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观后感 其它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三号文库

    产业优化升级意见和建议

    栏目:三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日斜阳 时间:2024-10-12 03:59:4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产业优化升级意见和建议

    四、对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传统产业由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资源型生产向消费型生产转变,重点坚持传统产业终端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工业市场群建设为牵动,加快科技创新和战略性调整,不断确立产业竞争新优势,带动抚顺工业全面转型升级。

    积极培育各类消费市场,引领工业经济向消费服务领域升级延伸。一是培育区域型生产消费市场,推进原料、原材料产业向精深化发展。立足石化、冶金、油母页岩等产业现有优势,重点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建设商品交易所、商品销售中心等大宗工业产品交易市场,确立区域性产品价格、技术、信息等市场主导权。二是培育品牌型消费产品市场,推进传统制造业向终端化发展。立足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和特色轻纺加工等产业优势,重点依托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开发建设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品牌市场,吸引各类资源进入抚顺加工销售,形成区域性商品生产和集散中心。三是培育消费型高新技术市场,推进新兴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立足先进智能装备、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优势,重点依托“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开发建设专业化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推动新兴产业形

    成持续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实施规模以上企业“千企升级”为主线,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大力完善创新服务载体,集中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系列产品。二是加快技术改造,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活动。重点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等领域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三是加快“两化融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紧密结合,坚持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集成应用,不断提升产业素质,实现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

    加快战略性调整,创建集群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立足新型工业化,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龙头企业支撑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形成资源节约、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集中力量抓好石油化工、智能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等12个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培育无纺布、钕铁硼、琥珀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品牌影响力。

    第二篇:产业优化升级调查汇报

    产业优化升级调查汇报

    地处陆路交通末梢,是一个能源和资源以输入为主的海滨城市。市委、市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发展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的产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自觉主动地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2024年,市委、市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以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方向,更好地发挥开放、生态、海洋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的思路,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占全省的10%。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782.2亿元,增长19.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7%,两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三角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威高聚烯烃材料的化学与生物改性及其大规模应用、新北洋小型热转印打印机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海造船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滚船。新船重工与芬兰合作成立的德他马林公司,已经具备设计制造9.25万吨散货船的能力。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政策引导,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相对于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大院大所较少,科技基础薄弱,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要想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有针对性强、吸引力大的政策措施。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制定了自主创新五年规划,重新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加快“三区”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对引进人才、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作了具体明确规定。在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建设上,市级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分别配套奖励相关人员100万元、50万元;对合作承担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给予3-5万元的生活补贴,等等。在产学研结合密集区建设上,设立4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对新加入产学研合作联盟的高校、科研院所,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盟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活动经费;对于省级一类以上知名科研院所来威设立分支科研机构的,3年内无偿为其提供使用必要的办公设施,一次性给予分支科研机构50—100万元的建设补助费;对新认定为市级中心、省级中心和国家级中心的,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和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于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建且有院士实质性参与的市级以上中心,给予增加10万元的资金扶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上,设立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后续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给予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于企业购买国内发明专利实施转化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企业20-40万元的奖励,等等。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崇尚科学进步、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学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坚持政府搭台,密切企业与院所间的联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搞产学研结合,企业是主角,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也至关重要。几年来,市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引才借智、联合共创、资金扶持”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先后以市政府名义与中科院、大学、哈工大等9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同时采取双方共建的形式,建立了中科院技术转化中心中心、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山大技术转移中心等,这些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架起了沟通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一大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去年,全市共吸收转化重要科技成果14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26项、国内领先104项。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各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10家,分别是等7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威高医用植入器械、光威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2家工程实验室和广泰空港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也达到了104家,其中企业技术开发中心4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工程实验室2家。相关企业还与高校院所共建了46家研发中心、实验室或检测中心。现在企业研发机构上档升级的积极性非常高,三角集团正在积极争取建立高性能子午胎国家工程实验室,金猴、蓝星、光威等企业正在申报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企业还通过让股让利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去年全市企业共实施国外引智项目62个,引进各类人才10387名,其中博士38名、硕士402名,有42名院士以不同方式与企业合作。

