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邀请函 个人简历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践行新时代组织路线[合集5篇]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紫云飞舞 时间:2024-07-19 21:10:36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践行新时代组织路线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重点在于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也是实践的辩证关系:要认识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新贡献;要认识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新作为新担当;要认识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走好提高党建质量这条新时代长征路的新坐标新指南。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组织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党的政治路线而规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总的原则和方针。组织路线决定于政治路线,又为政治路线服务。党的组织路线是实现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组织保证,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组织保障。党的组织路线主要包括组织原则、组织制度、组织纪律、党员标准和干部标准、党的干部政策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等方面内容。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关键是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重点是要做好干部的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作出的全面深刻系统的阐释,为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做好党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1.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组织建设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把握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这个政党是由具有崇高共产主义觉悟的“最不知疲倦的,无所畏惧的和可靠的先进战士”所组成。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党必须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是坚定信仰者组成的有组织部队,必须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家领导的先进组织,因为没有职业革命家,事情总是寸步难行。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把执行党的组织路线、做好组织工作看作事业成败的关键。1939年10月,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在进行之中。指导中国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97年党的组织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内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正确,组织纪律严明,政治生活健康,我们党就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内弱化了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放松了党员干部的标准、涣散了党内政治生活,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要走弯路。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建党组织原则、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规律和党在新时代肩负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向全党指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我们党谋划事业发展,制定政策措施,培养干部人才,推动工作落实,都要着眼于党执政地位巩固和增强,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着眼于党团结带领人民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的坚强组织力建设。

    2.为深入推进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伟大的斗争实践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伟大的事业开创需要伟大政党的引领,伟大的工程建设需要伟大智慧的统筹谋划,伟大的梦想实现需要伟大民族的共同筑就。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率领全国人民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就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致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加以推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要忧国、忧民、忧党啊!要看到这是个带根本性质的问题。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重大现实命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靠正确的党的组织路线提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推进党的全面领导,迫切需要我们党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3.认真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要求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面对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应该说,长征这条红飘带,是由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是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铸就了“革命理想高于天、忠诚不渝跟党走”的长征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长征,就是要在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如何破题和解题?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自身建设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需要直面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举措新办法,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40年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这既是一场革命,也是一场“考试”。在革命斗争检验中,我们党锻炼了一大批人,造就了一大批人,也淘汰了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些犹豫懈怠者。经过一次次革命性的锻造,党内政治生活气象得到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显著增强。

    当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还没有完全消失,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仍需继续清除。

    深化党的组织工作改革,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完善民主集中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能力和政治担当。要继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切实将理论彻底与实践彻底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突出干部政治标准,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以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以扎实作风选作风扎实的人。建立干部素质培养体系和知事识人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按照《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筑牢党的基层执政之基。突出问题导向,用制度整顿不合格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民族复兴梦想越接近,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强健党的肌体、纯洁党的组织、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只要在这场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就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新境界。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习近平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他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强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把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遵循。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尊重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曾经过分强调人是改造自然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利益为目的征服自然,导致一些地方自然生态恶化。事实证明,必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顺应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就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做到“道法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不顾自然规律恣意妄为。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保,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给自然留下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沃土良田,给子孙留下美好家园。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对自然界不能只索取不回馈、只开发不保护、只污染不治理。否则,我们失去的将比得到的更多。要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农田生态、城市生态建设,坚持全面治理、全域治理、全程治理,在发展中保护好自然生态。

