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600字作文 聘用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清幽竹影 时间:2024-09-16 01:00:2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 王 岚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素质教育的春风并没有吹进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育的滞后原因及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经济滞后严重制约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

    美术教育需要经济投入,但少数民族山区学校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教育落后,经费紧张也是诸多学校的通病。学校连维持正常教学经费都很难,更不会有多余的经费投入到美术教育,美术教师除了手边仅有的教科书和两盒彩色粉笔外,没有辅助教学设备。

    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一)、传统教育忽视美术课的重要性。刚步入课堂的那段时间,我的教学是个开放式的课堂,但是山区的学生偏偏沉默得令我都觉得气氛尴尬,感觉自己的活力就像动物园里被人注视的猴子。学生认为学好文化知识才是硬道理,至于美术课,仅仅是让自己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放松一下而以。因而普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美术课便成了一种摆设。

    (二)学生对美术课的误解极深。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家长和学校共同“熏陶”下,再加上没有美术科考核,部分学生对美术科是不屑一顾的。

    三、专业教师缺乏

    其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对美术的求知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较高,只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教师资源匮乏,教师的教学素质有较大的差距,参差不齐。虽然有了美术课,但学生难以触摸到美术的魅力。

    四、几点思考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认识到上美术课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兴趣。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还要让他们学会表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在不断的表现和创造中去学会生活。

    其次,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去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第三,努力挖掘少数民族地区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和自然资源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原本的那份清纯古朴,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文化,这是一笔财富,更是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素材以提高少数民族孩子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修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我所执教的地区,苗族的刺绣、革族的蜡染,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由于有平时的耳闻目染,把这些丰富的民间艺术带入美术课堂,大家都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编织”一课中,可以利用随处可见的棕树叶、稻草来进行练习,这样编出来的作品虽然不是很艳丽,但那朴实颜色也独具魅力。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总之,作为苗岭山区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里,充分利用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搭建一个崭新的艺术殿堂,让生活在大山里那些朴实的孩子也能触摸到美术艺术的芳香。

    第二篇:对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分析与思考

    对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分析与思考

    (553105 威宁县黑石中学)张荣华

    诸如威宁县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牵制着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人的背景下,贫困地区教师如何在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环境下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在民族贫困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计划(2024-2024年)的通知》,启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程,组织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培训工作,要求全部中小学教师进行常规性的轮训。但是,到目前为止其结果如何呢?

    一、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问题明显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县,2024年8月以前,全县中小学教师缺编近5,000人,而且已有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严重不达标,到2024年8月后通过中央、省、地、县招考和录用“特岗教师”等,全县教师数量已经基本达到编制要求,但是,有很大一部份教师仍然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表面令人满意的数据背后仍隐藏着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

    1.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极低,素质不高。教师队伍还有由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组成,还有一部分代课转正教师至今未进行师范类的系统学习。2.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呈现“满编不够用”的结构性缺编现象。有的学校教师达到编制,但英语、计算机和音、体、美教师却严重不足,无法正常开齐课程。3.乡镇的部分边小教师包班现象严重,工作负担重。一个班主任教师可能要完成该班所有课程的授课工作,暴露出“所教非所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针对我县的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县教育局对我县的部分教师进行了分期分批派出外出培训。并对生均公用金费的使用作了规定,要求其5%为培训任务经费。以常规的集体短期进修培训、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几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短期的集体大规模培训是由国家指定的教师进修学校对教师进行的整体培训。这种培训是国家启动的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程的具体项目,也是我县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它与教师职称评定与晋级挂钩,一般可称为常规培训或履职培训。每个假期举办1-2次,如今已经培训10多次,全县几乎所有教师都参加过这类培训。目前,培训主要集中在“走进新课程”和“信息技术教育”两个主题系列。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出于节约——不愿“出血”---培训中让教师过多的“贴帐”,从而造成了教师对培训的不认同和抵触心理。

    骨干教师培训,顾名思义,是针对各个学校的拔尖人才所采用的培训。它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开支,通过对学校中工作能力强、富有号召力的教师进行培训,由点到面地影响整个教师队伍。培训还经常采用逐级培训的方式,由乡校到村校再到校点。但随着传递面的扩大,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递减的情况,培训传达的内容与效果也会因为骨干教师的态度与表达能力而受到影响。所以普遍表现为村校以上的培训效果好,到了村小和各个寨小,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教师自愿参加的学历教育一般是农村教师为达到合格学历而被动参加的学习(我县 1

