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300字作文 购房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夯实跨越物质基础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陌红尘 时间:2024-09-16 12:54:49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夯实跨越物质基础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夯实跨越物质基础

    —— 南江县加快培育立县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中共南江县委书记 青理东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山缘,大巴山腹地,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资源富集,拥有煤、铁、霞石等46种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优势突出的绿色食品资源和巨大的水能资源。由于受区位劣势的制约,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依然较小。今年以来,南江县委、政府把产业培育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酝酿大思路、实施大手笔、发展大企业”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逐步夯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树立新理念,谋划大产业

    一是大产业地位非常重要、事关全县大局,必须切实增强实施产业推进行动的责任感。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富则百姓富。实践证明,没有产业支撑,结构调整难以加快推进,农民收入难以稳定增长,经济社会难以跨越发展。可以说,产业经济就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全靠产业经济。县委、政府提出培育大产业,既是跨越发展的顺势之为,也是产业强县的富民之策,更是执政为民的务实之举。二是大产业基础相当薄弱、差距仍然很大,必须切实增强实施产业推进行动的紧迫感。南江与同类山区县相比,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但与发达区县相比,在产业规模、市场机制、结构调整、发展速度、综合效益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准确认清各地产业发展的客观差距,切实增强产业不强、百姓必穷的危机感和时不我待、奋起直追的紧迫感,才能纵深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夯实产业基础。

    三是大产业发展机遇难得、条件十分有利,必须切实增强实施产业推进行动的使命感。就南江而言,我们既面临着国家投资重心转移,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又面临着上级党委、政府关心关注革命老区建设的政治机遇。同时,随着广巴高速、乐巴铁路以及南汉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对产品需求和市场消费的拉动效应将日益凸显,加之南江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水电资源,这些都为培育大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找准着力点,培育大产业

    一要突出品牌优势,培育一批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县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成功创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南江黄羊产业发展,以科研选育为基础,以南江黄羊光彩互助合作社为重点,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投入机制为抓手,加快建立科研选育基地、纯种扩繁基地和优质肉羊生产示范基地。二是银花产业发展,以科研科技推广为重点,切实抓好品种选育、药典申报和标准化生产工作,加强基地建设管理,促进产品精深加工。三是核桃和茶叶产业发展,按照“建设一条产业带、培育一家大企业、打造一个大品牌”的思路,以元顶子茶厂为中心,建设元顶—红顶—南鹰村茶叶产业示范带,以桥亭乡为中心,建设关坝—上两—桥亭—赶场核桃产业示范带,努力在品种改良和产品加工上实现重大突破。

    二要依托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主导产业。南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煤炭1047.9万吨、铁矿3590.4万吨、花岗石和大理石25亿立方米,潜在价值非常巨大;以光雾山和米仓山为重点的生态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牌较好,开发潜力巨大,市场基础较好,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县;水能资源特别丰富,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5条,年均流量达24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一是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围绕工业发展“四百万工程”,以矿业集团、煤电公司、铁山矿业、水泥公司、秦巴煤炭、翔鸽化工等资源型企业为重点,通过采取“一企一业、一矿一策、以大并小、以优并劣”的举措,加快煤炭、铁矿、水泥、石材、霞石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和文明县城、生态县城、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建设相结合,围绕旅游发展“四百工程”,加快完善发展规划,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切实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旅游文化名山、旅游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名村。三是水能资源开发,以发展小水电为重点,按照“每年开工一个电站、年终建成一个电站”的思路,以南江河、杨坝河梯级电站开发为主,切实抓好明江河、焦家河、黄柏林、董家河水电站建设。

    三要发挥习俗优势,培育一批富民产业。南江大部分地方都有发展传统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外出务工的习俗,为发展大产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一是劳务产业发展,以东榆职中、县职中为依托,抓好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劳动力培训工程,全面推行“劳务派遣”、“基地+企业”和“订单培训”等劳务输出模式,努力提高劳务产业综合效益。二是生猪产业发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优惠扶持政策为重点,加强生猪良种繁育、疫病防治、加工销售、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切实走好优质、安全、生态的生猪产业化发展道路。三是优质粮油发展,以翡翠系列米生产加工为重点,整体推进油菜籽和特色杂粮生产加工,确保全县粮食播面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3.5亿公斤。

