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 赠言大全 诗句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精选五篇]

    栏目:四号文库 来源:网络 作者:夜色温柔 时间:2024-07-22 09:07:04 下载.docx文档

    第一篇: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

    至于什么消费都想到可以买几本书,看起来很爱知识,却是一个非常坏的思维,被它麻醉的人,结局就是很恶俗地以为自己很脱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1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词多义

    明:(1)(到了第二年)越明年

    (2)(明媚)至若春和景明

    以:(1)(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嗟夫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或:(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空:(1)(天空)浊浪排空

    (2)(消散)长烟一空

    通:(1)(顺利)政通人和

    (2)(通向)北通巫峡

    和:(1)(和乐)政通人和

    (2)(和煦)春和景明

    一:(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全部:在洞庭一湖

    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聚拢:云归而岩穴暝

    备:(1)前人之述备矣:译尽

    (2)备齐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色和事物;今义:天气变化;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

    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1.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5.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宾语前置句

    例:吾谁与归?

    重点语句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2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虚词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太守宴也 宴:设宴,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词

    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

    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暮而归:回来

    2.谓:

    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临溪而渔: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

    5.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

    6.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状语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中心思想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3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中心思想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

    第二篇: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期中

    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1

    沁园春 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 分fèn外 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惟余莽莽 惟:只。

    (2)须晴日 须:等到。

    (3)略输文采 输:差、失。

    (4)俱往矣 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 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沁园春 雪》的作者“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2

    我爱这土地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

    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3

    乡愁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4

    你是人间四月天

    字词解释:

    ⑴娉婷(pīngtíng):女子容貌姿态娇好的样子。

    ⑵鲜妍(yán):光彩美艳的样子。

    ⑶冠冕(guān miǎn):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比喻第一,体面,光彩。

    ⑷呢喃(ní nán):象声词,形容燕子的叫声。

    文章整体赏析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一至四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构成对称的乐章,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荡漾起伏,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诗的第五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收束的乐章,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呼应,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毫无滞涩之感。

    作为诗歌最为形式化的表达上,此诗的节奏、韵律与语词的选取都处于语词的中性状态,没有大红大紫、纯黑纯白的俗艳与锋利,在声音上,也是温和的、静雅的,甚至走向旖旎和慵懒;十一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在诗歌运行的过程中,“你”字的每一次出现,就像乐队演奏中的节点,以“频率”的方式突出了“我”的指向,这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研究和认识的精妙之处。歌颂四月天,其实都是在向“你”倾诉,全诗只有一处破折号,这一处破折号写着:“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什么样的希望呢?联系林徽因的知识背景,我们会更加明确这首诗艳丽的画面背后,有着理性主义表达的节制和书写的雅致,完全能够体现出古典英国诗歌的高贵气象

    语言艺术

    《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语言,画面感极强。不同于当今一些诗歌注重思想的表达,它还保留着古典诗歌以形象毗类情感的特点,也就是说,在诗歌意象、思想和语言之间,这首诗追求的是一种整一的感觉,不是思想高于画面、意象和声音,而是以诉说为主,阅读者在吟诵的过程中参与创作,共同“呈现”意蕴的面貌,在这里,没有抽象的思想,只有敞开的画面,以形象的语言等待领悟。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且以温暖的组合展示温馨柔媚的情调。

