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九号文库 委托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模块六总结帖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海棠云影 时间:2024-09-18 01:00:5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模块六总结帖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怎样的? 答:我们组通过交流讨论认为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家长。家长、老师、社会是教育的三大主体,而学生是被施教育的对象,只有这三者紧密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答:我们组老师通过交流讨论认为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评价工具有:进步卡、阶段评价卡、期末终结性评价卡;发给家长的三张评价表:学期初的《学生观察记录表》,家庭英语学习情况月调查表,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表;

    用来装放学生成长的学生档案袋。、你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哪些原则?

    答:我们组老师通过交流讨论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六大原则: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

    则。

    4、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答:大部分老师都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现将大家的交流结果总结如下: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这些理念:(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评价的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3)、评价的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4)、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

    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5)、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你如何看待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你认为有哪些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 答:我们组对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意见比较一致,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注重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体现了新课改的评价特点。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分层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既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又重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不但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的评价。大家对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的优点和改进的地方能畅所欲言,能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充分发表意见,大家认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做到这样已经是非常难得,实在令人敬佩,但有些内容仍需改进:在评价内容上应再丰富些,如进步卡的内容可增加平时是否看英语动画、杂志等。评价主体也可增加,如社区人员,专家等。评价方式上还可增加学生期中期未的测试等。又比如家长的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表应具体化,好给学生指明方向,否则有些家长可能把握不好;另外,教师根据反馈改进评价的一些细节。另外也有部分老师担心这样的评价虽好,但实施起来未必能成得通,理由是:A:传统评价模式制约新课改评价的实施。教师对新课改评价缺少经验。B:高考制度是影响新课改评价实施的重要因素。C:如些细化的评价势必给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如教高中化学的老师一人要教三到四个班,200来人的成长档案要做得那么细,可能吗?如何操作?。这些想法都非常的实际和中肯。

    第二篇:模块六总结帖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老师们大部分一致认为: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家长,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家长与学生是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家长与教师参与评价目的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

    只有常鸿丽老师认为:家长、老师、社会是教育的三大主体,而学生是被施教育的对象,只有这三者紧密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

    2、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答:李沛老师、李卫平老师、常鸿丽老师、李焕焕老师一致认为:在杨老师的教学方案中,他主要是使用了量规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这两种评价工具。

    李玉凤老师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学生使用的测评卡和家长使用的评价表以及档案袋评价。

    李静老师认为:杨老师在教学评价方案中,主要使用了量规、档案袋、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反思笔记五种评价工具。其中量规评价主要体现在发给学生的三种卡(包括进步卡、阶段评价卡、期末终结性评价卡),档案袋评价体现在杨老师为每个学生创建的学习档案袋,它是记录学生成长历程的学生档案袋;发给家长的三张评价表(学生观察记录表、家庭英语学习情况月调查表、学期末终结性评价表),分别体现了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反思笔记的评价方法。

    3、你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哪些原则?答:老师们一致认为在这个案例里,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4、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答:老师们一致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具体体现了以下五方面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其更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从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可以看出,她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从而促进了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2)评价的内容—综合化,杨老师在评价过程中,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3)评价的标准分层化,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涉及到学生学习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这种形成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

    4)评价的方式的多样化。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通过对学生学习档案袋的建立和为家长量身制作的评价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丰富了评价和考试的方法。

    (5)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改变了以前老师作为评价的唯一,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

    5、你如何看待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你认为有哪些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

    答:老师们一致认为:我认为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很好,把握了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杨老师注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评价方式多元化,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改进的地方有:杨老师还应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要做到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李卫平老师认为:在评价时间的把握上,在实施过程性评价中,因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往往得占有不少时间,这个时间该如何把握呢?由于评价中的主观性较强,教师、家长、学生自己都有自己的主观性,很难做到客观评价,评价后促进的功能也难以体现。因此如何做到客观而真正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而且评价后要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之进行引导。另外还要在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要关注结果性评价,知识技能的评价也不能忽视。

    第三篇:总结帖

    通过阅读我组其他成员对这五个问题做出的回答,我将总结如下:

    一、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

    (1)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陈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动手折纸,并提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符合该教学模式的特点。(2)探究性教学模式。

    陈老师按照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符合探究性教学模式。

    (3)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陈老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的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活动,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通过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课后作业的设计都符合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符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特点。

    二、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体现 在“情境,引入新知”中的课文导入材料就是比较性组织者,将原来所学的乘法与新知识乘方进行比较,反映了两者在认知结构中的关系。

    (2)、情境教学策略 :体现在 “ 折纸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关系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营造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