    四、完善投入机制,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保障。科技创新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种子资金的作用,市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科技支出增长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去年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为3.9亿元,今年预算内科技投入4.4亿元,增长13.6%,其中市级6376万元,增长34.2%。各企业也自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每年都按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比例不低于3%,规模以上企业都达到1%以上。新北洋集团这几年研发投入比例始终保持10%以上,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专门打印机的生产厂家,在国际市场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利税率达到了40%以上。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先后建立了40家风险投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16.7亿元,目前在保企业1167家,累计提供担保贷款额56.3亿元。最近,又成立了市创业投资公司,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创业风险资金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新型企业。

    五、注重成果转化,坚持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是手段,成果转化、产业产品升级才是目的。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方向,围绕培植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培育了“十大高端产业园区”,去年十大园区共实施过亿元项目38个,过10亿元项目16个,完成投资115.2亿元。其中,威高集团以高端医用植入器械为重点的医疗器械园区,总投资28亿元的一期工程今年年底可全部投产,总投资25亿元的二期工程和总投资15亿元的心内耗材项目区明年投产,正在建设三期工程,总投资160亿元,主要生产核磁共振、心肺机、人工肝、人工肺等22种新产品。今年威高集团销售收入将突破100亿元,2024年可突破200亿元。三角集团低碳绿色环保高效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园区,总投资84亿元,一期17万平方米的第一车间年内可形成300万条全钢子午胎的生产能力,近期开工建设17万平方米的第二车间,到2024年三角集团销售收入也可突破200亿元。光威集团投资36亿元建设的拓展碳纤维项目,第一条千吨线去年4月投产,第二条线今年上半年投产,第三条线正在进行设备的制作和安装。最近与中航集团签订了入股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下游制品,三至五年内碳纤维的生产能力可达万吨,集团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华东数控重型数控机床、新船重工和黄海造船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生产、以新北洋特种打印机研发制造基地为主体的IT产业园区等园区,到2024年销售收入都可达到30亿元以上。

    第三篇: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修改)(最终版)

    关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建议

    ——中国民主建国会平阳县总支委员会——

    一、我县产业发展现状

    (一)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县政府认真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的部署要求,以实现平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提升、中心集聚、生态优化、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六大战略,有力促进了平阳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连续三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二)皮塑领跑,各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

    皮革、塑包、机械机电、服饰家具、港口物流等主导产业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

    ——皮革皮具产业。水头镇皮革皮具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已形成以移模革加工、皮带、箱包为龙头的皮革皮具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外皮革皮具生产、销售、研发基地。——塑包产业。萧江镇的塑料包装产业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近几年通过产品更新换代,市场竟争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服饰家具产业。昆阳镇的服饰工业园区和家具工业园区是我县近几年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产业,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现已形成集服饰、家具生产、制造、加工的产业集群。——机械机电产业。浙江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显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温州益坤电气有限公司是我县机械机电行业中的行业龙头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机械机电产业成为我县主导产业并不断得到优化壮大。

    ——港口物流业。按照“物流总部基地、高新产业基地” 的发展定位,敖江港做为全县的经济中心,近几年来不断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业。

    (三)园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我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新企业。镇域工业经济已经逐步实现企稳回升,新建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1

    (四)港口物流,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

    敖江港口处于沿海产业带的最前沿,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集聚,引进了一批颇具实力的物流和现代服务企业,随着各项配套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有望成为拉动敖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我县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平衡

    当前我县产业发展过于依赖以“塑包、、皮革、机械机电”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要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

    我县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景点小而分散,缺乏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形成,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三、制约我县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一)土地制约

    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工业用地审批越来越难,以致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的建设受制,不少优质项目迟迟未能落地

    (二)资金制约

    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土地产权可供抵押,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资金问题已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调研中,全县各镇40%的企业反映金融危机后融资比较困难,已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人才制约

    目前我县劳动力市场仍不成熟,劳动力素质较低,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占整个劳工力市场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各工业园区专业技术工人缺口很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技术制约

    我县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属于对外加工型和家族式管理企业,企业负责人思想观念仍然落后,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手段与方法缺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管理水平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升级转型。此外,我县大多数对外加工型企业或者没有自己的品牌,或者技术相对落后,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制约了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和长远发展规划。

