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教学资源 六号文库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的挖掘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九曲桥畔 时间:2024-06-30 03:53:13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的挖掘

    平凡的乡村 朴实的美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的挖掘

    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思考和关注的要点。我在自己发表的论文《农村小学生作文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中,已作了详细地探讨和论述。我认为,对农村乡土作文素材挖掘不深,是当前农村小学作文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农村作文素材挖掘不深的原因。

    归纳起来,忽视乡土作文素材挖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现行各科教材所出现的城市化倾向。在小学现行教材中,不论是语文、英语、品德、社会等,或多或少存在着城市化倾向。就拿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来说,真正的乡土题材的课文只有一课,那就是《故乡的芦苇》。当然,教材在作文训练题目的设置上,兼顾了农村和城市两种环境。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正是这种兼顾,使作文训练缺乏了应有的针对性。由于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的欠缺,必然反映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其次是小学语文教师中,重写作指导,而轻视观察指导。对观察的忽视,必然导致小学农村语文教师忽视了对农村乡土作文素材的发掘与利用。

    平凡、朴实的农村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乡土作文素材。一、四时交替,蕴含季节变换之美。

    农村生活之美首先表现在季节的变换上。我们河南省,地处温带,四季分明。但城市处在钢筋森林的包围之中,绿化植物也多选来自南方的常绿外地树植物。所以,真正体现四季变化之美是还是农村。

    春天之美,令人怦然心动。你看,春来了,地里是一望无际的绿得惹眼的麦苗,但这绿色却绿得决不单调。因为麦地中还分布着一块块金灿灿的油菜花。绿得光亮,金得耀眼,再加上在麦田油菜地里上下翻飞的白色的蝴蝶,此情此景,会让我们的孩子怦然心动,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之里。

    夏天之美,热烈奔放。夏天的田野,是玉米的海洋。只要雨水充足,玉米长得黑绿黑绿的,中午时分,甚至能听到玉米咯吱咯吱生长的响声。小路边的野草这时也长疯了。狗汪汪(也叫狗尾草)、茅草、蛤蟆草,几天不见,它们长得往往能吓你一大跳。知了不害怕天气的炎热,趴在树枝上起劲得叫着。孩子们只要用心地观察体会,他们一定能体会夏天里万物旺盛的生命力。

    秋天之美,美得实在、踏实。农家院子里,地上堆着刚收获的,未剥的玉米穗,墙上挂满了玉米吊子,还有在地上插一根木头,木头四周挂玉米,这叫玉米人,颜色金黄金黄的,味道清香清香的。除了玉米,地里颗粒饱满的花生,滚圆的黄豆,农村人看着这些粮食,心里踏实。

    冬天之美,美得安详、宁静。过了农忙,地里不见了忙碌的人们,村里的劳力出门打工去了,村里的人一下子少了许多,村子一下子静了下来,整个村子安详地躺在冬日里暖和的阳光下,仿佛在眯着眼睛在打盹。一场大雪过后,远处的山啦,村后的麦地啦,整个村子啦,都变成了一个白雪皑皑的世界。乡村的“野孩子”们的欢笑声会打破这种宁静。

    二、做柳笛、捏泥人,捉蟋蟀、逮知了,蕴含野趣之美。城里孩子的玩具诸如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霹雳赛车等离乡村的孩子很遥远,但认真想想乡村孩子所玩得则更有野趣,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成为很好的作文材料。

    春天可以让学生做柳笛,农历二月中,正是做柳笛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柳笛。首先选择粗如筷子的柳树枝条,一只手紧握枝条,另一只手用力扭动,使柳树的表皮同木质部分离,再用小刀在表皮上围着枝条切一圈,然后小心地把柳条木质部分抽出,再把柳枝表皮切长五至十厘米,最后在一头用指甲把树皮上最外边的部分掐去,露出黄色的生长层,一支柳笛就做好了。含在嘴里有点苦味,带着春天树木特有的香气,轻轻一吹会发出哇哇的声音。而且声音会随着柳笛的粗细和长短有所变化,想一想,春风里,一群孩子在“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下,玩着、做着、吹着,当他们拿起笔时,春风、“绿丝绦”似的柳枝,散发着树枝清香的柳笛,呜哇呜哇作响的春天的声音,都会从他们的笔尖下流淌出来。

