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个人简历 装修合同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毛概结课论文刘宁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天地有情 时间:2024-06-16 07:01:28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毛概结课论文刘宁

    摘要: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好多人大代表只挂名却不为人们办事的现象,更有甚者仗其权贵阶层口出狂言。人大代表究竟是否是依据公平公正原则选举出来又如何接受人民监督和评价,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人大代表酒后驾驶民考官加强监督

    11月26日晚上11时许,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人大代表许茗雄酒后驾驶奥迪车,逆行撞上了骑电瓶车的陶先生。说实话,这个交通事故本身已经隐含了不少“关键词”:“人大代表”、“酒后驾驶”、“奥迪车”——这些,在现实语境下,人们都懂。如果说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带有“仇官”或“仇富”的偏见心理的话,那么,这位人大代表肇事后的口出狂言,则恰恰印证了权贵阶层的傲慢和狂妄并非只是个别现象。

    从《广州日报》题为《人大代表酒驾逆行撞人大骂伤者“你这穷鬼”》的文章中了解到,肇事司机许茗雄现场亮出代表证说,“我是人大代表”,声称执法交警程序违法,人大代表不能随便拘留。还对被撞的陶先生破口大骂:“穷鬼还敢骑车撞我。

    如果撇开观点上的是非,“许代表”的言辞可谓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对人大代表采取法律强制手段,好像是不同于普通百姓;骑电瓶车的相对于开奥迪车的,的确是“穷鬼”。但在这个“穷鬼”还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现实下,“许代表”理直气壮的叫嚣,无疑是捅了“马蜂窝”。这一点,连“许代表”的代表阶层都意识到了,“惠城区人大常委会坚决支持交警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当事人许茗雄,不手软、不袒护、不包庇;在交警处理结果出来后,将根据事实,并依照法律途径对许茗雄的代表资格作出处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媒体做好事实调查和救治工作。”

    我对惠城区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律途径对许茗雄的代表资格作出处置”深信不疑,如此害群之马,结局可想而知,问题倒是在如何进行“救治工作”上。

    这也许是个难题,因为“许代表”所犯的错,不是其按人大代表要求下的犯规,而是违反了基本法律规范,是一个普通人都不能做的事情。那么,一个连基本人格底线都守不住的人,何以当上了人大代表?在“许代表”的一系列言行中,这种把骑电瓶车的看做“穷鬼”的人大代表,一个连酒后驾车都不能自制,交通法规都不能遵守的人,心中还有什么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这样一个社会角色,即使不是罪大恶极,也算不上合格的公民,即使再高度文明的社会也不能根除这类目无法纪之徒,但凭如此低下的人品,能当选为人大代表,才真的让人不可思议。

    29日下午,惠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向《广州日报》记者致函称:26日晚上11时30分许,该区本届人大代表许茗雄酒后驾车(未经医院最后检验核实)并逆行撞伤正常行驶的电动车驾驶员陶某。对许茗雄的恶劣行为,惠城区人大常委会归结为“四不该”:一不该酒驾。二不该违章逆行。三不该把人大代表作为护身符,有辱人大代表的声誉。四事后不该以逃避的态度对待伤者。比起以往政府部门对舆论的应对态度,惠城区人大常委会的回应是及时和明朗的。但是,在这“四不该”中,除了“不该把人大代表作为护身符”,其他要求都是对一个普通公民的起码要求,而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连普通公民要求都达不到的人,是怎么得到这张人大代表的“护身符”的?更值得追问的是,本来就是代表人民意志的代表资格,怎么在这个人大代表眼里,成了欺压人民对抗执法的“护身符”?这恐怕才是“救治工作”的关键所在。

    12月4日惠州市惠城区人大证实,11月26日酒驾撞人的惠城区人大代表许茗雄已辞去人大代表职务。11月29日,惠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向南都记者发函称,11月26日晚上11点30分左右,许茗雄酒后驾车并逆行撞伤驾驶电动车正常行驶的陶志良。事发后,许茗雄不仅没有依法接受交警处罚,对伤者进行及时救护,还亮出人大代表证件做护身符。陶家更指许茗雄当时对陶志良说:“你这个穷人,还敢骑一辆破车来撞我”。12月2日晚8时21分,ID为“许茗雄”的网友在西子湖畔论坛发出《致广大网友的信》,对自己的行为表示道歉,并称已辞去区人大代表职务。(12月5日《南方都市报》)

    法律就像孙悟空,它有72般变化,能大能小、能松能紧,能大事化小,也能小事化了。同样是酒驾,有人要付出坐牢的代价,有人只需要道歉、辞职就可以海阔天空;同样是犯法,有人要坐牢、罚款,有人只需开除党籍、警告写检查;同样是强奸,有人被判强奸罪、轮奸罪,有人只判嫖宿幼女罪;同样是坐牢,有人住豪华监狱比度蜜月都舒服,有人苦不堪言、度日如年。这不!惠城区人大代表许茗雄又享受了一次法律的vip待遇!法律在他面前,温柔、渺小,如果换了我去酒后撞人,想都别想!警察不把我立刻关起来才怪!