    (五)配套制约

    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进驻园区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吸引新企业进驻园区。部分园区由于配套性资源配置不足,影响了园区的发展,对企业进驻、员工招聘等影响很大。

    四、推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对策

    (一)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实力

    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引导。制定科学周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本县特色产业,优化资源的空间和产业配置。依托优惠政策及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产业发展政策,突出对企业规模、效益、增速、技术创新能力、财政贡献能力、品牌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奖励和扶助;整合地价补贴、配套资金、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通过外引内培、培新育小,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瞄准重大项目、战略投资和关键技术,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积极围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抓产业链的延伸招商,加快建设各主导产业的配套建设,增强相关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改善产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优势。

    (二)发展集约经济,解决土地瓶颈

    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发展。一是各乡镇要在积极申请土地的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发展产能高的新兴产业,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注重质量,向集约型发展。二是加大力度盘活一些闲置的厂房用地,整合村镇两级工业用地,鼓励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三是结合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抓好二高一低企业的梳理和引导工作,对一些节能减排的重点和“死角”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不过关的企业进行梳理与排队,清理或转移部分“二高一低”企业,实现“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是引导我县产业向研发、工业设计、品牌培育、新的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发展,突破当前的简单加工的模式,走出粗放式发展误区。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难题

    充分发挥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用,推进小额贷款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国有股份制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会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查,要改善我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首先应扶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担保公司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解决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推出政策规范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使信用担保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手段;引导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的培训,促使中小企业自身注重信用积累,为外源性资本进入提供较为便捷的路径。

    (四)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人才保障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离不开高素质的产业队伍。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不少企业经营困难,而人才流失和引进困难又加重了企业所面临的危机。据调查了解,我县中小企业高层次、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短缺。企业希望政府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给予扶持:一是帮助企业引进人才,鼓励本县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通过政府的支持,更好、更快的引进企业需要的人才,对到我县创业发展、参与我县经济建设和应聘到本县企业的高端人才给予明确的奖励、解决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二是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进一步抓好高中级人才的就业环境、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配套性建设,在评职称、考研和任用人才方面引导企业给予照顾和关心。三是制订产业紧缺人才培训计划,对企业培训予以补贴。四是进一步完善我县人才机制和政策制度,为企业引进需要的人才,留住想要的人才提供法制保障和环境保障,促进我县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五是规范人才招聘市场,完善用工制度,促使用工市场有序规范运行

    (五)加强配套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在产业结构的配置中,一定要重视相关产业的配套,重视基础产业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乡镇政府要集思广益,做好协调工作,在资金上保证配套设施建设的推进。另一方面,发动园区企业,集资建设,服务自己。立足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园区统一的安保体系、服务体系、物流协作体系、信息共享体系;推进园区企业服务外包,强化园区资源共享,搭建服务园区内各企业的招工协作、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互助式融资担保、会员式管理咨询服务和市场营销终端服务。做好园区的交通、水电、排污、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六)加大引资选资,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加大引资选资力度,做好产业链配套性规划与引导工作;拓宽招商渠道,扩大招商的范围,加大招商的力度,让更多的好项目、大企业更好的认识平阳,钟情平阳,落户平阳。坚持高端取向,把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首选。把现有的土地存量用于建设一批“核心竞争力强、高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抓好各镇街商业网点和核心市场建设,有规划地抓好一批产业紧密度高、关联度高的现代商业体系,包括零售市场、批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信息交换中心、原材料供应

    市场、专精特新产品展示中心等,形成本土化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抓好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和自主创新,推动中小企业上网工程,研发创新工程和转型升级工程,推进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质量。

    (七)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产业结构调整是长期系统工程,作为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平台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产业的升级优化,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因此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认真分析,妥善解决。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服务平台,利用服务平台的优势,为我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扫清障碍。

    2、大处着眼,小处做起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抓住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另一方面,要从细微处做起,逐步推进。例如水头镇、山门镇的旅游项目,首先要从全县旅游的大环境出发,找准发展方向;其次,可先收集、整理古村落的历史沉淀、人文背景、旅游特色,再到旅游内容宣传、个性化旅游服务措施的提供;最后,在完善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形成集自然景观、古村落文化、“绿色餐饮”、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分步实施,通过基础工作吸引旅游投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我县的旅游精品,提高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质量。