    坚持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为实现永续发展指明行动方向和科学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经常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过去对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讲得多,对生产力的绿色属性讲得少,致使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将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对生态文明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一场全方位变革。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推动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思维,杜绝为了增长而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只有从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必须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要积极“调”,调整经济结构、产能结构、能源结构、布局结构,提高生产领域的资源环境效率;加快“转”,聚焦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效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着力攻观念之坚、结构之坚、体制之坚、创新之坚,推动产业发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主动“改”,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特别是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抓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冬季取暖改造、工业锅炉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坚决“停”,全面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腾出区域环境容量,为新动能打开发展空间,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完善绿色发展机制。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营造有效的制度机制和政策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要完善市场驱动机制,本着谁减排谁受益、谁污染谁受罚的原则,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注重用市场手段解决制约绿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完善科技支撑机制,围绕重点领域污染治理,集成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推动关键技术和装备等科技专项攻关及成果转化,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监管治理机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坚持绿色标准,把好绿色关口;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形成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治理污染,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严惩重罚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肃追责环境保护失职渎职行为,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环境与民生相互促进,为增进民生福祉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立足发展新阶段和人民新期待,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生动体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坚持环境与民生相互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意所指,也是民生所求;既能增进民生福祉,也能让群众公平享有发展成果。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既人人受益,也需要人人参与,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把握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导向,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讲清楚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民生、生态质量就是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环境的道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定义务,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支持者、参与者。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动员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健全生态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依法、及时、客观、全面公开环境质量信息和环保目标责任,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和奖励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鼓励人民群众用法律武器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崇尚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始终造福人民群众。环境质量怎么样,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强烈;污染治理成效怎么样,要由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说好才是真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感受作为检验工作成效和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群众认可才是真认可,群众满意才是真满意。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压实党政领导责任、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公众参与责任,探索构建政府、企业和公民责任共担、监督统一、执法严明、各方参与、社会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在突出位置,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制度保障、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大功夫,坚决把自然资源保护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思想宣传范文】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了我们党历史上一次新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对改革与革命关系的重大判断,其中深意值得我们深刻领会。改革是改革,革命是革命,改革何以被称为革命?这一判断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有什么样的启示?这是理解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改革是对革命事业的传承

    人类社会历史的变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一种是改革。改革与革命是不同的事业,有不同的实践路径。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是被压迫、被奴役阶级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暴力行动,是执政者的执政地位被动地受到冲击的变革方式,是暴力性的、破坏性的、颠覆性的;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是执政者为维护执政地位主动采取的变革方式,是温和的、建设性的、循序渐进的。对执政者而言,要杜绝自下而上的革命的出现,就必须自上而下地主动改革。所以有人说,改革总是与革命赛跑,不主动推进改革,就有可能被革命。

    正如马克思所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和公平正义的动力,曾给被压迫民族、受奴役的底层民众提供了光明道路。中国近代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中国革命的意义,都不能否认革命改变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航向,并奠定了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繁荣的基础。我们不能忽视一种错误思想倾向,那就是认为现在进入后革命时代了,要彻底地告别革命,把革命放进历史的博物馆尘封起来;更有甚者,借着反思革命的名义质疑革命、污蔑革命,抹黑、矮化革命者的形象。

    新时代背景下讲改革,不能割裂其与革命的关系,更不能给曾经进步的革命泼污水。革命原本是一个充满进步、希望、积极、先进色彩的词汇。尊重历史,就必须尊重革命,尊重那些心怀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者。但强调尊重革命,不代表我们看不到革命的暴力性,无视它可能会带来消极结果。革命手段的暴力、破坏特质决定了其有潜在的危险。如果控制不好,革命持续不断地进行,该结束的不结束,反而还要高歌猛进,就会出问题,“”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伟大革命,这个论断表明它没有放弃革命的理想、革命的事业,它强调了改革是对革命事业的传承,使革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内涵,把革命的批判性逻辑、解构性逻辑转为了建设性逻辑、建构性逻辑。

    这个判断也表明,革命与改革不是对立的,而是有内在关联的。革命事业如果不通过改革进行下去,革命的追求就可能被葬送;改革如果没有继承革命事业,那改革就是背叛。我们通过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改革不改变基本制度,改变的是具体体制。

    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范畴,是中国共产党的标志性话语。我们党通过革命成为执政党,但绝不是要“告别革命”,绝不是说就不再是革命党了。那种认为“只讲执政党不要提革命党”“再讲革命不合时宜”的观念,危害在于让革命失去了正当性,看似针对革命而言,实际上也会使执政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视改革为“第二次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这个判断饱含着政治智慧,它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前后历史阶段、前后从事事业的连续性,让忠诚于革命的人不至于失去目标,继续将智慧和力量投入到改革上。我们党依然是革命党,只是现在重点任务发生了变化。同样是革命范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它应该有侧重点的不同,有主攻方向的不同。

