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加工合同 观后感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XX镇关于“初中进城”工程的调研报告[精选]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暖阳如梦 时间:2024-06-22 18:47:1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XX镇关于“初中进城”工程的调研报告[精选]

    XX镇关于“初中进城”工程的调研报告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学生源分散、学校点多、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配比不合理、留守儿童管理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资溪县委、县政府计划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稳妥、有序地调整学校布局,逐步实施“初中进城、小学进镇、幼儿进园”工程(即:初中以上学生全部向县教育园区集中、农村四年级以上小学生向镇中心小学集中、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自县里实施“初中进城”工程以来,我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精神,先后筹集资金 万元,完成初中食堂和港口、溪南、水东等小学教学楼等教学基础设施的新建、改造等工作,极大的改善了我镇的办学条件,确保“初中进城”工作顺利进行。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教育资源分散、教育不公平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是生源急剧减少,农村小学布局分散,部分校舍和师资等教育资源闲臵甚至浪费现象已持续多年。近年来,我镇生源逐年减少,小学在校人数由2024年的1500多人降至现在的700多人,初中在校人数也由2024年前的900多人降至现在的300多人。现在我镇的办学规模仅是2024年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二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年龄结构老化。近年来,我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教育多年没有投入,教师队伍以民师转正人员为主体,新的师资补充不足(2024年以来,仅1名中学教师、名小学教师新分配来我镇支教),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全镇中小学教师 名,其中年龄过四十岁的教师占70%左右,超过五十岁的教师占21%左右。

    三是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教学环境较差等原因,许多优秀农村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转到县城或其他单位工作,导致农村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资源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明显与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推进均衡化义务教育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全县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重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集中优势资源逐步推进“初中进城”工程办好高水平中小学教育势在必行。为更好地配合好“初中进城”工程,我镇于4月13日至20日组织人员,对部分学生、家长、教师、人大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下一步工作打算: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育消费成为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竞争愈来愈强烈,“选择性”教育已成为现实,集中优质资源办高水平教育顺乎民心,合乎民意。为将这一工程办好,我们今后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重政策落实,加大投入。我镇今后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精神,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程有关工作的跟进,并考虑在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教师工资的统一发放及教育设施的配套,为“初中进城”工程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二是重资源整合,加强管理。为进一步提高我镇中小学教育质量,我镇拟整合教师资源,优化校产资源,建立强化培训、提高能力的教师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建立和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并在保证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逐步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撤并乡镇中学,使农村初中学生逐步集中到城区学校就读,农村小学生逐步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实现由走读制向寄宿制的过渡。三是重实际情况,加强引导。考虑到部分家庭可能会由于资金困难或家庭其他问题等原因,难以为孩子进城读书提供资金保障。我们建议上级有关部门针对这部分群众,可考虑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帮扶资金,以确保“初中进城”工程的顺利实施。

    第二篇:旬阳县农民进城入镇调研报告

    旬阳县农民进城入镇调研报告

    作者:程海林

    促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 “农民怎么想?政府如何帮”的核心问题,县委宣传部组织调研组,分别选取城郊镇、中心镇和边远乡镇的川道、中山、高山村进行随机抽样选点,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的进行访谈交流,倾听农民对进城落户的看法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调查组分别选取旬阳东区的蜀河镇(代表古老建制镇),旬阳北区的甘溪镇(代表县城建制镇),旬阳南区的金寨镇(代表新型建制镇)。每镇选取高山、中山和低山3个村,每村按高、中、低随机选取10户农民,入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调查组重点走访了蜀河镇的高桥村(低山村)、甘溪镇的桂花树村(高山村)、施家坡村(中山村)、袁湾村(低山村)、金寨镇的小营村(低山村)、谭家院村(中山村)、观音堂村(高山村),同时走访了构元乡的开花村(低山村)、吕河镇的周家阳坡村(中山村)部分农户,共9村100户农户。调研结果为:其中39户农户有进城定居意愿,占调查总户数的39%;59户农户不愿意进城定居,占调查总户数的59%;2户农户视情况待定,占调查总户数的2%。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有27户因资金各方面限制,等待相关政策扶持,持观望态度,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69.23%;有12户为条件成熟户,有无政策扶持均坚定进城定居,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30.77%。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愿意进县城农户为16户,占41.03%;愿意进集镇的农户为23户,占58.97%。从调查统计数据看,愿意进城农民虽然没有不愿进城的农民多,但所占比例不小;在有意愿进城的农民中,持等待观望态度、看政策优惠幅度的农户占很大比例;愿意进集镇农民比愿意进县城农民人数要多。