    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是达到中师或专科水平,初中达到专科或本科水平,高中达到本科水平)。此类培训学习的费用完全由教师个人承担,学习时间也集中在寒暑假,以自考、函授、等的方式修完规定课程,考查合格者便能获得相应的文凭认证书。据调查,目前有约60%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取得了合格的学历,但也有70%的人认为这种继续学习对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和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县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到管理、经费、师资、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开展所谓的“校本培训”工作,而这种校本培训仅限于一般的教学观摩和研讨会等操作套路,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二、教师培训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仍是举步维艰,经费问题首当其冲。由经费问题又派生出培训机会缺乏、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即使抛开经费、资源、机会等问题,仅针对已开展的常规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的操作技术层面而言,我们仍发现如下问题:

    (一)培训观念的城市化

    从我县及其周边的类似地区来看,无论是新课程改革后所推行的教材,还是围绕新课改的理念而实施的培训活动,都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从城市发起的新课程改革,在内容进度和教学要求上都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教师与学生的水平。诚然,教育理论具有相通性,城市中先进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和借鉴。但调查表明,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只是一味照搬、生搬硬套地运用城市的那套培训课程与教材,缺乏对本地教育现状、课程设置、教师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深人研究,导致培训与现实脱节,严重削弱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难以将培训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对此,从城市到当地支教的教师和大学生深有体会:“这里的孩子腼腆、害羞,汉语表达不流畅,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很难有效开展,城里的一套做法在这里应用,处境非常尴尬。”

    (二)培训内容的理论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但贫困地区L县的教师培训在内容上却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特别是在大规模的集中常规培训时,为节约时间、便于控制,培训通常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传授,缺少鲜活的实践案例支持,让教师感到培训内容犹如海市蜃楼,虚无缥渺。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难以说服教师来内化理论、转变观念,更难以升华理论,外化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访谈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培训就是去勾画重点,最后考试”,“这些理论资料大部分只是听课的时候翻翻,下来根本没有什么用”。理论作为实践经验的浓缩和概括,如果在培训时只停留于口头上,就容易造成机械、空洞、教条、刻板的弊病。

    (三)培训方法的单一化

    从我们所参加过的教师培训所采用的方法看,难免有些单一,主要是“专家说一教师听”的灌输式方法,很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注意及时的信息反馈,最终使培训沦为说教。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以点到为止的单向传授方法粗浅介绍教育理论与相关知识,忽视了一线教师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培训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方法并存等理念背道而驰。很多参训教师对此既感到厌倦又感觉轻松,他们似乎已习惯于在培训中扮演只需要耳朵和笔记本的听众和记录者角色。教师培训层面尚且如此,那教师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四)培训过程的形式化

    整体而言,教师培训也不免存在形式化——培训单位与参训教师均缺乏内在自觉性。具体表现在,培训前缺少需求调查,培训后没有跟踪评价,培训中缺乏科学设计,培训部门重量轻质、应付了事,忽视实践环节。而参训教师也并不重视集中培训,把县里的或派出外县的集体培训当成任务,没有把培训视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参训教师把培训当作“走走过场”,培训单位将培训简化为“专家”上课,培训变成一种外控的、临时的、缺乏系统的花架子,组织草率。

    三、如何改进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

    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教育经费投人的政府职能将不断增强,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的经费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但经费的增加只能从量上保证培训机会和时间,培训质的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用终生学习的大教育观看待教师培训,将培训视为针对教师的系统教学过程,以教学论的研究思路和观点反思培训工作。

    (一)严格筛选,加强培训队伍建设

    培训者的素质是确保教师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对培训者的挑选和培训至关重要。在挑选时,需制订规定性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既考虑培训者是否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丰富的教育理论、渊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考虑培训者是否懂得师资培训的特点、规律,熟悉本地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将教育理论融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师教学。培训队伍应在广阔的领域里组建,以培训主体多样化、师资结构合理化的原则为指导,建成一支专家型、经验型、管理型的培训队伍,保障教师培训工作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而对于已建立的培训队伍,要经常有目的地选派他们外出进修,并深人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与一线教师建立联系,积累实践经验。

