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年终工作总结 成语故事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合集五篇)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蓝色心情 时间:2024-08-30 09:53:0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后进生转化总结

    2024级4班 李国萍

    转眼间,本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特别是后进生工作,有付出也有收获。每学期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我都把它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本学期的后进生转化也依然如故。现将本学期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如下。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发育正常,有品德不良行为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后进生人数虽少,而对班级的消极影响大,如果不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级正常教学秩序以及日常生活常规就会受到影响。

    一、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有爱心。

    无数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经验表明,教师只有用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后进生,与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感化后进生。后进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排斥、被讽刺、遭冷眼的体验较多,他们内心更需要温暖,需要爱。班主任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去关心和爱护,让他们感悟到教师的爱心和期待,从而点燃起希望之火,自觉将教师的爱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我们班的学生钟李,在学习上,我经常利用自习课时间帮助他辅导功课,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发现他有一定进步。

    二、发现闪光点是激发后进生的关键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回有自己的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其闪光点得到充分发挥。而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后进生大多数都有自卑感,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老师在转化中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不能厌弃,不能过多地公开批评。要全面地、深入地、客观地了解他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够施展所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后进生不自暴自弃,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比如,在看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我经常在他的作业上写上批语:有进步;比上次有进步;书写很清楚、认真、工整;进步很大;如果再认真审清题就更好了;思路正确,如果再能答全面一点就更好了,等等。效果很明显。

    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为了后进生转化,我们教师需要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他们后进的原因。平时,班主任应细心观察后进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偏科的根源,了解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他们的家庭环境等等。在各方面都竭力去关心、帮助他们。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剖析出后进生的具体原因。我们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注意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我们就能力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四、与家长沟通要真诚,共同教育学困生。

    后进生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因素,那么,后进生的转化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作用。我每次和家长交谈时从来不挖苦家长,或是当家长的面说孩子如何的学习不好。而是要让他们感觉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才是他们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看到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教给他们一些好的教育和辅导的方法。同时,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辅导好孩子的功课。

    总之,后进生转化任务长期而艰巨,它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耐心,有一课赤诚的爱心,用自己的真挚的诚心去帮助学生,去打动学生,去感化学生,以使他们尽早走上学生正常的学习道路上来。也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才能各有所获、学有所获。一学期以来,在各科老师的努力下,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进步,行为习惯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总之,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比较艰苦的事,但是只要老师有耐心,有信心,相信学困生也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一片天空。

    第二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喇嘛”;康熙帝时册封“**额尔德尼”。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

    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

    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世界历史九年级考纲知识点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

    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

    2、改革者:伯利克里

    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4、作用: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顶峰。

    二、日本“大化改新”(九上P24-25)

    1、时间:7世纪中期

    2、改革者:孝德天皇

    3、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

    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

    三、文艺复兴(九上P58-59-60)

    1、时间:14世纪—17世纪上半叶

    2、最先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3、中心思潮:人文主义

    4、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5、早期代表:

    代表人物 国别 主要作品及其成就

    但丁 意大利 创作长诗《神曲》,率先批评教会

    达•芬奇 意大利 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莎士比亚 英国 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四、新航路的开辟(九上P61-62)

    1、主要原因:欧洲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扩大;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强烈渴望;奥斯曼帝国对东亚商路的控制。

    2、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地圆学说的深入人心;航海技术的发展。

    3、开辟的过程

    航 海 家 哥伦布 迪亚士 达•伽马 麦哲伦

    开辟新航路 发现美洲新大陆 进入印度洋 到达印度 环球航行

    4、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欧洲人殖民扩张活动的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5、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分析比较)

    航海家 规模 目的 性质 影响

    郑和 船多

    人多 宣扬国威加强联系 友好交往义举 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

    哥伦布等 船少

    人少 开拓市场掠夺财富 殖民扩张活动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

    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九上P67-68-69)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1649 年,在英国建立了共和国,1653年就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军事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3、1688年宫廷政变:(P69)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4、《权利法案》(P69)①时间:1689 ②目的:限制王权

    ③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

    ④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P69)