    三、实施大手笔,促进大产业

    一要依靠大基地促进大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特、一业一企”和“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培育干环线产业带、产业片、产业圈为重点,突出“果—药—牧”、“果—蔬—牧”、“粮—果—牧”的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整体推进。

    二要依靠大企业带动大产业。按照“一手抓基地、一手抓企业”的思路,通过培育大企业来带动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和基地建设,最终实现产业富民强县。一是做大小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切实抓好中小企业融资

    担保体系建设,促进小企业不断做大。二是做强大企业。坚持内扩外联的原则,对大而不强、大而不名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加快培育。三是组建新企业。依托南江资源优势和争取政策资金,加快组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城市开发投资公司、南威水泥集团等企业集团。四是带动大产业。按照“一企带一业、一业富一方”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三要依靠大手笔推进大产业。培育大产业不仅要有大思路、大气魄,更关键的是要有大手笔,规划一旦制定,必须一以贯之抓落实;方向一旦明确,必须强力推进求突破。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抓好发展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特”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切实将产业基地规划到乡镇村社和田间地头,将产业发展任务落实到年度目标和责任领导,确保产业培育扎实有序推进。二是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发展活力。全面推行“不收租金、转为股金,少收现金、转增股金”的农民资金营运模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推行金融保障、农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四方共保”机制,确保产业稳步发展壮大;全面推行企业、乡村干部、县级部门产业发展奖惩机制,重奖在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集聚产业发展活力。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投入保障。加快建立稳定增长的基地建设、品种改良、科研选育、品牌创建、企业技改、人才培养等财政投入机制,着力构建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现有的政策进行认真疏理,对落实不够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用好用足;对束之高阁、尚未实施的,要找准症结所在,切实解决好阻碍政策落实的关键问题,确保好的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第二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发展藤编业富民富村情况调查

    水井村地处南郑县以南17公里的浅山丘陵地带,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450户,总人口1450人,有耕地面积585亩,人均耕地0.4亩。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立足山区优势,把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藤编业做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现已形成了一个由龙头支撑、大户带动、农户参与、产供销一体的藤编工艺品生产基地。2024年全村藤编工艺品销售收入2024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极大地促进了村民就业和增收,为构建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定的产业基础。

    “一花”引来“百花开”

    水井村的藤编业起源于70年代初期。最初由该村村民李汉福从四川引进藤编技术,带领5户村民编织藤椅。随着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村两委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决定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把藤编做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动员和组织老百姓人人学技艺、户户搞藤编,建设藤编工艺品专业村。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藤编工艺品这个家庭“小副业”发展成为全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村民的“摇钱树”。现在全村从事藤编工艺品生产的专业户380户、从业人数750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总劳动力的84%和85%,其中专业 -1-

    大户16户、专业公司3个,被县政府授予“藤编专业村”称号,被省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促进局授予民俗工艺品“十大旗帜村”称号,成为全市的脱贫致富示范村。

    促协作抓销售搭建创业致富平台

    为了促进该村藤编业快速发展,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村两委对农户逐户分析,针对各自情况,落实村委会成员工作责任,实行包户责任制。同时要求党员带头创业、率先致富,开展“一帮一”“一带三”活动。全村32名干部、党员和大户共落实帮扶对象75户,协调资金10余万元,帮助购进原料500吨,累计帮助销售产品2024万元套(件),使全村村民都学起来、干起来、富起来。为了提升藤编业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村委会成立了“藤编协会”,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建立了销售网络,在村内组织了15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还在汉中及西北地区开辟了3个专业市场,把小山村的藤编工艺品推向市场,走出国门。藤编工艺品现销售西北12个城市和日本、美国、荷兰、英国及东南亚各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24多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580万元。

    抓技术促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增强藤编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黄官镇政府组织技术培训50场(次),接受培训2024多人(次)。还组织大户到外地考察学习,引进外地的能工巧匠到水井村传授技术,进行工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现在,全村已由过去的手工生产转为半机械化生产,产品由原 -2-

