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初中作文 赠言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琴心剑胆 时间:2024-09-18 21:57:4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芹

    摘要:随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条件的逐步形成,陕西省必须加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此,有必要对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进行实证。

    Abstract: With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nditions in developed eastern region gradually formed, Shaanxi province must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 improv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play th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peed up urbanization process.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industry cluster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xi and further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关键词:陕西省;产业集群;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

    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industrial cluster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4)11-0143-01

    0引言

    国内外实践证明,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陕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培育上显得有些滞后,陕西省目前已存在产业集群的雏形,但产业集群的发展显得非常脆弱和不完善。产业集群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已初步凸显,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

    1陕西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考察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需要选取一些能够反映产业集群状况的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时间序列或截面数据,进行纵向的分析或横向的比较,从而得出有用的结论。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有产业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各地产业集群的个数。

    1.1 产业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区位商指标是经常用来界定产业集群的一种方法,按照这种模式,产业集群水平高低,取决于区位商的大小,即区位商大的产业说明该产业在此地形成了产业集群。要研究产业集群与陕西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选取陕西各城市产业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此地国民收入为因变量来进行定量分析。

    1.2 各地产业集群的个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用生产总值的数据与各地产业集群的个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样利用上述公式,计算结果,陕西各区域生产总值与各地产业集群的个数的相关系数为0.871。可以看出,区域内产业集群的个数越多,此地生产总值也就越高,两者之间呈现较强的正比例关系。

    2产业集群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后陕西省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集群为陕西省乃至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本文将重点考察工业化进程、城乡就业率、城市化水平与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2.1 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产业集群首先解决了一个陕西农村工业化问题。以户县渭丰乡、大王镇一带出现的制造果品包装纸箱的产业集群为例来分析产业集群对本地的工业化水平的贡献。陕西已在户县渭丰乡、大王镇一带出现一个制造果品包装纸箱的产业集群的雏形,共有企业260多家。其中渭丰乡有纸箱制造企业216家,大王镇有50家。围绕纸箱主业,这些企业展开了分工与协作。在上述企业支持配合下,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雏形出现了。这两个乡镇生产的纸箱除主要满足我省陕北的苹果基地外,还远销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目前,户县年产纸箱约2亿个,每年的销售额约在3亿元左右。渭丰乡、大王镇本来是一个农业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显然,随着纸箱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这两个镇已经由一个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成为了一个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可见渭丰乡、大王镇一带的企业主要是同行业在地理上的集聚企业,所以渭丰乡、大王镇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产业集群的贡献。

    2.2 提高了城乡就业率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途径。而产业集群区恰恰是我国民工流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接纳区域。例如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西安高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继续增强。再例如上面提到的户县渭丰乡、大王镇一带出现一个制造果品包装纸箱的产业集群中,一家小规模的纸箱厂,雇请工人20-30人,规模较大的企业,雇工约80人。从理论上来看,产业集群区之所以能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区域,与集群企业的特点有关。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就地接纳本地劳动力,而且能够使外来民工快速地适应生产。而且,产业集群中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许多地方的企业甚至显现出家庭作坊的特征,所以就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证书、培训等,只要很低的条件就立刻从农民转化为工人。往往在产业集群区,人员流动的机制都比较灵活,政府还为人员的流动设立了各种平台,成为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力量。

    2.3 提升了城市化水平产业集群现象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要求中小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中,这将会导致这一区域人员的大量集聚。而这些区域的发展就势必导致区域城市化的趋势。反之,当城市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以后,随着当地基础设施等的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改善,又会增加区域集聚的向心力,成为集群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再者,从总体上来看,产业集群是目前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文章还通过进一步分析陕西工业结构偏差可发现:各区域企业群发展规模、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两两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就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企业集群方式的那些地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显著得快于没有产业集群这些方式的地区。

    3结论

    通过陕西省有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内产业集群的个数越多,此地生产总值也就越高,两者之间呈现较强的正比例关系;同时,产业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越高,当地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生产总值也越高,表明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再者,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就业率等指标体现,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两两之间呈较强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就经济发展而言,具有产业集群方式的那些地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显著得快于没有产业集群这些方式的地区。

    参考文献:

    [1]唐华.产业集群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24..[2]张元智,马鸣萧.西部地区工业走产业集群道路的几个问题——以户县纸箱产业集群为例[C].中国产业集群,机械工业出版社.[3]魏后凯.对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考察[J].经济管理·新管理,2024,(6).

