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购销合同 知识产权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2024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之教育学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霞与孤鹜齐 时间:2024-06-09 13:19:21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2024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之教育学

    B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简答 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B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体。他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能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B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基本组成部分。学生是显示社会的成员之B班级授课制:也成课堂一;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G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 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民主型挚爱型 管理型 专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制型 放任自流型

    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J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 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教育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C成长记录袋:显示学生学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习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践活动。资料的汇集 J教书教育本质的特征 D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验的形式3教育是有意识式和手段的组合。的以影响人的自身发展为H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J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革趋势班级规模小型化,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空间安排多样化,注重个学的课程。别化教学,教学组织形式H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的综合化

    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J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关于学生的多方面的信息容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时间 措施 评价 价活动方式。J简述教学的基本功能 J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授受基本知识 形成基本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技能 发展基本能力 促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传进个性健康发展 递媒介J教学原则:是根据J简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主结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构和八个亚结构。分为准作的基本要求。K举例课程目标的类型及J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其代表人物1行为目标 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泰勒2生长型目标 斯藤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豪斯3表现性目标 艾斯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纳

    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K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K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其代表人物1行为目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泰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勒。2生长性目标:代表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人物是英国学者 斯滕豪件。斯3表现性目标:美国课P评价方法:它是指收集程学者 艾斯纳提

    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K简述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节1确切课程目标2选择工具和手段的总称。课程内容3组织课程活动S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4评价课程

    育活动的过程中形式的比K简述课程内容的选择原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则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范的总和。要依据2必须适应学生的W网络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特点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支持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4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活

    X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K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课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1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加强2道德教育和人文教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一3课程设置区域个性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化、综合化4课程管理的课程。X行为训练法:是动态化、弹性化

    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备、展开、终结三个基本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又可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以划分为启动和定向两个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小阶段;展开阶段可分为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德育方法。四个小阶段;终结阶段可Z纸笔测验:根据教育目标,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段。学生进行测试,引出学生的 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 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量 的一种评价方法。

    L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

    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L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M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特点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M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还以为这人的“多方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P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1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2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3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 R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的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2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3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R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3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S简述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人力资本论2教育万能论3教育独立论

    S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具体内容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

    S简述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说明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T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W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活化功能3教育的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X简述学习教育对教育工习的尝试5回授—回授尝试作者的作用1启发教育时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6调间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调节 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D简述德育过程的特点 只是,扩展教育工作的理1计划性与正面性2复杂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性与多端性3引导性与整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合性 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D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本矛盾1学校德育影响与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打下基础 矛盾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X列举《学记》中概况总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结的教学原则1藏思相符3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2师道尊严3教学相长4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启发诱导5学不躐等 盾 助教学 说明板书设计 D简述德育的过程组织的Y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基本原则1保持教育与发展中的作用 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力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动;3坚持教育与再教育、程度上影响这人的个别特自我教育的统一 点的发展 D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Z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基具体任务1培养学生正确本内容专业知识、专业能的政治观点;2为学生形力和专业态度 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3教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

    A暗示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质;4发展学生思想品德1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2学前动员3采用各种暗示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手段 D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B备课包括哪些内容 用奖励的教育艺术

    做好三项工作:专研教材、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写出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动机、态度、学习方式、划、课时计划(教案)意志力等;2奖励的频率B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 和程度恰当,不能无原则1教学目的要写得具体明的滥用奖励,奖励的级别确,切忌空洞抽象2由创造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3性,既依据教科书,又不要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4照搬教科书3要反复检查和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修改教案 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B简述班级的功能 奖励;5奖励应尽可能面归属功能 社会化功能 向全体学生,收到教育全选择功能 个性化功能 体学生的功效。保护功能 D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B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 趋势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制度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成建设 班级教学管理 班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级活动管理 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B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全教学的效率和效益。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D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作3组织和指导给类班级要特点1丰富的表现力2交活动的开展4协调和整合互性强3共享性好

    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G构建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B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基本原则1创新的原则2满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3全程1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4突出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学生主体原则5开放的原则 获得过程、知识的转换过程、6实践探究原则 对知识的评价过程 J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2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骤1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2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选择记录的工具3收集资达三个发展阶段3让学生学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4教性反馈

    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5注J教学模式的功能构造功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6注意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推断功能