    来单一的藤椅发展到精编藤桌、凳、茶几、屏风、沙发、躺椅等13个系列,花色也发展到菊花、胡椒眼、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仙女散花等100多种工艺品。“龙凤藤编厂”聘请浙江师傅开发的精品,有的一套价值上万元,成为高档市场和外销的主打产品。通过有效组织、培训技术、开拓市场等措施,水井村的藤编业实现了“三个转变”,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以大户牵头,典型引路,形成公司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大力开发新品种、新款式;三是由分散销售向联合销售转变。组建专业销售队伍,不断开发新市场。通过“三个转变”,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实现了产品增值,提高了经济效益。

    水井村藤编业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该村四组的余德忠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去年实现产值16万元,其中藤编工艺品860套(件),产值12万元,纯收入达到5.8万元。藤编大户郑富学,仅去年就编藤椅800套(件),产值10万元,纯收入3万元,他还帮助郑富礼去年生产藤椅150套(件),实现产值5.5万元,纯收入达到2万元。

    建设新农村,旧貌换新颜

    藤编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点,也使水井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在镇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按照新农村规划的要求,分别对村内主干道及人行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对村内住户的房屋实施了饰面改造。截止目前,已累 -3-

    计投资64.2万元,打通新村内长730米的街面水泥路,完成人行道硬化4125平方米,粉饰刷新房屋73户280余间,砌筑挡墙护坡230米。建成公共休闲绿地两处,约350平方米,安装路灯21盏。全村有360户新建楼房1100间,占总农户的80%以上。农户住宅内供水、排水、有线电视、卫生厕所等设施齐全。一个村容整洁、村民富裕、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正在水井村形成。(市乡企局李毅)

    -4 -

    第三篇: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对2024年山东农机化发展情况的分析

    2024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打基础的重要一年。山东省农机系统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为中心任务,按照我省农机“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想和“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大力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狠抓农机安全生产,着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全省农机化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强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2024年全省农机化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农机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1、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的稳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体系保障。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全省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管理、安全监理、试验鉴定、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维修及社会化服务等农机化发展支撑体系,为全省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组织保障。2024年,全省县以上农机管理机构152个,乡镇农机管理机构1793个,各市和农业县都设立了独立的农机管理机构,90%以上的乡镇设立了农机管理机构,其中76.4%是独立的乡镇农机管理站。县以上农机安全监理、技术推广、修配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机构体系保持稳定,从业人员4893人,其中科技人员占67.3%。

    2、农机服务三大市场的蓬勃发展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催化剂。我省农机部门把农机服务作为一个大产业来谋划,为了规范和指导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2024年专门出台了《山东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协会的意见》和《山东省关于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节约的投资农机,进行合作化服务经营,农机作业市场逐步规范。2024年,全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1.76万个,其中乡镇、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分别达687个和1.34万个,分别增长28.4%和2.8%,其中农机总值30-50万元的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组织898个,50-100元的219个,100万元以上的193个;全省农机户年增10.76万个,达500.1万户,占农村户数的24.4%①,其中农机总值10-30万元的近4.1万个,30-50万元的4182个,50-100万元的1475个,100万元以上的有609个;全省农机协会450个,其中县级60个,乡级358个。农机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农村,初步形成了以农机户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各类新型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组织和农机协会为龙头的农机服务组织新体系,并着力打造农机化服务品牌,有效地缓解了由于机构改革带来的农

    机管理工作线断、网破、人散的实际问题,探索了一条解决家庭承包小规模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新途径,并逐步发挥出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作业市场的规范和繁荣带动了农机销售市场和维修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2024年,全省农机维修厂点近2.6万个,比上年增3.2%,实现维修收入17.2亿元;农机经营机构

    1.3万个,增长7.5%。

    3、农机化投入的大幅增长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保障。2024年,全省农机部门心系农民,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全省农机化投入37.7亿元,比上年增8.5%,其中各级财政投资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亿元,增幅达58%,用于农机购置的财政资金近1个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热情,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农民投资33亿元,农民成为农机化发展主体的地位更加明确。各级农机部门不断加大农机化自主创新力度,争取科研推广资金1165万元,比上年增31.4%。

