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经营合同 合同样本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半年工作总结 - 江都市人民政府5篇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海棠云影 时间:2024-07-20 12:55:40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半年工作总结 - 江都市人民政府

    瞄准强市目标 推进文化转型 努力迈好“十二五”建设第一步

    江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24年3月2日)

    2024年以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暨旅游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越争先,三年倍增”目标,抓设施建设强文化阵地,抓群众活动强文化网络,抓精品创作强文化品牌,抓项目开发强文化产业,抓景区建设强特色旅游,文化实力不断增强,旅游效应日渐显现,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在扬州各区县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十一五”和2024年取得的工作成绩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适应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拓展服务功能。一是稳固文化阵地。“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大会堂和影剧院改造,搬迁机关办公楼,改扩建图书馆等工作。近年来,结合我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围绕农村文化工作展开专题调研,掌握基本底数,制定文化站建设方案,明确工作序时和建设标准,以小纪镇文化服务中心为样板,掀起文化站建设热潮,13个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级 标准。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我市第三次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二是延伸文化网络。按照“一年抓示范,两年抓推进,三年抓覆盖”的步骤,推动“农家书屋建设”。积极解决村组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场地、书源等困难,一方面发动相关单位和个人向农家书屋捐书,另一方面积极与省新闻出版企业寻求合作,率先在扬州市各县市实现全覆盖。投入84万元,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去年延伸信息网络到各镇,建成基层服务点13个。三是构建文化地标。为确立我市“江苏省扬剧之乡”的地位,推进扬剧艺术中心建设,总投入1800万元,目前一期主体工程顺利竣工。参加“全省县级博物馆展览展示水平、服务手段提升”项目工程,投入50万元将市人文馆升级成江都历史文化陈列馆,去年国庆节前正式对外开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进国际先进数字和3D等多种放映技术,与上海世纪环球电影院线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世纪影城,实现了影剧事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日渐成熟。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创新思路,贴近生活创新形式,贴近群众创新载体,不断推出质量高、影响力大的文学艺术精品。一是文学创作百花齐放。出版发行了《映像江都》和《江都作家丛书》。53件优秀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省、扬州市各类大奖,其中《生死无人岛》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 金奖,《白马河秋唱》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银奖,《绝对隐私》获第七届小小说年度三等奖,《行走在光影里》获“风物扬州”全国征文三等奖,《水乡的太阳》获“感动中国”第二届新创歌曲歌词大赛一等奖。二是戏剧创作好戏连台。结合全市宣传中心工作,以文化历史和典型人物为原型,先后编创《陈巧云》、《张福龙》、《大学生村官》等8部大型现代扬剧,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廉政教育和法治教育。组织传统扬剧剧目赴上海演出,成功推出大型青春版扬剧《江都公主》和传统剧目《情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艺术创作精益求精。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漆画《国色天香》等作品分获国内11项大奖,“可卷漆画”获国家专利证书。《汴河客舟》获杭州工艺美术博览会大型铜镀金摆件铜奖,国画《征峰》入选第16届亚运会当代艺术展。投资帮助红枫艺术团彩排舞蹈《乡之韵》,获得扬州第四届老年艺术节一等奖。