    奇怪!11月26日晚许茗雄接受抽血测试酒驾,9天过去了,至今没公布结果,为什么?抽血测试酒驾结果又不是验尸报告!哪有那么麻烦!你听说过检查血液中酒精含量需要这么多天吗?不用猜,其中必有玄机!凭中国目前的医疗水平,不可能抽血测试酒驾9天都没有结果,结果肯定已经知道,为什么不公布?抽血测试检查结果关系到许茗雄是不是应该坐牢,当然要先做好手脚、全盘考虑。酒驾入刑已经执行100多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对此事件,惠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回应称:“人大部门的态度是,首先坚决支持交警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当事人许茗雄,不手软、不袒护、不包庇。”惠城区人大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交警部门处理结果出来后,将根据事实情况,并依照法律途径对许茗雄的代表资格作出处置。”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昨日,惠城区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向南都记者证实,区人大常委会12月2日召开会议批准了许茗雄的辞职请求。这就是所谓的“不手软、不袒护、不包庇”?什么是辞职?辞职就是自己不想干了、打个报告,接受辞职算哪门子处理!又不是开除、除名!不由得想起一句雷锋语录“对待同志就像春风般温暖”,果不其然!

    “许茗雄”在《致广大网友的信》中称:“11月26日晚,我因酒后驾车在桥东东江沙地段撞伤陶志良先生。因为酒后的非正常状态而出现的不恰当行为及言辞,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这是与人大代表的身份极不相符的,也严重影响了我们惠州的形象„„祈求得到广大市民、网友、交警和相关部门的宽恕和谅解,今后我会很好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广大市民、网友会不会宽恕和谅解不得而知,但交警和相关部门看来已经宽恕和谅解了,放心吧!没事了!我想起高晓松,如果他也是人大代表,他当时酒驾过后,他也辞职、他也道歉,结果会不会两样?人比人气死人啊!

    且不说他们酒驾后态度如何恶劣,人大代表的考核也同样令人匪夷所思。据齐鲁晚报报道,12月10日,青岛57个政府部门迎来“年终考”,各个部门一把手用10分钟时间向市民代表报告一年来都做了哪些工作,万名市民代表

    现场打分,结果将计入市政府部门年底考核中。这已经是青岛市第三次组织“民考官”活动了。

    既是人民公仆,官员称职与否,理应接受民众评议。据称,市民代表打分,将占青岛市政府部门考核总分的35%,由此似可表明“民评官”的分量。然而,恰恰是这种评议形式,却不堪“民评官”之重。

    首先是“民”的组成。且不说这万名市民代表是如何产生的,是否有充分的代表性,问题更在于,对官员汇报的“全年工作完成情况、存在问题”,这“选取”出来的“民”又能了解多少?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对他们的工作也更无多少深入的了解,那么,仅依据官员10分钟时间的汇报作出判断,这样的评议又有多少的准确性?

    “民评官”本来有着一个正常的常规性机制。比如政府,应该由人大来评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毋庸讳言,万人评议这样的评议形式,凸显出正常机制的相对薄弱。比如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人大,对官员的评价乃至使用缺乏话语权。以至于官员大多习惯于对上级负责。

    市民当然有权利对官员进行考评,这其实正体现在人大对官员的评议之中。而这样的评议形式,一方面未必比正常机制更管用,另一方面有可能反而弱化了正常机制的完善和效用。也因此,与其让官员接受万人评议,不如强化机制建设,让官员平时的一言一行,都置于有形无形的人大监督之下,而这才有真正而根本意义上的“民考官”。

    就如我们毛概老师所说,这一切都归咎于制度的原因。要切实做到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规范、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钱夙伟:人大代表酒驾撞人,岂能辞职道歉就没事

    与其万人评官,不如人大“硬”起来

    从人大代表酒驾撞人

    谈中国制度的弊端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班级:10级1班

    姓名:刘宁

    学号:20100219

    第二篇:毛概结课论文

    我国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渡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然而,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对农村进行城镇化、生态系统、乡村景观和旅游景观等的建设,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三农”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 城市 城镇化 生态系统 乡村景观 旅游景观