    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美国的诞生或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九上72-76)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3、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一直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独立战争爆发后,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是司令,并领导美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直至胜利。1787年宪法制定后,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连任第二届,退休后回到自己的农庄,1799年12月14日去世。

    4、《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美国诞生。

    5、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1787年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7、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性质

    8、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 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九上P78-81)

    1、根本原因:封建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人权宣言》:制宪会议发表。它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打击了法国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①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③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又称拿破仑帝国。

    5、《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拿破仑颁布了《法典》(包括《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

    6、拿破仑战争:

    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是为了打退欧洲的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干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后期乘胜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②拿破仑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拿破仑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③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在当时的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

    八、“蒸汽时代”的到来(九上P88-90)

    1、珍妮机:18 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2、瓦特与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4、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5、工业革命完成:19 世纪上半期

    6、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九上P107-108)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①时间:1848 年

    ②起草人: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③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十、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九上P111-114)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即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林肯:林肯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 隶宣言》和《宅地法》,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4、性质: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一、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九上P117-118)

    1、时间 :1861年

    2、沙皇: 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十二、日本明治维新(九上P118-120)

    1、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意义:①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③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十三、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九上P124-127)

    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进人了“电气时代”。

    2、“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3、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4、飞机: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十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九上P131-134)

    1、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3、“三国同盟”由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

    4、“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5、形成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2、战争的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战争

    3、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4、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5、战争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二干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俄、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十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九上P138)

    1、18世纪的法国

    2、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十七、启蒙思想的影响(九上P139)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十八、牛顿力学理论体系(九上P139)

    1、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牛顿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3、在数学上主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

    4、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休系。其中,力学三定律,也称“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十九、达尔文与“进化论”(九上P140)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2、著作:《物种起源》

    3、思想: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4、作用: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二十、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九上P140)

    1、出生在德国的科学家,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

    3、作用: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建立政权: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迁都:1918年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

    5、十月革命的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除数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919年1月---6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同战败的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分别签订和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这样,通过两次会议,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二、巴黎和会

    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

    2、召开的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脏

    3、操纵国:美国、英国、法国

    4、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5、《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分脏的特点),经济方面:德国和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

    6、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7、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三、华盛顿会议

    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

    2、召开的时间:1921—1922年

    3、操纵国:美国

    4、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

    5、《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重新变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经济危机

    1、爆发的时间:1929年—1933年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

    3、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人民购买力低下这一矛盾导致。

    4、经济危机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5、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6、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7、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走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实行的目的: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2、实行的时间:1933年

    3、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4、新政的中心:产业复兴法

    5、新政的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6、主要内容: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7、对新政的评价: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8、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9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0、新政的“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德国进攻波兰与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一、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1)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

    (2)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2、太平洋战争爆发

    (1)时间:1941年12月7日(2)标志: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3)影响: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附: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近卫文麿提出,实质是建立一个日本殖民大帝国

    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

    2、时间:1942年1月

    3、签署地点:华盛顿

    4、内容: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5、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

    2、影响: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三大国际会议

    1、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冬(2)参加国:美、中、英

    (3)内容:发表《开罗宣言》(日本侵占中的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2、德黑兰会议(1)时间:1943年冬(2)参加国:美、英、苏

    (3)内容: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3、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2)参加国:美、英、苏

    (3)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4)影响: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战后出现的世界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雅尔塔会议确立的;通过了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

    二、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的第二战场。

    三、德国和日本投降

    1、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苏联红军首先攻入柏林)。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字。第二世界大战结束。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性质),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西欧的振兴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迅速,成为西欧实力最强的经济大国 2、1967年欧共体成立

    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苏联解体

    1、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2、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3、1991年8月19日发生“八一九”事件----苏共中央解散 4、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叶利钦,苏联正式解体。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1、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启动经济开发战略”创造“惊人的汉江之奇”。

    2、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东南亚第一个“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一、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1)现代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卷全球,出现跨国公司;(2)资本流动、资源配置、经济贸易及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从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2、形成的表现:(1)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2)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3)各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同消共涨。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十六字景象: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2)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3)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奖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4)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使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强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功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崩溃,出现“一超多强”(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4、现代世界寻求合作的原因:面临全人类关心的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单独解决,必须由各大国共同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 1、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2、计算机网络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