    (二)研究教师,激发学习的积极动机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激发贫困地区受训教师的内在学习动机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由之路。贫困地区的教师生活在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对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和做法非常陌生,受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慢。同时,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育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性,其观念行为的转变需要多维刺激与强化。所以,教师培训一方面要研究贫困地区教师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要激发他们对培训的需要。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教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找出原因,以此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但是了解教师只是培训的基础,激发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才是培训成败的关键,可以通过学员参与设计培训、提供可选式培训套餐、组织教育问题探究合作组、评定优秀学员等方式,唤醒教师参与培训的主体意识。

    (三)实地考察,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不仅要给自己补充一些必要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达到会用、善用其所学的目的。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希望接受实际教学方法技能、现代教学手段、开发乡土教材的实用技术、后进生的转化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无论何种形式的培训都应指向贫困地区教师教学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上。可立足现实,提供某种技能性培训,也可审时度势,将理论与实践联系,为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进行系统性培训。此外,培训要特别注意城乡差别,考虑贫困地区学生语言表达、学习观念、个性品质、领会能力方面的特点,为当地教师贴身打造本土化的培训内容,用因地制宜的眼光去推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四)努力探索,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法

    现行师资培训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落后且单一,不利于贫困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培训方法,科学有效地组织培训活动。要将听、看、讲、做、体验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打破传统讲授的常规,综合运用诸如案例分析法、集体备课法、微格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交流业务能力、体验多种角色、专家引领(专家讲座、专家评课、名师导学)、教育教学问题研讨(教育漫谈、热点研讨、难题会诊)等各种培训方法,增加培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五)加强监督,完善培训环节

    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问题,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加强监督,形成由培训者、受训者和培训监督机构所组成的三权制衡网络,建立教师培训的督导评价机制,完善培训过程。这种评价不仅需要在培训进程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更要在培训后进行跟踪调查;不仅需要对参与培训的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自评与他评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也要对培训单位的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培训者素质、效果、意见等方面进行评定。

    第三篇:加快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思考

    加快发展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思考

    石泽龙

    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如何发展,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远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实问题。这里就进一步加速泸溪县域经济发展谈几点思考。认清形势,增强两种意识。一是正视压力,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更加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二是把握政策,增强机遇意识,借力发展,借势提速。强化特色,壮大优势产业。有特色才会有优势,才会有核心竞争力,只有结合县情,不断强化特色,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壮大优势产业,才能保证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突出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着力传统产业提升,大力推进锰锌冶金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积极促使新上项目建成投产;大力推进锰锌企业多方式横向整合,组建企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切实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大力推进生产技术改造升级,把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产能。着力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着力园区平台建设,注重道路、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改造扩建有机结合起来,以地生财,促进园区发展。二是突出创品夺牌增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在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大力奖励特色农产品包装上市、商标注册。在品牌创建上狠下功夫,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不断开拓外销市场。狠抓项目,增强发展动力。推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狠抓项目。一是加大争项争资工作力度。牢牢抓住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难得机遇,做好项目规划编制,抓好项目库建设,论证、包装、储备、申报一批重大项目和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小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大上争项目资金力度,力争

    更多项目进入上级项目计划笼子。二是加大对外招商工作力度。立足本地战略支撑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注重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大项目、大投资,推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高效经营,建设新型城镇。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增加投入、拉动消费的重要载体,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同时,突出抓好城镇的高效益经营。一是加大城市土地储备力度。建立健全统征储备制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大对县城和乡镇闲置土地、城乡结合部乱占乱用和非法买卖土地清理监管力度。二是推进城镇土地开发出让。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努力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三是抓好城市资产经营。放手经营城镇资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建设与经营管理,实现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作者系泸溪县委副书记)