    (三)先进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继承传统文化,创新精品文化,努力丰富龙川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江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推进非遗普查。组织力量在全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撰30万字文本资料,收录非遗项目100项,形成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江都市资料汇编》。其中《金银细工技艺》、《邵伯锣鼓小牌子》、《扬州毛 笔制作技艺》3个项目列入全国“非遗”名录,《露筋娘娘传说》、《江都漆画》等6个项目入围省第一、二批“非遗”名录。为52名民间艺人评定了中、初级职称,选拔、培养20名扬剧学员,历经三年寒窗苦读,己成为“弦歌不断,薪火相传”的后备力量,光荣地被省命名为“江苏省扬剧之乡”。另一方面推进遗产保护。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文物点216处,发现一批价值和质量较高、种类多的不可移动文物。抢救和保护名人故居、寺庙等一批历史文物,引江水利枢纽工程申报国保单位,刘厚住宅、束星北旧居和许晓轩故居等8处文物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落实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举办馆藏文物、名人书画、生物科技等展览,加强与电视、报纸等传媒合作,不断创新文物展示手段和方法,更大范围地宣传我市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四)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不断提升。广泛开展“三送”、“种文化”、广场彩虹和双百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积极促进四个文明建设。一是弘扬红色文化。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项系列文化活动,推出了“祖国颂 龙川情”曲艺晚会和2024年新年音乐会,特邀国内知名演员和国外演出团体加盟,提高演出的品质和水平,扩大演出整体效应。组织纪念郭村保卫战胜利70周年文化活动,通过京剧演唱、艺术家采风、与新四军老战士联谊等形式,歌颂党的光荣历史和国家建设的辉煌成就。二是宣传小康文 化。举办江都市全面小康建设惠民项目成就巡展和《小康江都》书法摄影展,为推进全市小康社会建设加油鼓劲。举行苏中机场开工庆典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表演,向各级领导和来宾展示江都人民的精神风貌。组织“月是故乡明”江都文艺界走进中海造船中秋晚会,在政府、企业、职工之间架起一座文化桥梁,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三是培育乐民文化。举办了“新春乐”大型广场灯谜会、邵伯湖龙虾节和花卉节开幕式文艺演出、“锦绣龙川、生态家园”网络摄影大赛、爱丽佳扬剧乡村行和孟卫东书画展等活动。精心编排了“我们的节日端午”电视晚会,不仅受到扬州市委宣传部的认可,而且亮相扬州电视台,成为传统节日的精神盛宴。放映广场纳凉电影1750场次,赠送图书4000册,送戏下乡260场次。

    (五)特色文旅产业品牌逐步确立。积极响应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的政策,努力扩大文旅产业的经济效应。一是规范市场管理。严格依法行政,阳光执法,开展文化市场整顿、扫黄打非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成立网吧行业协会,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行业规范,提高企业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安装6150多套“净网先锋”软件,有效遏制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推行软件正版化工作,全市机关单位正版软件使用率达到100%。我市被省表彰为“扫黄打非”先进模 范市。二是扶持文化产业。加快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争取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00万元,3家企业成为扬州市文化产业基地。组织漆画、金银摆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中国〃南京第四、五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扬州市“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活动。江都国画笔厂产品获国家“国宝”称号。三是打造旅游产业。完成《江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建旅游项目25个,完成投资3.2亿元,申报旅游产业引导资金400万元,8家旅游企业改造升级,创成三星级酒店1家,国家AA级风景区1家,4家企业被命名为省自驾游基地,2条线路被列入扬州夏日旅游圈,建成旅游岗位培训基地,“江都号”花船获扬州运河博览会二等奖,居各县市区首位。江都龙灯成为扬州“苏台灯会”一道亮丽的风景。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34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46%和20%。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自觉遵循文化发展科学规律,围绕“文化强市”目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实现文化事业强;培育文旅支柱行业,实现 文旅产业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人才队伍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彰显全国文化先进市的实力和魅力,力争成为全国文化名市、省内文化强市和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文化基础设施。适应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健全城乡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在南部新城区打造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视中心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填补南北新城区文化阵地空白,使文化阵地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文化品味日益突出。市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完善社区文化服务站建设。发挥农村文化阵地作用,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全市覆盖,建设农村文化广场。

    ——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实施文化乐民和文化惠民工程,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层次,努力造就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名镇、文化特色团队、文化中心户和文化能人、文化强人、文化名人,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文化精品传承。创作生产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推出“十个文化精品”,即一部电视剧、一部风光专题片、一部扬剧大戏、一首城市歌曲、一台非遗晚会、一 套摄影画册、一套书画集锦、一套工艺美术画册、一套作家丛书、一套文物精品画册,力争在全国、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评选中有新的突破。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努力保持江都文化独特的个性。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实施“特色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和“文化绿荫工程”,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立足自身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群文业务干部和文化志愿者。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激励机制,全面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造就文化管理、生产、营销的领军人才。

    ——文化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努力推动本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依托惠普科技软件产业园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动漫游戏、软件开发等新兴业态,打造文化产业新的高地。形成3—5个产业园区,申报一批产业基地,推出十大龙头企业,构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市场,到2024年底实现网吧连锁率达95%以上,发展5家有规模、有影响的游艺娱乐场所。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要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5%以上。