    4、农机装备水平快速增长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到2024年底,全省农机总值达490亿元,总动力9199.33万千瓦,分别比2024年增长7.5%和5.1%,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目标。乡村户均拥有农机原值2387.8元,占农村住户年末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56.6%,户均拥有农机动力4.48千瓦,每百亩常用耕地拥有动力96.5千瓦,每百户拥有拖拉机10台,联合收割机0.4台。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结构性增长特征。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增长较快,2024年底分别达到22.79万台和41.96万部, 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9.5%,增速是小型的2倍和2.7倍。设施农业设备、经济作物收获机械等农业结构调整适用机械均有20%以上的增长。

    5、农机化作业水平持续稳步提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2024年,全省机耕作业面积、机播面积和机收面积分别比上年增1.5%、11.6%和5.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3%,比全国高出近20个百分点。全省通过大力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机械化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薯类收获、牧草打捆作业面积分别比上年增56.7%、15.7%、36.1%和29.5%,充分地体现了我省农业生产的新发展。

    6、玉米机收实现新跨越,是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的重大突破。玉米作为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方式一直没有改变,农民对玉米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各级党政领导关注程度日益增强。2024年,我省以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为重点,落实购机补贴

    政策,大力实施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和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加大投资力度,仅中央和省两级补贴资金就达2024多万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63.6%。通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市场一度出现了持币待购的现象。截止2024年底,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5873台,年增量达2405台,增长69.3%;共完成作业面积270.8千公顷,比上年增56.7%,玉米机收技术已基本成熟,机收市场坚冰已破,农业生产实现了新突破。

    (二)农机化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农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替代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还吸纳和稳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赚钱致富。2024年,全省实现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产值340.1亿元,增加值21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4.7%,人均实现增加值3524.9 元。农机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增强了服务功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2024年我省农机服务业为农民人均增收261.0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推动农民生活日益富裕起来。

    (三)农机化新技术的应用,为村容整洁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支持。

    伴随着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秸秆直接机械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秸秆揉丝青贮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有效控制了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为村容整洁立了头功。2024年,全省机械化秸秆还田3227.5千公顷,机械化青贮秸秆599.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15.7%和5.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精少量播种、深耕深松、节水灌溉等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的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新型节能机械与老旧落后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加快了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

    (四)农机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大力开展,促进了现代农业文明建设。

    全省通过开展“农民满意农机”的评选活动,有效的实施农机产品质量管理,保障了农机质量、促进了农民品牌意识、维权意识的建立,推动了农村诚信文明的建设,2024年,全省受理农机投诉80起,涉及金额168.73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1.75万元;“平安农机”建设保证了农业安全生产,促进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2024年,全省农机事故7起,比上年减少92.9%,没有发生1起特大事故;农机培训引导农民摒弃旧的传统观念、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等知识技能,提高了机手的素质,使农机从业人员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生活得更加体面。2024年,全省农机化培训55万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2.8万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668.9万人,占乡村人口数的9.9 %,也就是说近10%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机使用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从中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一)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和经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随着我省加大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规范和引导,全省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并创新出多种适合我省农村发展的组织形式,推进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省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和经营能力还不高,据测算,2024年,我省乡镇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平均6人,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平均不足4人,低于江苏、河南等省;农机户平均年经营收入5100元,低于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因此,对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要加强宏观指导、注重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

    (二)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有效解决。一是虽然我省农机增量较多,但农机总量基数大,农机化投入相对不多,农业机械存量新旧结构矛盾依然存在,2024年,我省农机净值率为0.74,低于湖南、内蒙古、河南等省,农业机械更新速度不快,因此要加大农机化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农机报废补贴制度,加快农机装备的更新速度。二是农机化应用范围需进一步拓宽。近年我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的比例分别调整到58.1、8.9、10、18.5,粮食的比例较黑龙江、河南、河北等省偏低,而我省同全国一样,农机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即使在粮食生产中发展也不平衡,虽然占农作物种植面积28%的小麦的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但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23%的玉米的机械化作业才刚刚开始起步,一些作物机械化作业还是空白,正因为我省农作物的多样性特点,我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54.3%,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农机化发展潜力很大,农机化发展要紧跟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解决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拓宽农机化应用范围,努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农机化财政投入依然不足。2024年,各级财政投入3.2亿元,虽然比上年增加了58%,但总量的投入仍然不足,特别是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投入偏低,与黑龙江、江苏、广东、吉林等省的投入差距较大。购机补贴资金不足,引发出有限的资金同农民巨大的购买需求的矛盾;科研推广培训投入甚少,仅占财政投入的3.6%,农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相对较慢;因柴油涨价,农机作业用油补贴政策迟迟未出台,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的增加,2024年,农机户作业收入虽然增长6.7%,但农机户作业纯收入仅增长了