    来源:湖南日报

    第四篇: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一般来讲,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相对发达的必然产物。对贫困地区而言,农业产业化既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又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但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如果在农业产业化上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只能是坐以待毙。只有科学地把握结合点,选准增长点,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不仅有路可走,而且大有为。本文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就农业产业化问题谈些粗浅认识。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相对发达的必然产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科学地把握结合点,选准增长点,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不仅有路可走,而且大有作为。在贫困地区实施产业化扶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就生产抓生产、就农业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工作模式,真正实现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从总体上讲,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强大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从而迅速提高主导产品产量,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通过生产基地的集中连片或成批养殖,把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生产组织成若干个产业链,进而联结成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集约化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程度,增加农产品产值,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促进农民参与市场活动,按市场需要有序地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而保障农民的利益;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积极推进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个农业县,又是一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其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生产力水平低。**贫困地区主要以南北两大贫困片为代表,还有部分川区乡镇的山区村,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低,适应产业化经营有一定难度。二是市场意识、商品观念淡漠。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多以家有三年粮,存栏几头畜而自豪,并以聚集的实物多少论贫富,重数量、轻效益,惜售思想严重。三是资本积累差。这些地区有的刚刚脱贫,有的只是解决了温饱,有的甚至还处于温饱线以下,人均收入低,资金实力弱,发展再生产投入难度大。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由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服务机构不健全,信息不灵,产销脱节,特别是缺少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处于“什么都有”,“样样不多”,“东家看西家,大家种啥我种啥”的小农经济阶段。在当前农产品全方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贫困地区批量少、质量低、价格高的农副产品更是难寻出路,造成了恶性循环。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为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网织了重重羁绊,起步难,发展更难。

    但是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一是资源相对丰富。**贫困地区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饲草资源和矿产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大。只要找准路子,选好产品,就可能很快产生效益。二是自然环境比较干净。这些地区大都工业企业少,化肥施用量低,空气无污染,农作物病虫害少,只要有好品种,就可生产出大批量的绿色食品。三是农村劳动力量多价廉。贫困地区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50%,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普九”教育,青年农民中高、初中生比例大幅度提高,只要稍加培训,就会产生一大批种田的“科技明白人”。四是国家向贫困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有利于资本、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聚集,只要政策开放,项目可行,就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达到借梯登高的目的。

    在优劣势分析的对比中,也不难发现,在**贫困地区实观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许多现实的结合点。一是农业产业化基本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要求。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长期稳定不变。而农业产业化正是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不动摇农民的家庭经营基础,不伤害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又能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发生冲突。二是农业产业化便于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千家万户独立经营的农户,分散封闭,规模狭小,实力脆弱,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产业化经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龙头围绕市场转,农户跟着龙头干,切实把“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市场需要啥就经营啥”的口号变为现实。三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的宗旨是一致的。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使农业由粗放型(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向集约型、贫困型向小康型转变和渐进,与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完全适应贫困地区的发展方向。四是农业产业化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实行产业化经营就生产这一头而言,基础是种养业。种植业和养殖业资金投入不大,种养的品种都为当地所适宜,对农民来讲是轻车熟路。从加工销售这一头讲,农民的产品能够及时有人收购付款,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这对吃尽“灾难”苦头的农民而言,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贫困地区不是能不能搞的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只是起点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加快经济发展的明智选择,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益出路。在新时期,国家确定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力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一体”,以劳务输出和产业化扶贫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加大扶贫投资力度,这对于我县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定要紧抓机遇,把我县的产业化扶贫促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较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用政策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去引导,用科技的、服务的、开放的机制来促进。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路能变成出路。贫困地区产业化不能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观念上的桎梏没有被打破。目前,这一地区对农业产业化有很多模糊态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倾向有这样几种:一是一些人认为产业化只是一个“新提法”,不少干部群众把它当作一句时髦语言,频繁地喊在嘴上,却落实不到行动上,工作按部就班,生产照原样进行;二是有人认为贫困地区只要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就算大功告成,产业化离自己尚远,还未到推行阶段;三是对产业化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认识上比较笼统,多是以形而上学的方法去看待。因此,在战略上没有认真去研究,在思路上没有认真去疏理,在工作上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缺乏像抓其他工作那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看农业产业化的高度不够,产业化推进的速度更不够,局面还不活。显然,上述思想观念不打破,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要下大力教育干部群众跳出小农意识的束缚,深化对产业化的认识,真正树立起与实现产业化相适应的新思路、新观念,培育起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用全新的视角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干部群众听专家授课,到外地考察、开阔眼界,理清思路,不断强化典型示范,从认识到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促动干部群众观念转变,特别是要抓好各级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还应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使广大农村干部既有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的胆识和决心,又具有从事商品生产基本技能和驾驭经济的能力,真正把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中坚。