    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鲜妍、鹅黄、绿、白莲”,我们对这些色彩进行光谱分析会发现,它们给人类视觉所造成的印象都是明亮的,都与人的温暖的心理感受相关,带给人们一种稳定的、甚至慵懒的感受,按照心理分析来说,则是一种温润的美感。而且,作者在描写这些美感的时候,又采用了跳动的笔法,也就是说于变化中、动作中展示色彩,这可以从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中看到,这样的文字有“点亮、春的光艳、云烟、黄昏、星子在无意中闪、夜夜的月圆、水光浮动”,在这些词语中,我们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从人类的接受心理来说,这样的色彩点燃恰好是抓住了人类注意力的某些特点:再似乎不注意的地方写下动态的景观,稍一提神,便豁然开朗,这正是美学欣赏中的恍然一悟。而且,在这样两组文字中,有一种顺承的关系,第一组纯粹的色彩只有到了第二组跳动的组合中才更生动,试看这些词:“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云烟”则直接是状态的描写,若隐若现渺渺茫茫、“黄昏”看似暗淡实则隐喻了温暖,因为它后面紧跟着的是“风的软”、而“星子在无意中闪”承续“黄昏”这一意象,突出了“闪”的动态感,给我们一种灵动的审美体验、在“夜夜的月圆”和“水光浮动”中,以“暗”和“柔”进一步烘托那种微醺的温暖的感觉。所以,在这样的文本细读中,我们会发现,当单纯的文字组合在某种一致性的情感脉动中的时候,那些文字就会突破其单一的意义,而获得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画面和声音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鹅黄和白莲之间有人们笑的声音、风舞动的声音、雨滴洒落的声音、花开的声音、和阳光一起浮动的流水的声音、树儿花开的声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声音,在洁白温暖的画面上,这些声音喧闹起来,但并不觉得杂乱,热闹而不杂乱,一定是和抒情主人公的心情有关,所以,透过这些表达声音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整首诗歌完整的情绪流,那是欢快的声音,类似溪水的流动———如同一个场景,春暖花开,但是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溪水在雪下流动,阳光照耀之处,漏出的一线溪流冰澈清凉,在冷与暖的交界处,这些文字在跳动:“笑声、交舞着变、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水光浮动、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在梁间呢喃”,这里的每一组文字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画面、一是画面的流动,笑是一种形态,要有人来构成,我们可以想象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白衣少女,那声音可以“点亮”周围的“风”,而“轻灵”是由声音的“脆质”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面相,这一组文字中,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的变是写场景,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开端。接着换了一个场面,其实是一个黄昏,但是不是凄冷的黄昏,而是温暖微醺的黄昏,在这里,写了“风吹”、“星闪”和“雨洒”,这些动感的词语引起阅读者对意象的认同,那是一种湿润的感觉,是早春的感觉,从唯美的角度来说,这一节诗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转折,但是,也正是在这一转折中,诗的意象才构成了跌宕,不那么单一的灿烂,就像一幅画,是在鹅黄的飘扬中晕染了蔚蓝的底色,而且动感十足,又轻柔得仿佛不见。

    下面两节转入春天和人的双重赞美,这实际上是诗的主题地呈现,即歌颂心目中的“你”,把“你”的喜悦和春天的“轻、娉婷;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揉在一起,那春的特质便是“你”的面貌,于是“你”获得了“鲜妍、天真、庄严、柔嫩喜悦”的赞美,最关键的两组意象在这里出现“你是夜夜的月圆”和“你梦期待中的白莲。”说实话,这两种意象与“鹅黄”是由冲突的,在风格上一个肃穆,一个温馨,其间的差异在过去对此诗的诗评中并没有人注意,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期待后的两种呈现,如果进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会发现,在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和林徽因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中,其间的曲折变化原本是缘于各种风格之间的不同、对话与妥协,在诗歌文本深处,这种隐秘的心理,不能不说是一种解读的角度。所以,诗歌的第三、第四节隐含的声音远远比第一、第二节更为隐秘而难猜。

    第五节的声音很清晰、很明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们会注意到,在这一节中,不同的意象得到了统一,“树的花开”、“你”还有“四月天”,他们统一在“爱”、“暖”和“希望”这三个词中,而“燕”的形象出现了,如果把它比喻成“家的怀想”———缘于“燕子”的驻巢本能,可能略显牵强,但是,燕子的另一种经典意象也可以达到与此同等的归旨,“双飞燕”与“春燕”都是与爱情相关的意象。“梁间呢喃”才是“诗眼”,声音的秘密便隐藏在这个词组之中。诗歌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5

    我看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文章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的欢乐、忧戚之情。

    探究: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交流点拨: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

    3.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期中

    第三篇:古文知识点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归故里

    乞骸骨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平易近人)、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zèn、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zhé 车裂)、刖(yuè 断足)、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遁、亡、逃、徙、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表害怕:畏、惧、惮、骇、患、遽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biàn官帽)、弱冠(泛指男子20岁)、笄礼(女子成人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dí、粜tiào、廪、禀、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二、常见的古今异义: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阪(山坡)狱(官司、案件、监牢)多(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按(追究、考察、调查)典(主持)令(美好、县令)差(病好了)

    执(捉拿)谢(道歉、推辞、告诉)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

    寻(不久)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用(财用、因为)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3、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9、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10、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11、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12、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3、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4、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

    15、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17、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8、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

    19、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20、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