    2.4%,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农机户经营农机的热情;全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扶持资金,农机服务能力相对提高不快;基本建设资金很少,大多数农业机械只能露天存放,缩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无形中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购买农业

    机械、科研推广培训、作业用油、服务体系建设、机库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补贴,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2024年发展趋势预测

    2024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发展环境看,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宣传实施和《山东省农机化管理条例》的修订,农机工作的地位、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同,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机化的扶持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购机补贴财政资金量增大;从经济条件看,我省农民收入得到恢复性增长,农民购买力增强,农机化服务经济效益可观,加速发展农机化的经济基础已基本具备;从技术层面看,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玉米农机化收获技术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已基本成熟;从市场需求看,农机作业价格已低于雇工价格,比较效益显现,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渴望日益迫切;从发展机制看,已初步探索出适合我省农机化发展的路子。因此,预计2024年我省农机化将乘十五发展之势快速协调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机化发展主要指标如下:

    ——农机总值达500亿元,总动力达9500万千瓦以上。拖拉机达213万台,增长4%,其中大中型达24万台,增8%。联合收割机近9万台,增长10%。玉米联合收获机力争发展超过8000台,年增加2100多台。

    ——农机化作业耕播收程度稳步提高,玉米机收率争取超过15%。

    ——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总产值、增加值350亿元和220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和7亿元。

    ——农机化为农民人均增收280元,比上年增长7.3 %。(省农机办计财处)

    第四篇:发展特色产业(定稿)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脱贫

    潮安县凤凰镇位于潮州市北部山区,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交界,面积232平方公里,辖27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其中8个村在扶贫开发中被定为贫困村,有贫困户522户,1946人。自2024年扶贫“双到”开展以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立足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该镇扶贫“双到”成效显著,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实际,依靠特色,确立一个“总体工作思路”,做到“四个坚持”、“四个着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主要做法如下:

    一、因地制宜,确立特色扶贫工作思路。

    该镇多为山地,海拔在310--1498米之间,其中山地面积30多万亩,属亚热带海洋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2200毫米,山高雾多,峡谷纵横,岩泉渗流和深山密林形成独特的环境,具备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条件。茶叶栽制历史悠久,始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凤凰单丛茶的原产地,也是广东省最古老的茶区,具备了茶叶生产和制作的人文历史条件。凤凰茶香馥高爽、味美甘醇、韵至

    清远、爽口宜人,享誉海内外,该镇在1995年5月被定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24年被中国科学院定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被省定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2024年被定为中国名茶之乡。由于自然资源独特,产业优势明显,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坚信只有紧紧依靠特色茶叶产业优势,帮助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和长远上实现脱贫致富。

    二、坚持宣传教育,着力提高贫困户脱贫信心。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前提和首要条件。该镇和各帮扶单位深入调研,下乡驻村,分析各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脱贫关键点,制订了“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劳动力转移为辅”的脱贫工作思路。一是组织贫困户集中学习,分析近十几年来凤凰单丛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总体趋势,要求贫困户要坚定信心,下大决心加大茶叶种植,紧紧依靠特色茶叶种植脱贫致富。二是宣传教育,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落后思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批,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亮点、进村入户与贫困户沟心、谈心等等方法方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贫困户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

    三、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带动,着力提高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

    该镇坚持抓好扶贫工作,不仅要切实抓好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发展生产,培育特色产业,提高造血功能,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工作思路,积极寻求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是开设茶叶种植、嫁接、田间管理和制作等多期技术培训班,组织贫困户开展学习,提高了其种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使贫困户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增加收入。二是通过开设评茶师、高级评茶员培训班,培训一批贫困人员成为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既为该镇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充实了人才,又为贫困户依靠专业技术脱贫创造条件。三是通过扶贫专项资金和多方筹资,购买优质茶苗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充实生产资料,使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造血”,为稳步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着力拓宽贫困户的茶叶销路。

    该镇紧紧抓住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等多块金字招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使特色产业扶贫之路不断延伸,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的品牌建设和科研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凤凰

