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检讨书 理工论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大全5篇]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雾凇晨曦 时间:2024-08-26 19:07:4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24年产业结构分析

    2024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0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93亿元,增长7.6%,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291.73亿元,增长16.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73.22亿元,增长13.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48.4%和45.3%,与上年相比略有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千村推进”工程,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整合各类资金10多亿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林业生态建设均保持稳定增长。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19.27万吨,比上年增长6.7%;牛奶产量2.46万吨,比上年增长14.8%;水产品产量1.15万吨,比上年增长8.9%。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同步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44.28亿元,增长14.9%,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稳定在80%以上。工业经济突出结构优化升级,整体质量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竞争能力有较大提高,烟草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医药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力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橡胶制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九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高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4%,聚合物锂电池、中央空调节能器等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奖。

    建筑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75亿元,增长27.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占第二产业的比重达16.4%,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消费品市场活跃,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保持较快发展,住房、视听产品、游戏娱乐用品等仍是消费热点。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浙江商城一期工程、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等大型批发市场建成开业,中天花园等3个绿色农贸市场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顺利推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4.96亿元,同比增长15%。以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称号为契机,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拓展市场力度,全市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844.75万人次,增长27%;接待海外游客8.92万人,旅游创汇3904.16万美元,旅游总收入84.54亿元。

    (一)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考虑物价因素,2024年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4.8%和41.2%。具体来看,贵阳市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贵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意味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萎缩。二是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支柱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三是相对于上年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滑。总的看来,贵阳市目前仍然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二)产业投资结构分析

    202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11亿元,增长20.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增速提高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速提高了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增速下降了3.3个百分点。完成投资额显现的是各产业的发展后劲,以上数据初步说明贵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预期;农业农村经济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生产生活条件也将进一步改善;第二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支柱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存在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且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环境透支。

    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低,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比较少。所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失业压力不断上升。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低。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保险、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严重落后。

    二、2024年产业发展望

    2024年贵阳市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依然向好,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为贵阳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场需求将继续扩大,给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贵阳市经济带来较大的增长空间。三是土地、环保、能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逐步纳入管理考核体系,经济增长的约束性不断增强,对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预计2024年贵阳市社会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产业结构仍将保持“二、三、一”结构,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

    第一产业方面: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发展贵黄、贵开、贵遵等公路沿线果蔬产业带,扶持花卉产业,发展奶牛业。预计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

    第二产业方面:在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带动下,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清镇80万吨氧化铝等重大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在技术、装备、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贵航集团、振华集团做大做强。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预计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5 %。

    第三产业方面:以加快商贸流通、努力扩大内需为着力点,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旅游发展,以服务业的结构升级作为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双百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五里冲等大型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浙江商城二期、金阳商贸走廊建设的力度。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着力抓好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和标准化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二戈寨、扎佐等一批物流基地和配送点,不断提升物流水平和规模,打造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加快发展旅游业,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重点,强力推进青岩古镇、红枫湖等景区景点的保护和开发,全力打造“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旅游形象。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

    第二篇:武胜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武胜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为了加强对区域结构跟组织的理解与评价,我进行了本次实践活动,对我的家乡武胜进行了产业方面的调查分析,武胜,商贸活跃,城乡繁荣。县城沿口镇是嘉陵江水运的重要港口,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市场载体配套,商业交易活跃,占地2万平方米经营面积7万余平方米的县城市场已经建成,具有开办百货、副食、工业品、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的能力;交通方便,离铁路站点距离近,具备畅通物流的基本条件;经营理念先进,以名牌名品名店引导,已逐渐成为商贸流通的枢扭和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以下是我的分析报告。武胜的产业结构变化:

    由图表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比重下降,工业在三大产业中占较大比重并逐年增长。

    为了使得三大产业平衡发展并驾齐驱,政府作出了以下优化政策:

    1、立足发展比较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度加工,加强本地特色资源开发,跟邻近城市重庆市形成工业配套加工。

    2、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特色农业比重,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3、加快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搭理发展县城第三产业,优化县城经济结构。