    春末夏初,天气已经非常暖和,可以让学生捏泥人。其实每个农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都玩泥,当过家家„„在上泥塑课以前,让学生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合适的泥。最理想的泥塑用泥应该黄色或者红色的,不含沙,而且粘度要大,让学生找到这样的泥土后,在家里面和得软硬适中,用塑料袋把和好的泥包起来,准备上课时使用,因为泥外面有塑料袋,所以可以保持泥的水分不蒸发。最好,再让学生准备一些干土,最好用砖头把里面的小泥块完全砸碎,像面粉一样,用瓶子装起来,用来做泥塑时,一旦泥过软,撒一些这样的干土可以调节泥的软硬度。学生要做的第二个准备是要想好自己想要在课堂上“捏”的对象。由于学生第一次做泥塑,所以这个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学生这个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关系到泥塑课是否成功,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写好课后的作文。学生能捏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家里养的猪、马、牛、羊、狗、猫等,捏这些东西,要提醒学生在上泥塑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些动物进行观察,否则,即使很熟悉,学生也是捏不好的。也可以捏人,捏房子,捏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帆船、军舰等,但由于这些实物,学生大多没有见过,学生在下边一定要收集一些资料,最好是图片等。泥塑课包括课后的作文安排三节,二节泥塑,一节作文。泥塑课前可作下列指导:一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泥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做的过程中不顺利时,一定要有克服因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认真体会、观察自己做的过程和其它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泥塑课完成后,首先对全班同学的作品让同学们互相欣赏交流,老师可作一下点评,无论学生的作品怎样,都倾注孩子们的心血,因此点评要以鼓励为主。然后安排学生作文,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制作过程,自己的动作,提醒他们自己在泥塑过程中的动作如:揉、搓、捏、刻„„也要写出自己的心理过程,如当看到别人做得很好或者别人已经完成而自己做得很不顺利时,自己的心理活动。

    三、野草、野花、野路、野坡蕴含“野”趣之美。深秋时节,当麦苗露出尖尖的小芽的时候,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吧!想想看,瓦蓝瓦蓝的天空,太阳恶狠狠地发了一个夏天的脾气,到这时候,脾气柔和多了,阳光晒在人身上,像一个老奶奶的手抚摸着你,真舒服,几十里外的玉皇山,显得那样近,它正在昏昏沉沉地地打着瞌睡„„

    城市的路真平坦,但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大人,比较一下,田间的小路不正像一个调皮、任性的野孩子?这个“野孩子”在田间走了一会儿,就累了,不想往前走了,你看他东拐拐,西拐拐,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就是不往前去,好不容易往前走了,可放着平坦的地方不去,偏偏要从一个大坑边过,好悬!这个“野孩子”差一点掉进了大坑。“野孩子”本来就不安分,更要命的是它的“野草表弟”和“野花表妹”不停地“惹”他,城里的草坪美吧,但也就那么几种,这里的“野草表弟”可太多了,狗尾草、雪草、黄蒿„„更多的根本就叫不上名字,这些调皮的家伙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挨挨,在秋风中摇头晃脑,有的地方,甚至爬在野孩子的身上,再加上那些爱臭美的“野菊花表妹”,“野孩子”更疯了。“‘野小子’站住,你跑那么快干什么?”原来,“野孩子”看见了“野坡大表哥”,只见它一路小跑,一下扑到了“野坡大表哥”身上„„

    乡下的学生们,对这样的景色也许早已习以为常了,作为老师现在最需要的是借孩子一双慧眼,让他们发现这种平凡的美。

    四、喂鸡、养鸭、锄草、收获,蕴含劳动之美。现在的农村孩子,几乎很少做农活,一是由于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孩子们的功课还较重;二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的爱。但孩子们不参加劳动一方面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体会不到父母之爱使学生缺乏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就是剥夺了他们接触生活、接触自然,发出劳动之美的机会。因此,我针对农村实际,布置学生参加家务和田间劳动。

    让学生帮助家里喂养家禽、家畜。几乎每个农村的家庭,都要喂养鸡、鸭、鹅、猪、马、牛、羊等家禽与家畜。我布置学生每天放学回家,让学生帮爸爸妈妈喂养这些家畜与家禽。而且我出观察要求。让学生做这些家务时观察这些家畜与家禽的外形特点,他们的动作特点,以猪为例,当猪饥饿时有什么表现?当你提着猪食走向猪圈时猪又有什么表现(叫声、动作)?当两三头猪在一起吃食时又会发生什么?我还让学生及时记好观察记录。当作文课上写这方面的作文时,学生是胸有成竹,在学生笔下,猪饥饿时在圈里不停地哼哼地边叫边转圈,当听到人来喂食的脚步声时,马上奔向食槽,有的猪甚至前腿扒在猪圈上,哼哼地叫着。几头猪吃食时一点也不文明,不仅发出声音,而且互相拱、啃、咬,抢占地盘,这些生动的村料,不是学生坐在教室里能够想象出的,只有参加劳动,实际观察才能得到。