    茶的特色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政府通过穿针引线,鼓励企业和贫困户长远合作,定期向贫困户收购茶叶,解决贫困户的茶叶销路,获取双赢效益,为贫困户的脱贫提供了稳定保障。

    五、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整村脱贫。

    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该镇紧紧抓住各种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狠抓项目落实,发动贫困户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使各扶贫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针对贫困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各项基层设施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各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等实际问题,为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打下了基础。

    第五篇:坚持解放思想 推进跨越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 推进跨越发展 中共荆门市委书记

    王玲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30多年的沧桑巨变,都是解放思想的成果;荆门“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也是解放思想的结晶。我们靠解放思想赢得了发展,更要靠解放思想去开创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不动摇,真正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

    充分认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解放思想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解放思想的本质要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开阔的思维、国际的视野、世界的眼光来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荆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解放思想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胡锦涛同志多次要求,全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强调,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任务来抓。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投身解放思想的伟大实践,进一步调整与时代发展“不赶趟”的思维,更新与科学发展“不相符”的观念,从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解放思想是实现我市“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描绘了荆门跨越崛起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是跨越发展的“总阀门”。没有思想的解放,再美的规划也只是空中楼阁,再好的思路也只是纸上谈兵。为此,我们一定要瞄准既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扩大开放,突破常规,务实拼搏,不断推进荆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解放思想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内在要求。解放思想是领导干部的历史责任和党性体现,也是全市300万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生的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充满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望,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工作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让发展成果造福于民。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共同完成荆门跨越崛起的宏伟大业

    要把解放思想统一到跨越发展的目标上来。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并确定了“十二五”时期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高于中部平均的奋斗目标。可以说,跨越式发展将是全省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从荆门来讲,发展不够是最大的实际,跨越发展、加快崛起显得更为必要、更为紧迫。我们一定要坚定跨越崛起的信心,紧扣“两高一进位”的目标,共谋跨越发展之策,共聚跨越发展之力,共奔跨越发展之路,在全省跨越发展中再立新功。

    要把解放思想统一到对市情的再认识上来。理性分析市情,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是机遇多多,信心满满;挑战严峻,压力巨大。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机遇,抢抓、抢用机遇。既要抢抓抢用普遍性、一般性的机遇,更要看到和使用凸显的、独有的机遇,努力将单一优势聚集成复合优势,将现实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十二五”时期,翻番式增长成为全省各地不约而同的奋斗目标。如果我们仍然按部就班、不紧不慢,标兵就会越来越多,追兵就会越来越少。全市上下一定要因机而上,顺势而为,趋利避害,开拓进取,奋力推动全市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要把解放思想统一到“干字为本”的要求上来。当前,荆门正处于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关键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既需要以“好中求快”的理念来引领,也需要用“跨越发展”的主题来要求,更需要靠“干字为本”的作风来推动。全市上下要坚持解放思想的热潮、跨越发展的热潮与大干、苦干、实干的热潮“三个热潮”同步共进,沉下心思谋发展,脚踏实地干事业,扑下身子抓落实,以真抓实干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以埋头苦干维系跨越赶超的良好势头,以拼命大干使宏伟目标、美好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在解放思想中敞开门户,切实拓展跨越发展的更大空间

    要敢于开放。从根除封闭保守、等靠要等传统思想的禁锢入手,在思想上彻底放开,用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胸怀、更优的政策、更好的环境,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要树立“先舍后得”的理念,善于算长远账、算整体账,舍小利、求大得;树立“精明更要开明”的理念,不嫉妒投资者赚钱,不眼红企业家发财,不怕创业者致富;树立“竞争双赢”的理念,在竞争中扩大总量、提升人气、活跃市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敢于借智、借力、借债来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良好氛围。

