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行政公文范文 邀请函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惠东县经济发展现状(或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芸轻舞 时间:2024-06-05 06:50:37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惠东县经济发展现状(或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望眼惠东县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惠东县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速度加快,以及农业增产

    增效和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财税、金融稳健运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这都是有目共睹。

    依附着那些有利因素,惠东能够迅速蓬勃的发展;当然发展过程中还是存

    在着某些问题或者可以说是制约因素,我想要通过各种资料的分析能够总

    结出些许对策,这就是这篇论文中要探讨的。

    【关键词】 惠东县经济镇域经济农业现状与发展工业现状与发展地理优势基本经济状况有利因素发展前景生活水平对策与建议

    【正文】镇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讨这一现象,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引导乡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及农村大局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是惠东县“第二次创业”的重大举措。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镇域经济发展初见成效,逐步走出一条区域性、资源性、专业性较强的“一镇一业”的特色经济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乡镇经济迅速发展。这种类型的乡镇经济我们把它叫作规模经济或特色经济。镇域专业经济的实质是区域经济、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惠东正是以这种姿态走入了经济发展的舞台,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上演着社会主要建设的步调。

    一、基本经济状况以及整体布局。

    惠东县经济蓄势待发,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速度加快,以及农业增产增效和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财税、金融稳健运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这都是有目共睹。

    我们都知道惠东县有着地理优势,毗邻港澳及临近深圳,其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基础设施优良,还有国道广汕公路横穿惠东县城中心,港口大澳塘、平海碧甲和稔山亚婆角作业区已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惠东既是珠三角地区,有明显地缘优势,又是山区县,享有山区的优惠政策,是投资者长期投资和发展的理想地。我们来看基本现状与经济布局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加速,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0%,增幅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66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7.7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亿元,增长15.2%。税收收入19113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49.3%。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9.3:50.5:30.2调整为今年的19.1:51.1:29.8。

    我们知道沿海属全县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八镇经济结构以海洋产业为主,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运输、滨海旅游、制鞋业等行业比较活跃。

    农业的现状与发展。今年以来,力争在农业方面增产增效,全县农业经济主要分布在稔山、大岭、白花、梁化、铁涌、港口等6个镇,共实现农业总产值22.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6.3%。农业以粮食、蔬菜、水果为主,荔枝、芒果、龙眼等水果已有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全县认真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集约型农业经济,发挥东进农牧、九华马铃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上去年冬季天气较好,对今年春季农作物生产非常有利。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季度全县实现农业产值10.75

    亿元,增长2.18%;一季度,生猪存栏25.21万头,增长7%,出栏10.07万头,增长6%,这些数字足以显示惠东的前景。

    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此外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县工业主要分布在平山、大岭、白花、吉隆、黄埠等5个镇。从数量上看,以上5个镇有工业4622户,占全县工业总户数的72.3%;从工业产值来看,上述5个镇去年共实现工业产值140.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9%。工业以“三资”、“三来一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主,其工业产品主要有皮鞋、电子元件、灯具、相机、服装等。据资料显示,其一季度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5.93亿元,增长14.1%;其中,规模上工业实现产值10.91亿元,增长23.1 %,规模下工业实现产值45.02亿元,增长11.1%。从区域分布看,强镇集聚效应明显。平山、大岭、吉隆、白花等四镇分别完成工业产值14.39亿元、7.47亿元、15.98亿元、6.51亿元,分别增长18%、18%、14.9%、16.8%,四大镇共集聚了全县工业产值的79.3%。

    规模上工业产销两旺,据分析从工业销售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91,增长23.1%,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0.97亿元,增长35.1%;出口交货值8.03亿元,增长35.9%;工业产销率实现100.5%,比上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