    ——乡村特色旅游。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融入扬州大旅游圈为目标,明确“水木仙女,龙川江都”形象定位,形成“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特色。到2024年,创建成五星级饭店2-3家,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3家,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1-2家、国家3A级风景区2家,接待国内外游客4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亿元,旅游增加值比2024年翻一番,占国民经济的5%。

    三、2024年文化工作思路

    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喜之年,是“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年,也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奋力跨越争先”的开局之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暨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都市十一届十五次全委会的决定,紧紧围绕文化强市目标,瞄准建设“创新创业之城”,挖掘文化旅游活力;瞄准建设“和谐幸福之城”,提升先进文化实力;瞄准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彰显特色旅游魅力,努力迈好“十二五”全市文化和旅游建设的第一步。

    (一)抓重点工程,推动文化阵地向高地化转型。以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构筑龙川文化符号,强化基层阵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市文化馆要对照国家标准,提升硬件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扩展服务功能,力争国家一级文化馆申报工作顺利成功。市扬剧团要突破建设资金的瓶颈,通过盘活现有资源和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扬剧艺术中心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要牢固树 立精品意识。认真打磨《江都公主》,今年冲击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精品工程奖”,扩大地方文化效应,确立市场旗舰地位,成为响誉省内外扬剧界的一支劲旅。市影剧总公司要认真总结经营经验,完善各项服务,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世纪影城运营水平,努力争取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市图书馆要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工作,组织、策划各类读书活动,完善“江都在线”信息服务,继续拓展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一年抓延伸,两年促推进,三年全覆盖,2024年完成全市三分之一行政村建设任务。各镇文化站要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加强工作协调,明确责任主体,启动村级文化广场建设。要增强守土有责的意识,做好规范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形成特色动作。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一镇一品”向“一镇多品”、“一镇特品”发展,在有为中有位,在有位中有为,切实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桥头堡,弘扬先进文化的先锋队。