    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

    “革命”一词包含“革”和“命”两层意思,如果说“革”是指对旧制度、旧秩序、旧社会的革除、摒弃,那么“命”就是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命制、建构。“革”是服务于“命”的,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如果只强调“革”而不注重“命”,不追求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命制,那就只能是“革命尚未完成”。

    “革”与“命”实际上正对应于革命的两种形式,那就是“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彰显出革命的“命”的内涵,凸显出“社会革命”的意蕴。比起政治革命强调的主要是“革除”,作为社会革命的改革更强调的是“命制”。改革是对革命事业的再推进、再努力,它是要在政治革命推翻旧制度、旧秩序、旧社会后,完成对新制度、新秩序、新社会的建设、构造。

    政治革命是通往社会革命的手段,社会革命才是依归,是终点。但我们不能割裂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从广义上看,政治革命也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部分。在中国,社会革命从政治革命开始,没有政治革命奠定的前提,社会革命也就无法进行。

    改革既然是一场社会革命,就绝不仅仅是社会某个方面、某个领域的变革,而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如果说一开始的改革开放是重点突破,那么今天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则完全呈现出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意蕴。

    这场全方位社会变革的起点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就应牢记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立足中国的客观实际,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伊始的现实是生产力落后,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但仅仅停留在生产力层面上,改革就不可能与革命处于同等地位。解放生产力只是改革的一个方面,发展生产力只是改革的一个目的。改革不能止步于此。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要变革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这是改革最根本的哲学逻辑,它意味着生产力发展不代表改革的所有方面,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也是改革的题中之义。

    今天讲全面深化改革,所追求的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甚至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它意味着经济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明方式以及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它是社会各个领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结构各个要素的变革。这个过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说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新的伟大革命。中国改革归根结底要使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此,改革才算完成,社会革命才算成功。

    更为艰巨的伟大斗争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刻领会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这个论断的深意。它说明,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即完成革命的事业、革命的理想,取得社会革命的最终胜利;它也说明,改革本身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各方面体制以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的全方位转型;它还说明,改革是问题倒逼而产生,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去干的问题。

    革命不易,很多人付出艰辛、献出鲜血和生命最终才取得成功。把改革称之为革命,给改革者的重大提醒是,进行改革事业绝非易事,一定意义上更为艰巨,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需要认识到推进社会全面变革、完成社会革命的长期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是长期的变革,是具有彻底性、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变革。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全方位改革才能称得上是一场革命。

    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完全可以说就是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斗争”就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它绝不是修修补补就能实现的,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难度应保持必要的清醒,认识到它是更为艰巨的事业,要知难而上,不能畏难而退;要从长谋划,不能亦步亦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急功近利,以为可以一劳永逸,遇到挫折就偃旗息鼓。

    今天的改革不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推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变得复杂起来。这个时候,改革越往前推进,越往纵深发展,问题和矛盾越多,挑战和困难越大。

    如果说生产力问题是激发社会活力、人的潜能创造财富的问题,那么生产关系问题则是要理顺人与人的关系、解决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的问题。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触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就比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生产力问题复杂得多。更何况,要理顺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就必须触碰政治上层建筑,解决体制弊端。这决定了改革越是进入到攻坚期、深水区,就越要啃硬骨头。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综合考量、统筹兼顾。解决经济优化发展问题,只在经济领域施策、想办法,是断然解决不了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讲环境保护、呼吁生态文明理念,也是断然解决不了问题的;解决社会建设问题,只在社会领域发展民生、强调公平正义,也断然解决不了问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已经牢牢捆绑在一起,必须综合地、整体地、全面地把握。