    一、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较高且与取悦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武胜的主导产业是工业,依托重庆的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到重庆市的发展,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工业总量大幅攀升,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00亿元、增加值245亿元,分别增长49%、23.7%;新增规上企业58户、亿元企业47户,总量分别达到383户、229户。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电力、煤炭、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五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化工、有色金属等潜力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基础性产业:

    基础性产业能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武胜的基础性产业是农业,优质粮油、生猪、蔬菜、柑桔四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粮食总产达202.1万吨,出栏生猪524.8万头、家禽4674.5万只,新发展蔬菜22.7万亩,新植柑桔11万亩;葡萄、蚕桑、小家禽、水产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突破100万亩。新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6个。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新培育龙头企业12户,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0个,连接带动农户7.3万户,土地流转50.5万亩。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大,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2个,龙安柚、黄花梨等产区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商品率达到54%。

    三:潜导产业:

    潜导产业指的是当前规模小,对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武胜的潜导产业有旅游休闲、服务产业、特色农业。

    未来促进发展,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特色农业,将本地资源发挥到极致,吸引外资,将特色农业的潜力挖掘到最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深度挖掘水产资源开发,做大做强特色水产养殖文章,积极推进水产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3500公倾,产量达3.5万吨,产值达2.5亿元,其特色鲜活鱼产品享誉川渝。

    未来五年工作预期目标为: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到2024年,生产总值达16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成渝经济区平均水平,基本形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初步形成组团式城市人口100万左右、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的川东渝北地区中心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运综合配套、快捷高效的川东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初步形成内陆对外开放示范窗口,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初步建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基本建成环境更加优美的宜居宜游宜业城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武胜特色农业,水产参考资料网站:http://www.feisuxs/content/672010/

    百度百科

    第三篇: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24年产业结构分析

    2024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格局尽快形成。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5.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2.6:40.2调整为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三产和二产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一)第一产业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71亿元,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十五”初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一些城郊农业如白云区、乌当区的花卉产业、小河区、花溪区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非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市符合四个条件的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2.5亿元。农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民族风情旅游等得到较快的发展,花溪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发展,达到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7%。造林及绿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16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15万公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农村人口低收入保障开始向全市农村人口覆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产业

    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在克服“煤、电、油、运”紧张、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对境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产品的营销工作,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213.22亿元,比去年增长15.28%,完成工业总产值628.9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和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全部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6%,比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速度快14.6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3%,比去年同期提高2.17个百分点。九大行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除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外,烟草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疗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与供应业等都呈增长趋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0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九大行业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省驻筑工业企业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完成工业总产值289.2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83%。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但重工业仍是主体,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81.66亿元和389.7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55%和9.49%,但从占全市规模以上的比重来看,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为68.21%,重工业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保持稳步发展。

    (三)第三产业

    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1.3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是“十五”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产出的份额和劳动力的份额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新增就业人数和比重最大的产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旅游收入达到58.4亿元,旅游创汇2480.24万美元。息烽集中营和白云公园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保险业运行健康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6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市保费收入1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1家,比上年增长4.1%,全市知识产权申请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546件,比上年增长48.0%。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价格上涨过快得到一定抑制,开发投资回落了14.4个百分点,价格下降了1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也取得长足进步,贵阳地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社会呼叫信息服务系统建成,贵阳软件园二期建设完成。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沃尔玛在我市开设两家分店,必胜客进驻我市,浙江商城一期工程11万平方米完工并进入销售尾声,息烽西望山、乌江旅游景区项目正式动工,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分别引进外资企业3家和2家。

    二、2024年产业发展展望:

    2024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是我市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红色旅游业为突破口,继续深入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做到经济发展高质量,社会事业高品位,各项工作高攀升,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3%以上。在今后一段时间的产业结构中,一产的比重更趋弱化,二产比重略有上升,三产比重保持稳定,“二三一”结构形态将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一)第一产业

    以建设生态经济村为载体,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达到37.64亿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着力抓好畜牧业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优化养殖业结构,扶持规模饲养,建成200个养殖小区。积极推进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花卉、瓜果、辣椒等特色产品,巩固烤烟种植,促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依托农产品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继续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非农技能培训2.5万人,转移就业2万人。全市18个贫困乡镇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农村现有农民,完成市级退耕还林5000亩,完成1000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和500公里村寨串户路硬化。

