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代理合同 社区工作总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八上地理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落花成痕 时间:2024-06-24 06:14:1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八上地理教学反思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初二地理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上地理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八上地理教学反思篇一

    本星期我校要安排一次月考,考查内容主要为八下第五章和第六章,按照学期初的教学进度,考前我安排了一节自习课:(1)提醒学生立足课本,注重课堂上强调的基础知识;(2)对一些不能够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在课堂上解决。

    按照常规一节自习课足够让学生充分完成所安排内容的复习,即使个别学生没能理解前面所学内容也能本节课很好地质疑、讨论完成。

    自主复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查漏补缺、强化记忆或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也有部分学生直接向我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整节课效果我看是相当好的。但我在课堂巡视过程中也发现一小部分学生貌视在讨论交流,实际在交谈在聊天,无心学习,甚至还影响了小组里的其他同学。

    “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主体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昂。但这什么还出现上述这一部分同学?我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还是要从学生本身上下功夫,引导他们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或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学习,充分体现学习是主体地位的思想。如果任其自流不加以制止或引导,可能会害了这一部分学生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

    八上地理教学反思篇二

    转眼间快一个学期了,在这个学期中,八年级20班、21班、22班、26班、27班共5个班级的地理教学,27班的班主任及文综组的教研组长,任务繁重,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面对生源极差的现实,我感到压力很大。所以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现将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首先,遇到了许多困惑。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其次,组织好、引导好学生。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与这种新课改精神很吻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模式的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本人总觉得在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做得不够。

    再次,应该认真研究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八上地理教学反思篇三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殊不知人类认识地理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中体现的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地理教学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启迪。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

    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第二篇:人教版地理八(上)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张东彩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但是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准切入。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 “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由于平时面对面的小学生,形成了教学定势,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3、本节课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如,我国 18 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几何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习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成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 得到提高和发展。

    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才会更有实效。

    第三篇:八上地理

    第一章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中国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 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 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PS:锡金现被印度控制,所以也可说14个)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韩国、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3.7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 ,其中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壮族。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9、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20、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2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5、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6、开以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7、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8、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29、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0、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31、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32、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 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最大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 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旧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

    49、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 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 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第三章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5%,淡水资源 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65、从时间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兴修水库 ;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四章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西藏省目前没有铁路线。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 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 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主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 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 ”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 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 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1]

    第四篇:八年级上地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地理《黄河》教学反思

    《黄河》这课,是中国自然地理中的《长江》教学后的一课,学生已具备认识河流的基本方法,此课不仅能体现贯彻三维目标教学中一课,还能巩固新课程理念下河流教学的特点。课后的反思,体会最深的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反思如下:

    一、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1、正确理解教材: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能够整体把握教材重难点,描述知识间的联系。

    2、紧抓新课程“三为主”核心理念,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

    3、培养学生研究问题与协作学习能力

    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的创设的每个问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面对每一位学生,体现了“一切为每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训练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得相关黄河的信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达到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

    4、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导入 虽说是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心智还是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为此以视频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给学生以比较强的听觉和视觉刺激,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二、本节教学设计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在对黄河流经省区和地形区,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同时授课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不是第二大河?”,如果不加思考,学生很容易误会: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黄河就是我国第二大河。

    2、应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和作业。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落差。虽然一个小小的教学改变对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此次反思,使我想起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经典名言。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要关注到每个细节,全面、多方位的考虑每个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篇:2024年八上地理教学总结

    2024—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忙忙碌碌的一学期结束了,这学期的教学让我感慨很多,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这次八年级地理考试参加75人,其中优秀16人,及格47人,平均63分,排全县第15名,比期中考试退步很大。本次考试题目既有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灵活性很大。基础知识包括课本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我国的土地国策、四大工业基地、铁路线分布等,能力考查题目结合实际生活比较多,如地形分布,人口环境资源漫画考查,节约用水漫画考查等。基础知识题目大部分学生答得不错,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基本概念不清楚,答得不准确,不太好。能力型题目由于比较灵活,学生答得不好。今后要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八一班学生的审题能力较差,今后要加强训练,缩小两个班的差距。

    反思本学期的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期末考试的答题情况,我觉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每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讲课前要充分熟悉课本以及练习册上的题目,把练习册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

    二、加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以兵教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抓好课本的基本概念,重点内容小组内部进行过关,对于容易写错的字,要让学生牢记,真正掌握,不再写错别字。

    四、加强地理答题方法训练和总结,尤其是审题能力的训练。

    五、经常给学生补充一些地理常识或者地理之最方面的知识,总结一些顺口溜,经常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六、结合地理图册,让学生多画图,结合图形记忆。对于一些分布图,让学生默画草图,标出方位。

    七、不断激励学生士气,激发学生背书,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重点内容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掌握住。

    赵伟恒 2024.2.25



    推荐阅读:
    八上地理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2024最新节假日安排时间表[五篇范文]
    九年级班主任工作安排[合集五篇]
    2024年五一放假时间通知最新模板[精选五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5篇范例)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