    (二)抓重点品牌,推进文化服务向惠民化转型。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确保文化惠民工程扎下根,结成果,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建立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制度,采取重点支持、重点辅导的方法,培育社区文化室示范点。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相结合的渠道,组织优秀图书、电影、戏曲,开展送文化进校园、进警营、进企业和向农家书屋捐书等活动,设立流动图书馆、“少儿读书节”和“农 民读书致富日”,为外来务工子弟举办书画、美术、摄影义务培训班,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实施“十百千万种文化提升工程”,通过镇文化站、文艺特色表演团队、文化中心户和文体骨干,带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水平不断提升。市博物馆要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收尾工作,修复郭村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举办馆藏文物展示专栏,加强与域外同行交流,继续实施免费开放政策,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三)抓重点活动,推进群众文化向普及化转型。结合建党90周年和争先创优等主题教育,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载体作用,不断推动我市群众文艺活动上台阶、上水平、上层次。一是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永远的七月”文艺晚会,“党旗飘飘”红歌演唱会,“90年红色之路”读书演讲比赛,“红色丰碑在我心中”摄影大赛,“我心中的党员”征文比赛,“革命戏曲大家唱”、“再回首——革命题材电影放映月”、“我把党来比母亲”书画展、“革命历史文物展”和“建国以来民间历史文物展”等10项纪念活动。二是举办首届少儿艺术节。联合教育部门挖掘和发现一批才艺突出的文艺人才,选送参加扬州市少儿艺术节。三是举办江都文艺界走进企业系列活动。采取文化与企业联姻的方式,组织一批文艺精品节目和文化新人走进诚德钢管、扬州石化、真武油田等知名企业,丰富广大工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组织争先创优广场彩虹系列活动。通过歌舞、小品、戏曲等文艺形式,颂扬争先创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为把活动推向深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抓重点创作,推动乡土文艺向精品化转型。努力把文艺精品生产当作重要任务紧紧抓好,让江都的文化形象渗透到方方面面。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江都籍知名作家的作品,整理出版《江都作家丛书》第二卷。组织国内知名作家来江都采风,以我市经济文化建设为素材进行创作,选编优秀作品出版《走近江都》和《江都知与行》特刊特辑。出版《秀美龙川》风景摄影画册和《传承历史经典,弘扬龙川文化》文物精品画册,作为对外文化交流、馈赠友人的文化礼品。积极寻求新四军老战士的帮助和支持,编写以郭村保卫战为背景的《新东进序曲》电视剧本。与国内著名作家合作创作《星云法师》剧本,力争早日搬上舞台。设立“星云”文学艺术奖,表彰一批我市中青年杰出人才。集中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面力量,打造一批冲击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戏剧梅花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扬州市大奖的文艺节目。打磨《丁伙舞龙》和《武坚莲湘花鼓》等文本,力争列入省第三批非遗名录。评选市级非遗传承人,组建“非遗传承班”,引进高层次文艺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抓好 12 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工作,为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五)抓重点整治,推动文化市场向开放化转型。遵循市场规律,敞开大门吸收外域企业、资金、技术参与市场竞争。运用法制手段,畅通渠道接受社会团体、集体、个人参与市场监督,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鼓励本地文化企业通过加大投资、合作经营等渠道,提升网吧行业发展质态;吸引外域实力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和加盟等方式,加快网吧连锁经营进程,年底实现连锁率达50%。成立印刷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加强内部合作,制止不正当竞争,联手拓展市场空间,提高江都印刷行业整体实力。建立文化娱乐场所警示机制,在严格依法查处的同时,将相关企业列入黑名单,敲响违法经营的警钟。健全完善奖励举报制度,在寒假、暑假等违法经营活动易发的时段,定期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公布举报电话和奖励办法,形成公众舆论监督的网络。加强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建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业务知识培训,举办执法档案检查评比、星级执法单位评选等活动,提高履行管理服务职责的能力。集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扫黄打非”和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以网吧、游艺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和生产、销售盗版教辅用书为重点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六)抓重点园区,推动文化产业向集聚化转型。依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抓住当前大好历史机遇,发挥我市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崛起。实施“星火”战略,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分解目标任务,出台保障措施。开展“文化产业整合推进年”活动,做好文化企业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集中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难题。加大文化企业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制定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标准、办法,设立“产业项目扶持资金”,落实建设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促进产品开发、资源整合,引导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年增长20%,培育3个实力骨干企业,力争1家进入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序列。将金属工艺、毛笔制作技艺、漆画技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纳入产业体系,集制作、展览、原材料市场及销售为一体,打造工艺美术产业园;充分利用建成扬州市文化产业基地的契机,完善提升武坚文体用品产业园建设,实施优惠政策,创建自主品牌。建设大桥笔刷产业园,细化分工合作,规范市场秩序,形成上下产业链条。将新闻传媒、演艺娱乐等6个重点行业项目纳入全市招商引资、引智计划,跟踪接洽与浙江海洋水族馆项目合作,发挥惠普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吸纳更多的网络传媒、文化创意、软件开发、主题娱乐及动漫设计等新兴产业落户江都。

    (七)抓重点景区,推动乡村旅游向效益化转型。围绕大江风光、运河风景和水乡风情等三大旅游发展区域,全面启动《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江都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统计监测体系。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确立我市知名旅游产品市场形象,组织优秀企业产品参加国内外大型商贸活动,购买外部广告平台,认真编修全市旅游交通图,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抓好3个重点景区建设。借助江都水利枢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资源整合,改善环境,疏通要道,开发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项目,创建4A级风景区;充分利用邵伯湖的自然、文化资源,结合三线船闸改造,建设龙虾美食街,开发邵伯湖旅游风景区项目;以大桥古镇为基础,扩大开元寺规模,新增农家乐和名人故居,建设大桥条石古街项目,创建国家3A级风景区。同时,加快建设现代花木产业园、渌洋湖湿地生态公园、小纪水乡游、“丁伙花镇” 游、郭村“东进序曲”红色游等5个乡村旅游项目,力争新申报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2家,创成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1家,3A级景区1—2家。接待游客总人数300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30亿元。

    “十二五”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2024年文化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文广新局全 体干部职工将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都市十一届十五次全委会的决定,团结一致拧成合力,不断夯实文化强市建设的起点;锐意进取增添动力,积极找准文化强市建设的力点;改革创新焕发活力,努力构筑文化强市建设的亮点,为“十二五”建设续写新的篇章,为弘扬龙川文化再铸新的辉煌!