    第二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产业集群的内涵,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新产业的企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对象,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区域内,通过某个附加值的生产链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网络。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存在,如在广东东莞聚集了一批计算机生产加工企业,计算机整机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获得。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环境。集群内的单个企业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二是企业间关联性高。集群区内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三是区域竞争力强。集群内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创新精神、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信用等级等竞争力的提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六是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的“三个依托”,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的“三个联动”,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预计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

    第三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当前世界产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集群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个地区产业综合竞争优势,集中反映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壮大一个地区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

    已有相当的规模,也具备产业集群的一些特征,但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纺织、建材、林竹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产业集群的内涵,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新产业的企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对象,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它中介组织。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聚集,是在一个相对狭小区域内,通过某个附加值的生产链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网络。国内外产业集群现象大量存在,如在广东东莞聚集了一批计算机生产加工企业,计算机整机所需的95%以上零部件均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的生产企业获得。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具有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环境。集群内的单个企业没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但所有的企业都按专业化原则构建核心竞争力,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特有的协同环境。二是企业间关联性高。集群区内企业,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共同体。三是区域竞争力强。集群内的企业既分工又协作,既竞争又合作,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服务能力、基础设施、信息交换、创新精神、市场机制、交通运输、信用等级等竞争力的提高。四是生产要素流动快。产业化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因为具备“超流动性”特征。集群区内要素快速流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聚集并组合起来,使产业化的效率随时按照市场的需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中小企业密集。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中小企业具有需求波动适应性和经营战略灵活性的特点,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和分散的环境,从而在集群区内形成了中小企业密集现象。六是供应渠道畅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快速物色到符合自己意图的雇员;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市场信息;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行业信息、买者意向和配套机构与设施的相对集中。

    二、我市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依托资源求发展、依托城市求发展、依托大企业求发展的“三个依托”,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联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联动、地方经济与驻永企业联动的“三个联动”,壮大纺织、林竹、旅游“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市的纺织、林竹、建材三大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有纺织、建材、林竹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以上。纺织、建材、林竹三大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2%。——纺织业。2003年全市纺织业实现产值12.7亿元,比增33.6%;年产纱23100吨、布3468万米,分别比增34.4%和28.5%。目前,全市各类纺织企业达70家,从业人员6767人,年纱锭生产能力达20万锭,居全省第五位,各种织布机2247台,针织机37台。主要产品有棉纱、涤棉纱、涤纶纱、无纺布、涤纶布、PU革、牛仔布、梭织布及针织布等。拥有福建化纤纺织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兴发公司、方圆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纺织企业;京朋纺织、中珂纺织、英汉纺织、锦辉纺织、川龙纺织等一批纺织企业正在筹建之中,预计到2008年全市纺织业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林竹业。2003年全市林竹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8亿元,比增16.1%;年产强化木地板150万平方米、中纤板12万立方米、木胶合板3万立方米、竹地板44万平方米、竹胶板4万立方米。目前,全市各类林竹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拥有永林股份公司、吉通公司、亨雅公司、永欣公司等一批上规模的林竹加工企业,其中永林股份公司为全国首家以森工资源为主的上市公司。今后随着我市的“两个百万亩”(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百万亩毛竹林基地)和“两个中心”(全省的木材人造板生产中心和竹材高效利用生产中心)的建设,预计到2008年全市林竹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年产中纤板50万立方米、强化木地板500万平方米、竹地板150万平方米。——建材业。2003年全市建材工业实现产值8.