    第四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

    豫政办 〔2024〕75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污染少、消耗低、集约利用土地等突出特点,投资乘数效应大,杠杆作用明显,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制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已成为当前我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坚持存量改造与增量调整相结合,通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延伸扩展产业链条,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和开展战略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和我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技术改造作为统筹推进调整振兴、“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的战略性手段,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投入,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技术改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政府服务职能,制定产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施技术改造贴息、投资免税等政策,引导产业投资方向,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2.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结构优化调整并重。通过扩大技术改造投资规模,以存量调整带动增量快速发展。加强结构调整,鼓励兼并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存量提升。完善落后产能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退出机制。

    3.坚持壮大骨干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相协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增强其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1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企业组织优化。

    4.坚持提升战略支撑产业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并举。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战略支撑产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5.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利用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先进管理经验和人才,支持企业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不同途径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步伐,做到自主创新与借力发展相结合。

    三、主要目标

    围绕国家和我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实施“万亿技术改造促升级计划”。2024—2024年,力争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幅30%以上,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发展显效益、结构调整上水平、企业发展上层次、“两化”融合上台阶。到2024年,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水耗等指标优于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低于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明显增加,建成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企业研发投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两化”融合取得显著进展,全省经常性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的企业达60%以上。

    四、重点改造领域和方向

    (一)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围绕关键零部件—主要总成—整车产业链,以壮大产业规模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郑汴产业带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郑州宇通集团、郑州日产公司、海马公司、中国恒天集团和开封奇瑞公司等整车项目建设,配套建设郑州经开区、中牟、开封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推进中原内配公司、许昌传动轴公司、中航新乡公司、中轴集团等骨干零部件企业产业园建设,以整带零、以零促整,实现整车与零部件集聚发展、互动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以富士康IT(信息技术)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尽快形成年6000万台手机生产能力,通过垂直整合,吸引关联配套企业,力争五年内60%以上实现本地配套。推进郑州固态照明应用产业化示范基地、漯河电子工业城、鹤壁(深圳)电子科技园建设,力争郑州信息安全、新乡锂电池、许昌电力电子、南阳光电产业实现集聚发展、配套发展。大力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装备制造业。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增值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以铸造、锻压、热处理等基础共性技术改造和数控机床的推广应用为着力点,全面提升我省

    装备工业整体工艺制造水平;抓住农机下乡、电网改造和轨道交通建设机遇,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以洛阳动力谷、中原电器谷建设为重点,实施中信重机大型矿山成套装备、新洛轴工程、许继风电装备、平高集团智能输变电装备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郑煤机集团高端液压支架、焦作厦工公司工程机械、南阳防爆集团电机等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培育壮大输变电装备、大型成套装备、工程施工机械、基础部件等4个千亿元产业。

    食品工业。以全面建设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增加食品高附加值花色品种和争创国内一流名牌产品为重点,培育壮大双汇集团、大用集团、华英集团、白象集团等10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推进双汇集团第二工业园、思念食品新工业园、众品食品中原冷链港等基地型项目建设,加快承德露露郑州基地、福建亲亲临颍休闲食品园、上海谷夫鹤壁基地等龙头企业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

    轻工业。重点发展现代家居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实施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周口制鞋基地、内黄陶瓷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壮大家电、制鞋、家具、陶瓷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塑料制品、灯具、五金、玩具等产业转移。

    建材工业。大力推广窑炉余热利用技术,全面建设窑炉余热发电工程,加强建材行业与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关联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建设,加大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积极推进利用水泥窑炉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以及以水泥粉磨节电为重点的节能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全面完成日产2024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改造,淘汰日产1000吨以下水泥生产线。在平板玻璃行业推广全氧燃烧、配合料预热和烟气脱硫技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建材,扩大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中高档建筑陶瓷等优质产品规模。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化学工业。加快传统化工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新兴化工短板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探索开发煤化工企业原料本地化、化肥生产醇烃化、氯碱生产离子膜法工艺等新型生产技术,采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废弃物循环回收、节电设备应用等技术手段,对现有装置进行改造,大力推动节能降耗。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产品,突破甲醇制烯烃关键技术,实施百万吨煤制烯烃及乙二醇工程,积极发展醋酸乙烯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建设豫北、义马和永城现代煤化工基地,推动煤化工产品多元化和精细化。实施百万吨聚氯乙烯、百万吨尼龙化工工程,提高盐化工规模化深加工水平。