    C尝试回授——反馈调节 J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方面的发展

    1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题情境2尝试—探究知识的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尝试3归纳—归纳结论,纳发展2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入知识系统4变式—变式练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J教学技能的特点

    1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2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3教学技能是以学习与训练的结果4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

    J简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途径领导评价 学生评价 同行评价 教师自评 专家评价 学生成绩评价 J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发展性、情感性、主体性、多样性、技术性

    J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2教材内容和学科性质特点3学生的实际情况4教学原则5教师的素养条件6教学目标7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8学校的实际情况9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J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1由以教为中心逐步转移为以学为重心2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到多样化3各种教学方法彼此独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K课堂结课的意义和作用 1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2具有强化主题3能使学生增强记忆 巩固知识4提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5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6训练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K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哪些方面

    1学生的参与状态2学生的交往状态3学生的思维状态4学生的情绪状态5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L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1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 L理答教学中,教师运用哪些方法进行提示

    1可以通过提供或缩小学生的思考范围2引出部分答案3提供与问题相关的旧知识4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5把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小的问题6难度较大的问题退回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 P简析品德的结构

    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Q 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1温故导新,提出问题 2讨论分析,阅读研究 3交流比较,总结概括 4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S如何实施课堂观察

    1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2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3选择观察方法4准备观察工具5观察结果的处理 W网络教书的主要特点 自主性 交互性 个性化 仿真性 及时性 灵活性 可控性 高效性

    X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该3 论述

    注意的问题综合性、发展B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性、递补性 培养班集体的工作

    X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途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径 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直接的道德教学 渗透在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果。良好的班集体不可能校内外活动 自发形成,只能是班主任X学习方法指导内容有哪些精心组织和培养的结果。1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3掌是: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握知识的方法指导4学习各标。班主任在确立班集体环节的方法指导5学习各具的奋斗目标时,要善于从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Y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是发,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哪些1教育学生爱好读书,神,鼓舞人心的新目标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2任务,把班级学生吸引并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3团结到班集体中来。2建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3培养他们使用工具书的习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J结合实际分析教学评价方

    和支持作用。3德育的社法改革的基本趋势※ 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

    1、以质性评价统整、替代量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化评价 质性的评价范式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抓住学生发展中最有意义、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德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如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采用学习日记、行为记录等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评价方法加以评价,起到了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

    2、评价由侧重甄别、选拔转能等。向侧重发展

    H结合实际分析合作评价的 评价的功能不再是为了操作策略 选拔和甄别,而是为了发挥(1)教师要做好合作评价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组织者。首先,教师要向的全面发展。评价不再是少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说明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合作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其的快乐,而是面向学生的全次教师要向各评价主体明体,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确评价的标准;再次教师要为根本目的。

    3、评价体现以向家长和社区人员提供必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3)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准确恰当,能正确反映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意图)

    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要逻辑性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学生头脑清晰,掌握系统连贯的知识)5)重点突出,有鲜明性(使学生通过板书能纵观全课)6)合理布局,有计划性(课前要周密计划精心设计,设计好内容,规划好格式,使教学有条不紊)7)形式多样,有趣味性(板书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设计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板书,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J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模式的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惯4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的班风。有无正确的集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惯,并要适当组织学生交流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4读书的心得 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Y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动。组织共同的活动是集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体的生命,活动的内容和习方式、一是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多种多样,班主任要领域 善于组织和设计各种活Y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动,班主任要做好导演,原则 让学生做好演员。

    1目标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D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3明确性原则4适宜性原则发展趋势1)现代教育与5多样性原则6普遍性原则 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 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Z中小学基本评价方法有哪合包括生产劳动与教育的些1纸笔测验2课堂观察3结合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结合两个方面。教育与生4合作性评价 产劳动的结合也是促进个Z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 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21体现多维目标2恰当确定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教各学校领域的比例 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3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化、特权化、专制型的否丰富多彩 定;3教育形式、手段的Z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多样化。今天正规的、非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正规的,民办、公办的多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种规格教育形式已经交织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成为一个多样化、网络化的教学方法 的立体教育世界;4教育Z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内容的综合化。当前教育读书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调研学习法、实践学习法、育中的最显著反应便是科循环学习法 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Z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括哪些1课前准备2专心听的融合已成为各国教育的3仔细看4善于想5敢于问共识和追求;5终身教育6勤于解7重点记 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明Z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确解释终身教育的内涵,1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2高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后速度进行教学原则 来,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同;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代化。使教育实现自身的到发展的原则 现代化,正是世界教育发Z钻研课程标准包括哪些步展的共同趋势和潮流。7骤 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1通读整个课程标准,把握展的常态模式.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2了解D论德育的功能

