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婚姻家庭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两座城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春暖花香 时间:2024-06-14 13:08:3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两座城

    创作的心理:怀疑与否定;乡土乌托邦的毁灭与重建

    情感:否定却不悲观;悲观中不否定。

    对人生存在、自我价值的思考(对主体的关注):人生本是一座围城;对健康人性的追求。文化冲突中的倾向:中西文化交融的不彻底性;外来文明对本土文明的冲击

    《围城》

    1.怀疑与否定

    我们读围城时,可以感受到文本中强烈的讽刺意味。而这讽刺意味的背后,展示的是一个无所肯定、彻底被颠覆的世界。小说主要通过鸿渐一生的四个阶段(求学、爱情、事业、婚姻),展示了这座“城”中人的虚伪与精神坠落。他们出国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救亡图存”,而是作为自己进身谋利的工具。借西方先进文化之名,不知廉耻地卖弄才华——其实是“四不像”的术业:鸿渐的出国留学——本是”无用之人”,没有明确的留学目的,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而留洋。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花了30美元买了张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更为讽刺的是,岳父竟然为其登报,为的是“赔了这么多本钱,为什么不体面一下。”在三闾大学还有同道中人——韩学愈(也是从爱尔兰骗子中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虽然结结巴巴连一句话都将不完整,却将“骗”进行到底而成了历史系主任——人艰不拆)。苏文纨,法国里昂读法国文学,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十八家白话诗人》,白话诗在中国刚刚兴起,法国人能明白多少?苏小姐眼中的爱情便是让三个男人围着她转,以感受到自己作为“现代女性”的优越感,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斗不过没留过学的唐小姐。

    2.否定却不悲观

    围城虽是“忧时伤生”之作,极富悲剧意识,但却不是同悲观主义的作品一样。《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更多的表现对人生困境的思考。爱情也罢、事业也罢、婚姻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城外的人要冲进去,城内的人要冲出来,人们对于职业、婚姻的态度大都如此。认真琢磨起来,就能深切地得到这种感悟,人生就是如此而人生大抵又不得不如此。探讨在历史转折的过程中,人们站在人生的路口徘徊、迷茫、而不能自主的人生困境。

    3.对人生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正如钱先生所讲,“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他所选择的主要社会环境是大都市上海以及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中西文化在中国的交汇之地,主要人物是出身传统土族家庭,先受中国传统教育后又留学西洋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知识分子。但同时,更体现了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关注。方鸿渐想摆脱旧式婚姻,却不能得到父亲的理解和认同;他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却得不到他所爱的人的谅解和接受;他努力工作,追求事业的成功,却难以对付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在同事的排挤和诬陷下连饭碗都保不住;他希望得到幸福美满的婚姻,在家庭的避风港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归宿,最后却依然由于与妻子格格不入而落空。方鸿渐的人生追求经历了几重波折,最终以全部失败和完全幻灭而告终。小说描写了在文化冲突下的难以突围的而最终被困的一代人。人类在现实世界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却总是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中,极深刻地表现了人生如同围城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

    人类追求价值的热情一方面无法对抗巨大的现实力量,另一方面也总被自身的脆弱所冷却。方鸿渐的绝望和幻灭不仅来自于荒唐的现实环境和奔波动荡的生活,也来自于他自身的懦弱和无力。现实和自我的双重压力使他心灵逐渐沮丧、消沉、颓唐。他常常否定和嘲笑现实中丑恶的人和事,但自己却也正如好友赵辛楣所说的全无用处,因而他在嘲笑别人的时候,也无法取得自信。所以说,不是是外部力量构筑了这座冲不出的城,鸿

    渐自己何尝不在加固这城墙呢?

    文学是人学,文学根本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心理、人的灵魂。从这一意义上来看,通过《围城》看透方鸿渐的人生,最后便只剩两个字——围城。

    4.中西文化交融的不彻底性

    我们可以感受到,“围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表现了作者对“西化”追求的理性反思。他们在西方文化面前只有盲目崇拜,没有理性的认识;热心汲取的不是民族事业所需要的科学及民主思想,而是建立在以个人身心快乐为本的人生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上。这些知识分子站在文化的交汇点上,却不能理性对待文化碰撞,最终在其中迷茫、不知所措。正如赵辛楣所说:“不知怎么的,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变样的——中国真厉害,天下无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大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他身上,有对封建文化和秩序的绝望,也受到古老社会和传统精神的影响;有20世纪文明的熏陶,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有某些善良、正直的品性,但病态腐朽的社会也造就了他的迂腐、软弱。他总是在找寻精神依附,可每每找到新归宿又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旧束缚。面对一座座黑暗的围城,他找不到突围的路。而这文化冲突不仅从外部对鸿渐形成的障碍,更在他内心深处阻挡了他冲出围城。