    玉米成熟时,让学生帮助家里掰玉米。干这种活,我一般先不指导,只是让学生帮家里掰玉米,当作一个作业来布置。学生通过劳动,自己会有许多收获。上作文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劳动来一个回顾。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感受。有的学生说在玉米地里一丝风也没有,闷热得很。有的说,把玉子棒子从玉米秆上掰下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一只手紧握玉米棒子和玉米秆的结合处,另一只手猛得用力向下掰玉米,才能掰下来。碰到有的玉米还很顽固,就是掰不下来,只好两只手握着玉米转圈,直到把玉米拧下来为止。有的学生说,当把装玉米的袋子扛在肩膀上向玉米地外背时,身子摇摇晃晃,并且玉米子把肩膀硌得生疼。有的学生说,在玉米地里走来走去,玉米叶子的边缘锋利得像锯齿,拉在脸上,再出一点汗,火辣辣的疼。有的说,玉米花粉掉在头上,身上,再出一点汗,就痒得难受„„学生的这些只有自己亲身干了,才会有切身的体会,这也不是坐在教室里能凭空想象出来的。

    这些对学生来说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减轻父母亲的家务负担,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材料。

    挖掘乡土作文素材应注意的事项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挖掘乡土作文素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如带学生放风筝一定要远离高压线。春天带学生到田野里看油菜花、桃花等,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农田间的机井等设施,要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危险发生,进生这些活动前,教师最好事先到活动地占进行实地勘察,有备则无患。

    二、要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要组织好学生。学生走出课堂,如果组织不好,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乱跑,教师顾此失彼,出安全问题;二是由于走出课堂的兴奋,学生忘记目的,忘记了观察,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收获不大。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一切行动听从指挥。要组织好学生,在什么集合,什么地方分开活动,在有预先的计划。分开活动最好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组长,使各个小组的活动在组长的管理下进行。

    三、观察、作文前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挖掘乡土作文素材,学生进行作文前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例如春天带领学生到野外放风筝,出发前就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你们在路上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学生就会说有麦田、小草、油菜花、白色的蝴蝶等。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启发,“麦田的绿色有变化吗?春天的小草到底怎么样?这样的引导和启发能激发学生观察的愿望。再比如上泥塑课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既要注意体会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动作,自己的内心活动,也要观察其它同学的动作、表情、语言,认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总之,平凡的乡村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乡土作文素材,只有借孩子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挖掘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作文素材,当这些孩子们熟悉但常常被忽视的平凡之美能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并在孩子们的作文本上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时,孩子们会突然明白——写作文也是一种享受。

    平凡的乡村 朴实的美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的挖掘

    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姚庄小学2024年5月3日

    张建强

    第二篇:因地制宜,挖掘农村小学作文素材

    因地制宜,挖掘农村小学作文素材 景阳乡王家中心小学

    袁兆欢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一块薄弱之处,学生怕写,教师怕教,跌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我试图从寻找农村小学作文素材中存在的隐性优势入手,开掘农村小学存在的素材方面特有的客观优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开辟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为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

    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这里没有繁华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绚丽夺目的灯红酒绿,也少有现代化的科技设施,但农村孩子拥有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为他们提供各种自然景观。只要我们留心,不难发现:农村的天空是那么蓝,云朵是那样白;青翠的山峰,或连绵起伏,或巍然屹立;潺潺的溪流,或宽或窄,或缓或急;溪水中穿梭往来的小鱼、呆头呆脑的虾公、横行霸道的螃蟹,那么妙趣横生;田野中,沉甸甸的稻谷、碧波荡漾的鱼塘、傲然挺立的甘蔗、香甜可口的柿子,如此丰收在望;菜园里,白胖胖的冬瓜、火艳艳的辣椒、细细长长的豌豆、油光碧绿的青菜,令人神清气爽;高矮错落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闹、鸟雀声的悠扬成韵……如此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周记、日记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这里入手,以命题、半命题、给习作范围等形式将学生的眼光吸引到周围他们习以为常的景观上,指导他们写出一篇篇优美的好作文,如:《那座山》、《我家的菜园》、《门前的小溪流》、《

    的早晨》、《家乡的田野》、《那一片

    》……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写人写事作文中渗透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山水美,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更愿意用手中的笔来赞美家乡,造成写作上的良性循环。

    二、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

    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也日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这也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在素材方面的一大隐性优势,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作文也别有一番吸引力。比如:正月初一吃年羹,正月十五耍龙灯、吃元宵,清明做清明团子,端午包粽子,每年一次的赶集,岁末送灶神,新房落成仪式……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今年的清明节前夕,我就有意识地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回家帮助做清明团子,并观察制作的全过程。回来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清明团子制作过程的作文。孩子们下笔有神,势如破竹,从剪青到配料,从蒸粉、揉搓到包馅、打模、蒸熟,徐徐道来,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让人恍如身临其境,就像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了一番。对城镇孩子来说,也许见过还吃过清明团子,但其制作过程却是闻所未闻的。因此这样的习作也是城镇孩子所望尘莫及的!