    二、特点分析:

    (一)愿意进城群体特点:

    1、青壮年农民。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年龄大多在25岁至45岁之间。这部分农民思想较解放,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城镇便利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个年龄段农民年富力强,有条件和能力实现二次创业,能够解决进城后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问题。

    2、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在外打工的包工头或常年在外务工有一定积蓄的外出务工农民。这部分农民有一定经济实力、头脑灵活,长期的打工生涯已习惯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回到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居住,渴望拥有较为舒适的城镇生活环境。进城入镇后可安心落户城镇创业,也可选择继续外出务工。这是本次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中最重要的一类群体。

    3、“半城半农”家庭。即夫妻双方一方在农村务农,一方在集镇租房经商、务工、照顾子女读书的家庭。这部分人长期在城镇租房经商、务工或照顾子女读书,他们早已成为城镇的一份子,能不再支付高额的房租、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4、有固定收入家庭。在调查中,我们还走访了几户家属是干部职工或教师的农户,这些农户家庭有一定固定收入,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他们进城生活意愿较强烈。

    (二)不愿意进城群体特点:

    1、集镇周边农民。主要是居住在城郊、集镇周围或村镇,交通便利,土地条件较好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不愿意进城,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城镇周围,居住生活条件与生活在城镇相差并不大,并且拥有较好地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条件,进城入镇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2、建新房农户。这部分农户认为他们倾其一生精力才建起新房,如果再让他们迁居,他们认为不管是从精力还是财力难以承受。

    3、年迈传统型农民。这类农民年龄多为50岁以上,常年靠土地生活,思想较为守旧,头脑不够灵活,已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城镇生活消费水平高,进城后难以生存,有后顾之忧,守着土地至少衣食无忧。

    综合以上两类群体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现阶段农民进城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

    2、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

    3、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

    4、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三、农民想法:

    1、对进城入镇持肯定态度。农民普遍认为进城入镇这项决策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民心工程,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广大农民群众对这项决策表示肯定和欢迎。

    2、非常关心政策优惠程度。农民进城后原农村宅基地怎么补偿?承包地怎么补偿?补偿标准有多高?进城后就业有哪些优惠政策?这些牵扯到进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农民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具体标准,他们希望政府各方面的补助能够填补他们进城买房的资金缺口,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能够让他们生活无后顾之忧。因优惠政策尚未明确,因此造成大多数想进城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如果政策扶持好、吸引力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进城。

    3、房价太高担心难以承受。调查中大部分民众有进城入镇居住的意愿,但普遍认为县城房价太高或集镇地价太大,无购买能力。民众认为县城一套房动辄就要三、四十万,而集镇建房100平米的地基也要四、五万,建起至少需要十六、七万,他们认为难以承受。进城农民大部分希望政府能够单独规划建设农民进城安居小区或提供廉租房、保障性住房,面积在90平米左右,房价控制在1500/平米以下;集镇100平米地价应控制在三万元左右。

    4、解决好进城就业等后顾之忧。民众希望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应该“特殊照顾”,开展就业培训指导,提供就业岗位或就业信息。同时,解决好进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使进城农民收入固定、生活稳定、心理安定,适应城镇生活,由城市的客人转变为城市的主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

    5、取消户籍等阻碍进城定居的“门槛”。农民认为目前要进镇居住,各集镇所在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取或变相收取不等的“上户费”,这种“土政策”成了阻碍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民众希望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取消户籍、教育等“门槛”,使进城入镇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四、几点建议:

    通过走访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政策是符合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是广大进城农民的殷切希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政策出台势在必行,应及时制定、果断出台。建议政府在推进农民进城入镇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点:

    1、明确政策,提高吸引力。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导向问题。要把政策机制作为吸引农民进城的着力点,用最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让农民“想进来”。一是要尽快明确进城农民原农村宅基地、承包地补助标准,明确进城农民住房保障、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具体优惠政策,建立进城农民财产评估机制,对两放弃农民的原有房屋、地面附属物及土地等财产进行有效评估,维护进城农民应得利益。补助标准和优惠政策既要依据省市相关文件,又要结合旬阳实际,最大限度增强吸引力。二是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知晓率。充分利用会议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进城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优惠政策、保障措施等,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建立咨询平台,开通农民进城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指导农民按程序申请两放弃、享受优惠政策。在县政府网站设置农民进城定居专栏,接受外出务工农民网络咨询,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自愿两放弃,进城购房置业。通过强势宣传让农民进城政策家喻户晓,营造“人人了解农民进城政策、人人关心农民进城工作、人人支持农民进城工作”的良好氛围。

    2、科学规划,解决房价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现行商品房价格大部分进城农民无经济能力承受。探索建立农民进城住房保障机制,是解决农民进城的核心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进城农民住房保障。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县城统筹规划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二是结合“安居工程”、“生态移民”在乡镇集镇统一规划建设进程农民安置小区,统一纳入所在乡镇管理,对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实行“一费制”管理,简化建房手续、降低地价,使进镇农民“建得起房”。三是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村镇社区规划,使一部分既不想进县城又无经济能力进集镇的农民先进村镇社区。

    3、提供服务,解决就业保障。切实做好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保障,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一是组织开展进城农民技能培训,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载体,大力开展农民进城劳动技能培训,力争使进城农民人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县城、集镇的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满足进城农民的务工需求,使进城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各部门要对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并积极制定落实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尤其是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要结合县城建设和农民进城发展趋势,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正常教育。通过实施一系列进城农民配套服务政策跟踪服务,使进城农民真正达到“稳得住、留得下”的目标。

    4、及早谋划,解决进城农民土地问题。为有效解决进城后农民土地问题,建议政府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尽快出台明晰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补偿标准,进城农户直接将土地上缴村集体,由村集体按照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积极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流转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农户收取土地转让金或租赁费;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合作社,规范运行程序及相关机制,进城农户亦可将土地交农村土地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为农户颁发土地股权证,每年领取股息和分红,推进农村烤烟、蚕桑、现代农业、养殖等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5、因类而异,分批次推进。对农民进城入镇定居不强求整县整镇推进、步调一致、一拥而入,不搞“一刀切”,给农民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利,分类分批次推进。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民愿不愿意进城、房屋和土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条件成熟农户先进城,条件暂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进城,分批次推进农民进城。三是农民可选择进县城、亦可选择进集镇、也可选择进村镇社区,根据条件,分类实施农民进城工作,但无论是农民选择进县城还是选择进集镇,均应按照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实施办法给予补助,鼓励农民进城入镇。

    第三篇:··镇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我们***共有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3391户,13803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779人,五年以上222人,发放调查表310份。

    二、调研结果

    1、愿意进城定居的占40%,其中30%想在西安定居,11%想在商洛市定居。大都认为户籍重要,主要因为户籍变更对孩子在城市就近入学十分重要。子女进城占60%、全家进城占40%。愿意通过政府组织渠道进城的占90%,愿个人进城定居的占10%。他们进城定居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教育问题占60%,就医和社会保障问题占40%。进城定居后60%人期望生活稳定,30%人期望工作稳定,10%人要求社会稳定。90%人员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转市民进城定居实施意见》很有必要,10%认为无所谓。90%人认为责任田和宅基地补贴标准偏低,10%认为无所谓。有26%的人不愿意放弃责任田和宅基地,30%人愿意接受政府补贴后双放弃,40%人员愿意放弃责任田,30%人员愿意放弃宅基地。2、60%人不愿进城定居,主要因为进城后生活成本高,收入不稳定,购房补贴太低,缺乏购房资金,长期就业困难,靠打短工生活难以维持生计。