    7亿元,比增12.3%;年产水泥336万吨,商品熟料62万吨。目前,我市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生产企业为主,共有水泥企业38家,其中建福水泥股份公司为上市公司,水泥企业从业人员6630人。去年来,我市按照上大挤小,整合提升水泥工业水平的思路,加大旋窑水泥建设力度。两个年产100万吨水泥的谋诚旋窑水泥和金银湖新旋窑水泥已相继动工兴建,年

    产150万吨水泥的柯埔水泥磨粉厂和年产200万吨安砂旋窑水泥正在做前期工作,预计到2008年全市旋窑水泥生产能力将超过500万吨,建材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由于我市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乡镇在创办企业时遵循的仍然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如我市纺织产业只有20多家纺织企业布局在尼葛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其它大量的纺织企业都分布于各乡镇。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由于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如地处我市的福建化纤纺织集团生产的纺织原料不能为我市的纺纱企业所用,主要销往江渐和我省的沿海地区,而我市的纺纱企业却从江渐一带购买原料;三是各产业的产业链太短。我市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四是园区规模太小。我市最大的尼葛园已开发的面积尚不足1000亩,其它园区可想而知,这样就难以做到企业的大规模聚集。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以纺纱企业为例,我市企业税收约为4元/锭·月,而沿海企业仅为2元/锭·月。过高的税赋,既制约企业进一步积累做大,又阻碍民间资本再投入。二是中介机构等职能发育不全。我市纺织、建材、林竹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是这些行业协会由于行政色彩过浓,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市在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企业还相当少,而且服务能力很有限,如我市仅有的一家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只有362万元,仅能提供总额为1810万元的担保额度。四是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

    (三)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一是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二是技术装备水平低。许多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大部分为中低档设备或已近淘汰的设备,如整个水泥行业目前只有一条日产1600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其它皆为已近淘汰的立窑或半干法旋窑生产线。三是企业产品比较单

    一、档次低。虽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优势而言。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大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应用、市场开拓、市场预测等方面工作比较薄弱,只求产量而忽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大路货多、仿制品多;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全市只有“双轮”牌聚乙烯醇、“双轮”牌短纤、“双轮”版绦纶长丝、“宝华林”牌无纺布,“永林蓝豹”强化复合地板、“企鹅”牌木质胶合板、“建福”牌水泥、“一支花”尿素等9个省级名牌产品。

    三、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和建议1.与时俱进,整合资源,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没有与时俱进的规划,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正确估价##在全省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价值链中的作用,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根据##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好各类园区的发展规划。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一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本区域的产业体系;二是要改善投资环境,通过企业聚集,带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的配套,有利于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三是要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尼葛高新技术园区等##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纺织工业,曹远、大湖乡镇工业小区等##西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建材工业,吉山和洪田乡镇工业小区等##西南部的园区着重发展林产工业,桃源洞、天宝岩、安贞堡等##东部地带着重发展旅游产业。要加快速度做大我市各类园区特别是尼葛高新工业园区的规模,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2.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改善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要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资源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筛选和规划,确定一批高成长性的项目,从资金、用地、政策和服务等多方面重点扶持,创造产业链上下配套的产业环境。我市纺织业目前已经具备产业链条化的条件,要积极开发纺织后续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力争突破服装加工。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产业集群。强化市场运作力度,产业集群是环境的造化和市场的产物,并不是人为造成的,它还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围绕大企业进行配套,加快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往往依赖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围绕大公司配套是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要鼓励大企业将关联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体系中。大企业要对为其配套的小企业给予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网络等支持,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我市纺织工业要充分发挥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升汇公司、宝华林公司、田龙工贸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作用,建材工业要以福建水泥股份公司为龙头,林产工业要以永林股份为龙头,机械工业要围绕##机械厂、##轴承公司作好配套工作。4.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善产业集群环境。从企业集群到产业集群的过程,就是从资源投入的增加转向对现有的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的过程。要想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效应,需要与产业集群活动相关的各种中介自律机构,特别的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通过纺织、建材、林竹等行业协会,统一规范、统一价格,反对不正当竞争等,不断解决自身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改善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集群竞争能力。5.加快融资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发展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资金。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要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实现融资多元化,特别要利用好永林股份上市公司资源,加快发展林竹产业集群。要放宽眼界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沿海企业、转移上下游产业的机会,围绕主导产业,选好项目,“重拳”出击,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本地,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新优势。作者为##市人民政府市长

    第四篇: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2024-07-09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既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产业间相互关联且向纵深发展的集中表现,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文章阐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塑造区域经济优势的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知识溢出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产业集群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一词首次出现于1990年迈克尔·波特撰写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波特在该书中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实证考察,分析了其经济发展的动因,并指出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共有的特征。