    第二篇:人民政府半年工作总结

    人民政府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XX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和“创新争先突破年”工作主基调,坚持把产业转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民生水平提升作为第一追求,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打造“实力张家港、美丽张家港、幸福张家港”,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各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全力稳定增长、推进转型,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我市积极应对严峻形势,巩固现有,积聚后劲,全力拼抢,在稳增长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双过半”。1—5月,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4亿元,增长6.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173亿元、服务业投资127亿元,分别增长15.9%和22.1%。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024亿元,进出口总额127亿美元,口岸货物吞吐量1.04亿吨、集装箱运量69万标箱。一是服务保障力度加大。深化挂钩联系、监测预警等制度,实施转型升级百企培育、重点科技成长型企业培育、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措施,及时兑现规模经济、总部经济、腾笼换凤、技改等专项资金2亿多元,新增贷款108亿元、直接融资49亿元。二是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国家部委联合验收并进入实质性运营。玖隆物流园一般商务区、保税物流库、信息化和电商平台等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全市50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29个,一期总投资46亿元的康得新光学薄膜、总投资40亿元的扬子江石化丙烯、总投资18亿元的华灿光电、总投资40亿元的曼巴特购物广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新批境外投资项目8个、投资总额1.69亿美元,埃塞东方工业园入园企业达11家、完成实际投资1.03亿美元。三是人才科技加速集聚。沙洲湖科创园、新兴产业育成中心、软件动漫园、高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加快推进,新增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名、千人计划专家产业化项目20项;新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41个;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75件,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四是总部经济工作成效明显。德辉珠宝、丰谷油脂等4家企业被预认定为XX市总部企业。五是腾笼换凤有效推进。实施淘汰落后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实现腾笼换凤面积2650亩。(二)突出生态优先、一体发展,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北新区沙洲湖市政配套、商业配套、沙洲湖科创园多层工程主体等基本竣工。城东新区动迁安置及相关节点工程启动建设。二是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沪通铁路项目取得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批复。疏港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通洲沙西水道二期工程具备防台度汛能力,百年一遇江堤改造防洪工程主汛期前全线具备防洪挡潮能力。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提升。一干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启动。新增林地、绿地6200亩,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黄标车淘汰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四大整治四大提升”活动成效明显,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通过省级模拟全域考核验收。四是城乡一体继续深化。新开工安置房182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成立9家村级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公司,建立全省首个农村资源交易平台。“四个百万亩”工作扎实推进。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58万亩。

    (三)大力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加大。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开发就业援助岗位7933个。深入开展走访慰问和结对帮扶活动,春节“送温暖”慰问金超1.5亿元。完善建筑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办法,建立单一工伤险与其他社会保险的衔接机制。推进亲情虚拟养老院建设,启动2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新建优质蔬菜基地600亩、蔬菜直销店及农贸市场专销区15家。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2.8万平方米、2188套,竣工11.6万平方米、2024套。二是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全省首批“书香之市(县)”,“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模式创新与示范”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4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杨氏宅第等三处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国保单位“零”的突破。喜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江苏省首届文华奖最高奖“文华大奖”,成为全省唯一齐获“牡丹奖”和“梅花奖”的县(市)。教育部在我市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我市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普通高考本二以上达线率59.6%,职校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等主要指标继续列苏州第一。三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张家港建设深入开展,被列为“平安中国”现场会县级考察点,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力实施“九小”场所、群租房等专项整治,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全力做好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成为苏州唯一的“无疫区”。“天安行动”深入开展,建成全国首批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新市民积分管理不断完善,5000名新市民子女凭积分参加本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8162名新市民子女实现续保。

    二、下半年工作主要措施

    下半年,我市将以“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为总抓手,制定并实施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率先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民发展”三个不动摇,始终保持“奋勇争先、敢创一流”的精气神,努力增创“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新优势,全面打造“民生幸福、和谐稳定”的新样板,加快建设“实力张家港、美丽张家港、幸福张家港”,争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努力为苏州现代化建设、“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新贡献。做到“五个全力”:

    一是全力加快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和资源,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着力引进“五个一批”(一批品牌进口整车和零配件区域物流分拨商,一批进口整车区域分销商,一批品牌汽车4s店,一批高档非中规车经销商,一批进口零配件经销商),加快打造“江苏外高桥”;与此同时,加快推进玖隆物流园、页岩气新材料、霍尼韦尔一体化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深入实施百企培育工程,重点推进沙钢、永钢、骏马等22个超5亿元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增税收超5000万元工业企业10家。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超47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195亿元;服务业投资340亿元。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年内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名、省“双创”人才10名、“姑苏”人才15名,并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博士人才总量达到1000名。排出10个投入超亿元科技项目、100家三年内新增销售超亿元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服务和培育,推进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加大腾笼换凤力度,年内淘汰关停企业80家以上,盘活存量用地5000亩。