    小说结尾处,那落在时间后面的老钟正是文化落后的象征。

    《边城》

    1.乌托邦的毁灭与重建

    典型的乌托邦情景:清澈透明的碧溪,安闲适居的撑渡人,静寂和平的小小茶恫城,还有那个令人兴奋的热闹欢快的端午佳节,无不呈现着一种原始的古朴之美。大老、二老与翠翠之间的美丽爱情。翠翠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两兄弟同时喜欢上翠翠,老大为成全老二负气出走,最终溺水。老二也离开,只剩翠翠在渡口等待。爷爷愿望与孙女翠翠之间悲剧命运。在自然里活了七十多年的祖父出于对命运的本能的直觉,分明听到了它日益临近的足音,心头的那份隐忧也越来越浓而无力挥散,翠翠母亲死后,祖父可以说是为孙女活着,他用心血抚养她成人的同时,也在替她编织着幸福的梦想。而当那“未来不可知”的隐忧渐渐显现为曾经有过的悲剧,且劫数般有可能再次降临时,他不能不作更远的忧虑“如今假如翠翠同妈妈一样:,老船夫的年龄,还能把再下一代小雏儿再抚养下去吗?”然而造化弄人,祖父的结局却证明他连这样一条出路都无缘走通。一开始祖孙二人就总是所思不同:一个爱提一年前端午节上见到的大老,祖父喜爱他的忠厚温敦;一个心许两年前端午之夕邂逅的二老,翠翠倾心于他的风流。待到祖父明白过来,再去徒劳地为孙女抓取那条似乎伸手可及的红线时,命运之神却早已将它轻轻收起,滑走的线头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及了。当他从顺顺家回到渡口时,这位明了了命运而又实在无力抗争的老人,便在一个雷雨之夜愤然谢世。若说敢于斗胆与天意抗争者,老舶公当属第一人;若说在命运的股掌中失败得最彻底的,是他一人。这位几十年在小小渡口为众人摆渡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希望与梦想的老船夫,最终却不能把握住自己的生命。

    同时,作者通过二者之间的矛盾所在,通过描绘淳朴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出对重建的向往。

    边城,冷静稍带悲观的笔触,借白塔的倒坍暗示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人性消逝。白塔的寓意性。但是却不否定,也正是作者所向往的健康人性。

    3.对健康人性的追求

    沈从文说他写《边城》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主意并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想借重桃源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为人类“爱”

    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是沈从文的创作动机。边城就是通过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对理想人生形式的追求,唱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歌。在沈从文眼中,这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既包括了古朴的人性,更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显现了作者的自然主义生命观有的一分哀乐。在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所呈现的完善的人性,是超越现世的理想化的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是要从《边城》所体现出的“义”、“爱”与“美”着手,来重造民族的品德。他期 待着这些理想化的生活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建民族未来的价值体系。这是一次失落后的重构,当然也是古典价值的现代重构。

    4.文化层面:外来文明对本土文明的冲击。

    在《长河》序中讲到作者对本土文明解体的担忧。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

    有人讲,边城是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但是,作者笔下的边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碾坊”与“渡船”正如在《边城》中,现代文明的侵入———作为一种人的异己力量,那座碾坊恰恰是外来的现代文明的象征———正改变着湘西世界原有的人际关系和生存模式,而作为主人公的人生选择,正显示出生命抗拒异化的内在潜能。从更高的角度看这也体现了理想人生与现实人生的冲突,正是由于这种决定的存在,才使悲剧的爱情故事也象征了作者理想人

    生的历史悲剧。

    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原始文化的解体,湘西正经历着生命逐渐被异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在黑暗的社会里,无法摆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于是他怀着沉 淀的民族忧患意识,憧憬和设计梦想中的理想社会,其最终目的是怀着拯救危难之中的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希望解决和摆脱黑暗社会的现实问题。

    外来文明对湘西美好人性的破坏欲改变。对原始文化的担忧。

    第二篇:两座城优美散文

    夜深的时候,我望向天空,漫天的星星,漫天的光。转眼竟都变成了思念。

    这座城市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来过了就好,不管得到了什么,不管失去了什么。我一无所有,身体只能在这里穿梭,脚步却不肯在这里停留。看到两座城,看到两个人,看到两个眼眸。了解我的人总能戳穿我的借口,然后直指我的胸口。你想她了,你明明就是想她了。

