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半年工作总结 600字作文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短文两篇练习二(爱莲说、陋室铭)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逝水流年 时间:2024-09-21 16:02:4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短文两篇练习二(爱莲说、陋室铭)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鸿儒()案牍()甚蕃()德馨()淤()泥洗濯()清涟()隐逸()亵()玩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之:

    5.渔人甚异之。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

    人:、、。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

    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㈠课内巩固

    (一)《陋室铭》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2)灵:

    (3)德馨:(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2)

    (3)

    (二)《爱莲说》

    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②益:③植:④鲜:⑤宜:

    2.:“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答:

    四、1、《全唐文》唐代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谥号

    7、爱莲草木之花菊花牡丹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五、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6、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一)

    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2)灵异(3)品德高尚(4)博学的人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1)金猴迎新春(2)金猴驾云来

    (二)1、(1)美丽而不端庄(2)更加(3)立(4)很少(5)应当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4、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

    《陋室铭》练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3)是陋室,惟(4)吾(5)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8)帘青。谈笑有鸿(9)儒(10),往来无白丁(11)。可以调(12)素琴(13),阅金经(14)。无丝竹(15)之乱(16)耳,无案牍(17)之劳形(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字词

    (1)名:(2)灵:(3)斯:(4)惟:

    (5)吾:(6)馨:(7)上:(8)入:(9)鸿:(10)儒:(11)白丁:(12)调:(13)素琴:(14)金经:(15)丝竹:

    (16)乱:(17)案牍:(18)劳形:劳 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苔痕()鸿儒()案牍()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特点)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请再从上文找出2组这样的句子①

    ②(4)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与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5)《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 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引出主旨。“ ”立意贯穿(统领)全篇。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6)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7)《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8)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9)《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 ;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10)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6.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

    A.陋室简陋

    B.陋室不陋

    C.陋室不好

    D.陋室很陋

    8、《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结尾引用孔子话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练习题

    1、解释下列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

    淤()泥

    洗濯()

    清涟()隐逸()

    亵()玩

    鲜()有闻 3.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3)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不敢侮的句子是。(4)《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8)文章的主旨句是

    (9)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10)《爱莲说》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作者写莲表白自己 的生活态度,写菊表明陶渊明 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世人 的生活态度。

    (11)“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

    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

    6.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7、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章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11、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12、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主要是写莲,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菊与牡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作者把“莲”比做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②喜爱的原因是:。

    17、孔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任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含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一、翻译句子(11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

    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

    不妖()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㈠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

    下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答:

    ㈡课外拓展

    齐人攫金(9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清旦()

    2、衣冠()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4、徒见金()

    2、选出下列加点 “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1分)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2分)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启示:

    六、写作训练

    请以“我爱

    花”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练笔。

    参考答案

    一、xīn tái rú

    二、蕃

    三、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四、1、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2、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五、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

    7、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一)

    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驾云来

    (二)1、(1)多

    (2)洗涤

    (3)沾染(污秽)

    (4)美丽而不端庄(5)更加

    (6)立

    (7)很少

    (8)应当

    2、(1)的(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这件事

    (4)到,动词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说明: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吴起县二中“先学后研·学案引领”高效课堂导学案总第课时

    课题:《短文两篇》

    主备:冯苗苗设计:八年级备课组

    审核人:齐小军授课人(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5、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难点: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读课文,理解词句,粗知大意。查资料,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课文,培养语感,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寓言的音韵美,最后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本课拟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预习质疑部分,第二、三课时完成合作探究部分和检测反馈部分。

    【课前预设】【增删内容】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朗读指导

    《陋室铭》:

    (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

    《》共6页第1页

    (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爱莲说》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

    (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

    (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意。

    4、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气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气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预习·质疑 《陋室铭》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西蜀()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有仙则名②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唯吾德馨。④谈笑有鸿儒⑤往来无白丁

    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之劳形⑧何陋之有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写出韵脚。

    5、找出本文的对偶句

    6、学生自主阅读后,结合工具书,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翻译全文。

    7.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力求读出韵味。

    《爱莲说》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噫()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②陶后鲜有闻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⑤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

    3、文章中哪一个词,明确表达了对莲的态度?