    第三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喇嘛”;康熙帝时册封“**额尔德尼”。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

    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第四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八上P3): “苟利国家生死以,起因祸福避趋之?”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导致白银外流,物价上涨;军队战斗力削弱;威胁到清政府统治。

    3、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5、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英雄。

    二、《南京条约》(八上P4):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增加了人民负担;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八上P4)――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1840年6月——1842年8月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任务: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八上P12)

    1、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

    2、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3、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4、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五、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上P15-17)

    1、时间:1894年—1895年。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

    2、结果:①中国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八上P17)。(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增开重庆等为 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开设工厂(标志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影响:使中国丧失更多的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六、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八上P19)1、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

    2、《辛丑条约》(1901年)(八上P21)的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八上P25-27)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八上P25);②、创办民用工业(八上P26);

    ③、筹建海军(八上P26);(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八上P27)(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评价(八上P27):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八、公车上书(八上P29):

    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九、戊戌变法(八上P30):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时间:1898年6月——9月(共103天)

    2、人物:光绪帝、“戊戌六君子”(八上P31)

    3、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

    十、中国同盟会(八上P33-34):(1905年)

    1、地点:日本东京;

    2、领导人:孙中山

    3、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5、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一、辛亥革命:(八上P34-36)

    1、武昌起义(八上P34):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的成立(八上P35):

    1912年1月1号(即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八上P36)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十二、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八上P39)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世纪曙光”(八上P40):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十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八上P47)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P45)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结果:初步胜利,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准备条件。

    十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上P47-48)

    1、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

    2、成立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

    3、成立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大会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新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领导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十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八上P50)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十六、北伐战争(1926年)(八上P51-52)

    1、北伐的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主要对象:张作霖;吴佩俘;孙传芳。

    3、北伐的先遣队:叶挺独立团。(先后取得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的胜利,其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十七、南昌起义(八上P55):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十八、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八上P56):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基础。起义队伍后来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胜利道路。

    十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八上P56)

    1、建立者: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井冈山等农村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创建农村根据地,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

    二十、遵义会议:(1935年在遵义召开)(八上P61)

    1、内容: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②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③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④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十一、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八上P60-62)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泛滥。

    2、开始: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经过:中央根据地------向贵州进军-----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三军大会师

    4、胜利的标志:1936年10月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二、“九•一八”事变(八上P69): 1、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村南满铁路的路轨,接着进攻沈阳。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2、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二

    十三、西安事变(八上P70-71):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2、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3、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二十四、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八上P74):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二十五、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八上P75)

    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二十六、南京大屠杀(八上P76):

    1937年12月,南京被占,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二十七、平型关大捷(八上P79):

    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二

    十八、台儿庄战役(八上P79):

    在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十九、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八上P80)三

    十、百团大战(八上P80):

    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十一、中共七大(八上P81-82):

    1、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三

    十二、抗日战争的胜利(八上P83):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战略大反攻。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十三、重庆谈判(八上P89):“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10、10)

    十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揭开反攻序幕。(八上P90-91)

    三十五、三大战役(八上P93-96): 1、1948年9月-1949年1月

    2、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P93)

    3、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P95)

    4、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北平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地区,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P95)

    5、三大战役的作用: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队,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十六、渡江战役(八上P96):江西湖口到江苏江阴。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三

    十七、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八上P114):

    1、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

    2、《海国图志》:

    (1)作者: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2)写书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制外国侵略。(3)内容: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3、《天演论》:

    (1)作者:严复,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2)主张: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威信变法。

    (3)进步观点: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4)意义: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 4、1898设立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 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2)作用:①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5《申报》: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6商务印书馆:①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②特点: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③影响: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7.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有声电影:1931年 《歌女红牡丹》

    8.民国建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9.状元实业家张謇, 口号“实业救国” 大生纱

    10.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11.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12.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13.中国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

    第五篇: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

    一、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39年3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一)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鸦片的危害: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甲午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 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战争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三)1900年6月俄美英日德法意奥八国进攻大沽口

    侵华 领军人:西摩尔

    战争 1900年8月攻入北京。

    二、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1842年8月

    条约内容:(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南京条约》(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4)英国商人进出品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条约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二)中俄两国的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签订时间:1895年4月