    产业集群的涵义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知识创造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如经纪人和咨询公司),为了从互补资本和知识同盟中获得先进的互补技术,缩短学习进程,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各种成本,克服(或构建)市场壁垒,获得合作经济效益,而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网络。它是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称产业集群效应,就是指依托产业集群这种形式,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服务机构)通过分工合作(竞争)获得超额利润、降低各种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和知识的溢出与技术扩散,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塑造区域品牌,最终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形成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产业集群区域化有利于知识创新和知识溢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卢卡斯等人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知识的使用具有外部性和边际收益递增效应,从而可以弥补劳动力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产业集群内部,一方面具有相似产业特征和主营业务的经济合作体比较集中,彼此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了能在竞争中胜出,企业间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由于集群是一个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的经济合作体,彼此之间有分工合作,也可以共享资源和环境,甚至企业间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正式交流、员工私下交流的方式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有利于知识溢出,使彼此产生协同。

    (二)产业集群区域化有利于成本节约

    总体而言,产业集群的各种竞争优势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成本优势体现出来。在产业集群内部,彼此临近的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密切的交流,从而具有了降低群内企业各种成本的倾向或能力,也就是产生了成本节约效应。集群减少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企业间通过知识外溢可以减少创新风险,降低研发成本;集群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关系网络和基于共同文化价值观的互信理念进行交易,减少了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还减少了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集群还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集群内相互独立的企业可以按照市场规则,通过委托代管的方式进行管理。例如,有一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机构进行委托招聘和人职培训;也可以通过会计事务所进行账务管理,还可以通过法律事务所进行法律咨询,可以有效地减少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

    (三)产业集群区域化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产业集群的一大重要特征是空间集中,集群内部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相应的辅助性机构通过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了集群区域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创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个体品牌的综合体,和企业个体品牌相比,它的影响力更大、更广泛、更持久,这种区域品牌又有利于个体品牌的提升。很多知名产品都因其产地而著称,如硅谷的电子信息产业、意大利的皮草、我国苏州的刺绣等。

    发展产业集群塑造区域经济优势的措施

    (一)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

    正如波特曾经指出:“政府在与民间部门合作的过程中,应加强和建立现存和正在出现的族群,而不是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族群”。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避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并购、投资行为,在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专业的市场,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政府要科学的制定产业集群政策

    政府应该加强制度创新,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形成有利于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良好氛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成为招商引资和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房地产租售价格优惠。对企业购置和租赁的产房、办公场所实行优惠,优惠折扣率在20%-30%的幅度。例如,北京地区很多创业大厦和科技园区的办公楼每平方米的租赁价格大约在2.5元,部分园区企业还享受了每平米0.5-1元的房租补贴;税收优惠。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究与开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研究开发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企业机器设备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培训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而且,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高新企业认定,可连续三年获得减15%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贷款优惠。考察各国扶持产业发展的贷款政策和方式可知,一般通过银行贷款或者投资基金的形式向企业提供贷款贴息,美国和德国政府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优惠,日本设立了特别利息贷款制度,对技术密集企业提供特别利息贷款,新加坡规定如风险企业连续三年亏损,则可得到5倍的补贴。我国也逐步增加了对高科技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和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投入,如国家财政增加了高科技产业发展专项拨款,实行部分拨款、部分低息有偿使用,专项用于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孵化期和产业化启动期的投入;外资引进优惠。如泰国规定外国企业永不收归国有,税后利润可自由汇出。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加强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立法支持

    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塑造经济优势,强有力的立法支持是必要的。我国国家和地区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法令。如《科技开发贷款管理办法(实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科技周转资金管理办法》等。还应该加强创业投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有限合伙企业法、信托法;其他的如知识产权法、小企业促进法、政府采购法和税法等;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担保法等;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企业并购法和投资基金法等。

    (四)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应依赖外力,而应该借助市场自身的内在逻辑自然形成。在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集群内部各种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全程化、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服务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咨询管理、创新支持、科技评估、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税务代理、物流管理、外贸代理、废物管理、污染管制、质量认证和商标奖励、商品采购以及产品检验等。最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现实生产力。