    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个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3精指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读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产生的实际影响。具体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制 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 方向;b、满足个体自我完 善的需要;c、促进个体的 心理健康。2德育的教育 性功能:德育的教育功能 有两个含义。一是德育的 教育价值;二指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 作用。德育对智育、体育 和美育具有促进作用,体 要的技术支持 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

    发展趋势

    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2)合理控制评价主体的 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改(1)由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于集中地现状,实行国家、参与范围。要分清哪些内容变划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生在评价中积极的、个性化模式发展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不适合多主体评价,并非所反应,发展性学生评价突出(2)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适应性。

    有内容都要多主体评价 的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 L论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3)淡化等级和分数。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3)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策略

    价应以鼓励为主,充分挖掘(1)强调评价特征的情境样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评性和真实性。当学生评价与(4)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视价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重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学模式发展

    为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时候,更能促进学生的发J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展。大量研究表面,学生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的主体;3努力提高教师(4)信息应以描述性的为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解决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个人修养,教师素质是影主。等级量化不利于说明问真实生活中的各种能力的生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题,描述性更能说明学生发成,因此,学生的评价必须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

    展状况 基于问题的情境性。

    教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Q结合实际分析启发式教学(5)不便在高厉害评价中5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教学规律上。第一,的基本理念

    使用。家长社区人员缺乏评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评价的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1.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价方面的专业训练 主体多元化,要求教师、学匙开一把锁”。第二,必须主动发展的相统一。全面发即使沟通反馈调整。评价生、家长、社区相关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展是启发式教学目的的内容者,不仅为教师提供信息,人员都要走到评价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指导。主动发展时启发式教也方便他们为学生发生的来。6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难点,因而必须对教科书学目的的工具志向。2.教学问题进行补救 化。要摆脱“应试教育”单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过程观。启发式教学过程是J结合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一的纸笔测试呆板的评价方工。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学习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式的局限,积极探索适应 智,教师在工作中要始终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

    一、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生发展的有效的评价方保持头脑灵活冷静、意志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式、方法与手段等。坚定,遇到突发事件能应矛盾统一的过程,是教会学

    (一)教师备课离不开教学J论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付自如,体现出教师的教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有育机智来。

    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J结合实际分析教学过程是人士与实践相统一的过时还必须备教学方法,这样会活动,它是影响人发展中,教师如何注重发展自己程。⑴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才能有效的是是课堂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特别理答技巧1恰当理答的前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

    (二)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提:前提是认真倾听;学生程。⑵教学过程是解决知与学方法 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回答后,教师应略作思考,不知矛盾的过程。⑶教学过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精通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也给学生时间自我补充和程是知情意完满人格协调发教学内容,而且还要通过一导作用。1教育是有明确修改2理答的形式

    展的过程。⑷教学过程是认系列教学环节,把教学内容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J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⑸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这是实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教学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施教学的根本所在。(三)展方向。教育的重要特点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过程。(6)教学过程是传授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学方法 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必须关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程。

    3、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注各种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件,排除和控制各种良因主动地学习态度,是获得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以评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基础知识的与基本技能的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的基础上,承认学生存在着的目的。保证教育目的顺利实现。2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差异性。因此我们要从每个

    二、教学方法是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制约因素(一)教学方法影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3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准。

    4、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二)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位、科目过多的和缺乏整的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

    5、知识观:坚持知识的获得展。

    (三)教学方法影响学性

    例,并设置综合的课程,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生的学习负荷,制约学生体J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运用板一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质的发展。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观的重要特征。

    三、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1)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W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突破口

    (一)教育思想、教书设计有目的性,符合教学性;

    1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2学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目的,体现教学意图)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现。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2)书写规范,有示范性(板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材中的难点和重点3促进了必然伴随教学方法的改革。书要工整,遵循汉字书写规容“难、繁、偏、旧“和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变革