    从整体的行业结构看,规模上支柱产业产值实现“三增两减”。据资料现实,“三增”是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实现产值0.39亿元,增长25.3%,家用电器制造业实现产值3.3亿元,增长96.9%,电子元件1.57亿元,增长46.3%;“两减”是纺织业实现产值0.28亿元,减少37.2%,服装、鞋、帽制造业实现产值0.11亿元,减少42.5%。

    然而从经济结构来看,“三资”工业保持了高速的发展趋势,一季度实现产值7.71亿元,增长43.7%;股份制工业实现产值2.17亿元,增长16.7%;国有工业实现产值0.37亿元,增长14.9%;集体工业和其它工业分别实现产值0.17亿元和0.49亿元,分别减少19.2%和20.9%。

    总结以上可以看到,其规模下工业增速有所放缓,全年规模下工业实现产值45.02亿元,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2亿元,增长19.1%。其中,县以上2.27亿元,增长9.3 %,县以下2.93亿元,增长27.9%。

    其他几个方向分析: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投资独占鳌头;从经济类型看,内源性经济表现相当活跃;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

    惠东税收的现状与税源所在。2024年,据不完全资料显示,从惠东县税收排名看,排在前十名的乡镇分别是平山、吉隆、大岭、黄埠、白花、稔山、平海、多祝、梁化、松坑等镇,十镇共完成税收收入17850万元,占镇级税收总额的93.4%,占全县税收收入的46.1%。财税、金融储蓄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1.14亿元,增长42.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84亿元,增长24.73%。财政总支出1.43亿元,增长48.65%。其中,农业支出0.21亿元,增长85.2%,教育支出0.36亿元,增长24.6%,医疗卫生支出0.15亿元,增长186.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24亿元,增长76.3%。税收实现20099万元,增长11.5%,其中,国税收入12552万元,增长13.2%,地税收入7497万元,增长8.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一季度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766元,增长14.1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140元,增长2.51%。在岗职工人均工资3807元,增长10.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3.66亿元,比年初增长5.62%。

    二、惠东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发展经济应把握及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国内外各种形势分析及其各种资料显示,我认为惠东县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经过近几年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有望保持持续健康的增长趋势,全县宏观经济发展前景较为乐观,其发展中的机遇与优势,大致概括为有四点。

    1、投资规模可以继续扩大,惠东县投资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迈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轨道。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是和平、发展、合作为时代主流,这为我县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尤其是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条件。这为我县全面参与区域合作,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大有作为的宽广平台。

    2、第三产业增长后劲足,其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后发优势明显,为我县又好又快发展积聚了巨大的发展潜能。一是大量资金投向于第三产业,我县具有临海和毗邻深圳香港等发达城市的区位优势,土地、淡水、海洋等资源丰富,优势凸现;二是金融保险业实现了盈余;三是批发零售业稳步增长,以批发零售服装、鞋为主粤东地区最大的银基商贸城的正常营业,将拉动全县批零业增长。从上文可知,民营制鞋业、现代农业、滨海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等主导产业基础雄厚,特色突出,这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工业发展前景可观,重点项目实施和建设,为惠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资料得知,平海电厂、巽寮旅游项目、碧桂园等几个大项目的落户,必将为惠东大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仅平海电厂装机容量就达600万千瓦,年创税收达10亿元,预计今年下半年动工兴建。巽寮旅游项目将按照国际旅游品牌的标准,打造广东的“亚龙湾”。这些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不但会大大增加惠东的财政收入,更主要的是能从根本上优化我县的经济结构,将对惠东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蓄势待发的良好势头。

    近几年来,随着惠东县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发现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值得关注。

    1、农业投入不足。2024年,全县投向于第一产业的资金仅占总投资的4.3%,投入不足,将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进程。

    2、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负债运行。2024年,平均每个镇生产总值5.72亿元,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较小。惠东沿江、沿海、山区三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山区经济较为落后。据初步了解,一是生产总值方面。山区生产总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8.6%,比重分别比沿江和沿海少31.8和35.4个百分点;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01元,分别比沿江和沿海少1893元和2359元;三是财政税收方面。2024年,山区税收收入为1519万元,分别比沿江和沿海少7897万元和6659万元,全县21个镇政府基本处于负债运作状态。