    (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升级

    正如波特所说,“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低技术产业这种说法”,一个充满活力的集群可以帮助任何产业内的任何公司采用最先进的相关技术和最复杂的方式参与竞争。关键是要推动产业集群从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低端集群向基于创新的集群发展。也就是说,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都是获取竞争优势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1.着力促进高新产业集群发展。世界各国为抢占科技制高点,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都纷纷酝酿和实施“大科学计划”,力争通过解决事关全球性的科技重大问题,激发和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运用。美国于1944年11月提出“将科学对战争胜利所起巨大作用的经验用于和平时期,使科学服务于美国战后的国富民强”的新经济政策;在2024年提出“为了21世纪的信息技术”的重大计划。欧盟在2024年推出了要在10年内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的“里斯本战略”。在此背景下,各种产业集群应运而生。例如,美国的硅谷、128地区、美国斯坦福研究园、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里尔技术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意大利瓦兰扎诺技术城、日本熊本技术城、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我国的武汉东湖光谷工业园、中关村工业园等高科技产业集群,都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增长极。

    2.发展传统产业集群,处理好发展集群与解决劳动就业的关系。里夫金教授在《劳动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更加自动化的全球经济,正在使劳动的本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是使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优势日趋强化,另一方面是导致产业空洞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就业空洞化。传统产业集群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例如,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集群、意大利北部的皮革制造业集群等;我国目前也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增长高度关联的阶段,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相继出现了服装、轻工等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

    (六)培育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1985年,彼得·F·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首次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可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的、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8月25日的一篇题为《克隆硅谷最宝贵的东西》的文章分析了硅谷成功的关键是它的开放、动态、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取得成功的最宝贵的无形因素是奉行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我国发展产业集群

    也应该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这种文化应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善于冒险、敢于创新、崇尚合作、诚信友爱、道德风气良好、人际关系畅通、社会基本价值趋同的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结论

    综上,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总体趋势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有效途径。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地区培育产业集群、塑造经济优势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刘晋军(1962.1-),男,一级工程师,学士学位,单位:东北大学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

    参考文献:

    1.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

    3.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24

    作者: 东北大学 刘晋军来源: 《商业时代》2024年第14期

    第五篇: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

    (2024—2024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已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四大领域发展形成了20个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以大企业为核心主导、主要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主导产品优势不断提升、产业主体向园区集聚的突出特征。截至2024年底,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机床工具、重型装备、航天、工程机械、电子、陕北能化装备、软件、有色、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个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达6500多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近2700亿元,占到全省工业的90%以上。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集群总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效应还没有充分凸显;龙头企业规模还不大,带动作用不够显著;产业链条不健全,支撑配套能力较弱;创新机制还不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亟待有效推进。

    二、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主导模式和重要抓手,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突出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坚持“三抓一上”(抓龙头、抓配套、抓园区、上水平),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省内配套能力;着力推进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提高产品的集成和成套能力;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水平,使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再上一个新水平,实现我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原则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结合。抓住国家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立足优势,着眼长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促进关联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链形成。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以现有工业园区为基础,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

    四、发展目标

    加大产业集群培育和推进力度,使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园区承载力和园区化水平提高,集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高,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石化、汽车、航空、输变电设备和煤及煤化工等5个产业集群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块状工业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5%和18%左右。

    2024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增加值约3900亿元;

    2024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15000亿元,增加值约5600亿元;

    2024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总收入达到20000亿元,增加值约8000亿元。每个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都超过100亿元,其中:500—1000亿元销售收入的产业集群达到14个,石油天然气及化工、煤及煤化工、电力、航空、食品、有色、电子信息等7个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100亿元、2900亿元、2024亿元、1860亿元、1850亿元、1800亿元和1500亿元,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五、发展重点

    根据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抓住影响和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在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实力、扩大龙头品牌产品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完善延长产业链和提高省内配套率,以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发展模式转变上取得突破和提升,全面推进我省产业集群发展上新台阶。

    1.石油天然气及化工产业集群。依托延长集团、长庆石油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产业资源的整合,促进产业资源围绕龙头集聚。加强勘探开发、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加快化工产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通过相关转化项目的有效配置,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024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15%;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20%;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100亿元,化工产值占比达到30%,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能源接续地和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2.煤及煤化工产业集群。以省煤业化工集团为主体加大省内煤炭产业的联合重组,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和产业控制力。加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化发展;大力推进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拓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效率。重点发展形成煤制甲醇及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对氮肥原料路线进行改造,扩张煤制化肥产业链规模,提高化肥产业市场竞争力;做好煤干馏制油示范项目,积累和总结经验,为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逐步形成煤制油产业链,大力提升煤炭资源的转化效率。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3.电力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和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企业,推进煤向电转化;加快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优化火电机组结构,提高大机组和高性能机组的比重,形成优势突出的火力发电群组,进一步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创造条件发展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促进电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电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电力输出外送能力,建设成“西电东输”的重要电源基地。2024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销售收入740亿元;2024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3600万千瓦,销售收入1000亿元;2024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销售收入1800亿元。

