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历史论文 工作总结范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培植市场竞争优势做强特色板块经济(精选五篇)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雾花翩跹 时间:2024-09-10 01:00:2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培植市场竞争优势做强特色板块经济

    文章标题:培植市场竞争优势做强特色板块经济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出发,着眼于培育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集中力量、缩紧拳头,整合资源、提升品牌,重点发展林木加工、食品加工两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林木产业、食品产业两大特色板块经济,推动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围绕特色抓聚集,举全县之力构筑区域产业板块

    发达地区的实践告诉我们,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竞争力,县域经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形成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但是,****前些年在产业发展上曾走过一些弯路。在工作思路上,一些乡镇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过分强调自己的特色,一味求新求异,结果出现了十多个所谓的“特色产业”,由于规模小、链条短、竞争力低,无法形成规模和效益,最终萎缩甚至消失了。在工作指导上,存在着严重的工农分割,抓农业的只考虑种植,不考虑加工,只强调种植效益,不考虑后续效益,没有按照产业化方式发展与种植业相配套的工业;抓工业的不考虑农业,上的项目在当地缺少产业基础,结果很难发展壮大起来。在领导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一方面越位,指导工作往往着眼于微观,抓住农民的手搞调整,另一方面又严重缺位,没有顺应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历史进程,只强调什么赚钱种什么,没有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高度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没有引导千家万户共同发展一个产业,最终形成了农业大县没有大产业的落后局面。****年,****县委、县政府借鉴广东、浙江的经验,结合****实际,按照市场前景好、产业基础强、比较优势明显的标准,决定举全县之力,重点发展林木加工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我们通过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县委理论中心组读书会、经济工作会和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重点转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引导各乡镇“以县为板,以县为块”,强化经济板块意识,淡化行政区划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克服“样样都有一点,样样仅有一点点”的小农意识。通过不断统一思想,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工作的思路有了明显转变,各乡镇主动放弃没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重点围绕林木、食品两大产业做文章,全县形成了“在重复中形成规模,在聚集中形成优势,在求同中形成板块,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两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二、围绕龙头建基地,夯实产业基础

    近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产业基地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依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类资源趋于紧张。为壮大产业基础,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我们围绕骨干龙头企业,狠抓基地建设。一是扩大种植规模。在林业生产上,我们以建设全国平原地区的林业大县为目标,把发展速生丰产林作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抓手,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由2024年的**万亩增长到**万亩,农田林网***万亩,农桐间作**万亩,林木蓄积量增长到***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初步形成了桐木、杨木、杞条三大基地。在食品产业上,目前全县芦笋面积发展到**万亩,其中采笋面积**万亩,亩效益****多元,芦笋产量达到**万吨。二是延伸种植品种。为克服芦笋生产季节性强的弱点,充分利用厂房、设备、人力等资源,我们引导各乡镇大力发展为芦笋加工龙头企业配套的综合蔬菜种植,建立了**万亩的双孢菇、小黄瓜、辣椒等蔬菜生产基地,基本保证了芦笋企业常年生产,产值和效益翻一番还要多。三是大力发展加工基地。我们把发展特色产业与发展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千家万户围绕林木产业搞加工,加工户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道工序和生产车间,在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扩大了龙头企业的加工规模。

    三、围绕基地建龙头,拉长壮大产业链条

    龙头企业是产业的领跑者,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起跳点。一个龙头企业的崛起,能够催生一大批中小企业,带动千家万户,提升整个产业层次和水平。为此,我们把发展大集团、大企业作为特色板块经济的着力点,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拉长壮大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一是通过改造壮大一批。对有一定基础的民营企业,我们制定倾斜政策,鼓励他们采取股份制改造、对外合资、合作等手段,冲破血缘、地缘束缚,摆脱家族式管理,创新体制,实现二次创业,推动了一批骨干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二是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我们发挥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围绕两大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借助外部生产要素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在林木产业上,我们引进了全国最大的家具生产企业光明集团家具和英国康拜公司中高密度板、香港环球科技公司家具生产等十几个项目,总投资10多亿元,初步构筑起了以****、****等十亿元板块为龙头,***、***、***等

    亿元企业为支撑,千万元加工群体为基础,3000多家小企业和近2万户个体户为塔基的“宝塔型”规模经济格局。在食品产业上,我们引进了全国最大的罐装生产企业紫山集团和中粮大宝、山东中地进出口公司、鲁牛集团等知名企业。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推动了我县两大特色产业的规模膨胀和链条升级,产品由原料型向成品型、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加速转