    (3)、探究式教学策略 :体现在 讲 “ 幂的符号规律探究 ” 时,陈老师就以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从以上的运算中,你

    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式教学。

    (4)、动机教学策略 :体现在 通过日常生活折纸、有理数乘方新知识与面积、体积计算的旧知识联系,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体现在 陈老师通过选择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思维导图及练习,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三、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利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利于学生学习,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不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

    四、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上,用折纸计算折痕的问题导入课程,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值得学习。

    问题设计上,在每个知识点后面都加上了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运用上,巩固新知识。同时设计的问题从乘方的概念到幂的认识再到乘方的运算,步步推进,逻辑分明。

    知识扩展上,题目难度由浅入深,即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程度。

    五、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整体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的环节不够充分。

    我建议:

    ①适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②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性操作中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

    ③在探究幂的符号规律时,可让学生动手计算正数和负数的不同次方,从而明白“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这一新知。

    ④合理整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四篇:模块四总结帖

    C组《寻宝记》讨论结果

    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各位成员的分析回答,得到了下面的讨论结果,现总结如下。

    1.对于那些标志性特征不明显的图片,胡老师怎么判断是不是自己下载的呢?他应该怎样做才能将现在混乱的文件夹中的图片有序的组织起来?

    (1)共识:

    这一题小组各成员的分析和回答很一致。案例中的胡老师利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缩略图显示方式来分辨出景色标志性特征较明显的图片。对于非景点标志性图片的判断方法,我们推测为:查看图片文件的创建时间和修改时间,如果与他本次上机在时间上吻合,就可以断定是他自己下载的。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第一步使资源管理器显示详细信息,第二步按修改日期排序显示,第三步找出创建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的图片文件。

    能有序整理这些图片的办法:

    ① 先将按照修改时间排列好的图片分类,把最新时间的图片全部剪切到一个新建文件夹中,可以命名为【胡老师图片】,② 在【胡老师图片】这个文件夹中再建立两个子文件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③ 在【自然景观】文件夹里再建立四个子文件夹——【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和【生物景观】,④ 在【人文景观】文件夹里再建立三个子文件夹——【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和

    【风土民情景观】。

    (2)不同意见或者补充建议:

    宋立敏老师:在下载图片时就应该给图片重新命名,文件用统一的二级命名规则,如“自然景观—地质”等,保存时选取已建文件夹的合适位置直接保存。

    2胡老师希望选的照片都是纯粹的风景照,有人的照片还把人处理掉了,你是否赞同他的做法,为什么?

    (1)共识:

    我们小组中对这个问题存在分歧,多数人不赞同胡老师的这种做法。因为胡老师这节课所要上的内容是“旅游景观教学”,风景照中有人更能说明该旅游景观的价值所在,人也可以是风景的一部分,有人的风景照更真实自然。只要照片上的人在图片所占比例不过大,是不影响的,相反,对风景还有点缀作用。

    (2)不同意见或者补充建议:

    杨军老师:比较赞同他的做法的,根据需要,上课时如果是单纯的使用图片作解说的话,图片中的人物还是去掉为好,免得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胡老师用超级解霸从光盘上剪辑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段视频插入PPT中,但是在试放的时候没有声音,这可能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共识:

    A可能是电脑本身或Windows系统音量处于静音或低音量状态;

    B可能是电脑没有安装音频播放器或者播放器出现软件故障或可能硬件声卡出现了问题; C可能是音响没打开或音响连接线没接好;

    D可能是采集时只采集到了视频信息,没有采集到音频信息;

    E可能是PPT对插入的视频格式不兼容造成的,应先转化格式后插入;

    (2)不同意见或者补充建议:

    胡艳杰老师:检查剪辑的视频是否完整采集了音频、音轨起止位置是否吻合。

    杨军老师:可能是采集的视频本身就没有声音,或者是超级链接没有链接上。

    4.胡老师是在百度图片上搜索教学图片,你有没有更快地收集到可用教学图片的办法?