    有色金属工业。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强化产品链接融合。电解铝企业着重推广高效节能电解技术和完善电解槽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抓好电解槽改造,淘汰100千安以下电解槽。氧化铝企业大力推广节能工艺技术改造。铅锌冶炼企业加快淘汰烧结机,推广富氧底吹加液态铅渣直接还原冶炼技术。铝加工以精深化为重点,重点支持高档民用型材和航空、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用铝材发展,加快实施豫联能源30万吨高性能铝合金特种铝材、巩义产业集聚区百万吨铝板带箔、洛阳万基控股集团铝加工一体化等大型项目,提升铝工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积极承接沿海铝加工产业转移,培育电解铝、铝合金和铝加工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铜、镁、钛等金属深加工,提高铅锌和黄金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钢铁工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是节能降耗、循环利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高档品种。炼

    焦推广煤调湿技术和干熄焦技术,烧结推广烧结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炼铁5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全部实现煤气余热余压利用,重点企业的轧钢加热炉全部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60吨以上转炉实现负能炼钢。全面采用节能电机和变压器,风机、水泵采用变频节电技术。全面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实施安钢集团高炉大型化改造、舞钢轧机技术改造、南阳龙成特钢项目,建设安阳优质钢生产基地,壮大舞钢宽厚板生产基地。

    纺织工业。全面推广废水废气余热回收等新型工艺技术,提高专用设备使用比例,加快淘汰落后生产线。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鼓励引入国内外纺织、印染、服装、制鞋等行业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突出发展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推进郑州杉杉、滑县牛仔服、淇县浙商等一批服装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尉氏福甬、商丘恒大等高水平印染项目,完善纺织产业链。

    煤炭工业。重点支持深井建设、大型综采综掘成套技术及装备、瓦斯综合治理抽采、煤层气压裂工艺等技术、装备攻关,支持煤矿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示范项目建设,实施兼并重组小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大力推进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工业化,力争把煤层气产业培育成能源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煤为主,积极发展煤—化工、煤—电、煤—电—建材、煤—电—铝等产业链,延伸产业链。

    (三)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新能源汽车。培育动力电池、电控、电机、整车产业链。建设郑州电动汽车整车、新乡和洛阳动力电源系统等特色园区,突破电池隔膜、锂电性能、电控等核心技术,培育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链,提升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以示范运营促发展。

    生物产业。重点加快郑州和新乡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在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能源产业。实施洛阳万吨级多晶硅及吉瓦级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南阳新能源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洛阳光伏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以超硬材料及制品、新型及复合材料推广应用为重点,突出提升品级和增加品种,加快发展超硬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快建设洛阳新材料、鹤壁镁合金以及郑州和许昌超硬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

    (四)加快产业集聚,搭建技术改造平台

    加强特色产业集聚区规划,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依据规划加快建设。鼓励迁建、改建、扩建的技术改造企业和新建项目按产业性质和产品特点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特色主导产业。支持企业实施系统技术改造,优化专业分工协作路径,延长、做强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间协作配套能力。促进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专业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五)加快自主创新,强化技术改造支撑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抓好企业研发设计中心建设,鼓励企业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大力开发新产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避免低水平的规模扩张。优先支持重大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采用较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项目及新产品项目。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形成专利等无形资产,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组织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力争将我省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编制《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大力承接有色、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弥补短板;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填补空白。把东部沿海的技术、管理、品牌、资本与我省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相结合,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和产业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鼓励支持沿海企业在整体搬迁转移过程中实施技术改造,加速更新技术、设备,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提升核心竞争力。

    (七)加强节能减排,提高发展质量

    在技术改造中注重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强重点耗能企业和领域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支持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及新装备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加大对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焦化、碳素、造纸、制革、合成氨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以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八)加快“两化”融合,提高发展水平