    (二)第二产业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大力发展铝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加快发展资源禀赋型优势产业,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完善电力等配套工程,尽快使贵州铝厂四期电解铝、氧化铝节能项目达产增效;启动清镇煤化工基地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58个,重点抓好烟厂异地搬迁、贵州轮胎集团2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兰花水泥二期等项目,扶持5个有重点应用示范意义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力争开工建设为清镇电厂搬迁配套的两个煤矿坑口,同时配合清镇电厂抓紧做好异地搬迁的一系列前期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强力推进金阳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展高新区面积,建成投产12个以上产业化项目。抓好汉方国家二类抗肿瘤注射新药、华城楼宇中央空调智能管理系统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名牌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益佰、老干妈等特色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抓好4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完成8个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做好电力、运力、资金的协调服务工作。

    (三)第三产业

    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长14%,抓住当前消费需求升温的有利时机,提高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消费持续增长。一是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服务业项目的资金支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市场、物流等功能区块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完善物流交通体系,培育和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以及电信、教育、文化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三是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以青岩古镇、乌江峡开发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积极推进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工作。四是认真贯彻落实贵阳市《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规范》,抓好我市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五是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专业商贸市场,继续抓好浙江商城、金阳商贸走廊的市场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建设。

    第四篇: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24年产业发展回顾

    2024年,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注重“五个统筹”的宏观发展思路的导向下,贵阳市抓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为突破口,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43.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3.2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6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6∶50.4∶42调整为7.2∶52.6∶40.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0%,35.8%。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保持并巩固了绝对领先的地位和状态,仍然是支撑贵阳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种结构变化趋势是符合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客观市情的,应是一种合理的发展势态。

    从三次产业具体情况看:

    第一产业增长迅速,质量提高。一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保障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指导下,贵阳市结合市情特点,立足于“城郊型、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定位,围绕“农民增收”的基本目标,抢抓西部开发战略的机遇,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4%,增长率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从农业结构构成看,农、林、牧、渔、服比重由上年的63.9∶1.3∶31.4∶1.3∶2.2调整为63∶0.9∶34.2∶1.3∶0.5,附加值较高的种养殖业发展加快,比重增加。总体来说,农业结构层次得到提升,发展更趋合理;伴随着农业“优质、高效”的结构化调整进程,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实现增收。

    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扩张势猛。在中央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贵阳市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磷化工、铝及铝加工、卷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轮胎等橡胶制品、现代中药等行业发展加快,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4.88亿元,增长17.6%,产品产销率达96.1%。从轻重工业构成看,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其增加值比重占41.4%;重工业增长相对稍慢,但其基础好、基数大,增加值比重仍占到58.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8.21亿元,增长19.5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6.67亿元,增长16.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仅基数大,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增长快于其他经济类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实现增加值111.56亿元,增长2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81.69亿元,增长1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0.38亿元,增长15%)。从所有制结构看,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增长加快,远远高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其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58.30亿元,增长23.70%;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16.77亿元增长19.95%;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8.11亿元,增长12.16%)。另外,高技术工业增长加快,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5%(高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28.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3%)。总体来说,工业经济中的一些基础性或主导性行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趋好,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有所增强,进一步发挥了推动贵阳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发展稳定。一年来,贵阳市第三产业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实现增加值17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长速度较上年略有提升,对GDP的贡献也由上年的4.7%上升到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9%。从第三产业的内部行业看,除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大的波动外,其他行业均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9.25亿元,同比增长12.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3.82亿元,同比增长12.2%;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0.16亿元,同比增长15%,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

    15.76亿元,同比增长11%,增长速度比上年低了近10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63亿元,同比增长11.9%。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几大类价格指数,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6.9%,成为继食品类价格上涨后又一带动贵阳市物价总体上升的重要因素。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分别下降105%、2.8%、3.1%。总体来说,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型服务业得到发展,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整体水平实现提升,逐步满足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要。