    二是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生态市复核验收。精心打造从市区到长江的一干河生态廊道和滨江湿地,加快双山岛、常阴沙长江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加大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26项重点减排工程,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稳定下降率70%。

    三是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创新路径、提升内涵,确保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保持“高水平、可持续”的良好态势,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高标准推进城北沙洲湖、镇区新城建设。力争沪通铁路年内开工,加快疏港高速公路建设。通洲沙西水道二期主体工程年内基本完工,开展三期工程前期准备。积极对上争取,加快实施老海坝节点综合整治,确保江堤长久安全。优质高效推进安置房建设,确保年内新开工和竣工安置房面积均超360万平方米。

    四是全力增进民生幸福。大力促进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创业富民、帮扶助民。确保本市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稳定在99%以上。全面完成“四个百万亩”成果编制。创新开展“循环养老”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虚拟式”居家养老服务,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8.6万平方米、2878套,竣工17.8万平方米、3166套。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高质量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提升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五是全力创新社会管理。以“综治、信访、安全、维稳”作为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强化“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扎实有效开展全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落实责任、落实检查、落实整改、落实机制、落实督查,坚决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创新完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对重要决策、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等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第三篇:乡镇人民政府半年工作总结

    乡镇人民政府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全乡上下坚持用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务实进取‘真抓实干”为主题,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开创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以“三农”工作为核心,巩固农业基础

    1.农业生产方面。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实现稻田满栽满插,完成水稻种植3618亩,烤烟种植面积5000亩。

    2.林业方面。组建林业工作组,对全乡退耕还林进行逐户逐块实地核查,对卡、表、合同是否相符进行全面核对并及时查漏补缺,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复查验收;多管齐下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防范格局,确保我乡2024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双百万”工程中的核桃高枝嫁接工作,全乡共完成核桃高枝嫁接18.3万株。

    3.水利方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修缮堰渠3条,总长2500米,改善灌溉面积2356亩。

    4.春防工作。完成对猪1250头、牛1350头、家禽3500只、犬只558只的防疫任务,有效防控动物疫情发生传播。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继续抓好核桃产业发展,响应市政府工程做好核桃高枝嫁接工作,提高核桃的产量及产值。在我乡建立三个核桃基地,柑桠村、核桃村两处万亩核桃基地,麻棚村投入100万建设2024亩核桃基地。力争在2024年我乡核桃种植面积达5万亩。二是继续加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培训村民在核桃林下种植杜仲、川贝等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三是发展规模养殖,充分利用本乡现有资源发展山地土鸡的养殖。

    四、引进项目利用我乡水资源,在柑桠村投入150万建设一个占地面积为2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

    6.全面落实对种粮农户的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退耕还林资金落实到户,充分体现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以创国家乡生态乡镇为契机,完成了麻塘村通村入户道路的修建;麻棚至核桃村的环乡公路(建设中);柑桠村休闲娱乐广场(建设中);柑桠村入户道路的修建;截止2024年6月全乡已完成大水村、柑桠村、核桃村、麻塘村、麻棚村、小沟村、白水村的风貌打造及入户道路的硬化。有效的改善了我乡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在创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中,大水村、核桃村、柑桠村等村民的人居条件得到彻底改变,从以前的出行条件差、人畜混居到现在的入户道路硬化,庭院整洁。并于2024年6月22日通过了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组的实地验收。

    三、加强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依托自然风光,森林覆盖率极高等有利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柑桠村海子山农家乐已投入运行。

    四、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加强绿化工作,党委政府发动全体机关干部在公路沿线植树100余棵。二是继续加大对政府周边及公路沿线的保洁力度,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三是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引导居民养成文明、健康、进步的生活习惯。

    第四篇: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 - 江都市人民政府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后感