    二、因地制宜,制定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商品农业为前提,以独立的农户经营为特征,产、加、销仅以外部的供求关系相依存,这是产业化的雏形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合同契约形式相联系,以互助互利为特征的分散经营,可以称为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中介组织为纽带,以农户为主体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阶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成熟阶段。贫困地区的特征各有区别,差异较大,发展农业产业化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遵循产业化发展演进的客观经济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区分不同情况,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应针对目前贫困地区产品分散、自给自足、小而全,既体现不出资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优势,又体现不出商品优势的经济格局,分析论证贫困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和区位优势,构建本地主导产业、经济结构和生产规模。在项目选择上,要体现资源和市场的有机对接,着眼于资源支撑面大、群众参与面多、受益面宽的项目,合理布局,正确引导,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在产业选择上,突出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形成种养加工的“龙型”经济。在产品选择上,要紧盯国际、国内需求取向,注重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把战略上的坚定性,战术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多管齐下,培植龙头。

    “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具有开拓市场,掌握供求信息,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缺乏龙头企业是致命的原因。因此,要把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现产业化的重头戏来抓。结合**实际,一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大户壮大实力,搞好内外对接,提高专业化程度,尽快成长为“龙头”。二是要引进和吸纳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创办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链、生物链的形成。三是要在集镇和公路沿线开辟各类发展小区,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人才向小区集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联结点。四是要本着普遍培育、突出重点的原则,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要大力引进;对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对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龙头”企业应尽量照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延伸效益。五是要鼓励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资本、技术、人力、物力、信息的联合,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销售流通组织。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四、择优汰劣,建好基地。

    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依托,只有规模化的基地,才能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产业化的循环节才能正常运转起来。贫困地区经济薄弱,自然条件差,建立基地必须结合确立主导产业、立足特色资源,扬长避短,扶优限劣,重点突破。一是要从地域内的自然、经济、区位、人文等众因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突出一些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的优质高效产品,舍弃那些劣质低效品种,集中拳头,壮大“龙身”,率先实现产业化。二是主导产业确定后,应当组织科技人员对生产基地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界定建设的区域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生产规模,严格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确定的品种、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三是要充分调动农户这个基地细胞的积极性、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和专业化生产,要用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基地组织与农户的行为。四是要积极做好种苗提供、生资供应、技术培训、产品收购等各环节的衔接协调工作,及时调处各种矛盾,保证基地一投入运行就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建立体系,搞好服务。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信息服务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真正的“龙头”和“助推器”。**贫困地区在这个环节上比较薄弱,应当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抓紧抓好两大体系的建立。要把完善农副产品初级市场、专业市场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确立的主导产业、产品种类、区位特点等,宜小则小,宜大则大,宜专则专,宜全则全,因势利导,兴建各类交易市场。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跻身流通领域,兴办流通企业,参与商品流通,从事农副产品和农资购销活动,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真正发挥市场这个产业化终极点的作用,实现产品价值,引导商品生产,增强吸附和辐射能力,促进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要狠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目前**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是依托现有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设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成立农副产品购销中介组织,建立样板农户,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交叉、专群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疏通产业化经营脉络,推动产业化经营有序进行。

    六、科技先行,提高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产业化不断上水平、上台阶的首要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农业的潜力在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出路更在科技。要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结合扶贫开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强化科技意识,加速水平提高,使农户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增强生产的科学性。要积极引导农民狠抓科学管理、科学耕作、科学经营,改变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传统陋习,精打细算投入产出账,用科学管理挖掘各项增产增收因素扩大产业,提高效益,增强对买方市场的适应能力。要紧紧围绕基地和龙头,大力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feisuxs查看)产品,要在大范围推广的地膜覆盖、温棚种植、暖棚养殖、节水灌溉、良种繁育、中低产田改造等实用技术上下功夫的同时,还要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胆上一些起点高、产品新、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示范项目,大幅度提高单位产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进一步落实科技投入保障措施,确保科技投入稳步增长,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动力。