    变。在林木产业上,从树梢到树根,从锯沫到刨花,都得到了充分的加工利用,由原来单纯的桐木拼板发展到家具配件、成套家具、工艺品。在食品产业上,芦笋在原来单一罐头加工的基础上,开发生产了芦笋酒、芦笋香醋、芦笋胶囊、芦笋茶等新产品,芦笋企业初步实现了由季节性生产向常年性生产转变,由单一的芦笋加工向黄桃、梨等水果加工和蘑菇、辣椒等蔬菜综合加工转变,附加值明显提高。

    四、围绕加工抓配套,提升产业聚集度

    一个产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有所发展,就必须以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核心,积极发展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具体工作中,我们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不断增强产业的聚集优势。一是依托工业园区发展配套产业。我们鼓励一些有条件的乡镇,依托当地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工能力优势,组建一业为主、相关产业配套跟进的产业化工业园区,促进了板块经济的发展壮大。近年来,****镇林木加工发展迅猛,行业分工逐渐细化,出现了与木材加工相关联的甲醛厂、胶厂、旋皮厂,与木工机械相配套的机械生产厂和维修厂。它们聚集在一起,错位分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的林木产业园区。二是依托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配套产业。鼓励乡镇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股份制等形式,组建市场销售公司,统一接订单,然后再放到小型加工企业和千家万户组织生产,形成了“公司 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我县条柳编加工已发展到**个大类****多个品种,从木材粗加工到家具成品出口,需要十几道工序。通过工序衔接、产业配套,全县近***家龙头加工企业带起了****多家中小型企业,****家中小企业又带动了近2万户农民从事木材加工经营。

    五、围绕提升抓服务,打造一流产业品牌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品牌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金钥匙,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指导产业发展上,我们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水准,努力打造一流的产业品牌。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领导体制。2***年,我们成立了林木加工、食品加工两个产业领导小组,由县级负责同志牵头,实行“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考核奖惩办法。产业小组代表县委、县政府全面指导产业的发展,在研究宏观政策、制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前几年两大产业板块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的实际,县林木产业领导小组引导各乡镇与产业中心乡镇全面对接,做到规划对接、产业对接、道路对接,引导千家万户围绕两大产业大上加工业。二是制定政策、优化环境,打造一流平台。我们积极运用市场的手段、政策的手段扶持特色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加快产业中心乡镇发展的若干规定》,从财政税收、固定资产投入等六个方面,实行简政放权,赋予产业中心乡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促其率先跨越、加速发展。同时,我们协调财政、金融部门,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引导银行向特色产业倾斜,有效解决了特色产业发展缺少资金的问题。去年以来,****金融部门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亿元,扶持发展林木加工。三是成立行业协会,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由政府牵头,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和相关企业参加,成立林木、芦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内部竞争,推动了两大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了产业品牌,扩大了****的知名度。

    《培植市场竞争优势做强特色板块经济》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培植市场竞争优势做强特色板块经济。

    第二篇: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桂林市辖12县,县域行政区划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98%。县域人口40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498.84万人的80.4%(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重要位臵,统筹谋划、稳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大力扶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使县域经济成为推动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发展增速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从总量看,县域经济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2/3以上,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截止到2024年上半年,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发展、财政收入四个方面比较,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都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2县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增幅最高达20.1%,除1个县外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2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7.7%,高于城区10个百分点,增幅最高的达78.8%。县域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436.06亿元,增长35.2%,高出全市4.4个百分点。12县财政收入增幅25.2%,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高于城区8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2024年,全市县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325元,增长15.3%,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094元;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8元,增长10.5%,比全区平均水平高503元。2024年,临桂县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临桂、阳朔县获得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称号,资源县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称号。三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24年前,桂林市还没有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而2024年已有6个县超过了5亿元。2024年广西有13个县财政收入超10亿元,我市占2席,其中临桂县财政收入14.06亿元,居第二位,灵川县10.01亿元,居第十二位。桂林市的主要做法有:

    一、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产业项目建设牵动发展、关乎全局、惠及长远,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完善项目工作考评办法、奖励办法、县领导联系项目工作机制等措施,形成了‚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新格局。临桂县积极推进临桂新区建设,农民安臵工程、汇荣国际新城、新区核心区路网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阳朔县新城区建设项目、县城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县人民医院综合楼、阳朔漓江公园、阳朔国际乡村俱乐部等一批项目稳步实施;全州县加强无污染硅溶胶蓄电池生产、新宝铝业等项目跟踪,顺利完成投资计划;永福苏桥经济开发区抓住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推进道路扩建工程、标准厂房、综合服务区、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中国化工橡胶产业园、桂林客车、大宇客车、奇峰纸业、阳光药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兴安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工程、资源县甘薯纯化提取天然色素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灵川县积极推进哈佛中心大厦、翰林轩、水岸新城等城建项目建设。