    二、2024年产业发展展望

    2024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等宏观政策环境下,尤其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做表率、走前列”、“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指示精神的鼓舞下,贵阳市迎来中央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又一次机遇,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卫生等社会事业、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将会有一个大的进展,贵阳市产业发展前景会更加趋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保持稳健增长,其中二产仍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预计三次产业比重与“十五”计划“6.2∶52.3∶41.5” 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为三产比重增长缓慢不能达到目标要求。今后一段时期的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更趋弱化,二产比重继续上升,三产比重保持稳定,“二三一”结构形态将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一)第一产业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继续加大对‘三农 ’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的农村经济工作精神,以《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实施意见》[筑党发(2024)12号]为具体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制定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全市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的全面完成。预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达到34.69亿元,力争增长8%,达到35.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达到3110元;预计主要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55万吨,与2024年基本持平;商品蔬菜上市量36万吨,比上年增长3%;油菜籽产量6万吨,比上年增长2%;肉类总产量16万吨,比上年增长5.54%;禽蛋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4.47%;牛奶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水产品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长6.6%;水果产量6万吨,比上年增长3.62%。乡镇企业增加值1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增加值5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实交税金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出口产品交货值7.56亿元,比上年增长8%;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30万人,比上年增长4%。围绕以上工作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以“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为主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二是以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按照“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围绕城郊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特点,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四是抓好农村人力资源适用技术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五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六是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七是加快农村扶贫进程,切实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二)第二产业

    全市工业发展将着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力争15%。技术改造投资确保达到13%的增幅,完成69亿元投资,力争增长17%,完成71亿元投资。发展重点:一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支柱产业做大,高新技术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劣势企业淘汰”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铝工业、磷化工、卷烟工业、特色食品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中药业、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阳磷矿、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市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重点鼓励发展磷化工的高浓度磷复合肥、磷精细化工及磷化工综合利用深加工产品;氧化铝、电解铝及铝的深加工产品;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制药的新药开发和GMP改造;特色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等。积极推进贵阳卷烟厂异地改造,抓好南方汇通微硬

    盘及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等项目达产增效,开工建设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扩产改造、振华集团片式开关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抓紧实施威门药业、新材料矿业公司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二是有重点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结合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的实施,构筑贵阳市微硬盘、苗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微硬盘、新型元器件、海信家电、新材料基地。抓好微硬盘1英寸、1.8英寸系列产品、永青示波器厂ERP系统、矿山机械厂JYL200G全液压高速挖掘机等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投产达产,以核心技术带动下游生产,形成产业链。抓好圣济堂“国家二类新药格列美脲”、北极熊“天然薄荷有效成份超声波水溶解技术生产薄荷水”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抓紧实施“1050工程”,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三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继续按照筑党发〔2024〕35号文精神,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和国有资本良性运营的改革重组“三年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裕人员,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四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措施》和《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办法》文件精神,引导好、服务好非公有制经济,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协调配合使用好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建立科学有效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目标体系,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支持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优。力争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7%,总量达21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42%。

    (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将围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个目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三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好生产生活两方面的服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旅游业、社区服务业、贸易业、房地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继续发挥第三产业作为我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发展重点:一是抓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着重抓好五里冲水果批发市场、三桥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贵阳市老年康复公寓、贵阳市保姆家政等重点技能培训项目、贵阳市农资新型营销网络、贵阳市谷丰粮油批发市场、有色金属物流市场一期工程建设、金阳商贸走廊等的建设,做好项目监管,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二是扩大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所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推进金保二期工程投入实际运行,做好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所联网运行工作,强化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探索实践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的机制等。三是逐步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快“三绿工程”建设,强化“菜篮子”商品安全管理等。四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积极支持各类旅行社规范、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五是激活传统服务业。充分挖掘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潜力。六是发展新型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业,积极扩大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