    (1)共识:

    A从素材光盘中寻找;

    B从教学资源库中寻找,目前学校常用的教学资源库素材中,都能到相当一部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图像素材;

    C在网上查找;

    D从电子书籍中获取;

    E从画报、画册中后期扫描;

    F从课件中抓取,可以用HySnapDX或SnagIt等软件在现成的课件中抓取相应的图片;G直接在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中创作自己想要的图形图像。

    (2)不同意见或者补充建议:

    宋立敏、杨军老师:通过电脑键盘截屏或QQ截图,通过手机、数码相机实景拍摄自己所需要的图片用作教学。

    杨军老师:和同行交流,获取所需要的图片。

    田芳芳老师:从课件中抓取,可以用HySnapDX或SnagIt、红蜻蜓抓图精灵等软件在现成的课件中抓取相应的图片。

    李俐老师:另外在百度图片搜索时尽可能用比较详细具体的关键字,缩小搜索范围,使搜索更精确更快速,为了更快地收集资料,可以输入多个词语搜索

    5.根据胡老师的课程设计,你会怎样选择设计这堂课的课件?请画出开发课件的流程,包括所设计的课程结构图。

    (1)不同意见和补充建议:

    本课题本组成员意见非常不同,大家都选用各自熟悉运用自如的软件来制作课件。

    田芳芳老师:胡老师用PPT做这堂课的设计,的确不是最好的选择。我如果设计这堂课的课件,我会用FrontPage或Dreamweaver制作网页课件。

    李凤艳老师:我会用Dreamweaver制作一个专题学习网,在主页中设计三个链接:旅游资源的种类、旅游资源的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资源的种类下设“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个二级网页,自然景观包含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和生物景观,而人文景观包含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和风土民情景观。旅游资源的价值下设“美学价值、科学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四个二级网页。每个二级网页的下级网页中展示具体内容和素材。

    杨军、谭剑锋、李俐老师:我根据这堂课的特点采用FrontPage来制作这堂课的课件。①网页课件的首页包括三个链接:分别是旅游资源的种类、旅游资源的特

    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

    ②旅游资源的种类二级页面中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地

    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观;人文景观有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景观和建筑景观。

    ③旅游资源的特性二级网页包括:多样性、非凡性、创造性和长久性。

    ④旅游资源的价值二级网页包括: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宋立敏、胡艳杰老师:依然选择PowerPoint软件来设计这个课件,这个软件已经能够达到胡老师的课程设计要求了,而且操作简便、兼容性也好。

    (2)共识:

    大家都认为课件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

    首先确立选题,然后确立教学目标,第三、设计创作脚本,第四构思课件结构布局、创意等。第五、收集课件中要用到的素材并进行处理。第六、开始制作课件。最后,对课件进行测试及发布。

    (3)补充:

    A开发课件的大致流程如图:

    宋立敏老师:

    B关于思维导图本组有两种很好,可选:

    宋立敏老师:

    杨军、李俐老师:

    第五篇:模块三总结帖

    H组《有理数的乘方》讨论结果

    经过讨论,我作为H组《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负责人,对我小组讨论结果作如下总结: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们小组多数成员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请学生动手折叠张,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求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总结提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引导学生看教科书 49 页— 50 页。

    寇丽清老师和杨雁亭老师分析更为全面,他们二人一致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2.发现式教学模式:3.探究式教学模式: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大多数老师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情境教学策略和动机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陈老师上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对折纸张来计算层数和叠数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2)动机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讲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引入了小学里学过的正方形面积和正方体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对学习探究的欲望。

    王尚富老师老师补充一点,即自主学习策略。

    薄晓霞老师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1)探究式教学模式(2)启发式教学策略(3)情境教学策略。

    杨雁亭老师和寇丽清老师除以上两点外,还补充了另外几点:1.教学内容传递策略。表现在:陈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方有个清晰的印象,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形象、直观。2.自主学习教学策略。陈老师设计了一些运算题,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些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3.探究式教学策略。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4.启发式教学策略。在这节课中教师能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通过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点。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50㎝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如此反复操作10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们小组老师都比较认同陈老师的设计。大家一致认为用Math3.0能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利于学生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1)在创设教学情境,我们觉得陈老师设计了便于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

    (2)在问题设计方面:陈老师设计问题“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出规律。

    (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贴近生活,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数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很好的,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我想说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学生在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然后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老师再加以补充或改正,而不是由陈老师自己说出来。

    寇丽清老师和杨雁亭老师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可行的。她们希望陈老师再增加三个内容(1)小组竞赛活动(比如在练习三和练习四中,分组进行比赛,)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课堂评价及课堂评价方法(比如:在练习中做对一个题,为自己画一个笑脸,或者对表现比较积极的小组画上一面小旗等),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更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合作交流。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尚富老师认为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不是很明显;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课堂反馈也不是太明显;他觉得学习中的发现、总结如果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就更好了,教师只要去适当的补充就行。

    薄晓霞老师觉得陈老师本堂课的设计似乎对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一直都是老师在讲,在总结。感觉陈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得比较少,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比较少,适当让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会更深刻。



    推荐阅读:
    模块六总结帖
    关于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的简报
    语文草根研究背景及总结(五篇模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
    王莹工作总结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