    4.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园区建设为依托,通过谋划和配置产业化项目,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逐步形成盐资源有效转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设计资源转化路线和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盐产业快速发展的区域板块。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5.输变电设备产业集群。依托西电集团、宝光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促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并购重组,实现对产业的有效整合和规模扩张;重点打造“一基地五园区”即西安大庆路输变电设备制造和试验检测基地、西安高新区输变电产业园、西安经开区输变电产业园、宝鸡电真空设备产业园、咸阳沣河新区输变电产业园、汉中经济开发区输变电产业园,基本实现“企业入园、产业集聚”;加强配套企业和配套项目建设,提高省内配套率;加快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以及产品成套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开发铁道电器等专业领域电器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形成产品覆盖高、中、低压,多规格、宽领域,特色鲜明,在国际、国内具备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

    6.汽车产业集群。着力做大做强陕汽、法士特、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通过车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等项目的建设和引进,大力加强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高汽车产业的省内配套能力和水平,打造重型卡车、中型卡车、微型车、乘用车、变速器、车桥等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产业链;依托“两园一区”(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宝鸡高新区汽车工业园、西安高新区),促进产业的整合和聚集,形成我省汽车产业块状发展格局;加快专用车、特种车以及客车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开拓汽车后市场,提高汽车产业的运营质量。2024年,完成销售收入8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超过35%;2024年,完成销售收入10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超过45%;2024年,完成销售收入1300亿元,整车省内配套率达到

    60%。

    7.机床工具产业集群。依托秦川机床、宝鸡机床等重点龙头企业,在组建大型机床工具集团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提高对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宝鸡、汉中机床工具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转移,实现聚集发展;以“精密、大型、高速、复合、智能、环保”为方向,以“磨、车、镗、铣”为特色,以精密专用机床集成化、通用机床规模化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端特色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规模的壮大。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8.重型装备产业集群。以陕鼓集团、中冶陕压、中钢西重、西煤机、中国西重研究所等骨干企业为基础,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实现产业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产业发展整体合力,促进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通过关键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促进产品集成化、总成化和成套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煤炭采掘成套设备产业链,并向煤化工成套设备延伸;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和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和集群发展整体水平。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610亿元。

    9.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西安、宝鸡和渭南等地工业园区为依托,推进产业向园区转移和聚集,加快产业整合重组步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加强中高档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大型环保节能路面施工系列设备和独具特色系列工程机械,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

    10.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宝石钢管、宝石机械两大龙头企业,建设适应全球竞争要求的生产、营销和服务体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把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通过国际并购、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和国际招标等形式,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石油钻采、石油钢管等产品和设备,不断拓宽产品领域,提高市场份额。以两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机制,促进集群加快发展。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11.陕北能化装备产业集群。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基础,以园区建设为先导,加快宝石机械、宝石钢管,以及其他能化装备企业的相关项目向陕北地区转移和建设,结合石油开采和炼化、煤矿开采及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石油钻采设备、煤炭采掘机械和设备、化工设备等,开展设备检测、维修和保养等业务,为陕北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设备保障。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

    12.航空产业集群。以国家实施大飞机项目和航空工业整合为契机,积极参与大型飞机的研制,大力发展大飞机的配套产业,形成以大飞机制造为龙头的航空产业链;着力建设好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构成“一基地五园区”(即国家航空产业基地、阎良核心区、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飞行培训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和汉中航空工业园)为平台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ARJ21支线飞机、新舟60、新舟700、运八F600和无人机的研制和生产,加快通用飞机、公务机的开发研制,满足市场需求;提升航空发动机、飞机起落架、各类机载设备等航空关键零部件和系统的研发、制造、集成能力,满足主机发展需要;积极发展配套产品,吸引非公经济进入民用航空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强与国际航空企业合作,扩大转包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发展航空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提高产业运营质量。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860亿元。