    首先,我的家乡来自于农村,我也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出身,多多少少也让我对农村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国长期以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座高楼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们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人们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前提下,我从以下方面论述如何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渡:

    一、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城镇的发展。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2024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

    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然而,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从而使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新农村生态系统建设

    在乡村里,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乡民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在中国广大乡村,在漫长的人地共生体的互动和演化过程中,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也是村落民间信仰的重要依托,因而往往得到时代村民的保护。所谓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包括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绿道体系,以及中国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中国乡村的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中国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

    四、新农村乡村景观建设

    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艺术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大地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

    五、新农村旅游景观建设

    随着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

    而产生乘数效应。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大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旧的村落不应被彻底铲平,也不应完全被城市化,而是通过一定的景观格局来使村落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生命过程得以延续和再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新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修订版。[2] 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科学时报,2024.3.29。[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4]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24年版。[5]刘维新文:《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中国科技财富,2024年11期。

    第三篇:毛概结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时间:内容摘要:关键字;(一)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63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刚刚结束的十八大,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62年弹指一挥间,华夏大地沧桑巨变,焕发勃勃生机,几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复兴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二)建立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竞争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胜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O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三)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六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它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检验、评价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尺度。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将极大地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强调,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要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新的世纪中,全球化使各民族更紧密地相互依存,使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互为一体,成共同发展之势。因而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以获得更快的发展。可以深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21世纪的中国将会以富强、民主的国家形象毅力于世界民主之林!

    参考文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 2024年3月 第1版 主编 李君如 副主编 严书翰 卢先福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十八大报告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年.陆剑杰.论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3)

    第四篇:毛概结课论文

    探究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24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 “三农”问题也就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覆盖了“三农问题”的主要方面和相互联系,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不仅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还可以做到纲举目张;这不仅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的重大决策,也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 制度改革 研究意义

    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党的十七大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意义等几个相关的方面作简要的论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渊源和时代需要

    (一)旧中国

    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富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精英认为,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提出“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的口号,主张从教育入手治理农民的“愚、贫、弱、私”,推行乡村综合改革。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梁濑溟(1893-1988)在山东省邹平县创建乡村建设研究院,办“乡学”、“村学”,对农民进行教育,使之成为有觉悟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晏阳初(1893-1990)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组织博士下乡,对农民进行“文化、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治理农民的“愚、贫、弱、私”。

    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对乡村建设的第一次学者式思考,但是,囿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收效甚微。

    (二)新中国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此后,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以及领导人讲话中。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用语。1957年中央制定《1957—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

    第二,改革以来

    改革初期:1982年、1983年、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以及领导人讲话中。

    第三,20世纪后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小康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但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它也不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中心或主线,而更多地是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口号,它的内涵或许仅仅是建设一个区别于过去(旧中国封建社会或改革前计划经济)的农村。从深层次看,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把力量集中于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落空,必然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凝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历史格局不可能改观。

    第四,进入21世纪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士的重新关注,并被赋予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功能和时代内涵。

    第五,党的十六大以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和政策的延续和深化。认识发展的线索是这样的:(1)世纪之交,针对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全面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除了受资源约束,更严重地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党中央及时提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心任务是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成为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用语,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呼之欲出。(2)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3)2024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涵和任务做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阐述。

    至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从建国初期一个缺少明确内涵的政治性口号,变成具有崭新和鲜明时代内涵的国家战略。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而降低,而是在努力的一步一步去完善;党的十七大也将“三农”问题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称其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问题,是时代建设的需要。十七大报告中还专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把其作为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尽管这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与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建设和巩固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经过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切身体会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

    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完善的,民主的政治体制,没有高效的行政机构是不行的,基层的行政机构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目前,我国各种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特别是基层的行政机构组织,机构庞大,人员繁多,行政效率不高,有经济利益的争着去干,特别是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更是搞得鸡飞狗跳,对于超生的,除了罚款还是罚款,没有钱就撤房子,拉耕牛,拉猪,搞的人家妻离子散,这样的行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没有一点好处,反而起到了破坏作用。

    在广大农村,很多老百姓根本就不了解我国的国情,也不知道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在大多数老百姓心中,计划生育就是政府敲诈老百姓的借口,由此,基层的干群关系非常恶劣,时常出现地方官被打,被害的事件,这是非常糟糕的。地方官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时常侵害老百姓的切实利益,这些不仅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是建立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第二,要下大力气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三农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这种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遗留下来的制度,实质上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吧,上学得转户口(临时户口),毕业了要想留在这个城市工作定居有个当地户口还得需要买房什么的各种额外要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的是一国两策的政策,农村和城市实行分治,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实行这种政策,农民参加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被阻碍了。农民进城打工,背负着沉重的户籍制度的包袱,他们和城里工人一样,做着相同的工作,干着同样的活,但是,他们无法获得和城里工人相同的待遇和权利,也没有城里工人那么有政治地位,更不用说有什么社会保障,劳动保险了。