    (三)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律,做到书写规范准确清楚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4可以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 着手的是教学方法改革。美观)

    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

    教学法

    S结合实际素质教育对中小Y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性学习学教学方法改革新要求 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2)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育者身心潜能的教育,同时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又是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个性化的教育,是一种基和书本中心。学生要自主的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教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育。它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活动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的方法。提出以下要求:问题、项目、专题或主题,(一)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展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方开研究性的学习过程。2研法必须彻底贯彻启发式教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学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学习观的发展

    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略,是提高学业成就的根本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对中小的重要对策之一。

    (三)注学生来说,具有创新性的学重研究方法 实施素质教习结论不是终极目的,而经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从过历过程、丰富经验更有价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值。既研究叫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

    (四)促使学生知情和谐发展

    为了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实 施素质教育中进行教学方 法改革,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意因素。促使 学生知情和谐发展。

    (五)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 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学中往往要求选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并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理想境界。

    Y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目标包含三个方面: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首先,教师正确理解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难点,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和反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其次,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再其次,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a,学生主动参与;b,合作学习;c,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d,鼓励创新。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善于思考,发言有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活动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在教学特色上,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改革创新;教学风格是否独特。

    第二篇:2024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最新复习资料之课程设计

    2024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最新复习资料之课程设计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三、课程设计(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2、设计的意义

    (1)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的课程改革;

    (2)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1、教学计划

    (1)概念: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灵活作出安排。

    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中心问题。中小学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并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少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必要联系。

    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2、教学大纲

    (1)概念: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2)教学大纲的构成: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3、教科书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课文是教科书构成中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的编制,要求要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2)教科书的编排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3)教科书的作用

    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生活性和先进性。

    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2024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浓缩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萌芽阶段:苏格拉底的“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的讨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三,从方法论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从自然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康德:最早开设教育学课程,1803年《康德论教育》“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提出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教育学独立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补充: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 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在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上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文化教育学 德国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亦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杜威 《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反对赫尔巴特以来的传统教育学把教育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一些师生个体行为的观察、分析、指导和校正上,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应该首先把培养制度亦即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以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制度比教育意图、计划、策略对师生教育及学习行为的影响更大、更深刻。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教育学创立的条件首先,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显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育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比这种后果更严重的是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平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策略学习研究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 :是指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 :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教育影响: 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基本观点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原始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奴隶教育的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第二,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第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资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共同的地方在于两者都要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完备而灵活的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等等。不同的地方表现在: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现代教育的特征(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双轨学制(欧洲各国)、单轨学制(美国)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中学化;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科举废除时间;第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制(六三三);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学校的公益性特点学校与企业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设置目的不同。(2)手段不同。(3)与政府关系不同。(4)产出不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念是价值观。学校文化的形式类型: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教师是学校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学校物质文化: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围。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一)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学校管理的沟通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五)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提高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和规范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1)互访。(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第一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影响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是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环境决定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等特点,此外,“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认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儿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从儿童的发展取决于儿童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及其教育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特殊性恰恰表现于教育活动的目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的,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的规律,所以比其他教育的影响力量更强大更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发展与教育这一对关系中,教育不可能改变发展的规律,教育所能做到的只是认识、肯定和利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来提高自身对发展的影响力。教育是出自于保障和加速儿童发展的善良本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人为干预过程。但是,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还取决于教育本身的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一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四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与教育主体性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原则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其原则,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专业化要具备的条件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教师地位的构成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三)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已,为人师表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获取教师资格的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这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一个标志,是人们从事一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教师的聘任制度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1)政治思想。(2)业务水平。(3)工作态度。(4)工作成绩。教师考核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作为整体活动方向的教育目的,因此是教育活动的灵魂;(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论一)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四)教育无目的论四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名言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最后,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面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善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2)德、智、体、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二是品德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和社会化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对其他各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任务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内容包括三个层次:(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社会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1、传授知识