    4、画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倾情朗读,想象莲花美好的形象。

    探究·训练

    一、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研读赏析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二、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请同学们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

    三、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仿句: 小写作:

    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他物件(写于收集本上)。我的疑惑

    检测·反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鸿儒()案牍()甚蕃()....德馨()淤()泥洗濯()清涟()....隐逸()亵()玩鲜()有闻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

    三、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家。7.《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教(学)后反思

    第五篇:第 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说课稿

    第 22课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4、开展辩论赛,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我采用导读教学法和提问朗读教学法,并指导学生用以读会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三分钟屏幕展示“教学目标”(3分钟)

    这一设计,从教的方面来说,它具有“导向作用”让学生一起来掌握教学要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从学的方面说,它具有“激励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故事导入并解题(5分钟)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屏幕显示两幅对联)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三)初读——感受语言美(2分钟)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指导诵读的方法尤为重要,突出读书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针对“铭”这种文体的语言句法特点,我除了要求学生大声读,读正确,读流利外,还特别引导学生从用韵和讲究修辞方面去充分体会本文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朗读前的这一指导,十分必要,充分体现了教书重在“授之以渔”,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

    (四)再读——了解内容(2分钟)

    (五)三读——领悟内涵(5分钟)

    先要求学生边听教师背诵课文,边想像陋室中的画面,体会作者感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启发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最后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师范读,一方面让学生弥补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想像画面,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则是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便于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下列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屏幕显示思考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苔痕„„劳形”)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六)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行设计板书,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加深记忆。(13分钟)

    这个环节的实施,我主要采用提问朗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关语句,学生寻找有关语句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讨论探究,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还只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

    (七)拓展(10分钟)小小辩论赛

    结合现实,2024中国地震,刘禹锡在这个时代会如何去做,结合作者生平来谈。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针砭时弊,有感而发,曾为黎民赈灾的豪情,了解当代温总理泪洒灾区,为民的深情。古有禹锡,今有总理,为民鞠躬尽瘁。学习高尚的品德和操守。对于今天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八)迁移练习设计(3分钟)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3、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九)小结(2分钟)

    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说板书

    已经有展示,主要体现本文表现手法和文章主旨。

    在学生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后,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也就是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陋室铭 刘禹锡

    人品高尚 ——刨根问底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陋室

    生活高雅——换角度想

    言志 德馨: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以上是我的说课稿,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谢谢!

    《爱莲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出示课件)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四、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现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本164页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爱莲说》这篇文章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作者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花,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4、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1)、阅读文言文时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2)、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能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确立依据:基于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相对陌生。

    四、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主体上通过“独立阅读、互相研究、质疑问答、拓展延伸、读写训练”五个步骤来完成。其中要重点突出的是互相研究和拓展延伸两个环节。具体程序如下: 首先是导入新课:

    方式是请同学们回忆杨万里的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齐诵。学生背完诗后,我加以小结: 美的事务人人喜欢,在众多的西湖美景当中,作者对荷花情有独衷,那碧波万里的荷叶,繁茂娇艳的荷花,将西湖点缀得美不胜收,今天我们随周敦颐一起步入他的《爱莲说》,看在他的笔下,荷花又是怎样的美好形象,这篇文章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介绍“说”这种文体和作者周敦颐。接下来便进入独立阅读环节

    1、独立阅读。此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步骤:

    (1)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指读,师生共同校正读音(2)通过课件出示字词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3)以同桌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4)指名翻译,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有不准确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2、互相研究:通过课件出示以下问题,供同桌间或前后桌间相互探讨研究。(1)文中哪些地方是写莲的?写莲花时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2)为什么要写其它的花?

    (3)花与人有什么关系?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质疑问答:由师生共同提出在研讨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视具体情况,此两个环节也可合二为一)

    第23课《核舟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查字典,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

    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查字典,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推荐阅读:
    短文两篇练习二(爱莲说、陋室铭)
    小足球赛
    回避制度
    8月冶金煤市场调研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介绍与职业前景[小编推荐]
    上一篇:畅通工程检查通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