    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的带动下,县域城乡风貌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石漠化防治、土地整治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投资建设加快推进。

    2024年上半年,12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80.02亿元,增长37.7%,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城区投资增速10个百分点。其中,增速排名前三位的县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临桂县。龙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29亿元,同比增长78.8%;平乐为32.75亿元,同比增长53%;临桂为112.84亿元,同比增长49.2%。中央、地方等投资和项目建设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地位显著。工业兴则县域强。桂林在推进县域工业化过程中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 维,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产业、做大规模、增强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路子。

    一是在培育资源性主导产业上动脑筋。紧紧围绕县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引导,优化特色资源配臵,形成一批资源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主业突出的资源性主导产业。资源县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加工潜力巨大的优势,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成了果蔬冷藏保鲜库9600立方米,在中峰工业集中区建加工厂,全力打造稳定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恭城县在开花山工业园区建设家禽屠宰生产线,年屠宰家禽1500万羽,项目建成后将带动800至1000户农户发展家禽养殖。全州县‚翔云锰业‛和‚全州福达‛是‚借梯上楼‛的典型。‚翔云‛入驻之前,全州有37家企业从事锰矿提炼,但都不上规模,低水平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翔云‛采取深度整合策略,斥巨资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专利技术,不仅实现50%以上节能,还将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年贡献税收近2024万元。

    二是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在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在各县域经济区域内,集中进行工业建设,形成产业特色和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灵川县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征地及道路、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新引进纽坦宝电动车、中南药业、三泰化工等园区工业项目。临桂县围绕建设五百亿园区目标,着力打造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通讯、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取得实效。兴安县在没有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没有电力优势和成熟市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搞起了光伏产业城,到2024年上半年光伏上、中、下游入园企业达18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47亿元。

    是在打造特色小产品上花心思。加强对资源型中小加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打造特色小产品,把小产品做得精巧、做出名气、做大规模,形成集散地。荔浦县推广循环、低碳理念,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严把企业准 入关,推动竹木制品、食品、药品、纸业等行业节能降耗,已完成3个重点减排项目工程,19个减排项目达标,促使该县100多家衣架企业的‚工业垃圾‛变废为宝,获‚中国衣架之都‛ 称号。

    2024年上半年,全市县域规模工业总产值达882.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9.6%;增速达49.4%,快于全市7.7个百分点;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74.5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7.9%;增速达30%,快于全市5.2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壮大特色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桂林市以全面建设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广西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工程‛示范市、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为依托,深入实施‚南提北扩‛发展战略及漓江、湘江、资江、桂江现代农业规划,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立足农业特色资源,努力打造品牌,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资源县充分发挥和利用山区优势,积极推进番茄、红提、金银花、猕猴桃、茶叶、百合、食用菌等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在农业发展上走区域特色、生态、效益产业化之路。恭城县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切实抓好水果标准化生产,扩大主导产业的规模比重。因地制宜地发展月柿、沙田柚、柑桔、桃类等产业,形成全县40多万亩水果,既有规模生产基地,又有特色水果,确保四季有果销东盟。

    二是加快发展规模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资源县通过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引进成熟的毛竹种植技术,培育高产高效的毛竹特色 产业,全县有竹林25万亩(其中笋竹两用林面积14.4万亩),立竹总量2500多万条。全县有毛竹种植户1.47万户,毛竹加工创税收1048.32万元,毛竹种植户人均种植毛竹纯收入1530.6元。

    三是深化拓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发挥特色农业‚接二(产)连三(产)‛的作用,对接农产品加工业,连接服务业,提高附加值。平乐县采取‚公司+基地+种植户+科研机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优野生珍稀中草药组织培养,仿野生环境规模化种植、大棚规模化种植,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25亿元,同比增长5.6%;农业增加值65.17亿元,同比增长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42元,同比增长18.5%。深化调整区域、产业和品种结构,县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农业成绩突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00家,直接带动农户17.59万户。水果、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加,位居广西区第一。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9.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7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6万亩。

    四、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领域,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创业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牢牢把握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现代服务业。