    三、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

    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田间的收割播种、地里的采摘铲耕、水中的捞鱼捕虾、山上摘野果抓鸟雀、造新房时的搬砖运瓦……这样的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如果教师给的作文要求是这方面的,那孩子们还会抓耳挠腮,无法下笔吗?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

    近几年来,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养鸡、养猪大户不断涌现,花木、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户也比比皆是,好多学生的家庭也在其之列。孩子在与家人分享收获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品味出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教师平时要经常引导孩子关注家庭中的劳动场景,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家庭劳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孩子们有感而发,有情可表,于是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柿子红了》、《蛙声一片》等佳作便出现在孩子们的习作本上。有一位学生曾写了一篇《充实的星期天》,记叙的是一个星期天在自家的养鸡场里,帮家人给鸡喂饲料、喂水、喜滋滋地拣鸡蛋的事。文中有众鸡的鸣叫声、啄食声,有“我”匆忙紧张的身影,有丰收的喜悦,有辛勤的汗水,也有被鸡啄时发出的尖叫声,更为可喜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之情,对生活的珍惜。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岂不快哉!

    此外,农村孩子自娱自乐式的劳动,如抓鱼、捉蟹、摘野果、掏鸟窝等事情最能体现童真童趣,体现农村孩子特有的快乐。以此为题材的文章学生爱写、易写,读者也爱读,成为农村小学作文素材中又一隐性优势。

    四、品味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

    农村家庭不像城镇那样,子女一旦成家就搬出另过,平时各顾各的。农村的家庭一般是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还有叔伯妯娌同一院子的,过的是大家庭的生活,其间少不了磕磕碰碰,但同时也添了子孙满堂的喜庆和欢乐。于是婆媳、妯娌、祖孙、兄弟间的忧心事、趣事、苦事、喜事……又成了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中的隐性优势了。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细细回味,反复琢磨,写出大家庭生活中特有的氛围和感受。本学期,为了实施以展现大家庭生活风采为题材的写作实践,我专门抽出一个星期的写字课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谈论家人,说家中的喜怒哀乐,说家人的优缺点,寻找家庭中存在的温情。经过交流,学生们对家的依恋、热爱之情更盛,更渴望将自己的家介绍给别人,引起了写作的冲动,对写作更有兴趣了。在周记中,一位学生围绕半夜爷爷哮喘发作,描写了全家出动的情景:只见爸爸准备双轮车,叔叔一边帮忙一边打电话联系医院,奶奶在照顾爷爷,喂药,妈妈在找爷爷要用的衣物,婶婶则在安抚受了惊吓的兄妹俩……文章中写的场景忙而不乱,大家的默契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风雨同舟的浓浓亲情。这种生活与感情对照于防盗系统严密、邻里之间形同陌路的城镇生活更多了份珍贵的人情味。

    五、再现纯朴率真的人性

    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在开掘作文素材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存在着大量作文中应推崇的“真善美”。农村的人们普遍纯朴、善良、率真、热情、坦诚、敢作敢当,他们勤勤恳恳地劳动,问心无愧地待人,朴实无华地言语……拥有独特的魅力。抓住这一点进行创作,既能达到弘扬中华美德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的好品质,起一举两得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有关人物的作文时,就可帮助学生挖掘这一方面的隐性优势,表现人物的优良品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在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的好思想、好品质,及时加以表扬,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贮藏了一些具有良好品行的人物原型,为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认识到周围的亲人、伙伴、邻居,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身上那质朴而高尚的品格。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普通大众的真善美,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和向往。

    身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我们在教学中难免会碰到比城镇教学更多的困难,要面对各种不利的因素,如:教学设施的落后,拥有资料的不足,学生基础的薄弱,家长对教育的不够重视……可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也绝不能对自己的作文教学感到泄气。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找到契机,发现我们身边存在的被我们平时所忽略的种种隐性优势,而我们充分地开掘出这些隐性优势,并尽可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会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展示出新的生命力,让农村的小学生用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用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拥有自己的一片灿烂天空。

    第三篇:挖掘乡土资源 办农村特色幼儿园

    挖掘乡土资源 办农村特色幼儿园

    作者:孟爱云来源:肥城市潮泉中心幼儿园时间:2024-10-16点击:

    2652次

    幼儿园的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潮泉镇中心幼儿园以“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具有地方特色、与城市同等的优质教育”为教育目标,开发、整合和利用农村已有的乡土教育资源,在环境创设上注重童真、童趣,打造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实践着“来自孩子生活,高于孩子们的生活,又还原于孩子的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一、打造浓郁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潮泉镇地处肥城东北翦云山下,这里有着美丽的风景和纯朴的人文风情,素有“肥城的后花园”之称。潮泉镇中心幼儿园把挖掘利用具有乡土特色的人文及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作为园本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幼儿园坚持开展“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情感教育,环境布置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在有限的空间尽可能融入多的教育元素,让幼儿处处感受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强大,让孩子们从小就把“祖国妈妈”铭刻在心里,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进入教学楼,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一楼以“家乡美”为主题,走廊顶部从东往西挂满了小朋友们及老师们制作的吊饰,春季的迎春、夏季的荷花、秋季的枫叶、冬季的寒梅在这里争奇斗艳,绘成了家乡美丽的四季风景图。同时一楼四个班级也以春华、夏荷、秋实、冬雪命名。走廊的墙壁上更是琳琅满目,原汁原味的核桃、板栗、花生,玉米,手工做成的小辣椒、樱桃在这里都成了装饰品,与顶部展示的季节遥相呼应,既很好的美化了环境,又让孩子们感知到季节变换,了解了乡的特产,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楼二楼以“我爱祖国”为主题。栏杆上展示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的诗配画。《元日》、《清明》„„经典的诗词配上优美的图画,既让幼儿既了解了传统节日,又接受了古诗词的熏陶。走廊的顶部,悬挂了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体现中国特色与民族文化的“十二生肖剪纸”、“梅兰竹菊”“鞭炮”“龙”“中国结”“中国地图”等手工制作。红梅、青兰、翠竹、金菊,中国四君子在老师们创意与巧手中成为成为二楼四个班级的名称。墙壁上展示了以中国四大发明、中国武术、京剧等为内容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内涵的壁画。林林总总诸如此类的环境创意在潮泉镇中心幼儿园数不胜数„„在亲自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制作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爱家乡,爱祖国”的主题环境创设,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家长与孩子们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认识了祖国,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充分挖掘、巧妙利用丰富的农村自然材料

    1、农村自然材料唱主角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在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上,潮泉镇中心幼儿园以农村自然材料为主,凸显浓浓的乡土气息。稻草、棉花、高粱杆、玉米皮、石头、野草、松果等自然材料,搜集较为便利,随取随用,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通过一双双小手创作出一幅幅美妙的、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依据石头的本身颜色和不吸水等特点,孩子们在颜料的浓度上反复调制、用多种方法表现,把一块块石头变成了花色鲜艳、图形生动的工艺品。不起眼的干草也在孩子们的手里变了样,他们有的把野草染成五颜六色,然后根据颜色的搭配插在废旧的瓶子里或者盒子里,变成了美丽的花篮;有的把漂亮的干草剪成长短不一的形状,然后贴在五彩的卡纸上,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干草图。河里的贝壳经过小朋友的小手,变成了精致的装饰品。孩子们用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创造了一件件另人赞叹的艺术品,“美丽的帘子”、“贝壳组画”、“叶的世界”、“草编相框”等等。

    2、依据季节变化,及时收集材料

    在现实中,很多乡土材料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如春天的花草,秋天的各种种子果实等。幼儿园依照季节收集材料,开展丰富多彩区域活动。春天,在孩子与老师共同搜集材料、讨论制作中,充满生机盎然的粉红的桃花丛中灵巧的燕子飞行其间的“燕归来”飞进了教室。秋天,老师带着孩子们到农田中搜集各种果实和种子,各种利用种子、果实制作的作品七彩纷呈,于是有了“小种子大世界”环境展示,各种有关于种子的生长、收获、保存的知识得到了大揭秘。各种具有季节特点的材料的充实,使季节性的主题开展得实在而有内涵,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建构。

    三、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

    依托乡土资源,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研究课题及幼儿年龄特点,创设了不同的班级特色区域,如大二班的“特色编织区”、大三班的“最炫民族风”等。“编织区”内孩子用农村随处可见的玉米皮做成了“茶壶茶碗”、编出了“小提包”“小花篮”,让幼儿在编织的过程中,又滋生了热爱了家乡的情感。“最炫民族风”里开展了民间剪纸、布贴画、扎染、青花瓷等具有传统特色工艺的手工活动。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剪纸的快乐,了解了扎染工艺,还能用旧布条粘出一个个好看的汉字。数学区内孩子们用花生、玉米芯、高粱杆、核桃、松果、豆子等材料来进行排序、比较、测量、称重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提高数学操作技能。音乐区内孩子们用竹子、木条等做成的乐器奏出美妙的乐曲,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自然角内孩子们观察鲜活的动物和植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详细记录,获得了科学经验。美术区内孩子们运用画、做、剪、贴等多种美术操作方法在蔬果、石头、泥土、沙子、叶子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特色区域活动贴近身边生活,即张扬了幼儿个性,又提高了孩子们的美术技能,陶冶了孩子们的艺术情操。