    13.航天产业集群。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察”等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省政府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战略合作为契机,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加强先进推进技术的研究,加快液氧/煤油发动机系列化研制;加快发展卫星有效载荷、空间计算机等星载设备和卫星地面应用设备,促进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加强军民结合,发挥特种技术优势,积极发展民用产品。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1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西安高新区电子工业园、航天产业基地等相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应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子产业集群,抢占行业领先地位。做大做强多晶硅材料和太阳

    能电池片,并引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区域专业化产业配套能力;提高LED生产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水平,抢占大功率照明产业市场;发展GPS/GLONASS/GALILEO/BDⅡ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应用技术,实现嵌入式软件和IC设计优势相结合,拓展移动终端、数字电子产品和军用电子设备等领域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7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

    15.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软件新城”,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能源、交通、通信、教育、农业等行业应用软件;着力发展面向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加快发展互联网应用服务、数据录入处理、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务;培养、集聚和扶持本地大企业加速发展,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在陕发展。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

    16.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以有色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快有色产业的资源整合,加大地质勘探和资源勘察力度,增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资源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境外资源开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科技进步推进技术装备升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发展钼、钛、钒等产业,建设具有相对优势的钼、钛、铝、铅锌、钒等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钼、钛、铅锌、铝、钒和钢铁等子产业集群,实现有色产业聚集和集约化发展。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

    17.冶金产业集群。以现有产业资源为基础,以龙钢集团为龙头,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形成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体化循环发展流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节能、环保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集群化发展新模式。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2024年,销售收入6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

    18.食品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快园区建设,加速现代食品工业规模化、传统食品工业现代化步伐,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果业、乳业、肉制品、烟酒、方便食品和烘焙等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培育与食品制造业规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食品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名牌产品;加快培育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63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850亿元。

    19.医药产业集群。加强医药产业的整合重组,依托杨森、利君、步长等重点企业,打造集群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依托资源和研发生产能力优势,重点发展西药和中成药等子集群;着力培育企业的市场能力,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建立行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平台,整体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好中药产品创新和新药研发,大力发展生物药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发展化学药、中药材、中成药、生物药等优势产品,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做大集群规模。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

    20.纺织产业集群。加强对纺织产业聚集区的培育力度,依托重点企业和园区,重点发展功能服装、棉纺织、丝绸和防寒服等子集群加速产业聚集;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加快产业资源整合,培育和形成行业龙头,支撑和引领集群发展;通过新建、引进和技改等方式,着力发展功能面料、功能服装、中高档面料、丝绸等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根据产业需要和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印染和服装项目,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做大集群规模。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

    六、重点措施

    (一)做好产业集群专项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编制20个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和工业园区承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和推进产业集群科学有序发展。规划要明确每个集群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步骤,要把坚持创新和实现创新放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位置,要体现每个集群的产业特点、产业特色、加快结构调整和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要

    求。各市、县政府要根据全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细化政策,制定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形成特色显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二)加强龙头企业培育。

    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大行业资产整合力度。对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不断做大做强。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每年在20个产业集群中选出对龙头企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100个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迅速把新项目建成新的增长点。

    (三)着力完善产业链。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抓好配套企业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提高省内配套率;围绕提升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明确产业链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对产业链上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产品、关键环节、关键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自建、技改、招商等方式,构建起围绕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的配套协作体系;要围绕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通过创新招商方式,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企业的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配套项目,加快产业链的培育和完善。

    (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提高2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部分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明确发展重点,加强部门协作,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和项目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全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环境优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每个产业集群都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和建设行业性技术中心,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国家推进装备制造、化工、汽车、有色、钢铁、电子信息、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振兴为契机,安排工业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选择一批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我省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六)加大资金投入。

    设立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龙头企业、龙头产品,配套企业、配套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和研发平台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开辟多种方式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大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银行信贷和引进民营资本等途径,为企业募集更多的发展资金。大力支持优势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引导现有上市公司进一步扩张融资规模。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建立5-10个产业发展基金,融资总规模达到2024亿元以上,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推荐阅读:
    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要具备的素质
    温州亲子鉴定_百分之90以上是父亲自疑非亲生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
    市场营销心得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