    一是争创旅游服务示范县,‚软件‛‚硬件‛双升级。阳朔县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工作,建立健全旅游业标准体系,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了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功能的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成为中国旅游名县。兴安县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为 契机。加大投入,完善旅游导向、信息服务设施,加强旅游景区评级和酒店评星工作培训,统一县城各米粉店的门店装饰和操作服务标准,打造特色标准化品牌。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兴安县域的动力产业。

    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龙胜各族自治县是苗、瑶、侗、壮、汉等多民族聚居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发展、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龙胜县通过整合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培育‚民族百节之县‛特色品牌,兴安县的‚米粉节‛和‚葡萄节‛已成为兴安两张靓丽的名片,全州县以举办湘山文化节为契机,强力打造天湖高山休闲旅游度假区、湘山寺华南禅宗文化旅游胜地、三江口水上运动、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等精品旅游景区。资源县在已经成功举办十八届的河灯歌节的基础上,利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完美结合自然优势,推出集‚丹霞之魂‛全国摄影大赛、资江皮划艇比赛、八角寨徒步登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的丹霞文化旅游节。2024年上半年,12县旅游接待人数达881.76万人次,同比增长31.2%,实现旅游总收入达60.19亿元,增长56.5%;旅游接待人数较市区同期多280.99人次,旅游总收入增幅比同期市区高52.7个百分点。

    三是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推进经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全年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800多万元,支持了荔浦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平乐果蔬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农机下乡、汽车家电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顺利进行,县域各种节庆如火如荼,会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人聚业旺。

    县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拉动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空间的有效办法。

    一是大力推进县域城镇群建设。深入实施县城和重点镇面貌改观‚三年行动计划‛和‚百镇千村行动计划‛,推动 各县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继阳朔、恭城、资源、龙胜等县城乡风貌建设已初步完成,一批特色村镇已经建成。如今,一个‚城乡统筹、产业支撑、特色突显‛的桂北城镇群已初步形成。全州、平乐、荔浦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县城新区道路、桥梁、园林绿化、通信电讯、水电供给、环卫等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25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260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18409户,改造‚综合整治型‛村屯28个;完成3个名镇名村的建设项目。

    二是‚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获得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完成植树造林42.4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到4个重点县实施。完成通道绿化130公里,开工119个村屯绿化。加快推进防护林、水土保持、沼气池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新建1.1万座农村户用沼气池和6座养殖业大中型沼气池。2024年,全市农村转移就业9.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47万人次;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农家书屋174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率达100%;医疗卫生标准化建设项目的13个县级医院已完工7个,35所乡镇卫生院已完工25所,1661所村卫生室已完工78.8%;在兴安、恭城、临桂、永福4个试点县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531万元,新建、改扩建村屯道路25条111.7公里,新建桥梁1座25延米,建人畜饮水工程1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1872万元,安臵农村贫困人口836户,受益人口达3742人。

    第三篇:发挥闽北特色优势做大做强茶产业

    发挥闽北特色优势 做大做强茶产业 副标题:

    作者:黄智源 文章来源:市农业局党委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4-5-2

    2我市是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又有一批历史名人的传承,颂扬,形成了“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茶历史文化,包含了北苑茶文化、武夷岩茶文化、小种红茶文化等,成为我市独有的特色文化。闽北是多茶类产区,茶类之全居全省之首。经过长期的发展,目前全市形成了4大茶区,即武夷山、建阳、建瓯的乌龙茶区;松溪、政和、邵武、浦城绿茶区;政和茉莉花茶区;建阳、政和的白茶区,及武夷山、政和的红茶区,各茶区优势产品突出,布局日趋合理。闻名国内外的茶叶产品有大红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闽北水仙、白牡丹、正山小种、政和工夫。但总体看,茶叶产量的增长高于消费的增长,供大于需的局面近期内难以扭转,因此同业竞争将更趋激烈。虽然我市茶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腾飞基础,但与闽南、云南、浙江等茶叶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费群体,特别是海外华侨,对家乡的茶叶情有独钟,这对茶叶出口的稳定增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推进深加工开发

    茶类突出“特”:在现有乌龙茶、绿茶各半的情况下,加大特种茶的比例,调整优化茶类结构,调减绿茶比例,增加乌龙茶等特种茶比例,红、白茶产量从6%上调至 15%,乌龙茶产量上调至50%以上。增加名优茶比重,名优茶产量从现有的20%增加至45%以上,产值从30%提高到75%。从乌龙茶占43%、绿茶占51%、红、白茶占6%,调整为乌龙茶占50%、绿茶占35%、特种茶占15%的格局。

