度;⑦债券与押金—退款制度。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制建设

    1.为什么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法律强有力的保障?

    答:(1)可持续发展是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稳定的发展,需要相关政策稳定,而法律的稳定恰恰能够满足政策稳定地执行。

    (2)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间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必须运用法律加以具体规范。

    (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竞争中的发展,而要建立起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实现。

    (4)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范围内是一种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只有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下,才能实现调控的目标。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变革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有可能触动一些 人的既得利益,必须依靠法律的权威性。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

    1.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如何?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统计规则是三类零增长的实现和保持(1)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2)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的“零增长”,(3)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标体系设计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中国体系在系统变量数目及选取、模型数量及构成、指标数量及关系、体系有效性及内部逻辑自治等四个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在比较中居于前列。

    第八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施

    1.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诸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提高质量的挑战。持续、快速、健康的推进经济增长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也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国家,现代化一直面临着非常紧迫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要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上方面的问题既有中国资源环境条件先天不足的原因,又有后天方面发展方式不当导致的原因。自然条件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只有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完成各项历史任务。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突破的五项瓶颈是什么? 瓶颈之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自由分离。瓶颈之二: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急剧背离。

    瓶颈之三: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的严重失衡。瓶颈之四: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的协调。瓶颈之五:成本外部化所导致的制度失灵及绿色GDP的引入。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是什么? 战略台阶1:2024年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

    战略台阶2:2024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 战略台阶3:2024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doc

    泰安第十九中学导学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导学案

    编:周生厚审:高三地理组2024、12、3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标解读】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即如何形成);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课前预习】——预习案

    阅读教材,填写《创新设计》P131~P132课前复习设计;

    【重难点分析】——课堂案

    一、试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分别包括那些类型?

    二、试概述环境问题的城乡差异和国家差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破坏)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三方面?

    四、试列举你所知道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五、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

    1、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与环境体现什么原则?

    2、环境污染的转移、生物多样性的破环体现什么原则?

    3、197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为了儿童——没有破坏的发展”,遵循了什么原则?

    4、2024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世界万物,生命之网”反映了什么原则?

    5、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斩草除根违背了什么原则?

    6、合理开发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反映了什么原则?

    7、清朝的康熙帝在圣旨中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违背了什么原则?

    8、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体现了什么原则?

    9、禁用一次性筷子,遵循了什么原则?

    10、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污染,违背了什么原则?

    11、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农产品经常受到绿色贸易壁垒,原因是违背了什么原则?

    12、治理环境污染,消除贫穷和落后,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体现了什么原则?

    六、人口问题的分析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七、资源问题的分析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填空:

    1、自然资源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自然资源分类

    2、地理学分类

    土地资源: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水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气候资源:光、热、水、风力等。具有地带性和季节性。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场、水产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生长发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三类

    3、根据行为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转换,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人地协调,资源优化配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配置的目的是实现三个效益最大化;区域的层次性要求不仅区域内部优化而且区际间也要协调,为更大区域更高层次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3、古代有机自然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论生态自然观“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而与人隔离的对立物”,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予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自身”。

    4、现代有机自然观: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它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物质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是永恒循环的5、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投入的生产资料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可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还可节约大量用来生产化肥农药的能源。有机农业注重利用农业内部环境资源,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外部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的关键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培肥土地,采用少耕、免耕、间作套种、休闲、轮作、覆盖等方式使土地活化,提高土壤肥力,并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于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

    6、生态农业:内容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施肥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调整、塑料薄膜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等。尽量减少污染,尽可能的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有机农业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负外部性,叫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来源于一个非有效的产权结构。

    8、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的一种现代经济理论。公共物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共物品概念是指纯公共物品,而现实中有大量的物品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不能归于纯公共物品或纯私人物品,经济学上一般统称为准公共物品。广义的公共物品就包括了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0、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内涵: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11、静脉产业:是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又被称为 “静脉经济”、第四产业。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有机协调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 “垃圾过剩” 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自然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自然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12、动脉产业:所谓“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是资源—产品—消费过程。动脉产业表现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以非废弃物作为原料的产业。简答及论述: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大题)

    1、人口增长过快,世界现有人口已超过70亿,而且增速逐年加快,庞大的人口压力使地球不堪重负并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治安问题、交通问题等社会问题。

    2、自然资源枯竭,由于人口剧增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物种资源等逐渐枯竭,由全球95个国家的1360名科学家联合研究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人类活动已使地球上约2/3的自然资源面临枯竭,人类的生存前景十分严峻。

    3、环境污染加剧,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直接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4、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损失、臭氧层空洞、酸雨蔓延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着群众健康,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5、南北差距过大,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南北差距的存在使得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边缘化,从而又会加大了南北差距,使地球村的贫富更为悬殊。贫困和社会分配不公是产生国际恐怖主义的土壤,带来世界经济的不稳定。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主要是生态系统向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提供环境资源;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并向生态系统排放生产废弃物;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社会系统包含人口与科技两个方面,主要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力、技术等,同时将生活废弃物排入生态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主要是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2、持续性原则,主要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地区性的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全球协调行动(如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