    2、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学校体育最初的来源是早期人类的劳动和娱乐。体育的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二)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三)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美育的最早提出者:德国诗人、美学家希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的。美育的功能: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超美育功能。蔡元培先生的观点美育的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校中实施美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国内外关于课程本质认识的三种观点名称及主要观点1.课程是知识,当课程被认识为知识并辅助实践时,一般特点在于2.课程是经验,当课程被认识为经验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是活动,当课程被认识为活动时,一般特点在于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大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一个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课程论的理论基础:哲学、心理学、教学论最早将心理学进入教育的人:教育史的研究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此外,他还论证了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及代表;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它的缺陷:它与人类一般认识及个人认识的过程是相违的,不是来自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也不在学习之后直接回到实践中去,而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其积极的方面是赢得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其消极的方面,则是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局限:对于所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的获得同步,等等。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家知识与能力在这一基本关系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冲突,比较著名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著名论争。

    第二次是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课程改革为代表的。我国课程的发展在这一基本关系上是存在片面性的,是知识取向。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这是面对这一关系时首先应当强调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只能通过活动实现。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由来已久的,只是在当代才成为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十分突出的课题,成为今天人们制订和设计课程时不可回避、必须考虑和处理的关系。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近代课程是分科的。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在二战之后达到高潮,成为当代课程实践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课程综合化的主张主要是针对分科课程而言,综合是作为分科的对立面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在这一关系上,中国面临的问题与世界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主要在于分科绝对化,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已经包括了有关综合课程的设想和尝试,将对我国课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人文主义课程或课程中的人文主义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科学主义的课程传统主要表现为:(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即使提到课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也会归结到二者对于科学的依赖或者科学对于二者的巨大影响方面。(2)在课程内容上,提供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在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供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课程的一般范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即英文中的,可以翻译作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实际上带有总体目标的含义,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一致,通常有较强的哲学理念色彩,以及浓厚的社会政治倾向。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即英文中的,按照一般的含义,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3.课程目标即,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目标。布卢姆的课程目标分类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布卢姆,根据他的思想,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当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教科书:简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一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上:

    1、以统一性为特点的:中国、前苏联、日本、法国

    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英国、德国、美国P235体现在教科书上:国定制、审定制、多样化自由选择二)课程的其它结构决定课程结构的根本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课程结构的单元形式及组成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中观的设计在进入课程实施领域,还要由教师进行再设计。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正逐步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个方面: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课程目标应当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泰勒认为有两个筛子,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揭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无论同意还是反对,泰勒原理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课程设计所不能回避的。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中心;教学的任务(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教学活动本质“发展说”“实践说”“交往说”的简单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为什么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教学活动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传授学习模式、辅导自学模式、折衷模式的各自代表.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要求1.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直观性教学原则: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的不同、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特等的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2.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贯彻启发性原则(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特别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4)讲究教学艺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8.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

    (三)面向每一个学生。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赞可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在小学阶段进行过“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实验,他的根本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一般发展是指学生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它的教学原则体系中包括以下五条原则:1.高难度原则(与量力性原则相反)2.高速度原则(与巩固性原则相反)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与直观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相反)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布鲁纳是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改革家。他领导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他主张课程应当突出学科基本结构,让学生通过发现法学习,十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它的教学原则体系中包括以下四条原则: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反馈原则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教学模式。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学习的自由”。他的基本教学要求有:

    1、以学生为本

    2、让学生自觉的学习

    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4、给学生安全感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在课的发展上,凯洛夫将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一般结构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从优越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谈)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巨大的效率,一位老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的对老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人们围绕着对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试图在保持克服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

    (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美国比较流行。

    (二)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不仅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得到高质量的教育。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通常采取教师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老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述、讲读、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既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最后,还应当注意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讲究抑扬顿挫。(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二)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三)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讨论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工作充分。在实验之前,要就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领向学生做清楚的交代,以保证学生明确领会。(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实习作业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及具体任务,从而学生的自觉性和活动效率。(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

    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避免练习的盲目性和机械性。(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4)科学掌握练习量。(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发现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超过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发现法的优势在于,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所难以企及的。发现法的弱点在于,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同时,发现法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结果比之直接讲解不仅需要都是有更高的教学水平,而且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紧张和更加具有挑战性。探究——研讨法十分重视利用发展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儿童不同认识阶段的特征,其特点有: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这一方法的突出作用,在于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法。这种方法在外语教学中创造了奇迹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他们提出了若干范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认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包括如下四个步骤:(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教学法方面,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也叫非指导性教学法,或开放性教学。根本目的非指导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专门教学手段出现时间;最早的教科书和教具的名称和发明者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意义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一)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条件先决条件备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上课作好准备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过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具体说,要完成以下三个计划的编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上课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上课的水平。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有不同形式和不同途径,核心是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集体: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经常性的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集体活动是形成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中小学生的集体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学习活动、劳动活动、各种社会活动以及游戏活动等集体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突出特点如何建立(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集体的特征首先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如何培养班干部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第二,要耐心引导。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地置于领导与被领导地位。集体成熟的标志:学生是否形成了健康的舆论,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班级:班级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理论奠定者:夸美纽斯