    品种突出“早”:茶树品种从中晚熟品种为主,调为加大早熟、特早熟品种的比例,选择适制性强、早芽、高香型品种。绿茶以九龙大白茶、元宵茶、福安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台茶为主;乌龙茶以丹桂、黄观音、茗科1号、白芽奇兰、肉桂、水仙、黄奇为主,并选用兼制性强的品种,如黄旦、奇兰、毛蟹、梅占、台茶等。要 加大茶树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的力度,加快良种化茶园建设,进一步完善茶苗良种繁育体系。可以在武夷山、建瓯、松溪、顺昌、邵武建立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培育适合闽北种植的优良品种,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茶园素质和茶叶品质。

    产品突出“深”:开发茶产品深加工,组织科技攻关,改进生产加工工艺,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竞争力。开发特种茶、特色茶、茶饮料、保健茶、茶食品、茶用品等系列产品,延伸茶加工的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建立质量监测体系

    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农业、质监部门要依托茶叶龙头企业,加快制订茶叶产品标准体系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的步伐,包括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目前“政和工夫”已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松溪绿茶”也正在申报之中,让标准化贯穿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加快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要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茶园的建设,目前我市已在武夷山、建瓯、政和、松溪建立2万亩的标准茶园基地建设(其中:武夷山7700亩、建瓯6500亩、政和4600亩、松溪4500亩)。通过建设茶园机耕道路、种植茶园遮荫树、行道树与茶园防护林等林业措施,在茶园梯壁及园面种植绿肥、日本草等草业措施,通过增施专用有机肥,平衡施肥,改善土壤结构,调整土壤PH值等土壤改良措施,以增强茶园水土保持能力和增加土壤肥力。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在茶叶主产区建立和完善产地检测机构,即:武夷山、建瓯、政和、松溪、邵武各建立一个茶叶农残检测中心,购置从终端产品质量检测逐步过渡到“生产、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我市茶叶产品安全、卫生,从源头上杜绝各类农残超标。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在政策上,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工业的决定》,在企业征地、税费、信贷等方面为其创造宽松环境。

    在基地建设上,扶持龙头企业组织农民按照企业茶叶产品种类,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采取股份合作、承包、出让等方式,建立高标准、有规模的茶叶基地,推进茶叶生产集约化。

    在加工能力上,扶持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如:自动化精制生产流水线、色选机等,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

    在企业扩张上,鼓励通过采取控股、收购、兼并和联合等形式,扩大现有规模,增加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打造知名品牌 加快消费市场开发

    近几年,我市十分重视茶叶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明确了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其它地方优势品牌共同发展的品牌发展思路。建瓯主打建瓯水仙;松溪主打松溪绿茶;政和主打政和白茶、政和工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品牌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净化市场环境、挖掘茶文化内涵。

    强化品牌的策划、推介。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以“大红袍”“松溪绿茶”“正山小种和政和工夫”“白牡丹”为代表的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四大茶类品牌格局,但在品牌的知名度上,“大红袍”是一枝独秀,要做到四大茶类齐头并进,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品牌、产品的策划。围绕大武夷的品牌,涵盖闽北四大茶类,使生态、文化、卫生与茶叶融为一体;同时,要开发、创新相结合,突出产品的个性,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在此基础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如鼓励茶农、茶商到国内大中城市去开设茶庄,建窗口,通过参加各种茶王赛、擂台赛的形式,把闽北茶叶品牌打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

    联合同类企业,共同打造品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类企业逐步走向联合,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的必由之路;例如:武夷山符合条件允许生产“大红袍”的厂家已近百家,可以学习“铁观音集团”的做法,整合资

    源,规范产品,组建“大红袍集团”,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强化市场整规,维护品牌信誉。武夷岩茶知名度提高、价格攀升,市场上也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行为,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大红袍等岩茶品牌带来了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分阶段、有重点地对茶叶市场开展清理和整顿。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要加大茶叶加工、销售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武夷大红袍”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取缔无照经营企业,严历打击生产经销不合格产品、掺杂使假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茶叶生产经营秩序。

    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把大武夷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茶产业的发展与品牌树立、茶文化的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宣传茶叶对人类健康的功效,实现茶产品与茶文化的一体化经营。

    第四篇: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2024年,在中华道教文化的圣地、太极武术源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脚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湖北武当太极湖集团共同拉开了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新区建设的序幕。两年过去了,中国内陆一个全新的武当太极湖文化旅游新区和文化产业聚集区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并日益成为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强大动力。