    四、继承、创新、发展农村民间游戏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流传下来的民间游戏也是数不胜数。幼儿园充分利用地处农村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幼儿园民间游戏改革的探究,根据幼儿特点,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活动中的精华丰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内容。“转蜗牛”、“切西瓜”、“跳房子”、“踩蘑菇”、“投沙包”、“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乡村游戏被老师们定以新的规则与要求,重新组合,创设融挑战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民间游戏挑战区”。几根绳子,孩子们可以用它跳绳、拔河,也可以当做小路走一走,当做小河跳一跳;几个沙包,夹着跳一跳、顶着走一走、用沙包投篮、踢一踢、两个人抛一抛等。操场上,孩子们4人一组,5人一队做着各种游戏,欢乐的笑声充满了校园。

    老师们还利用乡土材料及废旧物品研制开发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器械来充实、发展民间游戏。用稻草制成稻草人、草垛、揪尾巴等,用竹竿制作竹马、跳格子、跳竹竿、同舟共济等民间游戏器械;在小木棒两头绑上可乐瓶开展挑水游戏,用可乐瓶制作陀螺,几个易拉罐捆在一起或用旧饼干盒制作成“梅花桩”,用布条、油瓶、纸箱制作舞龙道具,瓶子里装上水成为“套圈”游戏的材料,这些器械体现了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等设计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天地。

    把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使幼儿园到处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清新感觉,彰显农村特色教育。

    第四篇: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难以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了解家乡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的活动中,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由于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的现象。但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他们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绿水青山、村落炊烟、花草树木┉┉这些都能带给他们美的熏陶、并为他们描写优美的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其次、古朴的民风、纯真的乡情,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另外,他们父辈的艰辛及要求摆脱贫困、渴望子女成才的强烈愿望,在孩子心中激起了浓烈的情感,和他们所表现出的韧劲,是城里的学生所不及的。

    二、课题的界定

    1、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2、乡土教学:利用人们生活相关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展开教学,使人们对乡土的环境有充分的理解,以作为培养乡土感情的基础及建设乡土的基本知识。培养人们对乡土有爱并具有责任感,乡土观念才能形成,显示乡土教育具有情意的教育功能。缺乏情意的教育功能,便失去乡土教育的意义。透过对乡土艺能的学习,对乡土的认知将更为深刻,也可使乡土艺术获得传承。

    3、乡土作文教学:以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作为写作的素材,通过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来赞美家乡,从而培养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研究的策略

    本课题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乡土作文的创作来实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实现要我写为我要写的目的。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力求在乡土作文教学中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写作教学指导策略。

    1、体验农村生活活动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引导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作文就具有生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1)活动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走出家门,参与农村劳动,玩一玩大人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等,进行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改变活动的组织形式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并获得参与活动的真实感受。(2)课堂交流,再现生活

    根据自己、伙伴间开展的活动进行课堂交流,将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最受的细节描述下来,在教师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质量时,以学生的交流质量作为一个方面,使学生不断完善语言组织,(3)梳理材料,聚集焦点

    对于学生所交流的活动由于事先教师没有进行统一安排与组织,出现活动内容五花八门,学生的兴趣往往集中在自己没有参与过的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发言交流的材料,选取自己也感兴趣的活动,最后确定我们最喜欢(想参与)的活动,并再请中选学生进行活动全过程的说明与交流,使整个活动更加完善,同时对于抽到交流的学生来说又一次获得语言训练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写作点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落实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在作文中等写作技巧。(4)当堂作文,再现活动

    根据学生的活动复述以及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自己参与的活动写具体40分钟内完成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写作。(5)展示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完成活动经过的写作后,进行当堂作文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议,修改;同桌互改作文;完成全文的写作,评选出若干活动奖项。

    2、收集乡土性文学的教学策略(1)收集乡土语言、民间故事、传说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其日常口语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文,学生在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农村学生在用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来作文,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2)收集民间的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又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时代农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同时这些民间故事还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颂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

    (3)收集农村中发生的新奇事。

    农村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奇的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身边新奇的事。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随笔撰写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的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习随笔的撰写,为写好作文提供相应的素材。

    3、观察农村变化纪实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前提,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观察能力偏弱一直以来是困扰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选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给予观察方法的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景、物等通过作文的形式展现出来。(1)观察农村自然风光