    七、政策扶持,增加投入。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各方面能力还比较脆弱,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扶持政策和足够的资金投入。一是要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向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倾斜。财政、信贷以及农资部门应适当补贴,优先放贷,优先提供生产资料,支持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应尽量向建立一体化生产基地倾斜。对龙头企业在原料、能源方面优先供应,在贷款方面给予贴息或低息照顾。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的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农业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二是给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实体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产业化经营实体都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充分享受人、财、物的配置使用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龙头企业谁建基地谁所有的原则,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购和拒收、拒购、拒售现象的发生。龙头企业可以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贷款信息、赊购种苗和饲料等方式,扶持农户发展生产。三是在用足用活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以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出发点,在农副产品的加工立项、技术、信贷、产品销售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上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一体化专业集团公司。

    第五篇: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一、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贫困地区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通常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灾害频繁,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气候多变,多灾、缺水、缺热、缺氧、少光等,并直接导致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农用耕地少,生产条件差。贫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面积大,宜农耕地比例小,而且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矿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凡是贫困地区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比较普遍。贫困地区由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流行,致使人口素质偏低;而早婚、近亲结婚和换婚现象,使得弱智痴呆病患严重。

    4、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和边远地区,公路密度低,质量差,很多时候晴通雨阻。由于交通不便,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更难,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5、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粗糙,掠夺性经营,致使农村耕地“浅”“瘦”“劣”问题突出。“浅”指耕作层浅薄,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蓄水保肥能力差;“瘦”指土壤养分含量低;“劣”指农民不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土壤养分下降,板结严重,孔隙失调,土地质量变劣。土壤地力衰退已成为贫困地区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一大障碍。

    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十分淡薄,大多处于自给但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几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对这种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形象描绘。贫困地区普遍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大多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中央财政补贴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和边境地带,扶贫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而贫困的长期困扰,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有可能转化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安定团结局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老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今天我们能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因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之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建设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之举,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1.优化地区政府行为。首先是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贫困地区各级干部的培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造就一批人才,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立一个好支部”反映了村民的愿望。其次是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的经济环境。鉴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的扶植,国家宜在财政,金融信贷、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最后是促进政府经济行为向理性化转变。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政府要担负起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促进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2、实事求是制定规划。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一、自然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探寻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在不同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资源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电资源、森林资源、农作物资源,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其次是市场环境,包括地区区位,交通状况,产品集散地与产地距离,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市场需求量等等。再次是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能超过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盲目发展。最后是考虑农民的综合素质,规划一些简单易行,投资适度,经营管理要求不高的项目。

    3、组织农民建设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农村有大批曾在外打过工、当过兵的能人,他们有知识、有胆略、有远见、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寻找适宜本乡本土发展经济的各种路向,树立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的先进模范。通过这些典型实例,激发广大农户积极投身生产建设,走上生活宽裕的幸福之路。

    4、调整结构,改善生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衡。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在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园,确保生态平衡。同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同时,严格监管耕地任意转化为园、林、牧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将大片水地、平地、好地改为其它用地。

    5、合理开发,平衡耕地供求。平衡耕地供求,首要的是合理开发复垦。根据每一个山

    乡的具体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开发:(1)实行耕地“占补挂钩”政策,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发出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2)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政策,三年内免征有关税费,50年使用权不变。(3)招商引资、群众自筹、集体补贴、政府资助等多种筹资渠道并存,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发造地的积极性。

    (4)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的,或废弃地、塌陷地、空闲地复垦为耕地的,政府要组织土地、农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验收,验收合格要及时发放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使用证,为开发者排除后顾之忧。其次是改造中低产田。按照耕地立地条件与坡度状况,实行人工水平梯田、机修梯田等工程与山地林网、生物经济埂等农田生物防护工程相配套,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低产田开发治理的经济、生态、社会最佳效益。

    6、推动特色产业发展。(1)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良种及特色农业的培育;运用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搞好特色农产品栽培;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检疫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2)对龙头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应给予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优惠政策。特别应在特产税征收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必要的优惠,以使其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特色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展农民经纪人销售队伍。

    7、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贫困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差,人才智力条件弱,政策环境不够灵活宽松。因此,应加快交通、通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教育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办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当前经济启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根据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对一些依靠资源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应予以优惠。

    8、加强区域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做强做大贫困地区的各种产业,争取获得全方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推荐阅读:
    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08级毕业环节安排
    优秀师德表现自我评价XX
    一年级一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培训计划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