    要扩大开放。在大开放、大放开上下功夫,不断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重点要做好“三提高、三降低”的文章。“三提高”,即提高区域经济的开放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增长“重头戏”和生命工程,掀起全民招商热潮,千方百计地引进资本、市场主体、管理、人才、技术、资源等,为荆门发展提供强劲的驱动力;鼓励企业、人才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民创业的参与度,抓住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机遇,进一步放宽政策,搞好服务,大兴全民创业的热潮。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善于借势、造势、乘势、用势,不断扩大荆门的影响力。“三降低”,即降低投资门槛,只要不违背法律、不污染环境,该放开的领域一律放开。降低投资成本,搞好产业配套,完善要素供给,发展现代服务业,并敢于把最好资源向投资者配置和倾斜。降低投资风险,不断加强诚信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要善于开放。开放既要有饱满的热情,又要有科学务实的态度。要理性把握开放,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不随心所欲、不违法乱纪。要敢于善于和企业家交朋友,增强他们在荆门投资的信心。要把握国家政策的实质,创造性地工作,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政策规定,但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民生改善的,要大胆开放试验。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增强抓项目的意识,练就找项目的眼力,提高谈项目的水平和成功率。总之,要通过开放型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显著提速,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招商引资取得显著突破,市场主体显著增多,财政收入显著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在解放思想中解决问题,着力破解跨越发展的障碍

    要在更新发展观念上下功夫。观念的领先是最重要的领先,观念的滞后是最致命的滞后。转变发展观念,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严酷的过程。我们要有非凡的胆识和勇气,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要强化大局意识,坚决破除部门利益至上、各自为政的本位思想,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要强化市场意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谋求发展。要强化群众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紧紧依靠群众,调动群众参与跨越崛起的“大合唱”;在发展的目的上,坚持民生至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要在破解发展难题上下功夫。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破解难题的过程。难题一般都是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决定因素,躲不过、拖不起、绕不开,必须一个一个去解决、去突破。我们检验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干部是不是真正解放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就是要看在谋划科学发展上是不是有新思路,在推进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上是不是有新举措,在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上是不是有新成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是不是有新招数,在转变作风抓落实上是不是有真功夫。

    要在培育发展文化上下功夫。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坚持用硬措施来改善软环境,千方百计把荆门打造成为湖北发展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发展环境与发展文化密切相关。建设与跨越崛起相适应的发展文化,关键是要着力营造“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投资环境,真心实意地关心、支持、理解和保护企业家,真正让他们有尊重感、舒适感、安全感、成就感;着力营造规范透明、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道以通为要”,做到一切服从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在政务环节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也不允许找理由和借口拖着不办。着力营造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做到工业和服务业同等对待,招商引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同等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等对待,大中型企业和全民创业同等对待。着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只要法律政策规定没有明令禁止,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只要有利于改善民生和增强综合实力,就要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

    在解放思想中实施精神提升工程,不断激发跨越发展的动力

    要以党的事业为重,勇于担当责任。勇于担当,既是责任问题,也是党性问题;既是精神问题,也是能力问题。要勇于担责,视工作为事业,按照创先争优的要求,时刻反省自己,不忘肩负的职责,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要敢抓敢管,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该签的字要签、该表的态要表、该抓的事要抓,永葆共产党员不怕风险和困难的本色。要奋发有为,定目标、找坐标、循航标,勇于追求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追求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在荆门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

    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将执行进行到底。落实战略是最大的战略。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细微、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切实改变大事做不成、小事不想做的状况。要既勤政又善政,始终把解决了多少问题、化解了多少难题、取得了什么实效、达到了什么效果,把思想是否得到升华、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工作是否得到落实,作为评判人和事的重要标准。要“于无声处听惊雷”,少听汇报,多看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镇发展、循环经济、农民转移培训等工作抓的怎样,多看党风、民风、干部作风树的怎样。要追根溯源,学会从看似偶发性的事件中查根源、找症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谨防小事件酿成大事故。

    要凝心聚力谋发展,团结奋斗促崛起。坚持和发扬团队精神,做到为政谋事不谋人,在理解中共事;补台不拆台,在工作中互补;尽职不专断,在用权中自戒;争强不争功,在荣誉上谦让;争气不斗气,在和谐中进取。关键做到“四讲”:要讲坚强的党性,老乡、同学、同事应保持正常交往,坚决杜绝搞成帮派和圈子。要讲严格的规矩,严格按党性要求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要讲发展的大局,时时处处做到局部服从全局,部分服从整体,个人服从组织,确保政令畅通、协调一致。要讲真挚的感情,始终保持同志式的友谊,在工作中建立感情,在干事中增进感情。