    “武当山难题”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由于受中部地区欠发达、鄂西北交通落后等硬环境的限制,武当山地方政府一直难以从根本上突破遗产文化旅游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与武当山遗产资源承载有限的矛盾、世界级遗产资源品质与“门票经济”的矛盾、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欠发达地区文化“惠民富民”之间的矛盾。21世纪的头十年,寻求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转型,突破“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困境成为包括武当山特区在内的中西部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鄂西地区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资源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气象万千,是皇天后土“恩赐”给中华民族的“精致礼物”,创造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越环境。但鄂西地区同时集老、少、山、边、库区为一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发展速度与优良的资源禀赋不相匹配。2024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力图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发鄂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探索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快速发展道路,推动实现湖北东西部区域相对均衡发展。正是在这一大的战略背景下,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作为鄂西圈域重大支撑项目被历史性地推上了21世纪中国的前台,我们通过招商引资而来的民营太极湖集团公司正承载着这一光荣的的历史使命。

    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成为鄂西圈发展的新引擎。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将建成文化考察、生态体验、休闲养生产业链,以及论坛、影视、演艺、会展、出版、体育等一系列具有规模优势和太极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集群,大幅度提高大武当的接待能力。大武当地区能够借助于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和武当山世界遗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实现对鄂西圈和中部文化产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太极湖将通过与长江三峡、神农架文化旅游规划的对接,形成鄂西圈域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同时借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平台,积极推进武当太极湖与西安、武汉的市场联动,与“北京故宫、河南少林”的战略连接,将有效地推动鄂西北、湖北省以及豫陕周边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将以其要素载体功能,推进文化旅游和养生项目的空间聚合,从而带动鄂西北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提升,成为“十二五”时期鄂西圈域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在文化遗产价值链的延伸处实现综合价值创新。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视野下,人类文化遗产被重新纳入到一个价值发现过程,民族文化遗产不再仅仅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精神价值存在,而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具有了“价值增量效应”,被赋予了产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由遗产资源支撑的休闲旅游、文化考察、会展、演艺、出版、“乐活”养生以及文化传播、文化富民等价值,都是文化遗产的“溢出价值”,表现为一种价值增量的积累过程。这种价值的积累形成了文化遗产的特色价值链。由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品牌价值延伸出来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了遗产价值链条的下游环节,体现为遗产资源对于区域综合协调发展的“乘数效应”。根据我国经济学家刘世锦等人的研究,全国文化遗产行业投入与产出比是1∶8.1。尽管受到中部区位、交通和资源承载力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投入与产出比仍然达到1∶6。调查表明,到2024年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基本建成,预计吸引投资近200亿元;预计到2024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中长期达到1000万人次,将占鄂西圈总旅游人次的1/20,并跻身于全球“千万人次级旅游景区”俱乐部。太极文化品质和亚洲最大人工湖的生态环境,将借助于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平台转化为大武当旅游文化能力、休闲养生文化产品和区域社会发展推力。太极湖等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培植了区域现代经济的文化产业板块,创造了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力量,同时也塑造了区域和城市的文化经济地理,营造了有利于文化创意、投资、消费的社会文化氛围。

    探索创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道路。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民族文化遗产和优质生态资源的品牌影响力与产业效益之间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北京故宫、湖北武当山、山东泰山、云南丽江等既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的文化品牌,更是地方的稀缺性经济资源,在发展区域文化旅游、拉动产业链、促进就业、涵养税源、营造文化形象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从设计理念上超越了工业化“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确立区域经济文化的内生发展模式。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始终遵循“道法自然”、遗产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先的基本理念,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主体与客体”“利用与被利用”“控制与被控制”的传统关系模式,确立了当代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理性的回归与重建。与建立在对土地、矿产、生态资源等物质资源要素消耗上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不同,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更关注文化、生态、信息、技术和教育培训等智力资源要素的作用。太极湖集团从规划设计之初即聘请了全球一流的设计团队,集中了全世界文化、规划、旅游和演艺产业领域一流的专业智慧,从宏观战略层面上将遗产保护观、环境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和社会效益观纳入区域社会综合价值核算体系,借助于“无烟”生产和绿色消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模式贯通“文化—生态—旅游”三大行业。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整合分散在生态、文物、文化和其他行业中的文化、知识、信息和产业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的资源配置功能,突破文化、文物和旅游等体制分割障碍,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实践内生增长方式的全新内涵,带动经济基础落后而文化资源丰富的鄂西北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和效率发展。

