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教育论文 心得体会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柔情似水 时间:2024-05-24 12:42:13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我收获颇多。现我对这次授课做以下总结。

    此次授课做的好的方面。首先,备课内容充分,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并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给学生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重视。其次,充分使用了教学辅助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用了视频、图片等手段,使得课堂容量增大,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注重课堂气氛的维护,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富有激情,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课堂。

    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从备课过程来看。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素材相当丰富,可以讲的知识点非常多。这导致了我在备课过程中对好的素材难以取舍,最后导致课堂内容过多,在讲课过程中素材使用贪多而不够精炼。另一方面:在设置课堂内容重难点的时候不够清晰,没有在备课的时候预设好课堂节奏,过多的注重课堂内容的准备,而忽略了对内容的重难点的区分,导致在讲课时讲的过细,而没有让学生感受抓住重点。其次,从讲课过程来看。第一,导课时间过长,总是希望能在导课部分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用了大量的时间去铺垫,事实上反而会适得其反,没有抓住课堂的黄金时间开始进行知识性的教学。第二,由于重难点不够突出,对于次重点使用了过多的时间去阐述,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没有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讲授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第三,在授课的过程中,提问的次数并不少,但大部分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向学生进行提问,启发诱导式的提问过少,没有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自主知识的生成。再次,从板书方面来说。第一,板书书写不够规范,因为PPT的使用而忽视了板书的完整性,没有做到边讲边写,板书书写不够完整。第二,板书书写没有设计感,不能更好的体现板书应有的作用。

    在将来的教学之中,我将在以下方面改进自己。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主次之分,突出重难点,做好课堂预设,在次重点的部分精炼讲解,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帮助学生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上。其次,在讲课过程中,第一,精选导课内容,控制好导课时间,尽量做到干脆利索,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到教学内容上。第二,在课堂提问上,提前设置好提问内容,开展议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拓展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多的帮助学生自我生成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第三,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高二的学生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节奏,并且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性,作为思政课堂更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文化生活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去搜集素材,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内化知识,已达到教育教育的目的。再次,从板书方面来说,第一,注重板书的作用,在课下多练字,做到板书整齐优美。第二,在课堂板书的过程中,做到讲到哪里写到哪里,保持板书的完整性。第三,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板书的设计,做到不仅优美完整且有设计感,更好的发挥板书的作用,帮助学生的学习。

    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锻炼,每一次指导都是一次学习,这次的指导教学使我收获很多,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完善自己,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努力。

    第二篇:教学案例:《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二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徐州一中 刘宁

    [内容简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研究目的]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24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5000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新课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活动总结、概念阐释: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传统节日:火把节(图片配乐)——感受传统习俗

    齐背《旅夜书怀》、杜甫 《唐诗宋词读本》——感受传统文艺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和苏州园林——感受传统建筑 徐州传统文化介绍:(学生柳琴表演)活动总结、教材梳理:(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B.地位: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观看录像: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的特征(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中国古代“贵和”思想,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2)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古代现代婚礼的对照: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思考:现代婚礼中还有那些传统的印记!生谈:现代婚礼传统的印记。展示中式风格的装修: 中国的传统节日——典型(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压岁钱等)。(过渡)思考:作为晚辈应该对长辈做些什么?对父母做些什么?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一“孝”的内涵

    《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孔子认为孝的精神核心是敬、无违、是使父母心里高兴;行孝的外在形式是对父母有“礼”。具体表现为敬养、志养、色养。

    图示:中国二十四孝 分析现代社会尽孝现象: 孝道方式一:大学生给父母磕头就算是孝顺了吗?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

    孝道方式二:寒假作业是帮爸爸妈妈洗脚武科大城建学院06级767名大学生,昨日“领”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大年夜给父母洗脚。能否完成这份“孝心作业”,一些大学生没有信心。

    讨论:

    1.尽孝道以磕头洗脚的形式说明了什么? 2.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 2.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辩证认识,移风易俗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忠、义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回顾:文化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总结: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课后思考: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化内容重在感受,结合基本内容我准备了大量的感受性材料。尤其借助2024年北京奥运会官方宣传片。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内容进行了剪辑。做成两段材料,作为启发性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启发作用。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研究目的。