    双方代表:李鸿章(中国)伊藤博文(日本)

    (三)条约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马关条约》(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条约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签订时间:1901年9月

    中方代表:李鸿章

    条约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四)(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辛丑条约》(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三、变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1、代表人: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2、运动根本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运动口号:“自强”“求富”

    4、运动成就:

    1865 李鸿章 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6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

    19世纪80年代中期 洋务派 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19世纪70年代后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 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

    (一)洋务运动

    5、运动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 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导火索:公车上书——因为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时间:1898年6月

    代表人: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谭嗣同等。

    变法内容:(1)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

    (2)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

    (3)文化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二)维新(4)政治上: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变法 变法意义: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变法失败原因:(1)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极力反对;(2)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3)变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4)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革命领导人:孙中山

    革命组织:同盟会(1905年8月成立于东京)

    革命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辛亥 指导思想与旗帜: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革命 革命过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

    革命成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意义:(1)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3)为民主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社会文化

    19世纪30年代-40年代 法国 照相术诞生并传入中国

    19世纪晚期 照相术走进清廷

    1872年 上海 《申报》创办

    1895年 严复 译述《天演论》

    1896年 上海 第一次放映电影

    1897年 上海 商务印书馆创办

    1898年 北京 京师大学堂成立

    1904年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 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1905年 中国人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1907年 上海 中国人收回《申报》管理经营权

    1912年 北京 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3月 孙中山 南京 颁布“剪发辫,改称呼”令

    1915年9月 陈独秀 上海 创办《新青年》杂志

    1917年 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 鲁迅 发表《狂人日记》

    运动发起时间:1915年9月

    运动代表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运动主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运动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 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运动意义: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一、共产党

    1.诞生:1921.7.2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代表主要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2.大会内容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明确党的奋斗目标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明确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4)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时间:1927.8.1

    领导人:周恩来 贺龙 叶挺 朱德

    3.八一南昌起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建立时间:1927.9秋收起义失败后

    领导人:毛泽东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意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5.红军长征

    (1)共产党的反围剿: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

    (2)长征时间:1934.10—1936.10

    长征细节: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沼泽草地

    长征结束:1936、10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

    长征意义: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中国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百团大战: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发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24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它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烟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时间:1945年4月

    召开地点:陕西延安

    大会内容:(1)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3)通过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大会意义:(1)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

    (2)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国民党

    1.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形成;

    2.1924.5,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凯为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3.1925.3.5中国国民党总统孙中山逝世;

    4.1926.7,国民革命军10万人开始北伐,打击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势力,叶挺带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先头部队;

    5.1927.4.12,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急速膨胀,他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四一二政变;

    6.1927.4.18,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革命失败。

    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就标志着国民革命失败”呢?

    答:因为(1)革命阵营内蒋介石等人的叛乱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2)旧军阀打垮了,但随之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3)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变。

    7.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中国为保卫徐州,在李宗仁指挥下大败日军。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晚,日本关东军攻占沈阳城,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集团采取不抵抗方针,命令张学良撤退,不到半年时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二)西安事变: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衽“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三)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借口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袭击,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事迹后,日军向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发动大规模进攻。1937年12月攻陷南京,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为什么说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爆发”是卢沟桥事变而不是九一八事变?

    答:(1)卢沟桥事变时日军计划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九一八事变时日军计划武力侵占中国东北;(2)在规模上,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使中国处于生死的关头;(3)在抗日力量上,卢沟桥事变更有全面性,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

    四、民众方面

    (一)五四运动

    运动发起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废除“二十一条”的合理提案被拒绝

    运动发起时间:1919。5。4

    五四运动口号:“内争国权、外惩国贼”

    运动前后期比较:

    形式 运动主力 运动主要地点

    运动前期 集会游行 青年学生 北京

    运动后期 罢工 工人 上海

    运动结果:迫使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运动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战歌

    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3.徐悲鸿——举办马画展,资助抗战

    4.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5.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消灭关东军;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展开大规模反攻。使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推荐阅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合集五篇)
    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总结(精选5篇)
    樟井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补差计划(定稿)
    2024青蓝工程协议★
    实验室制度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