    三、推动农民进城的对策建议

    1、加大组织力度,推动农民进城。加快这一过程,不能盲目无序、完全靠农民自发,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组织和帮助农民离土进城。要从着眼于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把农民进城问题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力度,清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的体制、政策因素。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确立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做好劳务输出、推动农民进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并延伸到乡镇、村,以更好地收集劳务信息、搞好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做好相应服务,实现对农民进城的综合性规范、服务和管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2、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拓展农民进城的就业空间。目前,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要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要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以城镇的方式组织非农产业生产,并形成规模化、优质化;要以产业为依托,择优发展小城镇。重点建设县城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增强小城镇的人口集聚、产业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入镇。

    3、进行政策、制度创新,破除制约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完全放开城市的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农民举家进城定居。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并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第二、要大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大批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要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依法进行有偿转包、转让、转租;允许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由集体再行发包;也可以用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同种田能手合作,并取得合理补偿。第三、妥善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有步骤地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制。在过渡阶段,可探索把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济同土地挂钩。进城农民如放弃土地承包权,在城镇失业或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就享有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以割断进城农民与土地的“脐带”,变两栖农民为真正的城市居民。第四、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财产补偿制度。对属于进城农民的集体财产,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按其所占份额,进行补偿或有偿转让。

    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制,实现统筹就业。必须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就业歧视,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第一、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就业偏向。劳动部门不但要管城市就业,还要管农村就业。要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切实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并把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考

    核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第二、加快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形成城乡通开的劳动用工制度。劳动用工要完全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进城农民和城镇就业人员在劳动合同、工资标准、缴纳保险等方面要同等待遇,一视同仁。第三、加强劳动服务体系建设。要把就业服务机构向乡镇延伸,形成覆盖 县、乡、村的就业服务网络,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服务。第四、强化对就业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打击各种以劳务输出为掩盖的欺诈活动,保护进城农民的权益。

    5、加强农民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要重点办好县(区)职业中学,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选择专业,注重技能培训;乡镇中学可在第三学年开设(选修)技术课,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技能。要发挥城乡各类培训中心的作用。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办学体系多元、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体系。一方面,对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开展半年至一年的技术培训,使之掌握一项谋职技能;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培训。要把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结合起来,通过确定技术等级、颁发上岗证书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专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6、为农民进城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一、提供劳务信息,给更多的进城农民创造就业机会。第二、简化农民就业和农民子女

    入学手续,取消各种名目的收费。进城农民凭本人身份证和计生证就可以在城镇务工、经商和居住,其子女凭户口本可以就近入学。第三、提供法律援助。劳动、公安、司法等部门,要介入支持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民进城工作。要加强对劳务合同的管理,监督劳动合同的执行,用法律维护劳务合同的严肃性。第四、为农民进城经商、居住创造宽松的环境。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对进城农民办理营业执照、投资注册企业,可降低门槛,减免手续费;对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业的,可暂免各种税费。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中小城镇住房低息贷款,为进城农民购房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可为进城农民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并减免土地出让金等税费。

    黑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八日

    第四篇: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报告

    xx镇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报告

    按照市县进城办的安排,我镇近期抽调专人,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进行访谈交流,对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xx镇位于xx县中南部,距县城xx公里,东邻xx镇,西接xx镇,南靠xx镇,北与xx镇接壤。辖xx个村xx余人,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境内主要农业产业为茶饮、畜牧等。全镇有工业企业xx家,个体户xx户,常年外出务工xx人,签署劳动合同xx人,办理社会保险xx人,有30%的户愿意进城定居,近几年有xx余户已购买住房和进城落户。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农民进城住房保障需求与现实存在有较大距离。进城农民最关心最关注的就是住房问题,大多数的人认为,无法承受城市的高房价,按照目前政策,虽然农民进城可以申请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但从实际来看,城区房源太少,仅靠农户自己经济实力无法购买,进城后居者有其屋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太大。