    农村的风光其实是一片最好的观察实验田,引导学生进行自然风光的观察,将目光定格在农村积极向上的风景之中(2)观察农村变化

    近一段时间来,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农村中每月都有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如果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学生可能会对此熟视无睹。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导学生(3)观察农村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 写作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通过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展示家乡,从中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4、描绘未来农村想像性作文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段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怎样引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而非学生胡思乱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旧的事物之上发展新的事物。(1)想像未来农村

    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让学生记下农村中不和谐的一面,以此为情景,引发学生议论,提出改进的看法。再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想像——《20年后的新农村》、《未来的农村学校》等想像性作文的写作。(2)新编民间故事、传说

    农村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感慨:学生的作文水平怎么这么低,写作思路狭窄,内容干燥单调,语句平淡乏味。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与外界很少接触,较缺乏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编写、创作民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2024.9

    第五篇:挖掘乡土音乐文化

    挖掘乡土音乐文化展现民间音乐风采

    记《走进台州》音乐研讨会暨台州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

    由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办、路桥教育局承办的“《走进台州》音乐研讨会暨台州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于12月6日至7日在路桥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台州9个县市的音乐教坛精英汇聚一堂,本着对台州乡土音乐的热爱之情,共同探讨交流本土民间音乐之精髓。此次音乐教学研讨推陈出新,每一位参赛的选手必须以台州本土的民间音乐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本次的教学研讨将我市的民间音乐文化走进学生音乐课堂,为我市的文化传承作好铺垫。

    十堂具有乡音乡韵的音乐课,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芬芳,饱含了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有悠扬平和的国庆寺佛教音乐、甜滋滋的临海白酒酿调、脆生生的仙居山歌、温馨怡人的民间童谣等,同时还展现了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乱弹、民间歌舞——道情、莲花落、黄沙狮子、大奏鼓、鱼灯舞等,使得本次音乐教研犹如一次百花盛会,争其斗艳美不胜收。

    本次音乐大赛,从各地的选手对民间音乐取材上来分以下几大类:

    (一)乡音乡韵叙乡情

    临海作为老台州的府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了能通过音乐展现临海的历史人文气息,临海巾山小学的徐灵芳老师设计了一节《临海民间音乐欣赏课》。通过教唱具有浓郁的方言色彩的临海民歌《哄小囡》,让学生领略民间童谣的风采;欣赏以高难度的杂技名扬四方的上桌狮子,使得学生为之咋舌;倾诉临海道琴和上盘花鼓,述说出旧社会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表演临海特色风味小吃白酒酿调,将市井文化演绎淋漓尽致。

    仙居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便受世人的关注。自宋真宗见此地“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遂诏改永安为仙居,意谓“仙人居住之地”。来自仙居横溪中心小学的陈艳老师以一曲《仙居是个好地方》唱出了对家乡的热恋之情。歌中唱道;仙居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赛苏杭,清清泉水清又甜,烂漫山花四季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艳老师饱含深情,用浓郁的乡音为学生教唱,再现了仙居山歌的优美旋律、悠扬的节奏,淳朴甜美的歌声。在多媒体的展示下,顿时让人感受到仙居的山美、水美、景美、歌美、人美,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二)天籁之音佛乐飘

    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音

    收集》中曾对佛教音乐作如下阐述:“佛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细细体味人生真谛。其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如何将深奥的禅学音乐应用于小学的音乐课堂呢?天台实验小学的陈安妮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佛乐飘飘的天籁之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受、吟唱、欣赏、体验使同学们感受到佛乐的博大精深,在分段欣赏中a乐段以平静舒缓的节奏伴随着僧侣的步伐去朝拜;b乐段音乐表现香客的来访,佛堂顿时热闹非凡;c乐段以和尚念经为作法事主题,各种乐器的加入使得配器顿时丰满,一派太平盛世景象。

    (三)乡音土调唱乱弹

    台州乱弹原称黄岩乱弹。明万历以后,台州一带流行昆腔和高腔;清康熙、雍正之际北方的梆子秧腔和梆子乱弹腔传入台州,约于乾隆年间(1736-1795)形成了昆腔、高腔、乱弹腔三腔兼唱的戏班。由于昆腔、高腔的唱词古奥晦涩,三腔兼唱的戏班逐渐以唱乱弹腔为主,当地人称之“乱弹班”。由于长期受当地语言、民俗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唱腔丰富多彩、道白通俗本地化、表演文武兼备的地域特色,遂被称呼为“黄岩乱弹”。