    因何去到一座城,又因何来到了另一座城。为一个人还是为一座城,为一段情还是为一个情节。我不懂,我一直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或许这不对,或许这很简单。或许这本是我的命中缘。

    两年前我没有想过我会碰到一个让我恋上一座城的人,我单纯的恋城,我单纯的喜欢那座城的名字。从家里到那座城市的距离很远,每一次回家我都要坐好长时间的火车。我还记得高考完那个暑假,我的同学听到我要去那座城的时候的表情。‘你是要远走高飞吗?’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和我讲过的这句话。远走高飞?我是在远走吧!我有在高飞吗?因为喜欢,所以从来没有觉得它会远,一切都觉得是值得,不管是情节还是续缘,那座城里总会有我留恋的东西。

    去过很多次那座城,尽管学校离它还是会有一段距离。初见它的模样,没有惊奇,只觉得会有些相识。似曾相识吗?这样讲,也未免太过梦幻了。和同学去城里转,很想走遍它的角角落落。我好像要去找回我失去的东西,难道我曾经在这里丢过什么东西吗?城墙上会飘着旗子,城门下走着各种车子。

    喜欢坐着公车去穿过一个一个的城门,喜欢在公车上远远地回望城墙上的旗子。对这座城,想的最多的是这幅景,对这座城,念的最多的还是这幅景。某年中秋,我终于登上了城墙。我终于在城墙上领略了这座城的模样。在城墙上走了一圈,如果是古代,我的脚印就可以圈起整座城了。如今的城变得好大,它再也不是那个可以用城墙来衡量的城了。城墙上面的砖,缺了角。那砖上的字,可怜它到底还是现代的颜色。古时候的城墙,是用来防御的,打仗的。如今的城墙是用来欣赏的。城墙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它该好好地颐养天年了。

    除了城墙的印象,再有就是塔了。那塔没有爬上去过,因为要收钱的。只远远地望过,那望是远望,是仰望。塔是这座城的念想,唐朝给这座城留下了宗教,可是现在塔、寺庙只不过是一个旅游的地方了。去过那里好多次,和朋友,和恋人,将来还会自己一个人去看。看一看喷泉,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塔上的灯光。

    不讲是为何才留恋那个地方,只想讲一座城的里面住着我的留恋。不是这座城的主角,只是驻足欣赏的一个客。只不过这个客有些特别,他看着看着竟忘记了时间,他看着看着竟然就想住在这座城里面了。夜晚灯光善良,它不忍打破我的想象。人来人往,又有几人是这座城市的常客。他和她会来吗?我会再来吗?能碰上吗?这是这座城的大,这是这座城的她,不是想见就能见。可是城在那,塔在那。有空回去看看好吗?我随身带着的塔,你说会随时刺痛我的塔。还是不要再带了吧!

    城的边缘在哪?我想走一遍,好好地去走一遍,用脚步去圈起思念,用眼睛去好好地看,这座城是我的缘。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去过的华山,都快要渐渐地忘记了他的容颜,只记得黑夜,只记得那困倦的眼,然后还有那山上的锁。时间久远,忘了,忘了时间。那个时候没有她,那个时候更加没有她,当然那个时候她更加没有他,可是那个时候她早已有了他。我没有想过她,我也没有想过她,当时想的是什么,忘了!年代久远,没有什么可用于记得的。华山不在那座城,那城里却有一道长长的岭。我去过,我和一行人曾经去过。

    同样忘了时间,同样是不记得太多了。照片作为留念,可是后来去的地方多了,就逐行把它去删了。岭上的路,岭上的人,岭上的水,谁还记得,我在那一晚喝多了酒。他睡了,他也睡了,而他们本不该睡。生气了还是真的困了。忘了,忘记了!岭在城的那一边,城在岭的这边。它算不算边缘,站在山的顶端可以看到城的脸吗?没有爬上去,我们都没有爬上去,下一次还是自己去看看吧!