    【思想宣传范文】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位置更加凸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将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柱,也是“兴文化”的必然要求。坚守文化自信,要以正确的理论和思路推进文化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文化发展的细节实处,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对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兴文化”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更高质量的文化消费需求与现实中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性不够之间产生的矛盾。一方面,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总量较为丰富,但有些文化产品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消费者的需求,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中西部与东部及沿海城市的文化消费差异较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存在着区域差异。为此,“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在以标准化为手段、以均等化为目标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在整合东西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多样化、特色化的文化产品的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通过“互联网+文化”的科技文化创新,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实现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文化生产方式。总之,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文化需求出发,创造条件,激发活力,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深厚的人民性、时代的先进性与历史的传承性,契合当今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与引领力。“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更好凝聚起应对文化领域内的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精神力量。“兴文化”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注重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作用,借助于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方式,培育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要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就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与公益性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主义冲击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功利化倾向与非功利化的人的审美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基础上,用新的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国际视角和全局视野看待文化建设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域概念与边界壁垒被打破,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西方话语霸权,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为本土文化争取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应当担负起的重大使命。

    在对外文化传播交流上,“兴文化”就是要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要努力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关键要看我们的话语外国人是否愿意听、听得懂,入脑入心,引发共鸣。要充分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特点,充分考虑海外受众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了解外国受众的喜好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采取差异化、定制化的传播手段,实现传播话语的转换,实现中国故事本地化,真正把中国故事生动地讲好。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国际传媒网络和文化传播模式,着力统筹政府各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举措鼓励并调动社会组织、研究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民间团体的参与;运用大数据,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在走好融媒体发展道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同时,更加重视非专业性的传播媒体、新兴媒体及其他人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渠道;完善内容供给,提供融合中国视角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传播。

    【思想宣传范文】五

    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这说明,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必须把政治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需要重点抓住三个基础性环节。

    把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关键。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减少行为不确定性的规则,它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注重制度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方面作出更加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开展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清理,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中央八项规定、廉洁自律准则、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纪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90余部党内法规,逐渐搭建起了制度治党的基本框架。诸多案例表明,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腐败问题就控制不住,优化政治生态也就是一句空话。在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首先要做好制度供给,切实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避免制度建设的缺位与滞后。同时还要着力解决制度间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突出问题,着力做好制度体系的配套衔接、彼此呼应,努力提升制度体系的整体效能。其次,要增强制度执行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空洞乏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多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针对有些制度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甚至最终成了“纸老虎”“稻草人”的问题,应该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和督促检查,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特别是要严肃查处那些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等破坏法规制度的行为,坚决不给制度执行留“暗门”、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把规范政治运行过程作为保障。从基本内涵看,政治生态由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两部分构成。其动态要素表明,政治生态是在政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因此,要用动态的眼光和过程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生态建设,把规范政治运行过程作为推动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此,需要抓住两点。一是防止“公器私用”。满足公共需求、维护公共利益、锻造公共秩序的公共性是公权力的本质属性。当权力运行偏离正常轨道而谋取私利时,实际上就预示着政治生态开始走向恶化的边缘,并面临着最直接和最大的污染破坏。这说明,要把防止公器私用作为优化权力运行过程的重点,特别是要防止利用公权力来设租、寻租,消除那些追求自身私利最大化或者借用公权力从事违法行为的问题。二是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政治生态就会受到破坏。一些专题调研发现,“推动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被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是推动政治生态建设必须抓好的工作。实践也证明,只有依法依规廉洁用权,公开透明规范运行,才能切断破坏政治生态的源头污水。因此,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把培育良好政治文化作为基础。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在政治生活中,作为政治角色的人的行为、思想无一不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政治文化会反映人们的精神追求,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进而使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之间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健康的政治文化带来良好的政治生态,反之,政治生态就会受到污染破坏。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政治角度看,还是党内政治文化出了问题,污染破坏了政治生态,继而导致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排斥异己、争权夺利。教训是惨痛的,也是深刻的。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涵养培育先进的政治文化,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奠定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新时代,必须抓住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亟须抓好的就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堪称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今天,对理想信念的检验,虽然不像战争年代那样直截了当,但依然可以很容易地分出“高低软硬”。党员干部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有理想信念的影子,都可能对政治生态产生影响。因此,要通过抓思想理论建设、抓党性教育、警惕圈子腐败、倡导廉洁奉公等,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共同为政治生态夯实稳固基础。

    第二篇: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心得体会

    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心得体会2篇

    01

    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我们既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受益者,又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要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自觉把个人梦融入到伟大的中国梦中,增长才干,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以过硬的素质担负重要责任,以健康蓬勃的状态迎接新时代的考验,为实现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