    在本次教研中黄岩西城街道中心小学的王丹娜和路桥小学的徐文群老师分别以乱弹作为教学内容。在分析完乱弹的人物行当和四功后,王丹娜老师以乱弹的石榴花调《逛花园》为教唱目标,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唱道:“手挽手啊进花园,猛抬头四下观,大家一起来游玩。石榴花开红似火,芍药花开赛牡丹,菖蒲花开寻不见。”委婉的曲调,细腻的行腔使学生感受到乱弹的独特韵味。

    路桥小学的徐文群老师以教唱乱弹创作剧目《拾儿记》中的《磨豆腐》唱段让学生体会抑扬顿挫、激昂粗犷、音韵纯正的唱腔,从通俗易懂的念白中让学生感受有浓厚淳朴的民风,男女声的对唱加上磨豆腐的做功,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这两位老师的授课,我们可以从台州乱弹这块戏曲的活化石中中窥见,台州的民俗、音乐、语言和生活。

    (四)鼓乐喧天话海疆

    台州海岸线漫长港湾优良,历来是对外交往海上门户。台州也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浅海面积居浙江首位。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来自温岭、三门、玉环的老师充分挖掘各自的本土音乐文化,将海疆渔业文化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温岭——醉舞《大奏鼓》执教:温岭锦园小学的梁小佩

    大奏鼓是石塘渔村的传统舞蹈,据说是从福建民间传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起

    舞时,那些“女人们”手执木鱼、扁鼓、唢呐、锣、钹、磬等乐器,随着那男人调动大奏鼓的节奏,时而碎步轻移、柔美婉约、如醉如痴,时而腾挪跳跃、粗犷激越、欢快有力;

    在整节课教学设计中,始终围绕着大奏鼓的特征展开,(一)福建闽南方言进行了节奏性的念白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奏鼓历史渊源。

    (二)对大奏鼓演奏时的节奏进行分析,加入大鼓、锣、钹的打击乐器教学。

    (三)为了突出吹奏乐器唢呐的旋律的特点加入填词演唱

    (四)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大奏鼓的演奏之后进行了一番装扮,真实地再现了大奏鼓这种民间歌舞乐表演艺术。

    三门——《跳马灯》执教:王芳老师

    跳马灯流传于三门县浬浦镇,离县城有55公里。跳马灯以马为首,有狮子、麒麟、犀牛、白象五种怪兽组成。有一个高照,据说是神仙统领五兽之法宝。寓意:五兽属上天下凡,有造福民众、平安吉庆之祥瑞。来自三门小学的xxxx老师,通过小堂鼓 钹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了一番三门的民间艺术。

    玉环------《舞鱼灯》执教:林谨老师

    玉环是浙江东海之滨的海岛县,舞鱼灯是当地渔民在节庆灯会中保留的娱乐节目。每当新春佳节,玉环各地鼓乐喧天,各种灯舞五彩纷呈。舞鱼灯表演则因切合渔民耕海牧渔的实际而特别受到欢迎。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手举鱼灯,按照鱼灯舞中的成员进行分类,有鳌龙、黄鱼、马鲛、绵鱼、乌贼、海豚等,并以FLASH动画生动形象再现了以鳌龙为首的阵式,例如“十字交叉” “走四角”,使学生在情境律动教学中感受鱼灯舞的特点畅游海洋世界。

    (五)莲花处处齐争艳

    莲花,又名莲花落、莲花乐口源于唐代的佛曲“落花”,五代时亦称“散花乐”,最早是僧侣募捐化缘时所唱的警世歌曲。至南宋传入民间,成为贫人乞食的歌唱。至迟在明中叶,成为说唱故事情节的曲艺形式。我市各地都存在着这种在台州各地由于地域的不同对莲花的称谓也有所不同:玉环呼“大莲花”,仙居名“铜锢鞭”,天台唤“莲子行”,黄岩曰“打连厢”,温岭称“流徒传”。

    在本次教研会上,椒江第二实验小学的王秀丽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绚丽多姿的《路桥莲花》,温岭大溪小学的汤聘婷老师展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殿下莲花》。王老师侧重

    于莲花的表演,通过演唱《哪个不说路桥好》加上乐器的伴奏和舞蹈性的律动组合生动,再现了路桥莲花特有的风格。

    汤聘婷老师对大溪莲花的介绍分四个部分:

    一、“莲花”初绽——乐器探索与演奏

    二、“莲花”盛放——介绍大溪莲花历史介绍及教唱

    三、“莲花”畅想——基本步伐与表演

    四、课堂延伸——创编莲花词,这四个教学步骤环环相扣,充分说明殿下莲花由于受本土文化的影响所散发出的泥土芬芳。



    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乡土作文素材的挖掘
    培优总结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研究与指导
    烹饪实训室卫生管理制度
    磨课——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