    我的故事发生在城缘,没有在城里面。虽一步可跨入,可又有谁愿意陪我跨入。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我爱的人好多都在家里面,可是我的家不是城,如果将来家变成一座城,我会爱吗?说到底那是故乡,不是城。家是我这辈子的源头,可是我却偏偏在寻找我上辈子的记忆。

    从一座城去到另一座城,一座陌生的城,一座孤独的城。

    来到这座城,再也没有熟悉的感觉。它繁华,它奢侈,它处处在彰显着它的霸气。

    这里也有塔,很高很高,比那座城的塔不知道要高出多少米。塔下的人好多,好多,多的有好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拍照。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只为了一个塔。

    这里有条江,叫黄浦江。它就在塔的旁边。去过几次,在江边吹过几次风,和一个叫做伊人的女人。那只是一条江,它形似一条河,就像长江、黄河。一座城临黄河,一座城饮长江。从黄河到长江,我自己竟没有走过多少路,坐着火车就过来了。江边的老房子,怎么看都觉得带着商业的气息,不好看,不耐看。黄浦江边有座桥,叫做外白渡桥。和朋友走过,也曾经在电视剧里不止一次的看到过。从黄浦江这边走到那边,需要花多长时间,没有算过。只是觉得会飞就好了,能飞过去就好了,还不用花钱。黄浦江边还有一个豫园,唱戏的地方,烧钱的地方。每次去转转,人都好多。走在那像是在挤这座城的地铁。可是地铁里的人走的比他们快多了。

    这座城,只是浅浅的一个季节,去了解,却只怕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地铁很快,很方便。它可以载着我从城的这边走到城的那边。朋友来,让我得以去到城的一边。伊人走,又让我得以去到了城的另一边。那是两个机场之间的距离,那是一趟地铁的尽头与尽头之间的距离。

    会爱这座城吗?不觉得这座城很凶吗?

    爱上一个人,在这座城,可是她却去了那座城。两座城隔着千里,两座城不相为谋。城里面的告白,城里面的对白,傻傻的有些可爱。那是我,不是她。那是笨拙的年代,那是应该回去的时代才有的告白。清楚了离别,才会离开。这座城徒增了好多伤感,他伤感为何赶在千里之外,还要如此的不明白。他伤感为何黄浦江畔的灯光都亮了,却不见了那该有的情节发生。是劫,是怨,还是这座城太乖。伤感了,灯光都掩埋了江水的波动。

    这座城的文字不太多,用文字拼凑的故事太多了,厌倦了。

    两座城,两个人,一片思念。这就是故事。

    还会回去吗?那座城。还会回去吗?还有那个风筝。

    第三篇:两座千年汉桑城 见证关公爱民情

    两座千年汉桑城 见证关公爱民情

    在我国“三国旅游景点线上”,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野。而在新野境内有两座千年汉桑城。而这称“城”的地方,实际是两处长宽不过3米的古迹建筑。建筑内有两棵千年汉桑,一棵名曰“关植桑”,一棵名曰“关宿桑”。这两棵历经千年沧桑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汉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加以保护。因为它传颂着三国名将壮穆候关羽树下爱民、助民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公元201年至206年(建安六至十三年)刘备、关羽、张飞雄踞新野,筑城练兵,运筹帷幄,三请诸葛亮,决策《草庐对》,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魏、蜀、吴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关植桑”着落在新野县城西边,汉桑小学院内。这棵已有1800多年的汉桑树周围,砖砌着一圈围墙,墙头砌着一个一个城垛,城廓前壁镶嵌着石碑。千年古桑,发出鲜绿的嫩芽,显得生气蓬勃。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处小小的建筑如此出名?原来,我国历史上一个很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东汉末年,刘备、关云长、张飞驻军新野,运筹帷幄以图大业,后刘备集纳方方面面的意见,三顾茅庐,在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自从诸葛亮当军师后,采取了很重要的两项举措,一是宽仁爱民;二是抓军中纪律。就是这两条,赢得了百姓赞颂。一天,关云长从操场归来,将自己的坐骑赤兔马拴在门口一棵桑树上,随后进屋一门心思研读兵书去了,不料,因为这匹马饿了,把树叶、树枝、树皮啃了个净光,没几天,桑树干枯而死。这棵桑树的主人,正是关云长所住的房东--张老汉。

    诸葛亮得知这一消息后,找到关云长,重申了爱民纪律,要关云长自觉补栽一棵桑树,以示对张老汉的赔偿。

    关云长开始想不通,认为这是诸葛亮给他难堪,进而仔细思考,觉得诸葛亮的话十分有道理,宽仁爱民,抓军中纪律,就得将兵一视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于是亲自从市井上买来一棵桑树,高高兴兴地栽到了原处,并再三向张老汉赔礼。

    为了不让这棵桑树再遭损失,关云长又带领官兵,围着桑树,建造了一座砖筑护桑城池。久负盛名的“汉桑城”便由此而来。

    “关宿桑”位于该县沙堰镇机关院内,树高约30多米,粗达两抱有余,躯干如铁似钢,那粗大的枯枝扭曲着,裂着缝隙,给人以沧桑之感。那七弯八折的枯枝伸出墙外,远望犹如一个古老的盆景,典雅有致。一株株嫩枝,繁茂茁壮,顽强地展示着生命力。