    3、企业“低效益、小规模”状况未根本改变,生产性项目投入不足,企业生产成本较高,特别是近年来劳工市场紧缺,企业业主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造成工资性成本快速提高。目前,惠东县工业仍以规模下为主,规模上为辅。要素制约的矛盾明显,企业用工、资金短缺矛盾明显,项目建设与土地供应矛盾尖锐,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破解瓶颈制约显得紧迫、艰巨。全县有规模上工业133户,比惠城区少331户,比博罗少119家、比惠阳少98家。全县21个镇中,称得上专业镇的只有吉隆、黄埠两个专业制鞋镇,类似专业镇有待进一步发展。

    4、投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资源、资金制约,影响发展。虽然近年来全县投资特别是工业性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忽视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和对农业的投资。缺乏品牌意识,拳头产品少。经过几年的发展,惠东鞋产品的外观、质量、档次虽然有所提高,但由于业主缺乏品牌意识,只停留在粗放型“订单加工”经营模式上,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扩张就显得比较困难。目前,能“叫得响、冲得行”的产品廖廖可数,只

    有“胭脂红”、“卡莱莉尔”、“纽漫氏”、“牧羊女”等省级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产品仍是空白。

    三、通过参考各种资料总结出几点加快惠东县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认清形势,惠东要打牢县域经济基础,要走全省、全市经济强县之路,必须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实现强镇富民。按照县委提出“三三六”经济发展战略和“两年坚持、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的思路,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我们提出“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首先,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工业,确立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树立“工业立镇、工业兴镇、工业富镇”思想意识,以工业带动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三农”问题关系到惠东农业产业化进程。各镇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目标,落实各项扶农政策,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加大对农业投入,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命脉,必须加大投资的同时,对在运作的花树下、黄坑大型水库堤坝进行定期维修,对险情水库进行加固,修建大型灌溉渠道,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二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带动惠东农业全面发展。如山区应重点抓好三黄鸡、春甜桔、优质粮、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沿江应抓好冬种马铃薯、梅菜、西瓜、瘦肉型猪、荔枝、龙眼等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沿海应抓好高位池养虾、工厂化养鲍等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三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以环保生态型农产品,打响惠东品牌,对荔枝、龙眼、马铃薯、蔬菜、对虾、蚝等主要较为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让产品增值。

    再次,坚持走城镇化道路,以大力推进城镇建设为重点,提高城镇化水平今年是“城镇化建设年”,要以此为契机,下大力气抓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一要提升城镇规划水平;二要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三要提升经营城镇水平。城镇化的目的就是要把农村居民转成城镇居民,逐步缩小农村人口的比重。首先要把创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充分发挥平山、稔山、吉隆、多祝等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其次,在产业结构上,要在制鞋业为重头。制鞋业作为惠东传统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鞋材生产、加工、鞋生产、销售整套生产链,要加以引导、扶持,做大做强鞋业经济。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坚定的信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开创惠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希望惠东的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在中共惠东县委九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2024-9-26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24-2024年)》2024-08-13《惠东县税收总收入及排位表》2024-1-7

    《前三季度惠东县经济发展综述_惠州市政府门户网站》2024-11-21《惠东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_惠东县人民政府网站》2024-11-12《关于推进县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的建议_一财网》2024-03-12

    第二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第三章明确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第十七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税收、信贷、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一)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企业;

    (二)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企业;

    (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兴办的企业。按照这项规定,我市共有x家企业享有以上政策扶持。分别是现将xx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看,我市民族发展经济,总注册资金1.2亿。自有资金4600万。年产值1.7个亿,年利润1290万,年税金590万。解决就业人数近600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达到100多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以民族聚居村为中心分布。六个企业,有四个建在民族村。一个距民族村只有几公里,还有个企业在xx。