    镜像理论提出者:拉康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原则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组建班级的原则)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也是首要原则)2.目标一致的原则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学生文化的种类:学术亚文化、娱乐亚文化和违法亚文化。班级组织的结构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与前提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职能式和直线职能式。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建构多属于直线职能式的建制形式。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班集体:班集体是中小学生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工作的目的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确定衡量班主任工作质量标准的惟一依据。(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2)班主任工作的直接目的,是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培养一个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地发展。班主任的作用一)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二)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三)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第二、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工作的中心任务。

    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好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爱科学、勤奋学习是良好风气。

    3、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卫生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评定学生操行。

    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现代学校咨询与辅导起源时间与地点: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事人中心”和“发展模式”的提出者;学校咨询中的三种模式;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一)干预与矫正1.缺陷矫正。2.早期干预。(二)预防与发展1.问题预防。2.发展指导。(三)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一)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二)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三)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提任顾问或间接咨询四)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五)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咨询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建立咨访关系

    (二)澄清和评估问题

    (三)确定改变的目标

    (四)促成改变的实现

    (五)结束咨询即追踪效果学校咨询的主要方法(一)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1.鼓励表达。2.深入共感。3.身体放松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1.系统脱敏法2.行为契约3.模仿学习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四)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五)关于团体咨询(六)关于环境因素第一节 中小学教育测验教育测验: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特点。(没有考察过但考试内容里有)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有多少”的问题。测验: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测验的类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良好测验的标准(04年4月以简答的形式对此知识点考察过:3.良好测验的标准。)

    (一)实用性

    (二)可信度

    (三)有效性

    (四)难度

    (五)区分度教育评价:广义上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的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学生评价。(06年和05年4月份对此知识点进行过考查)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一)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会涉及的几个方面: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2、学生的课堂参与

    3、内容安排

    4、教学方法

    5、语言表达

    6、教学原则。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1、建立评价目标

    2、选择评价样本

    3、收集评价信息

    4、报告评价结果当今评价的问题与发展:现存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

    2、片面追求分数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4、制约教学改革。发展和改革策略

    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教育的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组成:四个层次(纵向):教育法、部门教育法、行政教育法、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及教育 行政规章。六个部门(横向):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经费法。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两种主体资格。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应由行政法规定它的法律地位。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意味着其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0410简答:3.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教师法律权利与义务: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学校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法律责任:广义上的法律责任既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一般被称为第一性义务;同时还包括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学校事故:“学校事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发生的学生、教员、设施、设备的事故以及盗窃、火灾等其他灾害的总称;狭义的“学校事故”指与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密切相关的生活场面发生学生受伤、疾病、死亡事故。综上所述,狭义的学校事故是指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与学校活动有联系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的特征: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因为侵权行为必须是行为人通过自己实施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因为侵权行为侵害的不是一般的权利,而是绝对权利,即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需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包括物权和人身权。

    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因为过错是侵权行为的必备条件,在过错的概念中,不包括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的不正当性和应受谴责性,而且也包括了客观行为的违法性。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法律救济的特征:法律救济具体有如下特征:首先,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其次,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再次,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教师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它在性质上也具有法定性、专门性和行政性的特点。

    第五篇:2024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之教学组织形式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2024年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

    之教学组织形式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一)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一些国家便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在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兴起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授课制迅速推广,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使大量的学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可以保证全班学生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中公教师吉林分校

    (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般有两类:

    1、外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2、内部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内部分组也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使优等生扩大知识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另一种是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

    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它们的特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推荐阅读:
    2024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之教育学
    武协上半年度社团总结
    人事局年终工作总结
    借款合同
    卫生健康教育方案
    上一篇:借款合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