    方法总比问题多,是一道辩题。乐观的人因着阅历也会洞穿其真义,消沉的人再读也是层出不穷的问题。在庸常的人生中,我们都会面临学业、婚姻、子女、事业……,其中毕竟苦痛留在记忆里更长久些,幸福与快乐往往稍纵即逝。人,也正是在解决无尽的问题中成熟并成长的。确切地说,“方法总比问题多”表述更多的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内在精神的体现。

    事实上,社会中的每一行都有它的艰难困苦,其发展道路都是坎坷多桀,都会遇到烦琐复杂的问题。只不过面对问题,有人养成了夸大其辞的习惯,肆意放纵自己的牢骚和不满;有人养成了乐观向上的习惯,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所处的困境,使自己和其所在的组织得以健康成长。《方法总比问题多》作为推向企业的管理读本,更多的是告诉员工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时想来,无论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份爱。唯有热爱,才会用心,才会专心。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店里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主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是常常更换就可以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方法不在于难易或多少,如同在才华和智慧不相上下的人群中,只要你拥有更高的热情和更多的爱心,成功便更大程度的属于你。

    在企业中,一个人只有以热爱之心对待集体、以奉献的胸怀接纳工作,当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才不会消极被动,才能够主动去想方法、找方法,去解决问题。脱离对企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爱,“方法总比问题多”就有变为谬论的可能。

    爱是双向的。如果每位员工都以热爱企业之心身体力行,遵循“恩爱领导、友爱同事、忠爱组织、热爱事业”的理念,那么这个集体注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企业必定会给员工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样,一个企业若能为员工营造舒适温暖的生活家园、安全健康的生产环境和活跃向上的文化氛围,也注定会赢得员工热爱企业之心,而这样的企业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问题,一定是不可战胜的。

    (社会保障分中心)程晖

    第五篇:江都市城镇化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江都市小纪镇2024年城镇化工作总结

    和2024年工作计划

    一、2024年城镇化工作情况

    2024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扬州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建设现代新型小城市目标定位,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精心谋划,强势推进城镇化发展,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基础功能逐步完善、城镇面貌日益改观成效,在中国第四届长三角改革发展论坛上被推选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范例乡镇”。

    1、做大产业规模,增强城镇发展实力。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作为实现强镇富民的重要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加速产业发展和实力培壮。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4年实现开票销售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完成项目建设投入22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工业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3.8万人,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55万元,比上年增加18%;现代农业特色亮点增多。高效农业面积已达10.5万亩,形成了菜业、米业、特水、禽业、林业“五龙齐舞”格局,蔬菜产业示范园区面积已达1.5万亩,农民自主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初具规模,先后建成了蔬菜冷藏加工中心、现代化工厂化育苗中心、农业新科技新品种展示园等一批农业现代化生产设施,被扬州市政府授予“2024年全市现代农业亮点工程示范项目”,并顺利通过了国家3A级生态农业观光园区验收。与此同时,建筑业、服务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建安总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55%,服务业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4.4%,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亿元,同比增长28.5%,财政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8%,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经济发达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2、做高建设品位,彰显现代城镇特色。坚持把抓好精确规划、实施精品工程、推进精细管理作为城镇化工作的关键举措,按照现代新型小城市建设要求,着力体现水乡特色和时代气息。启动了新一轮城镇发展规划和1.6平方公里南部新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工作,引入现代城镇发展理念,展开城市设计,初步勾画了小纪新城镇未来发展蓝图,目前已由扬州市城市规划编研中心完成初步规划设

    计,即将进入专家认证评审程序。不断完善基础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了小纪大道绿化亮化工程和樊富路、富民、竹墩集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厂、新垃圾中转站、客运中心如期建成投入运行,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双纪阳光城农民集中安置区项目有序实施,残疾人安养庇护所扩建工程顺利通过省验收。

    3、做美生态环境,展现绿色城镇新貌。围绕巩固和提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成果,高起点建设绿色生态城镇,以扎实开展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度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建立了“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并在江都市考评中名列第一,全年共疏浚河道12条、河塘53个,新扩林面积1.2万亩,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850座,农村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扬州市级生态村创建达标率达97%,生态城镇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2024年城镇化发展目标思路

    (一)主要目标

    1、完成城镇建设项目投入6亿元,其中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投入5000万元。

    2、完成千户农民拆迁进镇任务。

    3、新扩植树造林面积6000亩,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5分以上。

    4、初步建立与现代新型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5、基本完成万顷良田工程建设试点工作。