    二是产业分布。3家是以光电、电线、电缆为主的企业。1家以民族特需商品服装为主业。1家是化工企业。1家是木业。

    三是企业主大都是少数民族,或者是与少数民族群众有亲缘关系的群众。xx老板是回乡创业的招商引资企业,以前在xx发展,为了支援家乡的经济发展,回乡建立了光电公司,也是我市民族企业中的佼佼者。

    四是企业都是正处于发展初步阶段。少数民族企业大都建立于2024年后,基本处于发展阶段。规模最大的是xx光电公司,注册资本1.05亿,年产值7000多万,税金300万。其它企业规模注册资本都在500万左右。

    二、服务情况

    一是帮助营造氛围。近年来,在市委统战部门和民委的努力下,我市对民族工作比较重视,对民族企业主也在参政议政等方面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几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的作用。去年,市民委还帮助xx公司成功申报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扩大企业的影响,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帮助申报有关项目。每年帮助民族村申报项目,近两年都得到了xx市的大力支持。帮助xx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

    三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帮助xx服饰有限公司和金融部门联系,办理民族特需商品贷款贴息补助,为企业节省30万元。帮助xx和xx镇协调征地事宜,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已经征了30亩地。

    三、存在问题

    一是从宏观上看,我市的少数民族企业主要是工业和轻工业为主,但上级民委扶持较多的种养殖企业上偏少。

    二是从政策层面看,《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虽明确规定享有政府和部门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但省民委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少数民族企业能够享有的政策也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难以落到实处。

    二是由于大多民族企业分布在民族村,通往xx的xx桥xx段因为限宽,导致对企业销售存在制约因素。

    三是多数少数民族企业,存在资金困难问题。有的是因本身资金不足,有的是因周转不畅。

    四是个别企业因为当地工业园区建设放缓。不能及时搬迁扩建厂房,影响企业扩大规模。

    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24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24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

    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国贸02级3班

    吴挺业

    0203067

    第四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24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24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五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24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24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 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24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24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24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 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24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不住地方政府逼迫商业银行扩大投资的冲动。因此,中国现在非常强调,要把稳定币值放在货币政策的首位。

    (三)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2024年为4.3%,虽然在理论上判定可以属于充分就业的范畴(失业率不超过6%),但若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则2024年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8%左右,大大超出了充分就业所限定的失业率水平。若进一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则中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2024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人,其中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1亿人进城打工,其余2.6亿人务农,即从事第一产业。但按人均经营1公顷地计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高达1.4亿人,约占第一产业劳动力总量的28.6%,即农村隐蔽性失业率高达28.6%。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失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3年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商品进出口额都是逆差,累计逆差总额为112亿美元。..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由5.7∶1降低到现在的8.28∶1,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使商品贸易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24年 中国商品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进口额为2952亿美元,顺差为304亿美元。..2024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顺差为255亿美元,比2024年顺差减少49亿美元。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2024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都有上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约有150亿美元的逆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大量吸引外资,1979~2024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3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463亿美元。202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高达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2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35亿美元。与量利用外资的情况相反,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额却很少,到2024年底累计对外投资额不足1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2024年底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二位。2024年中国外债规模为1936亿美元,除长短期外债比例指标为39.8%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外债风险指标皆在安全线以内。中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汇率波动幅度现在仅为±0.3%,但中国汇率近几年来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态势。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值为8.62∶1,2024年就提高到8.28∶1。中国现在准备扩大 汇率波动的幅度,改变汇率形成机制,实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积极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有片面认识,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看法值得探讨。因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形成主要是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国外资企业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24年已高达52.2%,中国劳动力成本现在仅相当于日本的3%,故不存在所谓低价产品“倾销”的问题。总之,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突出和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下面就简要分析这三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或失衡问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集中体 现出来:

    1.产业结构。2024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为14.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52.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32.3%。这种产业构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太“重”,第三产业的比例太“轻”。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第三产业就业量仅占劳动力总量的近30%,这更能说明第一产业太重、第三产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2.投资与消费结构。2024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构成中,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8.2%,资本形成率却高达39.4%;2024年按生产法的估算,中国最终消费率约为52%,资本形成率约为48%,这说明中国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

    3.城乡结构。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反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24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8%,这说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之间存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1 ∶1,2024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扩大到3.2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差距。202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34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3 ∶1,这个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大,说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水平太低。

    4.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为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以北京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为例,2024年北京人均GDP为27746元人民币,重庆为6353元人民币;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852元人民币,重庆为10960元人民币;北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99元人民币,重庆为2024元人民币;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2亿元人民币,重庆为736亿元人民币;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34亿元人民币,重庆为126亿元人民币;北京进出口商品额为267亿美元,重庆为20亿美元。

    5.产品技术结构。目前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只能在生产中获取低廉的劳务费。6.国际收支结构。2024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即商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高达60.7%,这说明中国对利用外资和对商品进出口的依赖性过大。因此,中国必须下决心扩大对外投资和拉动内需,这是调节国际收支结构的根本性措施。(二)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测算,在2024~2024年中国按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量)为0.14计算,中国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而实际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下岗职工)每年约为2300~2400万人,就业岗位缺口为1500~1600万个。可见,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24

    年为36%,2024年为30%,2024年为26%。

    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2024年中国有9820万农民进城务工,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处于半失业状态。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现实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而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即所谓粗放型的。2024年中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各国GDP总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钢材2.6亿吨,占全球钢材总产量的25%;消耗了原煤15亿吨,占全球原煤总产量的30%;消耗了水泥8.2亿吨,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消耗了石油2.5亿吨,日均消耗石油占世界日均消耗石油的7%;耗用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0%。现在中国每万元(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除了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之外,中国现实的增长模式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政府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增长牺牲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基本对策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即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以妥善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一)投资政策。

    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都需要投资拉动。政府的投资往往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即使在公共领域的投资,政府一方面应明确产权和事权,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广场、大马路,重复建设和工程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着眼于扩大就业,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使之成为“第一基本建设”。

    (二)财政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要点:一是扩大财政购买支出,包括搞基础设施建设和给公务员长工资;二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支出;三是增加税收。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只体现于支出方面,并在实践中引发了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的问题。2024年中国财政部国债发行总额为40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为5.5%,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不超过3%的安全线。因此,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能长期化,而且必须加以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一是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调整税种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

    (三)货币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要点:一是降低利率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增加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和汽车贷款;三是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但在实践中,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解决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仍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助学贷款太少、就业贷款难搞、房地产贷款泡沫化程度高等问题较为突

    出。因此,要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自由浮动,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

    建立创业板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为有效抑制通胀,中央银行必须完善基础货币的调控机制和传导机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四)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中国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科教产业、信息化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为先导,有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的跨跃式发展,并最终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绿色的)的比重。不仅要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商务、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宾馆饭店等行业。同时,中国应在第三产业中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 性工作制,并对在职职工过多兼职问题和超法定劳动时间问题进行有效限制。中国应有效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可采取“西民东移”的办法,鼓励西部的农民向东部大城市转移。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竞争意识及其行为方式。中国应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长期坚持发挥各地优势的原则,坚决打破区域经济的封锁与垄断,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间的自由流动。中国应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外资外贸政策。

    中国应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鼓励内资企业到国外就地生产与销售,并实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有效减缓外贸摩擦。同时,中国应放弃在国内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真正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应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 基础上,加快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同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的合作,积 极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推荐阅读:
    惠东县经济发展现状(或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留住人才,企业谋定而动
    【中欧互联E-learning合作案例】——百年人寿
    肥东县2024年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打算
    市政府召开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议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