    内外兼修,加强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要向上级党组织层层看齐、紧密衔接。要坚定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夯实理论基础,确保学深学透新理论、新思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组织建设,指导开展工作,将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发挥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落实和反馈中使党的政策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梦想只有建立在实干基础上,才不会凌虚蹈空。要锤炼过硬本领,把心思用在自身业务学习上,把精力投入到说实话、干实事、出实效当中去。

    提升素质,筑牢基层基础。基层这片广阔的天地是干部弥补基层经验短板、实现成长成才的摇篮。我们要不辱使命,不负期望,把基层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主战场,作为磨练自己品质修养的“磨刀石”,注重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在实践中砥砺自己、在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中增长本领。

    正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基层工作会苦、会累甚至有时还有委屈和辛酸。但当我们十年,二十年之后回首往事,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不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经历和财富吗。为了将来回忆不留遗憾,让我们现在就珍惜每分每秒,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来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淡泊名利,树立服务宗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始终以党章党规党纪为标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遵守“八项规定”,与人民走在一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新担当新作为做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坚定践行者,脚踏实地创造出新业绩。

    要牢固树立为民意识,自觉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到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高尚的道德追求,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在工作中要“忘我”而不要“忘本”,时刻保持一种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心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02

    **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共产党执政规律、党执政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新战略、新布局、新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浙江是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全省组织战线坚持以“三地一窗口”政治自觉,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精神实质,强化组织担当、发挥组织作用,努力为浙江贯彻“八八战略”、建设“重要窗口”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深刻把握指导思想的旗帜之新,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组织工作必须牢牢坚持的根本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基本原则,生成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的实践、思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思想把

    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谱写新篇章、开辟新境界的根本指引。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自觉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全面地、深刻地、系统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力求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深刻把握组织体系建设的格局之新,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这阐明党中央是全党的大脑和中枢,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阐明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必须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阐明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必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阐明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依赖组织。

    这些重大要求,把党的组织架构、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工作都纳入党的组织体系这一全新范畴,充分彰显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视野之大、格局之新。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从织密建强组织体系出发,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整体推进农村、城

    市、机关、国企、高校等各领域党建工作,不断夯实党执政大厦的基层基础。

    三深刻把握选人用人的体系之新,重点建立落实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良性互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提出要建立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等选人用人“五个体系”。这是新时代干部工作的顶层设计,是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程序化系统化。

    素质培养体系“新”在抓源头、抓全过程,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强调对干部不能“放养”,不能预设晋升路线图,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知事识人体系“新”在考核干部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强化分类考核,近距离接触干部,把研究人和研究事结合起来,避免从抽象到抽象,凭感觉下结论。选拔任用体系“新”在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意识别政治上的两面人,提出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注重从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选拔优秀人才,强调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

    从严管理体系“新”在加强全方位管理,要求把行为管理和思想管理统一起来,把工作圈管理和社交圈管理衔接起来,把八小时之内的管理和八小时之外的管理贯通起来,强调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特别是把一把手管住管好。

    正向激励体系“新”在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让干部看到只要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组织上是不会埋没的,提出真情关爱干部。这些重大要求,充分体现我们党对新时代干部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扎实推进选人用人“五个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统筹性协同性整体性。

    四深刻把握人才工作的方略之新,着力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强调人才培养机制要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人才评价机制要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人才流动机制要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人才激励机制要让机构、人才、市场、资金充分活跃起来。在人才引进上,强调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既可以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搞创新,也可以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搞创新。在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上,强调激励人才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增强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领导干部要带头联系专家、当好“后勤部长”。这些重大要求,深刻洞察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变化新趋势。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聚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更高站位、更宽阔视野、更有力举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我们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创新、抓未来,主动顺应新形势新变化调整招才引智的方式方法,做到闷声抓人才、埋头建生态。稳妥做好海外引才工作,启动实施“鲲鹏行动”计划,力争未来5年引进100名左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灵魂人物”。大力提升人才平台能级,全力支持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建设,西湖大学签约独立研究员XXX名,招收博士后或博士研究生XXX名;之江实验室累计获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XX项。促进全省人才均衡发展,在杭州、宁波、嘉兴等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人才大厦”,2024年全省XX个设区市均实现人才净流入。