    围绕我省传统产业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设计开发的融合、与生产制造过程的融合、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与产品功能的融合、与市场流通的融合、与人才培训的融合等。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经济中的应用步伐,着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深化电子商务的应用,加快推进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领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技术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成立省企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工业的领导任组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发布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协调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中的问题,整体推进技术改造工作。

    (二)建立技术改造项目管理体系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开展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申报、核准、备案、监督、监测、评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金融、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监管、消防等部门要建立协作共商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综合指导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依规保障技术改造项目合理用地需求;环保部门要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加快技术改造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依法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规划认定;

    金融部门要尽快落实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安全监管、消防等部门要依法加快办理技术改造项目的有关手续。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协调解决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中的问题,重大问题提请省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确保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合理、进展顺利、按期完成、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技术改造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技术改造投资效益评价体系和技术改造项目后评估制度,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三)制定实施技术改造规划

    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未来五年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规划,确定行业技术改造重点支持目录、新产品开发目录,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规划指导全省企业技术改造。从2024年开始,要重点实施“1260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围绕60条重点产业链,省辖市重点推进1000个重点项目,省重点推进200个项目。各省辖市、县(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技术改造规划。全省重点企业都要编制企业技术改造五年滚动计划。按照“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见效一批”的思路,在各级技术改造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全省技术改造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实施。

    (四)拓宽技术改造项目融资渠道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鼓励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单位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和上市、风险投资、信托等方式进行融资。对规划的技术改造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通过合资合作、重组、相互持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多元化筹措技术改造资金。结合承接产业转移,切实做好技术改造项目招商工作。完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融资支持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发展,加强融资担保、再担保工作。建设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提高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水平。

    (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技术改造,由省财政安排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并统筹安排工业结构调整贴息、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鼓励和引导作用。有条件的省辖市和县(市)财政可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指导帮助企业积极向国家争取技术改造项目资金支持。

    (六)落实技术改造优惠政策

    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发展国内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的政策,确保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应享有的优惠政策全部兑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支持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形成完善的政策激励机制。

    (七)强化技术改造服务指导

    加强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技术改造工作管理和服务各项制度,优化办事流程,加快办理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相关审批手续,为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机构在技术改造中的作用,支持引导信息服务、评估咨询、招投标、融资担保等相关业务机构积极为技术改造工作服务。

    (八)落实技术改造工作责任

    各级政府要建立技术改造工作责任制,将技术改造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情况,强化考核、督促检查,协调解决技术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对在技术改造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努力营造重视和推动技术改造的良好氛围。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五日

    第五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深府〔2024〕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创新工作思路,以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重大意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但同时也率先遇到了空间资源紧约束问题,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给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保障重点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是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然选择,对打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深圳质量的理念,更加突出规划统筹,推进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优化;更加突出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以结构性、差别化的土地供给,引导空间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限制、淘汰落后产能;更加突出节约集约,加大土地利用强度,促进优质要素资源向产业基地和园区集聚,提高空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更加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在土地整备、二次开发利用、产业用地用房供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释放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少的空间资源消耗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二、创新城市空间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三)统筹产业空间规划。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布局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引导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向深汕特别合作区和对口共建的省级专业转移工业园转移,实现产业布局的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

    (四)加强产业空间分区规划指引。推行产业分区规划管理,引导新增产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强重点片区规划布局,推动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和复合型城区。注重产业分区的均衡化布局,加快特区一体化协调发展。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清退与线外新增建设、建筑物功能改变和容积率提高等挂钩机制,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产业转型升级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和生态环境恢复。

    (五)探索规划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式。建立以空间二次开发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预留产业发展空间资源、集约布置配套设施、规范土地的弹性引导与量化控制等措施,满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产业项目规划审批效率。

    三、创新空间资源供给,支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六)完善空间资源供给模式。房地并举,优先供房,建立“以房招商、以房养商、以房稳商”新机制。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空间需求,引导企业优先采取租赁、购买的方式解决生产及配套用房。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鼓励项目企业和土地使用权权属企业合作,加强对社会存量资源的充分利用。