    21、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2、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23、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转载自文秘家园http://www.feisuxs,请保留此标记。)

    24、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5、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26、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7、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8、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

    29、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0、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

    31、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2、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3、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

    34、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35、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

    36、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37、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38、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9、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

    40、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1、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

    42、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3、辛苦:古,辛酸苦楚,44、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5、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46、少年:古,青年,如“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

    47、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8、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49、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50、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51、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52、风流:古,风韵,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53、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

    54、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55、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

    56、尴尬:古,容易出麻烦,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

    57、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

    58、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59、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0、果然:古,饱的样子,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61、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

    62、羊角:古,旋风,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63、虽然:古,虽然这样,如“虽然,犹有未树也”;

    64、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5、舅姑:古,公公婆婆,如“待晓堂前拜舅姑”;

    66、县官:古,官府,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67、无道:古,不称道,不称赞,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68、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

    69、中国:古指中原,如“莅中国而抚四夷”;

    70、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71、尘埃:古,监狱,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72、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73、便宜:古,方便,适合,如“可以便宜(biànyí)从事”;

    74、不过:古,不超过,如“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

    75、反而:古,返回,从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76、反复:古,扭转并恢复,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77、感激:古,感动,奋激,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78、故事:古,旧事,前例,如“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9、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0、烈士:古,刚直侠义之士,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1、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82、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况,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83、身体:古,亲身体验,如“身体力行”;

    84、首领:古,头颅,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85、私心:古,自己的志愿、心愿,如“恨私心有所不尽”;

    86、私人:古,党羽,亲信,如“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87、响应:古,像回声一样应和,如“天下云集响应”;

    88、向前:古,先前,如“凄凄不似向前声”;

    89、行为:古,品行,作为,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90、宣言:古,扬言

    第四篇: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2.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3.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5.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轴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5.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6.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

    (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是有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1)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2)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4.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5.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贵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7.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9.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重要性)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6.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骤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8.青少年应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9.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

    (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1.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1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4.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

    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

    新的特点:①增速趋绶;②出生率低;③老静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5.我国的资源现状有哪些特点?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6.为什么要关爱和保护环境?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3)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

    7.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致、“纷乱”中的有序。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8.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9.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

    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惜杂居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柴

    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3)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3.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4.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5.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任何企图搞民族分裂的人都是历史罪人,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6.“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7.怎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商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8.为什么祖国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9.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3)两岸人民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1.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梦?

    (1)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夙兴夜寐,执着地追求实现小康、过幸福生活的社会梦想。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3)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2.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什么重要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6.从2024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1)从2024年到2024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从2024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为什么中国梦能够实现?

    中国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8.怎样实现中国梦?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立足中国的独特国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9.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底气源自哪里?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10.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

    (4)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5)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6)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古文二则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2、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讲解《四知》

    一、导入:

    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胡长清、成克杰为例)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二、题目解说: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四、生字、词语识记

    骘(zhì):安排;定。如:评骘。辟:

    1.(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②透彻。如:精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2.(bì)①排除。如:辟邪。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本文取此义。谒(yè):谒见。涿(zhuō):地名。辄(zhé):总是,就。便(biàn):

    1.方便,便利。如:轻便。本文取此义。2.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3.排泄屎、尿。如:大便。悫(què):恭谨,诚实。藉:

    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2.(jí)①践踏;侮辱。②盛多;杂乱。

    五、交流翻译《四知》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六、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七、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第二课时

    研究分析《私心》

    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研讨课文:

    1)、本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洁,朴素无华;语言刻画形象传神;个性化的语言,非常鲜明地刻画出人物形象。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

    2)、讨论杨震和第五伦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教育意义

    搜集两个人物的相关资料,现代社会这样的人物你知道几位,整理1-2位人物的事迹,说说他们的社会价值何在,并整理成文。

    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

    5、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6、整理收获:涉及两个方面:知识与能力,人格追求。

    7、布置作业:

    (1)背诵积累文言语词。

    (2)课外阅读杨震《毁屋留名》故事及《乐羊子妻》的故事。

    (3)杨震拒金,第五伦无私,这些清官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你以“无私”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推荐阅读:
    语文九年级上册古文知识点[精选五篇]
    高中必修四政治知识点(五篇模版)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五篇范文)
    初中美术课后反思[优秀范文五篇]
    土建施工员简历范文合集
    中学生
    Top