    我们的深切感受是,通过项目拉动,龙头带动,市场引导,企业主导,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充分利用民营资本,利用增量、盘活存量,使资源效益最大化,切实突破和解决政府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从而给力于区域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协调有序科学发展,形成千舸争流、生机无限的发展态势。

    第五篇: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产业调研思考

    沿黄城市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是**市崛起的契机,打造黄河金岸和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如何在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近期的调研,我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实现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市依黄河而生,靠黄河而存,借黄河而发展。

    全市人口27万,面积25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万亩。近年来,**市委、政府以“创建全国百强县(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进入小康阶段。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0%,年递增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45元,比“十五”末增长35.5%。城市化率达到42.6%,比“十五”末增长3.7%;高中入学率达到85%,比十五”末增长28%;农村人口平均教育年限9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1%以上,比十五”末增长2.7%;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国土林木覆盖率达到15%,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4平方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0%以上,基本政权建设达标率85%。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38位,十五”末前移了33位,跻身“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行列。可以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扎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目前,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2024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8%。现已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青铝集团已跻身为全国最大的单体电解铝生产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57位。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成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并跻身全国石油化工百强之列。截止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66.8亿元,实现增加值47.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4%。农业生产条件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塞外香公司、圣花米来公司、御马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酒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建成了优质粮食、酿酒葡萄、设施蔬菜、畜禽水产养殖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到2024年,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7.5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8万亩,适水产业面积达5万亩,各类养殖园(场)区61个,生猪饲养量达到68万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6.1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养猪第一县。荣获了“中国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等称号。

    三是由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推进。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了“两大工程”,城乡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城市规模不断拓展,规划区扩大了13.5平方公里。快速推进了以“中心村、大庄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全线贯通滨河大道、立马公路,城市东区“两纵三横”道路,大力实施城区、庄点、干道、河湖生态涵养林建设工程,打造了城与城、城与村、村与村10分钟工作圈。截止2024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8.1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农村砖房率达到72.6%,庄点绿化率达到85%。城市的聚集带动功能逐步凸现,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逐步向农村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程度明显提高。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完成,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中等职业走在全区各县(市、区)前列。大力实施“科普之光”下基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科技推广活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45%。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2024年底,全市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5991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023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80154人,参合率达99%。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向城市5535名和农村4001名低收者分别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33万元、210万元;深入推进全民就业创业活动,新增城镇就业45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务输出达到3.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深入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创建

    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2个镇进入全国文明先进工作镇、5个机关事业单位进入全国文明先进工作单位、3个镇进入了自治区环境优美镇、22个单位进入了自治区文明单位(文明镇)。深入开展以平安创建活动为主题的“扫黑除恶”、禁毒人民战争等专项行动,保持和巩固了自治区“平安市”荣誉称号。

    二、加快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然,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调研过程中,我认为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产业布局不够科学,产业优势发挥不明显。从现在的发展来看,**产业布局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够科学。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上,过去把城市分为三个部分,造成一些工矿、企业远离城区,自成体系,分散投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而且投入成本增大,城市功能弱化,城市人口分散,不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使我市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以工促农、以城促工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不能协同发展、集约发展,造成了二产带动三产的作用不大,反哺一产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缺乏拉动力量,总体需求不旺。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统筹发展的难度加大。从工业发展来看,虽然我市工业在全区县(市、区)中基础雄厚,但企业发展不平衡。区属企业占主导,产值占全市工业企业产值的67.1%,市属企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区属企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属高载能企业,工业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农业发展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在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上培育力度不够,创新机制不强,设施农业对市场供求变化反映不灵敏,产储运销产业链衔接程度不够强。虽然“农字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0多家,但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不多,8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粗加工,企业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企业、农户、基地的链条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直接影响了全市的农业结构调整。比如:我市在葡萄产业发展上,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差,十多年来,这个很好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徘徊不前。大米、玉米、林果资源比较丰富,但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主要原因就是深加工能力弱,尚未形成区域品牌。2024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1%。