    第五篇: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24年产业结构分析

    2024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格局尽快形成。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5.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2.6:40.2调整为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三产和二产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一)第一产业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71亿元,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十五”初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一些城郊农业如白云区、乌当区的花卉产业、小河区、花溪区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非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市符合四个条件的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2.5亿元。农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民族风情旅游等得到较快的发展,花溪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发展,达到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7%。造林及绿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16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15万公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农村人口低收入保障开始向全市农村人口覆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产业

    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在克服“煤、电、油、运”紧张、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对境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产品的营销工作,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213.22亿元,比去年增长15.28%,完成工业总产值628.9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和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全部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6%,比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速度快14.6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3%,比去年同期提高2.17个百分点。九大行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除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外,烟草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疗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与供应业等都呈增长趋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0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九大行业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省驻筑工业企业仍是我市工业经

    济的主导力量,完成工业总产值289.2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6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83%。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但重工业仍是主体,轻工业和重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81.66亿元和389.7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55%和9.49%,但从占全市规模以上的比重来看,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为68.21%,重工业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保持稳步发展。

    (三)第三产业

    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41.3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是“十五”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产出的份额和劳动力的份额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新增就业人数和比重最大的产业。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旅游收入达到58.4亿元,旅游创汇2480.24万美元。息烽集中营和白云公园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保险业运行健康平稳,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6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市保费收入1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1家,比上年增长4.1%,全市知识产权申请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546件,比上年增长48.0%。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价格上涨过快得到一定抑制,开发投资回落了14.4个百分点,价格下降了1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也取得长足进步,贵阳地理信息系统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社会呼叫信息服务系统建成,贵阳软件园二期建设完成。第三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实现重大突破,沃尔玛在我市开设两家分店,必胜客进驻我市,浙江商城一期工程11万平方米完工并进入销售尾声,息烽西望山、乌江旅游景区项目正式动工,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分别引进外资企业3家和2家。

    二、2024年产业发展展望:

    2024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是我市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红色旅游业为突破口,继续深入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做到经济发展高质量,社会事业高品位,各项工作高攀升,开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3%以上。在今后一段时间的产业结构中,一产的比重更趋弱化,二产比重略有上升,三产比重保持稳定,“二三一”结构形态将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一)第一产业

    以建设生态经济村为载体,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达到37.64亿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着力抓好畜牧业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优化养殖业结构,扶持规模饲养,建成200个养殖小区。积极推进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花卉、瓜果、辣椒等特色产品,巩固烤烟种植,促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依托农产品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继续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非农技能培训2.5万人,转移就业2万人。全市18个贫困乡镇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农村现有农民,完成市级退耕还林5000亩,完成1000公里农村道路改造和500公里村寨串户路硬化。

    (二)第二产业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工业提速增效。大力发展铝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保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加快发展资源禀赋型优势产业,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完善电力等配套工程,尽快使贵州铝厂四期电解铝、氧化铝节能项目达产增效;启动清镇煤化工基地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计划实施技改项目258个,重点

    抓好烟厂异地搬迁、贵州轮胎集团2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兰花水泥二期等项目,扶持5个有重点应用示范意义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力争开工建设为清镇电厂搬迁配套的两个煤矿坑口,同时配合清镇电厂抓紧做好异地搬迁的一系列前期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强力推进金阳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展高新区面积,建成投产12个以上产业化项目。抓好汉方国家二类抗肿瘤注射新药、华城楼宇中央空调智能管理系统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名牌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益佰、老干妈等特色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抓好4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完成8个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做好电力、运力、资金的协调服务工作。

    (三)第三产业

    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长14%,抓住当前消费需求升温的有利时机,提高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消费持续增长。一是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参与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服务业项目的资金支持,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市场、物流等功能区块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完善物流交通体系,培育和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以及电信、教育、文化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三是加快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功能,加强以青岩古镇、乌江峡开发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积极推进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工作。四是认真贯彻落实贵阳市《农贸市场管理规范》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规范》,抓好我市农贸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五是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专业商贸市场,继续抓好浙江商城、金阳商贸走廊的市场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建设。



    推荐阅读: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大全5篇]
    (调研文章)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现代人力资源统计的深层次思考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4年美元2个月理财产品[合集]
    “遵守交通法规、注重交通安全”倡议书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