    作为高效课堂的互动策略研究。在本课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布置了自主合作探究课题:“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课前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尤其结合本地实际重点谈了徐州传统文化。并由本班学生表演了徐州本地柳琴,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表演、讨论、发言、背诵等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开设我在教育理念上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作为老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可以说给他点“阳光”,他就能“灿烂”。关键是很多时候教师成了“课霸”,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一方面是习惯、观念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学生被“解放”后,教师可能就会“驾驭”不了课堂,学生展示出才华,教师可能会感到没面子。实际上,一个有眼光、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骄傲。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应时刻倍感压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带出人格自由、精神独立、文化厚重、做事大气的学生。上一节好课不容易,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的教师更难。我想通过这节课我对自己在教育的追求和方向上有进一步的明确。也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在今天的特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感受身边文化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学生回答。【设计意图】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继承的四种形式。学生看书。教师讲解:那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创设情境)刚才讲到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分四组分别以传统习俗游、传统建筑游、传统文艺游、传统思想游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讲出设计理由。要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适当补充)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习俗游线路---鲁迅故里、咸亨酒店。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祝福”是绍兴的传统习俗,它始于元朝,每逢旧历腊月除夕前夕,绍兴城乡差不多每家每户都请“祝福菩萨”。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习俗了。鲁迅笔下曾经有描述,鲁迅故里作为浙江省首次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一,在周家老台门“德寿堂”有向游客表演《祝福》里的情景,表演者准备好福礼香烛。福礼包括鸡、猪肉、鱼、鹅、牛肉或羊肉五牲福礼,及粽子、年糕、茶、酒、盐、豆腐干和炖熟的禽血。然后依次行四拜四叩头之礼。仪式完成后,一起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同时鲁迅故里还进行绍兴传统婚礼的表演。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建筑游----八字桥、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绍兴传统民居,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的民居、老台门、河埠头就展示了古城历史文化积淀,而八字桥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城市梁桥(有文字标记的)。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教师可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文艺游线路:柯岩——兰亭

    (教师播放一段越剧视频,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或可介绍越剧的由来)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感受传统思想游线路:大禹陵——府山越王台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大禹陵中我们能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府山越王台上,更能感受到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率领子民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成就霸业的壮举。(此环节为后面分析传统文化特征之相对稳定性做好了铺垫,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

    三、学习探究,扩展知识技能

    教师:通过对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1.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 师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疑提问)上述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保留至今呢?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2.传统文化的特征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请学生结合前面交流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请学生看书继续回归书本知识,落实知识目标)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设问:今天,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绍兴人民要弘扬此“胆剑精神”,请学生讲述 “胆剑精神”的由来及内涵。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组探究内容回答 教师归纳:“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古越大地上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成就霸业。此后,以“硬骨头”精神和“韧的战斗”精神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代代相传。而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更是成为绍兴城市精神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当然,从新时期胆剑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课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今天的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这一特征。(教师简单讲解书本举例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回归书本)【设计意图】通过对绍兴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从中归纳出基本的知识点,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能落实知识能力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有说服力,增强可信度。

    四、思维碰撞,形成理念

    观点一 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3.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传统文化的作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五、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第四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第 1 页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麻镇中学

    王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将图片、贴近生活的例子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中去理解各自的地位

    五、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第 2 页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节是从横向上来讲,这节我们纵向来学习继文化的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展示多媒体第1——3张。)

    教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的三大国粹是什么吗? 学生:针灸、京剧和绘画。

    教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延续至今,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传统文化面面观。

    ★ 问题探究一:

    教师: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形成理念一: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教师: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展示多媒体第4-7张。)★ 问题探究二: 1.传统习俗

    教师问: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呢?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教师归纳: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同学们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形成理念二: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 问题探究三:

    (展示多媒体第8-14张。)2.传统建筑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片:福建的土楼、江南的水乡、陕北的窑洞以及内蒙古的蒙古包。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形成理念三:

    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展示多媒体第15——16张。)3.传统文艺 第 3 页

    展示图片:唐诗宋词、京剧、和绘画等。4.传统思想

    教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教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件内容填写连线。以上只是从多个不同方面看传统文化,当然传统文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里我们没办法一一列举。所以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就留着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 问题探究四:

    教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它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展示多媒体第17——21张。)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形成理念四: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是在世代相传过程中一直保留着其基本特征,而延续到今天的。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以及“浩然正气”思想,今天获得了新的内涵“和谐社会”、“讲正气”,而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感。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

    教师问: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哪位同学能列举这方面的事例呢?