    据《新野县志》记载,“关宿桑”起源于“火烧新野”的一场战斗。公元204年冬季,蜀军为了阻击曹将夏候惇一万精兵来犯,刘备派关羽前往距县城17公里的鹊尾坡,建造栏河工程,准备水淹曹军。棘阳故城的冬天寒冷刺骨,工地施工相当困难。白天关公一会在棘阳故城疏散群众,一会在河上指挥施工,身先士卒,给军士和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一天傍晚,天气十分寒冷,关将军夜巡到了故城村边,突然听到村里有泣哭的声音。将军寻声而去,推开一扇破门,借着微弱的月光走近一看,一位小姑娘蜷缩在草堆里,正在哭喊着,旁边还有一位已昏迷不醒的老太太。将军问明事情原由,急派手下火速召来医官,为家贫如

    洗、身患疾病的老太太治病。当老太太苏醒后,将军又令人将老太太搀扶到军营,并让出自己的营室让老太太和小姑娘住下,自己则抱床棉被来到2米多高的桑树下,怀抱着大刀,头靠着树杆露宿。一连三夜,关羽夜宿于树下。

    这件事情被当地老百姓知道后,纷纷跑来感谢将军,并邀请他到百姓家住宿,但是都被关羽一一谢绝了。他说:“官兵打仗已给老百姓添了不少麻烦,爱护百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修筑工事更不能再侵扰百姓,你们的心情我领了„„”从此,关羽就在这棵树下寄宿,并颁布了爱民、助民、不得扰民的号令,留下了爱民、助民的佳话和为官清廉的风范。在官兵浴血奋战中,关羽打败了来犯之敌,又水淹曹军,演绎了一场著名的水淹曹军之战役。

    为了崇尚关羽爱民的品德,教育后人,清乾隆五十七年,沙堰镇十三家商号共捐资修建了围墙,在树的周围刻制了关公寄宿桑下轶事的石碑,镶嵌在围墙的东边,碑文共有719字,详细记载了关羽寄宿桑下爱民而不扰民的动人故事。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汉桑城”虽然只是一种城的象征,但它却蕴含着关公的品德、风尚、爱心、精神的“神灵”,对于古往今来,如何勤政爱民、安邦治国却有启迪,这也正是两座汉桑树的真谛

    第四篇:中国两座故宫文物藏品的比较

    中国两座故宫文物藏品的比较

    人们常说,中国有两座故宫,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它们一脉相承,共同向世人展示着博大深厚的中华文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孰优?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极品特展。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但却集中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图》,现在台北,北京没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图》,台北没有。龙袍,中国历代只有清王朝留下来的,当时的学者认为清朝的东西价值不大,没有拿,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龙袍也没有。有些人认为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指出,北京故宫面积巨大,游客光看宫殿就很费劲,再看展览往往就没时间了,所以很多人只对其宫殿建筑印象深刻,而对典藏品状况并不清楚,故而有此一说。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作文:家乡的两座桥

    “叮铃铃,叮铃铃……”闹钟响了,我爬起床,习惯性地走到窗前观望赤水河和河上的那两座依偎在一起的桥。

    以前,赤水河只有一座桥,那座桥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整天驮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眨眼间,它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于是,大家决定再建一座新桥,顺便把旧桥改造一下,让它不再那么辛苦。

    在大家的努力下,新桥很快就建好了,这座桥可是人们劳动的结晶啊,第一次走在新桥上的时候,我无比兴奋,它终于可以替代老桥继续为人民服务了,旧桥不久也改造好了,它比新桥还漂亮呢,因为旧桥现在只需供人行走,所以剩余的空间十分大,桥旁边的土地上种上一大片一大片的花草和灌木,就像飘在两座桥中间的绿色的丝带,好看极了,每到晚上,旧桥就成了人们的休息场所,老人们在桥上听歌跳舞,小孩子们在桥上跳皮筋,做游戏,还有一些年轻人在上面边散步边摆龙门阵,真是热闹极了,这两座桥紧紧地挨在一起,相互托着对方,就像一对相互帮助的兄弟,为对方减轻负担,旧桥是哥哥,新桥是它的弟弟。

    这两座桥一直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合江县人民出行带来了方便,但始终不求回报,我们学习它们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川省合江县人民小学 付艺璇



    推荐阅读:
    两座城
    镇人大半年工作总结
    人防工程竣工验收资料装订顺序(范文大全)
    桥头镇机关临聘人员及下属部门人事管理办法
    全省人才工作会议讲话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