    五深刻把握年轻干部工作的导向之新,大力培养选拔个顶个、呱呱叫“浙江牌”优秀年轻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要求树牢做好年轻干部工作的鲜明导向。在工作标准上,强调对党忠诚是第一条,从一开始就要把握好,确保选的苗子政治上过硬。在品行品德上,强调年轻干部要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

    在工作目标上,强调既数量充足、又质量优良,不能只看年轻干部“有没有”“有多少”,更要看“好不好”“优不优”。在培养路径上,强

    调递进式培养干部,要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磨炼,辩证把握使用快慢关系、防止拔苗助长。

    在理念导向上,强调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不能搞成特殊群体,在干部工作全局中推进年轻干部工作。在工作责任上,强调接班人是整体概念、不能作机械理解、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培养选拔的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不是领导干部个人的接班人。这些重大要求,是对年轻干部工作实践探索的深刻总结,是对年轻干部工作的一次重大调整和校准。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要大力培养选拔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

    六深刻把握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使命之新,努力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脚点在于“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阐明了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根本职责所在。深刻把握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使命之新,必须牢牢把握“坚持”这个重大要求,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偏移,以此作为谋划工作的遵循、推进工作的指引、检验工作的标尺。必须牢牢把握“加强”这个重大要求,在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基础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领导体系更加严密、领导制度更加健全、领导机构更加有力,确保党在各项事业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必须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重大要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提高发展党员、教育实践活动、选人用人、党内政治生活、人才培养、党的制度建设等“六个质量”。我们坚持把提高“六个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研究制定浙江省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4年),对组织工作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工作要求等作出战略规划和整体设计,努力以组织工作的高质量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特别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对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大战大考。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及时推出“暖心八条”,综合采取政治激励、组织激励、工作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形式,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和一线医务工作者敢于担当、冲锋在前,奋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复工复产最关键阶段,及时推出“助企八条”,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六稳”“六保”决策部署,牢牢扭住复工复产堵点痛点,帮助企业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第三篇: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心得体会

    按照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会的要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组织工作实际,下面我重点围绕绿色发展考核、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谈一谈个人的思考与体会。

    一、围绕高质量发展,科学合理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xxx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题和主线。考核工作就要围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合理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引导发展理念、找准发展方向,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绿色是xxx的底色,也是最大的优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旗”战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在考核指标体系建设上,就要在坚持和完善“四个全面”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科学设定绿色发展指标,实行“双指标”并行的考核体系。不断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考核权重。将节能环保、旅游业、文化产业、食品药品安全和工业发展科技投入等内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纳入到考核指标体系中,弱化gdp指标,继续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票否决”事项。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要发挥好绿色发展分类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全旗各乡镇、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绿色发展观,切实形成坚决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

    二、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一)紧抓学习,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一是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指导全旗各级党组织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学原文、悟原理,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中学习研讨为辅,再配合专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持续抓好学习研讨、交流心得体会等工作,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突出重点,抓好专题教育培训。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讲话精神”培训方案》,充分发挥xxxxx教育基地和党校主阵地作用,依托“组工视线”,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分层分类分批开展专题培训轮训,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国企、进学校、进医院等,同时将学习贯彻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

    (二)树立鲜明导向,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一是树立鲜明的组织导向。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和一线,发现、培养、选拔那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干部。对那些踏实干事、能力突出、做出成绩的优秀干部优先提拔重用,特别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脱贫攻坚基层一线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要大胆使用。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为真抓实干的干部提供舞台。二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贯彻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等配套法律法规,认真做好全旗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工作。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重点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鄂伦春族干部和党外干部,认真开展全旗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工作。落实好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关心关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引导全旗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知识不足、能力不足、本领不足的危机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调研、善于落实,加强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

    (三)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抓好农村、社区、机关、国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严格督促执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凝聚村“两委”班子战斗力。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实行常态化管理。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村“两委”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试点工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全力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统筹相关部门,有效整合各类资金、拓宽发展思路。