    (二)重点项目

    1、城镇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修编。

    2、实施区域集中供水工程。

    3、实施双纪路南延,振兴大道东拓,迎宾路西延,中兴路北拓工程。

    4、启动南部新区建设,分步实施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商业街区、新型住宅小区和新型文教园区建设。

    5、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300亩增减挂钩、千户农民进镇工程。

    6、建设吴堡、富民两处生态污水处理装置及吴堡垃圾中转站。

    7、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污水管网扩网等环境联片整治项目。

    8、有序推进三元公度假村建设及周边生态景观打造。

    9、积极实施绿化造林工程。

    10、实施镇域原撤并镇集镇基础设施改造配套完善工程。

    (三)工作措施

    优化强化规划引领。围绕“十二五”期末城镇人口达5万、城镇化率达60%目标,科学精确编制好16平方公里城镇总体规划和1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完善1.6平方公里新城启动区功能布局及形象设计,并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型社区建设规划有机融入,相互衔接,实现规划全覆盖,着力形成中心镇区、卫星片区、新型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组建镇规划建设委员会,规范项目审批流程,强化规划执行监管,加大拆违查处力度,确保规划严肃有效执行。

    启动建设南部新区。完善小城市设计,积极创造条件、分步实施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商业街区、文化广场、新型住宅小区和新型文教园区建设,力争五年内初具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速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镇区水系整治,彰显水乡城镇个性。与此同时,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积极实施北部老镇区改造,着力打造以三元公度假村为重要节点的生态景观。

    加快实施重点项目。积极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千亩增减挂钩、千户农民进镇工程,在加快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进度、力争上半年交付使用的基础上,顺利完成好拆迁任务;发动和鼓励各村积极做好零散小庄台撤点整理工作。

    加速“三化”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培大育强企业,推进重点产业规模扩张,加速新品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注重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加快神舟电动车产业园、曙光智能电网配套件产业园、省级文体护身产业集聚区和华阳粉末涂装城建设,以工业发展驱动小城市建设,积极引入“低碳”农业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精品特色,大力实施蔬菜深加工、农民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扩面工程,集中力量打造“西兰花之乡”品牌特色,加快三元公度假村和农业园区“农家乐”项目实施;加速服务业、建筑业提升,抓好扬州宏源物流、蔬菜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启动实施商业街区、高档住宅区、四星级酒店和金融服务区建设,着力提高建安企业承建大型项目、高层建筑、外向业务拓展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大创建力度,提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水平,全面引入城市管理理念,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老镇区及被并镇老集镇街道管理整治力度,重点整治店外出摊、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挂、车辆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确保大街小巷畅、洁、美、安。强化节能减排,加大对污染源监控治理力度,加快“五小”企业关停并转步伐;积极动员镇区企业实施“退二进三”,迁入工业园区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认真落实“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力争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集中处理率95%,河道、村庄保洁率90%以上。加强区域绿化工作,增加人均公共绿地拥有量,进一步展示小纪绿色生态城镇风采。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一是以搭建投融资平台促进小城镇建设。在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对城镇公共设施投入的同时,不断激发民资潜力,加快城镇发展投融资平台搭建,敞开镇门,广招客商,广纳财源,加快推进一批城镇基础设施、BT、BOT合作项目实施,积极完善建设用地招拍挂工作,探索基础设施“冠名权”转让方法,多渠道集聚城镇发展资金,积极用足上级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各方的财政支持,以多元化投入体系的建立完善,激发城镇发展更大的活力。二是扎实推进“双置换”。以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拆迁进镇农民为对象,认真落实拆迁安置补偿相关政策,加快推进“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保障”“双置换”工作,妥善解决进镇农民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以住房条件极大改善增加资产性收入,以充分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土地入股、带股进镇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扶持创业增加创业收入,以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增加保障性收入。三是加快机制创新。创新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管理新制度;创新农村宅基地有限制产权化管理新制度;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新机制;创新小城镇户籍管理新模式。



    推荐阅读:
    半年工作总结 - 江都市人民政府5篇
    2024老年工作总结五篇范文
    2024—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务处工作总结
    金乡博物馆设计方案概述
    家校共育,同创健康和谐校园范文大全
    中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