    二是现行政策对农民进城双退出吸引力不强。如果实行-1-

    双退出(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居住,国家所给补偿标准较低,且没有详细的补偿政策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且随着近几年粮食蔬菜价格上涨及城市周边征地范围扩大,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预期收益期望值较高,农民视宅基地和承包地为生存的基本的保障,进城居住易,退出土地难。

    三是就业和收入不稳定对进城有过多担忧。农民工进城落户后主要从事建筑、运输、三产服务等行业,工资水平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社会保障不全,而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使农民对城市生活既向往又觉得遥不可及。

    四是农民进城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民进城不仅仅是户籍转变,进城最有吸引力的是城市完善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但目前各项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农民进城后顾之忧较多。如医疗保险等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成对接;承包地、宅基地等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无法顺利进入市场进行流转,也无法办理金融抵押贷款等等。

    五是部分农民乡土情结较重。部分农民工“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比较重,认为自己生在农村、根在农村,进城只是为挣钱养家,最终也会回到农村的,没想成为市民中的一员。另一方面,部分村民认为自己家里有承包地,家人也乐于耕种,不想放弃家里的田土。

    三、几点建议

    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建议今后在推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点:

    1、加强调控监管,解决房价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

    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现行商品房价格大部分进城农民无力承受。建议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商品房买卖价格监管,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同时,加强村镇社区规划建设,使一部分既不想进县城又无经济能力进集镇的农民先进村镇社区。

    2、完善保障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强化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保障,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一是加大进城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力争使进城农民人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进城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三是对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并加大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优惠扶持力度,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使进城农民“稳得住、留得下”。

    3、做足土地文章,促进农民进城。土地问题是进城农民关注的重点,为有效解决进城后农民土地问题,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进一步明晰和提高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补偿标准,明确补偿途径和资金来源,吸引进城农民将生产资料上交集体;二是积极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流转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农户收取土地转让金或租赁费;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土地合作社,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交农村土地合作社经营,享受股息和分红,促进农民“转产”。

    4、坚持因类而异,梯次搬迁进城。对农民进城入镇定居不强求整镇推进、步调一致、一拥而入,不搞“一刀切”,给农民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利,分类分批次推进。一是在农民愿不愿意进城、房屋和土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条件成熟农户先进城,条件暂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进城,分批次推进农民进城。三是农民根据条件,可选择进县城、亦可选择进集镇、也可选择进村镇社区,无论哪种方式,均应享受同等帮扶优惠政策。

    第五篇: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调研报告

    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民生决策,现就XXXD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情况作以下汇报:

    一、XX省籍农民工基本情况

    农民工总人数XX人,XX人来自XX县,XX人来自XX县;劳动关系:聘用关系;社会保险办理:养老保险XX人参保,医疗保险XX;工伤保险全部参保,住房都是租凭,都有进城落户的意愿。

    二、农民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近年来,农民工工作推进力度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群体不断扩大,农民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增强,都将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住房问题

    目前县城房价偏高,单位无集资房,农民工主要以租凭为主,工资除了房租、伙食费、交通费和日常花销外,买房很困难。

    2、配偶就业问题及子女教育问题

    县城打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水平高,租凭房屋住环境不卫生和生活饮食条件差,严重影响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县城的托儿所、幼儿园收费较高,初、高中等公办学

    校学杂费高,农民工经济压力大。

    3、社会保险问题

    养老保险基本参保,部分农民工未办理。工伤保险全部参保,医疗保险还未参保。我厂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

    三、措施及意见

    1、通过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严格按照约定执行。

    2、按照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依法保证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监替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周末和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费。

    3、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证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的问题。

    4、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推荐阅读:
    XX镇关于“初中进城”工程的调研报告[精选]
    2024陕西安康特岗教师招聘《小学教育理论知识》模拟试题(模版)
    组织部总结
    2024年天水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 (38)
    在2024年XX县政府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