    (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育好用好基层实用人才。一是制定《xxxxx事业单位引进专业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围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态保护、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工作,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探索公开引进工作人员办法,弥补岗位空缺和人员不足。二是落实好《引才引智实施办法》,结合京蒙对口帮扶,依托驻外人才工作站,抓好柔性引才工作。育好用好优秀基层实用人才,打造热爱基层、熟悉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主力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四篇: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关键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必须贯彻的“纲”和“本”,因为党的组织路线是党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和保障。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持贯彻落实“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部署要求,突出党的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引领,提高能力水平,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确保中央、自治区、地区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取得成效。

    一、当前组织工作重存在的问题。

    一是组织建设工作薄弱。近年来,我委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工作的倾向,认为党建是一项软指标,没有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发挥作用不够,对新形势下的工作创新、组织建设、队伍管理及党员素质提升缺乏研究和有效办法,未形成党建工作合力。二是部分党员思想淡化。个别党员入党后忘了党员身份,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员意识淡化,理论学习不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各种主要理论精髓领会不深刻。日常工作中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组织观念不强,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党费缴纳不主动。三是开展活动内容贫乏。我委党建工作在内容上和方式方法上,与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内容上,组织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仅传达一些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效果不明显,工作缺乏实效性;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新。对党员教育仅仅停留在会议传达、文件传达上,教育内容枯燥,对党建工作研究不深不透不实,方式方法传统、单一,缺少新思路。

    二、理清思路,抓好抓强机关党建工作。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摆正党建位置。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克服和纠正在基层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轻党建的错误思想,摆正党务与行政业务的关系,按照“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要求,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以更好的状态、更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新时代发改委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抓住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点,着力在干部的理论学习、理想信念、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做实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好干部。作为政府部门职员,必须先学一层、学深一层,认真领会、坚决落实,以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奋力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三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握组织路线精神实质,践行党的组织路线。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要思想,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谋思路、定措施,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抓落实,切实让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彰显出强大生命力。要把提高政治素养摆在第一位,采取多种培训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党员干部讲政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让学习成效更好地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思路和行动。四是知行合一聚焦组织体系建设,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放松。抓好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以党建为引领,全面统筹各项工作,激发和调动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注重系统谋划,强化问题导向,明晰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方法路径,注重分类指导推进党建。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要正向激励强化干事导向,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过硬党员是基础。在日常基层党员管理工作中,要以提升一名党员就是擦亮一面“旗帜”为目标,着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用活政策的宣讲能力、遵纪守法的自律能力、热心助人的奉献能力、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服务群众的务实能力。五是党员干部还要进一步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我们从事发改的具体工作虽然看上去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有许多工作甚至都无法用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去衡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将始终在基层机关的岗位上,知重负重、担当作为,奋力推动全县工作迈上新台阶。

    第五篇:践行新时代组织路线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践行新时代组织路线心得体会交流发言

    抓好党的领导这个“关键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人民的必然选择,更主要在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

    用好理论WZ这个“加油站”。身处新时代,面对新任务,加强党的科学理论WZ,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根”和“魂”,进一步强化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机关党建学习、支部政治学习等,提高新时代组织工作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

    要坚持原原本本学,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坚持全面系统学,着力厚植理论根基;坚持联系实际学,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真正做到学思悟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捏紧组织监督这把“纪律钳”。加强组织监督,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腐败发生的有效措施。总书记指出:“强化党内监督,重在日常、贵在有恒。”要抓在日常、落在全体,加大监督频率,延伸监督触角,敢于较真碰硬,见物见人见细节,从点滴抓起,从具体问题管起,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实现监督与日常工作的有机结合。要从制度规范上把关,增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完备性;从实践操作中把握方向,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从畅通渠道上着力,增强监督的民主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权力监督意识,“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推荐阅读:
    践行新时代组织路线[合集5篇]
    2024江南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小编整理)
    小学生日记200字最新(合集5篇)
    2024大一新生报到流程介绍(5篇范文)
    简单版儿童脑筋急转弯及答案(最终定稿)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