    (学生自由发言)★ 问题探究五:

    (展示多媒体第12张。)教师: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问:那么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 学生回答。

    ☆ 形成理念五: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七、课堂总结: 第 4 页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含义、继承方式,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八、例题精选(幻灯片21-28张)

    九、作业设计

    十、教学反思:

    第五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题 目《传统文化的继承》

    姓名: 任教学校:

    所教年级:高一

    选用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文化生活》 课型:授新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地域角度介绍了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交融与传播;从时间顺序介绍了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并通过整合介绍了文化创新,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第三单元谈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必须采取本单元所讲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和方法。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因此,第二单元在教材四个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又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而本框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向前衔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做了铺垫,因此本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辨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其表现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3)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1)与时俱进——促进作用(2)一成不变——阻碍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依据:高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在传统文化总体来讲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以及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继承等内容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本课重在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突破:通过挖掘本土资源(千年建水古城),结合学生生活(春节),在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疑、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依据:多数中学生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

    二、全面辩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狭隘,或是认为它是保守、封建的代名词,应完全抛弃,或是认为它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纽带,应全部保留。对这些方面如何区分和认识是需要提高认识和自身的分辨能力的。

    突破: 通过观看春节相关视频及阅读材料,进行材料分析以设问导思、师生对话的方式共同探究,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并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高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对传统文化会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但只停留在文化表象,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可能无法形成对传统文化客观与公正的评价。2.知识障碍分析:

    对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动机和兴趣分析: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本土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四、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图示法、情境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自学感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导案

    六、教学过程(详案)

    (一)导入新课

    1.解析本节课要达成的课堂目标,明确任务(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 3 者和享用者。

    2.图片展示:小城故事

    展示千年建水古城图片(雄震东南朝阳楼,十七孔桥,朱家花园,孔庙,古城生活),导入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种表现形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现象。(自主学习---组内分享---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讲授新课 1.传统文化面面观

    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写出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分条叙述。

    例:(1)传统习俗的继承: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2)传统建筑的继承:长城、故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了解,尝试归纳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自主学习---抽查---如果存在问题,由小组内帮忙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班长解决,班长解决不了的,老师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分析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知道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通过生活化的案例介绍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同时,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 4 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材料1:春节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宗教情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随着时代变迁,春节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内容,被赋予了时代气息。在秦汉以前,贴春联的目的是驱鬼压邪,如今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在唐朝拜年目的是把仇恨解开,他们拜年的方式是下跪,现在我们的目的是团圆,方式也更多样……

    材料2: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送礼、铺张浪费现象容易集中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借送红包、拜年等春节的传统习俗,行受贿之实。

    阅读材料,分析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

    (自主学习---对子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春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明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实现情感升华,突显政治学科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明确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观看视频《春节陋习面面观,不良陋习待改善》,结合所学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自主学习---对子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交流合作,突出重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5.传统文化在身边 观看视频1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回家篇》之《迟来的新衣》及视频2《常回家看看公益广告》,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观看视频,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小组代表展示----完成问题1)

    (2)6月20日端午节,你准备如何过?(自主思考---个人展示---完成问题2)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冲突(“孝”与“不孝”“回家”与“不回家”),在两难选择中提升学生对事物辩证分析的能力,感悟文化,感悟生活,回归生活本身,学以致用,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当堂检测(自主作答--互批互改--赋分--甲乙对教--小组群教--学科小组长汇报)

    1.(2024·四川文综)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安徽文综)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2024·北京文综)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6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4.(2024·福建文综)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四)课堂小结

    1.用图表的方式表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含义(内容)、影响、地位。

    2.尝试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反思升华

    1.本节课的核心主干是否达成知识网络构建? 2.在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是否有什么收获? 3.错题不能解决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六)课后作业:“我的端午节” 精心设计:属于我的端午节。

    七、板书设计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八、教学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目前各中小学都在尝试进行课堂模式改革,尝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我校乐育高效课堂模式及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优点

    1、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课从当地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着手,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知识,树立情感,培养能力,是新课改中生活化的体现。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发言,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过多的点评,只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之间能有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线索清晰,条理分明。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案例(如春节、回家)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紧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体而言,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这也正切合了乐育、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够充分。教学内容过简,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较弱。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重难点不够突出,材料、视频解析不够深入。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和解析并不到位,浮于表面。

    4.反馈和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给与积极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遗憾的是课堂上过于紧张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

    (三)反思小结

    1.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当教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得多。而课堂也会因此而散发生机与活力。

    2.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适度恰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很重要,但不能过度,适度地把握,便会拥有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堂。



    推荐阅读: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题库一
    浅谈政法工作中的统战工作
    全面预算案例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阶段检测卷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