    农民在进城打工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但他们仍然融入不了当地的社会,只能秋收过后出去,春耕时节又回来,这样来来去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奇观——“民工潮”。民工潮的出现,给我国的交通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压力,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但令人心痛的悲剧时有发生。

    改革当前的户籍制度,实际上就是取消城乡分治的政策。让农民工在城里能有和工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把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尽量吸引到城里来,充分地让他们参与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把他们和城里工人一样的看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里安家落户,变成真正的工人。这是推动城市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大大缓解了我国农村可耕地面积少的压力。所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关紧。

    第三,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要提高农村经济,解决农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立足于国情,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道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依靠科技增加农业收入。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技术不发达,与外界难以取得联系,属于传统的山村。所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通信方面的建设,紧紧抓住自然村这一特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让农民在改革中切实得到实惠,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才能有真正的全国人民的小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2024年温家宝总理在江西考察时也强调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首位,并总结出:惠农政策要“巩固、完善、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等指导性的话语。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句话表明,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将要经过理论的充实和实践的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真正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不少成果问世,但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倾向:有的照单开方,定位“应该怎样”,不分析农村的现实可能性;有的简单以农民利益为借口而代替科学态度;有的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逻辑推理逻辑,以理论演绎理论等等。因此高水平、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深化和方针政策的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康稳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四、结语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一定要牢记先辈们的使命,自觉的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规划国家、建设国家、强壮国家的使命。学会在生活中多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关注国家所关注的问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参加有益于国家的公益活动,抓紧现在宝贵的时间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出力打好坚实的基础。最后,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想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努力吧!

    参考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3]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北京:人民日报.2024-3-16 [7] 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24(1):第3-8页.[8] 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24(1):第11-15页.[9] 胡景北.质疑新农村运动(旧文新发)[EB].中国农村研究网, http://www.feisuxs,2024-02-04 [10] 郝继明.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动力及阻力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24(2):第15-19页.[11] 白永秀.建设新农村的范围、载体及途径[J].改革,2024(7):第65-66页.[12] 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理论参考,2024(1):第7-8页.全文总字数:5438

    第五篇:结课论文—毛概

    结课论文—(毛概)

    —学毛概所思,所想,所感

    系别:建筑环境艺术系

    班级:11级(4)班

    姓名:折巧云

    学号: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好似我们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曲折,辗转最终走向了胜利的彼岸,在中国国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过上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将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可见拥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改革创新,加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拥有独立自主的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引领时尚,在社会中独立分支。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创新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与时俱进

    正文: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将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次,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其指导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再次,我们要坚持马列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思想是指引人类前进的灵魂,思想作为一种潜在的意识时时刻刻在左右着你,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一个人不能没有思想,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歌德所言: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不管你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还是工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思想的活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至少自己的灵魂还活着,但只留一个空空的身体,没有思想的活着,不如说是行尸走肉的一个肉体在 祖国的大地上霸占了一个位子而已。在这里我想说,一个人活着就必须的拥有思想,我们作为未来21世纪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担任起祖国交给我们光荣但又艰巨的任务。

    首先我们拥有了积极的正确的思想,然后就得增加自己的阅历,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初步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有所创新,才有收获,使自己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如同我们伟大的党组织一样,他的起步仅仅20多人,现在发展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带领我们的祖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赢的了广大人民的欢迎与拥护,对于我们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得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才能知道自己行不行,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那一条路子更适合自己,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更好的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人生苦短,为社会留点什么可知你曾经来过。

    对于我自身来说,学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学设计类的,并且身处于美术学院之中,(在大家的普遍影响中,从事艺术类的人都是非常的有自我,有个性,有着独特地思维方式)对于设计来说,我感觉没有文化韵味的设计是失败的设计,所以我对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的感兴趣,对于建筑环艺设计这个专业来说我们中国是起步较晚的,现在文化的建设在国际中占着重要的位置,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想在能在自己的设计中多多的加入中国历史文化的元素,改革创新,体现中国风,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引领时尚,独领一只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中,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再次我想再能为广大人们设计出好的作品,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品味,添加一些永恒的记号(建筑)满足了温饱问题以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



    推荐阅读:
    毛概结课论文刘宁
    人生观价值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市长峰会会议发言材料
    四套班子谁最大
    六年级一班班级德育工作总结[优秀范文五篇]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