    (七)强化土地供应的产业导向。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完善产业供地预申请制度,对不同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和供地年限实行差别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地供应的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支持土地混合开发利用,鼓励发展产业综合体。探索经营性配套设施用地和产业配套设施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方式。出台完善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拓展产业用地空间办法。

    (八)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研发及总部,给予地价优惠支持;对容积率较高的新建产业项目,给予地价优惠鼓励;对在我市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和产业项目,采取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成本等限制政策,逐步转移、淘汰。出台宗地地价测算规则,推动差别化地价政策落实。

    (九)创新特殊功能区土地政策。以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结合特殊功能区定位,根据区内产业导向,实施特殊的土地政策。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土地供应、地价管理、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收益调节等方面先行先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严格土地管理,规范市场运作,保障产业发展;支持国际低碳城积极探索土地开发利用与绿色低碳发展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形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空间结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区推进城市更新,拓展空间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人文和生态环境。

    (十)加大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筹集力度。制定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和收购投资计划,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取得新增建设用地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支持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落实城市更新项目按一定比例配建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定。对已出让的产业用地,鼓励提高容积率并按一定比例配建创新型产业用房。出台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

    (十一)优化创新型产业用房配置。按照租售并举的原则配置创新型产业用房。采取租金补贴或租金优惠等措施,重点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产业用房市场,允许以“限销售对象、限销售价格、限二次转让周期”的方式向市场流通创新型产业用房。

    (十二)推进工业楼宇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修订深圳市工业楼宇转让暂行办法,规范流转管理,盘活工业楼宇存量资源。适度放开工业楼宇分割转让范围,建立转让时限控制、准入资格审查、政府优先购买和转让增值分配等制度。

    (十三)健全产业配套住房政策。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工程,以“租、售、补”相结合的方式保障企业职工住房需求。在产业集聚园区科学布局保障性住房,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在符合规划控制原则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在产业用地内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对产权归政府、由政府统一调配的公共租赁住房,可配置一定房源给重点企业用于解决人才住房需求。出台加快发展产业配套住房实施意见,健全产业配套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四、创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十四)整备产业用地资源。结合全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资金等多种手段,加快整备成片土地资源,保障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土地整备政策,强化市、区联动,建立健全各区(新区)土地整备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机制。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原使用土地纳入土地整备范围的,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十五)引导社区土地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进一步规范社区土地资源管理,按照“集中布局、周边配套”的原则,调动社区股份公司、保有富余产业用地企业的积极性,鼓励社区企业以资金、土地、厂房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项目建设,提高社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

    (十六)推进旧工业区拆除重建升级改造。通过政策优惠、手续简化等手段,加快推进旧工业区拆除重建类升级改造。提高工改工项目比重,支持拆除重建的旧工业区项目升级改造为我市鼓励发展的工业产业园区。

    (十七)鼓励旧工业区综合整治。支持旧工业区实施综合整治和功能改变等混合类城市更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效益产业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对于涉及旧工业区局部加改建、部分功能调整等改造的,在规划、土地和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创新监管服务,保障产业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十八)搭建企业空间供需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公开、常设性的企业空间供需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空间资源供应信息的高效链接。健全企业用地用房申请联动联审机制,由市产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进行初审、联审,快速高效地明确供地、供房顺序和规模、标准,为满足企业空间需求提供便利。

    (十九)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市、区协调和部门联动,明确各方监管责任,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采取检查、考评、通报等措施,及时监测、分析产业项目用地用房利用效益。健全产业项目用地用房准入、退出机制,鼓励和引导低附加值、低效能产业有序退出,为优质生产要素提供发展空间。

    (二十)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贯彻执行国家对闲置土地处置的有关规定,出台实施意见,加强对建设用地出让后的监督管理,有效遏制建设用地供后闲置行为。对符合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允许限期开发的闲置产业用地,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等方式予以利用,提高闲置产业用地处置水平。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4年1月7日



    推荐阅读:
    产业优化升级意见和建议
    “在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会议上的报告”计划生育工作计划
    如何做好本地早教市场调查(精选5篇)
    人事部SOP流程
    2024年山东省省直机关及直属单位公务员考试录用简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