    四、中国环境问题的综合表现(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速度和质量问题,GDP发展速速快但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大,效益不高。城市化快速扩展,而我国的城市质量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60年的工业化历程使得我国的经济总量处世界强国之中,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2.规模和效益问题,目前我国的企业生产已初具规模,生产与经营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采用集中供暖、集中处理污染、共同面对市场等措施有利于企业的创新。

    3、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由于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状况以及政策、体制等原因,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尤其是受改革开放政策、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

    4、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类不应该一味的从自然界索取,更重要的是学会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但是我国由于过度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

    5.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 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过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等导致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短缺,同时由于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运输紧张等问题,使得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能源的需求。6.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主要是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问题。

    7.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传统发展观下的文明观,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领域,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特别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物质文明建设只注重经济领域,忽视了社会领域和生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球化的步伐逐步加快乡村聚落的影响,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冲击越来越大,许多观念和习俗在人民心中逐步淡化。社会道德也面临严峻考验。8.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在我国,由于机会不平等,权利与责任不对等,导致社会不公平的一大表征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两极分化、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不公平映射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和谐。

    五、中国环境问题的概括

    1、人口问题,中国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保持新增人口的稳定增长。包括 ①数量问题: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②质量问题:教育力度不够,人口素质低;③分布问题:空间分布不均衡,东多西少;④性别比例失调;⑤竞争加剧,压力增大;⑥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⑦生活不便;⑧贫困问题

    2、环境污染,表现:①大气污染: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污染源主要是煤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汽车尾气;导致呼吸道疾病频发,环境问题加剧;解决措施:节能减排(自己补充)②水污染:我国七大水系、部分湖泊、水库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继续恶化;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废水;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渔业和农业生产,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氧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解决措施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我国目前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大,累计存放量大;污染源: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物资、城市生活垃圾;危害: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污染空气、污染水体、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

    ④噪声污染: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污染源: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交通噪声;污染危害: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妨碍休息和睡眠等;引起耳聋;引起疾病

    3、生态破坏,表现:①森林资源的破坏: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覆盖率低、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生长量不高;森林集约经营水平低,大部分森林为粗放经营 ;森林资源消耗量大,树木利用率低 ;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对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一是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二是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三是立足国内增强木材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四是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五是大力增加森林固碳总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六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②草地退化严重③荒漠化现象严重④水土流失加剧⑤酸雨

    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定义: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变化而变换。距离城市越远,经营方式越粗放,离城市越近,经营方式越集约。(自己总结)

    假定条件: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②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③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④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⑤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⑥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七、辛克莱模式Sinclair’s Model距城市愈近的土地,耕作愈粗放;而距城市愈远地区的土地,由于转变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小,所以到了城市扩张或发展潜力终止的临界点以外,其分布又回到杜能农业区位模式。这种区位的变化是美国地理学家辛克莱研究提出的,人们称之为“辛克莱模式

    八、“三种生产”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层次上,可以抽象为由三种:生产活动组成的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呈环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

    ①物资生产:劳动生产,主要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产生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② 人的生产:指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产生的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所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

    ③ 环境生产: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生活、生产资料)。

    九、怎么实现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1、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生产或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或消化。

    2、直接管制、损失赔偿、排污权市场交易、非市场性的交易手段,借助政府的强制力量,价格税收和信贷以及收费等手段来制约。

    3、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使得政府必须在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人们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增强,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十一、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次上,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一个产品,一台装置,一条生产线都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案,在园区、行业或城市的层次上,同样可以实施清洁生产。而广义的循环经济是需要相当大的范围和区域的,如日本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设计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承担这项筹划与组织的工作。

    就世纪运作而言,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清

    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推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没有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只能是一个口号,而无法变成现实。

    联系(补充)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形态的基础和重要特征,循环经济则是清洁生产的最终发展目标,各种产业的、区域的生态链和生态经济系统则构成由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系统的中间环节。

    十二、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围绕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三条保障线”运行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

    城乡差别过大,城乡分割。

    解决措施

    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2、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3、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十三、当前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1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来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困局,即制定特殊的政策及改变GDP的区域发展目标,走生态化道路才能符合国家长远战略。2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3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可以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实现。如城市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区的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工业企业用地标准;农村用地的旧村改造,村改居,迁村并点等途径。这些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集约用地的长造性实际

    4从区域入手,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得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宜居、幸福、活力的人类栖境。我国城镇化任务十分艰巨,城市负担日益加重的状况下,从开始规划设计和建设是就要充分重视维护,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一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5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控制小七成的数量,搭理发展公交运输,将会在最大程度减轻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6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深化改革。“二元经济”混合的结构性体质不复存在,“权贵经济”孳生的社会条件丧失,“权贵经济”就难以形成气候



    推荐阅读:
    可持续发展期末
    申请工作居住证个人
    六月总结
    苏教六年级班主任总结(精选五篇)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5篇材料)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