    要坚持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任务,不断提升引领发展的能力。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敢担当,除了党性不强外,能力欠缺、本领恐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致使对有些事情看不清、拿不准,无法作出决断。要看到,领导职务岗位是“能力席位”,谁有能力就由谁干,谁最能胜任就选谁,谁最能干好就用谁。提升能力,根本途径是加强学习。要在干中学,学中干,大力倡导简单的人际关系、简捷的工作程序、简朴的生活作风,最大限度地减少应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要善于到群众中去学习和实践,学会做群众的学生,加强调查研究,让决策为群众所接受,更好地服务群众、指导实践。

    解放思想关键是坚持领导带头

    要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的少数。“一把手”是关键的少数,是“发动机”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一把手”思想解放的程度、能力水平的层次、工作作风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部门、地方的发展走向。作为“一把手”,要强化管党责任,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同时,要率先垂范,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加快发展,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带头廉洁自律,从而更好地发挥“一班人”的作用。

    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明确管理层级,科学合理定位和区分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功能,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交账的工作格局。规范权责设置,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合理确定权利和义务,使管理链条环环相扣、紧紧相连、层层到位。要厘清上下关系,上级要加强对下级的指导和服务,在各方面带好头;下级要强化执行,勇担责任,不上交矛盾,不推卸责任。

    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市、县、乡、村集中换届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各级干部要正确看待职位,时刻牢记职位是组织给予的,一份权力就是一份责任,要想进位,先得保位。要正确看待政绩,始终铭记“过去只能代表过去”,不沉迷于过去的成绩和贡献,努力再立新功。要正确看待进退流转,真正做到“进”时朝气蓬勃,“退”时潇洒自如,“留”时倍加努力,“转”时奋发进取。各级党委要坚持尚德、尚能、尚绩使用干部,努力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让干部有序竞争、有序进步,为荆门跨越崛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7月10日,全市“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奋力争先”大讨论活动启动大会暨市委中心组第三次集中学习会在会展中心召开。遵义市政协副主席、仁怀市委书记房国兴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开展“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奋力争先”大讨论活动,就是要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拿出立志跨越的勇气,仁怀不仅要在全省、更要在全国找准位置。

    市委副书记黄泽越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飞就全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奋力争先”大讨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

    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王茂才及其他市领导姜世甫、王照达、肖宁舟、舒猛、游海燕、陈灼、李黔阳、何清云、陈茂高、黄万强、陈华、罗欣、王晓星、李立奎、杨云勇、杨宗琪、冯忠、吕恩、邓帆、史云波、宋胜华出席会议,市直各部门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委负责人参加会议。

    房国兴在讲话中指出,开展“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奋力争先”大讨论活动,是市委根据省委统一部署,立足全市发展实际,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开展好这项活动,对仁怀具有有利于在加速发展、提速赶超中统一思想、认清差距、提升素质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房国兴要求,各级各部门在开展活动中要牢牢把握大讨论活动的重点,在重大问题解决上推进思想解放。针对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创新新举措,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牢牢把握大讨论活动的关键,在创新求变中推进思想解放,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破解难题,牢牢把握推动经济社会事业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主动权。要牢牢把握大讨论活动要求,在真抓实干中解放思想。当前,仁怀正处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每一项工作都特别需要真抓实干的精神、清晰明确的目标、科学严格的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创先争优、争先进位、干事创业、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快仁怀跨越发展的进程。

    房国兴强调,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确保广大干部思想受震动、受洗礼,各项重点工作有推动、有起色,跨越发展的布局真启动、真开展。要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推动跨越、仁怀要争先”这个主题开展学习讨论,注重“总结提高”的深度,重点总结并提炼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要把握正确导向,激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活力,全方位、高密度、全覆盖地开展宣传,生动反映大讨论带来的新变化、新风貌,努力营造浓厚氛围,为仁怀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进入中国百强县(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动员会后,省委政研室研究员吴祖平以《学习国发2号文件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开启新征程、勇当排头兵》为题,主要从“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促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奋战五年,努力追赶,开启贵州科学发展新征程”、“走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三个方面进行了主题鲜明、深入浅出、重点突出的专题讲座。



    推荐阅读: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夯实跨越物质基础
    销售技巧之不可抗拒的10大成交话术
    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有关文学常识
    市场营销
    隧道工程通车典礼仪式上的主持词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