    三是具有成长性的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真正的发展能力还没有释放出来。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鸟岛、黄河十里长峡、108塔、古渠首、牛山寺庙群、庙山湖、北岔口明长城、鸽子山遗址等旅游景点文化底蕴极为丰富,但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黄河文化”这个主题不突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市场开拓不够,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打造,旅游资源真正的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出来,总体上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四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区的位次相对靠前,但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尤其是教育和卫生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很不满意。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教育、卫生人员超编现象严重,导致新人补充不进来,再加上近年来,一些骨干教师和专业医疗技术人员流失,致使目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学科配套的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医疗专业人员不够,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的差距,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由于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是干部思想解放程度和干部作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一些领导干部工作精力不在基层一线,多数时间守着机关,忙于事务应酬,深入基层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不够,研究解决问题不求甚解,开展工作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事倍而功半。有的乐于作表面文章、政绩工程,把一些精力浪费在了揣摩上级领导、主要领导的意图,应付日常工作,不能放手创新开展工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不够。有的开展工作满足于完成任务,满足于现状,质量标准低,缺乏立足长远谋划发展的意识,有的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混天度日,缺乏加快发展攻坚克难的魄力。

    三、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以自治区启动沿黄城市带建设为动力,以打造黄河金岸为契机,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着力点,明确主攻点,用足用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精神,扭住发展不放松,争创百强不动摇,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主举措。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工业经济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快速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严格落实市、镇、部门主要领导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近期汇报制,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形成良好发展氛围。二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重点打造铝工业城、新材料基地、嘉宝工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集聚经济要素的能力,吸引高科技、高产值、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企业向园区聚集,做大做强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强化监管力度,引导企业改进技术装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加工型向深加工型转变、由耗能型向节能减排型转变。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开展“质量兴市、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年”、“诚信企业”等活动,培育企业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创造品牌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坚定不移地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平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的实际,确立“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农村群众向城市集中、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心市区—中心集镇—中心村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实现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公交车,实现大庄点、中心村街道全部硬化,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沼气池、安全饮水等项目两到三年全部建成,极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统筹城乡建设。加快修订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市东区商贸市场、综合医院、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城市规模。继续完善罗家河水系、青秀园人工湖等景点建设,突出水系穿城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塞上农民新居”和新村庄建设工程。三是统筹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和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工农双赢、互动发展。特别是重点发展有机水稻、酿酒葡萄、小杂果、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作为主方向。民生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尺度。我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凝聚发展力量,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工程。一是抓好全民创业促就业,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富裕程度。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力度。二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发展以文化、卫生等为主的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效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贵、保障低、文化单一的问题。三是坚持向群众“求计问策”。做决策、办事实,处处为群众考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让群众顺心。

    (四)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主途径。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挖掘以黄河为轴线,以水、峡、塔、岛、山、寺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着力开发建设黄河大峡谷旅游景区。一是突出黄河文化主题。规划建设**黄河楼、黄河坛、黄河度假村、黄河休闲广场等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景点。二是加大对重点景区的投入。积极打造十里长峡、一百零八塔、金沙湾、牛首山寺庙群、黄河生态公园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旅游业大发展,带动服务业大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着力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星级宾馆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特色餐饮业、娱乐业,使各旅游景点服务单位在卫生环境、饭菜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向星级靠拢,为游客提高良好的消费环境。

    (五)坚定不移把项目实施和招商引资作为主攻点。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机遇,准确把握中央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债项目、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项目,广纳社会资金,吸纳外部资金,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进一步强化“抓项目、抓招商”的发展意识和“亲商、安商、富商”的引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千方百计聚集民间资金,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六)坚定不移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主抓手。要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中去,领导班子成员要建立基层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要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神,坚持重实效、讲实话、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严格禁止做表面文章。要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坚持深化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切实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管机制,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通过近期的调研,就如何促进**科学发展,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自觉把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抛弃,始终保持克难制胜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想别人未想、不敢想的事,干别人想干、不敢干的事,做到突破前人,超越自我,奋起直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促进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发展就是合乎规律的发展。探索破解“三农”难题,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从农业文明上升到现代文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民力。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民间,越是群众创业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就越强。全国之所以有“温州模式”就是得益于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全民创业,放手让群众干,全力支持群众干,不断激发群众求发展、求致富的活力,使全市的发展力量和潜力充分的释放出来。

    (四)促进科学发展,必须突出特色。特色就是市场通行证、品牌影响力、区域竞争力。实现**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把握市场走向,实施差异化经营,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使人们一提黄河,就想到黄河**大峡谷;一看到葡萄酒,就想到**是酿酒葡萄的最佳原产地;一见到大米,就想到**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五)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端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干群同心,上下协力促发展。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决策上顺应群众的期盼,体现群众的利益,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发展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推荐阅读:
    培植市场竞争优势做强特色板块经济(精选五篇)
    不良8D报告
    14电工交接班管理规程
    木地板经营思路
    公开承诺书-市场营销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